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震AVO
AVO基本概念

振幅系数的信息量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例如,最小平方约束,或 对介质参数有足够的了解,是可以由振幅系数唯 一地确定介质的属性的。若选择独立的参数是
2 1 2 , 1
1 , 1
2 , 2
令: 1 2 2 由于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存在如下关系: 2
2 2
因此,独立的参数可以视为
3000
VS
(m/s)
(gm/cc) 2.02 2.12 2.2
1.
2.
左图说明了AVO分析的基本原
理,对于同一反射点而言,共 中心点道集记录可用炮检距和 深度等价表示入射角。对于理 想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含水 砂岩AVO呈减少趋势,含气砂 岩AVO呈增加趋势。不同的岩 性参数组合,反射系数随入射 角变化不同。
这表明:AVO信息有助于直接检测岩性和油气。传
AVO发展历史
Shuey(1985)对Zoeppritz的P波反射系数进行简
化,提出一种抛物线形式的表达,这使得AVO 属性分析和零炮检距剖面的提取得到广泛应用 。 1985年,郑晓东在国内首先提出非零炮检距地 震资料的正演和反演,并把AVO信息应用于“ 暗点”型气层的识别和检测。 Smith(1987)等提出用加权叠加方法估计流体 因子和检测气层。为了充分挖掘AVO信息的潜 力,不少作者研究用AVO属性(斜率和截距) 交汇图识别岩性和油气的方法,并提出AVO烃 类检测因子。
在碎屑岩中寻找天然气, AVO
理论是简单明了的,碎屑岩孔 隙内含天然气,明显降低岩石 的纵波( P 波)速度,而横波 (S波)速度相对保持不变。这 就是说,当地层中含天然气时 ,会造成纵、横波速度比值的 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在不 同炮检距的反射振幅的分布, 有着不同的表现。
AVO技术详解

第6章 A VO 技术详解AVO 技术是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原理,在叠前道集上分析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规律,估求岩石的弹性参数、研究岩性、检测油气的重要技术。
AVO 是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的英文缩写或振幅与随偏移距关系(Amplitude Versus Offset) 的英文缩写,AVA 是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Incident Angle)的英文缩写。
在地震勘探中,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偏移距可以等价地用入射角表示,故AVO 与AVA 等价。
该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在油气勘探中不断发展,并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天然气勘探中指导寻找天然气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近几年的技术发展情况看,P 波方位AVO 已作为一种预测油气藏各向异性的有效方法而受到青睐。
6.1 A VO 技术的理论基础根据地震波动力学中反射和透射的相关理论,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与分界面两侧介质的地质参数有关。
这一事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同的岩性参数组合,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变化的特性不同,称为AVO 正演方法;二是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变化本身隐含了岩性参数的信息,利用AVO 关系可以反演岩石的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称为AVO 反演方法。
6.1.1 Zoeppritz 方程AVO 技术的理论基础就是Zoeppritz 方程及其简化的思路。
设有两层水平各向同性介质,当地震纵波非垂直入射(即非零偏移距)时,在弹性分界面上会产生反射纵波、反射横波、透射纵波和透射横波,见图6—1。
各种波型之间的运动学关系服从斯奈尔定理22221111sin sin sin sin S P S P V V V V ϕθϕθ=== (6-1)图6—1 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关系式中 1θ、1ϕ——纵波、横波的反射角;2θ、2ϕ——纵波、横波的透射角;1P V 、2P V ——反射界面上下介质的纵波速度;1S V 、2S V ——反射界面上下介质的横波速度。
三维地震数据AVO 处理方法

犃 犞 犗狆 狉 狅 犮 犲 狊 狊 犻 狀 犲 狋 犺 狅 犱 狊 犳 狅 狉 3 犇狊 犲 犻 狊 犿 犻 犮犱 犪 狋 犪 犵犿
, H uZ h o n i n G u a nL u i n g p g p g
( , , I n s t i t u t eo fG e o h s i c a lP r o s e c t i n S I N O P E C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o fP e t r o l e u mE x l o r a t i o na n dP r o d u c t i o n p y p g p , ) N a n i n 1 0 0 1 4 C h i n a j g2 : ,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2 DA V Om e t h o d s h a v e b e e nu s e dw i d e l o w a d a s b u t 3 DA V Op r o c e s s i n i s s u f f e r e d f r o mh u e d a yn y g g t av o l u m e a n du n u n i f o r m i t f t r a c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d e n s i t f o r d i f f e r e n t o f f s e t s . T h e s e r o b l e m s i m e d e t h e a l i c a yo y p p p p t i o na n dp o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A V Om e t h o d s i n 3 Dd a t a r o c e s s i n . T h i s a e r d i s c u s s e s am e t h o d t h a t f a c i l i t a t e s t h e p p g p p a l i c a t i o no f 3 DA V Om e t h o d s i nr e s e r v o i rp r e d i c t i o nt h r o u hZ o e r i t ze u a t i o nl i n e a rt r a n s f o r m.W ef i r s t p p g p p q , f o r ms t a c k e dd a t ao f b o t h f a r a n dn e a r o f f s e tw i t hp r e s t a c kd a t aa n d t h e np e r f o r mA V Op r o c e s s i n . T h e f e a s i g b i l i t n d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 t h em e t h o d i nr e s e r v o i rp r e d i c t i o n i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b o t h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s i s a n d r e a l ya yb y c a l c u l a t i o n . : ; ; r e s t a c kd a t a 犓 犲 狅 狉 犱 狊r e s e r v o i rp r e d i c t i o n 3 DA V O; l i n e a r t r a n s f o r m; s t a c k p 狔狑
地震处理对AVO的影响和原始波形提取技术

不同振幅级别和不 同波形特征等等因素 , 总是采取
适 中或折 中的 办法 , 照顾 构 造 特 征 , 顾 其 它 属 性 , 兼 忽 略 或 简 化 某 些 前 提 条件 ,经 过 一 系 列 处 理 和流 程 , 形 形 色色 的野外 采 集 数 据加 工 成 为 有用 的成 把 果 资料 。对 于构 造 勘探 , 地震 处 理 技 术 已经达 到 了
关键 词: 原始波形 ; 提取 ; 岩性勘探 ; 反射波 ; 地震处理
振 幅随炮检距变 化的地 震资料里包 含岩性信
息 。在平可
1 现行地 震处 理的 问题
就反 射 波 勘探 而言 , 行地 震 处理 作为 普 遍适 现 用 的技 术 , 于 不 同构 造 、 同地 层 、 同岩 性 、 对 不 不 不
油 气 地 球 物 理
岩性 勘 探 的 关 键 问题 是 需 要 可 靠 的 地 震 处 理 成果 资 料和 先 进 的解 释 分 析方 法 , 震 处 理成 果 资 地 料 表 示岩 性 勘探 的基 础 , 先进 的解 释 分 析方 法 则 而
反映岩性勘探的能力 。基础与能力同等重要但却主 次有别 ,根据可靠的基础可以做 出正确的推断 , 而 根据不可靠的基础可能得出荒谬的推断。根据这个
认识 , 文 研 究 了地 震 处理 技 术 及 处理 过 程 对 反 射 本
吸收衰减和透射损失等因素的校正 尚不普遍 , 目 而 标地层 的个别性处理为许多 因素的细致补偿 提供 了可能性 , 尽管简化仍然不可避免 , 但是 , 不同程度 的简化会 导致不一样 的结果和结论 。例如 , 苑春方 等 ( 0 7) 2 0 分析 了地 面 出射 角 对 A O 的影 响 , 于 V 对 速 度 检 波器 , 这个 影 响 在 表层 较 厚 和 介 质速 度 较 高
avo反演matlab程序

avo反演matlab程序AVO反演(Amplitude Versus Offset)是一种地球物理方法,用于从地震数据中推断岩石的弹性参数,以便更好地了解地下结构。
MATLAB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可视化软件,有着丰富的工具箱和函数库,可以用于编写AVO反演的程序。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MATLAB编写AVO反演程序。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地震数据。
地震数据通常以二维或三维地震剖面的形式存在,其中包含了大量振幅和偏移信息。
为了方便演示,我们可以使用MATLAB的示例数据来进行AVO反演。
```MATLABdata = load('seismic_data.mat'); % 导入示例地震数据trace = data.seismic_data; % 提取地震剖面中的一条道```接下来,我们可以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和平滑处理。
可以使用MATLAB的滤波函数或者小波变换函数来实现。
```MATLABnoisy_trace = wdenoise(trace, 'Wavelet', 'haar'); % 使用小波变换去噪smooth_trace = smoothdata(noisy_trace, 'gaussian', 10); % 使用高斯平滑滤波平滑数据```在AVO反演中,我们需要定义合适的模型来描述地下的波速和泊松比分布。
常用的模型包括背景模型和岩性模型。
背景模型用于描述整个区域的基本特征,而岩性模型用于描述特定地层的参数变化。
我们可以使用MATLAB的矩阵和数组来定义模型。
```MATLABbackground_velocity = 2000; % 背景波速background_density = 2200; % 背景密度rock_velocity = [2300, 2400, 2500]; % 岩石波速rock_density = [2300, 2400, 2500]; % 岩石密度```在进行AVO反演之前,我们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取出合适的特征用于反演。
AVO

AVO[编辑本段]AVO 和反演AVO(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技术用于评估地震反射振幅随炮点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改变而发生的变化。
借助AVO 分析,地球物理学家可以更好地评估油气藏岩石属性,包括孔隙度、密度、岩性与流体含量。
尽管传统的AVO 方法相对成熟,但GX Technology (GXT) 已开发出新一代AVO 工具和方法,能够扩展该技术的实用性和应用。
GXT 开发的一个关键工具是基于子波的AVO (WAVO)。
WAVO 建立在AZIM 各向异性处理的基础上,可以将更传统的AVO 技术应用扩展到更坚硬岩石、更深地层、薄床或裂缝油气藏以及低信噪比的区域。
仅使用P波能量进行AVO 分析的另一个局限是无法产生唯一的解决方案。
人们常常误认为无法区分充满气体的储层和仅仅具有部分气体饱和度(?#27773;水?#65289;的储层。
但是,借助全波能量(如ION 的VectorSeis 传感器记录的全波能量)进行AVO 分析,使地球物理学家能够区分气体饱和度,从而提高其公司的勘探成功率。
反演技术可以将地表采集的地震数据、垂直地震剖面和测井数据组合起来,建立一个包括地下层面及其厚度、密度、P 波和S 波速度的模型。
本质上,正是用这种方法将粗糙的地震数据按比例缩小到在测井级采集的更精细信息(例如,按比例缩小到测井数据)。
成功的反演通常需要较高的信噪比并且记录较宽的带宽数据,而这两者都是使用VectorSeis 单点传感器时可获得的关键结果。
AVO(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技术用于评估地震反射振幅随炮点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改变而发生的变化。
借助AVO 分析,地球物理学家可以更好地评估油气藏岩石属性,包括孔隙度、密度、岩性与流体含量。
尽管传统的AVO 方法相对成熟,但GX Technology (GXT) 已开发出新一代AVO 工具和方法,能够扩展该技术的实用性和应用。
GXT 开发的一个关键工具是基于子波的AVO (WAVO)。
基于地震AVO属性的储层流体预测的开题报告

基于地震AVO属性的储层流体预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油气勘探与开发中最有效的一种勘探方法,一般地震勘探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等因素,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物质中传播的各向异性等信息,得到了一些关于地下结构构成及油气藏分布的初步信息。
但这种方法在确定储层流体类型及其分布等方面仍有一定不足之处,因此在储层流体预测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地震AVO(波动振幅与偏移量之间的关系)属性的储层流体预测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利用地震反射波及其幅度变化信息,进而确定储层内流体类型及其分布范围,因此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同时,本研究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储层勘探技术的预测精度,为油气勘探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通过对国内外原有相关研究成果展开深入调研、总结和综合,明确并确定储层流体预测方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核心理论及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
主要工作流程如下:1. 对已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了解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模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以及研究的优点和限制;2. 确认研究的数据需求和采集方法,包括地震记录、岩石物理参数和岩心数据,以及其他与储层属性有关的信息等;3. 定义研究的流程和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储层模型建立、地震模拟及反演等操作,并对模型参数估计、误差评估和解释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探究;4. 展开实验验证和应用案例的研究,以验证储层AVO属性预测方法的可靠性和应用效果,并对其限制和改进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主要预期成果包括:1. 确定基于地震AVO属性的储层流体预测方法的技术流程和基本理论模型,为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奠定科学基础;2. 验证和应用基于AVO属性预测的储层流体预测方法,以增强储层勘探技术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3. 实现AVO属性与储层流体类型及分布的实时展示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方向,为储层勘探领域提供有益的探索案例,对于提高当前油气开发效率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地震反射AVO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 。 其中 : m= [ l n l n l n l n Q l n Q α, s] p, β ρ 相应的角道集d o b s 可以用褶积模型表示 :
d c+e =S A m ′+e o b s =S 矩阵S 表示每一个反射角的子波 , 假定误差e 是 零均值高斯并独立于 m, 那么d 是高斯分布 。
式中 : t为传播时间 ; v θ 是入射角 ; p 为纵波 ρ 为密度 ; 速度 ; 实部的线性化反射率系数与 ψ 是转换波 角 度 ,
[] 虚部部分包含着黏弹性信 A k i等 3 已经给出的相似 , 息 。 反射率的模型可以写为矩阵的形式 : c =A m ′。
速度分析也是这样 , 射线参数分析的目的是找到 可以在相似准则下得到最 使反射同相轴拉平的速度 , 好的结果 。 与局部斜率相比 , 使用相似性准则获得的 射线参数谱可以给出高精度的射线参数 。 1. 3 稳健的 AVO 反演的自适应步长搜索提高反 演 速度 步长 是 迭 代 算 法 中 的 重 要 因 素 , 它可以通过精 确的或非精确的线性搜索得到 , 通常 , 精确搜索比不 精确线性搜索快 。 当 遇 到 复 杂 的 稳 健 范 数 时 , 可能
地震反射avo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2avo技术在碳酸盐岩流体识别中的应用avo技术是对碎屑岩储层岩性识别和流体检测的流行技术然而普遍看法认为avo技术应用在碳酸盐岩储层中效果不好因为它们的刚性岩石结构很难看出在不同饱和流体弹性参数的变化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第3 3卷 第2期 V o l . 3 3 N o. 2 年 月 2 0 1 4 3 G e o l o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Ma r . 0 1 4 2 g g y
地震反演技术原理

反演技术前言一. 反演的概念、目的二. 反演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三. 反演的基本方法四. 地震反演难题的解决方案五. 反演的实质六. 反演的基本流程七. AVO反演处理简介前言地震、测井、钻井是石油工作者认识地下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虽然测井、钻井仅能提供井孔附近的有关信息,尤其是有关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信度、准确性,能确切地指出含油气层的位置,定量化分析与储层、油藏有关的参数。
然而一个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的设计、实施、调整仅靠测井、钻井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虽然远远不及测井、钻井,但是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从光电记录、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从二维到三维,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成像的准确性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地震资料包含大量地下地质信息,覆盖面积广,具有三维特性,所以这项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石油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地层?如何进行储层预测、油藏描述?如何进行油藏、含油气层的预测?这些问题促使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开发应用了一系列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技术,如地震资料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AVO 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充分利用测井、钻井、地震的长处,使人们对地下储层、油藏的研究从点到面、从二维到三维、从三维可视化研究到油藏动态监测、从定性研究到定量化研究,大大提高了钻探成功率,有效地指导了油田开发,为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地震技术被列为二十一世纪石油工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相信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技术(地震资料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AVO分析技术)也必将在我国油田勘探、开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反演的概念、目的地震资料反演技术就是充分利用测井、钻井、地质资料提供的丰富的构造、层位、岩性等信息,从常规的地震剖面推导出地下地层的波阻抗、密度、速度、孔隙度、渗透率、沙泥岩百分比、压力等信息。
AVO技术详解

第6章 AVO技术详解AVO技术是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原理,在叠前道集上分析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规律,估求岩石的弹性参数、研究岩性、检测油气的重要技术。
AVO是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的英文缩写或振幅与随偏移距关系(Amplitude Versus Offset) 的英文缩写,AVA 是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Incident Angle)的英文缩写。
在地震勘探中,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偏移距可以等价地用入射角表示,故AVO与AVA等价。
该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在油气勘探中不断发展,并得到迅速推广与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天然气勘探中指导寻找天然气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近几年的技术发展情况看,P波方位AVO已作为一种预测油气藏各向异性的有效方法而受到青睐。
6.1 AVO技术的理论基础根据地震波动力学中反射与透射的相关理论,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与分界面两侧介质的地质参数有关。
这一事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同的岩性参数组合,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变化的特性不同,称为AVO正演方法;二是反射系数(或振幅)随入射角变化本身隐含了岩性参数的信息,利用AVO 关系可以反演岩石的密度、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称为AVO 反演方法。
6.1.1 Zoeppritz 方程AVO 技术的理论基础就是Zoeppritz 方程及其简化的思路。
设有两层水平各向同性介质,当地震纵波非垂直入射(即非零偏移距)时,在弹性分界面上会产生反射纵波、反射横波、透射纵波与透射横波,见图6—1。
各种波型之间的运动学关系服从斯奈尔定理22221111sin sin sin sin S P S P V V V V ϕθϕθ=== (6-1)图6—1 入射波、反射波与透射波的关系式中 1θ、1ϕ——纵波、横波的反射角;2θ、2ϕ——纵波、横波的透射角;1P V 、2P V ——反射界面上下介质的纵波速度;1S V 、2S V ——反射界面上下介质的横波速度。
基于地震AVO属性的储层流体预测

基于地震AVO属性的储层流体预测AVO(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是一项利用地震振幅信息随偏移距变化特征来分析和预测油气储层流体的性质和岩性的技术,利用AVO技术进行含油气性检测,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AVO分析是“亮点”技术获得成功以后又一项直接根据地震信息检测油气的方法,在油气直接检测方面。
传统的地震岩性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水平叠加基础上的“亮点”技术,这种技术改善了地震类直接检测技术,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叠加破坏了真实的振幅关系,损失了AVO隐藏的横波信息。
更为合理的地震岩性分析方法应该包括非零偏移距的地震信息,包括叠前振幅和叠前地震属性。
总之,AVO分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通过分析叠前地震信息随偏移距变化的特征来揭示岩性和油气的关系。
AVO技术比亮点法在准确性方面更前进了一步。
当今地震勘探发展趋势是从二维到三维,从叠后到叠前,这需要我们对AVO有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性,AVO分析对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AVO技术本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由于受地层岩性、油气规模和地震信号中的噪音,甚至常规地震资料预处理的影响,这项技术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
作者在阅览众多AVO文献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AVO技术的理论及关于AVO分析的岩石物理学基础等。
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水及特殊岩性体的AVO特征,建立相应的AVO检测标志,在实际地震记录中可以直接识别岩性及油气。
不同岩性组合和各种复杂介质它们的AVO响应特征各不相同,这为以后做实际地震资料提供了检测依据。
在这些基础上,作者根据简化的Zoeppritz方程,用最小二乘法直接对截距和梯度项进行了反演,而且还给出了拟泊松比差值、限制梯度等反演剖面,根据对各种不同属性的反演剖面的对比,从而寻求对含流体识别比较灵敏的地震属性。
地震AVO正演和反演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渐 发 现 了 “ 点 ” 术 存 在 的 一 些 局 限 性 。 后 , 括 亮 技 此 包 岩 石 物 性 在 内 的 A V( )理 论 逐 渐 趋 于 完 善 . AVO 分
分 析 的 关 键 就 是 要 充 分 挖 掘 和 利 用 叠 前 地 震 记 录 中 非 零 偏 移 距 地 震 信 息 的 潜 力 。 在 叠 前 地 震 资 料 和
AVO 正 演 方 法 是 指 利 用 模 型 正 演 模 拟 AVO 现 象 , 合 研 究 区 域 的 油 藏 特 征 , 析 不 同 地 质 条 件 结 分 下 的 油 、 、 和 岩 性 的 AVO 特 征 , 立 相 应 的 气 水 建 AVO 检 测 标 志 , 助 于 从 实 际 的 地 震 记 录 中 直 接 识 有 别 岩 性 和 油 气 , 演 方 法 一 般 用 于 定 性 进 行 地 震 油 正 域 描 述 。 AV( )反 演 方 法 是 我 们 更 为 合 理 地 提 取 隐 藏 在 地 震 信 息 中 的 岩 性 参 数 的 重 要 途 径 , 通 常 足 它
2 世纪 7 O 0年 代 以 来 . 亮 点 ” 术 的 出 现 , 得 “ 技 使 地 震 剖 面 上 直 接 识 别 油 气 成 为 可 能 . 震 油 气 检 测 地
能 力 有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而 随 着 时 问 的 推 移 , 们 逐 然 人
2 AVO 分 析 的 基 本 方 法 根 据 地 震 波 反 射 和 透 射 的 理 论 , 幅 系 数 随 入 振 射 角 变 化 与 分 界 面 两 侧 介 质 的 地 震 参 数 有 关 。AVO
下得 出 的 有 关 反 射 系 数 的 结 论 , 用 反 射 系 数 的 大 仅 小 和 极 性 变 化 来 推 ‘ 界 而 的 特 性 ( 阻 抗 差 ) 而 断 波 。
叠前地震数据储层AVO参数反演及应用研究

叠前地震数据储层AVO参数反演及应用研究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简称AVO技术)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直接寻找油气的地震勘探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反射系数是入射角度的函数,理论基础是Zoeppritz方程及其近似式。
AVO参数反演可以分为单波AVO和多波AVO反演。
单波AVO反演主要是利用单一的纵波反射波或纵波转换波进行参数反演;而多波AVO主要是指结合pp波、p-sv波或其他类型的波来进行联合参数反演。
在实际反演过程中,主要步骤是进行AVO正演模拟并利用测井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对实际AVO角度道集进行约束反演,定量提取岩石物性参数,进而直接预测油气。
本文是在AVO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约束进行单波AVO反演,来提取实际资料对应的泊松比剖面。
本文首先阐述了AVO反演的地球物理基础,其中包括完全形式的Zoeppritz 方程及其简化形式,并对各种简化形式的特点及其使用条件进行了说明。
然后阐述了三类含油气岩石的AVO特性,并利用Zoeppritz近似方程来计算反射系数,进而合成AVO正演地震记录。
接着介绍了本文进行AVO反演的算法混沌模拟退火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和应用效果。
最后利用混沌模拟退火算法,结合AVO正演模拟、将CDP道集转换成角度道集并从中提取子波进行了模拟地震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反演。
从反演的效果来看,利用上述算法进行反演的速度较快而且效果较好,说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地震叠前反演AVO原理

VoxelGeo
2
Reflection at the interface:
P S
Vp1; Vs1; r1 Vp2; Vs2; r2
ST
PT
3
Zoeppritz Equations in matrix form
`PP `PS Q `P`P `P` S
SP ` SS ` S`P ` S` S `
叠前反演技术介绍
叠前AVO技术
AVO是一种通过分析CDP道集中反射系数随入射角 (炮检距)而变化来研究地下岩性的地震方法。
借助于Zoeppritz方程或近似式,对CDP道集反射 振幅的变化作最小平方拟合,直到理论与观测值很好 的拟合为止。最终可以导出泊松比、拉梅常数、体积
模量、切变模量和杨氏模量等弹性参数,进而进行岩
4
O and R are the matrices:
sin 1 cos 1 sin 2 cos 2 cos1 sin 1 cos 2 sin 2 o 2 r1Vs1 sin 1 cos1 r1VS1 (1 2 sin 2 1 ) 2 r 2Vs 2 sin 2 cos 2 r 2VS 2 (1 2 sin 2 2 ) 2 r V (1 2 sin 2 ) r1VS1 sin 21 r 2V p 2 (1 2 sin 2 ) r 2VS 2 sin 2 2 1 1 p1
5
Notice that:
1 2 1 2
= Angle of incidence – P-wave = Angle of transmission – P-wave
= Angle of incidence – S-wave
AVO地震反演中文培训

构造解释
可能首先关注630 ms -640 ms 有意义的地震同相轴 ,已经拾取和解释的H1。1970年以前地震解 释员只关心构造,可能在CDP330位置定一口井.
6
气井位置
在这个例子中,她是正确的!在这个位置打到了成功的气井。以上显示的是声波测井曲线,时 深转换后显示在地震剖面上。 气藏的顶底如图中的黑线显示。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Oil
Gas Water Saturation
33
Biot - Gassmann 方程
体平均方程应用于气藏,结果是不准确的。Gassmann (1951) 和 Biot (1956) 提出 了流体饱和状态岩石中更为完整的波传播理论,即利用饱和状态的体模量和剪切模 量替换以上通常的方程以求取P波和S波速度:
如下图所示,突出的区域对应于气砂(粉红)顶部,气砂底 部(黄色)和气砂层之下的硬条纹(蓝色).
17
AVO 反演
将AVO反演和AVO分析结合 起来进行分析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识别油气藏的手段
Far Inversion
Near Inversion
18
AVO方法总结
输入NMO动校正后的道集
正演
处理分析
反演
只改变形状
改变形状和体积
25
P波和S波速度
这就导致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速度: P波(压缩波)粒子运动方向和波传输方向一样 S波(剪切波)粒子运动方向和波传输方向成90度角
P-waves
S-waves
26
用 和 表示的速度方程
AVO分析与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AVO分析与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标题:AVO分析与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背景: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油气田被发现,但是传统地震勘探技术在复杂构造、低阻障储层和岩性变化大的区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中,AVO(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分析技术由于其可靠性和精度而受到广泛应用,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另外,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也能准确预测地下储层,在石油勘探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AVO分析与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勘探中。
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石油勘探的精度和效率,同时为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1. AVO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研究2. 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研究3. 结合实际地震勘探数据,应用AVO分析技术和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预测油气储层的位置和性质4. 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法、数值模拟法、数据分析法和实验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AVO分析技术和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结合实际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从而预测油气储层的位置和性质。
研究经费:本研究预估的经费为2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实验设备、数据分析软件和研究经费等。
预期成果:1. 深入掌握AVO分析技术和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2. 预测油气储层的位置和性质,提高石油勘探的效率3. 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为石油勘探提供技术支持参考文献:1. Liu J, Ma Z, Sun Y, Wu S. AVO Analysis and Seismic Inversion Technique in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Oil and Gas Reservoir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08(01):68-76.2. Wu Z, Li J, Li Z. Study on prestack inversion of AVO elasticity parameters—Taking daqingqi fault zone of exploration area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2018;42(02):34-40.3. Zhang J, Zhang C, Liu X. Genetical Analysis of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Based on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and AVO Technique.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6;27(02):306-312.。
VSP与地面地震资料联合AVO分析的开题报告

VSP与地面地震资料联合AVO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AVO分析在地震勘探中具有广泛应用,能够提供层序信息、岩性信息、流体信息等有价值的勘探资料。
然而,AVO分析受到地震数据的噪声、分辨率、深度波数等因素的制约,常常难以将地下模型正确描述出来。
近年来,随着三维(VSP)和地面地震资料的广泛应用,它们结合使用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提高地下模型的评价和可靠性。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本课题旨在探究VSP与地面地震资料联合AVO分析的方法,提高AVO分析的精度和可靠性。
具体内容:1.分析VSP和地面地震资料在AVO分析中的作用和应用。
2.对比VSP和地面地震资料的异同,分析两种数据的优势和劣势。
3.将地面地震部分的反演模型作为VSP分析的初始模型,优化反演结果。
4.利用VSP数据和地面地震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提高地下模型的描述精度和可靠性,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有效勘探。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收集VSP和地面地震资料,筛选符合要求的数据。
2.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高斯滤波、去除噪音等。
3.分别用VSP和地面地震资料进行AVO反演,得到初始模型。
4.将地面地震资料的反演模型作为VSP分析的初始模型。
5.联合VSP和地面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比较结果。
6.分析结果,提出总结和建议。
四、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1.研究时间:2021年7月-2022年5月。
2.预期成果:(1)提出VSP与地面地震资料联合AVO分析的方法。
(2)比较和分析两种数据的异同,评估两种方法的可行性。
(3)通过联合反演,提高地下模型的评价和精度,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有效勘探。
3.经费预算:本课题需要的经费共计10万元,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实验设备使用、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支出。
开发地震AVO

R( ) P G sinLeabharlann 20 x 0
RPP
t ti
P G
Sin2
常规CMP道集
角度道道集
直线拟合P和G
若界面两侧的 泊松比相同,不管
上、下介质的波阻
抗差的正负,其反
射系数的绝对值均
随着入射角的增加
而减小。
当上覆介质的泊 松比大于下伏介质的 泊松比时,不仅泊松 比本身的大小会影响 反射系数,且泊松比 差也会影响反射系数。 上、下介质的泊松比 关系是控制反射系数 随入射角变化趋势的 主要因素,这种控制 包括反射系数曲线的 形 态 和 陡 度 。
2 2
P
1VP1VS1
2VP 2VS 2
Snell定律:
S
P
sin 1 sin 2 sin 1 sin 2 P VP1 VP 2 VS1 VS 2
通过建立正确的弹性界面的边界条件,得到著名的 Zoeppritz方程:
cos 1 sin 1 cos1 sin1 v p1 sin 21 cos 2 1 vs1 cos 2 vs1 sin 2 1 1 v p1 sin 2 cos 2 sin 2 R pp sin 1 R 2 v p1vs 2 ps cos1 cos 2 2 2 1 vs1 Tpp sin 21 cos 2 T v 1 2 s 2 sin 2 2 ps 1 v p1 cos 2
油田开发地球物理
开发地震部分
第1章 开发地震综述
第2章 薄储层地震技术
第3章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地震预测
第4章 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第五讲)地震AVO技术

第五讲:AVO技术
一、基本思想 二、AVO显示方式 三、AVO属性叠加 四、AVO资料的解释 五、思考题
【思考题】
(1)何为AVO技术? ( 2 ) AVO 技术在石油地震勘探中有哪些 应用?
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是继亮点技术 之后又一项利用振幅信息研究岩性,检测 油气的重要 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国内外都有取得很多成功的实 例。
(2)弹性参数的估求
• 采用正演模拟和广义反演求解技术,由 AVO资料中估求出弹性参数(主要是泊松 比或纵横波速 度比)是AVO资料解释的 重要内容。
(2)弹性参数的估求(续)
•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解释结果设计模型,应用某 一正演方法 计算该模型上包含炮检距因素的合 成记录道集或剖面,分别定量提取合成记录上 及实际记录 上振幅随炮检距变化量并进行比较, 修改模型参数反复进行计算、比较,直至达到 数据拟合 精度为止,此时的模型参数即为要求 的弹性参数。一种比较简单而常用的方法是利 用Shuey 近似式进行计算、比较。
【思考题】
2. AVO技术在石油地震勘探中有哪些应用?
(1) 判别真假亮点识别
(2) 弹性参数的估求:纵横波速度。 (3) 分辨岩性
(3) 分辨岩性 (续)
• 图是泊松比和纵波速度的交互图。由图 可知,灰岩的泊松比比页岩小,但又与 干砂、水砂等相等,只是纵波速度显 著 增大。故只有利用纵波速度和泊松比两 个弹性参数才能较有把握地分辨出碳酸 盐岩。
【思考题】
(1)何为AVO技术?
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 就是利用 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也即入射角) 的变化规律, 估算界面的弹性参数、分辨岩性及孔隙 充填物,进一步推断地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情况,直接 寻找有用矿藏的一种方法。
海底地震波反射AVO分析

海底地震波反射A VO分析摘要A 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就是利用叠前共反射点道集,分析振幅(反射系数)随偏移距(或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估算界面泊松比进而推断地层岩性和含油气情况,是最近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地震勘探技术。
A VO在探测寻找油气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裂缝检查和划分海底底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对海底地震波反射进行A VO分析,通过海底物理模型建模模拟海底底质,并从简化的佐普里兹方程出发,使用海底物理模型参数,对相关的各类地震波振幅(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关系公式编程,将获得图形进行对比分析即通过A VO正演获得不同类型地层的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海底不同底质类型进行A VO分析,以便利用A VO技术进行反演获取海底底质类型。
关键词:A VO;佐普里兹方程;海底物理模型;底质绪论我国海域辽阔,在海底底质中,经常混杂有海草及其他海洋生物。
海洋底质的分布与海岸性质有关。
了解潜水作业现场的海底底质,将有助于我们制定浴水作业计划,选择解压方案,确保留水人员的安全。
本文主要介绍A VO(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分析方法划分海底底质。
A VO 作为一种含气砂岩的异常地球物理现象,最早在2O世纪8O年代初被Ostrander发现。
这一现象表现为:当储层砂岩含气后,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会发生明显的加大(基于SEG标准极性)。
因为A VO现象与含气砂岩的对应关系,从而引起勘探地球物理界广泛的重视。
后续的研究表明:这种异常现象并非一种特殊的形式,而是遵循Zoeppritz 早先所提出的地震反射波动力学方程式,从而对A VO 现象的解释有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1.A VO分析的地球物理基础1.1 A VO分析的理论基础1.1.1A VO技术的理论基础——Zoeppritz方程图1-1 两无穷大弹性介质分界面处入射P波的反射和透射图1-1示出了P波倾斜入射两介质分界面,激发的反射P波Rpp、反射S波Rps、透射P波Tpp、透射S波Tp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沉积岩的泊松比
岩石类别 页岩 干砂 含水砂岩 90%气砂岩 50%气砂岩 泊松比 0.4 0.15~0.33 0.25~0.434 0.100 0.050 岩石类别 20%气砂岩 燧石 白云岩 石灰岩 煤 泊松比 0.120 0.31 0.30 0.311 0.40
三、Zoeppritz方程近似表达式 方程近似表达式
ρ2 vp1 vs22 sin 2α2 2 ρ1 vp2 vs1 ρ2 vp2 − cos2β2 ρ1 vp1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是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变化的。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是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变化的。 Zoeppritz 方程是计算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精确表达式,也 方程是计算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精确表达式, 分析的理论基础。 是AVO分析的理论基础。 分析的理论基础
σ=
(vp / vs ) − 2
2
2 (vp / vs ) −1
2
(
)
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泊松比, 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泊松比,而岩石的固结程度 、孔隙度以及孔隙中的充填物都会严重影响岩层的泊 松比值。总的来说:岩石愈固结其泊松比愈小。 松比值。总的来说:岩石愈固结其泊松比愈小。利用 泊松比进行岩性判别的准则是 泊松比进行岩性判别的准则是: (1)高孔隙度盐水饱和砂岩往往具有较高的泊松比 ) (0.3~0.4)。 )。 (2)随岩石孔隙度减小以及沉积物固结程度的增加泊 ) 松比往往减小; 松比往往减小; (3)未固结的浅层盐水饱和沉积岩往往具有非常高的 ) 泊松比( 以上),如风化层 以上),如风化层; 泊松比(0.4以上),如风化层; (4)气饱和高孔隙砂岩往往具有很低的泊松比(0.1或 )气饱和高孔隙砂岩往往具有很低的泊松比( 或 更低)。 更低)。
完整的Zoeppritz方程全面考虑了平面纵波和横 方程全面考虑了平面纵波和横 完整的 波入射在平界面两侧产生的纵、 波入射在平界面两侧产生的纵、横反射和透射能量 之间的关系。当只考虑纵波入射时, 之间的关系。当只考虑纵波入射时,可以大大简化 Zoeppritz方程。简化公式很多,但主要有两种: 方程。简化公式很多,但主要有两种: 方程 (1)区分流体和固体的简化公式; )区分流体和固体的简化公式; (2)突出泊松比的简化公式。 )突出泊松比的简化公式。
一、AVO技术的理论基础(Zoeppritz方程) AVO技术的理论基础(Zoeppritz方程) 技术的理论基础 方程
S P
α1
β1
α2 β2
P
ρ1VP1VS 1
ρ 2VP 2VS 2
Snell定律: 定律: 定律
S
P
sin α1 sin α 2 sin β1 sin β 2 = = = =P VP1 VP 2 VS1 VS 2
如果入射波为横波, 如果入射波为横波,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导出计算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公式。 波 垂直偏振横波)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公式。SV波(垂直偏振横波) 入射时产生P、 反射波 透射波。 波 反射波、 入射时产生 、SV反射波、透射波。SH波(水平偏振 横波)入射时只产生 反射波和 透射波。 反射波和SH透射波 横波)入射时只产生SH反射波和 透射波。 一般地,若不采用专门方法激发横波, 一般地,若不采用专门方法激发横波,目前使用 的炸药、电火花、气枪以及纵波可控震源等产生的主 的炸药、电火花、 要是纵波,虽然也产生横波,但其能量很小, 要是纵波,虽然也产生横波,但其能量很小,并且衰 减速度远远大于纵波, 减速度远远大于纵波,同时考虑到目前的反射波地震 勘探中检波器、仪器主要是针对纵波的接收, 勘探中检波器、仪器主要是针对纵波的接收,因此在 讨论中只考虑纵波入射的情况。 讨论中只考虑纵波入射的情况。
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 简称AVO) 的研究主要是在叠前 的研究主要是在叠前CDP道集上分析振幅随炮检 简称 道集上分析振幅随炮检 距变化的规律, 距变化的规律 , 它是利用含油气砂岩反射振幅随共深度点 或共中心点) 道集炮检距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研究地下岩 ( 或共中心点 ) 道集炮检距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研究地下岩 直接检测油气藏的一种方法。 性、直接检测油气藏的一种方法。 AVO技术是对非零炮检距数据反演,反演泊松比、拉梅常数、 泊松比、拉梅常数、 AVO技术是对非零炮检距数据反演, 技术是对非零炮检距数据反演
倾斜入射时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密度比对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影响
纵 波 速 度 比 对 反 射 系 数 和 透 射 系 数 影 响
横 波 速 度 比 对 反 射 系 数 和 透 射 系 度比和横波速度比 ) 对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随角 度的变化趋势(曲线形状) 度的变化趋势(曲线形状) 影响不大,只影响取值大小; 影响不大,只影响取值大小; ( 2) 临界角主要由介质 ) 临界角主要由介质II 与介质I的纵波速度比决定 的纵波速度比决定, 与介质 的纵波速度比决定 , 横波速度比和密度比对临界 角 没 有 影 响 ;
体积模量、切变模量和杨氏模量等弹性参数,进而进行岩性 等弹性参数, 体积模量、
识别以及油气预测。 识别以及油气预测。 AVO技术是亮点技术之后又一种具有直接检测油气的技术。 AVO技术是亮点技术之后又一种具有直接检测油气的技术。 技术是亮点技术之后又一种具有直接检测油气的技术 碎屑岩孔隙含天然气后,纵波速度降低,横波速度不变, 碎屑岩孔隙含天然气后,纵波速度降低,横波速度不变,导 致振幅随炮检距分布规律改变,这就是AVO现象。 致振幅随炮检距分布规律改变,这就是AVO现象。 AVO现象
法线入射时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2ρ1vp1 ρ2vp2 − ρ1vp1 TPP = RPP = ρ2vp2 + ρ1vp1 ρ2vp2 + ρ1vp1
RPS = TPS = 0
(1)法线入射时不产生转换波,只有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 )法线入射时不产生转换波,只有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 2)反射系数是由两种介质的波阻抗差决定的, (2)反射系数是由两种介质的波阻抗差决定的,波阻抗差有 正有负,所以反射波的相位不一定与入射波相位相同, 正有负,所以反射波的相位不一定与入射波相位相同,反射 系数取值为-1~+1; 系数取值为 ; (3)透射系数总是正值,所以透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总是 )透射系数总是正值, 一致的; 一致的; (4)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值,当两种介质 )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值, 的纵波速度和密度确定后, 的纵波速度和密度确定后,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也就唯一地 确定了。 确定了。
二、泊松比
泊松比是进行 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弹性参数, 泊松比是进行AVO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弹性参数, 是进行 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弹性参数 正演中, 在AVO正演中,首先要知道各种岩石的泊松比,在进 正演中 首先要知道各种岩石的泊松比, 资料解释时, 行AVO资料解释时,泊松比是识别岩性和所含流体的 资料解释时 主要参数。它与纵、横波速度比有密切关系。 主要参数。它与纵、横波速度比有密切关系。在各向 同性介质中,二者的关系为: 同性介质中,二者的关系为:
R.T.Shuey(1985)提出的简化式最为常用,根据这一简化公 ( )提出的简化式最为常用, 属性剖面, 式,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产生一整套AVO属性剖面,促进了 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产生一整套 属性剖面 AVO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Shuey近似式 Shuey近似式 Aki-Richards近似式 Aki-Richards近似式 Smith-Gidlow近似式 Smith-Gidlow近似式 Fatti近似式 Fatti近似式 Gray近似式 Gray近似式 Hilterman近似式 Hilterman近似式 Xu-Bancroft近似式 Xu-Bancroft近似式 Downton近似式 Downton近似式 Swarts近似式 Swarts近似式 这些简化公式从不同 方面帮助我们理解岩性参 数、纵横波速度、密度和 纵横波速度、 泊松比对反射系数( 泊松比对反射系数(或反 射振幅)的影响。 射振幅)的影响。
横波速度比
( 3) 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 , ) 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 反射系数变化比较简单, 反射系数变化比较简单,在 代数值范围内表现为单调的 上升或下降; 上升或下降;入射角大于临 界角时,无纵波透射波产生, 界角时,无纵波透射波产生, 这时反射系数和相位的变化 都比较复杂, 都比较复杂,此时就是所谓 的 广 角 反 射 ;
油田开发地球物理
第二篇 开发地震部分
第11章 开发地震综述 第12章 薄储层地震技术 第13章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地震预测 第14章 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第15章 地震勘探在油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第五节 AVO技术 技术
技术的理论基础( 方程) 一、AVO技术的理论基础(Zoeppritz方程) 技术的理论基础 方程 二、 泊松比 Zoeppritz方程的近似表达式 重点) 方程的近似表达式( 三、Zoeppritz方程的近似表达式(重点) 特征( 四、不同岩性组合的AVO特征(重点) 不同岩性组合的 特征 重点) 五、AVO研究中影响反射振幅的因素 研究中影响反射振幅的因素 资料处理及属性剖面 六、AVO资料处理及属性剖面(重点) 资料处理及属性剖面(重点) 七、利用AVO技术进行岩性预测的方法步骤 利用 技术进行岩性预测的方法步骤 八、AVO反演中存在的问题 反演中存在的问题
当平面纵波入射在弹性界面上时,其纵波反射系数和透射系 当平面纵波入射在弹性界面上时, 数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 数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变化特征可依入射角的 大小分为三种情况, ;(2) 大小分为三种情况,即(1)法线入射;( )中等角度入射 )法线入射;( 小于临界角);( );(3)大角度入射(大于临界角, (小于临界角);( )大角度入射(大于临界角,将引起广 角反射)。 角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