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
郯庐大断裂
郯庐断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0年,由合肥市地震局和沈阳市地震局联合发起成 立了郯庐断裂城市灾情合作组织,联合了郯庐断裂沿 线的9个省20余市参与。
郯庐断裂城市合作组织对郯庐地震的预防工作有 很重大的意义,解决了以往各省市分段研究,资 料、资源不共享的局面,未郯庐大断裂的研究开 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组织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现在郯庐断裂带上 所遇到的工程建设问题,像京沪高铁等必须要穿 越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工程,只有跨省份、跨部门 的合作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 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目 前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 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 活动带。
郯庐大断裂分布范围、特点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 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 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 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 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 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 约为2.3 毫米/年。
郯庐断裂的形成原因、活动历史
245-230Ma年开始,随着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挤压的深入 发展,郯庐断裂开始形成,并向NE方向传播延伸,同时由于 这段时间内扬子板块强烈的挤压,使华北板块呈现了近东西 向的拉伸。160-90Ma年时,太平洋板块快速地向NNW俯冲到 欧亚大陆下面,郯庐断裂继续做左旋剪切,郯庐断裂在这一 段时间里拉伸了整个华北地块,形成了渤海湾、松辽、冀中 拉张盆地,90-75ma,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转为W向,郯庐断 裂转为右旋移动,整个山东半岛随着郯庐断裂往南侧移动, 挤压断裂的东南侧,即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连云港地 区,形成苏鲁造山带,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区由此形成。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对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黑龙江东部大地构造演化史,有利于指导黑龙江东部找矿,有利于黑龙江东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关键词郯庐断裂黑龙江段依舒断裂敦密断裂一、郯庐断裂概况郯庐断裂位于欧亚板块东部大陆边缘,是多条NNE向断裂系列中的一条巨型主干断裂,它切穿了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图1),总体表现为南窄北宽,向北变成3条断裂。
图1 亚洲构造图及郯庐断裂带区域地质图(梁光河改自任纪舜等,2013;徐嘉炜,1984;万天丰,1996)根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梁光河总结:郯庐断裂雏形形成于侏罗纪的合肥盆地东侧,是一个伸展环境下的正断层。
郯庐断裂的平移走滑发生在65 Ma之后伴随着沿断裂带的玄武岩喷发,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在45~24 Ma,后期持续活动至今;(2)郯庐断裂带的主体水平滑移量大约为760 km,主体发生SN向走滑伸展的同时也伴随着EW向的伸展,EW向伸展幅度从南向北逐渐加大;(3)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深度在10~20 km。
可连续追踪的断裂带长度约为3000 km;(4)郯庐断裂主体走滑活动形成在锡霍特地块拼合之前。
动力机制是由于印度板块对杨子板块的挤压,在南部形成挤压力,在东侧和北侧由于微陆块的裂解漂移形成拉力,从而造成郯庐断裂东侧块体大规模走滑。
走滑过程中郯庐断裂东侧的地块从南到北切穿整个欧亚东缘板块,直通洋壳。
新生代晚期锡霍特地块才从南往北漂移拼合到欧亚东缘,之后郯庐断裂又切断了锡霍特地块并走滑大约20 km。
二、郯庐断裂黑龙江段郯庐断裂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舒兰,黑龙江省尚志、依兰、萝北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敦化,黑龙江省穆棱、鸡西、密山、虎林北部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
研究表明山东临沂附近的郯庐断裂带平均300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
研究表明山东临沂附近的郯庐断裂带平均300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根据官方对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段探槽发掘研究发现郯城-庐山断裂带山东临沂-江苏宿迁段在近1.2万年内至少发生过4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
根据对探槽内发掘出来的古地震造成的遗迹的碳十四年龄测距初步推测出以下古地震发生时间。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交界发生8.5级地震,地震导致的地表破裂推测为150千米左右。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山东省临沂-郯城-新沂一线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为8级至8.5级,地震大致导致的地表破裂约为140千米。
公元前6381年至公元前4481年期间山东郯城附近和江苏交界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为8.5级左右,地震大致导致的地表破裂约为150千米。
公元前9981年至公元前7981年期间山东郯城附近和江苏交界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约为8.5级左右,地震导致的地表破裂未知。
从对郯庐断裂带临沂-宿迁之间发掘的探槽发现的古地震遗迹可以得出结论即公元前1万年至今约1.2万年的时间内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段历史上至少发生过4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最近一次是距今351年的1668年7月25日山东临沂-临沭-郯城交界发生的8.5级地震,平均约3000年发生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4次大地震间隔时间分别为2668年-3668年,2481年-5381年,1600年-5500年。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近1.2万年内发生过4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
第二、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平均每隔3000年发生一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历史8级左右地震间隔周期最短为1600年,最长为5500年。
第三、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最近一次8级左右的地震发生于1668年山东临沂-临沭-郯城交界8.5级地震,距今351年。
第四、考虑到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8级左右的大地震周期最短为1600年,最长为5500年,平均周期为3000年,而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最近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发生于1668年,距今351年,因此得出结论至少最近百年内山东临沂附近不会再发生8级左右的地震,关于网上所谓山东临沂发生8级大地震的传闻均属于谣言。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
进入中新世,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伸展活 动转变为受压逆冲,同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 因构造反转而受压、抬升、消亡。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早期的断陷沉 积转变为N-Q 时拗陷下的披 盖式沉积,其 间出现区域性 不整合。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 平移中旁侧出现了 一系列的左行 平移断裂——郯庐断裂系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的 周缘前陆变形 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 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 响的前陆变形,显示 主动盘变化特征,而 不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桐城老丁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程坂 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长冲水库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1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2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
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
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_朱光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872074,40272094)资助。
朱 光,男,1959年3月生,博士,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2-03-25收稿,2002-05-14改回。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3朱 光 王道轩 刘国生 牛漫兰 宋传中(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摘 要 首次从郯庐断裂带走滑糜棱岩中获得了白云母127162±0119Ma 的40Ar 239Ar 年龄,其与糜棱岩的全岩40Ar 239Ar 年龄相吻合。
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以及同走滑期岩浆活动,表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
这一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事件是伊泽纳崎板块突然发生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
晚白垩世2早第三纪郯庐断裂带转变成巨型的伸展构造,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
太平洋板块的高角度正向俯冲使中国东部出现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从而造成了郯庐断裂带与整个中国东部卷入了强烈的伸展活动。
晚第三纪初期起动的挤压活动,使郯庐断裂带上的断陷盆地同步抬升和闭合;断裂带的逆冲活动则断续延至今日,成为中国东部最大的近代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的响应,而印度板块碰撞的构造挤出起着辅助作用。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构造演化 伊泽纳崎板块 太平洋板块 郯庐断裂带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4)01-0036-141 引 言中国东部的巨型郯庐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经历过长期、复杂的演化。
关于其演化规律,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分歧。
徐嘉炜(1984)曾总结该断裂带经历过印支期的平移、晚白垩世2早第三纪的伸展及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后来又将大平移的时间修正为晚侏罗2早白垩世(Xu and Zhu ,1994)。
万天丰等(1996)主张郯庐断裂带在三叠纪发生了左行平移,在白垩纪和晚第三纪分别发生了两次伸展,而在侏罗纪、早第三纪和第四纪以来经历过3次挤压。
2018.7.9.郯庐、巢湖
郯庐断裂带、下扬子(巢湖)地区地质考察内容简介刘国生合肥工业大学2018.07.09.于中石化合肥培训中心提纲一、郯庐断裂带二、滁河断裂带三、下扬子区震旦纪以来构造演化1、一般特征2、考察区(巢湖)内容简介四、本次考察路线安排郯庐断裂带简介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著名的巨型断裂带,由合肥工业大学徐嘉炜教授于1956 年发现,1957年地矿部航空物探大队发现。
广大地质学家尤其是构造地质学们对其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虽然,在该断裂的起源、平移幅度及其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同认识,但是,目前主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特征1.1.规模大郯庐断裂带以其独有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地球物理标志,它南起长江北岸湖北的黄梅北至中俄边境,中国境内长达2400km ,宽约40 km ,总体呈NE ~ NNE ( 10°~ 30°) ,平面上形态呈缓S形 。
展布于中国东部大陆。
严格控制和影响着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发生与发展。
依兰—伊通断裂带密山—抚顺断裂带据近年来横穿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HQ-5、10、13、17线地学大断面反映郯庐断裂带已影响到了软流圈,应属岩石圈断裂。
(马杏垣等,1991;陈沪生,1999)。
1.2.切割深1、一般特征1.3.构造变形强•以中南段为例,自南而北简述1.3.构造变形强3.1.同造山期(T2—J1):郯庐断裂南段(南端)特征发育两期韧性剪切带,出现两套糜棱岩系列。
老丁采场两期糜棱面理南段(南端)早期糜棱岩露头面理、线理优势产状带内糜棱面理倾向NW或SE,倾角变化于60—85°。
q矿物拉伸线理向北东或南西倾伏,倾伏角多为10—20°。
q断裂带内片麻岩的片麻理优势方位为NNW-SSE向,倾角在50-60°间。
片麻岩中矿物生长线理呈 NEE或SWW向,倾伏角10-15°。
早期呈NE向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显微组构(云母鱼)南段(南端)糜棱岩桐城挂车糜棱岩中云母鱼构造桐城老丁家糜棱岩中长石书斜构造(20×10倍)南段(南端)早期上述指向性构造标志均显示出早期走滑韧性剪切带据左行平移性质(3)早期(同造山期)糜棱岩同位素年龄白云母Ar-Ar坪年龄介于181-198Ma(早侏罗世)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与变质发生在236.2±0.5 Ma—238.0±0.4 Ma之间的中三叠世晚期。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关系探讨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关系探讨李洪奎;陈莉;韩廷宝;耿科;禚传源;梁太涛【期刊名称】《地球科学前沿(汉斯)》【年(卷),期】2016(006)001【摘要】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三叠纪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其形成演化大致经历了强烈碰撞、俯冲和折返三个阶段,在三叠纪晚期完成最终拚合。
作为中国东部巨型断裂构造系统的郯庐断裂带,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的动力学背景,发生大规模左行平移并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错开,左行平移的最大距离在300 km左右,同时将郯庐左行剪切走滑断裂发育历史划分为五个发育阶段,重现了从特提斯体制向太平洋体制的复杂历史转化过程,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特征。
【总页数】11页(P44-54)【作者】李洪奎;陈莉;韩廷宝;耿科;禚传源;梁太涛【作者单位】[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山东省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兖州;;[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基于40Ar/39Ar构造年代学的约束[J], 武昱东;侯泉林2.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 [J], 侯泉林;武昱东;吴福元;翟明国;郭敬辉;李忠3.大别-苏鲁造山带、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及应力场对比 [J], 丁汝鑫;周祖翼4.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的对比: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属性的启示 [J], 邱检生;胡建;李真;刘亮5.西大别西北部浒湾变质带榴辉岩的年龄和性质及其对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多期演化的制约 [J], 吴元保;高山;刘小驰;杨赛红;邱华宁;杨启军;刘勇胜;袁洪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pdf
分析 "$ %剩 余 静 校 正 ! 改 善 资 料 信 噪 比 ( 增 强 同 ( 相轴连续性 "$ %倾角时 差校正 $ 可 以解 决 倾 $ =R]% 斜界面非零偏移距 射 线 的 反 射 点 的 发 散 问 题 和 动 校 正的速度 与 倾 角 有 关 问 题 " $ O%去 除 多 次 波 " $ ’% 叠后去噪 ( 滤波均 衡 及 空 变 背 景 压 制 ! 消 除 叠 加 剖 面上的随机干扰 ! 增 强 地 层 的 连 续 性 ! 提 高 资 料 的 信噪比 "$ %最终偏移 选 用 对 速 度 变 化 适 应 性 较 好 A 的串 联 偏 移 进 行 叠 后 时 间 偏 移 ! 通 过 第 一 次 P U ] T U 偏移使 倾 角 降 低 到 有 限 差 分 可 精 确 处 理 的 数值范围 ! 第二次有 限 差 分 偏 移 在 此 基 础 上 又 充 分 利用其处理速度变 化 的 优 势 ! 使 整 个 偏 移 达 到 更 好 的效果 #
"卷!第! ! 期 !# $ $ "年! !月 !第!
! * ’ (
(! 结果
从获 得 的 * 东西向! &条剖面$ ( 条! 南 北 向 ! A 条% 上来看 ! 反射时间在 % # (c* # * 4左右 ! 有 & 个地 震反 射 层 较 为 清 楚 #Q !# 上 第 三 系 馆 陶 组 上 段 底 ! 波组为 " 个相位 ! 能量强 #Q O # 下第三系沙四段底 ! "个较强 " c * 个 相 位 #Q ’# 下 第 三 系 孔 二 段 下 部! 相位 #Q "c* 个相位 ! ?# 中生界底面不整合面反射 ! 凹陷内近断层处连 续性变 差 # 从剖 面 上 看 $ 如 图 "% ! 层位 齐 全 ! 反 射 层 可 连 续 追 踪 ! 波 组位 于 莱 州 湾 沿 海 地 带 及 北 部 部 分 海域 # 地 表 绝 大 部 分 为 海 水 所 覆 盖 ! 水 深 变 化 在 (, 不 等 ! 西 南 部 为 陆 地 ( 海 滩 # 陆 地 为 第 四 %*" 系沉积所覆盖 !潜水面变化在%**,左右 !’,以下 以胶泥 为 主 # 区 内 沟 壑 纵 横 ! 从 西 向 东 有 广 利 河 ( 小清河 ( 白浪河 ( 虞 河 ( 潍 河 及 胶 莱 河 等 # 地 震 测 线跨度大 ! 过陆 地 ( 海 上 与 潮 间 ! 大 部 分 测 线 采 用 变观放炮 # 施 工 测 线 & & 条! 其 中 南 北 测 线 " & 条! 东西测线 " % 条 ! 资料长度约 ! ’ % % M ,# 反射地震采用爆 破 震 源 # 滩 涂 和 潮 间 带 浅 水 部 分采用井炮 ! 海上 部 分 采 用 气 枪 激 发 地 震 波 ! 观 测 系统 为 * % " ( ) O ( ) % ) O ( ) * % " (! 采 用 组 合 检 波 器 接 收 ! 陆上使用 " % = Y 速度检波器 ! 水 中使用 RQ ) " & 压电 检波 器 ! 炮 间 距 ! % %,! 偏 移 距 O (,! 最 大 炮 间 距 * % " (,! 道距 ( %,# 使用 U + T P + L P ) P U ; 9 地震仪 ! ! 接收道数 ! " % 道 ! 覆盖次数 * % 次 ! 采 样 间 隔 ", 4 记录长度 $ 4 # 资料 处 理 使 用 ]R+ E;!Q 9 ]R; Y!E 9 L P \ P 系统进行精细数据处 理 #$ % 采 用 振 幅 补 偿 及 能 量 ! 均衡技术消除不同 测 线 振 幅 和 能 量 的 差 异 ! 包 括 真 振幅 恢 复 ( 地 表 一 致 性 振 幅 补 偿 ( 能 量 均 衡 等 技 术 "$ %针 对 随 机 干 扰 ( 面 波 ( 多 次 波 干 扰 等 噪 声 " 干扰 ! 综 合 应 用 规 则 噪 声 的 剔 除 ( 随 机 干 扰 的 衰 减 (= = L交互工具人工 剔 除 废 道 和 叠 后 去 噪 方 法 和 技术 ! 有效去 除 资 料 的 噪 声 和 干 扰 "$ *%由 于 资 料 分辨率上的不一 致 ! 采 用 地 表 一 致 性 反 褶 积 ( 叠 后 大地吸收 补 偿 等 技 术 ! 提 高 分 辨 率 "$ &%精 细 速 度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晚中生代岩浆岩继承锆石U-Pb年代学:源区属性及构造意义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晚中生代岩浆岩继承锆石U-Pb年代学:源区属性及构造意义谢成龙;陈娟;刘友勤;朱晓超;牛漫兰;向必伟【摘要】大别与苏鲁造山带之间的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构成了华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断裂边界.该边界带的深部结构状态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利用张八岭隆起带沿线出露的晚中生代岩浆岩中继承锆石U-Pb年代学信息,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及Nd、Pb、Hf同位素资料,分析了其深部的岩浆源区属性及结构状态.张八岭隆起带北段晚中生代岩浆岩继承锆石年龄以1.9 ~2.7Ga为主,最大峰值年龄为2.5Ga;南段继承锆石年龄以2.2~2.6Ga为主,峰值年龄也为2.5Ga;郯庐断裂带庐江段则以含大量新元古代锆石为特征,在0.7Ga形成显著的分布峰值,并有早元古和少量太古代年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张八岭隆起带北段的晚中生代岩浆岩源区为华北下地壳,南段的源区兼有华北和扬子陆壳的信息,而更南部庐江段则以扬子地壳源区为特征.电法剖面揭示,郯庐断裂主边界在张八岭隆起带下向南东倾斜,从而深部存在华北地壳;而南部庐江段转变为向北西陡倾,从而深部皆为扬子地壳.郯庐断裂深部产状特征支持其印支期应为斜向汇聚边界.而其中三叠纪继承锆石的缺失指示隆起带上变质岩应为原地岩石,而非来自大别造山带.【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25页(P976-1000)【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带;岩浆岩;继承锆石;晚中生代;深部结构【作者】谢成龙;陈娟;刘友勤;朱晓超;牛漫兰;向必伟【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昆明65004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P597.3众所周知,华北与华南板块在中三叠世发生碰撞造山,两者之间形成了著名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Zhang et al., 2009; Wu and Zheng, 2013),并且大别和苏鲁造山带被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错开(图1; 朱光等, 2006, 2009; Zhu et al., 2009; Niu et al., 2015)。
区域地壳稳定性发展历程及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研究现状
应从构造活动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性方面进行分 析。同时,李四光教授则提出即使地震活动强烈的区 域也可能存在地震较弱的区域。可以说,上世纪 50-60 年代是“区域稳定性”的萌芽时期。这阶段的区域地壳 稳定性的评价主要是以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现象,进 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为城市的工程 建设规划提供依据,这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阶段。
(3)在加强研究区基础地质条件调查研究的同时,采用
自 20世纪以来,前人就开始对郯庐断裂带开展 大陆动力学理论进行学科研究,尝试在地质理论指
地质工作,但主要研究了郯庐断裂带的分布,活动时 导下开展区域稳定性评价工作;(4)评价因素及评价
间,形成及其构造演变及断裂带周围的工程地质、水 指标尚需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评价指标的定
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多次特大灾害性地震, 这些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使建筑物遭受 破坏、农田受损、供水困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上述种种严重的地震灾害让众多 学者深刻的意识到区域地壳稳定性对地区发展的重 要性,并进行了不同地区的稳定性评价工作[6-10],但是 如何筛选稳定性评价指标,如何衡量各评价因子的贡 献度,如何避开地震或者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是一个
!"#$%&'()*+,-./012345678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NOPQRS5T 安徽建筑
9 :我国地质构造环境复杂多样!活动断裂发育较为广泛!
地震活动频发! 有文字记载以来! 中国西部发生过 " 次特大地 震!其中一次为 #$"% 年在西藏察隅发生 &'( 级特大地震)此次 地震震中烈度 *" 度)因地震造成将近 +%%% 人死亡。另一次为 *$(% 年海原发生 &'( 级强烈地震,除郯城特大地震外)有史料 记载以来郯庐断裂带还发生过 , 次 - 级以上地震)郯庐断裂带 上一系列强震记录)且安徽境内曾经发生过 . 次 ( 级以上地震) 小震频繁) 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断裂带进行未来活动趋势、 地震活动性以及区域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序列
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序列孙晓猛;王书琴;王英德;杜继宇;许强伟【摘要】根据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盆地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北段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期不同性质的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变形现象.密山县知一镇敦密断裂韧性剪切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其中黑云母~(40)Ar/~(36)Ar-~(39)At/~(36)Ar等时线年龄为161±3Ma,是郯庐断裂带被利用发生第二期左旋走滑运动并向北扩展到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产物.四平市叶赫乡佳伊断裂带中负花状断裂形成于早白垩世早中期,是郯庐断裂北段在早白垩世遭受左旋走滑.拉张作用的典型代表.四平市石岭镇佳伊断裂大型走滑-逆冲断褶带、桦甸县敦密断裂"逆地堑"、沈阳-哈尔滨逆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嫩江运动-晚白垩世末期,这一时期脆性右旋走滑-逆冲事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导致整个郯庐断裂北段遭受到强烈改造.佳伊断裂带和敦密断裂带中古近纪盆地在横剖面上呈不对称地堑,并且不对称地堑沿断裂带走向发生断、超方向左右变位,是郯庐断裂带北段在古近纪时受右旋走滑、伸展双重机制控制的产物.根据郯庐断裂带北段中-新生代不同地质时期变形特征,建立了郯庐断裂北段构造演化序列.即郯庐断裂北段构造演化分为左旋韧性剪切(J_2末期)、左旋张扭(K_1早中期)、右旋压扭(K_2晚期-末期)、右旋走滑断陷(E)和构造反转(E_3末期)五个阶段.其演化历史主要受控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作用.【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0(026)001【总页数】12页(P165-176)【关键词】郯庐断裂;敦化.密山断裂;佳木斯-伊通断裂;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序列【作者】孙晓猛;王书琴;王英德;杜继宇;许强伟【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3;P597.3半个世纪以来,郯庐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演化一直是中外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东北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郯庐断裂带总结
《胜利油田—郯庐断裂带演化书》郯庐断裂带平面分布特征与深部结构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地学断面以及出露地表岩层的地质时代分析,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块,其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尤其表现在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层及其厚度变化上。
在郯庐断裂带范围内,中地壳下部和下地壳加厚,包括莫霍面有挠曲隆起,且隆起高点偏向西侧。
在60-80km上地幔内有低阻层分布,断裂带内中下地壳内发育低速异常体,是上地幔内物质沿着断裂带向上侵入的结果,并伴随有侧向蠕动。
中地壳内塑性软弱层(壳内低速层),其顶部为有利于水平错动的自由滑动面。
但断裂带东西两侧中地壳内低速层深度也不一致,推测断裂带两侧水平错动的深度也不相同。
综合深部地球物理的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地壳横向不均一性的最显著部位,四条地学断面描述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要看懂文字说明及专业术语。
总结好“郯庐断裂带深部结构特征与平面展布特征”郯庐断裂带的演化1、郯庐断裂带的起源三类主流观点:变形变质岩石中新生矿物组合是温度的良好指示。
绿片岩相温度范围为300-500℃,低绿片岩相形成低于400°,中绿片岩相为400-450°,新生黑云母矿物出现也指示高于400°的中绿片岩相。
矿物变形与温度之间关系:石英塑性变形出现在280-300℃,首先表现为GBM型动态重结晶,大于400℃时出现SR型重结晶,并呈现GBM和SR型动态重结晶石英共存的现象,其温度范围为400-700℃。
在更高的温度下又表现为快速的SR型重结晶。
在天然岩石变形下,长石呈现为显微破裂,在400-500℃长石变形主要表现为塑性变长、波状消光及形成亚颗粒和核幔构造,在500℃以上,长石的动态重结晶占优势。
500℃时,是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转变边界,开始出现塑性变形与动态重结晶,500-650℃为GBM型重结晶,而大于650℃为SR型为主的重结晶。
在矿物变形方式上,500-600℃动态重结晶长石颗粒表现为多边形特征(主要为新晶粒的成核与生长)。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
2)。Wangetal(2011b)对 北 京 西 山 地 区 详 细 的 构 造 与 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在燕山运动 A幕表现为 NWWSEE 向挤压变 形,其 中 的 逆 冲 型 韧 性 剪 切 带 内 给 出 了 170~ 150Ma白云母40Ar/39Ar年 龄 (中 侏 罗 世 晚 期 至 晚 侏 罗 世 中期)。前人通过对燕山运动 A幕角度不整合上、下层位 内火 山 岩 的 锆 石 定 年,具 体 限 定 这 期 变 形 应 发 生 在 165Ma左右 (赵 越 等,2004;刘 健 等,2006;李 海 龙 等, 2014)。
由于后期燕山 B幕变形的强烈叠加与改造,目前燕山构 造带内被确认的燕山 A幕构造较为有限。它们包括北东向 的十三陵红螺寺逆冲断层(Davisetal,2001)、北东东向的 兴隆逆冲断 层 (张 长 厚 等,2011)、辽 西 北 东 向 峪 耳 崖雹 神 庙断层、窟窿山 断 层 以 及 建 昌朝 阳 逆 冲 断 层 (张 长 厚 等, 2004)等。这些燕山 A幕构造 显 示 当 时 阴 山燕 山 构 造 带 主体上形成了 一 系 列 北 东 至 北 东 东 走 向 的 逆 冲 断 层 (图
破坏的研究成果,探讨华北克拉通东部峰期破坏前后的地质 演化过程,进 一 步 理 解 晚 中 生 代 郯 庐 断 裂 带 的 构 造 演 化 过程。
1 中晚侏罗世地质过程
11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在晚中生代期间呈现为左行平移活动已为
一系 列 构 造 与 年 代 学 研 究 (Xuetal,1987;Zhuetal, 2005,2010;Wang,2006)所证实。在大别造山带东缘,郯庐 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出现在造山带变质岩内(图 1)。该段 剪切带产状陡立,矿物拉伸线理平缓,露头及显微构造均指 示为左行剪切(Zhuetal,2005,2010)。该处郯庐走滑剪切 带还明显牵引、弯曲超高压变质带与晓天磨子潭断裂 (图 2),也明显指示造山带折返后发生过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 活动。Wang(2006)和 Zhuetal(2010)通过对该段走滑韧性 剪切带内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获得了 162~150Ma年龄 值(图 1),并依此认为该断裂带在中侏罗世末至晚侏罗世初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杨占宝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06(12)1
【摘要】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从含油气盆地的展布和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探讨了郯庐断裂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的内在联系.认为两侧的沉积盆地是断裂系的一部分,是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派生构造.
【总页数】7页(P43-48,70)
【作者】杨占宝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地震台,山东,东营,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1
【相关文献】
1.中国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与形成机制 [J], 田在艺;韩屏
2.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J], 张鹏;王良书;石火生;李丽梅;谭慧明
3.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J], 万天丰;朱鸿;赵磊
4.雅鲁藏布中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Ⅰ)——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特征及
演化 [J], 刘宝珺;余光明;徐强;G.Einsele;W.Frisch;刘光
华;J.Wendt;A.Wetzel;L.Ratschbacher;H.P.Luterbacher
5.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与形成机制 [J], 田在艺;韩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余一欣【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09(055)002【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影响范围巨大,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演化,且各时期的断裂活动性质不同,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若干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各自对郯庐断裂带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更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整理分析了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对其展布特征、构造样式、深部地质背景、形成演化、形成模式等方面做了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总页数】9页(P251-259)【作者】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余一欣【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线粒体DNA异质性在法医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探讨 [J], 张伟娟;侯一平;徐洁杰;周雪平;贾振军;吴谨;李英碧2.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的研究进展--“九五”区调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专题总结 [J], 侯明金;王永敏3.丹玉系列大豆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探讨 [J], 贾淑村;刘永涛;何波;苗雨佳4.郯庐断裂带的南延问题探讨 [J], 邓平;舒良树;杨明桂;郭英杰;余心起5.郯庐断裂带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J], 梁光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万天丰;朱鸿;赵磊
【期刊名称】《现代地质》
【年(卷),期】1996(10)2
【摘要】从历史的与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了地质、地貌、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的资料,系统地了郯庐断裂带各阶段的形态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机制。
认为此断裂带开始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其长度小于1500km,切割深度小于15-20km,此时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左右。
【总页数】1页(P159)
【作者】万天丰;朱鸿;赵磊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
【相关文献】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ESCO驱动力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综述 [J], 李柏桐;郭汉丁;伍红民
2.华北克拉通太古宙TTG岩石的时空分布、组成特征及形成演化:综述 [J], 万渝生;董春艳;任鹏;白文倩;颉颃强;刘守偈;谢士稳;刘敦一
3.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J], 杨占宝
4.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关系探讨 [J], 李洪奎;陈莉;韩廷宝;耿科;禚传源;梁太涛;;;;;;
5.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古地磁研究进展综述 [J], 孙知明;曹勇;李海兵;裴军令;仝亚博;叶小舟;吴百灵;曹新文;刘晨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花岗岩LA-ICP 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花岗岩LA-ICP 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牛漫兰;朱光;谢成龙;柳小明;曹洋;谢文雅【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08(24)8【摘要】本文利用LA-ICP MS方法,对零星分布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肥东-巢湖地区的一些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西徐村北岩体、尖山岩体、西花村岩体、永丰岩体和锦张村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9 ±1.0Ma、114.8±1.3Ma、108.1 ±1.6Ma、103.0 ±0.9Ma和120.3 ±0.7Ma,这些花岗岩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但侵位时间有一定差异.与郯庐断裂带西侧的鲁西、徐淮、蚌埠地区同时代克拉通内部侵入岩相比,断裂带内岩浆活动持续的时间更长(~27Ma).这一结果不但指示郯庐断裂带上的岩浆活动是不均一的,各地岩浆在活动的强烈程度和时间特征上均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显示了断裂带内比克拉通内部岩浆活动结束时间较晚,暗示其下岩石圈可能有更为强烈的减薄程度和更长的减薄历史.【总页数】9页(P1839-1847)【作者】牛漫兰;朱光;谢成龙;柳小明;曹洋;谢文雅【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1;P597.3【相关文献】1.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晚中生代岩浆岩继承锆石U-Pb年代学:源区属性及构造意义 [J], 谢成龙;陈娟;刘友勤;朱晓超;牛漫兰;向必伟2.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肥东群石榴角闪岩变质P-T演化史对其构造属性的制约 [J], 石永红;朱光;王道轩3.滇西腾冲地区勐连花岗岩体南段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J], 罗改;贾小川;杨学俊;熊昌利;白宪洲;黄柏鑫;谭晓莲4.滁州中生代火山岩LA-ICP 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地质学意义 [J], 谢成龙;朱光;牛漫兰;王勇生5.太行山南段丰峪蚀变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J], 白国典;琚根社;何凯;翟文建;王坤;李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
作者:陈宣华, 王小凤, 张青
作者单位:
刊名: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0,30(3)
被引用次数:26次
1.孙晓猛.王书琴.王英德.杜继宇.许强伟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序列[期刊论文]-岩石学报 2010(1)
2.欧阳志侠.王涛.李建波.郭磊.曾令森辽南金州拆离带糜棱状花岗岩脉体变形特征及锆石SHRIMP U-Pb年龄——韧性拆离时限的新证据[期刊论文]-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0(4)
3.王先美.钟大赉.李理.丁增勇.李松.张荣强鲁西北西向断裂系与沂沭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关系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10(3)
4.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余一欣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09(2)
5.万桂梅.周东红.汤良杰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期刊论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4)
6.陈根文.夏换.陈绍清华北地区晚中生代重大构造转折的地质证据[期刊论文]-中国地质 2008(6)
7.张岳桥.董树文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期刊论文]-地质通报 2008(9)
8.孙晓猛.刘永江.孙庆春.韩国卿.王书琴.王英德敦密断裂带走滑运动的40Ar/39 Ar年代学证据[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6)
9.梅廉夫.戴少武.沈传波.汤济广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冲带的形成及解体[期刊论文]-地质科技情报2008(4)
10.胡贤根.谭明友.张明振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构造及其形成机制[期刊论文]-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5)
11.胡博.张岳桥安徽张八岭隆起东缘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期刊论文]-地质通报 2007(3)
12.张鹏.王良书.钟锴.丁增勇郯庐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2007(5)
13.张宏远.侯泉林.曹代勇胶东东部中生代走滑逆冲构造带的构造年代学制约[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 2006(7)
14.张宏远.侯泉林.曹代勇胶东东部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 2006(6)
15.王勇生.朱光.宋传中.刘国生.向必伟.李长城.谢成龙大别山东端郯庐断裂带由走滑向伸展运动转换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期刊论文]-地质科学 2006(2)
16.苏向光郯庐断裂中段两侧坳陷新生代热历史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7.李兆影郯庐断裂中段两侧坳陷古近系烃源岩分布发育特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8.韩文功.季建清.王金铎.于建国.张新钰.余绍立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期刊论文]-自然科学進展 2005(11)
19.殷长建.彭玉鲸.王彦生.李睿.陈跃军伊舒断裂带年代学新证据[期刊论文]-吉林地质 2005(1)
20.朱光.牛漫兰.刘国生.王勇生.谢成龙.李长城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走滑运动的40Ar/39Ar法定年[期刊论文]-地质学报 2005(3)
21.王勇生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24.刘燊.胡瑞忠.赵军红.冯彩霞鲁西青山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成因探讨:主元素和微量元素证据[期刊论文]-地球化学 2003(4)
25.许志琴.张泽明.刘福来.杨经绥.李海兵.杨天南.邱海峻.李天福.孟繁聪.陈世忠.唐哲民.陈方远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期刊论文]-地质学报 2003(4)
26.刘永祥.张宝福沂沭断裂与鲁东金矿床的成生关系[期刊论文]-黄金 2001(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ckjdxxb200003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