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初步研究及考察成果(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陈运泰许力生张勇杜海林冯万鹏刘超李春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 100081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北京时间),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陈运泰院士的研究组迅速开展地震资料的分析工作,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获得了这次地震及两个强余震的震源参数。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注:时间仓促,行文粗糙,纰漏难免,敬请谅解。

一、震源机制1、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主震震源机制从全球长周期台站挑选了如图1左图所示的18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主震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1右图所示。

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1sps,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2Hz。

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

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9°。

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4 ×1021 Nm,震级为Mw8.3。

其它参数见表1、2和3。

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2所示。

N S EW图 1 长周期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图 2 观测地震图与合成地震图的比较。

上面的波形为观测地震图,下面的波形为合成地震图。

表1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震源参数Date yyyy-mm-ddTimehh:mm:ssLatitude/°NLongitude/°EDepth/kmMagnitude Sources表2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矩张量解(10e21 Nm )No 11M 12M 13M 22M 23M 33M DCM exp M CLVD MSource 1 2.53 2.53 -0.22 -1.18-1.10 5.13 4.04 2.15 0.70IGP-CEA表3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最佳双力偶解Plane IPlane IIT-axisB-axisP-axisStri ke/°Di p/°Rak e/°Strike/°Di p/°Rak e/°Az m /°Pl g /°Az m /°Pl g /°Az m /°Pl g /°Source229 43 123 7 55 63 222 67 23 22 116 7 IGP-CEA2、2008年5月12日20点强余震震源机制从全球宽频带台站挑选了如图3左图所示的12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3右图所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成因及次生灾害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成因及次生灾害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成因及次生灾害宋洪伟;夏凡;龙文华;殷夏【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里氏8.0级浅源地震。

震区范围长240km,宽30km,等震线呈长椭圆形,长轴为北东向,震中烈度约为10度,深度为12~19km。

震区涉及四川绵阳市北川,德阳、汶川,成都、都江堰、广元、重庆以及甘肃、云南、陕西、河南等地区。

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

在北川、汶川等多地区出现次生灾害。

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遣带中央断裂带。

%At 2:28 p.m. on May 12, 2008,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31°N, 103.4°E) at Wenehuan County, This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8.0 produced an earthquake zone 240kin long and 30km wide.【期刊名称】《城市地质》【年(卷),期】2011(006)002【总页数】4页(P1-3,17)【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四川汶川【作者】宋洪伟;夏凡;龙文华;殷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8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8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8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8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1;P694地震是部分地壳的震动.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最为危险.它在短短几秒钟内突然降临,令人难有机会逃生.除了生命的伤亡,它所造成的损害也要花上许多年才能恢复[1].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被人感觉到的5万多次,具破坏性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分布广.20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地震灾害系中国地质灾害的"群害之首" [2-4].1 汶川地震基本参数概况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震中烈度为10度左右,深度12~19km,为浅源地震.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2008年5月21日12时,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62次,其中5级以上26次, 6级以上4次(图1).这次地震造成严重地质灾害和社会经济损失.图1 汶川地震震中分布图(据互联网上资料)2 地震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2.1 震区地形地貌和区域地质构造(1)自然地理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居阿坝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总人口(2005年)106119人,岷江穿过汶川县境东部地区,长达88km.县城威州镇位于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县域东西宽84km,南北长105km,总面积4084km2.(2)汶川地形地貌汶川县以高、中山地形为主,仅沿田坝河谷分布一些平坝地貌.区内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m,最高点四姑娘山海拔6250m,相对高差5000余m,山地发育,沟谷切割强烈,支沟纵坡降大.(3)区域构造四川省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地震.目前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北推移,其快速运动意味着在大陆板块的边缘部位积聚了较大的能量,进而引发能量的剧烈释放,常形成地震.(4)龙门山断裂带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3条断裂带组成:从西向东分别为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这3条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活动特征均表现出由南西向北东斜向逆冲,并伴随右旋滑动分量.3 地震发震原因初探根据地震震源推断,汶川强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也称北川--映秀断裂.该断裂在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逆冲运动,属于逆冲型地震.地震破裂滑动面向西倾,倾角约60°.发震断裂上盘由西向东有逆冲和右旋走滑活动分量,形成能量释放.根据主震和余震分布情况,初步推断这次大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破裂方向主体受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控制(见图2).图2 四川强震成因图(资料来源:王乾盈教授)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20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以前长时间地震释放的能量,几乎都被同在四川的鲜水河断层消耗掉.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这次"复活"的龙门断层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往北北东方向以每秒3km速度裂向广元,约用时100s裂完,震区范围长240km、宽30km,尤以破裂至北川县时错动最为显著[9].地震发生地北川-映秀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可以传播很远而能量却没有明显衰减.4 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地震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砂土液化、河流与水库决堤等;还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暴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山体滑坡与泥石流震后大雨致使多处地区的山体发生大面积的滑坡,掩埋了道路,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5月18日,德阳市红白镇通往三江村的道路完全被山体滑坡所摧毁;在24km2中,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上百处.汶川等灾区所在的高山峡谷区,遇到强降雨本就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2)环境污染汶川大地震后,造成什邡市的化工厂倒塌,大量液氨泄漏,造成环境污染.(3)堰塞湖地震形成的山体崩塌、滑坡或泥石流常堵断河流,形成堰塞湖;而后又因湖水漫溢、堤坝溃决,给下游造成洪水灾害.在绵竹市最偏僻的小木岭伐木场,就是因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悬河,对外交通完全阻断[10].汶川大地震使什邡市红白镇山体大面积滑坡,数万方的土石从山上滑落到低洼深沟,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阻塞了河道,使原有河道分隔,形成了多处堰塞"悬湖".其中,位于松林村六组的悬湖,近2km长,最深处约30m.在马槽滩塌方区,由于多处榻方,也形成了数个悬湖.离北川县城1.6km的唐家山境内出现一个堰塞湖,水面面积达3.2km2,蓄水量已达7100万m3.堰塞湖对灾区群众安全形成了一定的威胁.(4)耕地受损地震损害12个重灾县市上百万亩耕地,其中,北川、汶川山区损毁耕地50%以上,其他10个县市耕地损毁率10%~20%.5 防震减灾对策地震瞬间迸发的能量如此巨大,依据当前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采取"避"、"防"、"预"和"救"四方面工作[11-14].(1)"避",即远离强震区,特别是避开潜在的发震断裂.根据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活断层等地震地质研究,居住区应避开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2)"防",即把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加固,即使遭遇地震也不会被破坏或者不致倒塌.诸多大地震显示,造成伤亡是建筑物的坍塌.此次地震房屋倒塌多为农村地区.(3)"预",即地震预报.准确的地震预报,可以让在没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建筑物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临时躲到空旷的地方或抗震能力足够强的建筑物里,以保障安全.但地震预报至今还是世界科学难题,还需要努力探索.(4)"救",即发生强震后及时的抢险救灾.为了做好这一点,必须有应急预案和准备.6 结论(1)汶川地震的发震原因为龙门山构造带中央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逆冲运动,释放能量造成的.地震造成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严重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2)龙门山断裂带处于地震高发带,此次地震带来了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今后应加强该地区地震地质调查研究,为地震科学预报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 潘懋,李铁锋.地质灾害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361.[2] 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三)--我国的地震灾害及其应对.[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3):1~5.[3] 陆仲家,黄培华.地震地质学简明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4]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41~671.[5] 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川滇强震区地震地质调查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6] 程思,易加强.四川省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2):1~6.[7] 朱皆佐,江在雄.松潘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8.[8] 何冬晓,谢世友,孙在斌,邓晓军.2005年8月5日云南省会泽-四川省会东5.3级地震四川震区地震宏观烈度考察.[J]四川地质学报,2007(27):31~36.[9] 白兰香,闻学泽.龙门山断裂带茂汶--汶川段的长期强震潜势[J]四川地震,1994(3):51~58.[10] 胡先明,钟国平.四川省天然地震的次生水灾害[J].四川地震,2007(3):28~32.[11] 韩渭宾.地震灾害基本特点及防震减灾对策的几点思考[J]四川地震,2004(3):1~5.[12]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编.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3] 张梁,张业成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20~281.[14] 蒋承菘.中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工作[J].中国地质,2000(4):3~51.。

汶川地震公路灾害特点与规律

汶川地震公路灾害特点与规律
12
主要技术成果1
——震害特征与规律
(五)支挡结构震害主要特点
81.1%的支挡结构震害发生在发震断裂带附近的Ⅸ度及Ⅺ度地震烈度区内,VI 到Ⅷ度区内支挡结构震害相对较少。
地震 烈度区 Ⅸ-Ⅺ Ⅷ Ⅶ Ⅵ 四川支挡结 构震害数量 304 12 42 0 陕西支挡结 构震害数量 0 0 0 10 甘肃支挡结 构震害数量 0 0 6 0 支挡结构 震害统计 304 13 48 10 占总数百分比(%)
波放大系数约为1.25;由于山顶以岩质山体为主,公路一般是以路堑通过的, 因此路基破坏较少;而山腰通常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层或强风化层,大多是半
填半挖的路基,所以震害较多。
9
主要技术成果1
——震害特征与规律
(三)路基震害主要特点
50%路基震害发生在半挖半填的路段,路堑和填筑路堤段路基震害数量约各 占25%。半挖半填路基存在填土与既有地基之间天然结合面,虽然在设计中 考虑了必要的工程措施,如开挖台阶等,但在强地震力作用下引发的滑动。 44%路基震害主要发生于土质山体路段,岩质和上土下岩类路段的路基震害
81.1 3.5 12.8 2.7
13
主要技术成果1
——震害特征与规律
(五)支挡结构震害主要特点
支挡结构震害主要出现在重力式路堑挡墙上,58%为路堑式挡土墙,42%为 路肩式挡墙。重力式挡墙的震害数量为371处,占震害总数的98.9%,加筋式 挡墙与抗滑桩(桩板式挡墙)的震害仅4处,这与加筋挡墙和抗滑桩在震区数 量较少有关。在出现震害的重力式挡墙中,71%的为浆砌挡土墙,23%的片 石混凝土挡墙。浆砌片/块石为主的挡墙震害,占震害总数的74%,片/卵石混 凝土挡墙的震害仅占21%。 挡墙震害多位于土质地基上,占震害总量的58.4%;上土下岩和岩质地基上的 挡墙震害基本相当,分别为19.2%和22.45%。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1.概述大地震同震及其震后效应对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场、应力场、断层活动状态及地震危险性等的持久影响越来越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成为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

作为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的首个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型8级强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区域构造变形与断层应力积累等也会产生持续而显著的影响。

汶川地震之后5年,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于2013年4月20日又发生了芦山7.0级地震,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该断裂带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两次事件开展同震及震后的相关研究,不仅对了解两次地震自身的破裂特征以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对于分析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场、应力场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状态变化,判定区域主要活动断层的未来地震危险性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的位错理论和粘弹本构关系,开展两次地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引起的区域形变场、应力场变化的研究工作。

本文首先通过综合多学科资料分别构建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3D模型,以此为基础联合利用多种同震观测数据反演获得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断层同震位错分布;基于Burgers体粘弹本构关系,以GPS时间序列为约束,汶川地震同震位错分布为初始条件,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块体中下地壳各自最优的短期、长期有效粘滞系数;计算了两次地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引起的区域形变场变化;从库仑应力变化的角度讨论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后续余震及近年来周边区域一系列中强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分析了周边主要活动断层库仑应力演化,结合速率-状态摩擦本构律讨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断层段。

2.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1)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及断层同震位错分布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物探剖面、重新定位的余震序列作为深浅构造强约束,参考区域地质剖面、速度成像、大地电磁测深等研究成果,通过多剖面解译的方式建立了汶川地震发震断层3D模型,主要包含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另外在余震区穿过青川断裂后的区域断层结构出现显著变化,识别出一条未知的反倾断层,而非北川-映秀断裂的简单延伸,后经反演测试认为该断层可能并未参与同震破裂过程。

陈运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7-25)成都

陈运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7-25)成都

0 5m
2
4
6
(m)
Slip 8
1 1
200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地面上的最大 滑动量达7.5 米 最大滑动量 8.9米
Kangding
西南
5 3 1
100
2
0 (km)
strike
Distan-c1e0a0long
4
6
7
-200
2
6 4
21
1 -300
东北 Distance along dip (km)
0 5m
2
4
6
(m)
Slip 8
1 1
200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Kangding
西南
5 3 1
100
2
0 (km)
strike
Distan-c1e0a0long
4
6
40
20
1 -300
东北 Distance along dip (km)
0
-200
21
Qingchuan
2
6 4
Pingwu
BeSicohnugapnan
了大规模的地表破裂。在汶川地区,地面上 的最大滑动量达7.5 米。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阶段
地震破裂的时 间过程分为4个 阶段。
整个地震破裂 过程释放了 9.4×1020 牛顿·米 的地震矩,相当 于矩震级MW7.9。
三、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
西南
0 1020304S0t5r0e6s0s drop (MPa)
LSZ P
3.6e-005 0.66
2.1e-005
MSEY P
ADK P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行业专项(200708038)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02092421)资助. 作者简介邵志剐,助理研究员,1977年生,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空学院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与地震活动性方面的研究.
E—mail:shaozg@seis.ac.en *通讯作者周龙泉,副研究员,1976年生,2005年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博士毕业,主要从事数字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方面的研究.
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对周边 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邵志刚1,周龙泉“,蒋长胜3,马宏生1,张浪平1
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2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36 100081
摘 要 为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I汶川Mj8.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Burgers体
理论研究、岩石试验以及实际震例等多方面研 究均表明,强震发生后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不仅对 余震,更重要的是对周边断层上的强震发生起到触 发作用,最典型的震例是1992年Landers Mw7.3地 震对1999年Hector Mine M。7.1地震延迟触发作 用[9~11].由于下地壳和上地幔黏滞松弛作用,对于
万方数据
并依此分析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地震危险 性口’8],Toda(2008)等综合汶川I Ms8.0地震引起的 库仑应力同震变化以及区域背景地震发生率,给出 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未来10年强震发生率[1 2|.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结果或者是基于弹性 介质模型,未考虑黏滞松弛等介质物理属性的影响; 或者仅分析了周边断层上库仑应力变化量,未考虑 实际不同断层上背景地震发生率的差异,而在同样 库仑应力变化影响下,背景地震活跃地区比背景地 震活动不活跃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更大,具有更高 的地震危险性.因此,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汶川 地震主震的震后应力变化影响如何,如何将其与断 层背景地震发生率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给出地震 危险性评估?本文计算了震后数年内的库仑应力变 化,并基于Burgers体黏滞松弛模型计算了汶川I Ms8.0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综合南北地 震带中段地区的区域背景地震发生率,采用 Dieterich(1994)模型分析汶川I M。8.0地震对龙门 山断裂及周边断裂上地震活动的影响.

汶川MS8.0级地震诱发崩滑特点及其与地震动参数对应关系初析

汶川MS8.0级地震诱发崩滑特点及其与地震动参数对应关系初析

第31卷 第9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31 No.9 2009年 9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ept. 2009 汶川M S 8.0级地震诱发崩滑特点及其与地震动参数对应关系初析王秀英1,2,聂高众1(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2.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摘 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M S8.0级强震诱发了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众多的人员伤亡。

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分布受发震断层影响明显,而且在断层两侧不对称分布。

分析表明汶川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烈度存在相关性,但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与震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关系较为密切。

利用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获得的近40个台站的强震记录,对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存在正相关性;水平向地震动水平对斜坡稳定性影响更大;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存在0.2g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界线,大于此值时崩滑明显增多。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地震诱发崩滑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诱发崩滑;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震级;地震烈度中图分类号:TU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9)09–1378–06作者简介:王秀英(1972–),女,河北邢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震灾害学。

E-mail: xiuyw@。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s induced by Wenchuan M S 8.0 Earthquake and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 with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WANG Xiu-ying1, 2, NIE Gao-zhong1(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Earthquake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5, China)Abstract:The M 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occurred on May 12th, 2008, induced large scale landslides which distributed across wide areas and caused great losses in both economy and casualty.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fault and distributed asymmetrically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faul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have some relation but not a definite relation with the earthquake intensity.However, there does exist an obvious relation between these landslides and earthquake magnitude or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A basic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nd PGA parameter is given on the basis of the near 40 groups of records distributed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s. The conclusion is: there exists a normal 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 induced-landslides and PGA;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s is affected more by the horizontal records of the ground motion; and there is a 0.2g boundary among the PGA records with which greater PGA causes more landslides around the Longmenshan faults and its neighbourhoo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t is useful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tudy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with PGA.Key words: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earthquake magnitude; earthquake intensity0 引 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 S 8.0级强震。

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

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

n
n
∑ ∑ n ∆Ti2 − ( ∆Ti )2
γ 0 = VP /Vs = 1+
i =1 n
i=1 n
(4)
∑ ∑ n ∆TiTpi − Tpi∆Ti
i=1
i=1
∑ n (Tp pi − Tpi )(∆Ti − ∆Ti )
R1 = n
n
(5)
∑ ∑ (Tpi − Tpi )2 (∆Ti − ∆Ti )2
本研究采用 Vp/Vs 波速比的方法为多台和达法。主要利用的是直达 P、S 波到时数据,对于理想 的均匀弹性介质,纵波速度 Vp 和横波速度 Vs 与介质泊松比σ、扬氏模量 E、介质弹性常数µ和介质密 度ρ之间的关系为(李善邦,1981):
2
E 1−σ
Vp =
(
)
ρ (1+ σ )(1− 2σ )
1.引言
四川和陕西地震数字台网记录从 2001 年开始正式运行观测,记录到大量极为丰富的地震震相资 料,根据四川地震数字台网公布的地震目录,记录到 1 级以上余震已接近 3 万个。8 级大震的灾害是 巨大和惨烈的,但其前后发生的极为丰富的地震和记录到的大量数字地震资料,为获取和推动认识 8 级巨大地震的发震机理和余震发震演化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资料和数据,为开展在现 代数字地震记录基础上的研究创造了难得的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探查地下介质性质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始终是地壳介质特性研究的重要方向。该 方面的研究基础也在随着地震探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取得更多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地震波速提取 和监控地下孕震层内介质物性和应力状态的变化,特别对于研究汶川巨大强震发生的机理和孕育过程,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 波速计算方法与可靠性分析

汶川8_0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汶川8_0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表 3 宇宙线大 GL E事件后中国及附近地区 7. 7级以上的 大地震 3
Tab. 3 Earthquakes of magn itude 7. 7 and larger in and a2
round Ch ina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large GL E
顺序
宇宙线大 GLE 事件日期
A bstra c t The main origin of the great W enchuan M s8. 0 earthquake is a large GLE on January 20, 2005
which is the second largest GLE in recent 70 or more years since the continued observation of cosm ic rays. Thus, in past 108 years at least 8 in all of 9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8 occurred in China were caused by large enhancem ent of cosm ic ray environm ent.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the W enchuan earthquake reads as follow s: M assive cosm ic rays caused by large enhancement of cosm ic ray environment p roduce current system in the ionosphere, through e2 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he current system p roduces inductive current system w ithin the earth which p roduces burn2 ing gasifying cavity in the enriched region of uranium or thorium.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 ressure further lead to nuclear fission combustion and nuclear fusion combustion in the burning cavity and then the very high tem2 perature and very high p ressure caused by continued nuclear combustion finally lead up to a burst of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burning cavity , thus a large earthquake occurs. The observational data and seism ic tomography have al2 ready confirmed that below the focus of the W enchuan earthquake there is a very high temperature region. On these grounds, the paper p roses a new idea and m ethod for early warning large earthquakes. Key words:W enchuan earthquake; origin; cause of form ation; cosm ic ray environment; large GLE; nuclear com2 bustion in the earth

汶川8.0级地震孕育机理及短临预测

汶川8.0级地震孕育机理及短临预测

有学者声称在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前,逾七成震央上空的电离层都曾突然变稀薄;规模6级以上强烈地震,更有高达九成会在震前出现电离层异常扰动。
震中电离层突然变稀薄可能是粒子随磁力线进入地壳的现像。
4.2 被磁力线“冻结”粒子产生热辐射导致震区干旱
有证据表明干旱和高温不是来自于地球内部而是地球表面。自2006年以来也就是郫县地电阻率开始下降以来,四川持续干旱。这是由于等离子体中的粒子束缚“冻结”在磁力线中旋回运动时散发热辐射导致震区干旱。这可能是旱震的原因。
地球受太阳和月球的吸引以一定的角度自转和公转,其带动地球电场旋转从而形成地球磁场。地球与太阳之间存在积极地磁通量转换以及地球磁场在太阳风的吹袭下呈中间磁力线闭合而两极磁力线不闭合的漏斗形(图1)。地球磁场在太阳风(图3)的影响下形成集双镜磁约束(图2)以及托卡马克环流器磁场形态(图4)的集合体[1]。
3 时空过程如何?
李志平认为地球局部环形闭合磁场逐渐增强,导致附近电离层的等离子体不断被约束“冻结”进入地壳磁极附近并积蓄起来并不断增强该地的电磁场,该地区受到等离子体的粒子辐射导致干旱,干旱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进而导致地下卤水(古海水)入侵。断裂带的含卤地层受到雨水或上地层水的混入,氘含量上升。当该地区电离层受到扰动时电子密度增加形成地球黑子(等离子涡流),带电粒子流与磁场、电场耦合,导致电场无规(湍性)散射而“退磁化”,理想磁流体“冻结”被破坏,波—粒子互相作用引起等效“碰撞”频率高反常,形成的反常电阻使磁力线重联,磁力线重联产生热能、X射线、动能,轰击断裂带含卤层(地下卤水)的氘发生核聚变,核聚变释放能量导致地震。
4.5 地磁异常显示磁力线重联
当没有磁场的等离子体在进入磁场区域时,会挤压磁感线使之变形。

第三章-2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灾害防治

第三章-2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灾害防治

四川省水库 “一号工程” 1958年开建,因暴雨冲垮大坝和苏联专家的撤走而被搁置; 1997年立项; 2001年3月29日在争议中动工; ① 2006年12月竣工; 工程动态投资72亿元,静态投资62亿元,水库正常蓄水位 为877米,最大坝高156米,总库容11.26亿立方米,其 2008-05-12 14:28:04.0, 中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
这样一次巨震,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地质环境本身就比较
脆弱的四川西部的中、高山地区,其触发地质灾害数量之多,分 布之广是可以想象的,同时也是超出人们所预料的!
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
震前5184处
“5.12”地震重灾区的44个县(市),震前 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5184处,其 中滑坡3300处、崩塌492处、泥石流 604处、不稳定斜坡751处,直接威胁 到29109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00 80 60 40 20 0
94.67 88.00 84.00 81.33 74.67 69.33 94.67% 56.00 44.00 32.00 21.33
100
69.3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距断层距离(km)
地质灾害规模与距断层距离的关系
120
灾害点个数百分比
Dist.
<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 合计
Number
16 8 9 9 10 4 5 2 3 5 4 75
ration
21.33 10.67 12.00 12.00 13.33 5.33 6.67 2.67 4.00 6.67 5.33 100%

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

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

Ⅰ-52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陈棋福1)※ 李 乐2)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011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后近十年来,多学科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和孕震构造特征及地震的成因机制等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约束信息,为进一步分析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变形特征提供了可能。

通过对发生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研究结果的系统对比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基本认识:(1)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几何形态十分复杂,深部速度结构极不均匀;(2)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由多次子事件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破裂过程,其破裂长度为300 km 左右,在深浅部都有大滑动量展布,并主要聚集在汶川—映秀和北川一带下方;(3)地质地貌、大地测量和地震学研究给出的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深浅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浅部的滑动速率较为一致,由重复地震获取的10—17 km 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约为浅部的2—3倍,表现出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变形速率与其近邻的鲜水河和小江断裂带基本相当;(4)不同研究结果给出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类似汶川强震的复发周期变化甚大(600—10 000 a )。

若以重复地震分析给出的滑动速率(3.5—9.6 mm/a )和汶川地震最大同震位移(5.0—15.5 m )为约束,则发生类似汶川地震的复发间隔约为500—4 500 a ,较地质学或大地测量学单独或综合估算的约1 000—10 000 a 为短,主要原因在于重复地震分析估算的深部滑动速率较地质学和大地测量学估算的大。

对比俯冲带发生的2011年日本东北近海M W 9.0 Tohoku-oki 地震的研究,有关2008年汶川地震及龙门山断裂深浅构造变形研究还存在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至少在资料开放程度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尤其是震后滑移的动力学研究、震前闭锁和震间蠕滑与强震滑动分布间的关联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赵静;刘杰;任金卫;江在森;闫伟;岳冲;苑争一【摘要】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 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序列、1985~2008年跨断层短水准等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①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宽达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显的连续变形,而四川盆地一侧和跨龙门山断裂带基本没有变形趋势,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续不断地为已经处于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裂带提供能量积累.②GPS应变率结果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NW侧EW向挤压变形明显,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而断裂带变形微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周边形成了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集中区,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中北段.③断层闭锁程度反演结果显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闭锁相对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宽度断层在12~ 22.5km深度为蠕滑状态以外,震前整条龙门山断裂基本处于强闭锁状态.④大尺度GPS基线结果显示,跨南北地震带区域的NE向基线从2005年开始普遍出现压缩转折,反映NE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⑤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结果显示,震前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和形变累积率很低,表明断层近场垂向活动很弱、闭锁较强.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相对小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均处于强闭锁状态,断裂带水平与垂直变形都很微弱,这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越是临近地震的发生,微弱变形的范围可能越大;在相对大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区经历了地壳缓慢且持续的缩短挤压变形,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持续提供了动力支持.【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14页(P414-427)【关键词】汶川地震;GPS资料;跨断层资料;断层闭锁与变形;块体运动与变形【作者】赵静;刘杰;任金卫;江在森;闫伟;岳冲;苑争一【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10004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100029;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100045;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0 引言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交界的NE向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基本为沿着断裂带的NE向单侧破裂。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张培震;徐锡伟;闻学泽;冉勇康【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08(051)004【摘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1/2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凶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卜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足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总页数】8页(P1066-1073)【作者】张培震;徐锡伟;闻学泽;冉勇康【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P541【相关文献】1.“4·20”芦山地震与“5·12”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初析 [J], 应丹琳;李忠权;曾庆;李志军;万双双;杭文艳;李洪奎;应文峰2.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分布 [J], 易桂喜;闻学泽;辛华;乔慧珍;龙锋;王思维3.汶川8.0级地震前发震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J], 魏娅玲;蔡一川;苏金蓉;吴微微4.汶川Ms 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J], 冉勇康;陈立春;陈桂华;尹金辉;陈杰;宫会玲;史翔;李陈侠5.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的全新世滑动速率,古地震和强震复发周期 [J], 王华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徐锡伟;王志才;孙昭民;冯希杰;于贵华;陈立春;陈桂华;于慎鄂;冉勇康;李细光;李陈侠;闻学泽;安艳芬;叶建青;马保起;陈杰;周荣军;何宏林;田勤俭;何玉林【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08(30)3【摘要】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总页数】33页(P597-629)【作者】徐锡伟;王志才;孙昭民;冯希杰;于贵华;陈立春;陈桂华;于慎鄂;冉勇康;李细光;李陈侠;闻学泽;安艳芬;叶建青;马保起;陈杰;周荣军;何宏林;田勤俭;何玉林【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山东省地震局,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济南,250014;陕西省地震局,西安,710068;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南宁,53002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浙江省地震局,杭州,310013;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汶川Ms8.0级地震发震构造大震复发间隔估算 [J], 谢富仁;张永庆;张效亮2.四川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构造初步调查与发震背景分析 [J],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吴珍汉;安美建;张永双;杨农;陈正乐;雷伟志;施炜;石菊松3.汶川Ms 8.0地震绵竹县汉旺镇周边地表破裂带展布方式及其震害意义 [J], 孙昌斌;谢新生;江娃利4.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 [J], 李传友;魏占玉5.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江娃利;谢新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滑动机制研究

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滑动机制研究

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滑动机制研究杜义;谢富仁;张效亮;荆振杰【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09(052)002【摘要】汶川Ms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主要分布在其中的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上,尤其是沿前者发育了长达240 k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通过对龙门山断裂带震后断层擦痕的测量,得到311条断层擦痕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得到研究区8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并获得了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近水平挤压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σ1)为76°~121°,平均倾角9°,应力结构以逆断型为主.受构造应力场及断层几何特征的影响,地表破裂呈现出分段性:映秀-北川段主要以NW盘逆冲为主,垂直位移明显;北川以北段为逆冲兼走滑,水平位移量与垂直位移量基本相当,或水平位移略大.【总页数】10页(P464-473)【作者】杜义;谢富仁;张效亮;荆振杰【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波及乐山后的地震趋势快速判定 [J], 彭云金;吕贵选;高福海2.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 [J], 周德敏;甘卫军;李金平;陈为涛;丁晓光;梁诗明3.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J], 朱守彪;张培震4.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以汶川MS8.0级地震为例 [J], 王涛;吴树仁;石菊松;辛鹏5.汶川Ms8.0级和芦山Ms7.0级地震与通渭地电阻率异常关系研究 [J], 陈彦平;王燕;洪旭瑜;张磊;漆银录;张世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M_s 8.0地震大震复发周期的研究进展

汶川M_s 8.0地震大震复发周期的研究进展

汶川M_s 8.0地震大震复发周期的研究进展
李玉江;陈连旺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2012(27)2
【摘要】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NE向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以映秀、北川为中心的长达30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复
发属于特征地震模式.本文在考虑地形差异影响下,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汶川地
震的大震复发周期进行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复发周期为3908~4482a,该结果与古地震、断层滑动法、地震矩率、GPS数据确定等给出的结果具
有较好的一致性,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
依据.
【总页数】9页(P455-463)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复发周期;数值模拟
【作者】李玉江;陈连旺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龙门山地震带的大震系列——关于四川汶川8.0级大震的预报探讨 [J], 蒋明先
2.汶川Ms8.0级地震发震构造大震复发间隔估算 [J], 谢富仁;张永庆;张效亮
3.利用地震复发周期考察汶川8.0级地震前兆异常 [J], 李卫平;冯蔚;管见;王科英;明跃红
4.汶川M_(S)8.0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GPS垂向形变特征 [J], 梁洪宝;杨国华
5.运用LSTM神经网络对川滇地区的地震中期预报——回溯性预测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探索 [J], 石耀霖;李林芳;程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犛 犾 犻 犪 狋 犲 狊犪 狀 犱狉 犲 犮 狌 狉 狉 犲 狀 犮 犲 犻 狀 狋 犲 狉 狏 犪 犾 狊狅 犳 狋 犺 犲犔 狅 狀 犿 犲 狀犛 犺 犪 狀犪 犮 狋 犻 狏 犲 犳 犪 狌 犾 狋 狕 狅 狀 犲 狆狉 犵 犪 狀 犱狋 犲 犮 狋 狅 狀 犻 犮 犻 犿 犾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 狊 犳 狅 狉 狋 犺 犲犿 犲 犮 犺 犪 狀 犻 狊 犿狅 犳 狋 犺 犲犕 犪 2 狆 狔1 , , , 犠 犲 狀 犮 犺 狌 犪 狀犲 犪 狉 狋 犺 狌 犪 犽 犲 2 0 0 8 犛 犻 犮 犺 狌 犪 狀 犆 犺 犻 狀 犪 狇
第5 1卷 第4期 2 0 0 8年7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 I N E S E J OUR NA L O F G E O P HY S I C S
V o l . 5 1,N o . 4 , J u l 2 0 0 8 y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等 . 复 发 周 期 和 构 造 成 因.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 2 0 0 8 年汶川 8. 0 级地震发震断 裂 的 滑 动 速 率 、 2 0 0 8, 5 1( 4) 1 0 6 6~1 0 7 3 , Z h a n X uX W,W e nXZ, e t a l . S l i a t e sa n dr e c u r r e n c e i n t e r v a l so f t h eL o n m e nS h a na c t i v ef a u l t z o n e a n dt e c t o n i c gPZ, pr g ,2 ,C i m l i c a t i o n s f o r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M a 2 W e n c h u a ne a r t h u a k e 0 0 8,S i c h u a n h i n a .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犑.犌 犲 狅 犺 狊 .( i n p y1 q 狆 狔 ) , ( ) : 2 0 0 8, 5 1 4 1 0 6 6~1 0 7 3 C h i n e s e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h eg r e a tW e n c h u a ne a r t h u a k eo fM a 2, 2 0 0 8o c c u r so nt h eL o n m e nS h a nf a u l t T q y1 g z o n ew h i c hf o r m sap r o m i n e n t s e c t i o no f t h es e i s m i c a l l e r c t i v es e i s m i cb e l t c a l l e dt h eN o r t h yv ya S o u t hT r e n d i n e i s m i cB e l tb h i n e s es e i s m o l o i s t s .T h e r eh a v eb e e n3 e a r t h u a k e sw i t h gS yC g q 1 / l o n h eL o n m e nS h a nf a u l tz o n ed u r i n o r et h e n2 0 0 0y e a r m a n i t u d e sf r o m 6t o 62 a gt g gm g d o c u m e n t e dh i s t o r f t h e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 P r e v i o u sa c t i v ef a u l t i n t u d i e s i n d i c a t es l o w( l e s s yo gs / s l i a t ea c r o s st h eL o n m e nS h a nf a u l tz o n e .Wh u c has t r o n a r t h u a k e t h a n3 mm r) y pr g ys ge q ?Wh ? o c c u r r e di nt h eL o n m e nS h a n f a u l t z o n e a t a r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M a 2e a r t h u a k e g y1 q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 项目 ( ) 资助 . 9 7 3 2 0 0 4 C B 4 1 8 4 0 0 作者简介 张培震 , 男, 研究员 ,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 、 新构造运动 、 现代地壳运动和大陆动力学研究 . : e i z h e n@ E m a i l i e s . a c . c n p
4 期
张培震等 : 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2 0 0 8 年汶川 8. 0 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 、
1 0 6 7
?O Wh a t i st h et e c t o n i c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e a r t h u a k e nt h eb a s i so fg e o l o i c a ls t u d i e so ft h e q g , et r o e a r t h u a k es u r f a c er u t u r ez o n ea n dp r e e a r t h u a k eG P Sm e a s u r e m e n t s i nt h er e i o n w yt q p q g ,2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q u e s t i o n s 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 .T h e M a 2e a r t h u a k e 0 0 8i sc a u s e db y1 q y d i s l a c e m e n ta l o n h eY i n x i u B e i c h u a nf a u l ta l o n h i c ha m o r et h a n2 0 0k ml o n u r f a c e p gt g gw gs ,G u a n x i a n J i a n o uf a u l t r u t u r e sw a s f o r m e d .A n o t h e rs t r a n do f t h eL o n m e nS h a nf a u l tz o n e g y p g a l s or u t u r e da s i n d i c a t e db o r e t h e n6 0k ml o n u r f a c er u t u r e s .G P Sm e a s u r e m e n t sb e f o r e p ym gs p t h ee a r t h u a k es u e s t t h a ts l i a t ea c r o s st h ee n t i r eL o n m e nS h a nf a u l tz o n ed o e sn o te x c e s s q g g pr g / , / a b o u t2mm r a n dd o e sn o te x c e s s1 mm ra c r o s si n d i v i d u a l f a u l ts t r a n d .T h e s ed a t aa r e e y y g w i t hs e i s m o e o l o i c a l s t u d i e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s e i s m i c i t f t h e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U s i n a x i m u m g g yo gm , c o s e i s m i cd i s l a c e m e n t o b t a i n e d f r o ms e i s m o e o l o i c a l s t u d i e s a n d i n v e r s i o n s f r o ms e i s m i cw a v e s p g g , , t h er e c u r r e n c ei n t e r v a l so fg r e a te a r t h u a k e s s u c ha st h e2 0 0 8W e n c h u a ne a r t h u a k e c a nb e q q e s t i m a t e dt ob e2 0 0 0 ~6 0 0 0y e a r s . T h eL o n m e nS h a n f a u l t z o n eh a s ah i hd i i n n l e( m o r e g g p p ga g ) t h a n5 0 ° 0 ° n e a r s u r f a c e a n d l o w a n l e a t d e t h( 1 5~2 0k m) . T h i sk i n do f l i s t r i c s h a e f a v o r s ~6 g p p s i n i f i c a n ts t r a i no re n e r c c u m u l a t i o nt of o r mg r e a te a r t h u a k e .T h eM a 2 W e n c h u a n g g ya q y1 , , , e a r t h u a k e 2 0 0 8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l o ws t r a i na c c u m u l a t i o n l o n e c u r r e n c ei n t e r v a l a n d q ys gr s i n i f i c a n td a m a ep o w e r . I t i san e wt eo f e a r t h u a k ee v e n t t h a td e s e r v e s f u r t h e rs t u d i e s . g g y p q , , , 犓 犲 狑 狅 狉 犱 狊 T h eg r e a tW e n c h u a ne a r t h u a k eo fM a 2 2 0 0 8 L o n m e nS h a nf a u l tz o n e q y1 g 狔 , S i n i f i c a n td a m a ep o w e r An e wt eo f e a r t h u a k e g g y p q 形成了 一 条 长 达 3 其中2 0 0 多 公 里 的 大 断 裂, 0 0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