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王萌;唐新来;李健军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

本文从软件人才的培养现状、高校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探讨了如何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

【期刊名称】《中国外资》
【年(卷),期】2011(000)020
【总页数】1页(P237-237)
【关键词】软件工程师;“卓越计划”;探讨
【作者】王萌;唐新来;李健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7
一、卓越工程师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关头,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

当前,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本次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过程中,“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出现给正在深化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地方工科院校指明了方向。

二、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1.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大学学历占软件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74%,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左右,高学历从业人员是我国软件产业的主力军。

由于目前我国软件企业自身发展依然处于成长期,企业本身还面临竞争激烈、管理不规范、缺乏规模效益等诸多不利因素,与国外成熟的企业相比差距巨大,在企业本身发展都有问题的情况下,无法为这些快速成长起来的软件工程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必要和足够的培养投入。

在这种成长环境,阻滞了人才层次提升的速度以及人才资质的提高,于是大量软件工程师在企业中积聚,人才发展受限加剧了流失的风险,大量中级人才的存在又使得企业不得不使用高学历的软件工程师从事大量初级的工作,这样不科学、不合理的人才匹配又使得企业承担了更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人才流失的风险加上高企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受限就更难保证人才培养有足够的投入,这软件企业人力资源“高消费”后带来的一系列恶性循环,使得产业人才结构中的初级人才不断减少,中级人才越来越多,高级人才无法成长起来,“橄榄型”的人才队伍结构也越来越严重。

2.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高校+培训
机构多方合作联合培养等。

高等院校是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主体,然而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虽掌握了软件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开发能力,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与产业脱节,片面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以及学生在信息学科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造成了计算机学科学生找工作困难,而另一方便企业又觉得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的局面。

社会培训和考试认证机构通常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由于学员本身基础参差不齐、缺乏良好的师资,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缺乏严格系统的培训,虽然培养出来的学员能够满足企业一时只需,但是由于学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培养,往往这些学生的后劲不足,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特别是企业后期的创新性不足。

三、培养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
“卓越计划”计划指出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我们的高校也应该培养出具有工程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一种企业+高校+培训机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创新性有具有工程应用性。

高校应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在培养标准上,高校已经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就提前让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业代表介入进来,与相关应用行业部制定培养计划,在不影响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应用企业的基本要求;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在培养方式,高校的特长是系统化,学术化。

这一特点对学生在然后工作中的整体性和创新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社会培训机构在社会的应用前沿和工程训练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能力。

同时,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课程实训阶段有社会实训机构根据战略合作企业的产品和应用领域开发出相关的实训课程体系。

通过建立一种企业+高校+培训机构培养模式,这样学生即拥有了高校学习期间的
高素质、创新性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了企业的工程化、实践化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 -141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