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凡是可以溶于的物质,比不能溶于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测得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4.1970年,科学家所做的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试验的试验现象证明细胞膜具有。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6.生物膜的膜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而是具有的;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的。
7.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成的,叫做糖被。
1.如图4-2-1所示,若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提取后,放入盛水容器中,磷脂分子的稳定分布方式为()图4-2-12 若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提取后,放入盛水容器中,磷脂分子呈单层铺展在水面,如图4-2-1所示。
这是因为()A.磷脂分子的密度较小B.磷脂分子的溶解性低C.磷脂分子具有疏水性D.磷脂分子一端亲水,一端疏水3 原生动物变形虫的运动和摄取食物,主要是依靠细胞膜的()A.选择透过性B.一定的流动性C.磷脂分子层D.镶嵌的蛋白质4 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是选择透过性膜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5 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
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C.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6 欲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特点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提供深入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资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
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4)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得结构2、难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满意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建议1.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科学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推荐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感受科研魅力。
十一、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2.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动态性质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PPT、动画、图像资料等。
2. 实验材料:红细胞、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4.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详细讲解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动态性质。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举例说明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吞、胞吐等过程。
6. 实验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理解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药物递送、信号传导等。
2. 介绍近年来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争议。
七、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优点和不足。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意义。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磷脂双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2. 生物膜的功能: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细胞膜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和运动。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动态、可塑、不对称。
5.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生物膜功能的实现和调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2. 示教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4. 问题解决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内容。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膜、荧光标记的蛋白质等,用于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
3. 动画或视频: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功能和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3. 示教: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膜的流动性。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出问题,如:生物膜的流动性如何影响物质运输?5. 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流动镶嵌模型分析问题,分享讨论结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写一篇关于生物膜功能和调控机制的小论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流动镶嵌模型和静态模型,探讨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2. 分析生物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如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生物学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和调控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实验材料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发现历史,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讲解生物膜的定义,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与功能等。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介绍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物质的运输、信号传递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活动名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演示活动时间:40分钟活动目标:通过模型演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分发模型材料,包括磷脂双分子层模型、蛋白质模型等。
2.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指导,组装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学生通过模型演示,观察和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和蛋白质的分布与功能。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对细胞生理过程的意义。
5. 学生进行模型展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发现。
活动评价:观察学生在模型组装过程中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实验与探究实验名称:观察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时间:60分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学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13课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相关知识回顾1、生物膜系统由等组成,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具有单层膜的细胞结构有。
2、细胞膜主要由组成,功能主要与有关,细胞膜的功能:。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三、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基本构成(1)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2)蛋白质分子:①分布:有的镶嵌在磷脂分子层 ,有的则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②特点:磷脂分子具有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
2、特殊结构——糖被(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 _(2)本质: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
(3)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第二部分:课堂教学一、介绍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测出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体验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模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介绍“提出假说”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三、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组成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蛋白质的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糖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课堂训练1.科学家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所以,本节课实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本内容在教材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较为抽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也不是非常清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仔细梳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本节课利用“在放有红苋菜的烧杯中注入冷水和热水的对比实验”导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再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导入本节课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由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史资料,学生难以理清线索,所以教师在梳理科学发展史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建模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
高中生物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中生物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能够应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学中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1. 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2. 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流动镶嵌模型背后的数学和物理原理。
2. 把握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教科书相关章节。
2. 知识点讲义和案例分析。
3. 实验材料和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幅细胞膜镶嵌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2. 提出问题:细胞膜如何实现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3. 引入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二、讲解流动镶嵌模型:1. 介绍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解释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膜结构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数学和物理原理。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几个生物学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进行解释。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的应用场景。
四、实验操作: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膜中的应用。
2. 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堂练习:1. 布置相关课堂作业,巩固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更多生物学中的应用场景。
六、课堂总结:1. 确认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流动镶嵌模型在未来生物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和重点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学习指导本章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书:P65-67文字及图)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膜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_____________。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都由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后的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书:P68)1.膜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
(还有少量多糖)2.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_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________的)。
5.膜的功能特点: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归纳四自我诊断1.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A 保护作用B 一定的流动性C 主动运输D 选择透过性2.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3.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 糖蛋白B 磷脂C 脂肪D 核酸4.最能代表生物膜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A.C、H、O、N B.C、H、O、N、PC.C、H、O、S、P D.C、H、O、Mg、Fe5.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化学成分上看,图中的①是,② 是,③ 是。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述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机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其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态和特点。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人教版必修1)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ppt。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讲授新课]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课程设计
流动镶嵌模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2. 掌握流动镶嵌模型中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及作用。
3. 了解细胞膜在不同生理过程中的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技能目标:1. 能够通过模型构建、观察与分析,掌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解释生物体内相关现象。
3. 能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开展关于细胞膜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客观评价科学研究成果,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其生物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介绍细胞膜的脂质双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组成部分;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2. 细胞膜蛋白质的类型与功能:阐述不同类型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作用,如通道蛋白、受体蛋白、酶等;探讨蛋白质在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方面的功能。
3. 脂质与细胞膜的关系:分析脂质在细胞膜中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脂质及其功能;探讨脂质与细胞膜流动性的关系。
4. 细胞膜的动态变化与调控:讲解细胞膜在不同生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如胞吞、胞吐等;分析细胞膜变化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5.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结合流动镶嵌模型,介绍科学探究方法,如实验设计、模型构建、观察与分析等;开展关于细胞膜的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制定,与教材关联紧密。
教学大纲明确,分为五个部分,按照以下进度安排:1. 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特点(2课时)2. 细胞膜蛋白质的类型与功能(2课时)3. 脂质与细胞膜的关系(1课时)4. 细胞膜的动态变化与调控(2课时)5. 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2课时)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培养其生物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对象:高中生物4. 教学目标:a.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b.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组成c.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实验现象,如红细胞膜的融合、细胞膜的渗透等,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定义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强调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介绍荷兰科学家丁达尔和英国科学家霍金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引导学生了解模型的提出背景。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和功能、生物膜的自我修复能力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介绍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法、冷冻电镜等技术手段对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科学性。
三、课堂互动与练习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细胞吞噬、细胞膜融合等,分享讨论成果。
3.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练习,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形成课后作业。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普文章,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指导。
2.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6. 生物膜的功能:介绍生物膜的各种功能,如细胞识别、信号传递、物质运输和细胞间通讯等,并解释这些功能与流动镶嵌模型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
高一生物组2017.10.30
一、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结构和功能观、局部与整体观
2.理性思维: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3.科学探究:针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在探究中,逐步加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学习过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1:欧文顿实验
1895年,欧文顿(E.Overton)曾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
(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讨论一: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实验证据证实?推理分析得出的结论还需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和鉴定吗?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3:朗姆瓦实验
1917年,Langmuirwa指出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
并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建构了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分布模型。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6:冰冻蚀刻技术
结论: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蛋白质的分布不均匀。
资料7:荧光标记实验
1970年,Frye和Edidin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8: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讨论三:①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应用到了那些实验技术?②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什么作用?③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你受到哪些启示?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蛋白质分布: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糖被(糖蛋白):位于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三、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最能代表生物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2.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
A.1959年,罗伯特森 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C.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 D.19世纪,欧文顿
3.生物膜的“蛋白质一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 ( )
A.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B.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C.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D.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5.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反映该特点的实例有()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②变形虫的变形运动③水分子能自由进出细胞④细胞融合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6.细胞膜在结构、功能上的特性依次是()
①选择透过性②流动性③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④信息交流⑤控制物质出入
A、②①
B、③①
C、③④
D、②⑤
7. 细胞膜上的与细胞的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二.非选择题
右图表示细胞某一部分的亚显微结构,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示的亚显微结构;
(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化学物质分别
是、、和;
(3)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其生理特性是;
课后作业:利用合适的材料构建生物膜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