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课件

合集下载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6页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6页
3、东汉以来的田庄制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
特易形成②军地事方上拥割有武据装!

③人员上聚族而居
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归纳小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经营方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商周)
土地公有制
国王所有的 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 协作方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服务役、“均田”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72021/8/272021/8/272021/8/278/27/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2021/8/272021/8/272021/8/27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72021/8/272021/8/278/27/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72021/8/27August 27,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72021/8/272021/8/272021/8/27
A.周王 B.贵族 C.平民 D.奴隶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72021/8/27Friday, August 2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72021/8/272021/8/278/27/2021 4:54:15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72021/8/272021/8/27Aug-2127-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72021/8/272021/8/27Friday, August 27, 2021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178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178人民版PPT课件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 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国语 • 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 周时期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B.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3.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 人士的喜爱。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三种形态 经营方式 产 品 流通状况 地 位
官营 手工业
(夏朝)
政府直接 武器,皇室、不在市场流 长期占主导
经营
官府和贵族
通 地位
消费品 (不(以自交然换经济为)生产目的)
民营 民间私人 民间消费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期后占 手工业 经营 (以交换为(生商产品目经的济))主导地位
2、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抵制; ②封建制度的阻碍; ③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束缚。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①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享誉世界; ②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官营-主导,
民营-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重要比重) ③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④明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瓷器争奇斗艳
3、丝织业:(中国最早养蚕缫丝织绸)
时期 主要成就
四五千 已经养蚕,有了丝织品 年前
商周 商朝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周朝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明朝时美洲作物的引进,产生了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清朝的人 口爆炸。有研究表明,1685年中国人口约为1.1亿,1765年增长到2亿,1790年 达到3.08亿,1850年达到4.36亿。在这段时间里,人口的猛增,仅靠传统粮食 作物是无法支撑的,幸好这批强壮的新作物及时出现,将深山老林和不毛之 地,尽数化为粮田。《宜都县志》中载:“山田多种玉黍(玉米),俗称包谷。 其深山苦寒之区,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1.概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 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 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外传概况 物种 概况
①从 16 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 和饲料作物之一。到 17 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 玉米 欧洲各国 ②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 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马铃 ①16 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薯、 ②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甘薯 ③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小麦 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随之兴盛 ①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
水稻 ②18 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禽畜传入美洲 (1)种类:鸡、牛、驴、马、羊等。 (2)影响: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 了农业的发展。 拓展延伸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物种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其他地区 的物种也传入美洲并得以推广,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世 界各地区的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也 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优质PPT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优质PPT课件

夏、商、周:官府垄断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继续发展
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4、主要成就和影响:
领先世界的冶金业;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历史悠久;素 称发达;世界 领先。
第二页,共29页。
(1)高超的冶金技术:
技术 冶铜技术 冶铁技术
炼钢技术
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 商周时代:繁荣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铁剑 )春秋战国:使用铁农具,并推广 两汉:高炉炼铁 东汉: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两汉:炒钢技术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 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诗歌、文献的描写越是优美,越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致于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知道的人却越
来越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第七页,共29页。
鉴宝
当一回文物鉴定专家,请同学辨别其它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
“瓷器大国”
第二十页,共29页。
探究小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1、中国古代手工业是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三种家经庭营手形工态业并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
器、纺织、酿酒、编织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 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明清时代的某些手工业部门, 如制瓷、制糖、矿冶、井盐等行业的部分手工工场中,都已具有相
"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
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
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
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 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重要成就: 重要成就 (1)冶金业(铜、铁、钢) )冶金业(
原始社会晚期: ①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 ②商周:青铜铸造业繁荣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③西周晚期 出现铁器 西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④西汉 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杜诗发明 ⑤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 魏晋南北朝:发明的 发明的灌钢法 ⑥魏晋南北朝 发明的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 世界领先地位) 世界领先地位)
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秦汉
开始 得以发展
魏晋南北朝 遭受摧残 隋唐 两宋 元朝: 元朝: 明中叶 清:
恢复与发展 日常用具及用品, 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 自民营手工业) 自民营手工业) 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出 现资、三种形态: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三种形态: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二、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手工业 素称发达
1、地位、特征、发达原因:P8 地位、特征、发达原因: 成就: 2、成就: (1)冶金业 ①②③④⑤ 各朝代 冶金业: ①②③④⑤P8(各朝代 各朝代) 冶金业 (2)制瓷业 ①②③④⑤⑥ P8(各朝代 制瓷业: 各朝代) 制瓷业 各朝代 (3)丝织业 ①②③④⑤⑥⑦ P8(各朝代 丝织业: 各朝代) 丝织业 各朝代
D、唐朝
5、下列手工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下列手工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印刷业 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 A.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印刷业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诗中的名句。 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 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 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 度上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7、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 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 高中历史 必修2 经济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课件
课堂导入
世界第一辆汽车
世界第一辆四轮汽车
课堂导入
电灯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课堂导入
这些图片大家并不陌生,这些交通工具与照明电灯与现在现代化的设备 相比较确实比较简陋,但是正是这些产品的问世,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 革命时代的到来。
那么这一次革命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 业革命。
“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市场的发展
➢ 特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
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 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世界市场的发展
相同: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 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 了 制、垄断制。
推进新课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不同: ➢ 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 义把全世界都作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 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情境三
材料五:死板的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 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 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 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 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
——教材第8页
根据地图和材料指出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物种种类少,存在少量食物交流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10页内容,了解“美 洲物种的外传”情况,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① 15C末16C初传入(观赏) ①传播途径:明朝传入(三路并进)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 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四:
(2)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情境三
材料五: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 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 作用。
材料六: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 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①有利于解决粮食饥荒问题; ②延长了中国人的寿命; ③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扩大了土地的开垦利用。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① 15C末16C初传入(观赏) ①传播途径:明朝传入(三路并进)
玉米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推广, 成为主粮和饲料。
马铃薯 ③17世纪传遍欧洲,仅次于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返回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基础落实
任务一:阅读课本P10第二目,对欧洲传入美洲的物种进行分类。
提示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黄瓜、豌豆; 经济类:甘蔗; 畜禽:鸡、牛、驴、马、猪、羊等。
任务二:阅读课本P10,梳理外来物种传入美洲的影响。
提示 影响:(1)小麦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3)禽畜的传入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总结拓展
(5)时间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 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6)过程双向互补性。
[针对训练] 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 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C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A项错误。 15世纪末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B项错误。 辣椒传入中国后,流行于西南和中南地区,D项错误。
图解历史 世界物种的交流
新航路开辟导致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和 疾病传播。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疾病传 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问题思考 1.阅读课本P10“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思考其他地区物 种在美洲的传播有何特点? 提示 最先在大西洋沿岸种植,再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推广种植。 2.阅读课本P11“历史纵横”,谈一谈咖啡与咖啡馆的出现有何影响? 提示 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休闲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区 别 出 现 雇 佣 关 系
早期 的资 本家
早期 雇佣 工人
手工作 坊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 2、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3、唐朝时期瓷器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4、明清时海上丝绸之路 5、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外销 丝国 瓷器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材料:
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 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 的。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 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 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 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这当然 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 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 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 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 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 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康熙青花瓷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莲纹碗
清乾隆胭脂红珐琅 彩鼻烟壶
清代粉彩瓷
(3)丝织业
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代: 已有了织机
西周:
西汉: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唐代: 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织法与图案风格
宋代: 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明清: 在苏杭设织造局,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战国的铁农具
冶铁示意图
铸造铁器示意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课件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弊:
(5)评价: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练习:
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B 次革命”,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B.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弱点: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异同?
异: 自然经济简单讲就是自给自足没有商品交换的 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产生于原始社会,鸦 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产生于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后,与集体耕作相对立。 解体于鸦片战争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被 集体经济取代。 自耕农经济指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且拥有 耕种土地的所有权,与租佃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但自然 经济不一定就是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课件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战国时期
三、小农经济的形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共14张PPT)
(1)在欧洲 今天的咖啡馆遍及全球,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人均占有禽肉和禽蛋居世界前列。
①玉米马铃薯:由观赏到粮食和饲料作物,17世纪玉米仅次于小麦传遍欧 ②在中国: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课程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15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人们度过饥荒。
思考辣椒传入中国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的原因,又是如何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美洲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 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国不仅是工业大国,还是畜牧业生产的超级大国,各种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
肉牛存栏9610万头,居世界首位,牛肉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 今天的咖啡馆遍及全球,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 [清]《汉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1、粮食类 2、水果类 3、蔬菜类 4、经济类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①玉米: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
(二)非洲物种 咖啡:非洲-阿拉伯-欧洲-拉丁美洲
咖啡从非洲传播到世界各地,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 啡这项内容。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 所。今天的咖啡馆遍及全球,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一粒粒咖啡豆带 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
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欧洲,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条件,甘薯始终不如马铃

高中历史 专题5 第2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精美课件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5 第2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精美课件 人民版必修2

(4)不平等的贸易 不平等的贸易 东印度公司依靠在印度经商享有免缴内地税的特 权,控制了印度的国内贸易;葡萄牙人在通商地 控制了印度的国内贸易; 沿岸建立据点,诈取土著居民的贵重物品等。 沿岸建立据点,诈取土著居民的贵重物品等。 2.影响 . (1)欧洲的殖民扩张,一方面加速了欧洲资本的 欧洲的殖民扩张, 欧洲的殖民扩张 原始积累 ,另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 后,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2)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此后, 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此后,商业活动逐渐在 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粗具有规模。 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粗具有规模。
(3)从1570年至 从 年至1824年为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先 年为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年至 年为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后同哪些国家进行了哪些战争?结果怎样? 后同哪些国家进行了哪些战争?结果怎样? (4)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帝国形成的原因有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成为 哪些? 哪些? 本题的中心是英国的崛起, 思路点拨 本题的中心是英国的崛起,既考查在英 国崛起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斗争, 国崛起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斗争,又要求分析英国 崛起的原因。 崛起的原因。解答本题前两问应注意结合材料并根 据时间联系背景分析; 据时间联系背景分析;解答后两问则需要充分运用 教材所学知识。 教材所学知识。
(2)西班牙:其殖民活动和 西班牙: 西班牙 世纪中叶, 始;到16世纪中叶,已在 世纪中叶 世界上庞大的殖民帝国。 世界上庞大的殖民帝国。
哥伦布 的远洋探险同时开 中南美洲 建立了当时
2.新老殖民国家之间的争夺 . (1)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 年 “ ”。 葡萄牙 (2)17世纪初,荷兰通过海外贸易垄断公司,竭 世纪初,荷兰通过海外贸易垄断公司, 世纪初 力排挤 殖民势力。 殖民势力。 3.英、法、荷之间的争夺 . (1)英、荷之间的争夺 英 航海条例 ①起因:英国的迅速崛起,对荷兰的霸权地位提 起因:英国的迅速崛起, 出挑战; 出挑战;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 年 英国议会颁布《 矛头直指荷兰。 矛头直指荷兰。 》,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精品教学课件

[思维拓展] 玉米和红薯的传入,导致粮食产量增加,使得民间有了较为富 余的粮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微点拨] 物种引进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 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
探究点一 “哥伦布大交换” 史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 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 “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 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 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 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 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 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史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 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 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 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 的原住民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这些原住民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 大利亚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 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2)辣椒 ①15 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 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__番__椒__”__。
辣椒的名、形、色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辣椒的气、味、 性融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辣椒的情、性、质象征中国革命与 文学艺术的巧妙联系。
[知识延伸] 玉米、马铃薯、甘薯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优点 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 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便于储藏,可多种加工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管仲改革实行 “相地而衰征”,鲁国在公元前594年 实行“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是使土地 私有制合法化。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为 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商鞅变法条令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 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 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 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探讨土地兼并问题
二、土地兼并问题
读材料看现状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房屋),致令
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
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
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土地兼并 自耕农破产
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1.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 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D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对比变化看趋势
从地主“私属”——到国家“编户齐民”
秦汉以来﹐佃农一直是世家大族的私 属。直至唐朝﹐佃种大地主庄田的农民仍 多“王役不供﹐簿籍不挂”。赵宋立国后 ﹐把客户登录簿籍﹐从而成了封建国家的 编户齐民﹐他们的户籍权得到了承认﹐同 别的编户齐民有了平等的关系。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_PPT-公开课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_PPT-公开课
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不影响同着人物类的种日常的生活交。 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史料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 史料 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1700年前后,达到7.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史料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 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 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 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史料 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国。②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辣椒的外传(1)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D.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
思考: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极大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 新的饮食文化。高产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粮食紧缺,保障了粮食供应, 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往的奢侈品变为日常消费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 级,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
四、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 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 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 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 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 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 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 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共2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共25张ppt)

马铃 物开始欧洲广泛种植,甘薯引

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 程与玉米相似
陈世元《金 薯传习录》; 《凤岗陈氏 族谱》
番茄
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 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 中叶开始作食用裁培。18世纪 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
明长清用朝期朝蔬万被光菜历当绪在年作年菜间观间园,赏,种番和香植茄药茄。被用开引植始入物作中。为国食,王群纪绘象芳中制晋谱叶的《》德番二;国茄如学植16亭者株世
这幅漫画发表于1959年3月11日, 图中蜷缩的人物束满了铁链。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非洲民族解放浪潮高涨 B.拉丁美洲开展民主革命斗争 C.亚洲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D.欧洲殖民者侵占了整个非洲
A
埃塞尔比亚在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咖啡树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在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02年,在阿 拉伯半岛西南端——也门出现了用咖啡豆制作的新饮料—咖啡。咖啡随 后迅速在伊斯兰世界广泛流行起来。到16世纪末,欧洲商人和旅行者开 始试探着到奥斯曼帝国境内探险,关于这种“阿拉伯酒”的报告也传到 了欧洲。不久,欧洲人也开始饮用咖啡。18世纪,咖啡传入美洲,如巴 西开始生产咖啡,成为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加剧了美洲地区对奴隶的需 求。随着世界贸易的进行,在清朝中叶,咖啡逐渐流入到中国。
【详解】根据“史学界普遍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但成书于1492年前的中 医著作《滇南本草》中却出现了关于‘玉米须’可入药的记载”可知,关于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存在异议,说明对 历史材料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C正确;《滇南本草》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A表述错误;B不是材料的 主旨,并且年代久远也可以有准确记载和认识,排除B;D表述太绝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练习:
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B 次革命”,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B.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沉重的徭役,农民时刻面临贫困、 破产流亡的威胁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弊:
(5)评价:
A个体小农经济力量薄弱,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脆弱性);
B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 重要原因。
弱点: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异同?
异: 自然经济简单讲就是自给自足没有商品交换的 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产生于原始社会,鸦 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产生于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后,与集体耕作相对立。 解体于鸦片战争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被 集体经济取代。 自耕农经济指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且拥有 耕种土地的所有权,与租佃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但自然 经济不一定就是小农经济。
C.使人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D.使土地不必进行休耕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始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 D.汉代以后
铁犁牛耕发展的几个阶段
•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逐渐 推广。
•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到,东汉时已经推广到珠 江流域
•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
•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且安装了 犁评,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 直为后世沿用
活学活用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
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
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
出现于(

A.东汉 C.唐朝
B.曹魏 C D.北宋
C
• 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 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2C、关古于代小妇农女经的济地的位说较法高不D正、确商的品是经济的发达 A. 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他用生动的笔墨勾画出这个小村男耕女织、安适宁静的生活图景。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弊:
(5)评价: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相同处:
(1)封闭性. 三者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和 技术的交流。
(2)保守性. 都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墨 守陈规。
(3)狭隘性. 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 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
(4)自给自足性. 对外依赖性很小。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 耕地面积扩大 2 提高土地利用率 :实行间作、套种、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
√之一是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去出售农产品
4、战国以来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第二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战国时期
三、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中耕
垄作法
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 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 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 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 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 通风透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弊:
(5)评价: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 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 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 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 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生产目的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朱陈村》
——白居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轮作复种
3 提高土地生产率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
3.提高土地生产率:
A耕作方面
B排灌方面
C施肥方面
D选育良种
E掌握农时: 创造二十四节气
麦田套种棉花
兰考人民创造的农桐间作种植模式
耧 犁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调节犁耕的深浅
高转筒车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