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弊:
(5)评价: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练习:
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B 次革命”,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B.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弱点: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异同?
异: 自然经济简单讲就是自给自足没有商品交换的 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产生于原始社会,鸦 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产生于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后,与集体耕作相对立。 解体于鸦片战争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被 集体经济取代。 自耕农经济指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且拥有 耕种土地的所有权,与租佃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但自然 经济不一定就是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课件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战国时期
三、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中耕
垄作法
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 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 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 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 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 通风透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弊:
(5)评价: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 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 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 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 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他用生动的笔墨勾画出这个小村男耕女织、安适宁静的生活图景。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沉重的徭役,农民时刻面临贫困、 破产流亡的威胁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弊:
(5)评价:
A个体小农经济力量薄弱,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脆弱性);
B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 重要原因。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相同处:
(1)封闭性. 三者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和 技术的交流。
(2)保守性. 都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墨 守陈规。
(3)狭隘性. 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 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
(4)自给自足性. 对外依赖性很小。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 耕地面积扩大 2 提高土地利用率 :实行间作、套种、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生产目的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朱陈村》
——白居易
C.使人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D.使土地不必进行休耕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始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 D.汉代以后
铁犁牛耕发展的几个阶段
•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逐渐 推广。
•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到,东汉时已经推广到珠 江流域
•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
•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且安装了 犁评,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 直为后世沿用
活学活用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
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
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
出现于(
)
A.东汉 C.唐朝
B.曹魏 C D.北宋
C
• 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 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2C、关古于代小妇农女经的济地的位说较法高不D正、确商的品是经济的发达 A. 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轮作复种
3 提高土地生产率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
3.提高土地生产率:
A耕作方面
B排灌方面
C施肥方面
D选育良种
E掌握农时: 创造二十四节气
麦田套种棉花
兰考人民创造的农桐间作种植模式
耧 犁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调节犁耕的深浅
高转筒车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
√之一是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去出售农产品
4、战国以来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弊:
(5)评价: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练习:
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B 次革命”,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B.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弱点: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异同?
异: 自然经济简单讲就是自给自足没有商品交换的 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产生于原始社会,鸦 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产生于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后,与集体耕作相对立。 解体于鸦片战争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被 集体经济取代。 自耕农经济指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且拥有 耕种土地的所有权,与租佃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但自然 经济不一定就是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课件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战国时期
三、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中耕
垄作法
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 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 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 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 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 通风透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弊:
(5)评价: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 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 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 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 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他用生动的笔墨勾画出这个小村男耕女织、安适宁静的生活图景。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沉重的徭役,农民时刻面临贫困、 破产流亡的威胁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弊:
(5)评价:
A个体小农经济力量薄弱,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脆弱性);
B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 重要原因。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相同处:
(1)封闭性. 三者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和 技术的交流。
(2)保守性. 都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墨 守陈规。
(3)狭隘性. 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 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
(4)自给自足性. 对外依赖性很小。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 耕地面积扩大 2 提高土地利用率 :实行间作、套种、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生产目的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朱陈村》
——白居易
C.使人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D.使土地不必进行休耕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始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 D.汉代以后
铁犁牛耕发展的几个阶段
•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逐渐 推广。
•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到,东汉时已经推广到珠 江流域
•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
•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且安装了 犁评,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 直为后世沿用
活学活用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
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
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
出现于(
)
A.东汉 C.唐朝
B.曹魏 C D.北宋
C
• 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 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2C、关古于代小妇农女经的济地的位说较法高不D正、确商的品是经济的发达 A. 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轮作复种
3 提高土地生产率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
3.提高土地生产率:
A耕作方面
B排灌方面
C施肥方面
D选育良种
E掌握农时: 创造二十四节气
麦田套种棉花
兰考人民创造的农桐间作种植模式
耧 犁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调节犁耕的深浅
高转筒车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
√之一是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去出售农产品
4、战国以来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