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蔬菜榨汁 C.蜡烛燃烧 D.汽油挥发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硝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白色固体中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强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雾
C.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物质,溶液变成浅绿色D.在空气中点燃硫粉: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
3.小明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豆浆,这为他补充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B.油脂 C.维生素D.无机盐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取用炭粉
D.
验满气体
5.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B.C.D.
6.从2012年开始,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PM2.5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颗粒物,为降低PM2.5的含量,下列做法不应提倡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 B.直接燃烧煤炭
C.充分利用太阳能D.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
7.下列有关洗涤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洗洁精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酒精能洗去瓷砖上的铁锈
D.食醋溶解热水瓶胆内的水垢
8.在野外游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提供氧气 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9.如图是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符号是Ar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D.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
10.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醋酸和干冰都属于有机物
B.不锈钢和金刚石都属于合金
C.尿素和硝酸钾都属于复合肥料
D.锌和碘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11.“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被不法商人添加到食品中,造成了“塑化剂”风波已知“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4O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塑化剂”属于有机物
B.“塑化剂”由62个原子构成
C.“塑化剂”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7:2
D.食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使用
12.能一次区别开NaOH、H2SO4和NaCl三种无色溶液的试剂是()
A.锌粒 B.无色酚酞试液 C.氯化钡溶液D.紫色石蕊试液
13.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实验事实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B.相同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与等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等于8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D.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大于原来酸溶液的质量
15.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H2HCl气体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 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稀盐酸
C CO CO2通过灼热的Fe2O3
D CaCO3粉末KCl 加水溶解、过滤、干燥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铝离子
(2)硝酸
(3 )氩气
(4)碘酒中的溶剂
(5)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6)不含金属元素的碱.
17.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表示混合物是表示单质的是.
1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
(2)若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则提纯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t2℃时,把5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是g
(4)t2℃时,配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甲乙.(>;<;=)
19.有A、B、C、D、E、F、G七种常见物质,常温下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很旺而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C可形成酸雨;D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溶液是胃酸的主要成分,D 不能用G干燥;E 的溶液成蓝色,E中加入F的溶液时,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G在空气中易潮解变质,是生产肥皂和洗涤剂的原料,俗称火碱.请用化学式填写个物质
A B C D
E F G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3道小题,共14分)
20.小勇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勇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的实验,结果鸡蛋吐了出来.他加入的试剂P是(写溶液名称),吐蛋的原理是.
21.A~E及甲、乙均代表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B都是单质,常温下均为气体,B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21%,反应①和②均放出大量的热,D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请回答:
(1)B物质的化学式,D物质的俗称.(写一种)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3)若物质E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乙物质可能是.(写一种)若物质E是蓝色沉淀,则D溶液与乙溶液发生的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写一个)
22.已知A、B分别是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如图表示向A中加入B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
(1)A是;
(2)B是;
(3)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0分)
23.下图中的A﹣E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上图中A、C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图中装置的组合是;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4.如图所示,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回答如下问题
(1)点燃酒精喷灯之前应先通入气体的目的.
(2)试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玻璃管同时
(3)玻璃管中反应的方程式为
(4)该实验的设计上存在一个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为.
25.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将一定量的稀硫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的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酸和碱到底能不能发生反应?
(1)该小组同学又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向底油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
入稀硫酸并振荡观察到溶液由
色变为无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看反
应,方程式
(2)同学们对(1)实验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展开了探究,做出如下猜想:
甲的猜想是:Na2SO4和NaOH
乙的猜想是:Na2SO4
你的猜想是:
你认为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若要验证余下的两种猜想,请完成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1)试验后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或
(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你的猜想正确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道小题,共6分)
26.某厂生产的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取12g该样品于烧杯中,并滴加稀盐酸至73g时,气泡不再冒出,此时称得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80.6g,请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g;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017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蔬菜榨汁 C.蜡烛燃烧 D.汽油挥发
【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51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冰雪融化是水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蔬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硝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白色固体中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强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雾
C.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物质,溶液变成浅绿色
D.在空气中点燃硫粉: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
【考点】9L:铵态氮肥的检验;6A: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85: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532: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铵态氮肥能与碱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B、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变成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铵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3.小明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豆浆,这为他补充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B.油脂 C.维生素D.无机盐
【考点】J4: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211: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B、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而不是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C、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而不是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D、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而不是富含无机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B.
稀释浓硫酸C.
取用炭粉D.
验满气体
【考点】49:液体药品的取用;48:固体药品的取用;4D: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6M: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531: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烧杯内或接触烧杯内壁,应垂直悬空在烧杯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B.C.D.
【考点】B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131:微观粒子模拟图型;513: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6.从2012年开始,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PM2.5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颗粒物,为降低PM2.5的含量,下列做法不应提倡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 B.直接燃烧煤炭
C.充分利用太阳能D.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
【考点】65: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521: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PM2.5的含义,分析能减少固体颗粒排放的措施的选择项.
【解答】解:A、大量植树造林,能减少固体颗粒排放,能减少PM2.5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
B、直接燃烧煤炭,生成的微小颗粒物越多,会增加PM2.5污染,所以该做法不应提倡.故B符合题意;
C、充分利用太阳能,能减少微小颗粒物越多,不会增加PM2.5污染.故C不符合题意;
D、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能减少微小颗粒物,不会增加PM2.5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知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减少了对空气中可吸收颗粒物的释放,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是中考的热点问题.
7.下列有关洗涤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洗洁精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酒精能洗去瓷砖上的铁锈
D.食醋溶解热水瓶胆内的水垢
【考点】7H: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7A: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9H: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515:溶液、浊液与溶解度;527: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A、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进行分析判断.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洗洁精是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不能与酒精反应,则酒精不能洗去瓷砖上的铁锈,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醋洗去热水壶中的水垢,是因为水壶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能和食醋反应,从而把水垢除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常见的洗涤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等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过程中利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8.在野外游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提供氧气 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考点】H1: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151: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9.如图是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符号是Ar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D.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
【考点】C5: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513: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氩元素的元素符号是Ar,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氩,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氩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8,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氩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0.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醋酸和干冰都属于有机物
B.不锈钢和金刚石都属于合金
C.尿素和硝酸钾都属于复合肥料
D.锌和碘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考点】AC: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83:合金与合金的性质;9J: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J6: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专题】516:物质的分类.
【分析】A、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B、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C、根据化肥中含有营养元素的种类可以判断化肥的种类;
D、人体必需的元素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解答】解:A、醋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它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该选项不正确.
B、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其中含有碳等物质,属于合金;金刚石属于单质,不属于合金.该选项不正确.
C、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钾元素,属于复合肥.该选项不正确.
D、铁、锌、碘、硒等在人体中含量较低,属于微量元素.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含量在0.01%以上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0.01%是区分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依据.
11.“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被不法商人添加到食品中,造成了“塑化剂”风波已知“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4O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塑化剂”属于有机物
B.“塑化剂”由62个原子构成
C.“塑化剂”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7:2
D.食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使用
【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AC: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513: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食品添加剂确实提高了现代食品的品质,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合理使用.【解答】解:A.“塑化剂”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塑化剂”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塑化剂”分子由24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每个分子中共含62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塑化剂”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4):(1×34):(16×4)≠12:17:2,故选项说法错误.
D.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可依法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添加使用,不能过量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机物、氧化物的特征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能一次区别开NaOH、H2SO4和NaCl三种无色溶液的试剂是()
A.锌粒 B.无色酚酞试液 C.氯化钡溶液D.紫色石蕊试液
【考点】9U: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182:物质的鉴别题;536: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锌粒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与NaOH、NaCl均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NaOH、H2SO4和NaCl三种无色溶液分别显碱性、酸性、中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红色、无色、无色,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H2SO4与氯化钡溶液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NaOH、NaCl均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NaOH、H2SO4和NaCl三种无色溶液分别显碱性、酸性、中性,使石蕊溶液分别显示蓝色、红色、紫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3.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实验事实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B.相同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与等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考点】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85:金属的化学性质;9H: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13D:元素化合物知识型;16 :压轴实验题;532: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的pH大于7,盐酸pH小于7;
B、镁比锌活泼,和盐酸反应速度镁大于锌,等质量的镁生成的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制取O2,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发生反应形成氢氧化铜沉淀.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盐酸显酸性,pH小于7,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当盐酸过量时,溶液的pH小于7,故图象能反映客观事实;
B、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快,图象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的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象的终点应该镁比锌高,故图象不能反映客观事实;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制取O2,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图象能反映客观事实;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发生反应形成氢氧化铜沉淀,直到沉淀量
达到最大为一定值,故图象能反映客观事实.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可快速解答.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①抓图象的起点,②抓图象的终点,③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等于8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D.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大于原来酸溶液的质量
【考点】99: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7J: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93:酸的化学性质;F3: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151: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A、根据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分析,pH等于8的溶液是碱性的溶液;
B、通过改变温度将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饱和溶液的情况,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根据活泼金属也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分析;
D、根据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金属成为离子进入溶液,氢被置换出来成为氢气逸出溶液分析.【解答】解:A、pH等于8的溶液是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故说法错误;
B、通过改变温度将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饱和溶液的情况,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说法错误;
C、活泼金属也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故说法错误;
D、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金属成为离子进入溶液,氢被置换出来成为氢气逸出溶液,由于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大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因此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大于原来酸溶液的质量,故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掌握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即可解答,注意: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15.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