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一例多囊肾的基因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享】⼀例多囊肾的基因检测概述
多囊肾病(PKD)是⼈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按遗传⽅式可分为常染⾊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
常染⾊体隐性多囊肾,是幼⼉型多囊肾,发病于婴⼉期,临床较罕见,发病率1/10000-1/40000;常染⾊体显性多囊肾,是成⼈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为多囊肾的常见类型,发病率为1/400-
1/1000。
多囊肾病(PKD)的特征是肾中液体囊肿。
这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和终末期肾病的第四⼤常见原因。
除累及肾脏外,常伴肾外囊肿,如肝囊肿、胰腺囊肿、脾囊肿等。
常染⾊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危及⽣命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囊肿形成及肾脏和其他器官的肿⼤。
在ADPKD中有两种已知的基因突变:PKD1基因和PKD2基因。
PKD1是编码多囊蛋⽩1的⼤⽽复杂的基因,PKD2较⼩,编码多囊蛋⽩2。
ADPKD与其他囊性肾病的鉴别诊断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家族史和相关表现。
在没有ADPKD家族史的成⼈患者中,医⽣应排除常染⾊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
幼⼉在没有ADPKD家族史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区分ARPKD。
常染⾊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通常⼜被成为婴⼉性多囊肾病,属于肝肾纤维囊性疾病,典型者在婴⼉期发病,同时也是⼉科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之⼀,⼈群携带者为1:70。
30.5-50%的患病胎⼉因⽺⽔过少导致肺发育不全⽽在围产期死亡,此期主要为肾损害。
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双肾集合管的⾮梗阻性梭形膨⼤,回声超强,呈陶⼟样“Potter”⽺⽔过少症。
如果度过新⽣⼉期,⼀般患⼉会进展⾄终末期肾病。
症状体征
ADPKD主要表现为双侧肾囊肿且逐渐发展,肾脏体积进⾏性增⼤,肾⼩球滤过率逐步降低,常出现⾼⾎压(60%)、腹痛(61%)、⾎尿(15%)、蛋⽩尿(11%)、囊肿或尿路感染、肾结⽯(10%-35%)等并发症。
此外,ADPKD属多系统性疾病,35岁以上患者中超过90%合并肝囊肿、颅内动脉瘤、胰腺囊肿、结肠憩室或⼼脏瓣膜异常;其中肝囊肿是最常见合并症(83%-94%)。
颅内动脉瘤虽然发病率较低(10%),但却是最可能导致患者急性死亡的合并症。
ADPKD疾病特征和进展在家族内及家族间有很⼤变异性。
多数ADPKD患者在很长⼀段时间内病程进展缓慢,临床特征并不明显,尽管已经形成数以千计的微⼩囊肿,发⽣囊性病变的肾单位可在长时间内代偿,维持肾⼩球滤过率相对稳定。
直⾄疾病晚期,由于增⼤、增多的囊肿对残余肾单位的压迫,肾间质炎症和纤维化的改变,患者发展⾄肾衰竭的速度将显著加快。
ARPKD特征在于⾮梗阻性,梭形,肾集合管的囊性膨胀,由于胆管板畸形,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CHF)。
进⾏性胆管疾病导致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或CHF,并可能进展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Caroli)病。
ARPKD通常在⼦宫内或出⽣时被诊断出来,并且表型差异很⼤,新⽣⼉在年龄和初始临床症状表现⽅⾯存在显着差异,包括肾脏和胆管异常的相对⽔平。
ARPKD中器官受累程度的变化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但它被普遍认可。
这种表型变异性受其他疾病修饰基因及表观遗传因⼦、激素效应和环境影响的组合影响。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幼时肾⼤⼩形态正常或略⼤,随年龄增长囊肿数⽬及⼤⼩逐渐地增多和增⼤,多数病例到40~50岁时肾体积增长到相当程度才出现症状。
主要表现为两侧肾肿⼤、肾区疼痛、⾎尿及⾼⾎压等。
01
肾肿⼤
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有差异,⾄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02
肾区疼痛
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
疼痛可因体⼒活动、⾏⾛时间过长、久坐等⽽加剧,卧床后可减轻。
肾内出⾎、结⽯移动或感染也是突发剧痛的原因。
03
⾎尿
约半数病⼈呈镜下⾎尿,可有发作性⾁眼⾎尿,此系囊肿壁⾎管破裂所致。
出⾎多时,⾎凝块通过输尿管可引起绞痛。
⾎尿常伴有⽩细胞尿及蛋⽩尿,尿蛋⽩量少,⼀般不超过1.0克/天。
肾内感染时脓尿明显,⾎尿加重,腰痛伴发热。
04
⾼⾎压
为多囊肾的常见表现,在⾎清肌酐未增⾼之前,约半数出现⾼⾎压,这与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激活肾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
近10年来,GrahamPC、TorreV和ChapmanAB等都证实本病肾内正常组织、囊肿邻近间质及囊肿上⽪细胞肾素颗粒增多,并有肾素分泌增加。
这些对囊肿增长和⾼⾎压的发⽣密切相关。
换⾔之,出现⾼⾎压者囊肿增长较快,可直接影响预后。
05
肾功能不全
个别病例在青少年期即出现肾衰竭,⼀般40岁之前很少有肾功能减退,70岁时约半数仍保持肾功能,但⾼⾎压者发展到肾衰竭的过程⼤⼤缩短,也有个别患者80岁仍能保持肾脏功能。
06
多囊肝
中年发现的多囊肾病⼈,约半数有多囊肝,60岁以后约70%。
⼀般认为其发展较慢,且较多囊肾晚10年左右。
其囊肿是由迷路胆管扩张⽽成。
此外,胰腺及卵巢也可发⽣囊肿,结肠憩室并发率较⾼。
07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时可触及⼀侧或双侧肾脏,呈结节状。
伴感染时有压痛。
50%患者腰围增⼤。
病因
在常染⾊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的囊肿形成过程中,每个囊肿被认为是由单个细胞引发的,由体细胞突变或单倍性不⾜或阈值效应引起的。
⼀旦发⽣这种情况,异常增⽣的细胞⽆法形成正常的⼩管,导致⼩管区开始扩张。
当囊肿增⼤时,会被从肾元中分离出来。
然后通过持续异常的细胞增殖,囊肿会继续扩⼤并通过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剂⽽扩⼤。
图.常染⾊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囊肿形成过程
ADPKD有两种已知的基因参与ADPKD:位于16号染⾊体短臂上的PKD1(1994年发现),并产⽣多囊蛋⽩1(PC1),⼀种跨膜蛋⽩,具有长的N-末端胞外尾部,可作为传感器;和位于4号染⾊体长臂上的PKD2(1996年发现),并产⽣较⼩的糖蛋⽩多囊蛋⽩2(PC2),其在钙转运中发挥作⽤。
PC1或PC2的功能丧失会损害由PAC和ER介导的钙瞬态反应,从⽽导致细胞内cAMP累积,反过来⼜导致了B-RafMAP2K1/ERK激活的增强的细胞增殖状态。
其他的改变包括
失去了细胞极性和Wnt失调,改变了细胞能量的新陈代谢,包括AMPK和mTOR⼲扰调制。
tnf是PKD表型的潜在炎症介质。
图.与ADPKD发病机制有关的细胞通路
在临床确定的⼈群中,PKD1突变占ADPKD病例的85%,⽽PKD2则占其余15%。
与ADPKD相关的表型表现出⾼⽔平的变异性,⽆论是在终末期肾病(ESKD)发病年龄,相关肝病或其他肾外表现⽅⾯。
这可以归因于基因、等位基因异质性和环境影响。
关于遗传异质性,已知PKD1突变与更严重的疾病相关,包括早期诊断年龄,⾼⾎压患病率增加和ESKD发病早于PKD2突变(中位年龄:54岁vs74岁)。
从等位基因⾓度看,某些突变与更严重的疾病表型相关;例如,截短突变的患者⽐⾮截短突变的患者更严重。
⼤多数ADPKD患者据报道具有截短突变。
⼀项研究表明,位于PKD1基因5'末端的突变与早期发作的ESKD和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有关。
图c-Myc在PKD的信号节点上。
这个⽰意图表⽰了⼀种可以在PKD中起作⽤的细胞⽣成机制。
c-myc蛋⽩质在PKD致病机制中起关键作⽤。
ARPKD是由编码FPC的PKHD1基因突变引起的。
PKHD1在2002年由两个独⽴的研究⼩组克隆.PKHD1是⼀个特殊的⼤基因,跨越⼤约470kb的基因组DNA,由86个外显⼦组成,其中67个外显⼦包含在最长的开放阅读框转录本中。
许多可选剪接的转录已经被确定了;然⽽,这些亚型的确切功能和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到⽬前为⽌,已经鉴定了近750个PKHD1突变。
疾病诊断
尽管对这种疾病遗传特征的了解不断增加,但根据年龄,家族史和个体囊肿数⽬进⾏筛查和成像标准是诊断的依据。
超声诊断筛查ADPKD的检出率很⾼,为⼈们提供了⼀种廉价和安全的⽅法,但⾼成本会阻⽌将这种筛查应⽤于整个⼈群。
过去,诊断标准基于患有PKD1家族史的患者。
2009年,对标准进⾏了修改,包括患有PKD2家族史的患者,这些患者年龄较⼩,囊肿数量较少。
因此,较年轻受试者(15⾄29岁)中,两个肾中的三个囊肿⾜以⽤于诊断,⽽较⽼受试者需要更多的肾脏囊肿才能明确诊断ADPKD。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统⼀的标准仅适⽤于ADPKD阳性家族史的患者,这些患者排除ADPKD可能发⽣的ADPKD病例约10-15%。
由于新的突变,在⽗母医疗记录不可⽤这种情况下,可能缺乏阳性家族史,患有双侧肾脏扩⼤和⽆数囊肿的患者,如果没有其他研究结果表明患有不同的囊性疾病,则很可能患有ADPKD。
ARPKD通常在⼦宫内或出⽣时诊断,并表现为进⾏性肾功能不全和门静脉⾼压症(PH)。
受影响最严重的胎⼉表现为典型的“Potter”表型(⽺⽔过少),表现为肾⼩管的梭形扩张,呼吸功能不全,头颅异常和髋⾅脚,⼤量回声增强的肾脏具有较差的⽪质髓质化。
⽺⽔过少可在⼦宫内检测到,但在妊娠末三个⽉可能不会发展为ARPKD。
康旭医学检验所共有4个Panel检测项⽬可供选择,如下:
多囊肾检测Panel
B012遗传性肾病检测包330个基因
B012-5多囊肾检测包24个基因
B012-5.1多囊肾-1B012遗传性肾病 MLPA
B012-5.2多囊肾-2PKD1/PKD2基因测序 MLPA
多囊肾⼤⽚段检测
MLPA034多囊肾(PKD1)
MLPA070多囊肾相关⼤⽚段检测:PKD1/PKD2 基因检测
案例分享
1.ADPKD:
患者,男,⾎液样本送康旭医学检验所,检测项⽬B012遗传性肾病检测包。
检测结果如下
结果解读:
在受检者 PKD1 基因发现 c.11423G>A(编码区第 11423 号核苷酸由 G 变为 A)的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编译第 3808 号氨基酸 Trp 的密码⼦变为终⽌密码⼦(p.Trp3808Ter)从⽽使肽链合成提前终⽌,为⽆义变异。
该变异可能导致蛋⽩质功能受到影响。
具体家系来源验证结果请参见上表。
该变异的致病性已经有⽂献报道,与多囊肾病 I 型(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相关,参考⽂献:Novel PKD1 and PKD2 mutations in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PubMed:21115670(所参考数据库:HGMD Pro 及 PubMed)。
该变异不属于多态性变化,在⼈群中发⽣的频率极低(所参考数据库:1000Genomes、dbSNP)。
PKD1 基因是成⼈多囊肾病 I 型(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ult type I)的致病基因,为常染⾊体显性遗传⽅式(AD)。
对于该类遗传⽅式,杂合变异可能导致发病。
在受检者其⽗母 PKD1 基因均未发现上述变异,该变异为新⽣变异(De Novo),此变异有可能为致病性变异。
建议结合受检者临床表现及家族史进⼀步分析判断。
2.ARPKD:
患⼉,⼥,6岁,因腹胀伴发热1周余、肾病、肝纤维化、多囊肾⼊院。
⾎液样本送康旭医学检验所,采⽤PANEL Sanger ⽗母来源验证的⽅式,检测项⽬B012遗传性肾病检测包。
检测结果如下
结果解读:
在受检者PKHD1基因发现复合杂合核苷酸变异c.11542G>C(编码区第11542号核苷酸由G变为C)、c.5935G>A(编码区第5935号核苷酸由G变为A)的杂合核苷酸变异,上述变异分别导致第3848号氨基酸由Val变为Leu(p.Val3848Leu)、第1979号氨基酸由Gly变为
Arg(p.Gly1979Arg),均为错义变异。
上述变异均可能导致蛋⽩质功能受到影响。
受检者上述变异分别遗传⾃其⽗母,其⽗母均只携带其中⼀个杂合变异。
变异c.11542G>C的致病性尚未见⽂献报道,变异c.5935G>A的致病性已经有⽂献报道,与多囊性肾病(Polycystickidneydisease)相关,参考⽂献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compound heterozygous PKHD1 mutations as a cause of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ubMed 22882926(所参考数据库HGMDPro及PubMed)。
上述变异均不属于多态性变化,在⼈群中发⽣的频率极低(所参考数据库1000Genomes、dbSNP)。
PKHD1基因是多囊性肾脏和肝脏疾病(Polycystic kidney and hepatic disease)的致病基因,为常染⾊体隐性遗传⽅式(AR)。
对于该类遗传⽅式,复合杂合变异可能导致发病。
在受检者PKHD1基因所发现的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受检者其⽗母,⽗母均为杂合⼦,符合常染⾊体隐性遗传⽅式,以上变异有可能是导致受检者发病的致病性变异,建议结合受检者临床表现进⼀步分析判断。
先证者及⽗母⼀代测序验证结果如下:
治疗
近年来PKD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很⼤进步,但迄今尚⽆有效治疗⽅法,主要治疗措施是控制并发症,延缓疾病进展。
1.不吃巧克⼒,不喝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料。
体外实验表明咖啡因可刺激肾囊肿长⼤,低蛋⽩饮⾷⽆延缓肾功能恶化作⽤,但病程晚期仍推荐低蛋⽩饮⾷。
注意休息,⼤多数早期患者⽆需改变⽣活⽅式或限制体⼒活动,当囊肿较⼤时,应避免剧烈体⼒活动和腹部受创,以免囊肿破裂出⾎。
2.本病尚⽆特异治疗⽅法,主要是控制⾎压和感染,能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对不宜⼿术的病例给予对症治疗,肾功能不全病⼈处理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相同,肾绞痛发作可⽤各种镇痛药,并发感染时⽤抗⽣素治疗。
3. 防治尿路感染及肾结⽯选择有效抗⽣素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主要⽬的是⽤于治疗并发的急性肾盂肾炎,少数出于预防性⽤药。
本病患者易发⽣尿路感染,尤其是⼥性,如诱发肾盂肾炎或囊肿感染则肾区疼痛加重伴发热,⾎尿及脓尿明显,严重者则可导致败⾎症。
因此,必须积极治疗。
抗菌药物应选⽤易进⼊囊肿腔内的药物,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Z-TMP)及喹诺酮
类,均易进⼊近端及远端⼩管的囊肿腔内。
如系近端⼩管的囊肿常选⽤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多饮⽔、勤排尿、尿液碱化是预防结⽯及钙化的重要措施。
4. 治疗囊内出⾎较⼤结⽯或引起梗阻时可引起⾎尿,应考虑⼿术治疗。
⾁眼⾎尿持续不⽌或⼤量出⾎,可使⽤抑肽酶(Apro-tinin)或醋酸去氨加压素。
在没有抑肽酶的情况下,可使⽤巴曲酶静脉或肌内注射以及应⽤作⽤于⾎管壁的⽌⾎药物。
⼤量硫酸鱼精蛋⽩静脉滴注也有效。
必要时考虑肾动脉栓塞术。
5. ⼿术治疗
深层囊肿去顶减压术对治疗部分成⼈多囊肾疗效满意。
对肾周脓肿、蛛⽹膜下腔动脉瘤出⾎或巨⼤肾脏可考虑。
如有囊肿化脓或⼤量出⾎者不宜⼿术治疗。
6. 囊肿减压术
囊肿较⼤,且有严重⾼⾎压、肾功能不全或伴肾区持续疼痛者可考虑囊肿减压术。
近10年来,主张在B型超声引导下定位穿刺减压。
抽液减压后注⼊四环素溶液或硬化剂如50%葡萄糖液、70%酒精或80%⽢油。
囊肿缩⼩或闭合则减轻对肾组织的压迫,改善肾缺⾎,可使部分病⼈疼痛缓解,⾼⾎压或肾功能好转。
参考⽂献
1.薛澄,周晨⾠,王武涛,梅长林.常染⾊体显性多囊肾病的诊断、监测及治疗[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8,18(1):4-7
2.杨若青.托伐普坦治疗常染⾊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泌尿系统杂
志,2018,2(1):349-352
3.沈旭峰,徐⾬⾠,孟佳林,李奥,樊松,郝宗耀,吴冠青,梁朝朝.常染⾊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科杂志,2018,2(1):157-160
4.Chapman AB.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time for a change? J Am Soc Nephrol. 2007;18:1399
5.Fliegauf M, Benzing T, Omran H. When cilia go bad: cilia defects and ciliopathies.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07;8(11):880
6.Li X.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Internet][M].Codon Publications,2015 Nov
7年丰富临床服务经验
分⼦遗传学检验领导品牌
提供全技术平台解决⽅案
基于⼈⼯智能的⽣物信息分析体系
内容丰富贴近临床的检测报告
业内最短的报告周期
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体系
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
海淀区杏⽯⼝路益园⽂创基地C区10号楼
************转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