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明代文学家谢榛为什么与李攀龙交恶?谢榛诗词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明代文学家谢榛为什么与李攀龙交恶?谢榛诗
词代表
明朝之时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文学流派,分别是“前七子”和“后七子”。
“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文学主张相近,而且恰巧主要人物都是七个人,所以后人将他们称为“前七子”和“后七子”以作区分。
谢榛和李攀龙都是“后七子”的主要人物,两人都处于领袖的地位,早些年的时候两人结实,互为知己,但是最后却交恶。
甚至于李攀龙还给谢榛写了绝交信,而当时“后七子”所在刑部诗社的一些人,还对谢榛恶言相向,评价谢榛所写诗歌一字不通。
要知道,在这之前谢榛可以说是“后七子”之首,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谢榛在这个团体之中,地位相差如此之大呢?
当时的文人相交,如果志趣相投,思想相近,很多都会结成诗社。
大家互相交游论道,阐述自己的主张。
诗社是当时非常常见的文人团体,要知道谢榛和李攀龙之间发生了什么,就不得不谢榛和李攀龙所在的诗社了。
谢榛和李攀龙前后曾经在两个主要诗社中待过,一个是由李先芳倡导提出组建的“鲁籍诗社”。
主要成员有:殷士儋、李攀龙、靳学颜、谢榛等人。
另一个是由王宗沐、袁福徵、吴维岳等人组建的刑部诗社。
李攀龙和谢榛最开始是在鲁籍诗社之中,这个诗社只是几个好朋友内部交流,聚会倡和的,并没有完全和完整的论诗志向和创作主张。
等到后来李先芳离开北京之后,鲁籍诗社自然而然的就解散了。
后来王世贞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吴维岳等人邀请他加入了刑部诗社。
王世贞又介绍了李攀龙和谢榛加入刑部诗社。
刑部诗社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是以刑部官员为主的诗社。
当时谢榛是一介布衣,其实是不应该加入这个诗社的。
但是李攀龙和王世贞加入诗社不久之后,早些老牌的成员就纷纷离开,急需新的力量进入。
谢榛当时已经闻名天下的大诗人,李攀龙为了将刑部诗社发扬光大,于是邀请谢榛加入,本意是为了借助谢榛的文名,壮大诗社。
谢榛加入诗社之后,果然受到社内成员的尊敬。
因为他文采出众,有完整的诗歌创作主张,提出的一些想
法也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渐渐的成为了诗社魁首。
然而谢榛本人游历天下,是待不住的性子。
所以在京都待了没多久,就又开始了自己的游历之路。
这期间李攀龙渐渐的出头,成为刑部诗社的领导。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虽然历史上说不知什么原因两人交恶,李攀龙与谢榛绝交,并将他排挤出诗社。
但是很大的原因,就是李攀龙在成为诗社领导之后,渐渐的不满于谢榛一介布衣,却居于自己之上,所以将谢榛排挤出走。
谢榛本人则认为,自己之所以后来被大家所排斥。
原因可能是早年,毫不客气的指出众人在诗词方面的缺陷,但是却又不被大家接受,最终与诗社成员生了间隙。
谢榛有《杂感寄都门旧知》诗,说:“奈何君子交,中途相弃置”,就是为此而发的感慨。
其实这事儿不关谢榛什么事儿,都是刑部诗社那干正统进士出身的人的狭隘心思。
徐谓《廿八日雪》:“昨见帙中大可诧,古人绝交宁不罢。
谢榛既与为友朋,何事诗中显相骂?乃知朱毂华裾子,鱼肉布衣无顾忌。
即令此辈忤谢榛,谢榛敢骂此辈未?回思世事发指冠,令我不酒亦不寒。
”就是为谢榛鸣不平。
谢榛诗:
《古意》
南国动幽思,春洲搴绿芳。
九嶷云物夕,帝女怨潇湘。
华月照瑶瑟,灵风吹绮裳。
那知苦寒调,楚客立苍茫。
《远别曲》
郎君几载客三秦,好忆侬家汉水滨。
门前两株乌桕树,叮咛说向寄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