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进程下对地域主义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全球化进程下对地域主义的思考
丁宇新
摘 要:从全球化和地域主义的发展背景、相互冲突等方面,探讨了全球化与地域主义的过程及影响,进而找出一条新的出路,从而拓宽对当今世界人类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选择最适合全球共同进步的道路。

关键词:全球化,地域主义,背景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据说两相冲激的潮流附近必有丰饶的渔场,全球化和地域主义的相互斗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现将沿着这一思路,针对地域主义的缘起、内涵、限制与出路作一探索。

1 地域主义产生的背景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加速发展,商品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城市化不断向外扩张的倾向,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地域性已渐渐陷入了朝不保夕的困境之中。

在建筑领域,以欧美为主导的主流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同化力量,已经侵蚀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许多地方的所谓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传统的价值体系和审美观念,在主流文化的不断冲击之下,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作为一种“补偿性的意识形态”,出现了地域主义[1]。

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点与文化,关心日常生活与真实亲近而且熟悉的生活轨迹,并致力将建筑与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个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

地域风格建筑从人类固有的智慧中寻找方向,超越对地表特征的依附而开拓出更能引起共鸣的建筑,而这些都源自于对恒久不变的地境与气候的尊重。

地域主义是抵抗一切主流文化最有效也是最坚韧的武器,是用来打击与反抗现代主义的国际式样。

一切有志于抵抗大一统的主流文化以保护地方个性和民间情调的建筑师,必然会把它作为自己的庇护所。

它一方面延续地方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又张扬自我的个性。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地域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又极富个性。

不仅如此,地域主义所要表达的内涵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以较为含蓄的手法来表达地方内在的精神和场所感,有的则是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地方风貌和民俗民情。

可见,对于地域主义来说,只要把建筑置于特定的文化和场所之中,并且使建筑表达了这种特定的文化和场所精神,任何设计方法都是可以被接受的[2]。

2 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全球化”一词是1985年由莱维特在其《市场全球化》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全球化的过程是各种文化相互冲突的过程。

这种现象往往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内部冲突,即民族文化内部传统文化、统治文化与本系统自生的新文化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外部冲突,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

两者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但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往往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同主流文化之间。

然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深深根植于人类文明之中的一种进程。

全球化并非是有史以来就有的,而是西方文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向全世界扩张的产物。

全球化的进程,实际是关注整个人类进步的世界历史由地区史演变为全球史的过程。

全球化已经成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生活中许多领域内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它一直在悄然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机制。

全球化的概念是试图描述变化的全景,这种努力是跨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个领域的。

应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不断地引起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摩擦或斗争,但另一方面也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和借鉴。

如何解决不同民族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使之更易于相互交流、借鉴,这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即如何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3 全球化下的地域主义———种种矛盾与问题交织中的宽容
不可否认,全球化的现象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破坏,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伤害;同时还包括对于伟大的文明及其文化的核心创造力的破坏。

全球性大都市天生就厌恶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走上现代化之路,就有必要抛弃那些代表民族特征的原有的文化。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民族文化必须扎根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土壤,塑造其民族精神,以在现代文明面前证明和展示其文化的个性。

但是,为了融入现代文明之中,就有必要同时加入到科学的、技术的以及政治的理性中去,而这通常需要以完全的、直接的放弃整个原有的文化为代价。

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

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推动着地区的迅速变化与发展;另一方面,建筑文化和当地的生活方式结合得最为密切。

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发掘地域文化的精华也越显迫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在中国思考地域主义的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地域主义”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

在这种视角中,文明的伟大中心,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总是倾向于崩溃。

可以说,全球化和地域主义并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发生事情的两种观点或两种正相对立的看法,而是构成全球现实的两个基本趋向[4]。

各种各样的建筑案例需要用不同种类的办法研究不同种类的主题。

期待鲜明民族个性意象的建筑师,会很不满意地看到一幅含混不清的画面,跨文化的影响和变异改变了地方建筑,但最重要的是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基础。

尽管我们也承认与此相反的全球化趋势。

然而,越是深入分析文化发展的积极本质,就越会发现实用主义和开放的视角无疑比那些建筑理论家所偏爱的成套规定更有洞见。

对陕西帝王陵墓开挖与否的思考
宋菁菁
摘 要:针对有关是否发掘保存尚好的陕西帝王陵寝的争论,本着“文物的‘用’更应该是永久的用”的宗旨,分析了除技术条件外,我国在文化层面上同样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现状,从而阐明了不主张主动开发的观点。

关键词:帝王陵墓,保护,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TU251.2文献标识码:A
商周时代出土的青铜器上写着“子子孙孙永保用也”,这是祖先对后世的嘱托。

现在,它们已是文物,其实用价值更多地转化为文化价值,“用”的含义也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用”,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能急功近利、涸泽而渔。

陕西是我国历史文物荟萃之所,仅有河南能与之相比,但是说到地下文物的数量和价值,恐怕只能用“鹤立鸡群”来形容陕西。

尤其是尚未开挖的秦始皇陵地宫和乾陵,可以算是世界奇迹。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的陵寝,遥远的秦朝有太多太多不为人们所知,其间诸如《史记》等文献近乎神话的描述,更加重了神秘的色彩;近年来的科学探测和1974年以后对兵马俑的发掘,则不断印证着秦始皇陵的地位和价值。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因山为陵,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中国封建王朝鼎盛时期帝王陵寝的典型代表。

墓内文物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1]。

面对如此的诱惑,很多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躁动着,有关是否现在就进行发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就以乾陵,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帝王陵墓为例。

国务院早在1997年就明确发文表示,“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而这一禁令至今仍未解除。

2000年陕西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的《关于抢救性发掘乾陵的请示》,标志着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关于是否发掘乾陵的争议,再一次成为文物考古界关注的热点。

以下三个原因基本代表了主张“抢救性”发掘乾陵的陕西文物考古专家的观点。

1)地表径流水易沿着这种结构面渗透和迁移,引起墓室潮湿、积水。

2)地宫所处地质结构不稳定,遇到地震
4 地域主义的出路
如果说全球化是一种执著于主流文化的同化倾向,一种向主流文化回归的倾向,那么,地域主义则是一种执著于地域特性的寻根倾向,一种向非主流文化回归的倾向。

盲目地去判断哪一种更好本身并没有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出矛盾双方的合题,正如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一样,单纯的我行我素、相互对抗、指责、甚至谩骂,只会使两者偏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之门向全球开启,意识形态与国人的价值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握手言和,共同进步,传统文化尴尬地在夹缝中举步维艰。

到了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伤痕累累,都为自己的存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它们之间的厮杀与各自的内部斗争固然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家与知识分子对它们的误解与误导。

前者是不可避免的,而后者完全可以防止发生。

因此,如何在主流文化的指引下,也充分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特性,用已在当地人们头脑中扎根的价值观和建筑师的想象力结合主流文化,也许才是我们唯一正确的出路。

革旧鼎新决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冲突过程,更不能作为各势力之间斗争或是达到各自目的的挡箭牌。

以同一性为原则的全球化,事实上反而激发了一种寻求特殊性、地域性与差异性的现象,并从这种特殊性、地域性和差异性上去反省西方现代化本身的局限。

分析文化是怎样左右人们的观察方式和对社会与自然的理解,拓宽对当今世界人类学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选择最适合全球共同进步的道路[3]。

5 结语
中国近代以来,国门多次被打破,落后的人们反反复复地感受着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热情与失望,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人们对全球化和地域主义的理解和判断。

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知的将来,思考全球化进程下地域主义的出路,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参考文献:
[1]缪 朴.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近作二则兼论“本土化”[J].
建筑师,2003(106):86288.
[2]凯瑟琳・斯莱塞.地域风格建筑[M].彭信苍,译.南京:东南大
学出版社,2001.1232132.
[3]布莱恩・爱德华.可持续性建筑[M].周玉鹏,宋晔皓,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72106.
[4]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M].张 磊,司 玲,侯正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8229.
Thinking on regionalism under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DING Yu2xin
Abstract:In connection with development background&inter2conflict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sm,it discusses their processes&in2 fluences and finds a new way then so as to widen depth&scope of human knowledge in the world and to be good for selection most adaptive way of global progress.
K ey w ords:globalization,regionalism,backgrou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