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原因
篇一: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及注意的问题
昨天,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的成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表示,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震、中震和
深震。
浅层地震发生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总释放能量的85%。
他们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
在地震学中,震级越高,破坏越大。
汶川地震的震级为7.8级,震中地区的破坏强度
约为10度,将导致房屋倒塌、地质滑坡、地面裂缝等灾害。
由于普通地震不可能一次释
放全部能量,剩余能量将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可能会
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
的灾害,要防备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
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地震发生在有震感的地区≠ 局部地区
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的地区并不等同于当地地震。
国家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形容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某、某等省区市均有震感。
震感不等同于地震,但有些地区群众最先以为本地发生了地震。
能量的大量释放导致了广泛的地震感应区域
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
是最关键的原因。
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
第二部分:汶川地震成因分析
中新网5月18日电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
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
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
初步认为,汶川
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引起的灾难:印度板块俯冲到亚洲板块,导致青藏高原迅速隆起。
高原物质缓慢向东流动,沿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下刚性块
体的顽强阻挡,导致构造应力能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震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首先,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心断裂带。
在压应力作用下,由西南向东北逆冲。
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
第三,主震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相对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高、持续时间长。
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
汶川板块的震中深度为10-20公里,因此地震的震中深度不属于韧性带。
2021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了8.0级强烈
地震。
地震不仅在震中附近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及周边省市造成了广泛的破坏。
它的影响蔓延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国外。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破坏性最
大的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
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巴颜喀喇地
块和中国东部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和构造。
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灌县-江油断裂(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
(中央断裂)和汶川-茂县(后山断裂)及其相关褶皱之上,这次8级强震发生在映秀-北
川断裂之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图
1和2)。
图1龙门山断裂带及强震分布
映秀-北川断裂全新世(10000年)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其长期地质滑动速率小于每年1毫米。
gps观测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的现今构造变形也是以逆冲和右旋剪切为特征,
但变形速度不大(图2)。
因而,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
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
图2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地壳运动速度场
汶川地震的发生及龙门山向东南方向推覆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
向北的推挤,这一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
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图3)。
由于青藏
第三章:四川汶川地震的成因1223
四川汶川地震原因一二三
2022-05-3011:19
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分析提出,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地震活动的机理,可
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持续的挤压引起。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四川地震灾区的地质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报道称,2022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地震发生在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成
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交汇处。
也是一个较大的重力异常梯度带。
两侧地块的基底深度和厚
度相差几十公里。
断裂带由大量断层和活动断层组成。
随后的地应力释放导致断层活动形
成余震。
这种地震活动的机制可能是印度板块持续向东北方向挤压造成的。
资料表明,历史上,这个断裂带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地震。
如: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
五日,川西发生了七点五级地震,九千三百余人遇难;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松潘、甘孜发生七点三级大地震。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的分析,根据观察,印度板块正在以每年50毫米的速度向
亚洲俯冲。
这种地质活动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而且由于东部四川和鄂尔多斯地势
较低形成的势差和重力势差,也导致了高原向东的侧向流动和挤压。
四川和鄂尔多斯地块
相对稳定,自1.6亿年前的晚侏罗世以来就深深扎根于地球的深处。
青藏高原向东的挤压
突然被阻断在这个稳定的地块上,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个地块之间接触带的应力集中和
变形。
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向东巨大压应力不断释放的结果。
二00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昆仑山八点一级大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北部的应力大释放。
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分析认为,汶川地震表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集中区已经由北部转
向东部,沿中央龙门山断裂带约两百公里长的地带释放,能量巨大,波及范围广。
汶川地震的最大特点是,传统的龙门山逆冲断层发生了明显的右侧水平位移。
因此,
震中汶川龙门山断裂带沿线的茂县、绵竹、北川等东北县市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精细分析结果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监测结果都显示,汶川地
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属浅层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一般认为,两个板块之间的界面摩擦形成地震。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亚洲板块下方,
主要俯冲面深度一般为40至80公里。
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
这一现象引发
了中国地质科学家的新讨论,并在地球物理数据的支持下,提出了青藏高原向东分层流出
的观点。
最初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向东流动的完整壳幔物质。
现在看来,这种流动不是作
为一个整体发生的,而是发生在许多层中,不同层之间的流动速度不同
广东天文学会专家分析,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期与时间,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
大地震发生在第一和弦(农历四月八日)。
这一天,第一个和弦出现在中午11:47。
上弦
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度恰好
等于90度,上弦这天,有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
历史上有些大地
震出现在上弦或下弦的前后:如里氏9.1级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发生在1957年3月9
日(农历二月初八),这天恰好是上弦;里氏8.8级的南美洲厄瓜多尔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七),次日为上弦;里氏8级的我国甘肃古浪大地震,出现在
1927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廿三),次日为下弦;里氏7.3级的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大地震,出现在1975年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四),下弦为2月3日。
太阳、月亮和地球在同一平面上
汶川大地震时刻恰好出现在太阳月球地球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在平时,月球
与太阳地球的运行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而是有一个5度多的夹角。
当3个天体处于同一
个平面上,可能对地球地壳的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响。
月亮和太阳在同一纬度
汶川大地震前夕,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5月11日,太阳位于天空北纬18度,而月亮由北往南掠过北纬18度。
也就是说,5月11日有一瞬间,太阳和月球位于同
一条纬线(北纬18度)上。
日月两天体位于天空同一条纬线上,这种合力可能对地球的地
震起引发作用。
地震的位置和强度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受到潮汐力、辐射和地外
物体磁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太空中的排列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
月球和太阳在地球上的合力将出现一个临界点或转折点时,就有可能触发地震,这是地震
的天文外因。
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注意
据广东省天文学会介绍,今年6月初,有两次强烈的天文潮汐值得关注。
此时,距地
球仅3551公里,2022年11月21日;另一个时间是6月4日凌晨3:23。
太阳、月亮和地
球呈直线排列(新月)。
如果这两次强天文潮汐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这只是一种普遍的
孤立天文现象,但它们之间的间隔仅为6小时,这将形成一个叠加的强天文潮汐,这可能
对地球的气体潮汐(大气潮汐)、液体潮汐(海洋潮汐)和固体潮汐(地壳潮汐)产生重
大影响。
目前,四川汶川8级地震后,仍存在地壳板块错动、余震能量释放不完全等因素。
因此,6月4日前后,这两次强烈的天文潮汐相继出现,值得地震学家和有关部门关注。
5月15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集国内权威专家,对四川特大地震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首先,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导致青藏高原迅速隆起,并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缓慢向东流动,沿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下刚性块体的顽强阻挡,导致构造应力能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
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
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第三,浅层地震。
四川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过渡带,震源深度10-20公里,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