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1重力相互作用 教案 含解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名师教案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对初、高中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入力的概念,在复习力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力的图示法。
同时教材安排了阅读内容提出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学习带来方便,但学生初中阶段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本节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和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
三、核心素养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通过合作沟通,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五、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六、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重心。
七、教学过程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优教提示:请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课前准备:实验砖、小物块、细线;弹簧秤、刻度尺、投影仪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打乒乓球、踢足球、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图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
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
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
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必修一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課前預習學案一、預習目標本節學習力的基本知識:力的概念、力的圖示;重力和重心。
介紹了自然界的四種基本作用。
二、預習內容:1、物體的運動狀態用來描述,只要物體的變化了,不管是還是改變了,都說這個物體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體發生了變化,就說物體發生了形變。
3、在物理學學中,人們把改變物體的,以及產生形變的原因,即物體之間的,稱為力。
力的三要素是。
4、力的向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簡稱,符號5、力可以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
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的區別在。
6、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
物體受到的重力與物體的品質的關係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總是,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於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
重心在幾何中心。
7、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四種相互作用是、、、。
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表現,彈力摩擦力是由引起的。
強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範圍只有約1015m,即原子核的大小。
三、提出疑惑1、什麼原因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使物體產生形變呢?2、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它的單位是什麼?3、如何形象地描述力?什麼是力的圖示?什麼是力的示意圖和力的圖示?4、什麼是重力?其方向如何?物體的重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物體的重力與地球對物體吸引力一樣嗎?5、蘋果為什麼向下掉落?何謂物體的重心?6、科學家想建立一種“統一場“來解決相互作用問題,它們都是哪些相互作用?課內探究學案一、學習目標1.知道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指物體的運動速度改變.2.知道力是、的原因.3.知道力的圖示是用一帶箭頭有標度的線段把抽象的力直觀而形象表示出來的一種處理力的科學方法,在具體問題中能畫出力的圖示或力的示意圖.4.知道重力是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力大小的測量方法.5.掌握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與哪些因素有關,會確定品質均勻分佈且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6.知道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概念,瞭解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在不斷探索中發展變化.二、學習過程任務一、力和力的圖示閱讀教材p51回答下列問題1、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指的什麼?你能舉出例子嗎?如:2、你還能舉出物體發生形變的例子嗎?如?3、什麼原因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發生形變呢?4、你能給力下一個定義嗎?5、作用在運動物體上的力,如果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將加快物體的運動,如果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將阻礙物體的運動,這說明力的方向不同,它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樣,可見,要把一個力完全表達出來,除了指明力的大小,還要指明力的方向。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教学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②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把重点放在其他知识的讲解上。
力的三要素:大小
方向
作用点
(二)重力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大小:G=mg
g=9.8N/kg为重力加速度
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3、作用点:重心
(三)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主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起到引导,启发,组织的作用。
(3)物体发生运动状态改变和形变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领会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环节二,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请用3分钟时间认真阅读课本“第51页3至5自然段”。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问题,用笔画出下列问题的答案。请举手发言,不足之处请其他同学补充。
(可参考练习册第50页核心解读)
(1)力的定义?
(1)完成习题1
(2)总结力的图示的作图步骤。
(3)总结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可参考练习册第50页核心解读)
准确把握力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辨析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异同点。
环节三,学习新知能力提升
请用3分钟时间认真阅读课本“第51页至第52页重力部分”。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教学重点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法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直尺,橡皮条,易拉罐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如图,请学生描绘物体的运动情况学生回答:匀减速、匀速、匀加速教师活动:一个物体沿着一直线运动,为什么一会儿做匀减速?一会儿做匀速?一会儿做匀加速运动呢?原来物体的运动性质跟它与周围物体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必须搞清楚它的受力情况。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章——《相互作用》的学习。
(展示课题) 初中同学们学过一些的有关力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力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从最基础的知识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板书课题,展示课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进行新课1、力的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足球比赛”视频课件。
提出问题:在哪些情况下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学生活动:在人脚踢球、头顶球、手抱接球等情况下球的运动情况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几个精彩瞬间。
你能详细的说说三种情况下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吗?学生活动:踢球时,球又静止变为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1-人教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须的预备知识。
在初中已经讲过相关的力学知识,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是高中力学学习的起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物体产生形变,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方法,以回忆力的三要素为基点更全面理解了力,本节教材的例子源于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了解,学生对于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力的例子已经有了广泛的感悟,但还不够全面,不科学,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出发,有益于学生的理解,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过程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物理有用、有趣,领悟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力的概念难点:认识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准备:课件器材:细线小球磁体小铁块小车橡皮球橡皮筋矿泉水瓶钢尺教学过程一、引题演示实验:用绳子吊着一个小球,让小球随着绳子在空中做圆周运动提出问题:小球为什么能跟着绳子转圈呢?(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力的概念活动探究一:从力的作用效果发现力学生演示实验1:拍气球,接气球,顶气球(让两名学生上讲台完成)观察发现:球,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均称为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分析归纳:人对橡皮球作用的结果,学生分组实验2:拉弹簧,手变钢尺,捏气球观察发现: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或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形变)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产生形变呢?分析归纳:人对弹簧,钢尺,气球作用的结果总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使物体发生形变(形状或体积的改变)3.力的表示符号及单位(板书)4.力的性质(1)力的物质性(2)感受力的相互性学生动手“做用手压桌面”观察发现:手压桌面的同时,感觉到桌面对手也有作用力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巩固深化力的相互性提出问题:手拿磁体吸引铁块,把铁块吸引过来,所以铁块受吸引力,而磁体不受铁块的吸引?演示实验:把磁铁放在小车上,铁块靠近小车观察现象:小车运动了小结:力的性质练一练1、(双选)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力的作用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有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D、发生相互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5.力的三要素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什么因素有关呢?(1)手轻捏和重捏矿泉水瓶,效果一样吗?(2)回家时,看到一位老伯推着一车稻谷上斜坡时,你怎么做呢? (3)我们平时关门、开门时,是把手放在哪个位置呢? 分析归纳: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是矢量(联系x 、v 、a 都是矢量)6.力的表示 (1)力的图示 提出问题:如何才能形象、完整的把力的三要素给表示出来呢? ﹤1﹥请同学阅读课文51页第六自然段﹤2﹥提问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线段起点(或终点)→作用点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线段长度→大小箭头方向→方向﹤3﹥练一练 2 :受水平向右拉力200N (请画出它的图示和示意图)N ②沿力的方向且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出一条线段 ③在线段末端标出箭头,表示方向 ﹤4﹥将该题力用示意图表示﹤5﹥提出问题: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有什么区别呢? 练一练3:(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用细线拴住一个物体,并用400N的力竖直向上提物体(请做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分析归纳总结: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小结:1.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 4.力的表示板书设计1.概念:力是物相互作用2.作用效果:使体运动状态改变,使物体产生形变表示符号:F 单位:N力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布置作业:课本53页1题。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在阅读《重力与天体运动》材料时,学生可以了解到重力是如何影响天体运动的。例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是因为太阳对地球施加了重力,使得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绕地球运动也是因为地球对月球施加了重力。学生可以思考重力在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并尝试解释一些天体现象。
3.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纬度、高度的关系。
4.重力在地球表面上的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等。
5.重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如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等。
6.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7.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通过重力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形成重力作用的基本观念。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以下内容:
1.重力的定义及其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重力公式:F = G * (m1 * m2) / r^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m1、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重力主题,设计问题如“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和“重力公式中的各个变量代表什么?”以启发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系统跟踪和学生的反馈,确保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资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对难点的疑问。
最后,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反馈和指导还不够及时和具体。我意识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于他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3.1《重力-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

1. 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否熟练,以及计算是否正确。
2. 对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数据记录是否完整,分析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合理。
3. 对于拓展思考的短文,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以及物理原理的应用是否恰当。
4.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概念混淆、计算错误等,给予集中讲解和指导。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基本的力学概念和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但对于重力作为一种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尚浅。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分析综合物理现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对物理学科感兴趣,有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但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害怕出错。
3. 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质量块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并保证器材的安全性。
4. 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理论教学区与实验操作区,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同时,布置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上传预习资料,包括重力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等关键知识点的PPT和视频,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提前指导学生预习3.1《重力-相互作用力》章节。
2. 辅助材料:准备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引力示意图等相关图片、图表,以及介绍重力相互作用力的科普视频,辅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一节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二、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四、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
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真互相作用》授课方案重力基真互相作用》授课方案一、教材剖析(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剖析《重力基真互相作用》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授课书(人教版)物理 1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授课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互相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妄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有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连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剖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真互相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一致的看法。
所以,本节《重力基真互相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真互相作用》的三维目标剖析1、知识与技术剖析学生在学习重力从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互相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碰到重力及力的互相作用,会差异、画力的图示、表示图。
本节经过重力、基真互相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认识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要素。
在授课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经过思虑、商议、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要素,并运用力的图示、表示图表示重力,为后边学习受力剖析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学生经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认识四种基真互相作用一致的进度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剖析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但是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研究。
所以本节重在表现知识点的引入及研究过程上,不仅需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
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
经过必定的研究过程,搜寻物理规律,让学生试一试经过自己的思虑、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考据。
同时,在基真互相作用方面,经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切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取有益的成功的体验。
教师还可对四种基真互相作用的一致过程做一补充和显现相关资料,还可经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认识这方面的最新动向。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 3.1 重力相互作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自主探究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的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3.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力可以用一根的线段来表示,线段是按一定的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它的指向表示力的,箭尾表示力的,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4.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的.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5.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和.合作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1.阅读课本P51“力和力的图示”,分析下列情景,完成问题:(1)足球场上在球员之间来回穿梭的球,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由于.(2)用力压直尺,把物理书卷起来,物体发生形变,是由于.结论:力是改变和使的原因.2.自主实验,完成下列问题:坐在座位上,用手推桌子,用力去捏手中的笔.结论:力的作用是,即力是之间的相互作用.3.力(1)力是量,用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简称,用字母表示.(2)我们学过的矢量有.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图示: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根据选定的画出,表示出力的.(2)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表示在这个方向上受了力.二、重力1.学生活动(1)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与用公式计算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2)估算自己所受重力的大小.(3)画出同学在滑梯上下滑时的重力的示意图.2.思考与讨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错误,说明原因.(1)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重力.( ).(3)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重力作用.( ).(4)不同地方重力方向不同.( ).3.猜想与假设:假如没有重力,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4.想想议议(1)物体的重心跟什么有关?(2)什么情况下,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3)是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呢?(4)悬挂法测重心的原理是什么?课堂检测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C.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D.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学甲用力把同学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的物体只能受到力,不会施力C.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D.在几组力的图示中,长的线段所对应的力一定比短的线段所对应的力大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重力B.空中飞行的子弹受重力的作用C.重力就是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D.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4.一个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在下列情况下会改变的是( )A.把它从赤道移到北极B.在同一地点,把它放到水中C.在同一地点,把它放到密闭的容器里D.在同一地点,让它由静止变为运动5.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是物体的固有属性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C.若用细线悬挂小球,静止时细线所在的直线一定通过小球的重心D.小球对细线的拉力就是重力6.以下关于物体重心位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上的货物卸下后,汽车的重心位置降低了B.物体在斜面上下滑时,物体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的位置降低了C.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故重心一定在物体上D.对于给定的物体,无论其形状如何变化,其重心位置是不变的7.如图所示,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8.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C.任何物体之间都同时存在这四种作用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9.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在水平桌面上50N的书所受的重力.(2)空气对气球的20N的浮力.(3)小孩以东偏北30°的方向用200N的力拉小车.10.如图所示,n块厚度为d的相同的砖块,靠在一起平放在地面上,今将它们一块一块向上叠起,这堆砖的重心升高了多少?参考答案自主探究1.速度速度大小方向2.形状或体积3.矢量方向弹簧测力计带箭头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作用线力的图示4.重力G=mg竖直向下重心5.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合作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1.(1)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产生形变2.相互的物体与物体3.(1)矢弹簧测力计牛顿牛N (2)位移、速度、加速度4.(1)带箭头的线段标度三要素(2)作用点和方向二、重力1.略2.(1)正确(2)错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稍有不同(3)错误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4)正确3.略4.(1)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的分布(2)质量均匀、形状规则(3)不是,例如三角板,L形铁丝(4)二力平衡时,绳子拉力与重力处在同一直线上,重心必然在这条直线上课堂检测1.AB 解析:根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可知,选项A正确;根据力的相互性可知,选项B正确;根据力的三要素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有关,选项C错误;相互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选项D错误.2.C 解析: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但是效果可以不同,故选项A错误;不管物体是否有生命,当它与别的物体发生作用时,它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不存在只施力不受力的物体,也不存在只受力不施力的物体,故选项B错误;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每一个物体总会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是受力物体,同时也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又是施力物体,故选项C正确;在同一个标度下选项D的说法没有错,但在没有指明力的标度或采用不同标度时,线段的长短就不能用来比较力的大小了,故选项D错误.3.BD 解析: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重力与压力是性质不同的两个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均不相同,故选项C错误,D正确.4.A 解析:物体重力的大小为G=mg,质量不变,在同一地点,g值相同,与物体的状态和所处的环境无关,因此,选项B、C、D错误;将物体由赤道移到北极时,g值发生了变化,所以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故选项A正确.5.C 解析:重力是力,不是一种属性,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客观存在的力,故选项A错误;重力的方向只有在南、北两极和赤道上才指向地心,故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总是指向地心,选项B 错误;用细线悬挂小球,小球静止时受重力和细线的拉力,二力平衡,必定共线,选项C正确;“相等”与“就是”的含义不同,拉力属于弹力,与重力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故选项D 错误.6.A 解析:重心的概念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重力并不真的只作用在重心一个点上,物体的各部分皆受重力的作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把各部分所受的重力等效为作用在重心一个点上.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等有关.当物体的形状或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位置也随着改变,故选项A正确,选项D错误;对于圆环状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可以不在圆环上,故选项C错误;当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其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变时,物体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自身是不变的,故选项B错误.7.C 解析: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8.BD 解析: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强相互作用,选项A错误;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只存在于相互靠近的核子之间,选项C错误;选项B、D的说法是正确的.9.答案:(1)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书.力的图示如图甲所示.(2)施力物体是空气,受力物体是气球.力的图示如图乙所示.(3)施力物体是小孩,受力物体是小车.力的图示如图丙所示.10.解析:砖平放在地面上时,其重心距地面的高度为d2,叠起后其重心距地面为dd2,所以重心升高了d-12d.答案:d-12d。
2014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人教版必修1)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工地上,起重机把重物从地面上由静止吊起来;足球场上,运动员踢球后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慢慢地停下来。
以上几个物体,有的由静止到运动,有的由运动到静止,有的速度越来越慢,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速度发生了变化。
在物理学中,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压缩海绵,海绵变形了;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了。
这两个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发生了形变。
其实,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产生形变,都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注意: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者同时存在。
2.力的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使物体发生形变。
思考:我们要描述某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应该如何描述呢?解答:我们发现,要清楚的描述某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须做三方面的描述:(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是矢量)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例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C.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D.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是有先后的解析:根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可知A正确;根据力的相互性,可知B正确;根据力的三要素,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有关,C 错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同时的,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D错误。
答案:AB。
5.力的图示要画出力的图示,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要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大小、方向.(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对于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作用点一般都画在物体的中心上;(2)力的大小的画法: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度.比如要画一个大小为60N的力,可以选择用1cm表示20N,那么60N的力就可以用3cm的线段表示,一般我们所选的表度要小于所画力的大小,比如我们一般不用1cm的线段表示刚才60N的力的大小.注意:同一图示中只能确定一个标度.(3)力的方向的画法: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大小……线段的长短;方向……线段的指向;作用点……箭尾(或箭头)例一个铁球在空中飞行,所受重力为100N,方向竖直向下,试画出重力的图示.解析: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选定一个标度:用1cm表示20N的大小其次,从受力物体所受的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应是标度的5倍(刻度线应保留),表示100N,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最后得到重力的图示如图1所示.小结:画出力的图示的步骤:(1)依题意选定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由力的大小和选定的标度确定;(3)标上刻度,画上箭头。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6.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重力的基本概念,对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习了质量的概念,能够理解质量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此外,学生还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重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两个重点。对于重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重力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讨论重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重力的基本原理,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8.重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重力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重力在医学中利用重力原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等。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受到的重力为G。求该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的某个高度h上受到的重力。
答案:在地球表面附近的某个高度h上,物体受到的重力为mg/√(R²-h²),其中R为地球的半径。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教材中应包含本节课的重力概念、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作用规律、重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以及基本相互作用等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来辅助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规律,以及展示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结果。例如,可以准备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表,以及重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视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和力的图示
1.什么运动状态?用什么来描述运动状态?
描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速度,速度的大小表示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方向
表示运动的方向。
所以,描述运动状态既要说明速度的大小,也要说明速度的方向。
2.什么叫运动状态的改变?
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有一个或两者都发生改变,都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①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方向即速度的方向没有改变,但速度的大小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运动的状态是不断改变的;②匀速圆周运动,速度的大小始终不变,但速度的方向是时刻变化的,所以,我们说它的运动状态是不断改变的;③平抛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时刻改变,我们说它的运动状态时刻发生变化。
3.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又是什么原因使物体产生形变?
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
4.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6.力的性质:力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
【举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不同将使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要表达一个力,要同时表示出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图示规范:
①用点或小方块表示受力物体(常常可以把受力物体看成是质点)
②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③先选择适当的标度(用多少毫米表示多少牛顿的力),从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一有向线段,线段按一定比例画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
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④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有时是拉力,则箭头表示作用点;有时是推力,则箭尾表示作用点)
⑤线段所在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8.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用来分析物体受力的大致情况。
二.重力和重心
1.什么是重力?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矢量性:重力的大小G mg
,这里的g就是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测定。
4. 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5.重心的找法:①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⑴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重心在其几何的中心;⑵形状不规则的均匀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的分布都有关系。
6.悬挂法找重心。
【演示实验】
【问题与练习】(学生板演)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①万有引力作用;②电磁相互作用;③强相互作用;④弱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