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教育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
李芳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21-0008-02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价值取向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自身发展状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以及民族的兴衰。
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质,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形成机制上进行探索以及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形成机制引导策略
On the Essenc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uiding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Core Values//Li Fang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so their values not only directly determine their own development,but also in-fluence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our country,as well a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socialism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 nation.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core values,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guid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core values;formation mechanism;guiding strategies
这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与不断完善,激发了学者们对这一体系的研究热情,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的状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经受着严峻的冲击和考验,因而,探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实质内容以及形成机制,并帮助大学生对多元价值观有更客观具体的认识、选择正确人生方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理清概念,凝练内容,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完全一样,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后者的具象化,而后者对前者有绝对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并进行相应的论证。
在王华斌看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即是“大学生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的引领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准绳,通过价值观形成的动力系统(主要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价值教育活动,在个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认同后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
”[1]而同样作为这方面的学者的李春梅则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机遇的情况下,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依靠深厚的传统性的支撑,将现代的先进性作为主体,从而形成的关于价值、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价值目标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相比较来说,郑承军的观点与大学生的特点更为接近,他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当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主义、坚持集体主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龙则以高校基层党组织为支点来阐述这一核心价值观,并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指的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于俊如、董翔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当坚持国家至上、集体为先,重视诚信、和谐,敢于去竞争、创新,勇于开拓新时代,并以理性、科学的精神去探索和实践。
李合亮、刘艳这两大学者则认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当包括善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心怀感激之情、拥有远大理想等的内容。
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当包括热爱人民、爱党爱国、勤奋学习、努力劳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崇尚荣誉、尊敬师长、顺应时代、与时俱进、追求真理、振兴民族、建设祖国、勤俭节约、修身养德、开拓创新等等特质。
目前为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普遍认为应包含爱国主义、责任感、理想信念以及创新精神。
大学生核心价值的概念厘定和内容凝练,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大背景下,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内核,融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基础上阐发而来的,其实质在于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武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主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使当代大学生认识自身、定位角色,积极成为建设更好更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新人才,以继承者和接班人的身份来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制
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其所处的物质环境最终决定了它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人在他们所直接面临的、所碰到的一定社会环境下创造了历史,理论是历史的记载。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有的学者通过微观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
8
Total.321
July 2015(C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321期2015年7月(下)
生成过程,揭示其生成的内在规律,有些学者则从大学生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探讨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上的特点,这两者之间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形成和发展,这也符合辩证法关于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在于价值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结构。
大学生主体在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新知识、新认识,构建自我理解,更新、提升原有知识体系。
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过程中,主体的心理系统则对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引导着价值主体进行价值选择的理论及其行为方式和目标。
在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知识的储备状态下,主体发挥其能动性,在心理系统的统筹下,将所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和人格品质,并付诸实践及行动,方可形成价值观。
其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忽视价值接受主体的生活及学习等外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纲领引导作用。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是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思想困惑及关注热点的基础上,以大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为基本支点,改变之前机械化的理论知识的传递与灌输的旧模式,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克里夫·贝克作为价值教育的对话理论的倡导者,在他看来,尊重彼此的观点是对话的重点,并且对于不同的传统习俗及经历都要表示尊重,尊重彼此文化上的差异,明白言论、信仰以及行动这些方面都是自由的,并在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应尊重彼此的看法,对彼此的具体生活经验要有所关心,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来验证。
其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辅助促进作用。
“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
”这要讲求知行合一,价值接受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必备因素,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将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生活化,将自我认知和感受融入进前期接受到的价值体系内部进行核验、审视,并将其转化为与自身知识建构相一致的价值观。
其三,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氛围因素。
良好的校园及网络文化氛围,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文化因素教育人、塑造人、熏陶人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造舒适的成长环境,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持久而漫长,是内外两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审时度势的进行自我价值建构,一方面则得益于其生活和学习等外在环境的影响。
对大学生进行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活动,通过这种引导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社会变革大环境下必然存在多元化价值体系,思想活跃度越高的大学生,在选择何种价值取向的问题上,越容易困惑,这
就需要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以往的照本宣科的模式,利用现代化课堂形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并通过这一主流观念来引导大学生,并让其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下能够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以公正的眼光来观察社会,以此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其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相接轨,做到知行合一。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升国旗仪式、传统节日纪念活动等等,在社会大背景中认识自我,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价值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内化为自身合理的价值构建,反观自身社会实践,相辅相成。
第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更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校园及网络文化的营造。
高校积极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为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上的养成和提高提供帮助,使其在具有个人理想的同时关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是把双刃剑,高校须加强网络监管和建设,积极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多样的网络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网络环境和文化氛围,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总结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其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在多元化价值观充斥的当下,很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分析研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之社会实践的辅佐,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健康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华斌.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报,2009(7).
[2]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
[3]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5.
[4]王龙.新形势下党建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4(14).
[5]于俊如,董翔.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现实背景、基本内容与培育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6]李合亮,刘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8]汤珍秀,陈叶生.关于当代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24).
[9]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
编辑李前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