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针对《八声甘州》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品公开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
通过本公开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八声甘州》这一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八声甘州》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分析《八声甘州》的主题和意义- 研究经典诗歌的鉴赏技巧和方法- 进行朗诵和演讲练,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教学内容1. 《八声甘州》概述- 介绍《八声甘州》的作者和诗歌背景-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韵律特点2. 诗歌主题与意义- 解读《八声甘州》中的主题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3. 诗歌鉴赏与表达- 引导学生研究如何鉴赏一首诗歌-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进行诗歌的朗诵和演讲练4. 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培养- 提供课堂讨论和写作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八声甘州》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向学生介绍《八声甘州》的背景和重要性(10分钟)-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思考和讨论2. 正文教学:- 第一部分:《八声甘州》概述,介绍作者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20分钟)- 第二部分:诗歌主题与意义,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0分钟)-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与表达,研究鉴赏技巧,进行朗诵和演讲练(30分钟)- 第四部分: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30分钟)3.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10分钟)教学评价与作业-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书面作业: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对《八声甘州》进行深入分析教学资源准备- 《八声甘州》原文及注释- PowerPoint演示文稿- 经典文学鉴赏资料- 课堂讨论题目和写作指导以上是《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掌握《八声甘州》的主旨(二)能力目标1.能捕捉《八声甘州》的意象,分析意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词的审美情趣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八声甘州》的主旨(二)教学难点1.《八声甘州》中的意象的使用与意境的形成四、教学内容(一)词的常识词的起源: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
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教坊曲有三百二十四种,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后来,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是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
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有的摘取名作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但因白居易有“能不忆江南”的名句,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酹江月》,是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来。
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更漏子》咏的是夜。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一、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二、学习要点:本词的艺术技巧三、教学安排:1、词的简介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
如《西湖》、《卜算子》等。
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
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
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
他通晓音律。
(见作者介绍后部分)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
《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羁游行役之苦)2、作者及背景介绍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3页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角度;2、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传颂千万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了柳永,这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天才词人。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著名词作------《八声甘州》,看看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三、教师范读全词,注意让学生正音。
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词作,了解诗歌大意。
五、分析鉴赏1、思考: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要分析上片描绘的画面,应该从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入手。
教师课前准备:《八声甘州》教案设计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课前准备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制定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和质量。
本文将以《八声甘州》为例,来探讨教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以及如何设计教案。
一、课前准备1.理解教材《八声甘州》是一首古曲,作为教材应该细心理解,了解其背景、历史及曲调特点。
在授课前需要了解该曲的创作背景、流传历史,理解曲调的起伏、速度变化及表现的情感。
2.了解教学对象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他们的语文水平、理解能力、音乐基础等方面的情况。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案,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准备教具教具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效果。
对于《八声甘州》这样的教材,投影仪、播放器、黑板等都是必备的工具,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视频。
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歌曲。
以《八声甘州》为例,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学生对曲调的理解、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等。
2.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为每一个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针对《八声甘州》这首古曲,可以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歌曲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先介绍《八声甘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介绍歌曲的演唱特点、声音起伏和速度变化等基本知识。
(2)歌曲中文翻译对于中文学生来说,学习《八声甘州》也需要他们对曲子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有所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以及学生的水平来确定歌曲中的生字词,并对生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义。
(3)歌曲的演唱方法在教授《八声甘州》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注意歌曲中的演唱方法。
这对学生来说非常必要,他们可以学习到该曲的演唱技巧,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3.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高中语文 专题八 八声甘州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八八声甘州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鉴赏本词层层铺排的写景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抒情笔法。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
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今天就
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以慢词声传
由朗读上片,说说上篇写了哪些景色?有何特色?使
游客的忧郁伤感。
盼归呢?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呢?
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
合理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八、拓展延伸——北宋词
前期晏、欧等词人,生于承平之世,喜爱冯延巳却无其经历与感慨,有相通之处。
柳永_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课题】柳永·八声甘州【教学目标】1. 柳永写词善用铺叙,曲折委婉的特点。
2. 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
3. 状物传情,纯用白描,造语自然而不雕琢的语言特点。
【教学要点】1. 理解词中抒发的主要是羁旅行役之苦。
2.铺叙白描,曲折委婉的文笔特点。
3. 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作者介绍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
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出生后,其父宜先后在山东、广西、以及扬州等地为官,词人随父转徙四方。
柳宜在就为官时,是柳永一生中最为欢快的青少年时代。
他尽情享受烂漫多采的青春欢乐。
出身仕宦世家的柳永,为了觅取出路,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社会风尚和耽于佚荡生活的个性,又使他留连于歌楼伎馆之间。
他精通音律,又擅辞章,民间歌女,“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他成了市井艺人演唱歌辞的作者,同时又是他们演唱技能的权威评判人,“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不少歌儿舞女为他的“风流才调”所倾倒。
他的作品影响广泛,甚至西夏士人亦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在歌功颂德之风盛行的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朝廷地方纷纷称奏祥瑞四出,柳永(巫山一段云)组词中的几首,就是这时所作。
多半是应教坊乐工所请而作。
仁宗时期,柳永谱写过祝颂仁宗诞辰、欢庆元宵节日的大量歌词,然而,他创制的“淫冶讴歌之曲”,以及“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的浪漫情事,逐步流传到宫禁之中。
无圣四年(1026)秋,视为祥瑞的老人星出现,柳永应制为[醉蓬莱]曲作词,因某些字句触犯仁宗忌讳,被“掷之于地”。
加之柳永落第时所写的[鹤冲天]词,其中“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语句,更使仁宗不悦。
当柳永再次通过考试,“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第四册第6课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二、教学重点:1、感受形象,领会意境2、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四、教法和学法:赏读感悟意境,多媒体教学五、教学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
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三、整体感知:听朗诵,体味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愁”四、鉴赏上片: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雨—潇潇秋—清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日)照—残红翠—衰减物华—休长江水—无语2、“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残秋雨景图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对”,“渐”,“是处”,“惟有”五、鉴赏下片: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思乡怀人之情2、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上片景物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
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
八声甘州教案柳永教案标题:八声甘州教案 - 柳永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柳永的《八声甘州》这首古代词曲,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词曲,并能够通过创作和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及其作品《八声甘州》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八声甘州》的背景和特点;2. 《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艺术;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材:包含《八声甘州》的文本和相关解析;2. 录音或视频资源:用于播放《八声甘州》的演唱版本;3. 古代文学艺术欣赏材料:如古诗词、古代绘画等;4. 创作和表演材料:纸笔、乐器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段古代音乐或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文学艺术的氛围;2. 提问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1. 展示《八声甘州》的文本和相关解析,简要介绍柳永及其作品;2. 播放《八声甘州》的演唱版本,让学生聆听并体验其中的音乐美。
主体:1. 分析《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悟;3.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可以是创作相关词曲、绘画或表演等;4.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和欣赏。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欣赏;2. 总结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魅力,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析,如其他古代词曲、古代戏剧等;2. 鼓励学生参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比赛或演出,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八声甘州》学案
《八声甘州》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八声甘州》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会词人思乡怀人的愁绪。
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写作背景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
后柳永离开家乡,漫游江南,以填词为生。
这首《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
当时词人漂泊异乡,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苦和思乡怀人之情。
四、文本解读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潇潇”描绘雨声,“暮雨”点明时间,“洒江天”展现出雨势的磅礴。
一个“洗”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过后,天空清朗,大地明净的景象,为全词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冷的氛围。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几句进一步描写秋景。
“渐”字表现出霜风渐起、愈刮愈紧的态势。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而急切。
“关河冷落”描绘出山河的寂静和萧条。
“残照当楼”则以夕阳余晖映照高楼,烘托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意境。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这里写到处都是花残叶败,美好的景物渐渐消逝。
“红衰翠减”形象地写出了秋天花草凋零的景象。
“苒苒”指时光渐渐流逝。
“物华休”表明美好的事物都已衰败。
唯有长江水默默东流,不管人间的兴衰变化,以无情衬有情,更增伤感。
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词人说自己不忍心登高远望,因为故乡遥远,归乡的思绪难以控制。
“不忍”二字,透露出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渺邈”形容故乡遥远渺茫。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八声甘州》篇1教学目标:1、了解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
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
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
令,也叫“小令”。
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
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
《八声甘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八声甘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案教研组语文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周冠祥章节名称八声甘州授课班级14208、14420、14421、14422、14423授课时间本教案课时4上课时间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6周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感受形象,以声传情。
2、赏析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词情。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体味形象,领会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朗读这首词学情分析这首词对职校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讲授译文,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多媒体主要学法与教法诵读法、讲授法、研讨法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翻开芬芳的唐诗宋词,目光抚摸着这些多情的文字,不禁思接千载,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次第浮现。
这时一个漂泊孤独的身影从历史的深巷中踽踽而出,他就是柳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八声甘州》和他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约会。
二、解题1、(多媒体投影)柳永简介,指一生朗读: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辞海》1989年版)2、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让学生默读(多媒体投影):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其他文人一样,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的缠绵不展的愁情与羁旅的沉重足迹、曲折婉延的心灵之旅……当他还没有入世扬名之时,词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在转徙于各地的漂泊生活中,似蓬草一般的听凭命运的拨弄。
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许多疲惫不堪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教案标题:柳永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及其代表作《八声甘州》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词曲结合的特点,感受柳永的词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欣赏并分析《八声甘州》的音乐特点。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创作诗歌或歌曲等形式表达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柳永及其代表作《八声甘州》的背景介绍。
2. 《八声甘州》的词曲结合特点分析。
3. 音乐欣赏:学生欣赏《八声甘州》的音乐录音,分析其旋律、节奏、曲式等特点。
4. 诗歌创作:学生根据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
5. 口语表达: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并展示口语表达能力。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柳永及《八声甘州》的读后感或评论。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柳永及其作品的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柳永和《八声甘州》有了解吗?你对词曲结合有何了解?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柳永及其代表作《八声甘州》的背景和意义。
- 分析《八声甘州》的词曲结合特点,解释其在文学和音乐上的独特之处。
3. 音乐欣赏与分析(15分钟)- 学生欣赏《八声甘州》的音乐录音,同时观看歌词。
- 引导学生分析其旋律、节奏、曲式等音乐特点,了解其与词意的契合程度。
4. 诗歌创作(15分钟)- 学生根据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柳永及其作品的独特理解。
5. 口语表达(15分钟)-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
-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口语表达能力,向全班呈现小组的讨论成果。
6. 写作练习(15分钟)-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柳永及《八声甘州》的读后感或评论。
-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出独特的文章,展示对柳永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
高中语文_八声甘州 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课前预习设计结合《八声甘州》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尽量以学生自己学习探究为主。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1、感受形象,领会意境2、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
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设计目的]“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1、听录音,读准字音。
2、全班齐读,规范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体会意境。
4、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明确: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5、在大声诵读找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明确:“愁”[设计说明]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四、内容赏析(一)赏析上阕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雨—潇潇秋—清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日)照—残红翠—衰减物华—休长江水—无语2、“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八声甘州》并理解其中的意象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感悟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八声甘州》的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
难点:体会诗中的隐晦之意和深层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简要介绍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展示《八声甘州》的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
诗词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八声甘州》,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诗词中的字面意思。
词意讲解详细解析《八声甘州》的每一句,阐述其字面意思和可能隐藏的深意。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八声甘州》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个人感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八声甘州》的个人感悟。
教师收集学生的感悟,挑选几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课堂总结总结《八声甘州》的主题思想,强调词中展现的民族气节和人文情怀。
提醒学生注意诗词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理解,而非单纯的文字记忆。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八声甘州》,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诗词分享。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提供《八声甘州》的多种朗诵版本,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推荐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诗词学习视野。
七、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八声甘州》教案[5篇材料]
《八声甘州》教案[5篇材料]第一篇:《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二、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词人简介: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三、分析词句1.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1)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小结: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024年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理解《雨霖铃》和《八声甘州》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柳永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柳永简介:介绍柳永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雨霖铃》教学:分析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八声甘州》教学:分析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对比分析:《雨霖铃》与《八声甘州》在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5.课堂讨论:探讨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柳永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教学难点:对比分析《雨霖铃》与《八声甘州》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雨霖铃》与《八声甘州》,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词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2.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课堂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雨霖铃》教学:(1)朗读全词,感受词的音乐美。
(2)分析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八声甘州》教学:(1)朗读全词,感受词的音乐美。
(2)分析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对比分析:(1)分组讨论《雨霖铃》与《八声甘州》在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词的异同。
5.课堂讨论:(1)探讨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
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
羁旅行役,给他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他以阅历和深沉。正是在这漫漫的旅途中,在悠悠的乡梦中,在浓浓的愁情中,才会有《八声甘州》,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3、渐:又。仅起到连接的作用。觉,感觉到。是一种心理感受。故比渐好。
4、霜风改为西风。刚下过雨,并没有霜,故不能说霜风。
5、将“无语”改为“滚滚”,更能突出水流之迅疾,更加深切地写出,一切美好的景色,包括美好的时光,都在迅速地流逝。
6、将“妆楼”改为“高楼”。高楼,“高出不胜寒”,无所依靠,更衬托出女子的孤独。
“惨”字是写感情的字词,而且太重,用在这里情调不调合。
“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
进而表现词人内心浓重的羁旅愁思。
八、教师对原词作修改,请学生说说改得如何?
八声甘州柳永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东流。
【交流展示】
四、读
1、请学生朗读此词
2、请学生评价此朗读并说说朗读的注意事项
教师补充:节奏、感情基调
五、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柳永词的写作手法与总体风格;2、掌握领字在词中的作用;3、了解古诗词中常见借代手法的运用;4、掌握“从对面落笔”的创作方法。
重点难点:1、掌握并辨析“从对面落笔”的创作方法;2、具备一定的复杂结构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价值:1、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2、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设计学时:1课时导入同学们以前学过很多羁旅思乡诗,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王维的《九月九日》)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一阙羁旅思乡词——《八声甘州》。
1、翻开课本25页,齐读全词。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看来课下预习下了功夫,不过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一是“思读四”。
二是在朗读的节奏上我觉得还可以再改进一下。
展示PPT2。
请大家按照老师划分的节奏再次齐诵全词。
这次要好很多,可是有几个地方的朗诵处理,和老师的理解不太一样,展示PPT3。
请同学们听我读,并找出不同之处。
3、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2,说说我在朗读时为什么对红字做停顿处理。
“逗”意味着朗读时要停顿。
请同学们再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4、柳永善用一字逗,比如这首给他带来巨大声名的——展示PPT4《雨霖铃》。
请同学按照一字逗的读法来齐读一遍。
从《雨霖铃》来看,一字逗仅限于一个字吗?明确:有两个字甚至三个字的。
所以有一字逗,也有二字逗、三字逗。
更专业、更被大家所接受的叫法是——领字。
板书领字从领字的发音来看,有什么特点?(领字一般都发去声。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声和四声。
朗读的时候要顿一下,意思上领起下文,有1、2、3字。
)自柳永之后,很多词人都对领字善加运用。
5、展示PPT5。
请同学朗诵一人一阙。
对领字有感受了吧?以后读词的时候要注意体会。
6、展示PPT6。
下面,来疏通上阕的大意。
“是处”,课下注释是处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理解?这处,这里,我这里。
可不可以?(那处在哪里?——下阙家乡)7、两个问题:①“红衰翠减”,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
进而表现词人内心浓重的羁旅愁思。
八、教师对原词作修改,请学生说说改得如何?
八声甘州柳永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东流。
在诗歌中,虚常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2、已逝之景之境《虞美人》
3、设想的未来之境《雨霖铃》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思想情感。
虚实相生能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
十、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诗句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冯新海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交流展示】
四、读
1、请学生朗读此词
2、请学生评价此朗读并说说朗读的注意事项
教师补充:节奏、感情基调
五、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明确:正恁凝愁
六、词人因何而愁?
1.羁旅悲秋2.思乡怀人3.功业未就
七、“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紧”字好。因为柳永在这里是把感情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正面写感情。不同于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柳永是把深刻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教师先说明修改的理由:
1、看,领起字。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照应下文“望故乡渺邈”的望字。
2、清秋。清,清爽明朗的意思,与意境不合。深秋,秋愈深,愁情也愈深重。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
三四句由实转虚,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纠错反思】
二、作者简介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3、渐:又。仅起到连接的作用。觉,感觉到。是一种心理感受。故比渐好。
4、霜风改为西风。刚下过雨,并没有霜,故不能说霜风。
5、将“无语”改为“滚滚”,更能突出水流之迅疾,更加深切地写出,一切美好的景色,包括美好的时光,都在迅速地流逝。
6、将“妆楼”改为“高楼”。高楼,“高出不胜寒”,无所依靠,更衬托出女子的孤独。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三、由作者介绍向《八声甘州》过渡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人一样,内心世界有着缠绵不尽的羁旅愁情。
下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十、课堂延伸
(一)虚实结合
1、“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欧阳修不是有“楼高莫近危阑倚”吗?范仲淹也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二)学生自由讨论后交流,然后自由发言,评论老师修改的得与失。
【精讲点拨】
九、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上阕:借景抒情。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用典、拟人)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他很早就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求宦之路,仕途无望后,他转徙于各地,似蓬草一般听凭命运的拔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疲惫不堪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给他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他以阅历和深沉。正是在这漫漫的旅途中,在悠悠的乡梦中,在浓浓的愁情中,才会有《八声甘州》,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