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得交易与盈余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得交易与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1-112-01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分类,由于无法观测管理层的意图,因此上市公司倾向于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此用利得交易(gains trading)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遏制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利得交易盈余管理金融资产
一、引言
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金融资产这一概念,规定企业取得的金融资产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
计量。

但不同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期的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
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 直到该金融
资产终止确认时再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则按摊余成本计量,贷款则按照账面价值计量。

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可以根据持有目的的不同,把同一金融资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由于持有目不可观测,管理层是否存在划分的偏
好?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借助早期西方国家金融资产中的利得交易来分析这一问题。

二、利得交易和盈余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一)理论分析
利得交易,也称为“拣樱桃”,通俗的讲就是公司将证券价值上升时进行交易而实现利得,而下跌时将继续持有,从而达到管理层想要的盈余水平,实现利润的平滑。

早期的西方的研究中发现,上市公司往往利用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的平滑。

他们利用出售公允价值高于摊余成本的金融资产,提高公司的盈余水平,而持有公允价值低于摊余成本的金融资产。

公司的经营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公司存在很多盈余管理的手段,但是有一些很容易被投资者发觉,甚至被监管者所禁止,管理层因为种种目的,往往希望保持特定的盈余水平。

金融资产的分类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区分管理层的意图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管理层在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这些方面却往往难以被投资者所发现,因此就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

为了调节利润的方便,公司往往会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违背实际的持有意图。

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未达不到投资者的理想预期时,公司就可以把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那么就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缓解公司利润波动。

然而当公司的业绩良好时,就没有必要再进行
盈余管理,而将金融资产持有,从而可以形成“蓄水池”,为今后的盈余管理做准备。

甚至在公司业绩超长好时,公司可以出售部分亏损性金融资产,达到降低公司利润,减轻今后公司业绩上升的压力。

由此避免公司的业绩过于波动,同时也避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经验结果
叶建芳等人(2009)的实证检验利用以52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结果发现两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每提高1%,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占两类金融资产的比重可以提高3%。

同时研究认为,面临收益下滑的公司,更倾向于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当公司当年利润已
经高于前一年利润的公司,管理层通常不会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是将这部分利润继续储存在利润这个蓄水池中,以备以后年度使用。

三、对策及建议
利用利得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盈余信息质量,导致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盈余信息质量评价指标
一般投资者缺乏鉴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对于上市公司的质量很难辨别,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一套特别的指标体系,这样可以提高投资
者对上市公司盈余水平信息质量。

张瑜(2009)提出了从企业历史盈余能力、盈余的变现能力及未来盈余能力等三方面评价其盈余信息
质量。

也可由独立的第三方来评价,或者由证监会提供统一标准,然后由上市公司提供并经独立的第三方审核。

(二)提供综合收益表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对利润表列报和披露进行了适当调整,全面引入了综合收益的理念,即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综合收益(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

综合收益观要求,净利润不仅包括企业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收益,而且还包括企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收益,如持有资产和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在这种情况下,当企业已经将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蓄水池”就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李云彬,彭芸.综合收益观引发利润表再“变脸”.中国会计报.2009(16).
[3]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9(3).
[4]张瑜.企业盈余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商业研
究.200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