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8张PPT)

1.改革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混乱。 2.改革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改革重点:工业)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思考】下图中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正兴高采烈地向
外宾推荐他的玉米种植计划。这一计划实行的怎样?
斯大林体制弊端; 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是斯大林体制弊端引起的; 赫鲁晓夫改革新问题
内容(重点)
结果 出现结果的 原因
农业
工业
有一定收效,但 有一定收效,但最 有一定收效,但最终失败。 最终失败。 终失败。
没有从根本上触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 动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大搞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忽视客观规律, 不符合实际的军备 忽视经期,取得一定实效,经济增长加快, 成为军事实力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1975年以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4.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 大林模式”。(根本原因)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大搞忽略本国实际的军备竞赛。
【思维点击】结合所学,思考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
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 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20世 纪80年代初出现全面滑坡,作 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设计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备课人:课标要求: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苦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教学要点:(1)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
(2)难点: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课时)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 评价(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 改革内容: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内容、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和创新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苏联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其探索与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联系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史实,体会到国家发展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多种材料设置情境,进行直观教学,再现历史,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
(2)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史料进行处理分析,使学生自主地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问题导学法:设置问题链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判断。
(4)情感教学法:情感升华。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导入新课】以邹城市实验中学校园春色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咱们学校的满园春色,你对春天有何感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承载着希望,承载着梦想,也充满了幸福的期待。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向往春天、追逐春天并期待春天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综述::我们通过三个篇章(向往春天——春天来了——春天还在吗)来了解这段历史……过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人民要“和平与面包”的口号成为了现实,苏俄人民期盼着更为温暖更为明媚的春天来临。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选择、简答、分析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成效与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关注。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并提供解题思路和答案。
给予反馈。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经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教学目标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7单元《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中的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
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
鉴于此,本课设计以“在历史中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设计导入:这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国十月革命的功勋战舰,正是这艘战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而这艘战舰正是从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驶出的,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水兵的支持,苏共领导人称之为十月革命的荣光与骄傲。
然而40个月之后,1921年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发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什么曾经俄国的荣光与骄傲将斗争矛头对准了布尔什维克党,苏俄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话一: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师:要弄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者本人是如何阐述的呢?展示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解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初期和二战时期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和弊端。
在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C、D三项都是A的影响,故选A。
答案:A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
答案:A3.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A.②③B.①②③C.①③D.①④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农业税、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措施,故②③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故④错误。
据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解析:“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答案:C5.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B.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军事工业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缓解经济困难,他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易错提醒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 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 当的距离。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 模式”,故成效不大。
.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
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
随堂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 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1953 年 下台:1964 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64 年 下台:1982 年
随堂训练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 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 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 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身子,造成列 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 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 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 “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7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pptx

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
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
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 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 解 读 史 料 时 注 意 关 键 词
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 “但是”,据其前后内容对
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 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
抓住史料中的关键时间和年 均增长率,通过对比数字的 变化,来分析工业发展的状 况和发展趋势。
2.6%。第三阶段为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
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 【史料应用】
(1) 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 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里 面 的 好 心 子 ”“ 剥 光 为 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止 ”“肿 瘤 ”“ 挥 向 了 党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的脖子”形象地说明了戈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 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学无止 境
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史料应用】 (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提示】 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题模板】
抓关键
关键信息“改革的共同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1953.9~1964.10 1964.10~1982.11 1985.3~1991.12.25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思考:勃列日涅 夫进行了哪些方 面的改革?
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 нев
(1906-1982 )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9 8 7 6 5 4 3 2 1 0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6165 6670 7175 76- 1982 80 基建投资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 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 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 7%;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竟高达 85%。
(二)内容
项目 内 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 重点放在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重点)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方面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 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
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
4.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 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发展重工业 【答案】D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都
(
)
A.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直接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答案】B
2003 年3月4 日,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
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
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
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 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 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 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 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
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
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
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
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二、非选择题 6.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 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备课资料 专题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科
学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 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重 难点精讲】 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归纳为“三、二、一”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点精讲】 三、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 赫鲁晓夫改革 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等 勃列日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 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夫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点精讲】
认识
(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 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 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
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失败原因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赫鲁晓夫、勃 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的
原因,然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
是必然失败的。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难点精讲】
戈尔巴乔夫改革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域 异 结果 失败 原因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 行修修补补 失败 虽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 了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设计

序号:2702 班级:姓名: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学习导航】探究一: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答:(1)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同时也促进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引起思想的混乱,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难以解决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和工业发展中的矛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东欧政局动荡探究二: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答:(1)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戈尔巴乔夫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一个世界性大国消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探究三: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答:(1)相同之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2)不同之处: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巩固训练】1.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C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2. 一位政治人物批评某国说:“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该国在这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互相冲突。
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课件+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5份)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栏 目 链 接
课堂 互动
[互动] 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材料一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 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 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 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 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栏 目 链 接
课堂 总结
一、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异同点
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点
不 同 结果 点
失败原因
农业
工业
取得一定成效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对斯大林体制 的局部调整
所有制和商品经济,由经济体 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 导致苏联解体
课堂 互动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 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 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 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 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 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缺乏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且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目的
相 改革领域 同 点 指导思想
结果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改革 涉及农业、工业、管理体制方面
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脱离苏联实际,成效不显著,以失败告终
课堂 总结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启示
1.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设计

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 “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情分析】【命题规律】近5年全国卷高考对本考点从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的方式是提供材料,通过背景材料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等。
【命题趋势】预计2019年全国卷高考会较多地通过新材料,变换新视角来创设问题,纵向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关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综合比较。
尤其要注意从十月革命后面临的形势角度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及评价等;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意义、特点等角度命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相比较的角度命题;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得失及影响的角度命题;从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角度进行考查。
考点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三、斯大林模式(1936)考点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 6【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 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措施①农业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提高收购价格;鼓励,提倡。
②工业改革:将部分中央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3.结果进步性:一定程度上,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误区警示】正确认识赫鲁晓夫的地位说赫鲁晓夫是“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说赫鲁晓夫是“守墓人”,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1)工业上,注重发展,特别是与的工业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
[材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 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 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 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 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 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 第二阶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 值年均增长率为 7.1%,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 值仅增长 2.8%。 ——《历史 2(必修)· 历史材料与解析》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 趋势及其原因。
3.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 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集中领导 。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 自主权 。
2.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 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 局部调整,是在“斯大林模式”框架下的“小修小补”,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非是局部调整,他是对“斯大林模式” 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4.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 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 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 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③运用 经济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 军事 有关的 工业部门。 3.结果 (1)苏联的 军事实力 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 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 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信息“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 产值仅增长 2.8%”进行总结归纳。
[提示]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
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 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 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个人作风专断。
1.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 试,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 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 因此陷于停滞。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 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在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显露。
2.措施 农业 方面 (改革 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的 义务交售 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工业 方面 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 企业 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利益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侧重 点 异 结果 农业 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 前期是经济领域, 后期是政治领域 失败 进行根本性改革, 但背离社会主义方 向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 原因 制进行修修补补
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同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内容 (1)重点是用 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 承认 市场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 指令性 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 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 租赁制 或建立 家庭农场。
3.存在的问题 (1)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 宏观决策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 活水平继续下降。 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 革的重点转向 政治 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在按人口 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进行分析。
[提示]
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
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提高粮食产量,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轻巧识记]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易错提醒] 1.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 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 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 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 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材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 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 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 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