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旅游经济学》复习内容(精简版)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经济学》复习内容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转变为旅游经济活动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P1
2、旅游活动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以(游客)为主体,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客体,通过游客的流动来实现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

P1
3、旅游经济活动就是在(旅游活动商品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P2
4、(旅游供需矛盾)是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

P7
5、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运行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以及(经济规律)。

P11
6、旅游客源地是(旅游需求)产生的源泉,是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源动力。

P18
7、旅游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外出旅游的欲望所发生的对旅游产品的需要量。

它分为(有效的旅游需求)与(受抑制的旅游需求)。

P19
8、某旅行社2010年某种包价旅游产品价格为4000元,销售量为1200人。

2011年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该包价旅游产品价格上调至4500元,销售量降为1000人。

该包价旅游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

P28
9、某旅游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p)大于1,则当该旅游产品价格下调时,其旅游销售总收入将()。

P30
10、旅游需求预测按照预测期的长短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远期预测)。

按照预测内容主要分为(来访游客量预测)和(旅游收入预测)。

按照预测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

P42
11、按主要旅游活动类型划分,旅游目的地可分为(观光游览型)、(休闲度假型)和(康体娱乐型)。

P55
12、按照旅游产品的构成,目的地的旅游供给分为(基本旅游供给)和(保障性旅游供给)两个方面。

其中,基本旅游供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
施)和(旅游服务)。

P60
13、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开拓、建设性经济技术活动。

P69
从旅游业利用的角度出发,旅游资源分为(潜在旅游资源)和(现实旅游资源)。

P69
14、《旅游规划通则》中将旅游容量分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

P75
15、某旅游景区占地500000平方米,其中可供游客游憩的面积(包括道路、休息观赏地)为总面积的40%。

若合理的游客人均占用面积为10平方米,该旅游景区每日开放时间为10小时,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为4小时,则该旅游景区每日的旅游容量为()人。

P76
16、旅游供求关系实质上表现为(旅游供求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83)
17、从购买方式上进行分析,旅游价格是由(单项价格)、(统包价格)和(部分包价)构成。

P90
18、旅游价格制定的新产品定价策略主要包括(撇脂定价策略)、(渗透定价策略)和(满意定价策略)。

P92;旅游价格制定的心理定价策略主要包括(声望定价策略)、(招徕定价策略)、(需求习惯定价策略)、(尾数定价策略)和(整数定价策略)。

P93
19、旅游差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批零差价)、(质量差价)。

P94;旅游优惠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同行优惠价)、(销售量优惠价)、(老客户优惠价)。

P95
20、旅游市场竞争的主要目标包括:(争夺游客)、(争夺旅游中间商)、(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

P96
21、从调控的范围来划分,对旅游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主体主要包括两类:(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组织)。

P99
22、从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不同层次出发,旅游消费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和(发展资料消费)。

P117
从旅游消费资料的形态出发,可把旅游消费分为(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

P118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出发,可把旅游消费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

P118
23、(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显性指标,该比例越高,说明旅游消费结构越趋合理。

P121
24、根据旅游经营对象的不同,旅游收入可分为(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

P130
根据旅游需求弹性的不同,旅游收入分为(基本旅游收入)和(非基本旅游收入)。

P131
25、(旅游换汇率)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入境游客提供单位货币的旅游产品所换取的外汇数量。

P135
(旅游收汇率)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的旅游外汇净收入与同期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率。

P136
(旅游创汇率)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营入境旅游业务所获得的非基本旅游外汇收入与基本旅游外汇收入之比率。

P136
26、旅游收入对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渐次渗透分为三个阶段,即(直接效应阶段)、(间接效应阶段)和(诱导效应阶段)。

P142
27、某地由于外来游客的消费,使旅游部门的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增加了1000个,由此引起了该地其他部门的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增加了3000个,则该地区的旅游就业乘数值为()。

P148
28、纵观世界旅游业发展历程,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旅游发展观,它们分别是(经济动力型发展观)、(双重动力型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P183
29、从旅游产业的形成、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超前型)发展模式和(滞后型)发展模式。

P195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市场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196)从旅游产业成长的演进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延伸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推进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P196
30、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了(政府主导的超前的、推进型)旅游发展模式。

P198
二、名词解释
1、旅游活动P1
旅游活动就是以游览为目的的旅行,是人们出于各种个人的或社会的动机,离开惯常环境到另一地区或国家旅行游览一段时间再返回原居住地的整个过程。

2、旅游需求规律P26;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量与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多少呈正向关系,而同旅游产品价格呈反向关系。

3、旅游需求预测P42
旅游需求预测是旅游市场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过去和现在的旅游需求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旅游需求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估计和推测的过程,为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为旅游企业制定旅游发展计划、制定旅游价格、进行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4、旅游产品P57-58
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运输设施和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要额全部服务。

从游客的角出发,旅游产品是游客花费一定的费用、时间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活动的经历或体验。

5、旅游资源开发P69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开拓、建设性经济技术活动。

6、旅游承载力P75
旅游承载力是旅游资源所在地在接待游客时既不会造成破坏性后果(包括资源和自然环境在内),又不会导致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下降所能承受的游客数量。

7、旅游消费结构P117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数量、质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旅游消费有不同的构成内容,也相应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8、旅游乘数效应P142;旅游就业乘数P148
旅游收入在旅游产品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会对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的收入、产出和就业产生连锁作用,这就是旅游乘数作用。

旅游就业乘数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每增加单位旅游收入所创造的旅游部门直接就业人数与其他部门间接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9、旅游收入漏损P151
旅游收入漏损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企业或社团为发展经济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购入进口商品、劳务或偿还贷款和开展对外交往与促销等而使部分旅游收入流失的现象。

10、旅游效益P157
旅游效益也称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是指旅游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的综合影响,主要
包括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1、可持续旅游发展观P185
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旅游的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领域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能够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今后当代人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观。

三、简答题
1、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条件。

P7
(1)旅欧需求方面的运行条件。

A、主观条件就是人民的旅游动机B、客观条件主要包括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2)旅游供给方面的运行条件。

A内在条件就是旅游吸引物状况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B、外在条件就是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P22-23
(1)指向性。

旅游需求的指向性包括时间指向性和地域指向性。

旅游需求的时间指向性是指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具有将强的季节性。

旅游需求的地域指向性包含两个方面:从旅游客源地说,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表现为旅游者流向的地域集中性;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需求在地域上表现为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冷点地区的并存。

(2)整体性。

旅游需求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对旅游活动的需求具有多面性或系列性
(3)敏感性。

旅游需求的敏感性是指人们对出游环境发生变化所作出的敏感反应
(4)多样性。

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是指人们在旅游地选择、旅游方式、旅游等级、旅游时间和旅游类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3、旅游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P84-85
(1)总量上的矛盾。

在一定时期内,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需求之间都有一定量的比例。

只有两者相适应或相一致,才能实现旅游供求的平衡。

(2)空间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空间上的矛盾是指旅游供求在空间地域上的不相适应。

(3)时间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时间上的矛盾是指由于旅游需求季节性的波动而导致旅游供求之间出现的矛盾,也就是说,尽管旅游目的地在全年中的旅游供求总量可能基本平衡,但游客来访的季节性可能会造成旅游供求的季节性失衡。

(4)结构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结构上的矛盾是指同一时间内旅游产品的供给结构和旅游者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或存在差距。

4、旅游消费的特点P107-108
(1)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
(2)旅游消费是一种以劳务为主的消费
(3)旅游消费与旅游产品生产的同一性
(4)旅游消费的不可重复性
(5)旅游消费是弹性较大的消费
5、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适度超前战略的含义。

P192
适度超前战略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前提下,在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产业(如民航、铁路等)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适度超前,即在旅游资
源丰富、配套设施相对完备、、可进入性强、商业价值高、经济效益比较好、发展旅游比较利益显著的城市和地区超前发展,而那些暂时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不能盲目超前;最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整个阶段的适度超前,并不排除在个别年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的情况。

6、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P198-199
我国采取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的超前的、推进型旅游发展模式,作出这种选择主要依据是:A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B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情况。

主要特征:A、从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来看,呈现出以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旅游业发展为先导,逐渐向中心城市以外及中西部地区推进的特征。

B、从旅游产品结构来看,呈现,团队旅游向团队与散客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并存的特征。

D、从旅游设施的建设档次来看,呈现出由高等级向中低等级推进,最终形成以中档为主体的高中低相结合的特征。

E 、从政府管理旅游的思路来看,呈现出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调控为主转化的特征。

四、论述题(自由发挥吧!)
1、联系实际,试述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P34-39
(1)客源国(地区)方面的因素
①客源国(地区)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一方面,经济发展势头好,国民收入就多,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就多,这不仅会对当期旅游需求的扩大起推动作用,而且还会对居民未来收人预期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居民方向的消费;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使社会用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减少,而用于满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产品生产时间相应增多。

②政府对国民旅游的态度和政策将直接影响旅游需求量的变化。

如果客源国(地区)政府对居民旅游持支持的态度,就会在政策上体现出来,就会刺激居民旅游需求的增长。

③客源国(地区)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也会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

A、人口规模,客源国(地区)总人口数量大,不仅意味着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多,而且一般说来对包括旅游在内的非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也多。

B、人口分布,客源国(地区)人口的地理分布对旅游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化程度的高低。

一般来说,城市居民出游的比率要远远高于乡村居民。

C、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性别和职业构成。

他们同旅游需求也密切相关。

首先,不同年龄的人,收入水平不同,对旅游需求的程度也不同。

性别虽然并不直接影响旅游需求,但在出游的人数上,,男性一般多余女性。

职业不同,意味着人们的工作性质、经济收入、闲暇时间和因公外出的机会不同。

这些要素与旅游需求量的大小呈正方向变化,即客源国(地区)这些因素的推动作用越大,旅游需求量就越大;反之,旅游需求量就越小。

(2)目的地国家(地区)方面的因素
目的地国家(地区)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起拉力作用,他们与旅游需求量的大小也成正方向变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拉力或吸引力越大,旅游需求量就会越大;反之,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拉力不足或吸引力有限,旅游需求量就会下降。

①旅游供给情况。

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旅游供给情况对旅游需求量有重要影响,甚至对旅游需求的方向即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

旅游供给因素包括如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

②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消费物价指数,,如果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消费品物价指数的上升幅度超过客源国(地区)或其他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的物价指数,就会阻碍客源国(地区)的居民选择来访。

根据旅游需求规律,旅游价格的升高会引起旅游需求量的减少。

③政府政策。

目的地国家政府政策对旅游需求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目的地国家政府实行对外开放和支持自由贸易的政策不仅有助于商贸客人的增加,为他们的自由往来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还会采取一些宽松的措施,如放宽签证、简化入境手续等也有利于旅游需求的扩大。

④居民的态度。

目的地国家(地区)居民对来访游客热情、友善和乐于助人的态度不仅为他们在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创造很好的人际环境,而且也会对旅游需求增强吸引力。

(3)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互动因素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互动因素主要有距离因素、货币汇率、政治因素和技术因素等。

①距离因素。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对旅游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距离既包括空间距离也包括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

其中,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意味着阻力,他与旅游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

首先,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空间距离越大,旅游需求会减少;反之,旅游需求增加。

其次,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距离是指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往返的交通费用,经济距离越大,旅游需求量越小。

最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是指二者之间以语言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差异程度。

这里的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社会文化差异等,对于不同的游客来说,文化差异对其旅游需求的影响也不同。

②货币汇率。

客源国家与目的地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对旅游需求会产生直接影响。

汇率反映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

如果旅游目的地国家的货币相对客源国货币贬值了,会增加旅游需求;反之,会减少。

③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国际旅游需求也会产生影响。

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客源国和目的地国家以及客源国与目的地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客源国政局稳定,政府对出境旅游限制少,将有助于出境旅游需求的产生与实现;目的地国家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有助于吸引境外游客的来访,对发展入境旅游起积极作用;客源国与目的地国家关系良好,双方各种人员的来往就会增加。

反之,无论是客源国还是目的地国家的政局不稳或者二者之间的关系恶化,旅游需求均会减少。

④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旅游客源国家和目的地国家旅游业中的应用是将被抑制的旅游需求转变为有效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

2、联系实际,试述影响目的地旅游供给的因素。

P66-68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对旅游目的地来说,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适时地扩大旅游供给能力的关键是这些部门是否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即与旅游直接和间接相关的部门和行业能否满足旅游供给规模扩大的要求,而这些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是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

一般说来,若旅游目的地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不仅旅游部门本身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的扩建、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缺乏资金,而且其他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因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何况经济基础薄弱的旅游目的地的经济门类又不齐全,难以对旅游供给的扩大构成支持。

(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旅游目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不仅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会对旅游供给能力的扩大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从直接角度讲,,许多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旅游业中,不仅大大方便了游客,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旅游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从间接角度说,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旅游业相关部门的产
品生产中,使旅游供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

(3)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对发展旅游业额态度和政策
①税收政策。

如果政府采取大力扶持旅游业的政策,在税率上低于其他企业或在一定时期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会促进旅游供给的扩大;反之,如果政府对旅游企业在税收政策上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甚至采取调高税率的措施,旅游供给的扩大就会收到影响。

②财政补贴和贷款利率。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如果政府对其采取财政补贴的措施,就会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旅游供给的扩大。

③利用外资政策。

政府利用外资渠道是促进旅游供给扩大的一条有效途径。

④土地利用政策。

旅游业的发展常常存在着同其他产业争地的问题,如果政府进行干预,采用强制性征购的办法来推动旅游开发,就会对旅游供给产生重大影响。

(4)自然历史条件。

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历史条件是既定的,非人力所能改变。

旅游业的发展同自然历史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关系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是否丰富。

旅游资源的差异一方面会形成不同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吸引游客对象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对旅游供给量产生影响。

(5)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它规定了其旅游供给规模的最大极限。

旅游承载力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两个大方面。

3、联系实际,试述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及原因。

P69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开拓、建设性经济技术活动。

它是目的地旅游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旅游资源开发是通过经济、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修饰、加工和改善,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进入市场,实现其经济效益和促进资源所在地区居民收入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