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

合集下载

郯庐断裂简评

郯庐断裂简评

郯庐断裂简评辽阳-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带东北段在活动,郯庐断裂的东北段,当地叫依兰-伊通断裂. 昨日12时18分,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沈阳市苏家屯区交界(北纬41.5度,东经123.2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7公里, 震动持续时间在30秒左右。

震中灯塔市部分房子出现裂缝,吉林省四平、辽源、长春等地有明显震感。

时值冬季,天气寒冷,百姓裹衣屋外,令人相怜。

震区不到一年时间内已发生了两次地震。

去年4月4日在灯塔市柳条寨镇大新庄村也曾发生过一次3.4级的地震,震中在北纬41.5度,东经123.2度,震源深度约8公里。

这次辽宁辽阳-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东北段带正在活动。

郯庐断裂带跨过渤海进入东北,在东北这段有人称之为依兰-伊通断裂。

历史上东北人烟稀少,主要为住帐篷的游牧所居,他们无砖石结构的房屋,有地震也无记录。

因此,有人就说东北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这样的说法会误导人们以为东北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

但是,地质证据大量存在,甚至整个松辽盆地(平原)的形成都与郯庐断裂带活动有关。

例如,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上,就可以看出郯庐断裂东北段造成河流阶地错断及其形成的地震断裂陡坎,其中,据地震局地质所闵伟研究员等报道,在通河县附近的最新地表断裂陡坎长约70km,是距今1730 年左右的一次大于8.0级地震(所为;舒兰附近的最新地表断裂陡坎长约10km,是距今大约2360年的一次强震(大于7.0级)作案。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悠百姓,毫无根据地预报“不地震”。

既然地震无法预报,任何“专家”所说“短期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辽宁省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确切征兆”的话毫无科学意思。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 向北北东方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去了俄罗斯。

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10-20º,左行错距达~550 km。

郯庐大断裂

郯庐大断裂

郯庐断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0年,由合肥市地震局和沈阳市地震局联合发起成 立了郯庐断裂城市灾情合作组织,联合了郯庐断裂沿 线的9个省20余市参与。
郯庐断裂城市合作组织对郯庐地震的预防工作有 很重大的意义,解决了以往各省市分段研究,资 料、资源不共享的局面,未郯庐大断裂的研究开 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组织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现在郯庐断裂带上 所遇到的工程建设问题,像京沪高铁等必须要穿 越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工程,只有跨省份、跨部门 的合作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 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目 前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 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 活动带。
郯庐大断裂分布范围、特点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 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 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 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 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 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 约为2.3 毫米/年。
郯庐断裂的形成原因、活动历史
245-230Ma年开始,随着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挤压的深入 发展,郯庐断裂开始形成,并向NE方向传播延伸,同时由于 这段时间内扬子板块强烈的挤压,使华北板块呈现了近东西 向的拉伸。160-90Ma年时,太平洋板块快速地向NNW俯冲到 欧亚大陆下面,郯庐断裂继续做左旋剪切,郯庐断裂在这一 段时间里拉伸了整个华北地块,形成了渤海湾、松辽、冀中 拉张盆地,90-75ma,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转为W向,郯庐断 裂转为右旋移动,整个山东半岛随着郯庐断裂往南侧移动, 挤压断裂的东南侧,即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连云港地 区,形成苏鲁造山带,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区由此形成。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对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黑龙江东部大地构造演化史,有利于指导黑龙江东部找矿,有利于黑龙江东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关键词郯庐断裂黑龙江段依舒断裂敦密断裂一、郯庐断裂概况郯庐断裂位于欧亚板块东部大陆边缘,是多条NNE向断裂系列中的一条巨型主干断裂,它切穿了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图1),总体表现为南窄北宽,向北变成3条断裂。

图1 亚洲构造图及郯庐断裂带区域地质图(梁光河改自任纪舜等,2013;徐嘉炜,1984;万天丰,1996)根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梁光河总结:郯庐断裂雏形形成于侏罗纪的合肥盆地东侧,是一个伸展环境下的正断层。

郯庐断裂的平移走滑发生在65 Ma之后伴随着沿断裂带的玄武岩喷发,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在45~24 Ma,后期持续活动至今;(2)郯庐断裂带的主体水平滑移量大约为760 km,主体发生SN向走滑伸展的同时也伴随着EW向的伸展,EW向伸展幅度从南向北逐渐加大;(3)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深度在10~20 km。

可连续追踪的断裂带长度约为3000 km;(4)郯庐断裂主体走滑活动形成在锡霍特地块拼合之前。

动力机制是由于印度板块对杨子板块的挤压,在南部形成挤压力,在东侧和北侧由于微陆块的裂解漂移形成拉力,从而造成郯庐断裂东侧块体大规模走滑。

走滑过程中郯庐断裂东侧的地块从南到北切穿整个欧亚东缘板块,直通洋壳。

新生代晚期锡霍特地块才从南往北漂移拼合到欧亚东缘,之后郯庐断裂又切断了锡霍特地块并走滑大约20 km。

二、郯庐断裂黑龙江段郯庐断裂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舒兰,黑龙江省尚志、依兰、萝北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敦化,黑龙江省穆棱、鸡西、密山、虎林北部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

郯庐断裂带考

郯庐断裂带考

郯—庐断裂带考吴昭谦约自唐山大地震后,安徽社会上一般人士已开始知道郯—庐断裂带这个地球科学上的专有名词了。

因为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密切,人们担心郯—庐断裂带活动引起大地震。

说起郯—庐断裂带,它已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争辩。

早在1956年,现在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徐嘉炜与当时的北京航测队杨华同志同时发现公布了这条大断裂。

徐嘉炜教授自此以毕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从事这一专题学术研究,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终于确立了地球上最巨大的断裂之一——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或称郯—庐大断裂,早期发现时以山东郯城与安徽庐江两地名命名的。

后来的研究证实它是纵贯东亚的移动的大断裂。

它从湖北东部沿大别山东缘,经过安徽、江苏、山东,过渤海,至辽宁、吉林、黑龙江,进入作俄罗斯境内,在我国境内已达2400公里。

在安徽境内,穿越泗县、五河、嘉山、定远、肥东、庐江、桐城、潜山及宿松等县境,全长约400公里。

郯—庐断裂带的发现与研究,一直在争辩中。

在60年代初期,徐嘉炜教授提出这个活动的大断裂有明显的水平位移,移动200多公里。

当时发表的文章,被视为邪说。

有人对断裂带的存在,提出非议,甚至根本否认它的存在。

在对断裂带的展布范围、延伸规模、平移的距离、活动时间及演化、成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过不同意见。

据初步统计,研究并应用郯—庐断裂带的中外文献资料,即达400多条。

郯—庐断裂带是个巨大的水平移动的大断裂。

它的东侧地块向北移动,西侧地块向南移动。

例如现今胶南、苏北一带就是大别山的延续;现今胶南烟台一带,原先同安徽蚌埠一带连成一体;现今辽宁鞍山一带,原先同山东西部泰安一带相连。

它们都是受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断裂错开后位移的。

对于郯—庐断裂带平行移动的幅度,开始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学者认为有几百公里。

徐嘉炜教授研究认为最大平移幅度达740公里。

在地质历史上移动的一般速率为一年一厘米多,有时快速时即达一年5—10厘米。

研究表明山东临沂附近的郯庐断裂带平均300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

研究表明山东临沂附近的郯庐断裂带平均300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

研究表明山东临沂附近的郯庐断裂带平均300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根据官方对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段探槽发掘研究发现郯城-庐山断裂带山东临沂-江苏宿迁段在近1.2万年内至少发生过4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

根据对探槽内发掘出来的古地震造成的遗迹的碳十四年龄测距初步推测出以下古地震发生时间。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交界发生8.5级地震,地震导致的地表破裂推测为150千米左右。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山东省临沂-郯城-新沂一线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为8级至8.5级,地震大致导致的地表破裂约为140千米。

公元前6381年至公元前4481年期间山东郯城附近和江苏交界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为8.5级左右,地震大致导致的地表破裂约为150千米。

公元前9981年至公元前7981年期间山东郯城附近和江苏交界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约为8.5级左右,地震导致的地表破裂未知。

从对郯庐断裂带临沂-宿迁之间发掘的探槽发现的古地震遗迹可以得出结论即公元前1万年至今约1.2万年的时间内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段历史上至少发生过4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最近一次是距今351年的1668年7月25日山东临沂-临沭-郯城交界发生的8.5级地震,平均约3000年发生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4次大地震间隔时间分别为2668年-3668年,2481年-5381年,1600年-5500年。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近1.2万年内发生过4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

第二、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平均每隔3000年发生一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历史8级左右地震间隔周期最短为1600年,最长为5500年。

第三、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最近一次8级左右的地震发生于1668年山东临沂-临沭-郯城交界8.5级地震,距今351年。

第四、考虑到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8级左右的大地震周期最短为1600年,最长为5500年,平均周期为3000年,而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最近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发生于1668年,距今351年,因此得出结论至少最近百年内山东临沂附近不会再发生8级左右的地震,关于网上所谓山东临沂发生8级大地震的传闻均属于谣言。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
郯庐断裂带 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
李清河 ¨ 黄 耘 ¨ 张元生 范小平 ¨ 金 淑梅 ¨ 熊 振 ¨
1 )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南京 2 0 1 104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甘肃兰州 7 00 300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 巨型断裂带,总体走 向北北东,绵延 24 0多千米 ,人们将它分为 3 0 段,即,北 段 ( 兴一 昌 图) 中段 ( 图一 淮河 南岸 ) 南段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淮 河南 岸一 广济 ) 肇 , 昌 和 嘉 。在我们 的研 究 区 内,将 中南段 的 3 .。N 以南称为 1 2 5 段,将 3 .。~3 .。N左右称为 2段 。 25 75 用 自 18 -2 0 间发生在我国华东地 区(9 9 2 0 4年 2 。~3 。N 15 7 l 。~10 ) 57 2个地震, 62 5条 S 3 。E 的 4 6 6 —P 资料,在进行地震重新 定位后进行走时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该 区地壳三维速度 结构 。
我们跨郯庐断裂带切出多条速度结构剖面,研究 断裂带 内外速度分布特 点。
郯庐断裂带 1 ( 2 。N 以南地区 )宽度 约 2  ̄4 m,由多条断裂组成 ,方向为北 东。多条横过断裂带 段 3. 5 0 0 k
的剖面 显示 ;上 中地 壳断裂带西面速度低 ,但带 内速度高,断裂带东面速 度较 带内低 ,表现 为带内速 度高于外
面。 由于断层两侧有明显速度 差异, 故可能是逆断层或正断层 。下地壳断裂带 内外速度相差不 明显 。此段是大 别造 山带和和下扬子两个断块 的分界 ,断裂带内外速度之差异 ,可能是大别造 山带对下扬子断块 推挤 的结果 。 郯庐 断裂带 2段 (25 3 .。~3 .。N)宽度约 2  ̄5 m,由多条 断裂组成 ,方 向为北北东 。多条横过断裂 75 5 0k

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

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

灾难故事Disaster story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吴学安震波撼动半个中国元1668年,即清康熙七年,大清国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已从需要重臣辅助的8岁幼皇成长为初具韬略的少年国君。

此时的满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可谓国泰民安。

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在中国东部的大片地区,包括大气圈、地球圈、生物图在内的异常现象正愈演愈烈,一场旷古奇灾一触即发。

这一年7月25日晚8时,在今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三县市交界处(东经118.5度,北纬34.8度),经过地壳应变能量的高度积累以及由此引发自然界的物理异常变化达到极限,一场大地震终于在此处找到了突破口。

随着一道呈黄紫色云状的火光由南迤北,大地发出骇人的雷鸣声,强烈的地震如万马奔腾而来,其巨大的能量势如破竹,涤荡了地面上的一切:建筑物像孩童手中的积木一样坍塌;粗壮的桥墩像纸糊一样,脆弱得不堪一击;大地突然间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在震中地区,有些地方像被魔杖点中一般,平地喷砂射水,高达数丈;刹那间,一阵阵热浪夹裹着腾空而起的烟尘迅速弥漫了夜空……强烈地震的冲击和大面积的地面变形,使震区的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地面被撕裂,家园被摧毁,亲人被吞噬,不禁惊恐万状,蜂拥逃生。

一时间大人的喊叫声、妇孺的呼救声和伤者的呻吟声汇成一片凄凉哀绝的声浪,令人撕心裂肺。

公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 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也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从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多发的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在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的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

灾难故事Disaster story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济南影响烈度为Ⅷ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
进入中新世,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伸展活 动转变为受压逆冲,同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 因构造反转而受压、抬升、消亡。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早期的断陷沉 积转变为N-Q 时拗陷下的披 盖式沉积,其 间出现区域性 不整合。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 平移中旁侧出现了 一系列的左行 平移断裂——郯庐断裂系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的 周缘前陆变形 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 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 响的前陆变形,显示 主动盘变化特征,而 不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桐城老丁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程坂 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长冲水库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1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2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地壳速度结构的分段特征

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地壳速度结构的分段特征

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地壳速度结构的分段特征金淑梅1)李清河1)熊振1)张元生2)毕雪梅1)1)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2)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采用多震相走时反演法获得了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及附近(30°~37°N,113°~122°E)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对地壳内分层速度结构的分析发现,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存在速度的分段特征。

①以北段,与郯庐断裂带安丘段位置大体一致,此郯庐带在0~2 km层速度分布可分为5段:35.3°N段速度较高,曾发生了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现代中小地震也较多,此段及东西两侧地表为中生代或更早地层,速度结构的结果和地表地层反映的可能速度一致。

34.5°②~35.3°N, 与郯庐带莒南-郯城段位置一致,速度低些,曾发生了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现代中小地震非常多。

此段东侧以海州湾为中心速度较低,向外速度逐渐增高,地表地层主要为白垩纪及新近纪以来沉积地层,速度较低; 郯庐带西侧主要为古生代地层,速度较低,再往西,是结晶基底,速度较高,本研究的速度图像与地质结果基本一致。

33°③~34.5°N, 与郯庐带新沂-泗洪段位置基本一致,其中速度较高处是宿迁到新沂,此段为白垩纪地层,没有发生大地震,但发生过一些现代小震。

宿迁到泗洪速度略低,没有发生大地震,现代小震也较少。

带外总体是西侧略高于东侧,西侧徐州附近为古生代地层,速度略高些。

以上结果在位置上与李家灵等给出的安丘段、莒县-郯城段和新沂-泗洪段一致,它们分别是3个独立的破裂单元。

32.5°④~33°N, 在郯庐带为泗洪-定远段,发生过4~5级地震。

本段东侧为苏北平原,有很厚的沉积盖层,N+Q厚度可达1000 m,前震旦纪基底深达7~10 km,表现为速度较低。

本段西侧在五河与定远间地表地层主要为新近纪以来沉积地层,⑤以南,速度较高,有一些4~5级或5级地震,小地震也速度偏低,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郯庐断裂

郯庐断裂

1、什么是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2010-4-22 23:03∙回复∙∙山石情∙10位粉丝∙2楼中国的地质专家学者将郯庐断裂带共分为三段: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 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带,带内充填4000-5 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刚度较高的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庐江断裂带

庐江断裂带

庐江断裂带
郯城—庐江断裂带(Tancheng Lujiang fault zone)简称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叫沂沭断裂。

断裂呈北北东走向,主要由四条断裂组成地垒和地堑,主断裂出现在断裂带的东缘。

南端转为近北东向沿大别山东南端终止于长江北岸。

往北延伸仍有不同意见,多数学者认为越渤海后分为两支,分别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相连,并转为北东向持续延出国境。

整体呈缓S形展布,并大致与西太平洋边缘相平行。

它是一条中生代左行平移的巨型断裂。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一条转换断层,巨大的平移被大别山南麓的断裂系统所吸收。

有的专家指出它是一个典型的裂谷带。

更多的地质学家则相信它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具有不同性质。

新生代以来它已转变为一条右行剪切断裂带,至今仍是一条活动性断裂带。

对郯庐断裂的形成时期、平移距离等至今仍众说纷纭,多数学者相信它形成于中生代,但仍有人认为它是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古老断裂。

关于平移距离更为分歧,最大者达700千米,中等者350~400千米,多数学者相信平移更小,甚至部分地质学家坚持从未发生过大平移。

尽管认识上尚存在多大分歧,但对它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变中的重要作用则是公认的。

郯庐断裂带南段东至地区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研究

郯庐断裂带南段东至地区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研究

郯庐断裂带南段东至地区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研究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2期[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控矿作用;东至地区郯庐断裂为我国东部地区最为著名的断裂构造带,备受地学界关注。

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庐江至郯城段,而在庐江以南研究较少[1]。

东至地区是郯庐断裂带南段重要的主干断裂所在位置之一,通过对其构造特征的研究,丰富郯庐断裂南段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成岩成矿作用提供基础地质参考。

1 . 构造特征概述东至断裂带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和江南台隆的交接过渡部位。

区内演化经历了准地台基底形成,准地台盖层发育和板内变形三大阶段。

区内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活动均较为强烈[2-3]。

本区可分为四个构造层:①由中元代溪口岩群组成褶皱基底,为近东西向和北东向线型紧闭同斜倒转褶皱;②由晚元古代历口群组成区域褶皱基底;③构造层由南华系—二叠系地层组成区域褶皱盖层,为开阔缓倾伏褶皱;④由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构成。

本区褶皱较为发育,以印支期褶皱最为强烈,构成了NEE向的构造格局。

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图1),断裂构造以近EW向、NE向及NNE向为主,形成本区近EW向及NE向构造块体夹持于NNE向断裂之间的基本构造格局,规模较大的有近EW向杨老尖断裂、NE向龙门尖断裂、NNE向东至断裂及许村断裂。

区内中部高村、东部赵家岭及北部査桥一带推覆—滑覆构造发育。

2 . 褶皱构造2.1 孩子坑背斜位于研究区北部,轴向北东60°,长、宽比1∶1 均为10.8 km,孩子坑背斜为区域性印支期大型褶皱构造七都复背斜次级褶皱三岗尖背斜的西延部分。

核部地层为青白口系葛公镇组、邓家组,两翼为南华系休宁组至下奥陶统地层,产状变化大,东部被东至断层切割。

该背斜北翼发育一组NEE向叠瓦式断层,背斜南翼被NE向龙门尖断层破坏,总体显示印支期褶皱的特征。

2.2 兆吉村倒转背斜该倒转背斜中部被许村断裂斜切,西部轴向NE65°,东部轴向近东西。

新沂地质构造图

新沂地质构造图

基岩地质及构造拟建场地位于郯庐断裂带新沂—宿迁段东部地堑之中,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著名的深大断裂带,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新沂—宿迁段主要由5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5条主断裂构成了宽约30km的“两堑夹一垒”构造,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

郯庐断裂带目前正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构造应力场中,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历史上1668年莒县8.5级大震发生于郯庐断裂带郯城—莒县段,该段紧邻新沂—宿迁段北侧。

1995年9月2 0日山东苍山发生M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表明该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已被作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

郯庐断裂带新沂—宿迁段西侧为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北台陷褶带之徐州—宿县弧形断褶带,构造形迹主要为NE-NEE向褶皱构造及同期次的断层构造,地层主要为震旦系—第四系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粘性土夹砂层。

郯庐断裂带新沂—宿迁段东侧为秦岭褶皱系大别山—苏胶褶皱带苏北—胶南地背斜之东海—赣榆复背斜,分布的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及酸性侵入岩。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主要为冲积平原,平原区地形平坦,遭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场地距离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5距离较近,而F5断层的全新活动断裂特征较为明显(详见区域地质构造略图),但由于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60米,可忽略发震断裂地面错动的不利影响。

根据Z2#、Z8#孔波速测试结果,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为251.1 m/s、253.9m/s,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场地基岩面埋深大于50m,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

确定场地建筑抗震地段划分为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及区域地质构造拟建的锡新创业园专家楼工程位于新沂市区的东部的新沂无锡工业园内,地处苏北平原地带,地貌单元上属冲积平原。

郯庐断裂带总结

郯庐断裂带总结

《胜利油田—郯庐断裂带演化书》郯庐断裂带平面分布特征与深部结构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地学断面以及出露地表岩层的地质时代分析,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块,其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尤其表现在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层及其厚度变化上。

在郯庐断裂带范围内,中地壳下部和下地壳加厚,包括莫霍面有挠曲隆起,且隆起高点偏向西侧。

在60-80km上地幔内有低阻层分布,断裂带内中下地壳内发育低速异常体,是上地幔内物质沿着断裂带向上侵入的结果,并伴随有侧向蠕动。

中地壳内塑性软弱层(壳内低速层),其顶部为有利于水平错动的自由滑动面。

但断裂带东西两侧中地壳内低速层深度也不一致,推测断裂带两侧水平错动的深度也不相同。

综合深部地球物理的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地壳横向不均一性的最显著部位,四条地学断面描述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要看懂文字说明及专业术语。

总结好“郯庐断裂带深部结构特征与平面展布特征”郯庐断裂带的演化1、郯庐断裂带的起源三类主流观点:变形变质岩石中新生矿物组合是温度的良好指示。

绿片岩相温度范围为300-500℃,低绿片岩相形成低于400°,中绿片岩相为400-450°,新生黑云母矿物出现也指示高于400°的中绿片岩相。

矿物变形与温度之间关系:石英塑性变形出现在280-300℃,首先表现为GBM型动态重结晶,大于400℃时出现SR型重结晶,并呈现GBM和SR型动态重结晶石英共存的现象,其温度范围为400-700℃。

在更高的温度下又表现为快速的SR型重结晶。

在天然岩石变形下,长石呈现为显微破裂,在400-500℃长石变形主要表现为塑性变长、波状消光及形成亚颗粒和核幔构造,在500℃以上,长石的动态重结晶占优势。

500℃时,是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转变边界,开始出现塑性变形与动态重结晶,500-650℃为GBM型重结晶,而大于650℃为SR型为主的重结晶。

在矿物变形方式上,500-600℃动态重结晶长石颗粒表现为多边形特征(主要为新晶粒的成核与生长)。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江苏省主要断裂带分布情况如下图。

1、无锡-宿迁断裂带无锡-宿迁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这条断裂带西北起江苏省徐州市邳州,经过宿迁,洪泽,高邮,天长,扬州,镇江,丹阳,常州,无锡直至苏州-嘉定一线,是江苏陆地上最长的断裂带之一,全长超过300千米【谷歌测距显示为460千米左右】,这条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中强震如:999年11月3日江苏常州5.5级地震,1624年2月10日江苏扬州附近6级地震【研究认为1624年发生在江苏扬州附近的地震震级比1979年江苏溧阳6级地震震级要大很多】。

无锡-宿迁断裂带最近一次中强震为2012年7月20日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宝应县交界4.9级地震。

2、南京-湖熟断裂带南京-湖熟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该断裂带西北起自江苏省南京市,经江宁,溧水,溧阳,湖州直至嘉兴-杭州之间。

南京-湖熟断裂带长度约200千米左右,这条断裂带历史上强震活动比较频繁,在这条断裂带中段和茅山断裂带交界曾经发生过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5.5级地震和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级地震。

在这条断裂带西北和幕府山-焦山断裂西段交界处曾经发生过5级左右的地震。

南京-湖熟断裂带具备破坏性地震的构造条件是未来江苏境内重点监测的断裂带之一。

【这条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和周边几条断裂带交界或者交汇处,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3、苏北-滨海断裂带苏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这断裂带西北起自江苏省废黄河东南海域,经过滨海以东海域,射阳以东海域,大丰区以东海域,直至如东县以东海域,这条断裂带全长约300千米左右,是江苏省东部黄海地震区主要断裂带,也是江苏沿海最长的断裂带。

历史上这条断裂带至少发生过数十次5级以上的地震,该断裂带中段历史上就发生过至少2次6.5级地震和3次5级以上的地震,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的6.2级地震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中南段,而这条断裂带北段已经出现了一个地震空区,未来应关注苏北-滨海断裂带北段的地震空区。

区域地壳稳定性发展历程及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研究现状

区域地壳稳定性发展历程及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研究现状

地震活动性以及区域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 < = 区域地壳稳定性;郯庐断裂带;活动断裂;地震
> ? @ A B !""#
C D E F G $
C H I B %&&'('#")*&%) &+(&&#*(&*
,-.%&/%0##&12345673%&&'8'#")3*&%)3&+3&&)
3个阶段[3-4]。
区域稳定性评价理论的思想上世纪 50年代中期 就已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工 程建设逐渐兴起,刘国昌教授在对中国区域工程地质 特别是东北地区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于 1964年 首次提出“区域稳定性”的学术概念[5]。20世纪 60年 代,谷德振教授在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水利水电开发过 程中开展过大量工作基础上,强调了区域地壳稳定性 应从构造活动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性方面进行分 析。同时,李四光教授则提出即使地震活动强烈的区 域也可能存在地震较弱的区域。可以说,上世纪 50-60 年代是“区域稳定性”的萌芽时期。这阶段的区域地壳 稳定性的评价主要是以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现象,进 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为城市的工程 建设规划提供依据,这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阶段。
地震震中烈度 *" 度)因地震造成将近 +%%% 人死亡。另一次为
*$(% 年海原发生 &'( 级强烈地震,除郯城特大地震外)有史料
记载以来郯庐断裂带还发生过 , 次 - 级以上地震)郯庐断裂带
上一系列强震记录)且安徽境内曾经发生过 . 次 ( 级以上地震)

关于郯庐断裂带作文

关于郯庐断裂带作文

关于郯庐断裂带作文I. English response:The Tan-Lu Fault Zone is a major tectonic boundary in eastern China, separating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the South China craton. It extends over 1,200 kilometers from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north to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south. This fault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faults and fractures that have been active for millions of years, resulting in numerous earthquakes and other geological events.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the Tan-Lu Fault itself, which runs alo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cratons. This fault has experienced multiple episodes of movement, resulting in the displacement of rocks and the formation of mountain ranges and basins. The faul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deposits, such as gold and copper, which have been mined for centuries.In addition to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the Tan-Lu Fault Zone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landscape and ecosystems of eastern China. The fault zone has created a diverse array of landforms, including mountains, valleys, and plains, which support a wide range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The fault zone also influences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ith some areas experiencing droughts while others are prone to flooding.Overall,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a dynamic and complex geological feature that continues to shape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of eastern China. Its impact can be seen in the landscape, 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region, making it a fascinating area for study and exploration.II. 中文回答: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构造边界,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克拉通分隔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
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

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

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

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

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

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

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

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