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新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史! 哲 ( 总第 267 期) 2334 年第 5 期
"#$%&’( #) (*+,%’+$%,, -*.+#%/ ’&0 1-*(#.#1-/ &89 5 , 2334 ( .:;<=> &89 267 )
史学与新闻
雷! 戈
(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33CA )
! ! 摘! 要: 历史新闻学所依据的本体论根据并不是日常化的历史观, 而是新历史观。按照新历史观的规定, 时间之于历史永远不具有任何优先性和超越性。历史新闻学揭示了最远的东西与最近的东西在结构上是统 一的,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历史新闻学认为: 没有旧历史, 只有未曾发现的历史。 关键词: 史学; 新闻;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 D3B2 ; E2A3!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37AAF4C2A ( 2334 ) 35F3337F36
[ !] ( "#$$ ) 存。 ” 但需要指出的是, 张氏的想象力虽然令人赞叹, 其思想视域却过于狭隘。他所关心的主要是如何
更为有效地保存、 搜集和利用新闻史料。简言之, 张氏仅仅是把新闻当作史料来看待的, 这就严重限制了他 对问题的探讨深度。 问题的实质在于, 必须从本体论层面确立一个基本命题: 历史即新闻。只要能揭示出新的意义, 历史就 是新的; 只要能发现新的历史意义, 历史就是新闻。因为新闻的本质并不在于时间上的近, 而在于意义上的 新。所以, 新闻即是新历史、 新意义。不管一个事件距离我们今天多远, 倘若历史学家从中领悟出新的意义, 那么, 这个事件就一定发生在我们眼前; 一个历史人物不管生活得离我们有多远, 倘若历史学家从他身上揭 示出新的意义, 那么, 这个历史人物就一定生活在我们身边。也就是说, 新的意义有效地缩短了甚至弥补了 时间上的距离和空间上的差距。这样, 在历史新闻学的意义之环中, 旧事件变成了新话题, 老观点产生了新 问题。意义所及, 一切都是新的; 只要赋予新的意义, 一切历史都是新闻。 历史新闻学的宗旨就是力求把历史变成像新闻那样的东西, 使人们能像关心新闻、 关心现实一样去关心 历史。把历史事件变成新闻题材, 把历史观念变成新闻意识, 把与人类现状毫不相干的历史引入到人类的生 活之中, 使现在的人类能与过去的历史共生共存、 直接对话, 并在共同承受命运的过程中, 产生彼此需要相依 为命的强烈感觉。其目的则既在于使一般人的历史观念发生彻底的变革, 也是使历史学家的历史思维发生 根本的改变。即, 历史学家必须深刻地意识到历史的新闻性内涵和新闻价值之所在, 历史学家必须竭尽全力 地追踪历史在现实的延伸轨迹, 必须密切注意历史与新闻的内在结合点。同时, 历史新闻学的目的还在于使 历史成为历史性的新闻和使新闻成为新闻性的历史。历史的新闻化和新闻的历史化, 这是历史新闻学追求 的同一个目标的两个方面或两种表现。 历史学与新闻学二者的联姻, 或者说是介于历史学与新闻学二者之间的边际状态, 为历史学家和新闻记 者大显身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历史学家从新闻记者那里获得的启示是: 他必须学会敏感地发现 和追踪历史中的新闻热点, 并以一种深邃的目光将历史中最富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充分展示出来, 使历史以一 种新的形象、 新的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进入到人们的头脑里, 直至最后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模式。同样, 新闻记者从历史学家那里获得的契机是: 记者必须掌握一种洞察力而能够以一种训练有素的眼 光在大量杂乱的新闻表象中寻求和发现其内在的左右全局形势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趋向, 使新闻充满博大的 历史感和精深的历史意识, 这样, 支离破碎的新闻就会呈现出辩证联系和相互统一的历史式立体景观, 全方 位的、 多层次的新闻结构就建立在这种历史新闻学的历史景观的基础上。 一般而言, 历史学家大都缺乏新闻记者身上那种特有的敏锐感, 而新闻记者则往往缺乏历史学家身上那 种特有的深邃感。二者的结合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问题, 而且这种考虑必须具有一种真正的学理价值。这样, 历史新闻学的视角就成为必然。如果历史学家能够按照历史新闻学的要求而去努力追求和实现一种对历史 的创造性发现和批判性思考, 那么历史学必然会有力打破目前的沉闷停滞局面, 使史学界的 “ 万马齐喑” 状 态根本改观。首先, 它不仅仅能增加历史著作的销售量, 扩大历史作品的读者面, 而且最关键的是, 它能够使 历史作品直接深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和心灵世界内部,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 历史著作只有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才能真正起到影响、 启蒙、 改变人们精神与信仰的最终 目的。总之, 历史学的常新性必须通过历史新闻学的建构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证明和结构性的显现。
! ! 按照一般的理解, 新闻关心的是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 史学关心的是过去发生过什么事情。新闻的本色 是 “ 新” , 史学的基调是 “ 旧” , 二者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南辕北辙却未必不可以殊途同归。因为二者虽外 在分野于时间, 却内在统一于意义。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就使得新闻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新闻学的建构成 为可能, 历史与现实的分裂也由此可能得以消解。
[ $] ( &$’" ! $’$ ) 所当搜集的一种重要史料” 。此外, 张荫麟在 "#$( 年第 )$ 期的 《 学衡》 杂志上也曾发表 《 论历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之过去与未来》 一文, 从史料的角度论及报纸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并提出 “ 历史访员制” 这一极具创意 )
的设计和构思: “ 欲求将来之历史成为科学, 欲使将来之人类得理想的史学智识, 则必须从现在起, 产生真正 之 ‘ 现代史家’ 或 ‘ 历 史 访 员’ , 各 依 科 学 方 法 观 察 记 录 现 在 人 类 活 动 之 一 部 分。…… 谋 现 代 史 料 之 保
[ "] 番开拓在我国史学史上贡献很大。 ”
不过, 王韬的援报入史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 —他尚未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加以系统分析。在中国史 学史上最早将史学与新闻二者之关系提到理论层面加以考察的恐怕是李大钊。在 "#$% 年一篇题为 《 报与 史》 的文章中, 他指出 “ 报与史有密切亲近的关系” 和 “ 类似的性质” , 而 “ 作史的要义, 与作报的要义, 亦当有 合” 。简言之, “ 报是现在的史, 史是过去的报” , “ 今日新闻记者所整理所纪述的材料, 即为他日历史研究者
一、 历史新闻学之建构及其可能性
在史学与新闻之间至少存在三点相同之处: 一是二者都首先指向某种实际发生过和发生着的客观事实; 二是二者都力图把所发生的事情真实地叙述出来, 即二者都追求一种自己认定的客观和公正; 三是二者都力 图从事实出发而赋予事件以某种意义, 即二者都明确包含有一种价值取向。 就第一点而言, “ 历史” 与 “ 新闻” 这两个词语均有二重性。 “ 历史” 既指发生过的事件, 又指对事件的记 述和研究。 “ 新闻” 既指发生着的事情, 又指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和描述。就第二点而言, 史学宣称自己 坚持 “ 客观” 、 “ 公正” 的原则, 新闻也标榜自己追求 “ 客观” 、 “ 公正” 的效果。就第三点而言, 史学通过 “ 秉笔 直书” 来昭示某种理想的道德价值或某种预设的历史目的、 历史规律和历史必然性, 新闻则通过 “ 不偏不倚” 来暗示某种普泛的理念立场或某种含蓄的抑或明确的政治倾向。 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 史学与新闻之间的同要大于异。这就意味着, 二者之间肯定可以实现某种结合和 转化。再者, 新闻被视为一种影响人们心理情绪的舆论工具, 史学则被看成是一种培养人们道德观念的教育 手段。在这点上, 史学与新闻之间又存在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正是史学与新闻二者实现对接和沟 通的有利条件。这样, 我们就可以尝试着提出这样两个概念: “ 史学的新闻化” 和 “ 新闻的史学化” 。所谓史 学的新闻化, 即史学必须以最快捷的速度、 最鲜明的形式、 最新颖的内容、 最尖锐的观点去影响社会, 去干预 生活, 参与现实, 去宏扬美德而鞭笞丑恶。所谓新闻的史学化就是说, 新闻必须以最客观的态度、 最公正的立 场、 最深刻的思想、 最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去反映时代, 去记录历史, 去评判人物, 去批判社会, 去追求 一种永恒而又崇高的人类理想。 现在有两种趋向值得注意: 一是新闻越来越追求一种纵深感, 力求将新闻事件放到一个远距离的大背景 下来透视; 二是历史学越来越追求一种贴近感, 力求将历史事件放到一个近距离的空间来加以观察。在这
收稿日期: 2334 ? 3@ ? AA 作者简介: 雷戈 ( AB52 —) , 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史学理论、 思想史和史学史。
7
里, 史学给新闻提供了一种望远镜的作用, 而新闻则给史学提供了一种显微镜的作用。这无疑表现了一种融 合、 对话和宽容。这就意味着, 史学与新闻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可能与必然。我把这种结合称之为 “ 历史新 闻学” 的创造性建构。史学是一种结构, 新闻是一种功能。历史新闻学就是将史学的结构与新闻的功能深 刻地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中, 新闻不再是一种形式上的特征, 而是一种内在的功能。 新闻的内涵不在于它何时发生, 而在于它何时为人所知。所以, 新闻的时间性直接依赖于它在空间的传 播速度。新闻的时间性不是孤立的、 封闭的, 而是与空间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构成了一种历史性 的总体结构和一种总体化的历史进程。所谓新闻, 本质上就是信息流在历史化的时空结构中的传播速度和 扩散状态。不为人知的事情不属于新闻。按照 “ 历史” 一词的通常含义, 凡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 不管它是 否为人们所知晓, 都不是新闻; 同样, 凡是发生在现在的事情, 不管它是否为人所知, 也都不是历史。显然, 这 种日常化的历史观的基本特征在于, 它有一个绝对的时间性规定, 即, 它的时间性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 而这种绝对时间的历史观与那种相对时间的新闻观二者之间无疑缺乏一种相互沟通和协调的内在可能性。 所以, 要想真正建立历史新闻学, 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因为我们所试 图建立的历史新闻学所依据的本体论根据并不是日常化的历史观, 而是新历史观。按照新历史观的规定, 时 间之于历史永远不具有任何优先性和超越性, 时间非但不能主宰和支配历史, 相反, 时间还要受到历史的决 定和把握。历史不是时间的一种形式, 相反, 时间却实实在在地是历史的一种表现。所以, 历史所具有的时 间性只能是相对的, 而不可能是绝对的。既然这样的话, 那么我们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而历史与新 闻之间也就获得了一种相互统一的真正基础。当然, 这个真正基础只能是新历史观。新历史观以一种纯粹 的方式为历史与新闻之间的有效统一提供了一个本体论框架。这样, 历史新闻学就得以可能成立。因为, 这 种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是历史与新闻二者都基于一种相对的时间性。也就是说, 历史所具有的相对时间性 与新闻所具有的相对时间性便是二者得以统一的本质根据。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已经消失, 同时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也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新历史和新现 实。所谓新历史不仅是包含现实在内的历史, 而且首先是作为现实本身的历史。所谓新现实也不仅是包含 历史在内的现实, 而首先是作为历史本身的现实。这样, 历史与现实就成为合二为一的整体结构和总体活 动。这就是历史新闻学的新历史观根据。历史新闻学不只注重对新事件新史料的发现和整理, 更重视对事 件和史料的新认识和新解释。 历史新闻学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是: 历史与现实的内在统一性已经完全取代了历史与现实的外在分裂 性。于是, 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主体就诞生了。它首先体现在历史学家对历史 ! 现实的总体把握上。对于作 为主体的历史学家来说, 他所面对的客体并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历史, 而是由历史和现实构成的统一体和总体 过程。正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本体论统一, 才使得我们能够在事实层面上将历史视为新闻。新闻不仅能够 改变现实, 而且能够改变历史。历史与新闻作为意义的两极, 其统一的可能性就在于意义性。意义的本体构 成了历史和新闻的统一体。 从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来看, 能够将历史写作与新闻观察二者较好结合起来并取得突出成绩的, 王韬大概 是始作俑者。据有的研究者评论, 王韬的研究见长于两个方面。 “ 一是利用了他对法国进行过实地考察和 采访这个前人不曾获得的条件” , “ 二是大量采用西方近代新闻传播媒介— — —报纸电讯所提供的信息入史。 王韬既是史家, 又是报人。他非常重视报刊的作用及其史料价值” 。 “ 他的 《 普法战纪》 所用材料 ‘ 大半采自 日报’ , 其中主要是 ‘ 随见随译’ 的英国邮传电报, 里面有交战两国的官方和民间言论、 外国舆论, 有战争态 势、 战役经过、 军队装备、 伤亡情况的报道, 还有围绕战争的各种社会新闻, 这些材料许多出自一线的战地记 者之手, 内容丰富、 具体, 信息直接、 迅速, 为王韬的史著大增其色。将历史学与近代新闻学相结合, 王韬的这
"#$%&’( #) (*+,%’+$%,, -*.+#%/ ’&0 1-*(#.#1-/ &89 5 , 2334 ( .:;<=> &89 267 )
史学与新闻
雷! 戈
(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33CA )
! ! 摘! 要: 历史新闻学所依据的本体论根据并不是日常化的历史观, 而是新历史观。按照新历史观的规定, 时间之于历史永远不具有任何优先性和超越性。历史新闻学揭示了最远的东西与最近的东西在结构上是统 一的,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历史新闻学认为: 没有旧历史, 只有未曾发现的历史。 关键词: 史学; 新闻;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 D3B2 ; E2A3!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37AAF4C2A ( 2334 ) 35F3337F36
[ !] ( "#$$ ) 存。 ” 但需要指出的是, 张氏的想象力虽然令人赞叹, 其思想视域却过于狭隘。他所关心的主要是如何
更为有效地保存、 搜集和利用新闻史料。简言之, 张氏仅仅是把新闻当作史料来看待的, 这就严重限制了他 对问题的探讨深度。 问题的实质在于, 必须从本体论层面确立一个基本命题: 历史即新闻。只要能揭示出新的意义, 历史就 是新的; 只要能发现新的历史意义, 历史就是新闻。因为新闻的本质并不在于时间上的近, 而在于意义上的 新。所以, 新闻即是新历史、 新意义。不管一个事件距离我们今天多远, 倘若历史学家从中领悟出新的意义, 那么, 这个事件就一定发生在我们眼前; 一个历史人物不管生活得离我们有多远, 倘若历史学家从他身上揭 示出新的意义, 那么, 这个历史人物就一定生活在我们身边。也就是说, 新的意义有效地缩短了甚至弥补了 时间上的距离和空间上的差距。这样, 在历史新闻学的意义之环中, 旧事件变成了新话题, 老观点产生了新 问题。意义所及, 一切都是新的; 只要赋予新的意义, 一切历史都是新闻。 历史新闻学的宗旨就是力求把历史变成像新闻那样的东西, 使人们能像关心新闻、 关心现实一样去关心 历史。把历史事件变成新闻题材, 把历史观念变成新闻意识, 把与人类现状毫不相干的历史引入到人类的生 活之中, 使现在的人类能与过去的历史共生共存、 直接对话, 并在共同承受命运的过程中, 产生彼此需要相依 为命的强烈感觉。其目的则既在于使一般人的历史观念发生彻底的变革, 也是使历史学家的历史思维发生 根本的改变。即, 历史学家必须深刻地意识到历史的新闻性内涵和新闻价值之所在, 历史学家必须竭尽全力 地追踪历史在现实的延伸轨迹, 必须密切注意历史与新闻的内在结合点。同时, 历史新闻学的目的还在于使 历史成为历史性的新闻和使新闻成为新闻性的历史。历史的新闻化和新闻的历史化, 这是历史新闻学追求 的同一个目标的两个方面或两种表现。 历史学与新闻学二者的联姻, 或者说是介于历史学与新闻学二者之间的边际状态, 为历史学家和新闻记 者大显身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历史学家从新闻记者那里获得的启示是: 他必须学会敏感地发现 和追踪历史中的新闻热点, 并以一种深邃的目光将历史中最富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充分展示出来, 使历史以一 种新的形象、 新的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进入到人们的头脑里, 直至最后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模式。同样, 新闻记者从历史学家那里获得的契机是: 记者必须掌握一种洞察力而能够以一种训练有素的眼 光在大量杂乱的新闻表象中寻求和发现其内在的左右全局形势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趋向, 使新闻充满博大的 历史感和精深的历史意识, 这样, 支离破碎的新闻就会呈现出辩证联系和相互统一的历史式立体景观, 全方 位的、 多层次的新闻结构就建立在这种历史新闻学的历史景观的基础上。 一般而言, 历史学家大都缺乏新闻记者身上那种特有的敏锐感, 而新闻记者则往往缺乏历史学家身上那 种特有的深邃感。二者的结合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问题, 而且这种考虑必须具有一种真正的学理价值。这样, 历史新闻学的视角就成为必然。如果历史学家能够按照历史新闻学的要求而去努力追求和实现一种对历史 的创造性发现和批判性思考, 那么历史学必然会有力打破目前的沉闷停滞局面, 使史学界的 “ 万马齐喑” 状 态根本改观。首先, 它不仅仅能增加历史著作的销售量, 扩大历史作品的读者面, 而且最关键的是, 它能够使 历史作品直接深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和心灵世界内部,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 历史著作只有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才能真正起到影响、 启蒙、 改变人们精神与信仰的最终 目的。总之, 历史学的常新性必须通过历史新闻学的建构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证明和结构性的显现。
! ! 按照一般的理解, 新闻关心的是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 史学关心的是过去发生过什么事情。新闻的本色 是 “ 新” , 史学的基调是 “ 旧” , 二者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南辕北辙却未必不可以殊途同归。因为二者虽外 在分野于时间, 却内在统一于意义。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就使得新闻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新闻学的建构成 为可能, 历史与现实的分裂也由此可能得以消解。
[ $] ( &$’" ! $’$ ) 所当搜集的一种重要史料” 。此外, 张荫麟在 "#$( 年第 )$ 期的 《 学衡》 杂志上也曾发表 《 论历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之过去与未来》 一文, 从史料的角度论及报纸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并提出 “ 历史访员制” 这一极具创意 )
的设计和构思: “ 欲求将来之历史成为科学, 欲使将来之人类得理想的史学智识, 则必须从现在起, 产生真正 之 ‘ 现代史家’ 或 ‘ 历 史 访 员’ , 各 依 科 学 方 法 观 察 记 录 现 在 人 类 活 动 之 一 部 分。…… 谋 现 代 史 料 之 保
[ "] 番开拓在我国史学史上贡献很大。 ”
不过, 王韬的援报入史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 —他尚未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加以系统分析。在中国史 学史上最早将史学与新闻二者之关系提到理论层面加以考察的恐怕是李大钊。在 "#$% 年一篇题为 《 报与 史》 的文章中, 他指出 “ 报与史有密切亲近的关系” 和 “ 类似的性质” , 而 “ 作史的要义, 与作报的要义, 亦当有 合” 。简言之, “ 报是现在的史, 史是过去的报” , “ 今日新闻记者所整理所纪述的材料, 即为他日历史研究者
一、 历史新闻学之建构及其可能性
在史学与新闻之间至少存在三点相同之处: 一是二者都首先指向某种实际发生过和发生着的客观事实; 二是二者都力图把所发生的事情真实地叙述出来, 即二者都追求一种自己认定的客观和公正; 三是二者都力 图从事实出发而赋予事件以某种意义, 即二者都明确包含有一种价值取向。 就第一点而言, “ 历史” 与 “ 新闻” 这两个词语均有二重性。 “ 历史” 既指发生过的事件, 又指对事件的记 述和研究。 “ 新闻” 既指发生着的事情, 又指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和描述。就第二点而言, 史学宣称自己 坚持 “ 客观” 、 “ 公正” 的原则, 新闻也标榜自己追求 “ 客观” 、 “ 公正” 的效果。就第三点而言, 史学通过 “ 秉笔 直书” 来昭示某种理想的道德价值或某种预设的历史目的、 历史规律和历史必然性, 新闻则通过 “ 不偏不倚” 来暗示某种普泛的理念立场或某种含蓄的抑或明确的政治倾向。 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 史学与新闻之间的同要大于异。这就意味着, 二者之间肯定可以实现某种结合和 转化。再者, 新闻被视为一种影响人们心理情绪的舆论工具, 史学则被看成是一种培养人们道德观念的教育 手段。在这点上, 史学与新闻之间又存在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正是史学与新闻二者实现对接和沟 通的有利条件。这样, 我们就可以尝试着提出这样两个概念: “ 史学的新闻化” 和 “ 新闻的史学化” 。所谓史 学的新闻化, 即史学必须以最快捷的速度、 最鲜明的形式、 最新颖的内容、 最尖锐的观点去影响社会, 去干预 生活, 参与现实, 去宏扬美德而鞭笞丑恶。所谓新闻的史学化就是说, 新闻必须以最客观的态度、 最公正的立 场、 最深刻的思想、 最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去反映时代, 去记录历史, 去评判人物, 去批判社会, 去追求 一种永恒而又崇高的人类理想。 现在有两种趋向值得注意: 一是新闻越来越追求一种纵深感, 力求将新闻事件放到一个远距离的大背景 下来透视; 二是历史学越来越追求一种贴近感, 力求将历史事件放到一个近距离的空间来加以观察。在这
收稿日期: 2334 ? 3@ ? AA 作者简介: 雷戈 ( AB52 —) , 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史学理论、 思想史和史学史。
7
里, 史学给新闻提供了一种望远镜的作用, 而新闻则给史学提供了一种显微镜的作用。这无疑表现了一种融 合、 对话和宽容。这就意味着, 史学与新闻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可能与必然。我把这种结合称之为 “ 历史新 闻学” 的创造性建构。史学是一种结构, 新闻是一种功能。历史新闻学就是将史学的结构与新闻的功能深 刻地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中, 新闻不再是一种形式上的特征, 而是一种内在的功能。 新闻的内涵不在于它何时发生, 而在于它何时为人所知。所以, 新闻的时间性直接依赖于它在空间的传 播速度。新闻的时间性不是孤立的、 封闭的, 而是与空间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构成了一种历史性 的总体结构和一种总体化的历史进程。所谓新闻, 本质上就是信息流在历史化的时空结构中的传播速度和 扩散状态。不为人知的事情不属于新闻。按照 “ 历史” 一词的通常含义, 凡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 不管它是 否为人们所知晓, 都不是新闻; 同样, 凡是发生在现在的事情, 不管它是否为人所知, 也都不是历史。显然, 这 种日常化的历史观的基本特征在于, 它有一个绝对的时间性规定, 即, 它的时间性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 而这种绝对时间的历史观与那种相对时间的新闻观二者之间无疑缺乏一种相互沟通和协调的内在可能性。 所以, 要想真正建立历史新闻学, 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因为我们所试 图建立的历史新闻学所依据的本体论根据并不是日常化的历史观, 而是新历史观。按照新历史观的规定, 时 间之于历史永远不具有任何优先性和超越性, 时间非但不能主宰和支配历史, 相反, 时间还要受到历史的决 定和把握。历史不是时间的一种形式, 相反, 时间却实实在在地是历史的一种表现。所以, 历史所具有的时 间性只能是相对的, 而不可能是绝对的。既然这样的话, 那么我们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而历史与新 闻之间也就获得了一种相互统一的真正基础。当然, 这个真正基础只能是新历史观。新历史观以一种纯粹 的方式为历史与新闻之间的有效统一提供了一个本体论框架。这样, 历史新闻学就得以可能成立。因为, 这 种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是历史与新闻二者都基于一种相对的时间性。也就是说, 历史所具有的相对时间性 与新闻所具有的相对时间性便是二者得以统一的本质根据。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已经消失, 同时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也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新历史和新现 实。所谓新历史不仅是包含现实在内的历史, 而且首先是作为现实本身的历史。所谓新现实也不仅是包含 历史在内的现实, 而首先是作为历史本身的现实。这样, 历史与现实就成为合二为一的整体结构和总体活 动。这就是历史新闻学的新历史观根据。历史新闻学不只注重对新事件新史料的发现和整理, 更重视对事 件和史料的新认识和新解释。 历史新闻学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是: 历史与现实的内在统一性已经完全取代了历史与现实的外在分裂 性。于是, 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主体就诞生了。它首先体现在历史学家对历史 ! 现实的总体把握上。对于作 为主体的历史学家来说, 他所面对的客体并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历史, 而是由历史和现实构成的统一体和总体 过程。正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本体论统一, 才使得我们能够在事实层面上将历史视为新闻。新闻不仅能够 改变现实, 而且能够改变历史。历史与新闻作为意义的两极, 其统一的可能性就在于意义性。意义的本体构 成了历史和新闻的统一体。 从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来看, 能够将历史写作与新闻观察二者较好结合起来并取得突出成绩的, 王韬大概 是始作俑者。据有的研究者评论, 王韬的研究见长于两个方面。 “ 一是利用了他对法国进行过实地考察和 采访这个前人不曾获得的条件” , “ 二是大量采用西方近代新闻传播媒介— — —报纸电讯所提供的信息入史。 王韬既是史家, 又是报人。他非常重视报刊的作用及其史料价值” 。 “ 他的 《 普法战纪》 所用材料 ‘ 大半采自 日报’ , 其中主要是 ‘ 随见随译’ 的英国邮传电报, 里面有交战两国的官方和民间言论、 外国舆论, 有战争态 势、 战役经过、 军队装备、 伤亡情况的报道, 还有围绕战争的各种社会新闻, 这些材料许多出自一线的战地记 者之手, 内容丰富、 具体, 信息直接、 迅速, 为王韬的史著大增其色。将历史学与近代新闻学相结合, 王韬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