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对杂交稻浙粳优1578_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㊀2022年第63卷第3期
443
收稿日期:2021-11-2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七大农作物育种 专项(2017YFD0100405);浙江省农业(粮食)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C02050-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GN18C130004)
作者简介:湛立伟(1984 ),男,河北承德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水稻生产㊁推广工作,E-mail:liwei_ning0719@㊂通信作者:叶胜海(1978 ),男,浙江松阳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工作,E-mail:shenghaiye@㊂
文献著录格式:湛立伟,汪成法,叶靖,等.密度对杂交稻浙粳优1578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3):443-444.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12206
密度对杂交稻浙粳优1578产量的影响
湛立伟1,汪成法2,叶靖3,巫明明3,翟荣荣3,朱国富3,张小明3,叶胜海3∗
(1.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0020;2.开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衢州㊀324300;
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
㊀㊀摘㊀要:以杂交水稻浙粳优1578为材料,进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行株距分别为30cm ˑ30cm㊁27cm ˑ
27cm㊁30cm ˑ20cm㊁27cm ˑ20cm㊁23cm ˑ20cm 和20cm ˑ20cm 6个处理对其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㊂结果表
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水稻浙粳优1578的产量有显著影响;种植行距20cm 的产量高于27和30cm 行距,株
距则以23~27cm 为佳㊂
关键词:浙粳优1578;产量;密度
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2)03-0443-02
㊀㊀浙粳优1578是由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㊁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合作选育,以晚粳不育系浙粳7A 为母本,与强恢复系浙恢1578杂交配组的杂交稻新组合[1]㊂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审定(浙审稻2017022)和国家审定(国审稻20190028)㊂该品种2019年引进衢州小面积示范种植,目前浙粳优1578在衢州已有一定的推广面积,但各地对浙粳
优1578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较少㊂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为浙粳优1578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特设计本试验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
㊀㊀试验于2020年在衢州市开化县进行㊂参试品种为籼粳杂交水稻浙粳优1578,种子由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发芽率92.7%㊂
1.2㊀处理设计
㊀㊀试验设6个不同密度处理:行株距分别为30cm ˑ30cm㊁27cm ˑ27cm㊁30cm ˑ20cm㊁27cm ˑ
20cm㊁23cm ˑ20cm 和20cm ˑ20cm㊂小区面积
14.5m 2,随机排列,重复3次㊂试验小区两侧设
保护行,种植密度与对应小区相同㊂
5月15日播种,667m 2播种量10.0~12.5kg,
秧龄24~30d㊂6月2日移栽,按高产栽培技术管
理[2-3],各处理除密度不同外,其余措施一致㊂
1.3㊀观察记载
㊀㊀调查生育期㊁农艺性状,考种穗粒结构等经济
性状,10月12日收割,单打单晒测产[4]㊂
2㊀结果与分析
2.1㊀对生育期与长势的影响
㊀㊀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处理浙粳优1578生育期基本一致,均于10月12日成熟㊂最
高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分蘖率则随种植密度提高而减少㊂有效穗总体趋势与种植密度增加成正比,而处理4和5㊁处理2和3差异不大,说明浙粳优1578在种植密度变幅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能通过自身分蘖进行穗数调节,具有一定的耐稀植补偿能力㊂
2.2㊀对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㊀㊀由表2可以看出,浙粳优1578的667m 2产量,以处理520cm ˑ23cm 和处理420cm ˑ27cm 最高,同为742.4kg;以处理130cm ˑ30cm 最
低,为668.8kg,比处理5减产9.9%,差异达到
显著水平㊂由此可以得出,行距20cm 优于27和
30cm,而株距则以23~27cm 为最佳㊂因此,在肥
水管理同等的前提下,应适当密植㊂株高除处理6
444
㊀㊀2022年第63卷第3期
㊀㊀
表1㊀不同密度处理对杂交稻浙粳优1578的生育期与长势的影响
处理编号行株距/(cm ˑcm)播种期(月-日)移栽期(月-日)始穗期(月-日)齐穗期(月-日)成熟期(月-日)667m 2基本苗/万
667m 2最高苗/万
分蘖率/%667m 2有效穗/万
成穗率/%130ˑ3005-1506-0208-2108-2510-12 1.5c
12.4b
725a
9.15b
73.9b
227ˑ2705-1506-0208-2208-2610-12 1.9b 14.1a
650b 11.03a
78.1a
320ˑ3005-1506-0208-2208-2610-12 2.2b 14.7a
570b 10.78a 73.1b 420ˑ2705-1506-0208-2208-2610-12 2.4b
12.6b 420c
10.09a
80.2a
520ˑ2305-1506-0208-2208-2610-12 2.9a
13.4a
364c
10.13a
75.4a
6
20ˑ20
05-15
06-02
08-22
08-26
10-12
3.3a
16.5a
40c
11.39a
69.0b
㊀㊀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英文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 <0.05)㊂表2同㊂
表2㊀不同密度处理对杂交稻浙粳优157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处理编号行株距/(cm ˑcm)株高/cm
穗长/cm
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g 667m 2产量/kg
130ˑ30117.6a 25.43a
408.7a
306.5a
75.0b
24.0b
668.8b
227ˑ27119.1a 22.04b 423.8a
273.6a
64.6b
24.1b
723.2a
320ˑ30116.8a
24.19a
419.0a
306.8a
73.2b
24.9b
719.5a
420ˑ27119.4a
25.32a
406.2a
332.1a
81.8a
23.1b
742.4a
520ˑ23119.4a
24.59a
379.5b 314.6a
82.9a
23.6b
742.4a
6
20ˑ20
113.2b
23.25b
281.9b
222.3b
78.9a
25.8a
717.6a
外,其他几个密度处理差异不大㊂穗长和每穗粒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结实率除处理6外,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㊂千粒重除处理6外,其他几个密度处理基本相同㊂结实率总体来看,处理4和5产量较高,经济性状较好㊂3 小结与讨论
种植密度是调节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是
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5]㊂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㊂种植密度过低,基本苗不足,导致有效穗数较少而难以高产;种植密度过高,群体内个体间对温㊁光㊁水㊁肥等的竞争加剧,导致茎秆细弱㊁群体恶化,加剧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6-10]㊂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浙粳优1578产量的影响较大,在秧苗正常的情况下,该品种的最佳种植行株距在20cm ˑ23cm ~20cm ˑ
27cm,也就是667m 2
种植1.2万~1.4万穴,有
效穗10万左右,每穗实粒数320粒左右,千粒重在23g 左右,这样可以做到穗粒结构的协调,达
到高产㊂种植密度过稀容易造成无效分蘖多,有效穗不足,而穗形过大易导致基部小穗灌浆困难,影响结实率;种植密度过高容易使穗形变小,影响田间群体结构,降低产量㊂
参考文献:
[1]㊀叶靖,叶胜海,翟荣荣,等.花药培养技术选育的粳型水
稻不育系浙粳7A [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8):
1529-1530.
[2]㊀黄芙蓉.籼粳杂交稻新品种甬优9号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
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20,27(5):1529-1530.
[3]㊀刘洪进,杨力,金鑫,等.中熟中粳稻盐丰稻2号机插秧
高产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5(4):75-76.
[4]㊀陈海飞,冯洋,蔡红梅,等.氮肥与移栽密度互作对低产
田水稻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6):1319-1328.
[5]㊀韩娟英,沈一诺.播种量对直播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及
有效穗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
1742-1743.
[6]㊀刘茂,徐富贤,熊洪,等.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
杂交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8,24(2):84-86.
[7]㊀王玉梅,杨广,赵春容,等.不同播种量对直播杂交稻产
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7,32(3):
66-69.
[8]㊀徐张夫,张小明.播种量对晚粳稻浙粳88单季直播的影
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6):805,809.
[9]㊀李应洪,王海月,吕腾飞,等.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
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17,31(3):265-277.
[10]㊀赵黎明,李明,郑殿峰,等.灌溉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寒地
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6):159-169.
(责任编辑:张才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