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段:高中
学科:地理
单位:开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作者:冯宜远
题目:拯救地球,保护环境
───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提高可持续发展素质联系电话:0750-2211065
拯救地球,保护环境
───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提高可持续发展素质
【摘要】倡导文明生活,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紧迫问题。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青少年学生环保意识,提高新一代可持续发展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保课,因此,利用地理教材有关环保的知识,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积极参加环保科普宣传,开展力所能及的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树立全球整体意识,改变青少年学生中片面、狭隘的人地观很有必要。

当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污染、草场退化、气候变暧、臭氧层空洞、沙漠蔓延等等问题,都会摧毁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但目前,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因此,利用地理教材中有关环保的题材,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很有必要,这项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牢固的全球整体意识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素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建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文明。

一、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前提。

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从对立的方面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

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因此,我们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中,要充分认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方向发展。

反之,如果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迟或早要受到环境的惩罚。

在教育学生掌握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可以组织了学生对流经学校南面的潭江进行考察,站在江边,遥望一片片流过的油污,指导学生对目前潭江水资源无法直接饮用进行讨论,通过争鸣和调查,学生加深了对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认
识。

从统一方面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周围环境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因此,在教育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类与环境向良性方面发展,将子孙后代借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建设好,自觉执行国家制订的环境保护法,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

地理教育的一项中心任务就是环保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我们国度的一段时期中,曾经片面强调人是地理环境的主人和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忽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生存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在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下,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随心所欲地违背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环境是盲目和狂热的行为。

二、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科普宣传,开展环保就在我身边活动。

在我们校园、街道、商店以及各旅游区,到处都有一次性塑料制品,各种商品的包装,购物用的袋子,一次性饭盒,甚至是雪羔盒都是塑料的。

有些人随地就扔,风把塑料袋吹到街道上,校园走廊上、树杈上,使我们周围环境变得又脏又乱,使我们生存环境的质量严重下降,直接危害我们人类的现在和将来。

因此,在中学阶段一定要经常性开展环保就在我身边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科普宣传,使学生懂得地方经济建设中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家乡环境质量的现状,从而树立起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一)在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周围环境实际,把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环境知识与乡土环境的方方面面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行动起来,自觉维护周围环境卫生,倡导文明生活,创建绿色和谐的环境。

(二)根据身边的工业布局,以及大气、水源等自然环境要素出现的异常情况,选择典型,开展课外环境考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具体地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调查污染源,并探索防治的途径。

例如,课余组织学生对潭江河段水质污染考察,使学生了解造成潭江水质变坏的污染源主
要来自七间工厂,明白了开平市政府为何花费巨资修建大沙河水库供水工程的原因。

(三)在校内推行一些废物回收活动。

平时,在课室或宿舍内,值日生每天将废纸、饮料瓶等分选出来,每月或每周累总卖给废品收购站。

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能使我们校园环境得到改善,又能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开展有关环境主题的教育活动。

每年的“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化国际日”、“我国的植树节”、“防止土壤沙漠化和干旱世界日”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的最佳时间,结合有关的主题,上好环保主题班会,举办环保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学生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和进行环保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教育学生树立全球整体意识,关心并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

地球和地表自然环境是有机的整体,全球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紧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强烈,今天的措施又将对未来产生影响,因此要教育学生深刻了解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

不分社会制度的全球性问题,没有参与国际合作和相互支持,要解决世界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人类与环境有关内容时,可以结合下面的漫画让学生思考:
(一)上述漫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问题是:。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①;②。

(三)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①;②。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明白了人类活动不断地向大气中输送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了大气温室效应将会使地球的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引起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同时也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事情,一旦地球大气层受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系列生态变化,严重干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甚至会毁灭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一系列有关森林、气候变化的公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世界各国正式承认和接受,既能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观由此向全人类展开。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与传播,都需要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来完成。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未来的世界是他们的,未来的世界是否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主要取决于这一代人的环境意识是否强烈。

因此,从保护我们生存环境角度出发,环境教育和热爱祖国教育是一致的,和进行全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也是一致的。

“拯救地球,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今天,保护环境的“绿色革命”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让青少年学生尽快认识这一趋势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