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着力克服生态环境的突出短板,探寻江苏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强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把握绿色发展的关系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江苏要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必须平衡和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在守住生态、安全、环保底线前提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保护,推动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共赢,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政府的职能担当,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
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完善,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等制度建设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调控作用,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
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无形之手”,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加快环境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完善生态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
同时,运用市场经济杠杆引导各类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逐步形成环保市场的产业化和专业化,降低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本。
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江苏生态环境短板问题是长期发展积累而成的,生态环境建设也不是短期可以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
从短期来看,前期环保成本投入较大,但不治理就是长痛。
从长期看,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而且会助推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摘要】随着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将先阐述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履行的职能,然后结合实际说明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职能;政府绿色采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几年我国循环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且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缺陷,加上循环经济具有的外部性、公共物品性,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政府在循环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及政府职能首先,也是主要的一点,政府是管理者、决策者、仲裁者,其基本功能包括提供公共产品、校正外部性和完善市场等,例如提供环保基础设施、制定相应制度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其次,政府也是一个消费者,从事着消费活动。
最后,政府还是循环经济发展中行为的示范者和引导者,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和率先垂范产生示范效应,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政府的基本功能决定其职责与权能。
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具备以下职能:第一,服务职能。
提供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目的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公共科研投资、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
第二,规范和监督职能。
企业等市场主体作为“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损害他人或者公共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加强规范和监督职能来规避和矫正“市场缺陷”,需要既避免对市场行为的不合理干预,又要避免在面对市场主体的“损人利己”行为及损害社会总福利的行为时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反作为。
第三,引导职能。
政府要利用广泛的媒体渠道,培养包括城乡居民、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在内的社会公众群体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并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倡导一种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与行为习惯。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篇1论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摘要: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压缩性工业化特征,分析了我国建立循环经济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对我国现有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根源性的探索,提出利用制度创新来防范和解决我国建立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我国建立循环经济体制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体制一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特征1.压缩性工业化和环境滋涅茨曲线②联合国开发署环境专家DOConner指出,早期发达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完成的工业化,在东亚国家却只花了数十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显著缩短,这种缩短的工业化被有关专家称为压缩型工业化。
压缩型经济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进程超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转变、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这种赶超型工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库滋涅茨曲线显示出来。
西方环境经学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推算出EKC曲线转折点的人均GDP范围约在5千至1万美元。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曲线的A点至E点,即EKC上升阶段。
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
既有与贫困落后相关联的农业环境破坏问题,也有与高水准工业化相关联的现代工业环境污染问题。
2.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背景、时代、条件、文明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早期工业化不同,环境问题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下面从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根源性探析。
首先,贫困和发展不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我国是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长期的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活动不仅造成土地贫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生态破坏事件,还使人们更加贫困。
其次,发达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生态侵略使我国环境状况更为恶劣。
我国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在时间维度上与发达国家转嫁环境不友好技术相契合。
曾经一段时期,发达国家将我国的市场当作世界工厂的原料地和垃圾场,使我国在发展自己的工业时负重前进,换而言之,以中国为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先行的发达国家占据或破坏了。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01•【字号】吉政发〔2021〕18号•【施行日期】2021.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21〕18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驻吉中直有关部门、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能源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我省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运输结构、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能源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吉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6.01•【文号】银保监发〔2022〕15号•【施行日期】2022.06.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保险正文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通知银保监发〔2022〕15号各银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银保监会制定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保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相关银行保险机构,并督促落实。
2022年6月1日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银行保险机构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管理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四条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重点关注客户(融资方)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引发的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五大发展理念之绿色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之绿色发展小编语: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以下是关于五大发展理念之绿色发展,仅供参考!一、绿色发展的紧迫性1、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时间:XX年XX月XX日至XX日事件:在XX考察。
2、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现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重要原则、总体目标,提出改革任务和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时间:XX年XX月XX日事件: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时间:XX年XX月XX日事件: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2、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时间:XX年XX月XX日三、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1、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着力点,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

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写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
首先,我们讨论了传统经济模式下如何实现大循环,重点介绍了国内经济发展中大循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了构建大循环的必要性。
其次,我们深入剖析了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详细讨论了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建立保障体系,构建市场制度等着力点。
最后,我们展望了国内大循环构建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政府在构建大循环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大循环,市场资源配置,绿色发展,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市场制度正文:本文旨在探讨写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
传统经济模式下实现大循环,要从整体上考虑经济发展的温度、着力点、基础工作等问题,不能局限于微观原则。
首先,国内经济发展中大循环对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大循环贯穿于整个经济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纽带,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支撑。
因此,构建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
首先,要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和个性化服务体系,构建共享互补的双轨医疗服务体系;其次,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投入,完善供给侧改革,推动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第三,要加强社会治理,构建更加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加强社会秩序的规范和管理;第四,要建立保障体系,完善福利制度,强化中小企业保护,加强为普通民众提供社会保障;最后,要构建市场制度,完善市场环境,重视创新型企业和创业者,加强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项目的支持,推动产业变革和升级。
最后,我们展望了国内大循环构建的未来发展趋势。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积极推进构建大循环体系,政府将加大投入,落实战略行动计划,积极实施政策措施,出台支持政策并协调配合,以全面推动大循环构建。
然而,如何把握和应对大循环构建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呼唤行业自律、共同管理,加强政策落实落地,确保构建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保证措施

绿色发展保证措施绿色发展保障措施在当前全球面临的一系列环境和气候挑战背景下,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绿色发展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然而,要确保绿色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
本文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是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
为此,需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具体措施包括:1.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准确把握环境状况。
2. 推进生态修复:加大对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的投入,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 强化环境执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法律的执行力,确保环境执法的公正与权威。
二、能源转型与清洁能源应用能源消耗和排放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绿色发展要求实现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
以下是相关的安全措施:1. 加大能源效率改进: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节能措施,促进能源消费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2.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3. 支持碳减排机制:建立健全的碳市场体系,鼓励企业采取碳减排措施,推动碳减排的技术创新,实现减排目标。
三、循环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发展鼓励实施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资源的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竭。
以下是相关的安全措施:1.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加强循环经济产业的培育,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推动资源的最大化回收利用。
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创新与应用,促进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环境保护

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如何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循环经济,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与传统的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不同,循环经济强调“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那么,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推进环境保护呢?首先,要在生产环节中推行清洁生产。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循环经济的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能源的浪费,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
例如,在制造业中,采用精益生产、绿色制造等理念,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边角料和废料的产生;在化工行业,推广使用新型的催化剂和反应工艺,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建立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其次,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废弃物并非毫无价值,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对废纸、塑料、金属、玻璃等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通过回收、加工和再制造,使其重新成为有用的产品。
例如,废旧纸张可以被制成再生纸,废弃塑料可以被加工成塑料制品,废旧金属可以被重新熔炼用于制造新的金属制品。
这样不仅减少了垃圾的产生,还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此外,鼓励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提高资源回收的效率和质量,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再者,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资源有限,而且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相比之下,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低碳等优点。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原则,是21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其核心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双赢,可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价值一年达到2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同时,废旧物的回收利用还可节约大量能源,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如1吨废纸可制成800kg再生纸,分别节省碱300—450kg,木材4m3,电512度、水250吨,使废物排泄总量减少75%。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1.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多数指标仍然呈反向增长态势。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加剧,生态安全日益严峻,人均资源拥有量非常有限,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同时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
2.发展循环经济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WT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和《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要求各缔约国在制定国内法规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
建立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效机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背景与目的 • 环保长效机制的构成 • 政策法规体系的实施 • 环保监督体系的实施 • 环保宣传教育体系的实施 • 环保科技创新体系的实施 • 结论与展望
01
背景与目的
当前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空 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雾霾、 PM2.5等环境问题频发,严重威 胁着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如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分类投放 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等,从日常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
增强企业环保责任
鼓励企业承担环保社会责任,提高环保投入,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加强环保舆论监督
发挥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促 使相关部门加强环境监管,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培养环保人才
加强环保专业教育
发展环保专业教育,培养高水平的环保人才,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 人才保障。
鼓励跨界合作
鼓励不同领域的人才跨界合作,如环境科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 的专家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保工作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提供实践机会为环保人才提供实践 Nhomakorabea会,如支持他们参与环保项目、研究和实践 ,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环保科技创新体系
总结词
推动环保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详细描述
加大对环保科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 创新和引进,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环保工作的 科技含量和水平。
03
政策法规体系的实施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
总结词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20•【字号】青政〔2021〕80号•【施行日期】2021.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循环经济发展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青政〔2021〕8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目标,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进一步凝聚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力量,结合我省优势和资源,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发改环资[2017]751号
![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发改环资[2017]751号](https://img.taocdn.com/s3/m/18ace3da172ded630b1cb698.png)
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发改环资[2017]751号作者:来源:《居业》2017年第05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委)、工信厅(委)、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环保厅(局)、住建厅(委、局)、水利厅(局)、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商务厅(局)、国资委、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林业厅(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经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贯彻执行。
附件:循环发展引领行动.doe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2017年4月21日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发展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相互交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引领行动。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构筑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控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现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现理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这种高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在现代化建设的视域下推动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路。
一、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中国需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环境标准和政策,推动企业和公众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
此外,公众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开展志愿者活动,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要鼓励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绿色科技和环保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确保环境保护的法治化。
同时,要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此外,还可以建立环境司法专门机构,加强司法保护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生态环保循环经济

1 2 3
强化环保法规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环 保要求和更严格的监管,促使企业加强环保投入 和技术创新。
推动绿色税收政策
政府可能通过绿色税收政策,对资源消耗和环境 污染较大的产业加税,对环保产业减税,引导企 业向绿色生产转型。
加强循环经济政策扶持
政府将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 业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协调, 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项目实施。
建立健全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监管机制 ,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安全和 质量。
各方责任主体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生态环保循环经济 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营造良好的 发展环境。
科研机构应加强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技 术研发和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 支撑。
生态环保循环经济
$number {01}
目 录
• 生态环保与循环经济概述 • 国内外生态环保循环经济发展现
状 • 企业实施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策略
分析
目 录
• 行业案例分享:成功实践及其启 示
• 未来展望与挑战应对 • 总结回顾与行动建议
01
生态环保与循环经济概述
生态环保理念及意义
生态环保理念
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 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产
建立绿色回收体系,对废旧产品进行 回收和再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
绿色物流
优化物流运输方式,减少运输过程中 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提高物流运输的 环保性。
绿色回收
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生产 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 产品的环保性能。
04
行业案例分享:成功实践及 其启示
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 与传统发展方式相对应的科学技术体系 受机械世界观和功利价值观的支配,较 少关注对资源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对污染 排放的降低。 • 无论古典派、新古典派,还是凯恩斯学 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理论的主流都 是将经济与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 经济过程和物质财富增长的奥秘。
• 建立在这样一种传统工业化经济基础之 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决策观念与制 度、资源和环境利益以及社会成果分配 关系、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文 化价值观等等方面必然会对环境保护造 成不利影响,并反过来强化了传统经济 增长与技术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危害,形 成“制度锁定”。
• 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问题复合体的性质, 不能靠单项的政策去解决。问题的根源 在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和随之而来的发展 模式,因此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模式进行 替代。
• 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巴里· 康芒纳在分析环境危机 的社会历史根源时指出:“危机既不是一个自 然的骤然而来的结果,也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活 动的力量用错了方向。地球只所以被污染,既 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也不是因 为我们的人口太多了。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 于社会用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用人类劳动 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摄取财富的方式。一 旦危机的社会根源被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 始去计划可行的解决它的社会行动。”
第二次是在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 习时又强调“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 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 保护好自然生态。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构建

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必然选择 ,也是关系我 国长远发展 的 例如 .大型水利工程 城市地下管道铺设 、绿色园林城市建设 、公
根 本 大计
路修建等 ,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
量消费 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 的根本变革。其本质上是一种 全 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借鉴美日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 .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 的经验 ,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 法规 通过法规对循环经
会 的 经济 活动 。
济加 以引导和规范。同时各地区应 尽快 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强化
也 仅仅 是理 念 。
信贷周期 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企业资金支持.以根本解决 目前企 业清洁生产 环境保护信 贷资金落实难的问题。 () 2税收政策。①扩大征收范围。增加水资源税. 开征森林资源
4没有建立完善 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 系来保 障循环经济的
发展 。
5 政府开始认识循环经济的作用 ,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 税和草场资源税 , . 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 ,并逐步提高税率 分 了很高的地位 , 但国民意识低 , 基本上没有环保、节约的生产消费 期分批开征大气污染税 、污染源税、噪音税 、垃圾填埋税、生态补
转费用而不能运转。 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弥补市场外部性的政策 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通过政府面向开展 体系支持和投融资机制。
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 , 可以大幅度地调动循环
3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 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指导着整个社会资源 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 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 , 仍然按照 @财政信贷政策 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充足的 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 , 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 资金支持,在 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政府优惠的信贷政 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 ,可持续发展 策是企业绿色生产的保障。因此建议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延长
绿色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

绿色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作为一名企业家,我深刻认识到绿色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我的心得体会:一、绿色生产的重要性1. 绿色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有通过绿色生产,才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2. 绿色生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绿色生产,这对于提升品牌形象、拓展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3. 绿色生产符合政策导向。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改造和升级。
绿色生产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
二、绿色赋能的途径1. 投资环保技术。
企业应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量。
2. 优化生产工艺。
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采用节能、减排、低碳的技术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废弃物处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机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专业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绿色赋能的效果1.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绿色生产,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品牌影响力。
绿色生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3. 推动产业升级。
绿色生产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绿色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应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保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绿色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1)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 济、 持续 理 及 色 障 的 识 度, 析了 国 循 经 理念 建 绿色 制 体 的 经 可 发展 论 绿 保 制度 知 角 分 我 发展 环 济 下 立 保障 度 系
传统 社会发展模式 中 , 会经济发 展与保护 生态环境 存在 不 社 可兼得的矛盾。 为此 , 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提出 了一系列的发展 模式和战略 。 循环经济就 是反映这一思潮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 种 优选 战略 模式 。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 业化加 速期 , 人工 生产和消费都 对资源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必 须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增长方式, 走 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 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在这一时期, 政府的宏观
资源综 合利 用 、生态设计和 可持续 消费等融 为一体 ,运用生 态 学规律来 指导人类社 会的经 济活动 , 因此 本质上是 一种生态经 济 。循环 经济的根本之 源就是保 护 日益 稀缺的环 境资源 ,提 高 环境 资源 的 配置 效 率 。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有根本不同之处。第一, 传统经济是由
“ 资源 一产 品 一污染排放”所构成 的物 质单 向流 动的经济 ,循 环 经济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 ,表现为 “ 资源 产品 一一再生资源”和最有效利 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做到生产 和 消费 “ 污染排放最小化 、废 物资源化和环境无 害化” ,以最小成
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 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 建立能够统揽 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主要通过行 政执法机关和 司法 执 法机 关两 套 系统进 行 。因 此 ,要 加 强 国家 对 市场 的 管 力 度 ,对 违法 行为 要严 厉 处罚 ,不仪 要使 犯规 者 倾家 荡产 ,而 且 要加 重刑 罚的 制裁 。 这样 ,就 能对 其 他 经营者 起 到震慑 作 用 ,使之不敢效尤 。 3、完善社 会监督机 制 ,发挥社 会监 督作 用。要 通过 各种 新 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 ,要敢于对 那些从 事违法经营活 动的 当 事 人 。要进行大 胆揭 露 ,使其 暴露在光 天化 日之 下,成 为 ” 过 街老 鼠 ”,人 人喊 打 。无处 藏 身 ,最 后 从市 场上 销 声 匿迹 。 32 . 企业内部控 制 1、端 正 经营思 想 ,树立 社会 市场 营 销观 念 。毫 无疑 问 , 企业作为经济组 织其基本的 目标是 为 了获利 ,而获利也是 企业 生存和发展 的基 础。但获利 的方式可 以多种多样 。企业在 开展 经营 活动 中 ,要有 正确 的 经营 指导 思 想 ,要 用正 当的 、合法 的手 段获 利 ,不能 唯利 是 图 ,更 不能 见利 忘 义 ,要以 社 会市 场营销观念 为导 向 ,其营 销活动不 仅要满足广 大消费者的需 求 和欲 望 ,而且要 符 合 消费者 和社 会 的长远 利益 。 2 、确 立伦理道德在制定 企业 经营 战略中的中心位置 。正 如 美 国学者丹尼尔 ・ ・ R 吉尔伯特 指出的那样:“ 有公司的战略 几 所 乎都要涉及道德问题 。 我们必须把道德伦理 置于 公司战略讨论 的 中心位置 。这是正在发生的管理革 命的本质所在 。 ” 3 、制定企业 道德规 则 ,规 范市场 营 销行 为。企 业要有 效 地 约束 自己的行 为,必须建立起一 套切实可行 的道德规 则 ,作
维普资讯
学 术 论 坛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韩国元
(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00 ) 01 5
重 摹: 要 本 性
,
并构建了基于 循环经济 的绿 色保障制度体 系 关键词 : 循环经济 绿色保障制度 体 系 中图分类号 :D5 7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