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选修地理第39讲环境保护练习湘教版20191122124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卷 第12章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考点分层练71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卷 第12章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考点分层练71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是( D ) A.饲料加工、种苗培育、排放、废弃物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 4.该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 B ) A.提高作物产量 B.减少化肥施用 C.节约灌溉用水 D.减轻水土流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由农作物秸秆及农药包装物组 成的,而这些物质主要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有关,与技术、资金、劳动力 无关。第8题,集中处理废弃物,可以提高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利用率,提高规 模效益,并非促进产业集聚,更谈不上产业协作,运输废弃物的成本较分散 处理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福建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生产使用水 源。近年来,闽江口海域出现一系列诸如毒赤潮暴发、富营养化和缺氧等 环境问题。下图示意闽江口海域秋季小潮和大潮期间污染主成分综合指 数(圆圈越大,代表污染越严重)。据此完成5~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 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 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9~10题。
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④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选修地理第39讲环境保护练习湘教版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选修地理第39讲环境保护练习湘教版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选修地理第39讲环境保护练习湘教版1.(2019·温州选考模拟)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特别是丹江口水库环库区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十分复杂,土层较薄。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3.4%。

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的粗放耕作方式,结构单一。

下表为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表。

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裸地城镇水域面积比例(%) 79.37 2.52 13.53 3.14 0.44 1.00(1)(2)为了保证优质的水源供应北方地区,水源地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分析可能对丹江口水源区水质产生负面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指出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对下游的汉江河段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1)据材料可知,丹江口库区水质污染主要与库区周边农业生产生活有关。

(2)水源地在农业生产中应该从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

(3)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可以看出除了林地以外,耕地面积大,则耕地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库;城镇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污水,还有大片水域养殖将会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丹江口水库位于河流上游,向北方输水后导致下游河段水量减少,进而水质变差。

答案:(1)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大;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水库淤积,而且使水质质量变差,富营养化程度提高。

(2)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使用量,避免水质污染;控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

(3)耕地:耕地中的化肥;城镇: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域:过度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

影响:调水后,下游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

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5年11月初以来,受污染排放量大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持续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题及参考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测试题(共30题,每题2 分)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据此回答1-2。

1、关于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是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被砍伐林区原有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人工措施无法恢复其原貌人类活动不能改变干洁空气的成分人类进行任何生产和生活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伤害2、关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水土流失和酸雨危害在许多国家都存在,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天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湖泊水量大故自净能力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是含有氮、磷的化合物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图1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 .①②.②③.①③.②④srmaTrrmjM 12> cviwtrar sM-' 产1111、屮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4.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C .某些物种灭绝5、目前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①产业转移 ②推行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 ④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业2004 年 5 月 7 日中国教育报 《风沙威逼北京域》 报道, 今年 4 月 25 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 8 次沙尘暴天气了。

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得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 大,是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此回答6。

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将使北京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A 二氧化碳B 二氧化硫C 碳氢化合物D 悬浮颗粒7. 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A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B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8. 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长速度减慢。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选修)1-4-2《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选修)1-4-2《环境保护》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0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 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 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21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 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 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8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 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 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第2题,水库建成后,水 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 化,库岸滑坡几率增大。
19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 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 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 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据此回答问题。
32
一、4个重难点要突破 1.主要气象灾害成因、评价的分析思路 (1)成因分析思路 ①台风的成因主要从热带洋面的气温变化进行分析。 ②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要结合降雨类型、季风、降雨的时 空分布、河流、地形、植被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27
3.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但两者有一定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 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28
气象灾害
(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 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 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 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 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2022-2023学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湘教版(2019) 第12讲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22-2023学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湘教版(2019) 第12讲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拔)。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 空间数据 的计算机系统。 2.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 空间分析 和应用 评价。 3.程序:信息源→ 数据处理 →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空间信息
动态监测
【特别提醒】 GIS具有地图所不具备的特点 (1)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 种空间信息,并可建立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2)功能强大、完备。可以提供查询检索、空间分析、修改补充、 距离测算等多种功能。 (3)能够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测评估。
答案:(1)A (2)C
[图解思路]
[感悟核心素养]
综合 思维
利用遥感的原理,结合不同地物特征,综合分析遥感的应 用;图层叠加是地理信息系统独有的优势,进行农业适宜 性评价可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
地理 实践力
运用所学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考点精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容易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的最佳波段是( ) A.蓝波段 B.绿波段 C.红波段 D.近红外波段
答案:D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可见光波段(分别为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 的曲线,棉花的反射率与其他两种农作物都比较接近,无法区分,所以A、B、C 都错误,而第四波段为近红外波段,特别是9月份,比较明显区分,故选D。
第12讲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必备知识—基础落实
关键能力—能力突破
[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核心素养解读
1.综合思维:借助现实中灾害监测、资源普查、城市管理等实例, 分析“3S”技术的应用特点。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20湘教版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20湘教版

考点规范练20(2022八省八校联考湖北卷)木奶果属大戟科,常绿乔木,是一种茎上开花、茎上结果的树木。

下图为木奶果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木奶果分布区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木奶果的茎上开花现象有利于( )A.获得更多光照B.传播花粉C.减轻树枝压力D.保护脆弱树皮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茎花现象是热带雨林植物特有的现象,木奶果是一种茎上开花、茎上结果的树种,因此木奶果分布区的地带性植被属于热带雨林,A正确。

第2题,雨林中茎花没有枝头获得光照多,A 错误;雨林中植被茂密,茎上开花更有利于传播花粉,B正确;一般树枝都能承受果实的重量且木奶果果实较小,C错误;茎花对保护树皮几乎没有作用,D错误。

(2022河北衡水中学模拟)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形成的漏斗状融洞。

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胡杨树周围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图,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

据此完成3~4题。

3.林冠生长方向与风向息息相关,推测该地的盛行风为( )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4.早春季节,融雪漏斗的形成,会导致胡杨树主干周围( )A.虫害概率减小B.地下水位下降C.植被数量增加D.积雪厚度变大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结合图中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可知,其延伸方向为东南方向,则林冠向东南方向生长,由于迎风一侧受到风的影响,树冠受袭击而损坏,而背风一侧生长茂盛,说明该地的盛行风为西北风,A正确。

第4题,积雪在消融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融化开始早,说明气温较高,病虫害概率大,A错误。

融雪后,下渗增强,地下水位升高,B 错误。

由于积雪融化,土壤水热条件好,植被数量增加,C正确。

融雪后,积雪厚度变小,D错误。

高中地理湘教版_选修VI_环境保护_复习提纲_全部知识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_选修VI_环境保护_复习提纲_全部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自然灾害特点: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2、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出现在冬半年,尤以春秋季节危害最大。

影响:弊—对农牧业造成重大危害;交通、输电、通信线路中断;利--冻死越冬病菌虫卵;净化空气;缓解冬季旱情)、热带气旋(世界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沙尘暴、低温冻害、冻雨、冰雹、雪灾、干热风、龙卷风、雷暴、雾等地质灾害:地震(一次地震一个震级,多个烈度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注: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海洋灾害:风暴潮(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活动引起)、海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海冰、赤潮(成因:海域较封闭;夏季水温高;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等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危害:不但危害农业,破坏草原,毁灭森林,而且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森林火灾(降水较少的季节多发)、草原火灾等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1、我国干旱灾害成因华北缺水原因----年降水量少;地表径流等水资源较少,耕地面积较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污染浪费严重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未到,降水稀少;农业需水量大。

2、我国洪涝灾害成因自然原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匀;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1、黄淮海平原主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水旱灾害和地震(淮河多水灾原因:支流多、扇形水系;落差小,泄洪慢;河道弯曲狭窄,行洪不畅;湖泊淤积蓄洪能力差;暴雨频繁)2、东南沿海只要有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3、黄土高原主要灾害为干旱、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原因—黄土广布,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环境保护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核心考点
真题重组集
考向一 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问题与生态环境 1.(2012·山东文(综sh,ēn3ɡ4)t下ài表h为uá我n 国jìn西ɡ北)保某护区(域3年三5个考年)份各类盐渍化
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huídá)问题。(单位:km2)
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 人为两大方面;结合不同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问 题的区域分布,分析其自然背景,针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影 响,分析人为原因,并归纳出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具 体如下:
第十六页,共39页。 核心考点
真题重组集
环境问题 沉陷问题
成因
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以 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 被破坏
土地破坏
露天开采将矿体的上覆 地层和表土剥离,剥离 后土体或岩石堆放占用 大量土地
污染空气、 水、土壤, 占用土地
煤炭堆放、废渣自燃、 矿山排水等
环境保护措施
用碎石、沙、 矸石等回填采 空区
保护好地表上 层,用城市淤 泥回填矿区, 进行复垦和再 种植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 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chánɡ jiānɡ)青草沙 (见下图)。
第二十六页,共39页。 核心考点
真题重组集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据图示,饮用水源地由苏州河→黄浦江→长 江,河流的水量越来越大,说明城市供水量在增加;供水地 由流经市区的河流变为长江,说明原水源地受到污染。第(2) 题,侧重从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分析。 答案 (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jiān cè)和日常管理,防止水 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 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

选修 VI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归纳一、环境的看法及分类1.看法:是指人类赖以生计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其余标准二、环境要素1.自然环境要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2.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崇奉等三、环境质量1.成因: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环境问题归纳一、环境问题的看法及分类1.看法:指因为人类活动或自然原由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余生物的生计和发展造成影响和损坏的问题。

2.分类: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要素惹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惹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含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及危害1.原由: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2.危害: A.威迫生态均衡B.危害人类健康C.直接限制经济和社会的可连续发展三、当祖先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世界性环境污染:天气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损坏等。

2.大面积的生态损坏:植被损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特色: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作用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计和发展;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1.采猎文明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质源遇到损坏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2.农业文明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地区性环境问题出现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3.工业文明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延伸的全世界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4.后工业文明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全世界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友善1.尊敬平和待自然2.关爱人类并尊敬个人3.兼备今世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涵义1.看法: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合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9湘教版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9湘教版

考点规范练19(2022江苏苏州实验中学一模)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发展最早、规模最大、技术较成熟的一种方式。

下图是潮汐发电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潮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上升称为潮,海水下降称为汐B.潮汐的形成与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有关C.潮汐是深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D.钱塘江大潮与杭州湾“口大肚小”的形状有关2.在此地区,如果最大程度上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发电的次数为(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答案 1.D 2.D解析第1题,白天的海水涨落叫潮,晚上的海水涨落叫汐,A错误;潮汐的形成与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有关,B错误;潮汐、洋流、波浪是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不是深层海水的运动形式,C错误;钱塘江大潮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D正确。

第2题,涨潮和落潮均可以分别发电一次,一般一天中涨潮两次、落潮两次,因此最大程度上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发电的次数为四次,D正确。

(2022河南安阳开学考试)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海岸陡峭。

在岛屿西端平坦海床上,形成了水下“近岸凹槽”地貌。

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表层离岸由近及远依次分布砾石、砂砾、砂。

下图为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海床上“近岸凹槽”的形成过程是( )①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②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面抬高③近岸海底物质长期遭受侵蚀、搬运形成凹槽④向下流动的海水侵蚀近岸海底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4.“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是( )A.海底水流速度差异B.海底物质粒径差异C.海面风速差异D.波浪大小差异答案 3.D 4.A解析第3题,由“近岸凹槽”的形态可判断出此处为一处受海水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

该地海面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形成一股向岸流,向岸流受到芝罘岛的阻挡后,海岸处水位抬高,促使海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此时的海水流速较快,对近岸海床上的物质进行侵蚀和搬运,D正确。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39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湘教版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39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湘教版

二、荒漠化的危害
主要表现
造成________,为沙尘暴 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造成表土裸露, _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 导致植被和________的破坏 使生物的______持续 的破坏, 下降,引发饥荒 下降,
造成巨大的________ 造成巨大的 经济损失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 . . C.旱涝灾害 . D.水土流失 . (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用水 B.沙漠广布 . . C.过度放牧 D.气候干旱 . . (3)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 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①放弃全部耕地 ②合理调水 ③加强能源建设 ④恢复自然植被 A.①② B.②③ . . C.①④ D.②④ . .
第39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 讲 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9 讲 荒漠 化的 危害 与治 理— —以 以 我国 西北 地区 为例
考基自主落实
考能联动提升
考向真题探究
专题优化演练
考基自主落实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由于气候变化 和人类活动 等因素所造 .概念: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所造 成的________ 成的 土地退化 。 2.成因 . (1)自然原因:_____和_____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风蚀 和 水蚀 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 地退化。 地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滥垦滥牧导致 水土流失和 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 人类滥垦滥牧导致________和 生态 环境破坏 _______________ 。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选修地理第39讲环境保护练习湘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选修地理第39讲环境保护练习湘教版

第39讲环境保护1.(2019·温州选考模拟)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特别是丹江口水库环库区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十分复杂,土层较薄。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3。

4%。

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的粗放耕作方式,结构单一。

下表为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表。

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裸地城镇水域面积比例(%)79。

372。

5213。

533。

140.44 1.00(1(2)为了保证优质的水源供应北方地区,水源地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分析可能对丹江口水源区水质产生负面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指出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对下游的汉江河段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1)据材料可知,丹江口库区水质污染主要与库区周边农业生产生活有关.(2)水源地在农业生产中应该从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

(3)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可以看出除了林地以外,耕地面积大,则耕地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库;城镇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污水,还有大片水域养殖将会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丹江口水库位于河流上游,向北方输水后导致下游河段水量减少,进而水质变差。

答案:(1)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大;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水库淤积,而且使水质质量变差,富营养化程度提高。

(2)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使用量,避免水质污染;控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

(3)耕地:耕地中的化肥;城镇: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域:过度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

影响:调水后,下游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5年11月初以来,受污染排放量大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持续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选修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含解析)湘教版-湘教版高三选修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选修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含解析)湘教版-湘教版高三选修地理试题

环境与环境问题考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b)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

(2)酸雨。

(3)臭氧层破坏。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问题成因分布危害植被破坏过度砍伐、开荒、放牧热带雨林尤为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活动区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水土流失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我国黄土高原及南方地区的丘陵、山使山区出现石漠化,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人为滥垦、滥伐地涝灾害荒漠化自然干旱、大风、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非洲最严重,其次是亚洲。

我国西北、华北(春季)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沙尘暴天气增多人为植被破坏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1)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

(2)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2016·浙江10月选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 196米。

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1977年1987年2000年2010年耕地302 419 451 454草地7 286 7 144 7 098 7 096 建设用地7 13 20 36水域 4 678 4 568 4 533 4 575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

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青海湖面积增大。

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冰川融水增多,湖面上升。

答案:特点:湖面扩大。

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增大。

2.随着清明假日的实施,回家乡扫墓的人越来越多,祭祀用品也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祭祀品冥币、蜡烛和鞭炮外,还有各种用纸、塑料制作而成的衣服、豪华汽车、别墅等,就连“手机”“平板电脑”等也被列入祭品之中。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39湘教版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39湘教版

考点规范练39(2022北京昌平二模)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我国某大学领衔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搭载海洋地质Ⅱ号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取得这一深度的可燃冰样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读下图,完成1~2题。

1.南海海域表层海水( )A.1 000米以下温度变化不大B.盐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C.密度北部高于南部D.盐度与密度呈负相关2.研发海底钻机系统的意义有( )①维护国家海洋权益②研究地幔中矿岩的物质组成③改变能源消费构成④勘探深海资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1000米以下的海水属于深层海水,A错误;盐度最高的海域位于副热带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南海北部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南部位于赤道附近,故南海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减,B错误;一般情况下,表层海水盐度越大,密度越大,两者呈正相关,D错误;南海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北部大于南部,表层海水密度北部高于南部,C正确。

第2题,海底钻机系统有助于了解我国海床中各类矿藏的分布情况,在进行海底矿藏开发时,采用的海底钻机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统,受他国影响较小,能够进一步维护我国海洋权益,①④正确。

故选B。

(2022安徽蚌埠质检)南沙群岛永暑礁是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区人民政府驻地。

1988年,我国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在永暑礁建立有人驻守的海洋观察站——南沙永暑礁观测站(9°37'N,112°58'E),该站建立对海洋气象观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表示意永暑礁观测站1989—2011年四季日照时数及年增长量。

据此完成3~5题。

3.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区人民政府驻地选在永暑礁,可能是因为永暑礁( )A.淡水丰富,耕地较多B.资源丰富,海运量大C.位置优越,面积较大D.光照充足,能源丰富4.日照时数变化,可反映区域环境的变化,1989—2011年永暑礁附近区域( )A.春季得到太阳辐射减少,海水温度降低B.秋季风力减弱,大气污染减轻C.夏季气温升高,台风增多,对流更旺盛D.冬季降水量增加,总云量增加5.推测永暑礁常住居民多从事( )A.耕海牧渔B.服务业C.油气资源开发D.海洋气象观测答案 3.C 4.D 5.B解析第3题,南沙群岛没有太大的岛,人口不多,城市几乎还没有完全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讲环境保护1.(2019·温州选考模拟)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特别是丹江口水库环库区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十分复杂,土层较薄。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3.4%。

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的粗放耕作方式,结构单一。

下表为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表。

(1)(2)为了保证优质的水源供应北方地区,水源地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分析可能对丹江口水源区水质产生负面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指出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对下游的汉江河段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1)据材料可知,丹江口库区水质污染主要与库区周边农业生产生活有关。

(2)水源地在农业生产中应该从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

(3)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可以看出除了林地以外,耕地面积大,则耕地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库;城镇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污水,还有大片水域养殖将会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丹江口水库位于河流上游,向北方输水后导致下游河段水量减少,进而水质变差。

答案:(1)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大;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水库淤积,而且使水质质量变差,富营养化程度提高。

(2)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使用量,避免水质污染;控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

(3)耕地:耕地中的化肥;城镇: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域:过度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

影响:调水后,下游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

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5年11月初以来,受污染排放量大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持续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

东北三省本轮重污染过程中,吉林省的重度和重度以上污染频次较多,分别占污染天数的40%和28%;辽宁省污染程度较重,其中沈阳市11月8日的PM2.5最大日均浓度达到了890微克/立方米。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1月1日到3日,黑龙江秸秆焚烧火点最多,东三省共702处,黑龙江占79%,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黑龙江、辽宁、吉林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34个城市出现了重度及以上污染过程。

(1)简述东北雾霾发生的气象条件。

(2)指出此次东北雾霾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

(3)结合材料,试为政府治理雾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解析:(1)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多与逆温、风力小有关,这些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2)11月初以来,东北天气气温较低,居民开始取暖,燃煤取暖加剧大气污染;根据材料可知,燃烧秸秆也是造成雾霾的人为原因。

(3)可行措施可从调整能源结构、推广煤炭的清洁燃烧技术、秸秆还田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气温低,逆温显著;天气晴朗,风力小。

(2)燃煤取暖和燃烧秸秆。

(3)推广煤炭的清洁燃烧技术;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研究成本低、污染小的秸秆利用技术。

3.(2019·浙江省名校考前押宝)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题。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由材料可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其含有硫酸、铅等有毒物质;图示山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污染物质进入江河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此外,大量矿渣堆积于山坡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采取的措施要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即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行洪通道等。

答案: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是长期的构造下陷和三江的泥沙堆积,所形成的低洼平坦的平原。

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1)据图简述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特点。

(2)说明沼泽率与垦殖率的上述变化对该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1)依据图例可知,沼泽率呈下降趋势,垦殖率呈上升趋势。

(2)湿地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沼泽率持续下降,1994年后趋势减缓;垦殖率持续上升,1994年后趋势减缓。

(2)湿地面积减小,破坏该地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使湿地涵养水分、蓄积洪水、调节气候等功能下降。

5.(2019·宁波检测)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针对A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指出该地应采取的措施。

(2)对比分析B、C两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的成因。

解析:(1)依据图例可判断水资源人口超载情况,水资源人口极严重超载说明人口多、水资源少,则依此采取措施即可。

(2)从降水和经济两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A地区属于极严重超载区。

提高技术,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控制人口增长。

(任答出两点即可)(2)B地区降水多,水资源较充足;经济相对长三角等地欠发达;C地区降水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

6.(2016年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美国西部略图。

洛杉矶市(34°N,118°W)三面环山,一面临海。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剧增,20世纪40年代初,该市汽车拥有量达250万辆之多。

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时有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分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解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可从污染来源、天气、地形等方面分析:汽车数量大,排出尾气多;洛杉矶三面环山,盆地地形,地形闭塞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时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少雨,晴天多,紫外线照射强烈,使汽车尾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污染。

答案:汽车拥有量大,尾气排放量多;地形较封闭,不利废气扩散;多逆温现象,阻碍气流扩散;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

7.(2019·浙江省“超级全能生”选考科目联考)锦赤铁路通车后,缓解了内蒙古东部煤炭外运难的问题。

近年来,该地还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和输出焦炭。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当地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过程中当地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结合图中各煤矿的分布和内蒙古的自然特征,开采煤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地面塌陷,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

(2)电力输出对内蒙古来说,减轻了交通压力,延长了煤炭生产链,经济效益增加,但会导致当地大气污染加剧。

(3)煤炭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土地复垦、加强地表保护,又涉及煤炭利用过程中对大气污染的环境保护。

答案:(1)破坏地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区易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__,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材料二中可知裸岩容易被风化侵蚀变为颗粒,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遇雨即溃”使沿河地带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逢风即散”容易形成沙尘暴。

(2)从图中可以看出库布齐沙漠离黄河近,便于引水灌溉;从两沙漠的位置看,库布齐沙漠位置相对偏东,降水相对多一些。

(3)从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甘草种植是该模式的核心环节。

甘草可以用来生产药品、保健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品加工可以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种植甘草等还可以固沙,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4)该区域位于我国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气候干旱,降水少,天气晴朗,太阳能资源丰富。

答案:(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任选其二)(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3)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风能太阳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