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上)语文摸底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年级(上)语文摸底考试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注音,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步骤.A、zòu B、jǜC、zhòu D、zhoǜ( )
(2)军隅.里A、yǒu B、yǚC、ǒu D、yǘ( )
(3)溜.达A、līn B、liǖC、liōu D、liū( )
(4)疙.瘩A、gāB、gêC、qǐ D dā( )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
..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A、纵容,不加约束B.不守规矩,没有礼貌
(2)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
A.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B.自豪C.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3)让我们的烈士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A.东西的一头向下B.敬辞C.流传D.将近
(4)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
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
A.逃跑B.失去,丢失C.死D.死去的
3.判断下列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①你把车拉.过来()②板车能拉.货,也能拉人()
③把二连拉.到河边去()④拉.手风琴()
⑤拉.长声说话()⑥拉.关系()
⑦拉.家常()
备选答案:A、拉拢;联络B‘带领转移C.用力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跟着自己移动D.闲谈E.拖长;使延长F.用车载运G.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
(2)①提着包袱
..回家。
()
②应该“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才能快步前进。
()
③马季抖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包袱
..”。
()
备选答案:A、曲艺作品中的笑料B.用布包起来的包儿C.比喻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
④从所给的备选答案中,指出“拉”、“包袱”的基本义。
“拉”的基本义:
“包袱”的基本义:
4.判断下面每组词是不是反义词,用“√”和?X”表示出来。
(1)炎热——寒冷( ) (2)灵敏——笨拙( )
(3)教导——教唆( ) (4)回溯——回忆( )
(5)顽强——顽固( ) (6)克服——制服( )
(7)损害——维护( ) (8)吝惜——可惜(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
....的程度。
B.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舶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
....的伟大理想。
C.只有坚持不懈
....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D.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张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
6.成语填空。
( )然长逝( )罪潜逃( )不敌众( )竽充数
获益( )浅天生丽( ) 专心( )志有条不( )
大盲不( ) 买( )还珠
7.填空。
(1)士别三日,当( )。
(2)( ),不辞长作岭南人。
(3)身五彩凤双飞翼,( )。
(4)路漫漫其修远兮,( )。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6)大漠孤烟直,( )。
(7)( ),只缘身在最高层。
(8)山随平野阔,( )。
8.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A.起伏的青色群山……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迷茫:
B.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撵走:
C.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简陋:
D.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恍惚:
9.下面四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经过总结,我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
B.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C.瓢泼大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D.人在长期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10.下列名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
A.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最甜的生活。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1.下面各句的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写的一篇新闻。
本文报道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说明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B.“蜜蜂是画家的爱物”,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多。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却别具特色。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人生哲理赋予蜜蜂的本能活动,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C.《猫》的作者阿累,以“猫”为题,娓娓动听地叙述了三只猫的境遇和不同的结局。
作品中的“我”对待三只猫的态度和感情也不同。
“我”正是从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中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的。
D.《驿路梨花》引人人胜,一个接一个的悬念把围绕小茅屋发生的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深情地赞颂了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本文叙述的顺序很有特色,从“我们”这个角度分析本文,运用了倒叙的顺序。
12.文言文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傧者更道,从大门人:通,意思是。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通,意思是。
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意思是。
④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通,意思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为.木兰之柜(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③人物略.不相睹( ) 而旗尾略.不沾湿( )
④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道( )
(3)翻译句子
①不汲汲于富贵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择—F面句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淮北则为枳B其一犬坐于前
C贫者语于富者曰D、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二、阅读分析
(一)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
1.第一句中的动词“闪”如果改成“走”为什么不好?
2.“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照应了文中的哪—句话?请在文中用曲线画出来。
3.认真阅读选文的第5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1)小姑娘所述事件的时间是,地点是
(2)小姑娘向“我们”讲述房子的来历,叙述的人称是( )
A、第一人称B.第二人称C.第三人称
(3)根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应是( )
A我们她姐姐解放军B.小姑娘她姐姐我们解放军
C.小姑娘我们解放军D.解放军她姐姐
(4)“她姐姐很受感动”的原因是
(5)用横线在原文上画出能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
(6)原文中直接点明文章中心的一个句子是
(7)作者写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又写小姑娘的姐姐长期照料小茅屋的用意是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章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
(2)作用:
(二)
乡下来客
①咚、咚、咚,有人敲门。
②我把门打开,门口出现一张陌生的面孔。
③不用仔细打量,就看得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身穿一件没有洗净汗渍泥迹的白衬衣,衣领已经发黄。
一条赭石色的长裤倒有几成新,但裤腿挽得高低不一。
他提着一个白色蛇皮袋子,显得有些沉重。
④他年约50多岁,脸上有了明显的皱纹,神色有些憔悴,但憔悴中又露出一丝红润。
⑤“你找谁?”我不经意地问了一句,其实不用问,我也已经明白。
这样的不速之客已屡见不鲜,他们敲门后就唠唠叨叨:“恭喜老板发财,发财。
”接着便道出真实目的,“我们家乡遭了灾,请你积点德。
”或者说,“我刚被小偷扒了,没钱回家。
”这些登门乞讨者,许多确是遭了天灾人祸,有特殊困难;但也有不少是借口诈骗的。
因此,对这些人我既怜悯同情,又有些讨厌,为了息事宁人,我总是5角、1元的打发他们快走。
⑥初步观察,眼前的来人不像是行骗的。
我快捷地掏出1元钱,递给他,催促地说:“你快到别家去吧。
”
⑦出乎意料,他毫不犹豫地把钱挡了回去,并有些委屈地说:“我不是来讨钱的。
”接着又认真地打听,“请问,这里有个叫刘子华的同志吗?”
⑧我感到愕然,他怎么会知道我儿子的名字?便警惕地问:“刘子华是我儿子,你找他有什么事?”
⑨他不等我打招呼,就径直跨进门槛,并庆幸地说:“好不容易把你们找到了。
”
⑾“你到底有什么事?”我疑惑地问。
⑿“我还账来了。
”他说着便掏出一把钞票塞到我的手里,并抱歉地说:“拖久了,真对不起。
”
⒀“你什么时候借过我们的钱呀?”我大惑不解地问。
⒁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却反问:“今年我们那里遭了大水灾,你捐过钱和衣物吗?”一张发票,发票上写着单位和刘子华的名字。
”
⒂他这一提醒,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那一次我儿子出差归来,给我买了一件衣服。
因为我太胖,穿不上,便与老婆商量了一下,就捐给了灾区。
后来听儿子说,他出差回来,还剩200多元钱,为防扒手,他把钱和发票塞在新衣袋里,忘了告诉大人。
⒃“我们发现钱以后,本来想马上邮寄给你们,但我们恢复生产缺钱,就用你们的钱买了农药化肥……”接着,他高兴地说,“依靠党的政府,也依靠城里人的支援,我们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前几天我家又卖了一头大肥猪,今天特意赶到城里来。
”他又动情地说,“老刘同志啊,真是得好好感谢你们城里人呀。
”说着,他提起那个白蛇皮袋子,说,“带来几斤花生,还有一些红薯,都是不值钱的土货。
们若是不嫌弃,就尝个鲜吧。
”
⒄我把那一把带着体温和汗渍泥土气息的钞票,塞到他的手中,说:“这钱无论如何不能退,你就收下吧。
”他一口回绝:“不不不,我不能要分外之财。
再说,现在你们城里人手头也不宽裕……”话没说完,他便转身走了。
⒅望着他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
1.阅读选文,并标出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⑩段中账“拖久了”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对“乡下来客”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3.文章⑩段插入“我”想起的一件往事,有什么作用?
4.如果把④段中的“我把那一把带着体温和汗渍泥土气息的钞票”改为“我把钞票”好不好?为什么? 5.文章详写的内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对文章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