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建设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优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师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往往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行业动态,导致教师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正在逐步探索“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
产教融合是将产业界和教育界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具备产学研一体化特点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所谓“双师型”教师团队,即由企业业务骨干和高职院校教师组成的团队,他们既具备高水平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动态。
在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创新机制中,高职院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师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引进企业专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
其次,加强教师职业发展支持,完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三方共育”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
教师作为桥梁和纽带,将学校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机会和学习支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在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加强教学科研的实践性。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项目,将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和行业动态的传播,让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提供依据。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五、修改与润色
2、对文章中的语句进行润色和完善,确保语言通顺、表达准确;
3、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图表或
谢谢观看
一、确定研究问题
本次演示的研究问题是: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整理资料
二、整理资料
在确定研究问题后,我们需要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包括国内外政策法规、 相关研究报告和论文等。这些资料将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帮助我们 更好地进行研究。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1、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实践和调研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2、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产业趋势,将其转 化为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3、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产学研合作研讨会和工作坊,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与交 流,拓展教师的视野和思路。
加强团队沟通与协作
加强团队沟通与协作
团队沟通与协作为一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有效的沟 通与协作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团队创新效率。为了加强团队沟通与协作,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团队沟通与协作
1、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交流,了解彼此的教学和科研进展,互相学习,共 同提高。
2、鼓励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共同进 步。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专业 化的指导,这使得团队在建设过程中经常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其次,高质量的 创新成果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且缺乏具有实践经 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在“双高”背景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教学创新团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新型“双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新型“双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新型“双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以其实用性和就业率高的优势成为学子们的热门选择。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我国提出了“双高计划”。
作为“双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迅速兴起并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一、什么是“双师”教学模式“双师”教学模式是指由一名专业教师与一名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并肩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其中,专业教师负责传授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行业专家则负责陪同参与,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由专业教师独自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缺乏与实际行业接触的机会。
而“双师”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为何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双师”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人才,他们的毕业去向主要是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
因此,他们应具备适应不同职业要求的能力,并能够迅速适应和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
而“双师”教学模式的优势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首先,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相连。
通过引入行业专家,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行业专家还可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应用。
其次,“双师”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与行业专家合作,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此外,“双师”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
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共享资源和开展产学研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实践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面临着越来越激
烈的竞争。
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而对于高职
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日益增高,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
队伍,成为了高职教师们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成员的培训和评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个人专业化水平。
二、构建协同创新的团队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构建师资队伍和学科交叉、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
多元化的合作促进教师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创新,提升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进和选拔具有高学术水平、优秀教学经验和职业背景的教师,同
时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和提拔工作,强化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营
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和氛围,将优秀教师和高校发展同步推进。
通过协同创新的视角,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人素
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HEBEIZHIYEJIAOYU“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李冠源(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尾516600)摘要:高速转型发展的中国经济社会倒逼高职教育加快推进深化改革,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则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核心关键。
在“双高”背景下,深度结合当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了重新审视“双师”价值、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专业后期培训、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推进“双导师”制度、打造“三师型”新型教师六个建议对策,切实推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成效,从而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及贡献度。
关键词:“双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面简称《方案》)的全面稳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方案》提出了要通过多元渠道及举措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对“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及引进作出了明确指示,皿奠定了“双师型”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对于“双师”最初的定义是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其他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的一种师资类型统称,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双证”,该定义初步体现了“双师”作为职业教育一种特殊师资所具有的类型特征。
随着“双师型”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剧增,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要求教师具有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即要真正体现“双重职业属性”。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师资建设指向性趋向明确,师资结构也逐步进行循序渐进地调整优化,众多高职院校已经启动甚至完成了“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双师”比例正呈现出规模不断增长趋势,应该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稳步推进当中。
“双高”建设背景下,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强国战略实施部署推进,切实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为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劳动力作为强劲支撑,就要大力推动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夯实基础,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度,这是新时代赋予当下高职教育的历史新使命和新任务。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实体之间通过合作共享资源、知识和技术,实现创新的过程。
在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是推动协同创新的主力军,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则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向。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具备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他们既在校内承担教学任务,又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参与实践工作。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加强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和实践能力。
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基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全面负责课程的设计、教学和评价。
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将最新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
企业也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任务,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建设跨学科团队。
高职院校应建设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进行协同创新。
跨学科团队能够集中各个专业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和交叉。
通过跨学科团队的合作,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设立优秀教学奖励,对教学成果进行评选和奖励;引入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在教学上与专职教师合作开展“双师”模式教学;为教师提供协同创新项目的机会和资源支持,鼓励他们参与实践研究和创新项目。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跨学科团队和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和实践的协同创新,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应用广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由于高职院校师资配置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部分学校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急需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这种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具备创新意识和跨学科协同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
在当前形势下,深入探讨和研究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将探讨师资建设的理论基础、现实问题及解决路径,助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1.2 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虽然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规模有所增加,但在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怎样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双师型师资队伍既要有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又要有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如何建立起具有协同创新特点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当前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此,我们需要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入手,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路径和策略。
【问题提出】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前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新“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创新建设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新“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创新建设策略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具有高水平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与高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教育专家的组合,共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性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育。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面向制造业等传统实体经济行业,更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
本文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创新建设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合作机制,通过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技能交流等方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和岗位隔阂,提高团队合作和协作的能力,共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同时,团队应具有灵活多样的人才组成,既有传统从业者、技术专家,也有教育学家、教育策划者等多种背景的成员,以充分满足不同领域的教育需求。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通过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体系的协同作用,使整个教育系统更加完整、稳定。
二、注重课程的创新改革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必须注重课程的创新改革。
团队应该积极开设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中理论学习得到具体应用,并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检验和验证。
课程改革应该特别关注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从实践项目的设计到教学材料的准备,从专业设备的调配到实践过程的指导,所有环节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技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说,评价体系是其出色表现的重要保障。
团队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更应该采取考核制度和反馈机制相结合的手段,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完善。
所有的教育主体都必须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形成学生、教师、企业企业等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共同发展。
四、积极拓展教学资源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出现,教育资源已经从传统的纸质教材、教室教学扩展到了在线教育、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应该积极拓展教学资源,结合行业动态,了解领先技术和新产品,掌握新型工具和教学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协同创新是指多个组织或个体共同实施创新活动,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经验,以实现共同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一支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高水平理论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支既充满实践经验又具备强大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经验的传承和积累。
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推行产教融合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进行,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开展科研课题、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培养师资队伍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还可以引进优秀的教师、专家学者,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支持,助力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提高。
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合作与交流是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讲座、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
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师资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课程、学习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置岗位职称评聘制度、奖励优秀教师等方式,激励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激励制度的建立,高职院校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职特色专业建设视域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最新教育资料

高职特色专业建设视域下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一、引言高职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
近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支柱的高职教育,应该如何适应环境带来的变化,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高职特色专业建设是关键,也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特色专业建设,高职院校才能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特色专业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培育自己的专业亮点和专业优势,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如何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就要找出关键点,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点是要打造出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本文结合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省级特色建设专业的建设工作和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作如下相关方面的粗浅阐述。
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多;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在外聘请的技术人员对于课堂教学也不太适应。
理论水平高的团队成员实践能力欠缺,实践能力强的团队成员理论水平不足。
换言之,专业教学团队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结构问题的缩影。
2.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成员需要磨合在教学团队中,专业带头人分配给团队成员任务后,团队成员自行完成各自的任务,彼此之间的沟通不多。
分工是明确的,但是合作不多,单打独斗现象严重。
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做事情的一套办法,办法无所谓好坏,但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一套办法就会导致团队缺乏凝聚力,教学团队也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和采取统一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只能是团队缺乏凝聚力,大大削弱了团队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3.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中双师结构有待优化专业教学团队核心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社会的需要。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一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一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新的时代要求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流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指既具备优秀的教学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产学研结合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
他们不仅在教学上有创新思维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还有能够与企业合作的教研体系。
一个优秀的团队除了个体教师的优秀,更重要的是团队整体协同效应的产生。
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
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应建立起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联系和实践基地。
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行业需求的教育,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同时,高校还可以引入行业专家和企业教师来担任兼职教师,推进教学实践与产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还需要注重团队的协同合作。
高职院校应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之间要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只有这样,团队的整体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一流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们应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鼓励他们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通过指导和鼓励,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基本范畴辨析

高职院校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基本范畴辨析摘要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是需要有以理论与实践整合为基础的专业带头人,即由“名师”和“名匠”作为专业带头人,形成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
明辨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需有效处理好“双带头型”与“双师型”,“外聘教师、能工巧匠和名工巧匠”,“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与教研室”及“专业带头人与名工巧匠”等概念间的关系。
关键词专业带头人;专业“双带头型”教学团队;高职院校;辨析一、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溯源追溯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其鲜明的中国教育教学研究特色。
在我国,教学团队概念的提出有两个渊源:一是源自组织管理学中的团队理论,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至企业和经济界,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团队理论[1][2];二是源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小组协同教学制”中的教师合作教学思想以及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的“同伴互助”(PeerCoaching)概念[3]。
我国学界最早提出“教学团队”概念是在2003年,主要是研究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探索“协同教学”和教师合作教学问题时附带提及的,当时并未赋予其实质意义和内涵[4]。
2006年开始出现了个别学者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5]。
真正开始对高校教学团队(包括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则是在2007年之后。
教育部于2006年11月16日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月22日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两个文件,以及自2007年开始的每年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则是促使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热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研究经历了由个别的自发阶段到行政主导阶段的发展历程,其中,国家政策尤其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是主导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决定性因素。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学团队建设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变化的今天受到关注。
这不仅是因为高职教育具体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因为社会就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只有从协同创新出发,真正建设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双师型” 教师;教学团队;课题名称:校企合作开展铁道工程施工与维护类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类别:省教育厅规划课题课题编号:ZJC1319066教师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突破的重要途径,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则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点之一。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缺乏清晰的共同目标、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
为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治理提升,需重视制定共同目标、完善运行机制、健全保障机制等措施。
一、完善运行机制1.需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机构协同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要将机构协同管理制度作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发展的理论依据,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各教育主体的职能,规范各教育主体的工作流程及行为,推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强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院校、行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第一,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从全局角度出发,整合区域内的优秀资源,使企业、院校、行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并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相关工作事宜,以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行业和企业要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发挥自身指导作用。
行业专家及企业的一线工作者要积极配合领导小组的相关工作,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困境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在迅猛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核心是由实践经验丰富、具备行业背景的教师和固有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构成。
两类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革新、科技创新以及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等方面的工作。
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协同创新的理念息息相关。
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教师需要深入产业实践,结合教学实践和产业需求,加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要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教学工作。
(一)体制机制创新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营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加强人才引进,实施灵活的薪酬政策,为双师型队伍提供更充分的奖励和回报。
同时,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加强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积极促进学校与企业等产业界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领域的联合研究平台,加强师资队伍的产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究能力,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技术创新、实际应用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四)教育科研创新高职院校应积极践行协同创新理念,建立跨学科研究机制,充分利用教师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加强团队合作,开展创新研究,推广教育改革成果,为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协同创新的理念和策略推动。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师资队伍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也成为了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所以,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了高职院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协同创新是指通过各种组织和资源的整合,实现创新的目标。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由于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而协同创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协同创新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实现师资队伍的共同发展和创新。
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一线教师和产业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
这种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既保证了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平,又保证了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实际工作经验。
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可以弥补高职院校教师从业经验不足的短板,也可以实现产教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科、不同学校和不同产业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学校要加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和路径规划,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明确责任和任务分工,确保“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
2. 加大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一线教师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主体,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师资队伍的建设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技术导向。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紧密贴合行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注重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与行业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创新项目的竞赛、开展创新教育培训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并且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创新资源和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将创新思维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团队协作。
协同创新的理念强调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合作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要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组建教师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和教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终身学习。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必须要保持持续学习的姿态,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科技发展。
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培训课程等学习活动,并建立起学习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组织编制 、 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 并依据相应 院 校 教 师 资 源 在 不 同专 业 的 分 配 上 表 现 出极 大
高 职 院校 现 有 教 师 队伍 结 构 制 约了专 规范建立起来的。 其成 员 之 间 有公 事 往 来 , 存 在 的不 平 衡 。 着从 属 关 系 或平 行关 系 。 高 职 院校 的正式 组 织 包 业 教学 团 队建 设 。 换言 之 , 专 业 教 学 团 队 结 构 上 括 科层 制结 构 的行 政职 能组 织 和学 科专业 管 理 组 存 在 的 问题 是 高 职 院 校 现 有 教 师 队伍 结 构 问 题 织, 目 前 作 为正 式 组 织 的纵 向学 科 专 业管 理 中最 的缩 影 。
作者简介
邓小妮 ( 1 9 65 一 ).
小、 最基层的组织一般是教研室… 。 在全国高等教
( 二) 专业 教 学 团队 缺 乏可 持 续 发 展 与建 设
女 .武 汉 商 学 院 副教 授 ,学 报 编 辑 部 主 任 ( 武汉, 4 3 0 0 5 6 ) ; 邓院 方( 1 9 6 6 一 ) ,男, 武 汉商学院副教授
基 层教 学 组织 的重 要途 径 。
个 教学 团队 来 承担 的 , 一旦 质 量 工 程 项 目任 务 完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6 3
成, 教学 团 队也 就面 临着 解 散 。 因此 , 高 职 院校 的专 业教 学 教 师 的 “ 双师” 素质 , 其 目的就是 解 决 师 资 队伍结 构 中理 论
基 金项 目 全 国教 育科 学 规 划 立 项课题 “ 高 等 教 育 应 用 型人 才培 养 创 新 研 究 — — 基 于 应 用 型 本 科 教 育与 高 职 高 专 教 育衔 接 提 升 的探 索 ” ( F I B1 2 0 4 5 1 ) , 主 持
人 :邓院 方
育综 合 改革 的背 景下 , 高 职 院 校 的 基层 教 学 组 织 的机 制和动 力 难 以适 应 现 代 教育 变 革 的要 求 。 鉴 于 现有 课 程 教 高 职 院 校 专 业 教 学 团 队 建 设 主 要 是 依 据 高 是 质 量工 程 项 学 团队 和专 业 教 学 团 队建 设 中存 在 的 问题 , 专 业 等 教育 教 学质 量 工 程项 目而组 建 , “ 双带 头型 ” 教 学 团队建 设 就成 为 创 新 高职 院 校 目的 附属 产 品 。 每个 “ 质 量 工 程 ”项 目都 是 由一
当前 ,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综 合 改 革 正 在 稳 步 推
进。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的根本 目的是完善高校治
理结构 , 扩 大 和 落 实 高校 办 学 自主权 , 推 动 高 校 组织 模 式 深 入 变 革 , 从 而提 高 高 校 办学 水平 和 教 育 教学 效 能 。 高 职 院校 是具 有一定 组 织结 构 的高
2 0 1 5年 第 1 1期
第3 6卷ຫໍສະໝຸດ 总7 8 9期 组 织视 域 下 高职 院校 专业 “ 双带头型’ ’ 教学团队建设
邓 小妮 邓 院 方
摘 要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 目的是 完善 高校治理 结构, 扩大和落实高校 自主权 , 推动高校组 织模式深入
变革, 从而提 高高校 教- i f 4 { 学效能。高职院校是 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高等教育机 构类型之一 , 可以通过专业教学
团队往往存在缺少共同愿景、 团队成员角色分配不当、 团队
型与 实践 型教 师 的合 理 配 置 问题 。 经 过 培训 的 “ 双师型”
所 处环 境 和组 织保 障 性不够 、 缺 少 团队精 神 和文化 、 团队成 教 师数 量 虽 然有 很 大 增 长 , 但 其质 量 却 有 待 于更 大 幅度 的 员 缺少 沟通 和互动 、 团队成 员 自 发性 和创 造力 不强 等 问题 。 提高。 教 育 部 相关 负 责人 就 曾指 出 ,“ 目前 我 国职 教 师资 队 质不高 、 培 养 培训 体 系 薄 弱 等 问题 依 然 存 在 , 还 不 能 完 全 特别是 “ 双 师 型” 教 师 数 量 缺 口较 大 、 专 业 素 缺 乏可持 续性 发 展与 建 设 的 机制 和 动力 , 这 样 的专业 教 学 伍 数 量不足 , 团 队建 设 注定 是不 可持 续 的。 与 建设 现 代 职 专业 教学团队作为介 于正 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之 间 适 应新 时期 加快 发 展现 代 职 业 教育 的 需要 ,
团 队 建设 推 动 其基 层教 学组 织的 变革 。目 前 高职 院 校 专业 教 学 团队 建 设 存在 结构 不 合 理 、 可持 续性 发 展 与建 设
的机 制和 动力不足 、 绩 效不明确 、 缺乏专业带头人等 问题 , 解决的办法是建设专业 “ 双带头型” 教学团队。 高职 院 校 需要提供 专业 “ 双带头型” 教学团队成长的条件, 建立专业 “ 双带头人 ’ 动态管理机制, 强化 团队文化 建设 , 从 而推动专业 “ 双带头型” 教学团队建设 。 关键词 高职 院校 ; 专业教学团队 ; 双带头型; 专业带头人 中图分类号 G 7 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8 — 3 2 1 9 ( 2 0 1 5 ) 1 1 — 0 0 6 3 — 0 4
高职 院校专业教学 团队建设存 在的主要 问题及其成 因
一
、
( 一) 专业教 学 团队结 构不合 理
高 职 院 校 专 业 教 学 团 队 结 构 不 合 理 具 体 表
等教育机构类 型之一。 高职院校的组织可分为正 现在 :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 师比例失衡 ; 高职
高学 历 教 师 比例 小 ; 一 些 高 职 式 组织 和 非正 式 组 织 。 高 职 院 校 的正 式组 织 是 具 称 教 师 比例 偏 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