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中学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淮安中学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2《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淮安中学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2《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专题二原子结构与性质(两课时)【考试说明】1、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能根据元素电负性说明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

了解元素(主族和零族)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知识要点】考点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在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所含有的相同。

同一纵行相同。

每一个周期总是由(ns1 )开始到(ns2np6)结束.如此循环往复,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2、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在能级里的填充顺序遵循原理,不同周期里所含元素种类不一定相同,并且随着周期序号的递增,金属元素的种类也逐渐,非金属的种类也逐渐。

3、元素的分区和族(1)s 区: ,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括 , 属于活泼金属, 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p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括族元素, 为非金属和少数金属;(3)d区: ,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括族元素, 为过渡金属;(4) ds区: , (n-1)d全充满,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括 ,(5) f区: , 包括元素区全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区。

主族主要含区,副族主要含区,过渡元素主要含区。

考点二:元素周期律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金属性与非金属性,4、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①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②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③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例题: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比值最小的是 ( ) A 、 NaF B 、MgI 2 C 、BaI 2 D 、KBr 考点三: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1、电离能变化规律 (1) 分类:(2)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所需要的___________(3)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化规律同周期: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主族: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图中哪些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出现异常?为什么?(4) 应用:思考: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这些数据跟钠、镁、铝的化合价有什么联系?2、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1) 提出:(2) 定义: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3)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同一周期,主族元素的电负性__________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增电 离 能Na Mg Al 一 496 738 578 二 4562 1451 1817 三 6912 7733 2745 四95431054011575强同一主族,元素的电负性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其______________逐渐减弱(非金属性、氧化性)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位于周期表______的______,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位于周期表______(4)电负性的应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3、对角线法则:位于左上角和右下角性质相似。

原子结构与性质(二) 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原子结构与性质(二) 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高二选择性必修2-课序42-§1-2-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素养1. 理解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原子结构理论,分析并掌握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等元素性质同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建立模型。

2、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价值。

a.分析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对核外电子作用力的变化,理解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b.通过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的数据和规律图示,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环节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环节一: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

【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了原子的价电子数目和排布,决定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最终会影响元素的性质,那么元素的性质究竟是受着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内涵,我们先来学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提问】1、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如何变化?如何解释这种变化趋势?2、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如何变化?如何解释这种变化趋势?【讲解】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内容,是在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系统的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本节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一)、学习目标1、通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学习,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的学科素养。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学习,体会科学家在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并建构“位”“构”“性”的系统思维框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变化规律,构建元素周期律(表)模型,并利用模型分析和解释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

(二)、评价目标1、通过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及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构建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让学生构建抽象思维、理论分析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上都得到升华。

同时在内容上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原子结构与性质”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三、教学方法本节教学采用多媒体,用电脑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Ⅰ、课前复习交流课前,利用下发试卷的方式,完成课前作业并做好反馈,通过小组代表性反馈,收集课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案

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案一、课型: 复习课二、授课教师:三、授课班级: 高20XX级12班四、教材分析本章是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延伸,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本章的特点是(1) 概念多、数据多、图表多,(2)理论性强,(3)各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进行全章复习时应注意把握重难点,着重复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构造原理及元素的电离能及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五、学情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本班为高二年级理科班,学生在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结构的能力。

2、学习方法方面: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

六、指导思想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实施大邑中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

七、设计理念“三段六步”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生为本、问题中心、能力主线、先学后教、学法指导。

“三段”是“预习、研习、练习”三段,这在学案及教学设计流程中有具体体现。

八、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掌握核外电子的构造原理;掌握的电离能及元素电负性等性质的的变化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自我查找、自我总结,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九、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核外电子的构造原理;电离能及元素电负性等性质的的变化规律十、“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流程。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案苏教版选修3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案苏教版选修3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所含有的同样。

同一纵行同样。

126素周期系的形成是因为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跟着核电荷数的递加,电子在能级里的填补序次依据原理,不一样周期里所含元素种类不必定同样,而且跟着周期序号的递加,金属元素的种类也逐渐,非金属的种类也逐渐。

周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合计元素种类金属元素种类非金属元素种类未排满未排满经过上述表格我们发现非金属元素种类+周期序数 =科学研究1、元素的分区和族1) s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含,属于开朗金属 ,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 p 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含族元素 , 为非金属和少数金属 ;3) d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含族元素 ,为过渡金属 ;4) ds区 :, (n-1)d全充满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含,5) f区 :,包含元素区全部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会合区。

主族主要含区,副族主要含区,过渡元素主要含区。

[ 思虑 ] 周期表上的外头电子排布称为“”,这是因为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

小结: S 区元素价电子特色排布为n1~2S,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色为(n-1 ) d1~8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列序数;ds 区元素特色电子排布为(n-1)d 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 区元素特色电子排布为ns2np1~6;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每个纵行价电子总数能否相等?练习:原子序数电子排布式在周期表中的地点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及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151s22s 22p63s 23p4第二周期VA族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和。

能数越多,子的将使原子的半径。

核核数越大,核子的引力也就越,将使原子的半径越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推行:也可以用于比离子半径的大小同种元素离子半径大小比: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半径大小比:Na Na+Cl Cl-Fe2+Fe3+不一样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半径大小比Na Mg C FF-N 3-O2-Al3+Na +Mg2+F-Na+小:上一周期的阴离子和下一周期阳离子核外子排布,但核荷数逐增添,所以上一周期阴离子的半径下一周期阳离子的半径。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教学内容:1. 原子的发现历程2. 原子结构的组成3. 原子核的组成4.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5. 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理解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4. 熟练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3.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2. 原子质量数和电荷数的计算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二、讲解原子结构的组成(10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2. 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探讨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三、实验操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原子结构实验,观察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10分钟)1. 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的定义2. 讲解如何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五、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检测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整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等;2. 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3. 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常见元素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2. 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2. 教具:投影仪、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简短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 提醒学生回顾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电子云模型的概念;- 结合示意图,简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和数量。

2.2 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 通过举例(如氧、氮、铁等元素)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列举几个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和性质。

3. 实验展示(15分钟)3.1 实验介绍- 简要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说明实验装置和材料的用途。

3.2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展示操作,注意讲解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元素间化学性质的差异与原子结构的关联性。

4. 深化讨论(15分钟)4.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互动讨论,例如:为什么氧气可以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化学反应可以发生?4.2 引导学生思考与回答-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补充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5. 小结(5分钟)简要概括本节课的要点,强调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联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相关知识。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包括原子核、电子的分布和运动状态。

(2)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说出周期和族的划分依据。

(4)理解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周期律。

2、教学难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铁用于制造钢铁、氧气用于呼吸等,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2、知识讲解(1)原子结构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②介绍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讲解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方法。

(2)元素周期表①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②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周期和族的特点,并总结规律。

③让学生记忆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元素周期律①分析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通过数据对比和图表展示,让学生理解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趋势。

②探讨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③研究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和实例,如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非金属单质与氢气的化合难易程度等,让学生总结出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选修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2.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4. 学会使用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原子结构模型和电子排布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的性质和反应,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实验观察原子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兴趣。

2. 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结构。

2. 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原子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电子排布的计算和理解。

2.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分析。

3. 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 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

3. 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原子核的结构与稳定性1. 理解原子核的基本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2. 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力的作用。

3. 了解放射性衰变及其应用。

第七章: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1. 掌握电子排布的规则,包括能量级和轨道填充顺序。

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包括主族、过渡元素和镧系元素。

3. 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第八章:化学键与原子间相互作用1. 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

2. 掌握键长、键能和键角等概念,并能够解释其意义。

3. 探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九章:原子的化学反应1. 理解原子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和还原能力等概念。

高三化学复习学案 课时41 原子结构与性质

高三化学复习学案 课时41 原子结构与性质

高三化学复习学案课时41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时41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时导航】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复习目标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 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知识网络问题思考问题1:价电子构型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一族的元素吗? 问题2:根据电离能和电负性能否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课前自测】1. 请完成下列相关的核外电子排布式:(1)(2021・福建卷)CH4和CO2所含的三种元素电负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基态Ni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族。

(2)(2021・上海卷)Mg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Ca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填“低于”、“高于”或“等于”)Mg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

(3)(2021・四川卷)Si 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

(4)(2021・安徽卷)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Cu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个电子。

(5)(2021・江苏卷)Cr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3+12. (2021・各地模拟组合)(1)钠、镁、铝三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填元素名称)。

(2)某+2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该金属的元素符号为。

(3)基态硅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4)与镁和硅都相邻的元素是铝,则3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

3. (2021・石家庄一模)a、b、c、d、e均为周期表前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相关信息如下表所示。

a b c d e (1)按顺序,写出a、b、c、d、e的元素符原子核外电子分占3个不同能级,且每个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相同基态原子的p轨道电子数比s轨道电子数少1 在周期表所列元素中电负性最大位于周期表中第4纵行基态原子M层全充满,N层只有一个电子 5号:、、、、。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级与能层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3、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与过程1、学会运用观察、阅读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知识讨论的活动中,并在小组内组员间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小组间竞争意识,懂得悦纳他人。

二、教学重点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教学难点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四、教材分析:教材从原子的诞生引入课题,分别介绍了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

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了初步认识,进入本节内容,一方面要从电子层过渡到能层,另一方面,要介绍能级、原子轨道、能量最低原理等新知识。

教材完全回避了四个量子数的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五、学情分析本节的学习是对所学《化学必修2》中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深化,在必修2中学生对核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因此,本节的学习是唤起沉淀的知识,构建学生新的微观世界视角。

六、教学理念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注意教师的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归纳、判断、推理的探究活动中生成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间(大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引入2min在必修2中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现在回顾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怎样表示原子结构?Na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已学知识引入新知识,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பைடு நூலகம்习(第三课时)
教科书
书名: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写出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能根据实验事实分析、归纳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
3.能依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预测和发现物质满足研究要求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体会原子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性质的关系模型
2.利用上述关系模型根据实验要求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事实分析、归纳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问题的引入:了解长余辉材料及其应用
了解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了解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中微粒的电子排布情况,了解Eu2+中的f电子是其成为长余辉材料发光中心的重要原因
了解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的辅助激活剂:通过资料和实验事实,了解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辅助激活剂应具有的基本性质
预测、发现新的辅助激活剂:利用元素周期表,运用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在主族金属元素中发现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的新的辅助激活剂

(江苏专用)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化学教案

(江苏专用)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化学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考纲要求] 1.原子结构与性质:(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2)了解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基态核外电子排布;(3)了解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能根据元素电负性说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1)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2)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典型离子化合物的某些物理性质;(3)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4)了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某些性质差异;(5)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d轨道参与杂化和AB5型以上复杂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不作要求);(6)了解“等电子原理”的含义,能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7)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8)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质;(9)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简单晶体的晶胞结构特征(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0)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考点一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如Ge: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能简要说明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探究对研究元素性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重点:建立基于认识模型研究原子建构和性质的认识模型,形成解决各类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基于电负性,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与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比较。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复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结构
15分钟
活动
核心问题分析为什么硒代半胱氨酸与半胱氨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学生活动:综合利用“位构性”的思维模型,综合分析硒元素和硫元素的性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含价电子)、电负性等角度,注意对比硒元素与硫元素的性质,进一步解释硒代半胱氨酸与半胱氨酸性质相似的原因。
1分钟
总结
总结基于“位构性”系统认识元素性质的思路,以及利用元素性质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分析硒元素与相邻元素的电负性大小
教师活动:明确元素电负性的递变规律,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该规律。
[活动]基于电负性,判断硒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
学生活动:比较硒元素和磷元素的非金属性
教师活动:明月基于电负性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方法,并给出实验事实证据。
5分钟
活动
分析为什么硒代半胱氨酸与半胱氨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尽可能多地写出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活动:在任务单书写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环节1:原子半径
学生活动:比较硒元素与相邻元素的原子半径
教师活动:明确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该规律。
环节2:主要化合价
学生活动:分析硒元素的最高正价和其他常见化合价
教师活动:明确基于“位”“构”分析主族元素化合价的基本思路。

原子结构和性质教案.docx

原子结构和性质教案.docx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示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笫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索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木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皋础上, 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索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介价、元索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木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而:学生己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索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木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索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牛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木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彖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苏教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第二单元

苏教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第二单元

内容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第二单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苏教版]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习目标]1.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2.理解元素性质岁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3.了解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和岁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规律4.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简单应用[课时安排] 5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回顾: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1)含义(2)本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3)具体体现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②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③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④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从ns1~ns2np6呈现周期性变化2.根据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可将元素周期表分成5个区域。

具体地说是根据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何原子轨道上来分区(1)s区元素:外围电子只出现在s轨道上的元素。

价电子排布为ns1~2,主要包括ⅠA和ⅡA族元素,这些元素除氢以外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容易失去1个或2个电子形成+1价或+2价离子(2)p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p轨道上的元素(s 轨道上的电子必排满)。

价电子排布为ns2np1~6,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A到ⅧA和0族共6个主族元素,这些元素随着最外层电子数的增加原子失去电子变得越来越困难得到电子变得越来越容易。

除氢以外的所有非金属元素都在p区(3)d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d轨道上的元素。

价电子排布为(n1)d1~9ns1~2,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B到ⅦB和Ⅷ族,d区元素全是金属元素。

这些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的主要区别在(n1)d的d轨道上。

由于d轨道未充满电子,因此d轨道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化学键的形成。

(4)ds区元素:ds区元素与s区元素的主要区别是s 元素没有(n1)d电子,而ds区元素的(n1)d轨道全充满,因此ds区元素的价电子排布是(n1)d10ns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原子结构与性质(两课时)
【考试说明】
1、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能根据元素电负性说明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

了解元素(主族和零族)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知识要点】
考点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在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所含有的相同。

同一纵行相同。

每一个周期总是由(ns1 )开始到(ns2np6)结束.如此循环往复,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2、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在能级里的填充顺序遵循原理,不同周期里所含元素种类不一定相同,并且随着周期序号的递增,金属元素的种类也逐渐,非金属的种类也逐渐。

3、元素的分区和族
(1)s 区: ,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括, 属于活泼金属, 为碱金属和碱土
金属;
(2)p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括族元素, 为非金属和少数金属; (3)d区: ,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括族元素, 为过渡金属;
(4) ds区: , (n-1)d全充满, 最后的电子填在上, 包括 ,
(5) f区: , 包括元素
区全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区。

主族主要含区,副族主要含区,过渡元素主要含区。

考点二: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4、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①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②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③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例题: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比值最小的是 ( ) A 、 NaF B 、MgI 2 C 、BaI 2 D 、KBr 考点三: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1、电离能变化规律 (1) 分类:
(2)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所需要的
___________
(3)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化规律
同周期: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主族: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图中哪些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出现异常?为什么?
(4) 应用:
思考: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这些数据跟钠、镁、铝的化合价有什么联系?
2、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1) 提出:
(2) 定义: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
理量
(3)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主族元素的电负性__________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增强
同一主族,元素的电负性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其______________逐渐减弱(非金属性、氧化性)
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位于周期表______的______,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位
电 离 能
Na Mg Al 一 496 738 578 二 4562 1451 1817 三 6912 7733 2745 四
9543
10540
11575
于周期表______
(4)电负性的应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3、对角线法则:位于左上角和右下角性质相似。

如:Li与Mg,Be与Al,B与Si
【考题在线】
1、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
2、(09年安徽)W、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
序数依次增大。

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Z能形成红色(或砖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周期第族。

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H2O(g) (填“强”或“弱”)。

(2)Y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填“大”或“小”)。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