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艰苦奋斗的故事

合集下载

创业艰苦奋斗成功经典案例故事

创业艰苦奋斗成功经典案例故事

创业艰苦奋斗成功经典案例故事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说压力,我认为选择什么不做是非常大的压力。

看看那些创业艰苦奋斗成功案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创业艰苦奋斗成功案例一90后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年薪十万见到焦喜春时,他正蹲在一台设备旁聚精会神地查看电路图纸。

“这是台日本进口设备,在实际生产操作中,有些不尽合理的地方,要搞些技术改造。

”焦喜春个子高高的,有点清瘦。

如果不是事先介绍,怎么也不会把这个身穿蓝色制服的“修理工”同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2012年,焦喜春从湖南商学院本科毕业。

学市场营销专业的焦喜春跟一些同学一样,踌躇满志,南下去深圳找工作,进了一家化妆品公司,月薪不到3000元。

“深圳消费高,光食宿就要2000元,每个月根本存不住钱。

”在深圳工作了半年,焦喜春开始上网留意招聘信息,想换工作。

几次面试下来,发现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

看到高薪聘请不到技工的新闻,他内心为之一动。

思前想后,决定试试。

“年轻,不行,就重来。

”之后,焦喜春辞掉工作,回到长沙,进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培训大学生的“回炉”班。

对一个文科生来说,到技校学电气自动化并不轻松。

焦喜春经常缠着老师补课,泡在各类专业论坛,交流专业经验。

不仅在校园里学,他还到工地,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向他们学。

“大学与技校相比,学的东西不一样。

在大学里学得比较轻松,在技校里,反而像高三学生一样忙。

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开始上第一堂课,上午4节课,下午两节课,晚上没课就上晚自习。

”一年后,焦喜春被分配到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实习。

不久,成为了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的一名正式维修电工。

现在,每个月工资已近8000元。

“我当时不敢说,害怕家人不理解。

一个大学生,怎能辞掉工作去上技校,那这4年大学不是白念了吗?”谈及当初“先斩后奏”,焦喜春说,辞掉工作回长沙,跟家人说的是来找工作,而不是上学。

“其实当时心里也有些犹豫,不知道这样行不行。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没有一个创业者是能够轻轻松松就成功的,每一次创业都是无比辛苦的,成功创业需要创业者强大的内心与无畏的勇气。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创业成功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一)退休司机养泥鳅年入百万获6项发明专利创业、创客是时下最火热的词汇。

湖南省桂阳县李经武从机关司机岗位退休后,根据自己的爱好转行养起了泥鳅,凭着一股钻劲儿,攻克了养殖泥鳅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而今不仅年收入过百万还获得6项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他的发明专利包括泥鳅捕捞装置、泥鳅种苗孵化池、泥鳅催产注射固定套、泥鳅产卵床、泥鳅种苗亲鳅催产注射器和泥鳅专用饲料发明专利。

谈起创业8年路上的酸甜苦辣,李经武说:“创业选择有很多,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苦中作乐,开心充实。

”2007年,时年52岁的李经武在桂阳一机关单位当驾驶员,当年该县下了一个鼓励机关单位人员从事农业的文件。

从农村出来的李经偶然从江苏连云港工作的战友那里得知连云港很多农户从事泥鳅养殖,收入不错。

李经武通过调查本地市场发现,桂阳当地每天需要消耗泥鳅600余斤,价格在22元一斤,而本地没有一家养殖泥鳅的,市场前景广阔。

李经武说干就干,筹资71万元租赁了33亩抛荒地,在桂阳县鹿峰街道新澄村开始了创业。

第一次前往连云港进了100万尾苗,坐汽车、乘飞机、再坐汽车,回到养殖基地后李经武发现只有20万尾苗子存活。

损耗太大,要长期做下去必须自己学会催产自己育苗。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经武整个人就像着了“魔怔”。

“买资料、做实验,那时做梦都是催产育苗,几个月的时间里足足瘦了18斤。

”但试验的结果不是泥鳅不排卵,就是卵孵化不出来,或者是催产药量多了,亲本被打死了;经过10多次的失败,李经武终于掌握了泥鳅催产技术,在产床上泥鳅亲本终于产出了合格的泥鳅卵。

可是,来不及高兴的李经武很快就发现卵虽然产出来了,但由于泥鳅有吃卵的习性,如何避免卵不被吃掉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

真实创业励志故事通用10篇

真实创业励志故事通用10篇

真实创业励志故事通用10篇说到创业,很多创业者对于创业都有着一种难以说明的感情。

毕竟创业的成功与否关切着很多,也许创业小故事能给你一些启发。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最新创业故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0篇真实创业励志故事。

创业励志故事篇一三个时尚女孩不愿按部就班于都市白领生活,选择和穷人做买卖的方式走上了创业之路,她们看似带有堂吉诃德式的梦想后面,是她们帮扶穷人的热情和冒险的信念。

哈佛女孩乔琬珊、剑桥女孩艾莉娅的创业项目都来自中国,菲律宾华裔女孩金百利也把未来目标放在了中国,毕业于名校的她们选择了和乡村、贫民窟的穷人做买卖来创业,牦牛、蜂蜜、螺旋藻,这些惯常的事物在她们眼中都是未来财富的代名词,创业梦想的背后还有她们帮扶穷人的热情,她们相信商业是解决贫困的利器。

和穷人做买卖来创业,名校毕业后,乔琬珊、艾莉娅、金百利,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女孩,都选择了这份有点奇怪的工作。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乔琬珊,看中了中国丰富的牦牛资源,20xx年来华创办公司,从偏远地区牧民手中收购牦牛纤维,生产家用服饰、儿童服装和纱;艾莉娅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先在非洲从事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运作,20xx年在云南创办了香格里拉农场,生产纯天然的蜂蜜;在菲律宾贫民窟出生的金百利,目睹了贫困、营养不良与死亡,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她选择的不是帮穷人赚钱,而是为穷人省钱,开发低成本的螺旋藻糖果和粉末,战胜“营养缺乏症”。

她们不是大人物,也没有很多钱。

她们怀揣起的只是一个帮扶穷人的梦想,还有一颗冒险的心。

在5月14日的第三届卡地亚女性创业家亚洲区决赛入围选手揭晓仪式上,三个女孩谈起她们的梦想。

她要做中国“蜂王”27岁,20xx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

先在非洲从事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运作,20xx年在云南创立香格里拉农场,生产纯天然的蜂蜜。

香格里拉农场帮助农民安装蜂箱以及包装、销售蜂蜜,她坚信“商业是处理贫困问题的强大武器”。

创业秘笈:蜂蜜她喜欢蜂蜜,或者泡蜂蜜茶,或者把蜂蜜涂在面包上,有时候,她甚至直接用勺子舀着吃。

名人创业故事十个

名人创业故事十个

名人创业故事十个名人创业故事十个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说压力,我认为选择什么不做是非常大的压力。

因为在这过程中受到的诱惑太多了,每一个新的概念都可以做很大的东西。

在商业上的策略不是决定做什么,而是决定不做什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名人创业故事,欢迎阅读。

1、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故事: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高考,他毫不犹豫地在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下:北京大学。

然而雄心万丈的他,高考的数学成绩只得了1分。

为了生计,他去应聘酒店服务生,因为长得“歪瓜裂枣”,被婉言拒绝。

无奈只好去当搬运工,蹬板车。

大学毕业后,一次讨债经历让他疯狂地迷恋上了互联网,创业初期,他背着包四处忽悠,经常被人骂作疯子、骗子。

他曾连续4次创业失败,最为窘迫的时候银行里只有200元。

如今,谁不知道阿里巴巴,谁不知道马云呢?2、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故事:刚满15岁的王健林从四川绵阳来到东北,成了一名娃娃兵。

每天背上10多公斤重的装备,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徒步40公里,每次拉练的总路程甚至长达上千公里。

从军18年已经成为团职干部的他,却遇上“百万裁军”。

创业初期没资历,没实力,说好的贷款却被银行放了鸽子,为了公司项目,他借过xxx,甚至9天9夜没睡觉。

人人都不想碰的旧城改造他敢接,刚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因为不懂,3年之间打了222场官司。

就是这样一个一根筋的人,如今却是无人不知的亚洲首富。

3、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故事:20万,11个人,一间破传达室,当年的柳传志根本不知道为何要成立公司,随大流下海创业。

为了发工资,他带领所有员工当过“倒爷”、拉过板车、在中关村摆过地摊,卖过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运动服、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被认定投机倒把罚款100万,被认定xxx罚款300万,40多岁的他,仍旧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

而如今的联想已经成为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

柳传志说:我当时打死都不会想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办成今天这个样子。

4、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故事:被北大开除后,俞敏洪完全没有了生活来源,为了养活老婆孩子,他只好下海办起了培训班。

创业艰苦奋斗故事

创业艰苦奋斗故事

创业艰苦奋斗故事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这个道理放在在创业里十分适合。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创业艰苦奋斗故事相关文章。

案例1:80后大学生当网上“包租公” 年售3个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创建了国内首家集折扣、返利、分享为一体的购物省钱网站,创业一年半,为商家带去的销售总额高达3个亿,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毕业生黄承松。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是个奇迹,可对于卷皮创始人的他来说,这却是辛勤积累的必然。

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期间成立了武汉奇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他创建了九块邮、卷皮等在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网站,并形成了独特的电商模式。

靠编程序养活自己80后的黄承松是贵州黔南人,小的时候黄承松就喜欢折腾电器,高中接触电脑后,开始对电脑痴迷。

“周末不上课,我经常和同学一起去网吧包夜,6块钱一个晚上。

他们玩游戏,我就揣着一本《网页三剑客》,照着学。

”黄承松回忆,那个时候的饭钱几乎都花在网吧了,平时只能啃个面包。

高三毕时他以计算机奥赛贵州省第四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华中科技大学。

高三下学期,确定了保送资格之后,黄承松有了长达半年的空闲时间。

他常活跃于“猪八戒”等众包网站,当起了“威客”(通过在网上解决问题、承包任务,获得酬劳的人)。

他的第一笔生意,是做台湾一家医院的挂号系统。

他边学边做,花了24天才做完,得到的第一笔报酬是4000元。

从那时候起,黄承松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钱。

平时上课,周末和课余“宅”在宿舍干活,每个月可以挣上三四千元。

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为了凑齐下一学年1.2万元学费和住宿费,他正式“下海”,这也是他创业的最直接动力。

于是他注册了公司,决定运营自己的网站,而不再替别人“打工”。

第一次失败的创业尝试2010年8月份,黄承松做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最终这个项目没有成功,但是却为接下来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招了几个人,做起了“购物返利”网站。

这种网站就像导购目录,用各种办法吸引用户点击,根据点击量,费者通过他们的平台渠道,购买其他大型电商商户的产品,累计积分,然后黄承松他们根据买家所积累的积分,得到相应的返利。

艰难创业路事迹(推荐5篇)

艰难创业路事迹(推荐5篇)

艰难创业路事迹(推荐5篇)第一篇:艰难创业路事迹艰难创业路的事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艰难创业路的事迹》的内容,具体内容:看看那些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不惧艰难的精神,从中找到自己的正确方向。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福建80 后小伙开宠物店追逐梦想的创业...看看那些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不惧艰难的精神,从中找到自己的正确方向。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福建 80 后小伙开宠物店追逐梦想的创业故事天生的“宠物爸爸”林锦捷从小喜欢小动物,小学就当起“宠物爸爸”的他养过的宠物宝贝数量已经数不清了,种类从最初级的小金鱼到最常见的猫狗再到较个性的蜥蜴、大型鹦鹉,“宠物爸爸”的经验丰富。

与林锦捷对宠物充满了爱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父母极其反对他在这些小生命身上花时间,父母甚至偷偷把宠物送人,但是林锦捷总是掏光身上所有的钱再一次带小宠物回家。

“狗爸爸”变身疯狂打工仔“每天下班之后骑着电动车去遛狗是我觉得最快乐的日子。

”在林锦捷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的两年多时间,他都身兼多职,为创业做贮备。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林锦捷对自己的期待远不满足于此。

他跟父母陷入了无声的斗争,父母不愿给他创业基金,他只能靠打N 份工来积攒,货车司机、搬运工、快递员都曾是他的身份,最多的时候,他同时做 3 份工作。

两年后,他带着他的第一笔创业基金开了第一家宠物店。

宠物小店 1.0 逐梦第一家小店在塔头附近,沿街却只要1000 元左右的月租,由于资金有限,林锦捷的第一家宠物小店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店面比较旧,里面没有任何区域分割,一进门就是浓浓的气味。

”初次创业的林锦捷没有任何经营的经验,一切的出发点都是省钱。

为了采购有营养又能让毛色发亮的食物他每天一大早就上市场,雇不起员工的他不仅负责了宠物的美容,还要做育种、接生。

在狗狗的生产期临近的时候,他还得 24 小时吃喝睡在店里,以保障狗妈妈安全生产。

创业艰苦事迹(含5篇)

创业艰苦事迹(含5篇)

创业艰苦事迹(含5篇)第一篇:创业艰苦事迹创业艰苦的事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创业艰苦的事迹》的内容,具体内容:人生一个乐事就是创业有成,但创业成功并非易事。

看看那些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不惧艰苦的精神,找到自己的成功方法。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人生一个乐事就是创业有成,但创业成功并非易事。

看看那些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不惧艰苦的精神,找到自己的成功方法。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后女孩绿色餐饮创业,成临湘餐饮界的后起之秀后君山妹临湘创业收获事业爱情一位80 后的君山妹,14 年前来到临湘,怀揣创业梦想,凭借智慧、坚持,创办了拥有4 家直营店的小家庭餐饮服务公司,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临湘餐饮界的后起之秀和闪亮之星。

爱情梦激发创业梦1981 年 1 月,瞿园园出生在岳阳市君山区广兴州的一个贫寒农家,她一直憧憬着能凭自己的勤奋,走出广兴州,到更高更远的天空飞翔。

天有不测风云,在她念初一的那一年,父亲不幸因病去逝。

初中毕业后,园园辍学了,要强的她,暗下决心,要用自己孱弱的肩膀,为母亲扛起生活的重担。

1998 年,17 岁的园园,背着空空的行囊来到岳阳。

她犹如一只觅食的小鸟,在喧嚣与陌生的城市,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她在岳阳粮都宾馆找到了一份工作,从端盘子开始,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走来。

3 年时间,她几乎将餐饮服务的每一个岗位都做到了极致,不到19 岁,她便在一家海鲜酒楼担任了餐饮部经理。

这一年,园园的生命中出现的王子,却是一位同样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同在这家酒店打工的小厨师陈力华。

小伙子的憨厚、实诚、能干,让园园动心。

但爱情不能当面包,对这一份感情,同事、家人都不看好,甚至极力反对。

大家都认为,凭园园漂亮的外表和现有的条件,完全可以找一个让她衣食无忧的人。

但园园相信自己的眼光与选择。

当然,园园知道,如果要想让家人认可自己的选择,唯一的出路就是两人能打拼出一番自己的新天地。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名人创业小故事名人创业小故事1.故事发生在日本,有一个23岁的小伙子赤手空拳和同伴们一起来到东京闯天下。

到了东京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人们在水龙头上接凉水喝都必须付钱。

同伴们失望地感叹道::“天哪!这个鬼地方连喝冷水都要钱,简直没办法呆下去了。

”言罢都纷纷返回故乡了。

这个小伙子也看到了这幕情景,但他却想:这地方连冷水都能够卖钱,一定是挣钱的好地方嘛!于是他留在东京,开始了创业生涯。

后来,他成为日本著名的水泥大王,他的名字叫浅田一郎。

哲理赏析:田一郎的成功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面对同样的情况,他与常人的看法和做法却大相径庭,他用积极的心态看到了隐藏的商机并因此而逐渐走向成功。

所以,积极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才是明智之举、才具王者之风。

相反,那些思想消极、意志薄弱的懦夫,就注定会一生平庸。

名人创业小故事2.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乞丐在地铁出口卖铅笔。

这时过来了一位富商,他向乞丐的破瓷碗里投入了几枚硬币便匆匆离去。

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铅笔,对乞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铅笔,我们都是商人。

”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并告知说,他就是当初卖铅笔的乞丐。

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富商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

哲理赏析:设想,如果乞丐一直没能遇到这样一位商人,自己一直未能觉醒,一直就甘心做一名乞丐,也许,他的人生就少了一份成功。

因此,自己要能给自己定位:你认为自己只能做乞丐,当然你就只能做乞丐;你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富商,当然你就得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从而就具备了这种可能。

朋友,这对你有何启发呢?(给自己定位)名人创业小故事3.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自幼帮父亲在农场干活,当他12岁时,就在头脑中构想出一种能够在路上行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代替牲口和人力。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

在这个创业社会中,很多成功的故事在激励着我们。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艰苦创业成功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一:李一航电子垃圾创业: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到年赚400万他的父亲在深圳街头卖甘蔗,母亲沿街乞讨。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他却偏偏不去,后来流落街头,靠捡垃圾为生。

从捡垃圾到收破烂,最后他竟年赚4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讲述李一航电子垃圾废品收购的励志创业故事: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为生到年赚400万!1、母亲寄来学费,他却放弃读大学1984年6月1日,李一航出身在河南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以苦力养家,母亲早年残废不能行走。

2003年的一天,父母托堂叔捎来了学费。

打开沉甸甸的包裹,全部是新旧不一的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

堂叔告诉他父母在深圳乞讨赚钱,他一听就哭了。

高考发榜,李一航被河南一所高校录取。

但想到辛苦赚钱的父母,他决定,不读大学,到深圳赚钱。

2、3元闯深圳,连吃面都不够还完学校同学的302元债务,加上160元的车票钱,李一航将仅有的3元积蓄藏在了底裤里,就这样出发了。

初到深圳,川流不息的人群、奔驰而过的车子、生硬难懂的粤语,让他感到窒息,路在何方?好不容易凭口音找到一家老乡的面馆,叫了一碗面狼吞虎咽地吃完。

才发现自己吃了人生中最贵的一碗面:5元钱。

吃完面后,他等了很久,主动帮老板收碗。

老板看他提着一个袋子,应该是刚从农村出来,就没有收钱。

倔强的李一航把3元钱压在碗底,说声谢谢后离开了。

走出面馆的李一航,身无分文,反而让他释然了。

于是,他开始睡大街,宝安区的流塘天桥成了他第一个“正式”住所。

3、捡垃圾为生,碰到母亲在乞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白天捡垃圾,晚上在天桥上的修表摊成为他的第一个职业,一天20多元的收入解决了饭票的问题,却因交不起管理费又被城管赶跑了。

艰苦创业故事精选

艰苦创业故事精选

艰苦创业故事精选无论哪行哪业,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多再辛苦都要保持前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艰苦创业故事。

艰苦创业故事1:抱团当老板,大学生“微企”卖创意他们有的刚大学毕业,有的还在读大二大三,他们走到一起缘于一个共同的梦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

他们没有钱租办公场地,没有钱雇员工,甚至没有钱进行工商登记,他们计划着、争吵着,一直吵到老师办公室里,最后他们做出了一个近乎童话般的决定:一起抱团组建中国最小的微型企业,每个人都当老板,每个人只要出资几百元。

很快,位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综合楼4楼教室里的“根号二品牌设计坊”开业了!要把创意卖个好价2008年7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传媒艺术系的大二学生金操与庞海洋跟着视觉传达研究中心的老师俞明搞暑期调研。

金操发现,重庆的很多品牌设计公司生意都不错,而且这些公司有的也只有十几个人。

“他们能做的,我们也可以做,我就是学设计的,可不可以也卖创意赚钱呢?”办工作室的想法在他脑子里迅速酝酿。

同系装潢专业的庞海洋与金操经常在一起合作,一听金操的想法,早想创业的他非常赞同,两人一拍即合。

但租场地的资金就首先让出来自农村的金操和庞海洋犯了愁,两人就向老师俞明求助,想让他帮着出出主意。

俞明吩咐他们只要负责找到新同事就行,房子的事情他来解决。

金操没想到,有创业激情的人其实并不少,仅仅一周的时间,整个团队的主创人员已全部确定下来,形成了七男三女的创作格局。

工作室的成员各有所长:在大学生机器人比赛中认识的大三学长胡斌动手能力强;参加辩论赛认识的大三学姐严莎莎以口才见长;大一的学弟黄勇电脑玩得转,软件技术好;有在广告公司打工经历的丘斌以创意见长;中文系大三学生刘文则写得一手好文章,擅长把握品牌的文化定位和人文精神;还有刘德海,擅长编程并曾获得过微软编程比赛大奖……他们抱团在一起,正好是一个设计公司完整的人员配备。

在俞明的协调下,学校答应把一间八十多平方米的教室免费给他们用。

艰苦创业典型事例

艰苦创业典型事例

艰苦创业典型事例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

看看那些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坚定创业的决心。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艰苦创业典型事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艰苦创业典型事例一:济南80后飞机销售董事长的创业故事签1亿直升机大单这位80后创业者叫郭兆荣。

2008年,还未毕业的郭兆荣开始创业路程,从成立网络公司到建筑公司,再到汽车销售公司,从未停止创业,而今已是济南凌音飞机销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现在已经渐成规模,并延伸至通用航空及航空航天领域。

用他的话说:“创业就是折腾,人要有梦想,需要敢闯敢干”。

确切的说他属于85后。

2015年3月,凌音飞机接到湖北一企业的采购两架贝尔429直升机,经过多次谈判协商,最终签订1亿多元的直升机订单。

就在本月初,凌音飞机举行了直升机融资租赁合作洽谈会,这是继签订两架小松鼠直升机后再一次签订的直升机订单。

郭兆荣讲:“这次的直升机签订成功是在经过许多磨合后才最终签订的。

这份订单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团队共同努力完成。

前期需要金融租赁的考察批款以及直升机购机批文,后期需要直升机的运输、海关,还要办理直升机的三证等诸多手续。

”针对凌音飞机推出的低首付、低利率购置直升机在市场上引起反应,尤其是两会后低空领域的改革及民用机场的建设陆续打开。

早在2008年,郭兆荣便把开始关注通用航空市场,并尝试进入,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拉开了充分开发低空资源、促进通航发展的序幕。

便开始了凌音飞机的开端,到现在目标一步一步的实现。

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透露, 2015年低空领域的全国推广,必将引爆通用航空领域,已经发展5年的凌音飞机会再次迎来机遇!早在2012年凌音飞机便可代理销售诸多国际着名品牌直升机,其中贝尔直升机(bell)包含贝尔206l4、407、412、429、525系列直升机及二手直升机的销售。

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故事

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故事

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故事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说压力,我认为选择什么不做是非常大的压力。

在商业的策略上,不是决定不做什么,而是做什么。

看看那些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故事一:四川南充80后夫妻通宵粉创业,年入50万探索连锁之路一碗香喷喷的米粉,在四川南充人心中有道不完的情愫。

对于粉哥、粉嫂而言,与之更有着难解之缘。

2011年至今,这对80后夫妻在南充辗转开店,通过艰苦打拼,依靠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勤劳的双手,让十余平方米的铺面成了食客经常光顾的小店。

80后夫妻创业不畏辛苦开“通宵粉”“粉哥,给我冒碗粉,外加一个油干。

”2015年10月25日凌晨,市人民南路的一家粉馆依然灯火通明,前来吃粉的食客络绎不绝。

这是一家通宵粉馆,老板便是80后夫妻黄韶浩及林薇。

由于夫妇俩热情、健谈,与不少食客都成为了好朋友,大家都习惯亲切称呼他们为粉哥、粉嫂。

此时,林薇正在粉馆的阁楼上休息,黄韶浩则与服务员一起守在店里。

“老婆也休息不了多久,一会儿就要起床炒臊子了。

”黄韶浩笑笑说,一开始,当听说他们准备开通宵粉馆,不少亲朋好友都劝诫他们:“开粉馆本就辛苦,何况是通宵粉馆,你们可要想清楚了!”然而,他们依然义无反顾选择了这条创业之路。

“年轻人,怕什么辛苦!只要我们夫妻齐心,将生意做起来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黄韶浩说,这是老婆林薇当初回答所有人的话,让他十分感动。

尝遍南充米粉粉嫂冒粉三天手磨起茧黄韶浩是广东韶关人,出生于1985年的他,曾在家乡从事通讯行业工作。

因为工作原因,他认识了聪明能干的南充姑娘林薇。

二人很快坠入爱河结了婚,2010年,黄韶浩随妻子来到南充创业。

做过蔬菜批发、服装销售、汽配品牌代理……夫妻二人一起探索创业之路,却“只有搞蔬菜批发那年,挣了十万块钱。

”黄韶浩告诉记者,记得那时候,他们也是每天起早贪黑,进货发货,十分辛苦。

励志名人艰苦创业故事

励志名人艰苦创业故事

励志名人艰苦创业故事创业要想创业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另外就是坚持到底。

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不惧艰苦的精神,坚定自己的创业决心。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励志名人艰苦创业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励志名人艰苦创业故事一从艺术家到CEO,他把艺术品电商做到月流水5000万办公室里,1979年出生的吕淼告诉猎云网,画画本来是一个爱好,是个很纯粹的事情。

当把画画做成生意后,就不想画了。

“以前只需要把画画好,现在要做管理、市场、产品、公司股权、法律结构等都是学习的过程。

创业是一个折磨人事情,看你能不能享受这个过程了。

”技术总监,运营总监都是吕淼软磨硬泡找来的核心团队。

去年资本市场最好的时候有企业就花钱烧市场,然后接着融资,吕淼没有这么做。

“当时找壹读的副主编,跟对方说完全按照对方的思路来做杂志。

先合作两期看看,所以杂志定位不是去分析艺术市场,而是关注艺术本身。

艺术家反馈效果不错才决定全职加入。

”因为创业,吕淼爱人关掉自己的公司来支持他创业。

吕淼的艺术品电商名叫:艺客(No art)。

英文表达的意思是让大家不要认为艺术离自己很远。

就在两个月前,吕淼创立不到两年的艺术品电商艺客注册用户达到43万,最快的一个月达到10万用户的增长。

“我们上线初期每个月不到540个订单,发展到现在超过6000将近7000个订单,近期每个月销售额都保持在5000万左右。

”从艺术家到CEO西安美院毕业后吕淼去德国留学7年学习艺术,2008年回到中国时,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井喷的时期。

金融危机前,北京的798每天有几十个展览,但对于吕淼这样的毕业生却无法进入传统的画廊、美术馆和博物馆体系,“我那个时候从798穿过,就想着能有一个画廊的现在,吕淼每天面对的问题是管理压力,去年网站、app上线前,团队疯狂加班。

国庆节都没休息,造成员工开始离职,据他说当时压力最大,晚上两点还与投资人约在公司见面。

2010年年底,混迹在北京五环外的画家吕淼发现画好的作品没有好的出口,尤其是对年轻画家。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故事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故事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故事成功要学,健康要学,创业要学,所有让人积极向上的习惯都要学习。

看看那些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不惧艰苦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

学习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故事一:寒门学子的创业故事:从5个U盘到年营业额超千万讲述一个寒门学子的创业故事,从5个U盘到年营业额超过了千万他叫贺靖,四川宜宾一个寒门学子,云南西南林业大学毕业的学生。

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创办一家创业学院,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

贺靖说,“我深知寒门学子创业的艰难。

”原因很简单,贺靖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创业平台对怀揣梦想、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

这个在25岁时就荣获第四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的年轻人也深知,创业之路多崎岖,创业过程中每一步前进都来之不易。

他一直坚信,成功失败皆是金,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总会有创业成功的一天。

靠学校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创业之前,贺靖的学习之路就荆棘遍地,好在家里人一路不离不弃,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坎。

贺靖的家乡在四川宜宾的一个乡村小镇。

高一时,父母到浙江一家鞋底厂打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

由于往返车费昂贵,他和妈妈6年没有见面。

爷爷奶奶长期摆地摊维持生活,为让孩子吃好一点,托人给住校的贺靖带来了500元,用塑料口袋装着,都是1元、5元、10元的零钱。

2005年,他考上西南林业大学。

父母把家里的公房转让出去,凑了一点让他来昆明上学的钱。

每年,因交不齐学费,每次都要找到学院领导签字,靠学校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学生会,他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他的踏实获得了大家赞许和信任,独立承担了学校的不少大型活动的筹办。

贺靖也很懂事,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做兼职,也是在这期间积累了经验,为创业打下基础。

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

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

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在创业的道路上,创业者的艰苦创业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学习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找到自己的创业之路。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一:郑州女孩韩月广告餐厅创业故事:吃饭不收钱,却赚了百万开餐厅却不收顾客钱,这件事在平常人看来像是一场商业自杀,但创业者韩月却看到其合理的地方。

你吃饭,广告主付费,这家广告餐厅不仅没有倒闭,还在激烈的餐饮业另辟蹊径,赚了上百万的利润。

一起来看这个叫韩月的郑州女孩的餐馆创业故事:2007年,如同许多创业者一样,郑州女孩韩月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与同学一起合作开的以面食为主的饭店由于资金问题面临停业。

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做呢?韩月首先想到了给饭店打广告。

后来经询问同学她才发现,自己连广告费都掏不起。

她开始抱怨那些媒体的广告费用太高。

同学长叹一口气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啊!你的餐厅如果免费,不用打广告也会人潮涌动。

”韩月苦笑了一下,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被同学的这句话启发了。

餐厅免费,人潮涌动,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吗?自己的餐厅如果和广告结合起来,不是很好的模式呢?回到饭店,在房间里坐了一个下午,一个草案就迅速形成了。

她给饭店设置了两扇门,一扇是正常收餐费的门,一扇则是走地下消防通道的免费门。

正常收餐费的与以前到餐馆吃饭没什么两样,吃多少收多少钱。

但免费的那扇门里却做了一个弯弯曲曲的走道,两边墙上挂满了广告位。

她想:免费吃饭能大幅提高人气,有人气就能吸引商家来做广告,赚取广告费,同时也能带动收费餐馆的营业收入。

这个想法令她十分兴奋,人一旦有某种成型的想法之后,就很容易迅速投入行动。

韩月紧锣密鼓地准备了半个月之后,终于在9月份的一天清晨,打出了“本店吃饭免费”的牌子。

之前,她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免费餐限量提供的话,一份面的成本是一元五角左右,每天从她的“九曲广告回廊里”经过的人如果有二百个,那么最多每天多支出三四百元。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需要一些励志的故事和成功案例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努力拼搏。

以下是一些名人创业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鼓舞。

1. 史蒂夫·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创业故事鼓舞了无数人。

乔布斯年轻时曾被苹果公司开除,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创办了NeXT公司,最终又回到了苹果,并将其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乔布斯的成功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勇气和毅力,不断努力,才能走向成功。

2. 马云。

马云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他的创业故事也是令人敬佩的。

马云曾多次面临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创办了阿里巴巴,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商业巨头。

马云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3. 沃伦·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的投资理念和成功经验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巴菲特曾说过,“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机会,而不是盲目跟风。

巴菲特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投资理念,不要被市场情绪左右,才能获得长期的成功。

4. 杰夫·贝索斯。

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也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贝索斯曾说,“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创业者的心态,不断创新和进取。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5. 刘强东。

创办京东的刘强东也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他曾说过,“创业就像打仗一样,只有拼尽全力,才能取得胜利。

”刘强东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创业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以上是一些名人创业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它们告诉我们,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如今有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去奋斗创业,成就了很多成功人士。

一起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成功人士为创业而奋斗的励志故事,欢迎收藏哦。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篇1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只读过几年书,后来做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

同样是他,这个有些倔强,一身傲骨的毛头小子,当他挥手离开人间的时候,已成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坐拥290亿人民币身家,可以和李嘉诚比肩的华人巨子。

他就是被媒体誉为红色资本家的霍英东。

然而,老人留给世界的,不仅是让人艳羡的万贯家财,更是他顶天立地的做人风范。

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当霍英东成为富豪之后,曾有人问他是否担心被绑架。

霍英东坦然地回答说:“我从不担心别人会绑架我,因为我这一辈子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霍先生不只一次对人说,无论是从政还是做生意,无论你属于哪个行业,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

霍英东早年在和一个合作者共同开发新项目时,对方公司突然出现危机,急需现金,霍先生主动并巧妙地将利润重新划分,不仅不露声色地帮助对方渡过了难关,还保护了对方的尊严。

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当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后代都将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

霍英东是香港超级富商中唯一一个敢不带保镖独行的人。

数十年来,市民们常常能看见霍先生独自一人散步、爬山,沿途还不时和热情的市民们打着招呼。

“做人,关键是问心无愧!”霍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并且用其一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霍英东叱咤商界半个世纪,至今,尚未听过关于他的商业行为或其他任何行为的负面传闻。

霍英东一生都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在很多时候,他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和利益。

他认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人们更多的尊敬。

而这样一个处处得到人们尊敬,人人都愿意为他尽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难!霍英东坦荡的胸怀,毫不做作的为人,真诚的处世方式,为他赢得了无数的朋友,也为自己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

关于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

关于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这个创业时代里,很多在创业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前行。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关于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一:沈阳80后夫妻多肉植物种植创业的致富经最近一段日子,地处沈阳沈北新区尹家街道的绿馨花卉基地火了!中央电视台、省市的各大媒体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里,为啥?原来,聚集在这里的50多户多肉植物种植户,把“小多肉”种成了“好生意”,每户年收入少的达到了几十万,多的达到了二三百万!2015年11月27日,沈阳日报的记者走进了这个财富地,一探这里的致富经。

来看这篇沈阳日报上报道的创业故事时下,一种茎叶肥厚、多汁多浆、体态娇小,被称为“多肉”的植物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它们以萌宠的姿态俘获了年轻白领的心,占领了他们的办公桌、阳台甚至所有的狭小空间。

身量小巧、样貌呆萌、品种繁复,再加上易于养活,宜室宜家,“多肉”迎合了一众小资、都市宅、技术控的审美情趣和喜好,再借由互联网聚众分享的特点,迅速拥有了大票“肉友”。

正是看准了这一商机,沈北新区绿馨花卉基地这个以种植各种大型花卉的基地,掀起了大棚种植多肉植物的热潮。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了冯子轩、庄丽君这对80后小夫妻的种植棚,听到了这样励志的创业故事:1989年出生的冯子轩很早以前就喜欢多肉植物,靠摆地摊,出入夜市卖多肉微景观,自己也扣过大棚试着种过多肉植物。

看到这多肉的好前景,两年前,下决心把老父亲给自己买的婚房卖了58万元,走进了绿馨花卉基地租了两个大棚。

为此,老父亲和未婚妻和他闹了好长时间的情绪。

可小冯就是铁了心,把自己的铺盖卷也搬到了大棚,一门心思研究自己心仪的多肉品种。

如今,媳妇小庄再不埋怨小冯,还赞他选对了项目。

赶上旺季,他们的网店一天一二百件的销量,一两万元的收入着实让小两口心里乐开了花。

创业艰苦奋斗事迹

创业艰苦奋斗事迹

创业艰苦奋斗事迹成功的比例幸运占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能,勤以创业,俭以聚财,诚以待人,逊以自处。

看看那些创业艰苦奋斗的事迹,感受他们不惧艰辛的精神,学习他们的创业方法,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创业艰苦奋斗事迹一:大学生做校园旅游营收百万去年夏季从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毕业的林金培,如今已拥有7家实体门店、30多名员工。

今年3月,他和其他3所高校的6名大学生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专注于做“高校中间渠道商”,“商家让利给我们,我们再让利给大学生,从中获取微薄利润”。

该公司运营半年来,营业额超过800万元,利润近百万元。

而这一切,都得从他大二时当在校学生代理说起。

从代理校园旅游起步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期末到了,大家都忙于准备复习考试。

我的校园旅游代理市场也开始进入淡季。

掐指算算自己做这个学生代理也有半年多了,收获还不小。

去年10月,我花了两周时间在校门口察看,发现周末两天就有15辆旅游巴士从这里出团,按每辆车40人计算的话,就有600人出游。

一个7000多人的学校,周末就有近10%的学生出游,可见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潜力之大。

我想代理校园旅游市场应该不错,于是就上门找旅游公司谈。

在校园占据份额最少的那家旅行社给我的返点最高,我决定给他们拉生意。

万事开头难。

第一个星期,靠朋友的关系仅仅成交了一单。

从第二周开始,我在校园贴海报、在路边发传单,课后挨个宿舍推销自己的“产品”,渐渐地有人开始主动联系我,并陆续接到一些集体出游的单子。

其中2006级土木工程专业200人集体出游,是我接到的最大一单,单笔就赚了1200多元。

前两个月,总共接了20多单集体出游,有了6000多元的收入,也算是“第一桶金”吧!这个学期初,我在学校成立了见习与创业协会,自任会长。

我们的协会像是一支创业团队,设有市场部、网络部、宣传部,40多名协会成员平时参与旅游代理业务。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年时间就有盈利4万多元,同时还增设了驾校报名项目。

中国名人创业奋斗故事

中国名人创业奋斗故事

中国名人创业奋斗故事创业就是赚钱,人要有梦想,需要敢闯敢干。

这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内心写照。

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方法,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名人创业奋斗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中国名人创业奋斗故事一18岁创业,19岁成千万富翁,现在要把公司做成“机车界华为”请来杨向阳、徐小平、蔡文胜等投资大佬站台,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逗哈科技发布国内首款前双轮智能机车iTank,售价7999元,宣称是专为热衷时尚、运动、有车人士打造的装逼利器。

据介绍,这款耗时18个月,续航可达100公里的iTank,单单下置式可侧倾偏摆双前轮的结构外形设计,背后就耗资2000万、拥有17项专利,属于100%的自主研发设计。

在影响电动机车的关键问题续航方面,iT ank采用了和特斯拉同级别的韩国LG定制动力锂电池环保电芯,并且和法国的FPS公司联合开发了PACK电池包技术,目的是为了保证数百节锂电池同时工作状态下在面对各种情况下的安全稳定输出。

谈及为何在国内推出这样一款另类的电动机车,逗哈科技创始人李官德表示,国内电动机车行业内大型整车企业同质化严重,不论是在外观还是在技术方面都缺乏创新。

而且,仅有的一点新车型创新,也会被同行疯狂抄袭、模仿,导致无人愿意创新,行业内的创新意识被完全淹没。

“抄袭的背后是国内大型整车厂一味追求量却渐渐忽略了质,车款众多却都没有颠覆性产品,质量和外形也是始终得不到提升。

这直接导致整个电动机车行业偏离了创新推动的正确路径,利润持续偏低”,他说。

提及李官德本人,他的经历似乎比这款机车更具玩味,他自称是创业者中学历最低、最不懂互联网,但却是最懂机车的人。

李官德来自浙江台州的一个小乡镇,18岁的时候凭借对机车行业的一腔热爱,开始学习修车、研究车、买零配件组装车,历经一年19岁便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身价千万的“高富帅”。

但随后由于工厂不规范,没有营业执照,遭到当地执法机关的封厂,李官德一夜间又从身家千万的高富帅变为“百万负翁”,但这并没有阻挡李官德对机车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艰苦奋斗的故事80后总经理自述创业故事:做化石科普产业领军者王煜,80后,江苏化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以下是王煜自述的创业故事:做化石科普产业领军者我是一个80后,来自湖南,2021年园林设计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淮阴工学院任教。

在学校支持下,我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承接一些园林和室内设计项目。

但3年下来,我们也发现,公司正在逐渐变成一个普通的装潢公司。

经过思考,我们决定重新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创意、有文化特色的设计服务。

例如为老子山镇龟山村提供设计服务,把老旧石头房子,改造成民宿酒店,重塑乡村美景。

公司业务逐渐稳定后,不甘平凡的我开始第二次创业。

在青商大讲堂上,我学到了新的创业思路。

这一次,是基于自己小时候的一个爱好。

我从小喜欢古生物化石,我加入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门科普网站——化石网担任版主、管理员,为来自全球各地的13万化石爱好者提供志愿服务。

2021年,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提名的网站,从5000多个网站中脱颖而出,勇夺“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2021年,我成立了江苏化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平台——知石网。

我们的口号是:知石,知世界。

在2021年龙虾节上,我们通过化石的例证,撰写《小龙虾的前世今生》,一周时间就取得6万多的点击量。

目前,知石网开发了多种满足公众需求的体验产品,例如和各类亲子机构合作,组织地质旅行、化石挖掘等。

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家机构争相联系我们。

上周,我们代表淮安参加了苏州文化创意博览会,我们以化石为切入点,惊艳亮相。

拿下最高的奖项——最佳主题奖,得到省文化厅马宁副厅长的高度评价。

我们也将代表江苏省参加5月11号的深圳文创博览会,目前,化石文化建成了300平方的展厅,接待公众免费参观,并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淮安市首批众创空间。

上个月,我们又刚刚拿下了江苏省版权示范单位。

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一亩田成立于202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

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

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

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

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

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2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

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

最后创建了一亩田。

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21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

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21年我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

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

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拟货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

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21年到2021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

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

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

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百度,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

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

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

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2021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21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

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我们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我们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

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

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我的服务。

未来,我们会加大从应届毕业生里去招聘线下人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恰好也是我们想要的。

2021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

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

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

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

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

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后台数据。

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

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

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

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

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

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

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

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

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

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

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

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

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

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

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

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

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

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