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医药与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孙中⼭是中国近代最为伟⼤的⼈物之⼀,在他奋⽃的⼀⽣中,曾有过⼀段极其短暂的⾏医⽣涯。
作为⼀名普通医⽣,他的敬业精神和崇⾼的医德被传为佳话。
他对饮⾷及养⽣的独到见解,值得我们记述和学习。
孙中⼭的医学⽣涯与医德医风
孙中⼭认为:“医亦救⼈之术”,可以通过战胜疾病,保障⼈民⾝体健康,使国家强盛起来,所以应该从学医着⼿拯救祖国。
孙中⼭于1886年进⼊⼴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在该校学习不到⼀年,于1887年1⽉转⼊⾹港西医书院(即⾹港⼤学医学院前⾝),以孙逸仙名字⼊学注册。
西医书院采⽤英国医科的5年制,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平很⾼,直接⽤英语教学。
孙中⼭在⾹港西医书院这所⾼等学校学习的5年的时间内,⾮常勤奋,历年的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
1892年7⽉,他参加了第五学年考试,⼜获全级第⼀。
接着,举⾏毕业考试,12门课程中总成绩称“异”,他是⾃该校创办以来历届毕业⽣中最杰出的学⽣。
1892年秋,孙中⼭以优秀的成绩从⾹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回家⼩住。
⼀天,乡邻陆坛⽣的妻⼦难产,⼜没有⼈接⽣,虽然有⼏个妇⼥帮助,但她们都不懂医术,全家⼈束⼿⽆策,⼗分焦急。
陆坛⽣知道孙中⼭是医⽣,可能会接⽣,但⼜想男⼈怎么好为⼥⼈接⽣呢?很是为难,但还是硬着头⽪去请孙中⼭。
孙中⼭⽴即表⽰乐意前往。
孙中⼭的伯母知道后很不⾼兴,认为男⼈给产妇接⽣,是⼀件很“衰运”的事,但是⼜⽆法阻⽌他去救⼈。
在产妇房中,孙中⼭细⼼检查产妇腹部后,也不⽤什么药物,只是抓着产妇肩上的肩胛⾻,在床上抖⼏抖,产妇开始舒服⼀些,不久婴⼉就⽣出来了,*安然⽆恙。
婴⼉取名“细麟”,后旅居美国。
孙中⼭是良医,术良⼼更良,他在⾏医中对⽣活困难的病⼈不仅免收诊⾦,⽽且还赠送药品。
孙中⼭还经常外出诊病,诊⾦随意赠送,如遇难产、服毒、急症,则不论贫富,⼀请即到,态度和蔼可亲。
许多病⼈经他细⼼诊治后,恢复了健康。
他曾使已经停放在厅堂⾥的垂危病⼈起死回⽣,其负责精神尤其感⼈。
因此,他⾏医不满三⽉即声名鹊起。
孙中⼭在⾹港读书时,借⾏医暗中进⾏⾰命,*满清帝制,恢复中华。
虽然孙中⼭医学⽣涯极其短暂,但他留给医学界最为珍贵的遗产是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崇⾼的医德品质,他的⾔⾏是中国近代医学界的楷模。
孙中⼭与祖国医学
孙中⼭医技精湛、医德⾼尚,但对祖国传统医药学⼀向持怀疑态度。
他曾说过“余平⽣有癖,不服中药。
”孙中⼭于1924年冬北上,此时已患肝癌。
第⼆年他在北京做⼿术,打开腹腔发现已是肝癌晚期,只好原样缝合。
当时⾝边好友建议他请中医诊治,他在病榻上点头答应。
于是友⼈为他请来了名中医陆仲安。
陆医师望闻问切之后,开出了下列脉案与药⽅:“惊惶忿怒,已伤肝经,⾎沸⽓滞,痕浊闭塞,转为肝硬,由硬⽽疽,⽇久成脓,升降之机失度,⾎⽓因之⼤耗。
是以神倦⾷少,⾜肿消瘦,⾆⼲苔脱,脉洪数,按之⽆根。
《内经》以肝为将军之官,相⽕内寄,得真⽔以涵濡,真⽓以制伏,庶可奏效。
谨拟⽅于后,候酌。
⽯环⽯解三钱,野⼭⼈参三钱,⼭茱萸三钱,麦冬四钱,鲜⽣地四钱,沙苑⼦三钱,沙参三钱,⽢草⼆钱。
”
孙中⼭终于服⽤了他有⽣以来⾸贴中药。
当天便开始排尿,⼏天后脚肿已全部消退。
后⼜复诊,嘱其继服原⽅,⾎液循环也渐有改善。
中医中药延长了孙中⼭的⽣命。
尽管癌症已临晚期,中药难奏全功,但促使孙中⼭通过⾃⾝感觉对我国中医药学的疗效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药学发⽣了极⼤兴趣。
孙中⼭的饮⾷之道
孙中⼭不但在⾰命⽃争⽅⾯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且在饮⾷⽅⾯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在《建国⽅略》中就饮⾷曾经做出过精辟论述:“我中国近代⽂明进化、事事皆落⼈之后,惟饮⾷之进步,⾄今为⽂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明之⾷物,固⼤盛于欧美;⽽中国烹调法之精良,⼜⾮欧美所可并驾。
⾄于中国⼈饮⾷之习尚,则⽐之今⽇欧美明之医学卫⽣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已。
”
孙中⼭并⾮⽆端作出上述宏论。
他列举了中国古代的“⼋珍”,说明当时的中国美⾷举世⽆双,即便清末犹存的⾦针、⽊⽿、⾖腐、⾖芽等,在中国⼈看来是寻常之品,素⾷之良者,⽽当时的欧美各国却并不知其为⾷品。
⾁⾷中六畜之脏腑,中国⼈⼀向以为是美⾷,欧美各国过去是不⾷的,⽽近年也以美味视之。
他曾在⼴州见到外国⼈、鄙视中国⼈吃猪⾎,以为粗恶野蛮。
⽽经医学卫⽣家研究得知,猪⾎富含铁质,为补⾝之上品。
凡病后、产后及⼀切贫⾎患者,过去多⽤⼈⼯化合之铁剂治之,⽽今都⽤猪⾎治之,因为猪⾎所含有机体之铁,较之⽆机体之炼化铁剂,更加适宜于⼈的⾝体。
像猪⾎这⼀有病可补⾝、⽆病可益体的⾷品,中国⼈⾷之不但不粗恶野蛮,⽽且是极合乎科学卫⽣道理的。
中国⾃古就有,⽽西⽅⼈不知道的⾷品还有很多,⽐如鱼翅、燕窝,在中国⼈眼⾥是上品,西⽅⼈见中国⼈⾷之,就认为是很奇怪的事。
孙中⼭科学地论述了饮⾷与⽂化、卫⽣的关系。
他说:“西国烹调艺术,莫善于法国,⽽西国⽂明亦莫⾼于法国。
是烹调艺术本于⽂明⽽⽣,⾮深孕乎⽂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中国烹调之妙,亦⾜表明⽂明进化之深也。
”他指出,中国不但⾷品发明多,烹调⽅法美,⽽且饮⾷习尚暗合于科学卫⽣,尤为各国⼀般⼈所望未不及。
中国⼈常饮清茶,吃淡饭,加以蔬菜⾖腐,这是今⽇卫⽣家所考为最有益于养⽣者。
中国⼈⼝繁昌,抗疾疫⼒强,就是因为饮⾷暗合于卫⽣所致。
如果能再从科学卫⽣上下功夫,求得改良进步,则中国⼈种之强,必定超越今⽇。
欧美之⼈所饮者浊酒,所⾷者腥擅,故不如中国⼈长寿。
作为⼀国领袖,孙中⼭第⼀次将烹调之术列⼊⽂化美术范畴,并以此证明中国的⽂明进步。
他说:“夫悦⽇之画,悦⼀⽿之⾳,皆为美术,⽽悦⼝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道也。
”这在将烹饪厨艺视为贱业的当时,是使⼊⽿⽬⼀新的,⽽今我们再来看,这⼀结论⼜是多么的⾼明和远见。
孙中⼭与“中⼭四物汤”
孙中⼭不但精通医学,⽽且颇通养⽣之道。
他独创的“四物汤”,是⼀个经久不衰的⾷疗良⽅,被⼈们誉为“中⼭四物汤”。
孙中⼭先⽣的“四物汤”,不同于中医⽅剂中的当归、熟地、⽩芍、川芎组成的⽅⼦,⽽是由⾦针菜、⽊⽿、黄⾖芽和⾖腐四菜合成的素⾷四物汤。
孙中⼭先⽣在《建国⽅略》中称此汤为“实素⾷之良者”。
⾦针菜即黄花菜,因其所含成分具有抗结核及镇静安神的功效,许多古医籍中称它为“忘忧草”、“安神菜”。
现代国外的医学专家还把⾦针菜列为“植物性⾷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健脑⾷物之⼀”。
⽊⽿,⼜称⿊⽊⽿。
它是较好的滋养品,⼊药有益⽓、养⾎健胃、润肺、强智等功效。
⽊⽿含有的胶质,可以把残留在⼈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后排出体外,起到清胃涤肠作⽤。
同时,还有帮助消化纤维类物质的功能,是纺织、化⼯、矿⼭⼯⼈和理发师的理想保健⾷品。
⽊⽿中还含有⼀种“多糖体”,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多糖体”可抑制肿瘤,增加⼈体内的球蛋⽩,提⾼免疫⼒。
黄⾖芽是黄⾖的⽣发之物,含有⼤量维⽣素,其维⽣素C的含量极⾼。
⾖芽中所含的叶绿素确有防癌作⽤,为此美国曾掀起了“⾖芽热”。
“中⼭四物汤”集植物营养之⼤成,长期⾷⽤,⽆病能强体壮⾝,有疾可祛患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