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指导思想:
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__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
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__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__的写作特点可以从__的构思,__的选材剪裁,__的表达方式,__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__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设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小康的心理,这样更切合学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例如当时假如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等。
2、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鸭群的活动、芦荡的描写、风雨的描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不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六、教学过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
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
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
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
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
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杜小康) 师: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
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一) 无奈。
(屏显。
)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出于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1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齐读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无奈之情。
(屏显,请一生读。
)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
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
的泥炉。
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
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
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
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
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
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二)恐慌。
(屏显。
)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
下面,请大家关注课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生(七嘴八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师选择“恐慌”板书。
)
师: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外出去放鸭的,而且那里的风景好像也不错哦,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班交流。
师:是的,这个时候,他害怕了。
还有什么原因让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为什么是真正害怕?难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吗?
一起来读一下第21段,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乐齐读。
)
(三)孤独、惊喜。
(屏显。
)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曹文轩《前方》
师: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师:是的,孤独。
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28到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一生朗读。
) 师: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从中感到了孤独?
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独,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给他造成的孤独。
师:是吗?你能跟我们说得再具体些吗?
齐读第33段。
(生齐读第33段。
)
(小结):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这些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你研读__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预习,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小结):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
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
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生配乐齐读。
)
师:杜小康长大了,那么,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
师:还是什么之旅?
成长之旅。
而暴风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师播放杜小康用双手捧起温热的鸭蛋时的影片片段。
)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
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孤独)。
(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
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
生读。
)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
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__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__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接
下来,让我们齐读__最后两段,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这趟孤独之旅。
(生齐读。
)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
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
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
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
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
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
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板书:(略)
七、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
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
因此在教学本课文
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
按整体感知-—明确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明确主题,进而培养奋进、勇敢的精神情。
上课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
能够理清故事的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进师生的对话,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
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
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但在上课时,因安排的内容过多,一节课的时间教完太仓促了。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
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对于__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一欣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总之,这一堂课学生把握了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说的主题。
但对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理解得不够深刻。
相信下一次我将会教得更好。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概括情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2、品析语言,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品:《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等长篇小说。
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草房子》是一本表现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等几个孩子刻骨铭心的6年小学生活。
其中弥漫着成长的艰辛与苦痛,也闪烁着迷人的人性光辉。
__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和人缘最好的学生,深得老师的喜欢。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致其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2、__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跳读课文,把握人物。
杜小康语言: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一个()的杜小康
四、合作探究
1杜小康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从他的成长历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孤独是一个人成长的良药,物质的“孤独”,亲情友情的“孤独”,精神的“孤独”,会加速一个人的成长。
2、品读环境描写在__中的作用。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
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时间为序,有静到动
有实有虚,修辞并用
多角度描绘,多层次渲染
情景交融手法生动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1、增加美感
2、设置环境
3、营造氛围
4、推动情节
5、表现心情
6、舒缓节奏
7、表现象征
8、衬托人物
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主要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
同样是小说。
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把握情节中孕育的另一个故事。
而且和《故乡》相同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物的内在。
对于景物描写的理解,也就应该建立在这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从中,似乎能听到一个孩子精神滋滋生长的声音。
初读:
划出“刺你眼”的词语(凭感觉,不需要理由)
一、旅程——
读课题。
尝试各种语气。
谈谈对课题“孤独之旅”的理解
引导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从油麻地到芦苇地;从小鸭培养到下蛋;从已经失学到复学有望;从脆弱敏感到勇敢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孤独相伴。
引导2:
交流所划的词语,想必写人物内心的词语较多:
回家、永恒、前方、茫然、恐惧、回头、陌生、寂寞、振奋、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托、重复、害怕、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逃不走、胆怯、慌张、安静、清香、家、孤独、单调、干巴巴、注满了的孤独、想家、迫切、大哭、哭、没有哭……
(重新理解课文标题)
引导3:
交流勾画的心得——所可勾画的词语越来越少。
任凭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风肆虐,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的波澜。
分析与小结: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发生着一种变化。
越来越坚强。
孤独感呢?……最初的那种心潮起伏、情绪波动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验证这一点(坚强的“证据”):
读思39-41段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就”、“又”。
读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与“没有哭”。
哭——
幸福的泪奔;幸福有两种;即将凯旋的小英雄。
骄傲地读课题。
(他的伤痕就是他的勋章;极至的疲累和困倦提醒着他的幸福与荣耀)
没有哭——
对比之前杜小康梦醒时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样的反应。
形成对“旅程”的两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但孤独也在变化着;孤独之旅,是属于孤独的旅程。
二、孤独——
孤独感这样的来去,缘起缘落,难道不值得琢磨吗!
什么是孤独?人到底为什么孤独?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合这个故事)
引导1:
孤独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可能触及它的本质。
引出预习时学生的两个问题:
1、既然鸭群是“最亲密的伙伴”(教材语),那为什么他还孤独呢?
2、既然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为什么不可以谈心?
(注:文中已说,聊天已无意义;但是谈心,是说双方心里想要的)
(学生应该还记得,《故乡》中“我”为什么视那番谈话为“闲天”)
引导2:
读课文中写父亲的段落——
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内容上的共同点;注意“也”字的反复出现)
父亲由自己的慌张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张、孤独,而且试图缓解这种情绪: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中有芦雁的窝……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当文中写到父子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他们之间真的没什么可说了吗?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想听的吗?
(当然不是;就像闰土与“我”一样,知道,但不能说;“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孤独的意义: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却无法表达。
孤独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成长可能。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它呢?从父子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第33段……
(关键的一句话是?——“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对。
怎么面对?——安家。
就像鸭子把芦苇荡当成一个家;鸭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为家;其实当他们以此为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家”不远了)
模拟《变形记》的情境,采访看到鸭子下蛋时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卖蛋,赚钱,回家,念书!)
引导3:
联系我们未来的生活——念大学、出远门,最初的不适应。
(再读第48段:长大了,为什么还是会想到母亲想到家?回家的欲望,也是生活的动力)
结论:
孤独感存在于:先前的精神寄托已经推倒,新的寄托尚未抵达、尚在重建之时。
(而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处于这种“临界”的状态)
鸭群一直存在,但最初却不是我的依恋与专注;为了斩断与过往的联系,父子也绝不可再谈过去之事。
我们内心里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独的源起吗?
简析如下:
杜小康一开始根本就不想去,占据他心灵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