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理解教育_的实质_步骤与发现
教学过程的本质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它涉及到教育活动的多个方面,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一些核心理解:
1. 认识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掌握知识。
2. 发展过程: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过程。
它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交往过程: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
在这种交往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
4. 实践过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5. 价值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 创新与批判:教学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对现有知识进行质疑和创新。
7. 个性化教育: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
8. 终身学习: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本质特征,以实现教育的全面目标。
宁夏事业编D类-综合应用辨析题整理

综合应用辨析题1.教育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实施教育,超前于现有发展水平去教育学生就是揠苗助长。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实施教育,但教学要适当超于现有发展水平。
①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
②教师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才能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实施教学。
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选择教学内容,分量和进度能够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所能够接受的。
③但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要适当超前于现有发展水平,同时也使学生能接受。
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挥在那群,教学目标的设置要高于第一种水平,低于第二种水平。
④因此,开始某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应该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遵循循序渐进和量力性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发现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答:此观点错误。
发现学习既可能是有意义的,也有可能是机械的。
①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②发现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通俗来讲就是学习者能够理解所学的东西。
③发现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如科学家进行科研工作。
但有些情况下发现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的,如桑代克的饿猫迷笼实验中的猫的发现以及斯金纳的小老鼠按压杠杆的行为都属于机械的发现,他们只是将行为和强化物建立起一种联系,但并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综上所述,此观点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教育技术》课后习题答案参考(北师大)

《教育技术》课后习题答案参考(北师⼤)北京师范⼤学教育技术学学习笔记第⼀章教育技术学概述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范畴,是⼈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的⼀切物质⼯具、⽅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类。
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的物质⼯具,它往往通过⿊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
⽆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的技巧、策略、⽅法,⼜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以达到有⽬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 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为什么Why、在什么情况下Where),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为主义:⾏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关⼼刺激引起的内部⼼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理过程⽆关,根据这种观点,⼈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达尔文B.布厄迪尔C.勒图尔诺D.孟禄【精析】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 )A.聘任制度B.科举制C.录用制D.任免制【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A.主体教育观B.精英主义价值观C.知识主义价值观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 )A.社会化B.民主化C.大众化D.自由化【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的教学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A.道家B.发家C.墨家D.儒家【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A.康德B.裴斯秦洛齐C.洛克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现代教育学新论》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学新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本章是认识教育的起点,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教育要素、结构及发展脉络是本章是本章的重要学习内容。
本章涉及不少教育方向的基本概念,这是构建整体认识的需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达到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理清中外教育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对教育及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新的认识。
复习思考题:1.辨析“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
2.辨析“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3.简述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4.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中的几种观点?你有何述评。
5.请说出:(1)两本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方面的论著(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后的三本有影响的教育专著。
6.试述西方国家的“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7.简述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8.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9.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0.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教育目的学习目标:理解教育目的对于确立教育观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完本章后应能清楚表述教育目的的内涵,并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价值取向。
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变化,正确表述当今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同时,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科学含义、具备的社会条件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1、辨析“教育目的实质表现为教育功能。
”2、判断“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3、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4、简单比较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5、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6、试述国外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各理论流派的观点。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8、试述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10、结合当代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的认识。
论教育管理学的_两层面三层次_方法体系_张新平

2012年第10期(总第393期)No.10,2012General,No.393 EDUCATIONAL RESEARCH论教育管理学的“两层面三层次”方法体系*张新平陈红燕[摘要]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是由“两层面三层次”所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
“两层面”是指,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可区分为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体系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体系,这两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
“三层次”是指,每一个层面的方法体系都是由密切相关的方法论、方式与具体的方法技术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两层面三层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教育管理研究;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技术[作者简介]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红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生(南京210097)教育管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受益于也受制于其方法体系的进步和创新。
人们对于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研究自觉性和认识深刻性,很大程度上反映和决定着教育管理学的成熟状况和知识品质。
基于这种认识判断,本文构建了一种有关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两层面三层次”框架,目的在于简要阐明这种框架观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揭示其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两个层面”完整的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从横向来看必须同时包含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体系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体系两个层面。
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体系重点关涉全面科学地了解教育管理现象,深刻理解教育管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根由,进而揭示符合人之本性和教育本性的教育管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而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体系重点关涉探寻符合正义和道义原则要求的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进而为现实的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高质有效的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作这样的二分,并不是要表达“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观点,我们试图通过将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体系与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相互区分和独立,建立起一个分析教育管理学方法体系的较为明晰的框架。
教育工作原理

教育工作原理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态度和技能为目标的一种系统性活动。
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知识、引导思考和培养创造力,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潜能的发展和全面的成长。
下面将就教育的工作原理展开讨论,并探究教育的具体实践与效果。
一、认知发展与建构主义教育1.1 认知发展的基础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是逐渐积累并不断重组的过程。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孩子在认知能力上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2 建构主义教育的实践原则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的、个体的和社会的过程,学生通过建构知识的过程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建构主义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提供学习资源和组织合作学习等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社会性学习与合作学习2.1 社会性学习的理论依据社会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并与他人进行交互来实现的。
社会性学习关注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在社会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模仿、合作和互动来获取和建构知识。
2.2 合作学习的实践原则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和互相支持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分享思考和互相学习。
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个性化教育与差异化教学3.1 个性化教育的理论支持个性化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需求、能力和兴趣。
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3.2 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策略差异化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来设计和实施的教学方式。
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鼓励学生参与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
论理解性教学_熊川武

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2期论理解性教学熊川武(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上海200062) 熊川武(1957—),男,现为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大教科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与教学理论。
收稿日期:2001-10-28摘要:理解性教学是教学人员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生命意义得到更好地实现的过程。
它以理解为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人员生命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发展教学人员善解人意的素质,使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协调起来;凸现道德要求,使做人与为学水乳交融;调适感情生活,实现“情”“知”协调发展。
它以理解价值观和生活世界观为基础,主要由心理准备、沟通理解、反思理解与跟踪理解四个环节组成。
在理解性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理解策略甚为必要。
关键词:理解;教学中图分类号:G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2)02-0016-05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理解不仅是认识手段,而且是人的存在方式。
与这种认识相呼应的是人类对理解与合作的前所未有的追求,诸如全球化发展。
当这种时代精神为人们所意识并在行为上趋同时,“为理解而教(teaching fo r under standing )”来到人间。
毫无疑问,为理解而教既是顺应时代要求又是对某些缺乏理解充满误解的教学的厌恶与反叛。
充满误解的教学是扭曲学生心灵的教学。
它以师生情绪对立、话语权力争斗、强者欺侮弱者、反复机械训练为主要特征,是教学质量低下甚至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类教学发展中国家有之,发达国家亦然。
[1]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外有些学人在如何教学生理解文化科学知识上做了一些探索,似乎仍在发掘理解的工具价值。
这类工作虽然重要,但忽略了理解本身是教学目的,因而难以将理解贯彻到底。
有鉴于此,笔者在设计并实验理解教育的过程中,构建了作为理解教育下位概念的理解性教学,期望通过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更好地发展学生与教师,在向理解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让广大师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第八章 教育内容与途径

(三)教学的形式
1.课堂教学
2.复式教学
3.现场教学
4.网络教学
1.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的概念 (2)课堂教学的特点
(3)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4)课堂教学的结构与类型
(1)课堂教学的概念
课堂教学(又叫“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 织形式,是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产生的。
(2)课堂教学的特点
2)智育的具体功能 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2.智育任务、内容与实施
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 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传授知识、形 成技能和发展智力,还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
(二)教育内容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和充分的预定性 2、高度的信息含量和严密的逻辑性 3、高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 4、内容的连续性和载体的多样性 5、价值的全面性和全面的教育性
(三)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需要 3、文化教育传统 4、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5、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动向
位。
• 第四,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 途径 教学是严格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 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为主 全面安排
(二)教学的作用
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社会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根据斯金纳的强化观,教育中使用的“警告” ,属于____。
参考答案: 惩罚2、单选题 _____学习和教育学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成为 20 世纪三大教学运动。
A : 实用主义B : 人本主义C : 建构主义D : 马克思主义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学习流派社会影响力的掌握。
【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教学必须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 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程序化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基本观点是: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自定步调的小步子,要求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使错误率降低到最小限度;学科结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布鲁纳强调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即基本内容、原理、方法等,就可以主动的进行认知—发现学习。
3、单选题“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_____的教学技术。
A : 强调直观教学B : 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C :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 : 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 ,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4、单选题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_____。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特训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单选题人本主义者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_____为中心,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快的、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A : 教育者B : 管理者C : 学习者D : 活动者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考查最基本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2、填空题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____、____和评价三个过程。
参考答案: 获得转化3、判断题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答案】× 。
解析: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4、简答题【简答 7】【简答题】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把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哪些环节?【参考答案】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对知识的评价。
新知识的获得指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在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间建立联系或进行区分,以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意义的过程。
知识的转化是指对新知识作进一步的分析、概括,用新知识重新建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对知识的评价是新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此过程个体可以检查出对新知识的分类是否适当,问题解决是否正确,新的认知结构是否合理等,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作出进一步调整。
5、单选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_____知识的过程。
A : 理解B : 记忆C : 建构D : 运用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教育学

1.教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教育主张,历史地位(1)萌芽阶段:①《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
③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亦名《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育理论著作。
(2)形成阶段:①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第一次把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
②西方近代史上撰写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大教育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因此是一部系统的教育论著。
③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的人,“科学教育之父。
”(3)成熟阶段:①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是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
②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强调以现代科学知识更新过程。
④苏联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⑤德国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
2.关于教育起源的3种主张(代表人,观点)(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世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缺陷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美国学者孟禄从心理学出发,批判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虽然较生物起源论有所进步,同样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3)生产劳动起源论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家强调: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和人类起源同步产生和发展的,教育起源于人类劳动经验、劳动技能、技巧的传递。
我国教育界基本认同。
3.简述生产劳动起源论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其要点为:①人类在创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积累一定的经验。
教育的本质和起源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和起源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是传承知识、价值观念和技能的过程,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教育的本质和起源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与讨论,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本质和起源进行探讨。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个体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念,塑造其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发挥自身潜力。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各个阶段。
教育的本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传授知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传授知识,使得个体能够了解世界、理解事物,积累并运用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
知识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个体提升自身能力的关键。
2. 培养技能除了传授知识,教育还着重于培养个体的各项技能,如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技能是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手段,是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功的重要保障。
3. 塑造道德观念教育还在于塑造个体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个体学会区分是非善恶,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个体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依据。
教育的起源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最早时期。
教育的起源涉及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
下面就教育的起源进行简要探讨:1. 早期教育早期的教育往往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长辈向后辈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视和对后代发展的关怀。
2. 文明的兴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兴起,教育逐渐走向制度化和专业化。
在古代文明社会中,教育机构、师生关系和教育内容得到更为规范和系统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3. 现代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多个层次,旨在全面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本质是指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指一种系统性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的实施者可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组织,受教育者则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各个阶段的个体。
教育的价值教育的本质在于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个体价值。
在社会层面,教育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传承文化、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在个体层面,教育可以提升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技能技艺等方面的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取知识、培养品德、提高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目标。
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社会层面,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等方面的进步。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不仅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在个体层面,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地位、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生活品质。
结语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指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有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对个体的发展和提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教育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中的作用,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教育即理解

教育即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教育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还有一些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一些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理解。
理解是一种深入贯通的认知能力,是对知识、道德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理性反思和感性体验,是对世界的审视和感知。
没有理解,教育就变成了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即理解,理解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教育即理解体现在师生关系中。
教育不只是师生之间的灌输,更是双向的交流和理解。
教师应该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及他们身处的环境和情况。
只有深入了解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教育他们。
学生也应该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期望,尊重并接受教师的教诲。
只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才能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中茁壮成长。
教育即理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和填鸭式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展示案例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主地理解知识。
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业进步。
教育即理解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方面。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对于教育理解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能力,善于分析和归纳,以及善于创新和发现。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体验,学生才能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实践中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习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学习,学生会不断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和特点,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我的认知水平,这也是教育即理解的表现。
教育的起源本质及发展

教育的起源本质及发展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涉及到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传授和培养。
教育的起源本质及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
教育的起源本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人类在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时,必须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以求自身的发展和生存的延续。
通过教育,人类能够获取并传承有关生存、狩猎、农耕、制造等方面的经验与技巧。
其次,教育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人类不满足于动物本能的追求,而追求真理、意义和自由的精神。
通过教育,人类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密切相关。
在早期的社会中,教育主要以家庭和部落为单位进行。
父母和长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有关生活、劳动、道德等的知识传授给后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与宗教、祭祀、政治等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国家都有各自的宗教教育体系。
例如,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通过培养子弟的品行和才德,以进一步巩固统治者的权威和政权的稳定。
在古希腊和罗马,哲学家、教士等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文明的推进,教育开始以学校为主要形式存在。
学校教育的出现,标志着教育活动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学校教育为大众教育提供了机会,不再限制于家庭或特定群体。
古代希腊的哲学学院、中国的古代书院等都是早期学校的典型代表。
到了近代,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普及的发展。
法国的普世教育以及德国的义务教育制度等都为后来的教育提供了参考。
现代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除了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直接作用外,还对道德、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持续影响和塑造作用。
总之,教育的起源本质和发展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实质与精髓

基本内容
2、言传身教: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努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 素养。
基本内容
3、实践出真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 活动,如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和 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实践能力 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在课 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基本内容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强调学 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其次,它注重个性化学习,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应该得到适合他们自身需求的教育。最后, 它强调实践环节,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基本内容
总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注 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议论表达能力。通过提 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合理设置议论环节等技巧,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议论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内容
让我们来看一个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案例。在一堂数学课上,教 师采用了这种方法来教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首先,教师制定了明确的学习计划, 包括通过实践探究和理论学习来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学生们通过 剪裁、拼接和测量等方式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基本内容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并 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了评价和反馈,以便学 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cn⼀、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性质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听的学习⽅式。
教师讲授,学⽣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依据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和发现学习为概念形成的典型⽅式的观点指出:既然到了学龄时期,获得概念的同化在⼉童中⽇渐取代概念形成⽽成为占优势的形式,顺理成章,接受学习也就⾃然地成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有以下⼀些特点。
(1)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和符号来表达的。
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
(2)从学习内容呈现的⽅式说,⼀般是⽤定义的⽅式,或通过上下⽂的⽅式直接呈现给学⽣。
(3)学⽣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4)从学习过程说,是将新的符号、概念和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信息内化,融为⼀体⽽储存下来,以便⽇后可以再现并运⽤。
(5)从发⽣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因为学龄前⼉童知识贫乏,缺少应有的适当观念,所以它不能成为学习的主要⽅式。
但在⼊学后,知识⽇益丰富,同化逐渐可能,才逐渐取代发现学习⽽转为学习的主要⽅式。
(⼆)接受学习的作⽤和限制1.接受学习的作⽤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式,它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
它与学前⼉童获得概念的⽅式,即概念的形成是不同的。
在现实⽣活中,从⼤量的实例中归纳出⼀类刺激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这种⾃发的概念形成过程,要经过辨别、抽象、分化、假设、验证和概括等活动。
这种过程⾮常原始,很少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时间也要更长些,⽽通过它获得的概念,⼀般是初级的,或是⽇常概念。
⽽接受学习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式直接向学习者揭⽰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
以这样⽅式获得的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便于⽇后应⽤,⽽且是⼆级概念或科学概念,即真正掌握了⼀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教育即理解

教育即理解教育,是指社会对后代进行的有目的地引导和培养的过程。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理解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以及教育的意义等。
本文将以“教育即理解”为主题,探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以及现代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在于理解,即通过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使人们能够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教育是让人们能够理解和适应社会的工具,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教育还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教育,人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历史、文化、民族和多样性,从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实现全人类的和谐共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现代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教育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的教育内容和体系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内容,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和群体,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质量低下,这给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现代社会应当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照顾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比较中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与内涵

在比较中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与内涵
徐宗言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在比较中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与内涵鹤岗市教育委员会徐宗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从教育目标上看,应试教育具有短视性,其目标是培养在升学考试中能获取高分的单一型的人才;素质教育是着眼未来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徐宗言
【作者单位】鹤岗市教育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0
【相关文献】
1.我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的理解 [J], 郭伟萍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实质 [J], 张俊娟
3.理解素质教育实质稳妥推进基础教育转轨 [J], 郑玉堂
4.全面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J], 苗立超
5.正确理解“教育均衡”的实质内涵 [J], 张健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教育”的这些特征是其理论基础的反映。
就是感情调节先于其他教育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理解理论、教育学、哲学、社
第三, 感情是其他教育行为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全 会学、心理学等。此处仅就理解理论进行说明。理
面意义上的感情先行, 除了感情调节要先于其他教 解理论有众多流派, 科学理解论、人文理解论与实
教师理解歌
教书育人事, 理解乃至要; 实践得此理, 个中有奥妙。 善解学生意, 沟通障碍少; 一叩得三鸣, 事半功倍高。 解读心灵路, 何止千万条; 此处说若干, 引玉把砖抛。 一曰初交往, 话语权力交; 为师倾心听, 学生把心掏。 二曰多实践, 解题知深奥; 实践中理解, 境界会升高。 三曰善反思, 相互启发到; 方法对了头, 要害抓得巧。 四曰要移情, 心与心比较; 感悟与生同, 见怪不怪了。 五曰长追踪, 细察见秋毫; 学生有个性, 因材而施教。 以上五环节, 位置可以调; 循环往复时, 误解逐渐消。
用 心 , “锲 而 不 舍 ”— —— 耐 心 , 教 育 质 量 必 然 高 。 三
1. 师生同益
是教育策略存在于思想与行动之中。这是说只要教
让师生获得同样幸福, 这是“理解教育”不同
师善于使用自己的智慧, 深入体会教育的奥妙, 大 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点之一。因为理解不仅发生在师
胆实践, 总能找到较好地解决教育问题或消除教 生自身, 同时也发生在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与理解
2. 感情先行
化 的 智 慧 ) 是 人 的 生 命 的 集 中 表 现 , 笛 卡 儿 ( R.
“理 解 教 育 ”提 倡 : 第 一 , 教 师 要 高 度 重 视 对 学 Descartes) 说 的 “我 思 故 我 在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
生的感情投入。首先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感情观 ( 学
心 、知 心 、 用 心 与 耐 心 ) 是 教 育 成 功 之 本 ”。 其 意 是 导 的 作 为 理 解 主 体 的 师 生 与 理 解 对 象 沟 通 , 在 感 情 、
说只要师生在 教 与 学 两 方 面 都 做 到 “感 情 先 行 ” 认知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从这
— —— 热 心 ,“善 解 人 意 ”— —— 知 心 , “以 巧 代 拙 ”— —— 个 定 义 可 以 演 绎 出 “理 解 教 育 ”的 以 下 基 本 特 征 :
为) 同时存在, 且水乳交融,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 做全面的努力, 而是他们有些人在尝试之后见难退
是, 在没有展开正式的教育活动之前, 甚至在没有 缩、偃旗息鼓了。由此可见, 笃行不懈, 作为本质
开学之前, 教师就通过家访、打电话和发电子邮件 特征之一, 确能彰显“理解教育”的风采。
与学生沟通思想、联络感情, 却是完全可能的, 这
某些友情的起伏与摇摆。在形成教育感情观的基础 都出现在最后的时刻, 如果一个人没有耐心坚持到
上,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情投入, 是提高教育质量 成功的出现, 那他不得不用一辈子的耐心去面对失
的重要基础。第二, 感情调节要先于其他教育行为。 败。可以说, 现实中有些教育 ( 指各种局部的教育
其他教育行为是指通过完成特定教育任务而发展学 或环节) 表面看来在不断运行, 实则许多环节和方
EDUCATIONAL
SCI E NCE
RESEARCH
可在理解者的身上发挥作用。此外, 在一切坚持民 主原则的社会里, “少数服从多数”是一条普遍的规 则。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理解行为, 是个性与共性 的统一。第三, 实践理解论是一个统称, 有伽达默 尔实践哲学阐发的实践理解论, 以揭示实践中的道 德关系为己任, 坚持“接纳性”理解标准; 有以马 克思为代表创立的实践理解论, 主要揭示社会实践 的理解原理, 坚持“实践性”的理解标准。这两者 实际上有内在联系, 即完整的实践活动总是涉及物 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对活动对象与活动者关系的理 解不可回避物性与人性两个方面, 因为群体物质生 产活动内含人与人的关系。因此, 以接纳性为标准 的实践理解论与以实践性为标准的实践理解论结合 起来, 形成更加完美的实践理解论。它根据实践中 接纳理解对象的情况判断理解的性质与程度, 这种 判 断 标 准 称 为 “实 践 接 纳 性 ”。
19
“理 解 就 是 教 育 质 量 ”。 其 意 是 说 只 要 开 动 脑 筋 办 教 失 去 良 好 的 环 境 。 这 样 一 来 , “理 解 教 育 ” 成 了 整 体
育就可能有更好的教育质量, 或者说只要注意消除 意义上的教育实验, 它关注师生各方面的发展。所
教育的误解, 教育质量就会提高。二是 “四心 ( 热 以在学术上, “理解教育”被定义为: 以理解理论指
此, “理解教育”认为, 教育本是脑力活, 巧用情智 创造性, 另一方面在发挥主体间性, 即“人同此心,
才成功。不断地巧用智慧 ( 非一般地动脑筋, 而是 心同此理”的潜意识会引导人们遵循起码的社会规
创造性地思想) , 减少现实教育中相对笨拙的教育方 范, 认同人们普遍接受的标准, 这使得社会公德等
二、“理解教育”的步骤
“理解教育”始于理解观念的形成, 经思想工作 与课堂教学等实践环节, 获得“后进生”大幅度转 变、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之大益。其基本步骤如下:
1. 理解氛围的营造 其一, 确立理解性校训。校训因校而异, 这里 介绍的是“理解教育”第一所实验学校上海平乐中 学的校训: “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 理解教师, 勤学 奋 进 ; 理 解 自 己 , 塑 造 人 生 。” 其二, 宣传理解性锦言。在学校引人注目之处 张贴有利于理解的口号与隐喻。如提醒教师的锦言: “为 师 不 忘 童 年 梦 , 常 与 学 生 心 比 心 。” 提 醒 学 生 的 锦 言 : “我 知 教 师 用 心 苦 , 莫 让 教 讳 付 东 流 。” 其 三 , 吟 诵 “ 理 解 歌 ”。“ 理 解 教 育 ” 开 发 了 教 师、学生、家长理解歌, 并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体 验对相应理解歌进行批评、修改, 然后吟诵。三种 理解歌如下:
熊 川 武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教 授 博 士 博 士 生 导 师 200062
EDUCATIONAL
SCIENCE
R
E
S
E
A
R
C
H
教育科学研究 2005′10
对象之间, 在切实进行理解的过程中, 师生都会获 法, 不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而且是师生生命
得教益。
可能性的直接实现。因为活的智慧 ( 区别于经过物
“理解教育”的实质、步骤与发现
熊川武
[摘 要“] 理 解 教 育 ” 把 转 化“ 后 进 生 ” 作 为 全 面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切 入 点 , 同 时 关 注 师 生 各 方 面 的 发 展, 是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其基本特征有: 师生同益, 感情先行, 强德富智, 笃行不懈。其步骤主要 有 : 理 解 氛 围 的 营 造 ; 理 解 观 念 的 促 成 ;“ 理 解 教 育 ” 的 课 程 实 施 ; 理 解 型 道 德 教 育 场 建 设 。“ 理 解 教 育 ” 的基本发现在于理解是教育的资源与质量。 [关 键 词“] 理 解 教 育 ”; 转 化“ 后 进 生 ”;“ 理 解 歌 ” [中 图 分 类 号 ]G61 9.21 [文 献 标 识 码]A [文 章 编 号]1 009- 71 8X(2005)1 0- 001 9- 04
育事半功倍。
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
3. 强德富智
式, 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
这里的“强德”是指强职业德行, 主要体现在
思 维 过 程 ”[2]。 第 二 , 人 文 理 解 论 是 以 解 读 人 文 作 品
尽责尽力开动脑筋做教育之事, 因此与“富智”密 进而解读人性为已任的坚持“共识性”理解标准的
4. 笃行不懈
生也应如此, 解教育”的世界里,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形成的, 因此这里侧重从教师方面论述) 。教育感情 都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因为现实
与亲情和友情有相同的一面, 即通过愉悦、满意与 中的“后进生”大多不是因智商低下而是由意志脆
高兴或相反的形式等表达心情; 同时又有区别于亲 弱造成的。同样, 有些教师不是因能力不济而是因
专题研究
理解有方略, 种类实不少; 择要而述之, 用时再创造。 学生遭误解, 易把情绪闹; 如若谈不拢, 宣泄是一招。 彼此误解深, 态度甚微妙; 欲求态度变, 中介去烦恼。 家中有难处, 学生被困扰; 代为解忧愁, 前嫌不计较。 班级有嫌隙, 学生想分道; 校内留学处, 舞台有新貌。 善待学生者, 魅力多奇妙; 言行皆奖励, 学子尽欢笑。 使用激励多, 惩罚也必要; 罚后再安抚, 可把隔阂扫。 学生屡失败, 自认前途渺; 观察加等待, 循循善诱导。 恶习令人厌, 明斥生内耗; 暗示成意会, 逐步改变掉。 人之成熟度, 本可分大小; 生命周期论, 用之有回报。 学生有进步, 及时强化好; 成功感受深, 信心向云霄。
一 、“ 理 解 教 育 ” 的 实 质
育误解的策略。因此, 它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在深层 面 下 工 夫 转 化 “后 进 生 ”, 并 对 优 秀 生 与 教 师 给 予 同
“理解教育”把转化“后进生”作为全面提高教 样的关怀。这不仅因为优秀生与教师同样需要理解,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切 入 点 。 它 依 据 这 样 的 假 说 : 一 是 而且因为没有他们的参与, “后进生”的转化很可能
育活动外, 更重要的是将感情调节寓于所有教育活
践 理 解 论 尤 其 突 出 , [1]“理 解 教 育 ” 取 三 者 之 长 。 第
动中。在这方面, “理解教育”首先努力清除现实教 一, 科学理解论是以解读客观事物为己任, 以 “正
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障碍, 即教学尤其是科学 确性”即科学真理为理解标准的理论。即, 科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