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地区大红山群地质特征及找矿新方向

合集下载

元江大班壁铜镍矿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远景

元江大班壁铜镍矿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远景


要 :由土壤 地球 化学 测量获得 异常 ,圈定镍 多金属勘 查区。受超基 性岩体 外接触 带小岩体 、构造蚀
变带控制 ,构成工业矿体 的矿 化为黄铁 矿化 、黄铜矿化 、辉砷镍矿化 、钴 硫矿 化 、磁黄铁 矿化和金 矿化 。矿 床属岩浆期后 中温热液型 。
关键词 :热液型铜镍矿床 ;构造蚀变带控制 ;地球化学异常 ;找矿 远景 ;云南 元江大班壁
1 . 2 构 造
勘查 区夹 于哀 牢 山深大 断裂 和阿墨 江大 断裂之 间 ,属墨 江褶 断带 ,九 甲一安 定大 断裂 带南 段 ,北西 一 南东 向延 伸 ,南北 两端 延 出区外 ,主 断裂 为安定逆 冲断裂及 草坝逆 冲 断裂 ,与 之配套 的 次级构 造发 育 。断 裂束 状 出现 ,形成 北西 向散 开 ,南东 向逐 渐 收拢 “ 扫帚 ” 形 构 造带 ,具 明显 的继 承性 活 动 特 征 。除 主 断 裂外 ,勘查 区还 发育 北东 东 向 、北 西 西 向 ( 近东 西 向) 及 北 北 西 向 ( 近南 北 向 ) 构 造 ,其 中北 东 东 向、
宽大 ,往 南至新 寨 一 带 逐 渐 变 狭 尖 灭 。岩 体走 向 3 3 0 。一3 4 5 。 ,倾 向北 东 ,倾 角 一 般 2 5 。~ 4 0 。( 西 接 触
带) ,岩体 边部 ( 尤其 是 东接触 带 ) 具侧 侵突 出现 象 ,并 在距 主 岩体 平距 1 5 0 m ~3 5 0 m 的 围岩 中仍 有零 星
北 西西 向 ( 近东 西 向 )常交 切错 动北 西 向主断 裂 ,对 北西 向主构 造进 行 了干扰 和改 造 。
收 稿 日期 :2 0 1 2  ̄8 - 2 1
作者简介 :施丽明 ( 1 9 6 3一) ,男 ,云南大理州鹤庆县人 ,工程师 ,从事地质 、物化探找矿工作。

元江煤矿地质报告

元江煤矿地质报告

元江煤矿地质报告1. 引言元江煤矿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江县的一座煤矿。

本报告旨在对元江煤矿进行地质调查,包括矿床分布、地层特征、矿石质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2. 地质背景元江煤矿位于云南省红河西部,属于元江矿集区。

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丰富的煤矿资源。

主要煤种为无烟煤和褐煤,赋存形式多样,包括层状、块状、胶结等。

本矿区地层较为复杂,以上寒武纪的页岩和砂岩为主,但也含有少量的石英砂岩和硅质岩。

3. 矿床分布元江煤矿矿床呈拉长状分布,总体上南北走向。

通过对矿床的钻孔和地质勘探,我们发现矿床的延伸长度约为10公里,宽度在500米左右。

矿床的分布主要受到断裂和褶皱的影响,断裂在矿床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地层特征元江煤矿地层主要由寒武纪的页岩和砂岩组成。

页岩是主要的母岩,褐煤和无烟煤主要分布在页岩之间的砂岩层中。

地层厚度在200至500米之间,煤层的厚度在0.5至10米之间变化。

地层的倾角主要为30度至60度,具有较大的倾角变化范围。

5. 矿石质量元江煤矿的矿石质量较高,煤炭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

无烟煤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北部,具有低硫低灰的特点,适合发电和煤化工行业使用。

褐煤则主要分布在南部,具有高灰多硫的特点,适合用于燃料和化工原料。

根据对矿石样品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无烟煤的固定碳含量在70%以上,灰分在10%以下,硫含量在1%以下;•褐煤的固定碳含量在40%至60%之间,灰分在40%以上,硫含量在2%以上。

6. 采矿工艺根据元江煤矿的地质特征和矿石质量,我们建议采用地测法和综放法结合的采矿工艺。

地测法主要用于封闭和支护,确保矿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放法主要应用于煤炭开采,通过矿井顶板的自然垮落实现煤炭的连续采掘和支护。

7. 环境影响评价元江煤矿的开采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破坏、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方面。

为了减小环境影响,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严格控制采矿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采用封闭式运输和处理设备;•加强煤炭的洗选工艺,减少矸石排放;•定期监测空气和水质的污染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成矿机理及找矿方向

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成矿机理及找矿方向

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成矿机理及找矿方向蔺朝晖【摘要】大红山矿区位于滇中台坳南缘,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区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成矿条件优越,大红山铁铜矿床既是区内典型的大型矿床.矿床经过多年开采,揭露了多种矿(化)体类型.为进一步查明矿床成矿机理,在野外地质调查及找矿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成矿地质背景、矿化(体)地质特征,系统厘定了成矿条件,探讨了成因机制及找矿方向,综合判定大红山—元江地区、矿区北部的元谋—姜译地区及红河断裂、底巴都背斜等构造有利部位为“大红山式”铁铜矿的找矿靶区.【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铁铜矿;成矿条件;矿床成因;找矿靶区【作者】蔺朝晖【作者单位】云南泛亚勘探技术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大红山铁铜矿床是位于滇中新平县嘎洒、老厂和新华三地交界的大型矿床,展布面积达80 km2,大地构造位置地处红河深大断裂和绿汁江断裂的交汇部位[1-2]。

区内经历了频繁而剧烈的构造运动,自太古代末期开始,先后有红山运动、晋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期等构造运动,各期次构造运动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3-4]。

本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矿床矿化类型划分,深入剖析矿床成因机制,探讨矿区找矿前景,为区域后续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1 区域成矿背景大红山铁铜矿床所在区域出露地层复杂,主要发育哀牢山群、大红山群、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

其中,哀牢山群总体呈NW向展布,发育阿龙组斜长片麻岩及小羊街组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红柱二云微晶片岩等,在矿区北部底部都村以混合岩夹片岩为主;大红山群主要出露于大红山矿区及外围东么、河口等地,构造简单、层序正常,叠置关系可靠,自上而下由老厂河组、曼岗河组、红山组、肥味河组及坡头组构成。

区域构造格局复杂,矿区即位于EW向、SN向及NW向3组构造线的交汇地带,构造运动强烈,发育分布了四大构造层,形成了哀牢山构造带和滇中盖层构造区(图1)。

大红山铜矿生产实习报告

大红山铜矿生产实习报告

大红山铜矿实习报告目录第1章前言 (1)1.1 实习目的意义 (1)1.2 实习情况简介 (1)1.3 实习矿区位置及交通 (2)1.4 实习矿区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 (2)1.5 实习矿区以往地质工作 (4)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 (6)2.1 区域地层概况 (7)2.2 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8)2.2.1 区域构造格局 (8)2.2.2 区域构造 (10)2.3 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11)2.4 区域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特征 (13)第3章矿区地质 (13)3.1 地层 (14)3.2 构造 (18)3.2.1 褶皱 (18)3.2.2 断层 (18)3.2.3 断层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20)3.3 岩浆岩 (20)3.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21)第4章矿体地质 (22)4.1 矿体特征 (22)4.2 矿石质量 (22)4.3 矿体围岩和夹石 (25)4.4 共(伴)生矿产 (25)4.5 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25)4.6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26)第5章勘查手段及采样 (27)5.1 探矿网度选择及工程布置 (27)5.2 钻孔岩芯及坑道编录(实习内容) (28)5.2.1 钻孔岩芯编录 (28)5.2.2 坑道编录 (28)5.3 采样方法 (30)第6章概略经济评价 (31)第7章结束语及体会 (31)第1 章前言1.1 实习目的意义通过一学期的矿产勘查学的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的课内实验教学,认识到矿产勘查学就是找矿勘探地质学。它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经济性、数量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的应用地质学。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矿床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及矿体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合理有效地预测、勘查和评价矿床的理论与方法,目的是提高矿产勘查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果,更好地指挥矿产勘查生产活动的实践。此次实习的目的便是通过深入矿山了解与实地观察,亲身实践、操作,从而更好的掌握、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以及更好、更深刻的学会钻孔岩芯鉴定及编录、巷道编录等相关矿山生产应用较多的技能。同时,再次学习与熟练掌握地质报告的编写。为日后学习以及工作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1.2 实习情况简介实习为期近一个月,野外实地钻孔岩芯鉴定编录以及巷道编录等实习历时一个星期,自2010 年08 月10 日至17 日。野外实习完成后至09 月13 日为室内相关资料的整理,图件的编制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期间由洪托、邓明国、留意三位老师指导与监督。野外实习具体工作量以及室内完成的具体成果如表1-1、1-2。1.3 实习矿区位置及交通大红山铜铁矿区位于云南省新平县戛洒、老厂、新化三个乡的交界部位,地理坐标:东经101°39′、北纬24°06′。矿区距新平县戛洒镇6Km,从戛洒经326 省道(新平-戛洒-墨江)至新平,再由大新二级公路进入玉元高速至玉溪共182 Km;至昆明264 Km。此外,矿区尚有戛洒-新化-新平县的县乡级公路从矿山经过,从矿山由此路至新平,再从新平经大新二级公路可与玉元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捷(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4 实习矿区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云南地形以红河~洱海~金沙江一线为界,以东称为云南高原,以西称横断山纵谷。矿区地处云南高原南部,居红河河谷之东,其西侧紧邻北西走向的哀牢山脉。矿区属山岭地形,海拔标高500~1850m,本报告范围海拔700~1400m。山脉总体走向南北,地形起伏大,切割激烈,属红河水系流域区,发育有幼年~青年期的礼社江、石羊江、俄德河、老厂河、曼岗河、底巴都河等,均汇入戛洒江(红河上游)。矿床范围内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肥味河与曼岗河交汇处,标高670m。流经矿区的曼岗河,是大红山矿铜矿首采区范围的东南天然边界,河谷狭窄,河床坡度大(6%),流量受季节限制,一般流量0.1~0.25m3/t,雨季流量可达430m3/t,旱季流量0.05 m3/t。图1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具垂直分带的特点,夏秋较为炎热,冬春温和,年降雨量700~1200mm,主要集中在6~9 月,平均930.8mm。气温最低1℃,最高45℃,平均23℃。矿区内本地居民较少,有汉族、傣族和彝族,民风纯朴,集中居住于米底莫、丫么登和哈母白祖几个村落。近年来,随着大红山铜矿和大红山铁矿的生产建设,在矿区内的大红山和小红山两地,分别形成了两个较为繁荣的工业人员生活区,并配套建设有餐饮、商店、市场、银行等生活和商贸设施。矿区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沿戛洒江一带的河谷区为云南省的水稻生产基地,此外,还种植甘蔗、芒果等亚热带经济作物。工业主要为矿产开发和与农业相配套的制糖业。近年来,随着大红山矿区铜、铁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了地方经济迅猛发展。矿区南侧的戛洒镇,从最初的一个居民点,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云南省经济繁荣的工业重镇,与之相邻的腰街、水塘等乡镇,也在大红山矿区的幅射下,发展迅速。大红山矿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矿区电力来源于滇中电力集团的楚雄谢家河变电站,电网等基础电力设施已建设完成,基本满足矿山生产发展的需要。矿区生活用水来源于南恩河,南恩河水量丰富,旱季流量达0.222m3/t,水质优良,符合国家的饮用水标准;生产用水来源于戛洒江和矿区西部的老厂河。目前,配套的生活、生产水利设施已建设完成,满足矿区的生产、生活需要。与大红山铜矿比邻的大红山铁矿,位于大红山铜矿之东、处于大红山铜矿东矿段东段之上,目前由昆明钢铁公司进行开采;矿区西侧为大红山铜矿西矿段,赋存有米底莫铜矿和鲁格铁矿,已进行过详查,尚未作进一步工作;矿区之北有底巴都铜矿,现由新平县乡镇企业局进行开采;矿区南东侧的三叠系干海子组地层中,产出有鲁祖莫小型无烟煤矿,目前尚未开发利用。1.5 实习矿区以往地质工作1959 年地质部902 队进行航测时,在大红山矿区发现了M-24 磁异常,由此展开了矿区的地质找矿工作;1965 年省地质局物探队、二区测队、地质十队,先后在矿区开展了地磁测量和少量地表地质工作;1966~1979 年,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开始对矿区进行系统的地质普查找矿和矿床勘探工作,并以F3为界,将矿区划分为东、西两个矿段,大红山铜矿处于东矿段内。1983 年11 月,第九地质队编制了《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矿区东段铁矿详细勘探及铜矿初步勘探地质报告》,报告范围为矿区东矿段,即:F3断层~A49 线,走向长4 Km。在10Km2的勘探区范围内完成钻孔308892m/535 孔,提交了详勘铁矿资源矿石量41108.84 万t 和初勘铜矿资源金属量129.67 万t。1988 年3 月,该报告正式提交省储委审查,1986 年6 月1 日,云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以储决字(1988)第6 号决议书批准:铁矿作为矿山建设的地质依据,铜矿可作为建设规划和详勘设计的依据。为尽快的勘查和开发大红山矿区的铜矿资源,1984 年11 月30 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公司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报送了《关于请求将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增列入“六五”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计划的报告》。同年12 月1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84)中色字第167 号文”向地质矿产部递送了《请对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的铜矿床部分进行详勘的函》。1986 年地质矿产部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请求,安排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对大红山矿区东矿段的铜矿首采区进行详勘,省地矿局将该任务交由第一地质大队实施。1986 年4 月7 日,第一地质大队与易门铜矿(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前身)签定了《关于大红山铜矿首采矿段详勘合作协议书》,双方商定了详勘工作的分工:坑道由易门铜矿设计和施工,钻探由地质一大队施工。1986 年4 月,地质一大队编制了《铜矿首采区详细勘探设计书》,最终确定的详勘范围为:矿区东矿段铜矿资源较为集中的曼岗河(A192)~A210 线。1989 年1 月,地质一大队提交的《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在首采区范围内提交了工业铜金属量792301t,其中富矿501260t,贫矿291041t。另有低品位铜35915t。并求得铁矿石量1482.85 万t,低品位矿781.09 万t。此外,还获得工业铜矿中伴生铁金属量1040.73 万t;贫铁矿中伴生铜金属量26470t;Ⅰ3、Ⅰ2含铜铁矿体中伴生金11837.60Kg、银133181.88Kg、钯1329.18 Kg、钴12663.39 Kg、硫83.30 万t。1988 年12 月,昆明冶金设计研究院以《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的初审稿作为依据,对首采区范围内的铜、铁矿体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提交了《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铜矿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好的结论。第2 章区域地质概况大红山铜矿区位于康滇地轴南端、扬子准地台西缘,介于红河断裂与绿汁江断裂所夹持的滇中中台拗内(见大红山矿区构造位置示意图图2),系云南山字型前弧西翼与哀牢山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居于红河断裂的北东侧。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以红河深大断裂为界,分属两大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两套完全不同的地层建造。断裂南西侧为变质程度深、混合岩化作用较强的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北东侧为大片的中生界上三叠系、侏罗系及古生界昆阳群地层。其中的中生界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并以陆源碎屑岩相砂、页岩建造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昆阳群地层以含微古生物化石和叠层石为特征。大红山群地层呈“构造窗”形式出露于红河断裂北东侧的中生代盖层中。图 22.1 区域地层概况大红山矿区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有:新生界的第四系、第三系,中生界的侏罗系和三叠系上统,元古界的昆阳群和大红山群,以及太古界的哀牢山群。现将矿区区域内出露的地层,自上而下简述如下:一、新生界(Kz):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坝区和低凹的山岭地区,为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所形成的黄土、红土、浮土及砂砾石层等。厚10~50m。第三系:分布于红河断裂附近,为砂砾岩、泥岩、页岩,偶见鸡窝状烟煤及不规则状石膏。厚约300m。二、中生界(M2)1、侏罗系(J)见有妥甸组(J3t)紫红色泥质岩夹灰岩、泥灰岩和砂岩,含介形虫。厚2241.8m。蛇甸组(J2s):灰白色、浅紫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厚1016.9~1189.1m。张河组(J2z):为紫红色泥质岩夹砂岩和泥灰岩,厚741~901m。)2、上三叠统(T3(1)、舍资组(T3s):上段(T3s2)为灰绿色泥岩夹砂岩,局部夹泥灰岩,厚109.5~334.1m;下段(T3s1)为灰白色石英长石砂岩夹泥质岩。厚444.8~758.5m。(2)、干海子组(T3g):灰绿灰黑色泥页岩夹砂岩、细砾岩和薄层煤线。厚2350m 。(3)、祥云组(T3x):灰黑灰绿色泥岩、页岩、砂岩夹砾岩、煤线或薄煤层。厚1850mm。三、中生界昆阳群(Pt2Ky)大红山矿区以东的“昆阳海槽”中,出露下昆阳群地层,为一套浅变质岩,自上而下为绿汁江组、鹅头厂组、落雪组和因民组。该套地层为冒地槽建造,有丰富的铜铁矿床产出,著名的“东川式”铜矿产于其中。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矿区所处的滇中中台拗,从下元古界开始至中生界为隆起的古陆核,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至中生界回返,才有地层沉积。昆阳群地层仅在区域内出露,矿区范围内未出露。绿汁断裂以西的滇中中台拗,在下元古代,其中的基~中酸性富含铁铜的岩浆活动强烈;断裂以东的“昆阳裂谷”则岩浆活动相对较弱,沉积了厚愈万米的碳酸盐建造。四、下元古界大红山群(Pt1d)大红山群由坡头、肥味河、红山、曼岗河、老厂河五个地层组构成,是“大红山式”式铜铁矿的含矿地层。主要分布于大红山地区及其外围的河口、漠沙、南甘及红光农场一带,分布面积约120Km2。大红山群构成了滇中中台拗中生界之下的结晶基底,由一套浅~中等变质,富含细碧——角斑岩、绿色片岩及不纯大理岩等所构成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岩系组成,以产变质火山—沉积作用成因的铜、铁矿为特征。根据大红山群火山岩的组分和产出特征,可分为红山和曼岗河两个火山旋回。五、太古界矿区内见于底巴都Zk1312 钻孔,命名为底巴都组,与上伏的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假整合接触,已知厚度684m。可分为二个岩性段:1、第二岩性段(Ard2):厚394m。为二云英眼球状混合岩夹片岩六层。2、第一岩性段(Ard1):厚290m。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眼球状及石英条纹条带状钾钠质二云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岩,夹片岩十层。2.2 区域构造基本特征2.2.1区域构造格局矿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体系、藏滇“歹”字型构造体系及川滇经向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系云南山字型前弧西翼与北西向哀牢山构造的交接处。铁铜矿赋存于纬向构造带中。区内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从太古代末期开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在矿区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所形成的构造形迹和与之相伴的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相互继承、叠加,使得地质构造趋于复杂化。对“大红山式”铜铁矿的形成和变质改造具有重要作用。矿区在早元古代为优地槽环境,此时期的红山运动(?),伴随着大规模的基性~碱中性岩浆活动,形成了富含钠质火山岩建造的大红山群地层。随后的龙川运动,使得早元古代地槽回返,大红山群被褶皱抬升形成陆块(元谋-新平古陆),构成了现今近东西轴向的褶皱基底,在其东侧的中元古代昆阳地槽中,形成厚逾万米的复理石沉积。晋宁运动又使得昆阳地槽回返,形成南北向构造的康滇古陆。到了古生代末期,印支-燕山早期的振荡运动,在矿区内基底大红山地层之上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砂页岩建造的中生代盖层。燕山运动末期使整个中生代盖层全面褶皱,产生较多的断裂,从而形成了矿区现今的构造格局(见区域构造纲要图图3 )。根据矿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及地史演化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矿区的区域建造划分为四个构造层和三个构造区。四个构造层为:第一构造层:太古界哀牢山深变质构造层;第二构造层:早元古界大红山群浅~中等变质构造层(矿区基底构造层), “大红山式” 铜铁矿产于其中;第三构造层: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构造层;第四构造层: 中生界未变质盖层。图32.2.2区域构造一、褶皱矿区内的皱构造均为东西向,已知有底巴都背斜、红山向斜和肥味河向斜。一、底巴都背斜轴向近东西,控制长约9Km,西端向南偏转成S55°~60°W。背斜核部为老厂河组,两翼依次为曼岗河组、红山组和肥味河组,两翼地层平缓、对称、开阔,北翼倾角15°~20°,产有底巴都铜铁矿;南翼倾角20°~35°。大红山铜矿(大红山铜铁矿Ⅰ号矿带)产于背斜南翼,呈单斜展布。二、大红山向斜位于A20~A45 线F1、F2断裂之间。由红山组含矿岩系和铁矿体组成。轴向大致为N80°E,北翼较缓,南翼较陡,长约2650m,宽约400~750m。三、肥味河向斜位于大红山向斜之南,轴向SEE 或近EW,两翼岩层倾角30°~45°,东部向W 倾伏,向斜轴部地层由肥味河组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夹炭质板岩构成,两翼为薄层白云石大理岩及角闪黑云白云石大理岩。二、断裂矿区内区域断裂主要为EW 向和NW 向,现将几条主要断裂特征叙述如下: 断裂一、F1位于大红山向斜南侧,在矿区内长约10Km。走向NWW 或近EW,倾向S或SW,倾角60°~85°,早期为压扭性,晚期为张扭性,断距大于500m,是深部铁矿和二道河铁矿的南界。断裂上下盘岩层产状不一致,下盘平缓,倾角25°左右;上盘岩层产状较陡,倾角60°~85°左右。沿断裂带有大量辉长辉绿岩呈岩墙贯入,相互平行的张扭性断层成群出现,角砾岩发育。该断裂可能是矿区最古老的断裂带,它可能控制着早元古代大红山群红山组火山岩的喷发,使含矿钠质火山岩及其间的铁矿体沿断裂带呈EW 向展布。断裂二、F2位于大红山向斜北侧,走向近EW,倾向S,倾角80°左右,早期为压扭性,晚期为张扭性,倾斜断距50~600m。沿断裂带有辉长辉绿岩墙贯入,并发育有白云石钠长石脉岩。断裂破碎带宽50~100m,为浅部铁矿与深部铁矿的天然边界。三、F断裂3走向NW45°~20°,倾向SW,倾角75°。断裂带宽约10m,显正平移特征,水平断距500~800m,垂直断距>280m。该断裂是矿区东矿段与西矿段的天然分界。2.3 区域岩浆活动特征大红山矿区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多旋回的特点。伴随各期构造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岩浆岩主要见于前震旦纪地层出露区,分布上受区域断裂控制,从深成岩~喷出岩、超基性~酸性岩均有出露。目前,各地质和科研单位根据岩浆岩的产出层位特征,将其划分为五个岩浆活动期(见表2-1)。表2-1□大红山矿区岩浆活动时期简表一、红山期(?)主要指分布于哀牢山深变质带中的中基性岩体,经受变质后与围岩界线难予区分,多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角闪片岩等。大红山矿区底巴都组中的角闪片岩等火山物质,属此期岩浆产物,由于变质程度达中—高级,其原岩面貌及产出状态难予恢复等原因,对该期岩浆活动尚有争议。二、龙川期该期火山活动及岩浆侵入均较剧烈、频繁。在矿区的大红山群地层中,以一套钠质火山岩为主,伴随着一定规模的岩浆侵入(石英钠长斑岩),火山岩类属细碧~角斑岩类。该期火山活动是形成“大红山式”铜矿和“大红山式”铁矿的物质来源基础。大红山矿区的I 号矿带,经大量的工程揭露证实:含矿的主体岩性为角斑质凝灰岩(已遭受变质,显片理化),黑云斜长片岩,以火山喷气活动为主,并伴有岩浆溢出形成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和同生沉积的凝灰质大理岩,该套岩性的产出,直接控制了矿体形成的空间位置和展布范围。该期岩浆活动显示多旋回、多韵律特征。云南省有色地质313 队的蔡从定研究认为:I 矿带的形成以火山喷气沉积为主,喷溢相的熔岩在含矿层中呈透镜状产出,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而中酸性的石英钠长斑岩则以浅成~超浅成岩的形式呈线状侵入,破坏了矿体。三、晋宁期本期岩浆活动显示于矿区东部的昆阳群地层中,以基性角砾岩和熔岩为主,活动较弱。四、加里东期大红山地层中分布较广,主要为辉长辉绿岩侵入体,同位素年龄测定450Ma,次为石英白云石钠长石岩。大红山本区及其外围的底巴都矿区、曼蚌等矿区均有该期大量的辉绿岩体侵入,破坏了矿体。五、燕山期见于矿区西侧的哀牢山构造带中,从超基性岩~酸性花岗岩均有分布,此外还有煌斑岩、云煌岩等脉岩,与该构造带中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矿区岩浆活动总的特征是:龙川期在优地槽下降阶段,火山活动及岩浆侵入均较剧烈而频繁,以钠质火山岩浆喷发、溢流为主,伴随有小规模的岩浆侵入。下部以浅灰色变钠质熔岩(曼岗河火山旋回)为主,上部以深绿色角闪变钠质熔岩(红山组火山旋回)为主。从岩浆岩的物质成分和岩浆作用方式来看,以基性偏碱性火山喷发作用为主(基性火山碎屑岩变质成的钠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及变钠质熔岩),中偏碱性火山侵入岩(角闪钠长片岩、斜长角闪岩、变钠质熔岩及变钠长岩)次之,其次是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岩(钠长斑岩、石英钠长斑岩和石英角斑岩)。岩浆岩呈现基性~中性~中酸性演化趋势。矿区的中偏碱性火山岩,特别是其中的变钠质熔岩,与“大红山式”铁矿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基性偏碱性火山岩,其中角闪变钠质熔岩,主要与铁矿有关;与基性凝灰质有关的角闪片岩、绿泥黑云角闪片岩,与“大红山式”铜矿的形成有关。2.4 区域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特征除中生界盖层外,矿区的昆阳群、大红山群和哀牢山构造层,均经历了多期次的区域变质作用。矿区区域内的哀牢山构造层,经历了多期次区域动力变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达角闪岩—混合岩相变质程度,显深变质特征;昆阳群地层变质程度为绿片岩,具浅变质特征。矿区基底的大红山群各类岩石经受了浅~中等程度的区域变质,属中度变质的绿帘石~角闪岩相与长英浅粒岩变质相。变质凝灰岩及块状白云石大理岩相当于变粒岩相;基性钠长黑云(角闪)片岩相当于钠长—绿帘—角闪岩相。火山变质岩类的火山碎屑型原岩有:变钠质凝灰岩、钠长角闪片岩等。属细碧~角斑质火山碎屑岩。沉积变质岩类的正常碎屑—化学沉积型原岩有:白云石大理岩、炭质板岩、石榴二云片岩等。火山石沉积变质岩类的过渡型原岩有:石榴黑云片岩、石榴角闪黑云片岩等。显示火山—沉积过渡性岩石特征。第3 章矿区地质大红山铁铜矿区共有七个成矿带,大红山铜矿床系指大红山矿区之Ⅰ号矿带,该矿带产于曼岗河组第三岩性段(Pt1m3)中,由三个含铁铜矿层和四个含铜铁矿层组成一个厚大、稳定的铁铜矿带。3.1 地层大红山铜矿床范围内,出露有基底和盖层两套地层。基底为早元古代大红山群,由一套富含铁、铜的浅~中等变质程度的钠质火山岩系组成,属古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岩,主要出露于曼岗河、老厂河、肥昧河等河谷两岸及山坡地带;盖层为一套晚三叠系干海子组及舍资组的陆源碎屑岩,广泛分布于矿区四周的山岭地区。曼岗河河西至F3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大红山层肥味河组、红山组、曼岗河组以及三叠系上统干海子组、舍资组和第四系残坡积层(见综合地层柱状图图4 )。图4现将矿床范围内的地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一、第四系残坡积层(Q)分布于矿床范围内的河谷及平台地区。厚0~70m。多由上三叠系舍资组下段的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英砂岩坍塌堆积而成的残坡积物组成的岩块夹碎砂层构成。二、三叠系上统(T3)S)1、舍资组(T3矿床范围内仅出露下段地层(T3S1),分布于山岭地带。总厚大于150m。为浅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g)2、干海子组(T3分布于矿床的东南地区。总厚120 m。不整合覆盖于大红山群地层之上。自上而下分为3 个分层;⑴、深灰色炭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厚70 m。⑵、深灰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炭泥质粉砂岩。厚20 m。⑶、杂色厚层状含砾泥质粉砂岩,上部为深灰色炭泥质粉砂岩和炭质泥岩夹煤线,局部达可采厚度。本层厚30 m。三、早元古代大红山群(Pt1d)1、坡头组(Ptp)1只在区域内出露,为砂板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由一套炭质板岩、炭质白云石大理岩、石榴二云片岩组成。厚626m。2、肥味河组(Ptf)1分布于矿床东南部,出露于哈母白祖、大红山向斜及肥味河两侧。厚375 m。由两个岩性段组成:⑴、第二岩性段(Pt1f2)厚215 m。为一套块状白云石大理岩、炭质白云石大理岩夹炭质板岩,自上而下分六个细分层:①灰白色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厚大于20 m。②灰黑色炭质板岩,含黄铁矿(S3~4%)、黄铜矿(Cu0.1~0.2%)。厚5 m。③灰白色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厚45 m。④灰黑色炭质板岩夹炭质白云石大理岩,含黄铁矿(S2~5%)、黄铜矿(Cu0.1~0.2%)。厚65 m。⑤灰白色块状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厚60 m。⑥灰黑色硅质炭质板岩。厚20 m。⑵、第一岩性段(Pt1f1):厚160 m。自上而下分为3 个细分层:①灰白色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厚50 m。。

元江

元江
元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雨季5~10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85%以上,枯季1l~4月雨水量仅占年水 量10%~15%,故冬季、春季的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元江流域属国际河流,除农业少量耗水外,江水经越南流入南海,年出境水量为479亿立方米,占河口入海 水量的40%,占中国入海总水量亿立方米的2.8%。
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洪峰历时较短,洪水暴涨暴落,河床水位变幅较大,一般达12~20米。据 有关资料统计,1986年l0月上旬,元江、澜沧江流域普降大雨或暴雨,元江发生了近百年来第2大洪水,元江站 洪峰流量为7520立方米/秒,下游蛮耗站8050立方米/秒,均为实测最大,约50年一遇洪水。
水资源
水资源开发现状
藤条江那兰水电站元江的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仅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484亿立方米的1%,主要 用于农田的灌溉和城镇生活用水及工业供水。
元江流域已修建中型水库8座,实灌面积0.5万公顷,小型水库701座,实灌面积2.79万公顷;修建引水工 程1868处,实灌面积6.59万公顷提水工程1346处,实灌面积1万公顷;塘坝及井灌处,实灌面积1.5万公顷。元 江流域有耕地47万公顷,利用水利工程有效灌溉总面积为12.33万公顷,水利化程度为26.2%,是全国水利化程 度比较低的地区之一。元江流域拟定干流8级梯级开发,主要支流40座梯级电站开发,由于受地形限制,各梯级 基本上为峡谷水库,库容较小,坝区枢纽布置困难,施工场地、交通条件不理想,加之工程复杂,施工困难,单 位千瓦投资高,保证出力低,距主要负荷中心较远,开发目标较为单一等诸多因素,除已建成的绿水河、依萨河2 个中型电站(总装机8.25万千瓦,年发电量4.16亿千瓦·时)和一些小型水电站外,整个流域基本上处于未开发 状态。

大红山北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析

大红山北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析

大红山北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析文耀辉【摘要】大红山北铜多金属矿床处于星星峡一明水金多金属成矿带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但由于区内工作程度低,多年来找矿一直没有很大突破.笔者以矿区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首先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对矿区地层、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重点对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找矿方向进行研究.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本区沿弧形构造线在岩体周边接触带部位及其附近的断裂构造裂隙中找矿是扩大区内远景的主要方向.上述分析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扩大资源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有色金属(矿山部分)》【年(卷),期】2018(070)002【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大红山北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方向【作者】文耀辉【作者单位】宝鸡八方山铅锌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鸡7217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15数十年来对已探明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加上勘查投入的不足,我国许多矿山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

后备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是许多矿山面临的重要任务[1]。

笔者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并参考前人工作成果,对大红山北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合成熟的控矿理论和成矿理论成果,确定有价值的找矿方向[2]。

1 成矿地质背景[3]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北东缘,库鲁克塔格—星星峡大陆碰撞带东段的塔里木板块中央变质地体的中部。

由于加里东期,特别是华力西期岩浆岩强烈的侵入活动,致使长城系和蓟县系变质岩大量被破坏和吞蚀,分布极为零乱。

构造线基本沿北东东向展布,由北部的沙泉子断裂和南部的尖山子断裂所控制(图1)。

图1 大红山北铜多金属矿床区域地质图Fig.1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Dahongshanbei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1—冲积砂质黏土、洪积砂砾;2—灰质白云岩、结晶灰岩;3—白云质大理岩、二云石英片岩;4—海西中期花岗闪长岩;5—海西中期闪长岩;6—加里东旋回花岗岩;7—矽卡岩化、花岗岩脉;8—隐伏断层;9—地质界限、产状;10—铜、铅矿点;11—钨钼矿2 矿区地质概况2.1 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主要有: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群尖山子组下亚组的变质岩(Jx1t)和第四系全新统(Q4)。

大红山采矿生产实习报告

大红山采矿生产实习报告

大红山生产实习报告学院: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班级:采矿工程姓名:学号:实习地点:大红山铜矿、大红山铁矿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资开系目录1、实习目的和任务2、矿山概况3、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4 、矿床开拓5、采矿方法6、选厂7、实习体悟1、实习目的和任务采矿专业生产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本专业主干课程——金属矿床地下开采及部分专业课的基础上,为更多地接触矿山生产,理论结合实际,而进行的一项基本实践训练,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必须进行的一个实践环节,内容以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为主。

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矿山生产现状、开拓系统以及所使用的采矿方法,学习矿山生产建设中的经验及劳动操作技能,增长才干,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加深巩固学过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完成地下开采课程设计以及其它后续课程。

2、矿山概况:大红山铜矿位于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镇境内,地理座标东经101°39′,北纬24°06′,在紧靠哀牢山脉东侧的戛洒江(红河、元江的上游)东岸。

矿区有公路通往新平县城。

矿区距新平县戛洒镇12km,从戛洒经326省道至新平(65km),再由大新(大开门—新平)二级公路进入玉元高速至玉溪共182 km;至昆明264 km;至成昆铁路易门矿务局禄丰转运站(275km)及广通火车站(216km)等地,由广通及禄丰至昆明有成昆铁路相通。

矿区外围交通较方便。

全县面积4270km2,人口25.6万。

多年来新平县一直是以生产木材、烤烟、甘蔗、稻米等为主的农业经济区,粮食自给略有盈余,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比较落后。

全县原有的主要工业企业,为小糖厂、小纸厂等。

此外,还有小炼铁厂、小型有色金属采选厂、露天铁矿等,境内丰富的水力资源也有待开发。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铁矿及有色金属蕴藏量大。

大红山铜矿、大红山铁矿先后建成投产,对云南省、新平县、嘎洒镇的经济,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矿区标高600m~1850m,属侵蚀剥蚀山地地形,切割深,起伏大,沟谷发育,曼岗河、肥味河、二道河、老厂河从矿区流过,汇合为浑龙河,在矿区西南约9km处注入戛洒江(红河和元江的上游)。

元江地区大红山群地质特征及找矿新方向

元江地区大红山群地质特征及找矿新方向


干海
煤变质为焦煤 。变质 群 组 段
基底 为 元古 界 大 红 山
厚度 代
/ m 号
岩性描述
火山岩及
火 山物 质
蚀变及矿化
地球化学特征
群红 山组、 肥味河组 ,
与上 三 叠统 呈 不 整 合
子 组 T 孵 肥 味 河 组 附
T 蝎 l 10 5 P , f
煤系地层 碳 质 板 岩 夹 砂质板岩

薄 煤层 富 碳 质 硅质底部 富

接 触 ,部分 地 段 为 断 层 接触 ( 见表 1。 )
11 肥 昧 河 组 ( ) .

基 性 火 山岩
赤 铁矿
上 金 红 石 矿层
Ba
上 火
上 山
碳质板岩
12 P 9 - h
1 红 山组 ( l . 2 P h)
红 山
群 红 山 组
段 Eh
岩 亚 段
上大理 岩 亚 段 6 . P 78 , h 块 状 白云 石 大 理 石
上玄武质粗面安 山岩 镍 黄铁矿化 .黄铜矿层 .
●黄 铜 矿化
T、 b iN
下玄武质粗面安 山岩
上 钻 验 证 , 岩 石 地 球 对 比 , 现 铁 铜 矿 ( )并 发 现 两个 优 质 金 红 石 层 位 , 因 类 型 经 发 化 , 成 为 变基 性 火 山岩 型 , 大 红 山群 找 矿 指 出新 的矿 种 。 为 关 键词 : 红 石 矿 ; 金 大红 山群 ; 细碧 角斑 岩 中 图分 类 号 :6 P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中 中火 山 段 岩亚段 3 . 20 h

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的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的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 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的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杨正祥(玉溪矿业有限公司,云南 玉溪 653405)摘 要: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位于我国西南的边陲,是铜矿资源主要的产出地。

近年来一直以自身优越的地质成矿条件受到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的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首先,分析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的控矿构造特征,再通过对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的找矿潜力进行分析,致力于为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控矿构造特征;找矿潜力分析中图分类号:P61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24-0065-2Analysis of ore controll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of copper deposits in Dahongshan area, Yuxi, Yunnan ProvinceYANG Zheng-xiang(Yuxi Mining Co., Ltd,Yuxi 653405,China)Abstract: Dahongshan area in Yuxi, Yun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which is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 of copper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for its superior geological and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we analyzed the ore controll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the Dahongshan Copper Deposit in Yuxi, Yunnan Province.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re contro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pper deposits in Dahongshan area of Yuxi, Yunnan Province, and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the copper deposits in Dahongshan area of Yuxi, Yunnan Province, it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pper deposits in Dahongshan area of Yuxi, Yunnan Province.Keywords: Dahongshan area, Yuxi, Yunnan Province; copper mine; ore contro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re potential analysis大红山铜矿床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内,是铜矿资源主要出产基地之一,随着铜矿床被揭露的地质现象增多,矿体特征,赋存规律较为复杂,区域的控矿条件,控矿因素更加多元化,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对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的地理位置特点对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控矿构造特征分析,指明云南玉溪大红山地区铜矿的控矿特征标志[1]。

云南省铜铅锌银矿床的主要类型、矿床分布、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云南省铜铅锌银矿床的主要类型、矿床分布、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云南省铜铅锌银矿床的主要类型、矿床分布、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铜矿主要类型:斑(玢)岩型、沉积变质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

次要类型:火山沉积变质型、砂岩型、岩浆熔离型、热液脉型。

一、斑(玢)岩型铜矿床(一)分布根据成矿地质环境,可分为产于岛弧环境的斑(玢)岩型铜矿床和产于陆内造山带盆—岭构造的拉伸盆地(或其边缘)的斑岩型铜矿床。

产于岛弧环境的斑(玢)岩型铜矿床分布于中甸格咱印支期压性岛弧区;产于陆内造山带盆—岭构造的拉伸盆地(或其边缘)的斑岩型铜矿床,分布于北起德钦,南至金平,主要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东侧的德钦—尼西、中甸、剑川老君山、三江口—丽江古城—北衙、宁蒗—永胜—祥云、华坪—南华等第三纪拉伸盆地或其边缘分布。

(二)代表性矿床1、岛弧带的斑(玢)岩型铜矿:中甸普朗铜矿、雪鸡坪铜矿2、陆内造山带的斑岩型铜矿:祥云马厂箐铜矿、金平铜石—长安冲铜(钼)矿(三)成矿特征1、岛弧带的斑(玢)岩型铜矿床(1)矿床产于中甸格咱印支期压性岛弧区。

岛弧是以弧安山岩大量发育和中酸性岩浆的大规模浅成—超浅成侵位为主要标志,弧后盆地不发育的压性岛弧。

(2)成矿岩体为与安山岩同源共存的超浅成相的玢岩及浅成相的斑岩。

岩石组合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

岩石属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岩类。

(3)具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由岩体核部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钾化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盘岩化带。

矿化主要发生于绢英岩化带及钾化硅化带。

(4)除由浅成—超浅成的斑岩—玢岩组成的复合岩体,侵位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形成斑(玢)岩型铜矿床外,共生由同源浅成(半浅成)侵位于上三叠统曲嘎寺组的斑岩体,形成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中甸红山)。

2、陆内造山带的斑岩型铜矿床(1)矿床产于滇西—滇中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带的第三纪坳陷带。

(2)成矿岩体主要为富碱正长(斑)岩(金平铜厂、长安冲)及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祥云马厂箐)。

充填采矿法在大红山铁矿的应用

充填采矿法在大红山铁矿的应用

充填采矿法在大红山铁矿的应用充填采矿法是一种很符合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矿山理念的实用技术,目前在大红山铁矿I号铜矿带深部150万t/a采矿工程、III、IV号矿体和280m小富矿体等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可以减少尾矿和采切废石的排放,而且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安全性能。

还有二道河矿段100万ta采矿工程未“三下”开采,也必须采用充填采矿法,目前正在建设配套的充填系统。

标签:充填采矿法;绿色环保;安全高效1.大红山地质和采矿方法简介1.1地质简介大红山铁矿根据矿体平面分布、产出部位、埋藏深度、构造边界等因素,可划分为浅部铁矿、深部铁矿、曼岗河北岸铁矿、哈姆白祖铁矿和Ⅰ号铁铜矿带等五个地段。

五个地段经勘探查明有五个主要含矿带,共计71个矿体,其中大型矿体3个、中型矿体7个、小型矿体61个。

共计有铁矿石总储量45825.34万t (未包含熔岩铁矿)/55790万t(含熔岩铁矿),TFe品位36.32%/33.41%,其中表内34112.75万t,TFe品位40.94%,表外11712.59万t,Tfe品位23.05%。

铜矿石总储量约7567.15万t,铜平均品位0.53%,伴生铁品位TFe20.09%。

根据矿体产出层位和部位,由下而上划分为7个含矿带,其中有工业矿体的矿带5个(Ⅰ、Ⅱ、Ⅲ、Ⅳ、Ⅴ)。

矿体的产出层位,上部以铁矿为主,下部以铜矿为主。

Ⅱ矿带为主要铁矿带,Ⅳ、Ⅴ矿带为铁矿,Ⅰ、Ⅲ矿带为铁铜矿带。

各矿体的空间位置如下:1.2采矿方法简介1.2.1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法大红山铁矿中部采区、南翼采区和主采区等400万t/a一期已回采结束的采区及西翼采区、西上采区、东上采区等400万t/a二期正在进行的采矿工程均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

主矿体整体回采顺序自上而下开采,其中主采区合采部分矿体较为厚大,从矿体中部朝南北向拉槽,边角部分辅助拉槽形成补偿空间,矿块回采时整体向切割槽两翼及侧翼后退式回采,多分段梯段式同时出矿,上分段回采工作面超前下分段回采工作面大于一个分段的距离。

大红山铜矿床伴生金银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

大红山铜矿床伴生金银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

SerialNo.614June2020现 代 矿 业MODERNMINING总第614期2020年6月第6期 金 鑫(1984—),男,工程师,653100云南省玉溪市。

通信作者 余 璨(1992—),女,工程师,硕士,650051云南省昆明市。

大红山铜矿床伴生金银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金 鑫1 余 璨2(1.玉溪矿业有限公司;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 要 大红山铜矿床属火山喷气—搬运沉积—变质改造型矿床,矿化丰富,成因复杂。

在系统收集矿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工作、试验测试成果,对大红山铜矿区内的金、银矿化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黄铜矿、黄铁矿等矿物中的独立金、银矿物是矿床中伴生金、银的主要产出形式;②曼岗河时期海底火山喷气—沉积作用奠定了金、银矿化基本格架,金、银矿化主要赋矿层位为曼岗河组第3岩性段;③I号矿带各矿段金、银矿化显示出与铜、铁矿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I2、Ib、I3矿段中矿化强度最高;④金、银矿化层控特征显著,矿床演化过程严格受火山活动及岩相古地理控制,地层岩性、围岩蚀变、地球物理特征等共同组成了寻找大红山金、银矿化的有利标志。

关键词 金银矿化 地质特征 矿化规律 找矿方向DOI:10.3969/j.issn.1674 6082.2020.06.007MineralizationEnrichmentRegularityandOreProspectingofAssociatedGold silverforDahongshanIron copperDepositJinXin1 YuCan2(1.YuxiMiningCo.,Ltd.;2.KunmingProspectingDesignInstituteofChinaNonferrousMetalsIndustryCo.,Ltd.)Abstract DahongshanCopperDepositisavolcanicexhalation transportanddeposition metamorphicreformationtypedeposit,whichcharacterizedbyrichmineralizationandcomplicatedgenesis.BasedonsystematiccollectionofgeologicaldataofDahongshanminingarea,theoccurrenceandenrichmentmechanismofgold silvermineralizationisobtainedbycombinedwiththefieldgeologicalsurveyingandtestresults.Thestudyresultsshowthat:①theindependentgold silvermineralaremainlyoccurredinchalcopyriteandpyrite;②thesubmarinevolcanicexhalation sedimentationestablishfoundationforgold silvermineralizaiton,inaddition,thefold silvermineralizationismainlyoccurredinthirdlithologicmemberofMangangheFormation;③the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gold silvermineralizationandcopper ironmineralizationispresented,whichhavemostmineralizationinternsityamongI2,IbandI3ore section;④thegold silvermineralizationhasthecharacteristicofstratabound,andtheoreevolutionstrictlycontrolledbyvolcanicactivityandlithogaciespaleogeography,theformationlithology,wall rockalteration,geophysicalcharacteristicscanberegardedastheprospectingcriteriaforDahongshangold silvermineralization.Keywords Gold silvermineralization,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Mineralizationregularity,Prospectingdirection 大红山铜矿区内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显著,形成了由铜、铁、金、石灰石等十余种矿种组成的哀牢山成矿带[1 5]。

大红山地区矿区特征及成因类型探析

大红山地区矿区特征及成因类型探析

逐 渐变薄 、 变 贫 .对 于 其 矿 床 成 因 ,目前 较 一 致 的看 法 是 “ 火 山 喷 发 沉 积 一 后 期 变 质 改 造 ” ,即 大 红 山 的成 矿 物
质 在 早 期 由 火 山喷 溢 到 表 面 沉 积 , 形 成 矿 化 点 、带 , 后 期 经 过 一 系 列 区域 变 质 作 用 、热 液 作 用 改 造 富 集 成 矿 .对 于 近 年来 不 少 学 者 将 其 归 入 I O C G矿床 , 尽 管 大 红 山地 区 有 一 些 I OC G矿 床 特 征 , 但 都 没 有 充 分 的证 据 证 明 它 . 关 键 词 :大 红 山 ; 地 质特 征 ; I ( ) c G矿 床 ; 矿床组合 ; 成 因类 型
大红 山矿 床位 于扬 子板块 西 南缘 , 该 区构 造 发 育 、地 质运 动 活 跃 , 其 复 杂 的成矿 条 件 ,吸 引着 许 多学
者 和地 质工 作者 对 它进行 研究 .作为 滇 中地 区主要 铁 铜矿 产 地 之一 ,该 区又 位 于 川滇 黔 大 型成 矿 带 上 ,因 此 对它 的研 究 , 不 仅有 利于 探索 云南 地 区铁铜 矿 床形 成机 制 ,也 对整 个川 滇 黔 地 区成 矿 来 源 、找矿 模 型 的
震 旦 纪基 底 , 盖层 为 中生带 盖层 , 呈 不 整 合 接 触 .矿 区 内构 造 运 动 和 岩 浆 活 动 频 繁 ,自太 古 代 末 期 , 不 同 阶

收稿 日期 :2 0 1 5—0 4 0 3 基金 项 目 :中 国地 质 调 查 局 计 划 项 目( 1 2 1 2 0 1 1 3 0 9 4 9 0 0 ) .
2 0 1 5年 1 2月
De c . 2 0 1 5

云南大红山矿区鲁格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云南大红山矿区鲁格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35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云南大红山矿区鲁格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张武鹏1,殷灿春1,张达兵1,张永彬2(1.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2.玉溪矿业有限公司,云南 玉溪 653100)摘 要:鲁格铁矿(Ⅳ4铁矿体)是位于大红山矿区中西部的典型铁矿床之一。

通过对鲁格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分析,表明其矿床严格受区域构造、岩浆岩及地层岩性等因素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层控性特征,其中浅灰色碱中性变钠质火山岩是区内典型的成矿岩性,火山岩浆中的钠铁在岩浆从基性向碱中性演化阶段中逐渐富集,形成区内富含铁矿的变钠质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分析认为鲁格铁矿主要赋存于大红山群组地层变钠质熔岩中,区内构造复杂且矿体厚度变化较大。

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对寻找铁矿的前景良好,矿床北西部可作为下一步找矿勘查的重点靶区。

关键词: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远景;鲁格铁矿床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2-0035-3收稿日期:2020-10作者简介:张武鹏,男,生于1987年,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查。

云南大红山矿区位于滇中区域所属的新平大红山群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产出特大型的大红山铁铜矿区铁、铜矿床,区内磁异常特征表现为北东向,矿区外围尚有多个磁异常,充分说明该区内找矿潜力较大。

本文重点结合大红山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对鲁格铁矿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进行探索,提高矿床研究程度,为矿床下一步的勘查、开发提出重要的理论支撑及指导意义[1]。

1 区域地质背景以红河大断裂将区内地层分为两部分,南西侧为混合岩化作用的哀牢山变质岩带,北东侧出露大红山群和晚三叠世干海子组的两套地层,其中大红山群是一套古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岩系,富含钠质火山岩及铁铜矿。

区内东西向、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其构造形迹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既相互继承又相互叠加,其中南北向构造对大红山式铁铜矿带的分布进行控制,东西向构造对区内大红山铁铜矿床及其他伴生矿体的分布进行控制,北西向构造具有破坏作用。

云南大红山矿区底嘎姆铁矿床特征及找矿前景

云南大红山矿区底嘎姆铁矿床特征及找矿前景

云南大红山矿区底嘎姆铁矿床特征及找矿前景付淳;张龙【摘要】大红山矿区底嘎姆铁铜矿床地质特征与大红山式铜铁矿床相似,具显的层控性,其含矿岩系分别为下元古界的大红山群曼岗河组(Pt1 dm)和红山组(Pt1dh),属火山喷气—沉积改造型铁铜矿床,该区具有良好找矿前景.【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5页(P344-348)【关键词】地层控矿;大红山式铜铁矿;云南大红山底嘎姆【作者】付淳;张龙【作者单位】云南铜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5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底嘎姆矿床位于云南新平县大红山矿区东南方向约3Km处,该地区先后发现了田房、大田、羊圈房和白拉莫等多个矿床(点)。

前人对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集中于该区总体地质特征及矿化特点,部分学者则对妖怪塘矿床、佐思孔矿床及东么矿床等进行分析,鲜少有深入的研究工作针对底噶姆矿床开展[1-4]。

基于近期系统的勘查成果,本文就底嘎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矿床的找矿远景。

底嘎姆矿床位于新平县老厂、新化两个乡的交界部位,距离大红山铜矿床4Km。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位于样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南段大红山台拱底巴都背斜南翼,夹持于绿汁江断裂与红河断裂交合的滇中台拗内,同时也位于哀牢山构造带与云南山字型前弧西翼的交汇部位。

地层由基底层和盖层两部分构成,前者由下元古界大红山群的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系组成,后者由中生界三叠系海陆交互相以碎屑物为主的沉积岩系组成;盖层的构造具明显的继承性[5~6]。

2.1 地层本区主要出露地层为下元古界大红山群变质岩,为一套变质钠质火山—碳酸岩组合,,属古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建造,上三叠统不整合覆盖其上。

现将各主要出露地层单元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分布于区内曼岗河谷两侧及一些沟谷、缓坡地带,残积、坡积物及耕植土、砂砾土及砂质粘土层构成,厚0~70m。

大红山铁铜矿床Ⅱ号矿组周边小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大红山铁铜矿床Ⅱ号矿组周边小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大红山铁铜矿床Ⅱ号矿组周边小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蔺朝晖【摘要】大红山铁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康滇地轴南端,是我国重要的元古宙铁铜矿床分布区.矿区成矿条件优越,含矿地层为大红山群曼岗河组、红山组地层.矿区内厚大的Ⅱ号铁矿体赋存于红山组地层中,小矿体多产于Ⅱ号矿体周边,总体受构造控制,边部常产有辉长辉绿岩体.本文总结小矿体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并对其找矿方向进行分析.认为通过进一步地质工作,在主矿体周边具有较好的小矿体找矿前景.【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9(028)0z1【总页数】4页(P238-241)【关键词】大红山铁矿;Ⅱ号矿体;小矿体;辉长辉绿岩【作者】蔺朝晖【作者单位】云南泛亚勘探技术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0 引言玉溪大红山铁矿是昆钢的主要铁矿石原料基地和主力矿山,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矿山隐伏的矿产资源危机已逐渐显现。

为确保矿山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在主矿体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周边小矿体资源也随之进行。

其中,Ⅱ号矿体周边以往的勘探工作有一定基础,是较为理想的小矿体探矿开发利用对象之一。

本文综合收集前人的勘探和研究成果,对Ⅱ号矿体周边的小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等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边部小矿体找矿预测及勘查开发提供帮助[1]。

1 地质背景图1 矿区区域地质简图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资料来源:文献[4])矿区位于滇中中台坳南端,介于红河断裂与绿汁江断裂所夹持的三角地区,矿区内构造运动复杂且强烈,位于东西向、南北向及北西向三组构造线的复合部位[2](图1)。

从太古代末期,不同时期、阶段的构造运动在本区均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区内构造运动频繁、剧烈且伴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相互继承干扰,导致地质构造趋于复杂。

区内古元古代基性岩浆喷发活动较为强烈,形成了曼岗河组、红山组厚大的基性火山岩层,具有多期喷发性质,根据徐启东对大红山岩群变质火山岩的研究,该期岩浆活动与曼岗河组、红山组地层成矿元素的富集有着直接关系[3]。

云南元江红龙厂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云南元江红龙厂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云南元江红龙厂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黄绍明
【期刊名称】《现代矿业》
【年(卷),期】2024(40)4
【摘要】红龙厂铜矿是元江铜矿区的重要金属矿床之一,大地构造位置在川滇台背斜的红河深大断裂北东侧。

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结合矿区近年勘查研究新进展,通过梳理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在矿床成矿规律方面取得新认识。

研究表明:区域昆阳群变质岩系及复杂的构造格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成矿背景条件;红龙厂铜矿具有严格的层控性,矿体主要赋存于落雪组二段乳白色白云岩或上覆青灰色白云岩底部;矿区青扬大断裂的次级褶皱及次级断层控制着地层和矿(化)的分布,为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条件和赋存空间;矿床主要形成于氧化-还原环境中,矿质主要积聚于弱还原环境的低洼地带,属于典型的沉积-变质-改造层状铜矿床;矿区赋矿层位、构造活动强烈部位等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下一步应加强对F3断层下盘及主矿体北东段深边部的地质找矿工作。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黄绍明
【作者单位】玉溪矿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云南省镇雄县海子银厂湾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2.关于云南元江建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元江铜矿生产勘探及地质找矿的意见
3.云南文山市杨柳井铝土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4.云南东川地区汤丹铜矿床成矿规律
及对因民铜矿区的找矿启示5.云南东川地区汤丹铜矿床成矿规律及对因民铜矿区的找矿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红山、金川矿山考察报告

大红山、金川矿山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内兄弟矿山的成功经验,并把《柴山钼铋钨多金属矿3000t/d采选技改工程项目》设计、建设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矿山,2011年5月11日至18日,柿竹园有色金属公司和长沙矿山研究院组成相关专业人员共12人的考察团,针对柴山钼铋钨多金属矿的特点及开采技术条件,选择了云南大红山铁矿、云南大红山铜矿、甘肃金川公司二矿区三个矿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及技术交流。

(一)大红山铁矿1、概述大红山矿区包括铁矿和铜矿两部分,铁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东(昆钢),铜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西(云铜)。

地形标高670m~1500m,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

区内河流深切,岭高谷深,山坡多较陡峻(坡角30︒~40︒),地势东高西低,和矿体倾向近乎一致。

深部铁矿地质储量计算结果为:表内铁矿石储量B+C+D级27989.11万t,品位43.27%,目前井下生产能力为430万t/a,分为四个区段进行开采。

矿体倾角35︒~45︒,平均40.8︒,矿体厚度16m~44m,平均30.3m。

全矿约4000人,本矿在职人员690人,其中选厂430人。

大红山铁矿为昆钢的主要铁矿石原料基地和主力矿山,目前,三个地面选矿厂生产规模达到处理原矿1000万t/a,入选原矿品位井下矿35%、露天矿19.31%,可生产出含铁品位63%以上的铁精矿320万t,经长171km、高差1512m的管道通过3座压力泵从大红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昆钢总部。

大红山铁矿是以观念新、机制新、管理新为特征的国内特大型、现代化地下矿山,这是全国矿山建设的一个标杆。

大红山所采用的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创造了诸多国内外第一:长距离矿浆输送管道铺设,复杂程度世界第一;管线171km,长度居全国第一;φ8.8×4.5m大型半自磨机容积国内第一;20m高分段、20m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第一;1865m长距离胶带机提升高度达421m,目前为中国之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夹少量碳质板岩,黑云母绿泥石片岩。此 亚段未见火山碎屑物质,富含碳质,属深海相正常沉积碳酸盐 岩,厚度大于 137 m,未见底。
总之,元江红光地区大红山群红山组由 3 套火山岩、2 套非正 常沉积的大理岩、1 套正常深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构成,基本上可 和新平大红山地区进行对比。元江红光地区元古代存在 3 次火山 喷发期和 2 次火山间歇期,火山喷发期也并非连续喷发,还存在若 干个小的间歇期。经过总体对比后认为:元江红光地区火山活动规 模小,厚度小,凝灰岩多,钠质熔岩少,而层位可以对比,含矿性差 异较大,反映在航磁异常,地磁异常无法与大红山对比。
造,由赤铁矿(40%~50%)、菱铁矿(30%~35%),显微砂质、硅质
主要依靠岩矿鉴定,看其是否含火山碎屑和火山凝灰物质。 (15%~20%),黏土矿物(5%~10%)组成,赤铁矿呈断续条纹,菱铁
2.2.2 变基性火山岩(细碧岩)原岩恢复
矿分布于赤铁矿间。光谱分析见表 3。
基性火山岩均已变质为各种片岩,与负变质片岩难以区分。
1.2.2.1 中火山岩亚段(Pth2-2)
区域变质作用,部分
煤变质为焦煤。变质 群组 段
基底为元古界大红山
亚 厚度 代 段 /m 号
表 1 地层概况表
岩性描述
火山岩及 火山物质
蚀变及矿化
地球化学特征
群红山组、肥味河组, 与上三叠统呈不整合 接触,部分地段为断 层接触(见表 1)。 1.1 肥味河组(Ptf)
TiO2 的质量分数大于 98%。变质成因金红石呈细柱状、微粒状, 区内金红石晶形与之一致。含矿岩石中,除金红石外,偶见钛铁
铁矿转变为赤铁矿,其反应式如下: 2FeCO3+H2O圳Fe2O3+2H2CO3+2H++e上式为可逆反应,反应方向取决于 Eh 值和 pH 值。
矿(FeTiO3)、锐钛矿(TiO2),说明金红石由钛铁矿经锐钛矿、板钛 矿变质生成。 3.5.2 下金红石矿层
化。大理岩底部含黄铜矿、黄铁矿,光谱分析 Cu 的质量分数为
0.3%~0.35%,属贫矿。从铜矿体产于火山活动间歇期看,矿床成
因可能为火山气液型。
3.4 镍矿化
镍矿化产于上火山岩亚段 (Pth3-2) 上粗面安山岩解理裂隙 中,脉状产出。矿物组合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镍黄铁矿,脉石矿
物为石英、方解石。镜下可见黄铁矿晶出早于磁黄铁矿,镍黄铁
log[H2CO3]=
Eh+0.059pH-0.37 0.059
即 Eh 值、pH 值增大或同时增大时,有利于向生成赤铁矿方
向进行。从层位上看,铁矿层上下均为碳质板岩,反映为还原环
境(在氧化环境下碳质会氧化分解),铁矿中含砂泥质,不含碳
质,反映 Eh 值、pH 值增大,有利于生成菱铁矿或菱铁矿向赤铁
区内岩石均已变质,可达到绿片岩相。原岩恢复采用岩石化 3 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产
学法、微量元素类比法进行。正常沉积和非正常沉积大理岩均以
与火山活动直接有关的矿产为铁、铜矿,间接有关的矿产有
富 Ca、Mg 为特征,非正常沉积大理岩虽含火山物质,但其含量太 金红石矿和镍矿化。
少,微量元素上无法区分,主要靠岩矿鉴定。
第一期(下火山岩亚段)早期为基性火山凝灰岩,中期为基 性火山岩(下金红石层),晚期为基性火山凝灰岩。
第二期(中火山岩亚段)主要为钠质基性火山岩。 第三期(上火山岩亚段)早期以基性火山凝灰岩为主,中期 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晚期早世为基性火山碎屑岩,中世为基性 火山岩,之后有一个间歇期,晚世为基性火山岩(上金红石层)。 结束期(Ptf 底部)泥火山,火山热泉活动(赤、菱铁矿层)。
从杂质元素看,仍以亲铁元素 Mn、V、Ti、Ni、Nb、Zn 为主,显
原岩恢复主要依靠岩石光谱分析,看其是否富集基性岩地球化 示一定继承性,Mn 的质量分数高达 0.5%,这不是沉积铁矿能达
学特征元素,如 Fe、Mn、V、Ti、Cr、Ni、Co、Zn、Cu、Zr、Nb 等,常量元 到的,Ba 的质量分数高达 500×10-6,是全孔最高值,反映铁矿是
验证以及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确定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存在,
块状白云石大理岩,大理岩中多见火山碎屑物质,普遍含
和大红山地区对比后,确定大红山群的存在。
黄铁矿、碳质,厚 67.8 m。
1 地层
1.2.2 红山组中段(Pth2) 由中火山岩亚段(Pth2-2)和中大理岩亚段(Pth2-1)组成。
盖层为上三叠统干海子组、舍资组煤系地层,含薄煤数层,受
Pth1-2

中上部含碳质白云
Pth1
石大理岩夹碳质板
下大理 137.8 Pth1-1 岩,少量黑云绿泥
岩亚段 石片岩,底部长英
含火山碎屑物质 变钠长岩 石英钠长岩
含火山碎屑物质 晶屑、玻璃凝灰岩
基性火山岩 底部凝灰岩

含少量黄铁矿 富 Mg、Ca、碳质
底部电气石化
磁铁矿化
富 Na(5%~8%)、Cr、
素是否富 Na,如下火山岩亚段(Pth1-2)Na 的质量分数普遍为 3%~ 在热水条件下沉淀的。
表 2 变粗面岩岩石化学成分表 (%)
赤铁矿与菱铁矿共
化学成分 w(SiO2) w(Al2O3) w(TiO2) w(FeO) w(Fe2O3) w(MgO) w(MnO) w(CaO) w(P2O5) w(K2O) w(Na2O) ∑ 生共存是区内铁矿的又 样品 1 54.24 22.06 2.35 6.94 0.30 2.66 0.12 4.51 0.12 1.12 5.60 100 一特征,菱铁矿的形成限
500×10-6 400×10-6 10×10-6 800×10-6 30×10-6 200×10-6 500×10-6 30×10-6 50×10-6 3
0.5 >10 >10
2
2
0.1
于中、碱性溶液中沉淀,特殊情况下(如溶液中可溶铁的溶度非 常高时),在弱酸性介质中也能生成,当 Eh 值、pH 值增大时,菱
2 原岩恢复
图 1 样品 w(SiO2)/%-w(K2O+Na2O)/%图解
5%,中火山岩亚段(Pth2-2)Na 的质量分数普遍为 5%~8%,上火山 岩亚段(Pth3-2)Na 的质量分数普遍为 4%~6%,含钠高的岩石,镜 下均可看到板条状钠长石,而含钠低、含基性特征元素低的可能 为火山喷发小间歇期非正常沉积岩(含火山物质)。 2.3 变基性和中基性火山岩恢复结果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11 年 第 21 卷 第 10 期
文章编号:1005-6033(2011)10-0173-04
收稿日期:2011-01-25
元江地区大红山群地质特征及找矿新方向
冯 望,毛秋菊,宋旭峰,吕许朋,肖高强
文献标识码:A
云南大红山群出露于新平大红山、腰街曼蚌、磨沙,楚雄西
主要为变钠质粗面岩(厚 91 m),顶部为绿泥石片岩,碳质板
舍路礼舍江两岸及元江甘庄二塘桥等地。元江红光地区大红山 岩,下部为白云石、绿泥石片岩。
群系航磁发现异常。地面中精度磁测详细圈定异常(图略)。钻孔 1.2.1.2 上大理岩亚段(Pth3-1)
3.1 磁铁矿
2.1 变粗面岩原岩恢复 变粗面岩岩石化学分析成果见表 2。
磁铁矿产于中火山岩亚段(Pth2-2)变钠质岩中,因变钠质岩厚 度不大,且被辉长辉绿岩侵入,镜下鉴定磁铁矿仅占 8%~10%。
在 w(SiO2)/%-w(K2O+Na2O)/%(TAS)图解中(见图 1,图中 3.2 赤铁矿和菱铁矿
上山 段岩 Pth3 亚

192 Pth3-2
基性凝灰岩
磁铁矿化(5%~8%) 富 Fe、Mg、Cr、Ni、V、
上玄武质粗面安山岩
Ti、Nb
Cu Cu
荩镍黄铁矿化
下玄武质粗面安山岩 荨黄铜矿层
基性火山岩、凝灰岩
荨黄铜矿化
由上到下由 3 套大理岩和 3 套火 山岩组成,局部见辉 长 辉 绿 岩 侵 入 ,厚 586 m,未见底。 1.2.1 红山组上段(Pth)3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物化探所,云南昆明,650216)
摘 要:元江地区大红山群由航磁异常发现。通过地面中精度磁测,详细圈定了异常。
上钻验证,经岩石地球对比,发现铁铜矿(化),并发现两个优质金红石层位,成因类型
为变基性火山岩型,为大红山群找矿指出新的矿种。
关键词:金红石矿;大红山群;细碧角斑岩
中图分类号:P61
本刊 E-mail:bjb@sxinfo.net 科技论坛
由碳酸盐化变钠长岩、变石英钠长岩组成,夹薄层大理岩, 见后期辉长辉绿岩侵入,火山岩厚 26 m。 1.2.2.2 中大理岩亚段(Pth2-1)
条纹、条带状、块状白云石大理岩,顶部含火山角砾,火山碎 屑物质较多,中、下部含火山碎屑物质,厚 63.5 m。 1.2.3 红山组下段(Pth1)
虚线代表碱性和亚碱性岩石系列的分界线),该样品落入玄武质
赤铁矿和菱铁矿产于肥味河组底部碳质板岩中,似层状产
粗面安山岩区,即属于角斑岩类。
出,肉眼观察为紫褐色,致密土状,条痕为浅褐红色,烧后变黑,
2.2 变基性火山岩原岩恢复
具弱磁性,反映菱铁矿存在。镜下鉴定:泥—粉晶结构,层状构
2.2.1 变基性凝灰岩原岩恢复
(8%~10%) Ni、V、Ti、Nb、Fe、Ba
顶部电气石化含少 富 Mg、Ca、碳质,底
量黄铁矿、黄铜矿 部富 Mn,最大 4%
富 Na(3%~5%)
荩下金红石矿层 富 Fe、Mg、Cr、Ni、V、
Ti、Nb
富 Mg、Ca、碳质
段(Pth3-2)
质白云石大理岩
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