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6课 冷战 学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冷战学案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苏联空前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强国。
1.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为: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战争的破坏严重削弱了西欧各国。
英国:
英国表面上仍维系着大国形象,但战争使其蒙受了重大损失。
丘吉尔的话讲,战争带来了胜利,但是也带来悲剧。
大量的军事开支和战争破坏使之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
战争期间英国的海外贸易接近停顿,黄金储备几乎耗尽。
战争结束时共计拖欠美国租借物资债款达210亿美元,战后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降低到10%。
广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
因此,昔日“大英帝国”称霸全球的辉煌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法国:
法国在二战初期亡国,北部由德国占领,南部由投降派贝当组织的政府实行傀儡统治,因为政府设在维希,所以将傀儡政府成为维希政府。
直到战争后期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解放巴黎,进而使法国恢复了独立,但它的实力已经严重衰退。
战后的工业生产指数等于战前的20%,法郎价值仅及战前的1/6,约有50万座建筑物被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由于粮食匮乏,面包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只配给200克面包,还要掺入大量的玉米面。
全国有60万失业大军在忍饥挨饿。
而且,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德国:
德国抱着称霸世界的目的挑起了世界大战,结果战败的它被彻底摧毁。
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而且领土被分割,军队被解散,大量资产被没收,许多工厂被摧毁或被拆除用来抵杭战争赔款。
经过盟军的轰炸,德国的许多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据计算,如柏林每天开出15列50节车皮的列车来运输这些破砖烂瓦,要历时16年才能运完。
德国已被排除在大国行列之外,失去了在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
战后欧洲已经衰落,已经找不出一个在政治上称雄,在经济上称强、在军事上称霸的大国。
衰落的欧洲完全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
(2)美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原因如下:
①远离战场,本土未受战争破坏。
②战争刺激经济和军事实力急剧膨胀。
美国自身经济基础雄厚,二战期间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大作军火生意,成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
可以说战争对美国发挥了一个反作用,不是破坏而是刺激了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急剧增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首先看美国经济实力的上升。
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资本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的60%。
此外,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二战期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物资和武器,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占世界总量的75%。
二战期间,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已经建立起来,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美国的军事力量更加令人望而生畏。
战前的美国,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仅居第16位,排在南斯拉夫与波兰之后,其武装力量总数在1939年只有33万人,1945年二战结束时已达1 200万人,一跃而为头号军事强国.仅仅在1943年这一年的军火生产产值就等于苏、德、英的总和,而且已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除了常规军事力量外,美国还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率先掌握原子弹和氢弹。
1945年美国造出了3颗原子弹。
一颗用于试验,两颗投在日本。
1952 年11月1日,美国进研制出氢弹。
事实表明,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以这样的实力为基础,美国力图领导世界,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政治秩序。
(3)苏联空前强大,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二战以后空前强大起来,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对于苏联来说,其军队是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了1000万人,占其二战期间总伤亡的73%。
由于苏联是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巨大的贡献,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苏联由此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大国。
苏联巨大贡献的背后,是巨大的民族牺牲。
战争给苏联带来了近2000万人的巨大伤亡,1 700多个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总损失等于苏联全部财产的1/4。
尽管如此,苏联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力量获得长足进展。
战争爆发前,苏联军队约有540万人;战争结束时,苏军增长到1100万,这一数字仅次于美国,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强国。
战后苏联空前强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以这样的实力为基础,苏联极力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
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
丘吉尔的一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战后的这种世界形势:“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从这段话中你能了解哪些关于战后世界形势的信息?英国衰落了,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
在这种新的力量对比的基础上,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结束,建立起以美苏为中心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2.雅尔塔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战后初期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
战争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战后,主要战胜国往往召开国际会议,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格局。
比如一战之后,英法等大国先后召开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按照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的时候,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关于处置法西斯和战后世界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其中以雅尔塔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最为重要。
二战结束之后的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以美苏为中心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结构是以欧洲为中心,欧洲是权力中心,英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雅尔塔体系突出体现了二战后两个强国美国和苏联在未来世界中的作用,体系结构是以美苏为中心,不再以欧洲为中心,雅尔塔体系是这样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包括五个信息:
A、确立:时间二战战后初期,(确立者:美苏英世界大国)世界大国(依据)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
则,(主要内容)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这种国际关系的结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国
际关系体系。
B、含义: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以美
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
C、主要内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雅尔塔体系下也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
(1)成立联合国
(2)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
(3)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
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即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具体内容包括:
①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欧洲)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东亚)
D、实质: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即美苏两分天下。
雅尔塔体系实质是美苏两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这样就损害了他国的利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也正因为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两分天下,这样就勾画出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是雅尔塔体系的中心内容,雅尔塔体系主要就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所以这一体系的实质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也就是美苏两分天下。
E、形成基础:美苏均势。
F、评价: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的产物,或者更明确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下产生的。
体系倡导建立的联合国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体系对战争制造者德日法西斯的处置措施如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积极作用:雅尔塔体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下产生的,对维护战后世界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①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勾画出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所谓“极”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在雅尔塔体系中,美苏逐渐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两极,形成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美苏两分天下,这样就勾画出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明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关系:雅尔塔体系是国际关系体系,两极格局是国际格局,是这种国际关系体系的结构。
G、影响: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勾画出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意味着以欧
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二、冷战局面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这样,在雅尔塔体系中,美苏逐渐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两极,形成两极格局。
所谓两极格局,是指二战后出现的美苏对抗的格局。
这种对抗不是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采取除此之外的一切方式。
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
我们把这种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总称为冷战。
简单来讲,冷战是非战争的对抗,落脚点是对抗。
美苏在二战期间是盟友,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冷战呢?即两国为什么会对抗呢?
形成原因
二战之后,美苏为什么展开对抗?
(1)美苏两国为什么不继续合作了?
二战结束,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二战期间,美国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基础是抗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随着二战结束,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彻底打败,美国与苏联失去了战争时期结成的那种同盟关系的基础。
(2)美苏两国为什么走向了对抗?
两国对抗的原因之一是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
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认为苏联是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根本原因)
根据政治学原理,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对立。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美国实力的上升使其政治野心膨胀起来,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并且积极扩大自己的势力。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强大的苏联已经成为它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于是美国采取种种措施遏制苏联,苏联针锋相对,采取反击措施,导致出现美苏两国对抗的局面。
所以美苏走向对抗的根本原因是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冷战的含义:二战后(1947年—1991年)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冷战是一种什么样的对抗方式呢?在掌握冷战的概念时,我们把握四个信息:
(冷战存在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7年—1991年,(推行者)美苏(采取的对抗方式)除战争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冷战在哪些领域展开呢?它的发生领域具有全面性),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政治上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力量对立;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表现为两大军事集团激烈对抗;意识形态上(思想领域)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冷”,即采取非战争的对抗方式。
思考:美苏为什么用“冷”战非战争的手段对抗?
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
大规模热战必然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因为二战的残酷对人们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和平主义思潮深入人心,世界人民反战思想强烈。
(不直接交战的一个原因:世界人民在战后反战思想强烈)
②双方势均力敌。
战争从根本上来讲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美苏两国力量对比如何?势均力敌。
所以美苏两国不直接交战,原因之一是两国力量相当,谁也没有战胜对方的绝对实力。
(不直接交战的另一个原因:双方势均力敌。
)
③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
两国都拥有核武器,都采用核威慑的战略手段,也就是使用核武器威慑对方。
所以任何一方对不敢贸然开展,否则灭亡对手的同时自己也被对手灭亡,两败俱伤。
(不直接交战的第三个原因: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
)
美苏之间的冷战由美国发动,而对美国发动冷战推波助澜的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
三、冷战的序幕: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6年)
1946年3月,受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邀请,已经失去首相职位的丘吉尔访美,在美国的小城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他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后面的东欧的所有城市和居民都处在处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下。
”由此丘吉尔的这篇演说史称“铁幕演说”。
从刚才的那句话可知所谓的“铁幕”是一条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将欧洲分为两个受到不同政治影响的区域。
铁幕西边的西欧国家则受美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东边的东欧国家在二战后纷纷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受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
丘吉尔认为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东欧国家正在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并加紧向铁幕以西的西欧扩张。
丘吉尔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实力,共同遏制苏联,制止共产主义运动的扩张。
丘吉尔后来曾这样说:“在铁幕演说中,我吐露出了一大堆人们心里认为是对的,但有点羞怯不敢当众说出的话。
”丘吉尔的这篇演说的主旨是反苏反共,当时谁最想反苏反共。
美国。
美国要称霸世界,强大的苏联是其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
所以,丘吉尔这篇反苏反共的演说,说出了美国政府想说又不方便公开说的话,道出了美国反苏反共的心声,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序幕。
四、冷战局面的形成过程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从1947年开始,美国推行一系列遏制苏联的冷战措施,苏联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导致美苏之间冷战局面逐渐形成。
首先看一下在冷战局面形成过程中,美国首先采取的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1)背景:英国请求美国承担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
(2)实质:是以反苏反共、维护美国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称霸世界。
(3)概念: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4)影响:
①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彻底破裂,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②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从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
在美国决定实行冷战政策的时候,希腊和土耳其危机(希土危机)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机会。
二战期间,希腊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战后,英国及其扶植的希腊政府采取各种办法剿灭游击队,却始终无法得逞.土耳其方面:二战末期,苏联与土耳其发生纠纷,两国关系极为紧张.土耳其的海陆空军全部依靠英国支援,而英国本身已经因为二战而疲惫不堪,无力继续支持土耳其对抗苏联.
可知所谓的希土危机指的是希腊和土耳其面临可能落入共产党或苏联手中的危险.由于英国无力解除这一危机 ,所以在1947年初,英国向美国发出照会,表示由于自身的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为防止希腊和土耳其有落入共产党或苏联手中,希望美国能够挑起这份重担。
英国的照会使美国政府欣喜若狂。
杜鲁门马上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英国实际上是将世界的领导权拱手让给了美国。
美国当然会支援希腊和土耳其,从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但是如何说服公众接受和支持政府的这一政策呢?美国政府开始大肆渲染苏联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威胁。
苏联实行斯大林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美国据此宣称苏联和以前的法西斯德国一样,是极权政体。
极权政体是极端的集权主义,在极权政体下,国家干预国民的一切领域,国民没有私人空间或个人自由。
美国宣扬苏联扩张到哪里,必然将极权政体强加到哪里,从而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面临巨大的威胁,“假如苏联成功地控制到世界2/3的土地和世界3/4的人口,那么,美国就没有安全可言,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自由也都要保不住了。
”所以,美国必须采取措施去“援助受到共产党和苏联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这不是为英国人冒险,而是保卫美国的安全与自由。
可见,美国政府使用“共产主义是民主政治克星”的论调说明美国反苏反共是为了捍卫美国自由与民主,具有绝对的正当性和神圣性。
美国反苏反共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苏联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反苏反共的真实目的是称霸世界。
此后,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
所谓咨文指的是国家元首向国会提出的有关国事情况的报告。
在这篇咨文中,杜鲁门(1)宣扬共产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美国安全;(2)强调如果大多数自由国家落入共产主义手中,美国的安全和自由也保不住了,只有援助自由国家才能确保美国的安全与繁荣,进而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希腊和土耳其;(3)宣称以后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受到苏联的侵略,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
以维护美国的安全。
杜鲁门这番讲话确立的美国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提出的背景是希腊和土耳其面临可能落入共产党或苏联手中的危险.,英国请求美国承担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国借他人之口反苏反共,杜鲁门的这篇讲话则是美国公开的反苏反共,确立了遏制苏联的战略,是冷战的宣言书。
遏制苏联的战略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之一,所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确立遏制苏联战略,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其实美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家安全只是一个幌子,根据民族自决原则,任何一个民族有权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美国打着反苏反共、维护美国家安全的旗号,以世界警察的身份在世界各地反苏反共,实质是明目张胆的要干涉各国内政,在全世界范围扩张,进而称霸世界。
(实质记录)这样,杜鲁门的这篇讲话又确立了称霸世界的战略,这是杜鲁门主义的另一个内容,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遏制苏联的目的是称霸世界。
所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确立称霸世界的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从孤立主义转变为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
我们就把杜鲁门在这篇讲话中所提出的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确立了遏制苏联战略,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确立了称霸世界的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从孤立主义转变为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
(二)苏联的反击措施
1、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所以苏联对杜鲁门主义作出了强烈反应,强烈谴责杜鲁门主义的反苏性质和扩张主义性质,在同一年的9月,即1947年9月,针对杜鲁门主义,由苏联和东欧的八个社会主义国家总共九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组成的情报局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任务是加强联系,交流信息,必要时协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