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简介

合集下载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李清河;黄耘;张元生;范小平;金淑梅;熊振【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8(000)011【摘要】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带,总体走向北北东,绵延2400多千米,人们将它分为3段,即,北段(肇兴-昌图),中段(昌图-淮河南岸)和南段(嘉山淮河南岸-广济)。

在我们的研究区内,将中南段的32.5°N以南称为1段,将32.5°~37.5°N左右称为2段。

【总页数】1页(P110)【作者】李清河;黄耘;张元生;范小平;金淑梅;熊振【作者单位】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南京,210014;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的限定[J], 余顶杰;王勇生;杨秉飞;王海峰2.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J], 顾勤平;丁志峰;康清清;赵启光3.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研究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J], 孟亚锋;姚华建;王行舟;李玲利;冯吉坤;洪德全;汪小厉4.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利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J], 顾勤平; 丁志峰; 康清清; 李大虎5.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 [J], 顾勤平;李大虎;康清清;张鹏;孟科;吴珊珊;李正楷;王俊菲;黄群;蒋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

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

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林宗满【摘要】郯城—庐江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断裂构造带,贯穿中国东部大陆,向南延伸入南海,向北抵达俄罗斯境内.郯城—庐江断裂成生于早白垩世晚期,是一条巨型压扭性断裂带.研究认为,郯城—庐江断裂不存在巨大平移,它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并控制K2-E断陷盆地带及其相伴的断隆带的发生、发展;郯城—庐江断裂是一条活动性断裂构造带,研究它的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有助于认识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属性.%Tancheng-Lujiang Fault is a large scale fault belt in the east of China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udy and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predecessors,this paper advanced some new opinions as such: large scale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of the fault may not exit; it formed in late stage of Early Cretaceous; it played a remarkable role on basin controlling.【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1(017)004【总页数】16页(P322-337)【关键词】郯城—庐江断裂;左行平移;压扭性断裂;控盆作用【作者】林宗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8郯城—庐江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断裂构造带,贯穿中国东部大陆,向南延伸入南海,向北抵达俄罗斯境内。

该断裂由张文佑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编制全国性图件时最早发现并明确提出,而后由杨华通过航空遥感予以证实[1]。

郯庐大断裂

郯庐大断裂

郯庐断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0年,由合肥市地震局和沈阳市地震局联合发起成 立了郯庐断裂城市灾情合作组织,联合了郯庐断裂沿 线的9个省20余市参与。
郯庐断裂城市合作组织对郯庐地震的预防工作有 很重大的意义,解决了以往各省市分段研究,资 料、资源不共享的局面,未郯庐大断裂的研究开 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组织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现在郯庐断裂带上 所遇到的工程建设问题,像京沪高铁等必须要穿 越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工程,只有跨省份、跨部门 的合作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 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目 前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 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 活动带。
郯庐大断裂分布范围、特点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 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 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 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 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 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 约为2.3 毫米/年。
郯庐断裂的形成原因、活动历史
245-230Ma年开始,随着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挤压的深入 发展,郯庐断裂开始形成,并向NE方向传播延伸,同时由于 这段时间内扬子板块强烈的挤压,使华北板块呈现了近东西 向的拉伸。160-90Ma年时,太平洋板块快速地向NNW俯冲到 欧亚大陆下面,郯庐断裂继续做左旋剪切,郯庐断裂在这一 段时间里拉伸了整个华北地块,形成了渤海湾、松辽、冀中 拉张盆地,90-75ma,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转为W向,郯庐断 裂转为右旋移动,整个山东半岛随着郯庐断裂往南侧移动, 挤压断裂的东南侧,即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连云港地 区,形成苏鲁造山带,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区由此形成。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对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黑龙江东部大地构造演化史,有利于指导黑龙江东部找矿,有利于黑龙江东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关键词郯庐断裂黑龙江段依舒断裂敦密断裂一、郯庐断裂概况郯庐断裂位于欧亚板块东部大陆边缘,是多条NNE向断裂系列中的一条巨型主干断裂,它切穿了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图1),总体表现为南窄北宽,向北变成3条断裂。

图1 亚洲构造图及郯庐断裂带区域地质图(梁光河改自任纪舜等,2013;徐嘉炜,1984;万天丰,1996)根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梁光河总结:郯庐断裂雏形形成于侏罗纪的合肥盆地东侧,是一个伸展环境下的正断层。

郯庐断裂的平移走滑发生在65 Ma之后伴随着沿断裂带的玄武岩喷发,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在45~24 Ma,后期持续活动至今;(2)郯庐断裂带的主体水平滑移量大约为760 km,主体发生SN向走滑伸展的同时也伴随着EW向的伸展,EW向伸展幅度从南向北逐渐加大;(3)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深度在10~20 km。

可连续追踪的断裂带长度约为3000 km;(4)郯庐断裂主体走滑活动形成在锡霍特地块拼合之前。

动力机制是由于印度板块对杨子板块的挤压,在南部形成挤压力,在东侧和北侧由于微陆块的裂解漂移形成拉力,从而造成郯庐断裂东侧块体大规模走滑。

走滑过程中郯庐断裂东侧的地块从南到北切穿整个欧亚东缘板块,直通洋壳。

新生代晚期锡霍特地块才从南往北漂移拼合到欧亚东缘,之后郯庐断裂又切断了锡霍特地块并走滑大约20 km。

二、郯庐断裂黑龙江段郯庐断裂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舒兰,黑龙江省尚志、依兰、萝北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敦化,黑龙江省穆棱、鸡西、密山、虎林北部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

郯庐断裂带考

郯庐断裂带考

郯—庐断裂带考吴昭谦约自唐山大地震后,安徽社会上一般人士已开始知道郯—庐断裂带这个地球科学上的专有名词了。

因为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密切,人们担心郯—庐断裂带活动引起大地震。

说起郯—庐断裂带,它已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争辩。

早在1956年,现在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徐嘉炜与当时的北京航测队杨华同志同时发现公布了这条大断裂。

徐嘉炜教授自此以毕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从事这一专题学术研究,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终于确立了地球上最巨大的断裂之一——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或称郯—庐大断裂,早期发现时以山东郯城与安徽庐江两地名命名的。

后来的研究证实它是纵贯东亚的移动的大断裂。

它从湖北东部沿大别山东缘,经过安徽、江苏、山东,过渤海,至辽宁、吉林、黑龙江,进入作俄罗斯境内,在我国境内已达2400公里。

在安徽境内,穿越泗县、五河、嘉山、定远、肥东、庐江、桐城、潜山及宿松等县境,全长约400公里。

郯—庐断裂带的发现与研究,一直在争辩中。

在60年代初期,徐嘉炜教授提出这个活动的大断裂有明显的水平位移,移动200多公里。

当时发表的文章,被视为邪说。

有人对断裂带的存在,提出非议,甚至根本否认它的存在。

在对断裂带的展布范围、延伸规模、平移的距离、活动时间及演化、成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过不同意见。

据初步统计,研究并应用郯—庐断裂带的中外文献资料,即达400多条。

郯—庐断裂带是个巨大的水平移动的大断裂。

它的东侧地块向北移动,西侧地块向南移动。

例如现今胶南、苏北一带就是大别山的延续;现今胶南烟台一带,原先同安徽蚌埠一带连成一体;现今辽宁鞍山一带,原先同山东西部泰安一带相连。

它们都是受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断裂错开后位移的。

对于郯—庐断裂带平行移动的幅度,开始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学者认为有几百公里。

徐嘉炜教授研究认为最大平移幅度达740公里。

在地质历史上移动的一般速率为一年一厘米多,有时快速时即达一年5—10厘米。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
郯庐断裂带 中南段速度结构特点
李清河 ¨ 黄 耘 ¨ 张元生 范小平 ¨ 金 淑梅 ¨ 熊 振 ¨
1 )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南京 2 0 1 104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甘肃兰州 7 00 300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 巨型断裂带,总体走 向北北东,绵延 24 0多千米 ,人们将它分为 3 0 段,即,北 段 ( 兴一 昌 图) 中段 ( 图一 淮河 南岸 ) 南段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淮 河南 岸一 广济 ) 肇 , 昌 和 嘉 。在我们 的研 究 区 内,将 中南段 的 3 .。N 以南称为 1 2 5 段,将 3 .。~3 .。N左右称为 2段 。 25 75 用 自 18 -2 0 间发生在我国华东地 区(9 9 2 0 4年 2 。~3 。N 15 7 l 。~10 ) 57 2个地震, 62 5条 S 3 。E 的 4 6 6 —P 资料,在进行地震重新 定位后进行走时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该 区地壳三维速度 结构 。
我们跨郯庐断裂带切出多条速度结构剖面,研究 断裂带 内外速度分布特 点。
郯庐断裂带 1 ( 2 。N 以南地区 )宽度 约 2  ̄4 m,由多条断裂组成 ,方向为北 东。多条横过断裂带 段 3. 5 0 0 k
的剖面 显示 ;上 中地 壳断裂带西面速度低 ,但带 内速度高,断裂带东面速 度较 带内低 ,表现 为带内速 度高于外
面。 由于断层两侧有明显速度 差异, 故可能是逆断层或正断层 。下地壳断裂带 内外速度相差不 明显 。此段是大 别造 山带和和下扬子两个断块 的分界 ,断裂带内外速度之差异 ,可能是大别造 山带对下扬子断块 推挤 的结果 。 郯庐 断裂带 2段 (25 3 .。~3 .。N)宽度约 2  ̄5 m,由多条 断裂组成 ,方 向为北北东 。多条横过断裂 75 5 0k

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

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

灾难故事Disaster story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吴学安震波撼动半个中国元1668年,即清康熙七年,大清国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已从需要重臣辅助的8岁幼皇成长为初具韬略的少年国君。

此时的满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可谓国泰民安。

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在中国东部的大片地区,包括大气圈、地球圈、生物图在内的异常现象正愈演愈烈,一场旷古奇灾一触即发。

这一年7月25日晚8时,在今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三县市交界处(东经118.5度,北纬34.8度),经过地壳应变能量的高度积累以及由此引发自然界的物理异常变化达到极限,一场大地震终于在此处找到了突破口。

随着一道呈黄紫色云状的火光由南迤北,大地发出骇人的雷鸣声,强烈的地震如万马奔腾而来,其巨大的能量势如破竹,涤荡了地面上的一切:建筑物像孩童手中的积木一样坍塌;粗壮的桥墩像纸糊一样,脆弱得不堪一击;大地突然间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在震中地区,有些地方像被魔杖点中一般,平地喷砂射水,高达数丈;刹那间,一阵阵热浪夹裹着腾空而起的烟尘迅速弥漫了夜空……强烈地震的冲击和大面积的地面变形,使震区的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地面被撕裂,家园被摧毁,亲人被吞噬,不禁惊恐万状,蜂拥逃生。

一时间大人的喊叫声、妇孺的呼救声和伤者的呻吟声汇成一片凄凉哀绝的声浪,令人撕心裂肺。

公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 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也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从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多发的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在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的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

灾难故事Disaster story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济南影响烈度为Ⅷ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
进入中新世,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伸展活 动转变为受压逆冲,同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 因构造反转而受压、抬升、消亡。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早期的断陷沉 积转变为N-Q 时拗陷下的披 盖式沉积,其 间出现区域性 不整合。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 平移中旁侧出现了 一系列的左行 平移断裂——郯庐断裂系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的 周缘前陆变形 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 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 响的前陆变形,显示 主动盘变化特征,而 不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桐城老丁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程坂 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长冲水库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1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2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江苏断裂

江苏断裂

江苏省断裂————————————————————————————————作者:————————————————————————————————日期:二、断裂江苏境内断裂发育,各断裂间相互交错、切割,而且许多深大断裂处于长期活动状态,经多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从而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断裂系统。

除少数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外,各断裂形成时代已难考证。

按断裂延伸的方向,可将境内断裂分为四组。

其中北东向断裂组包括北北东向断裂。

(一)北东向断裂组是区内规模最大、活动时间最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组断裂。

多为主干断裂,规模一般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断距可达千米以上。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巨型断裂带,纵贯鲁、苏、皖三省。

切割深,物探资料推测深度大于20公里,可达上地幔。

活动时间长,挽近仍有强烈活动,附近有数次强烈地震记录。

断裂带形成时间、平移距离等争论颇多,一般认为中生代是强烈活动期。

早期有大幅度平移,累计距离可达数百公里。

后期有扩张,成为岩浆通道,新生代仍有活动。

郯庐断裂带在江苏境内为新沂-泗洪段。

长约180公里,宽20~30公里。

总体走向北北东,东侧有零星出露,西侧被覆盖,在航磁图上反映为明显的线性正异常带,卫星照片上线状影像清楚,是北区和中区的分界构造。

由6条大致平行的主干断裂组成,从西往东为:纪集-王集断裂、瓦窑-皂河断裂、墨河-凌城断裂、新沂-新店断裂、马陵山-重岗山断裂、山左口-泗洪断裂。

其中纪集-王集断裂和山左口-泗洪断裂分别控制了断裂带的西界和东界,为最具影响的断裂。

整个断裂带被数十条后期北西向断裂切割、错开。

纪集-王集断裂(F7)西界断裂大致位于合沟、纪集、皂河、邱集和王集一线,北自鲁省入境,向南西延伸入皖境。

境内长约70余公里,多被覆盖,但钻孔有揭示。

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东倾,倾角陡,断面波状弯曲,具压扭性,控制燕山晚期岩浆活动。

山左口-泗洪断裂(F8)东界断裂北自鲁省入境,向南延伸,经山左口、王庄、宿迁、泗洪、双沟西侧入皖境。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

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

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2018.7.9.郯庐、巢湖

2018.7.9.郯庐、巢湖

郯庐断裂带、下扬子(巢湖)地区地质考察内容简介刘国生合肥工业大学2018.07.09.于中石化合肥培训中心提纲一、郯庐断裂带二、滁河断裂带三、下扬子区震旦纪以来构造演化1、一般特征2、考察区(巢湖)内容简介四、本次考察路线安排郯庐断裂带简介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著名的巨型断裂带,由合肥工业大学徐嘉炜教授于1956 年发现,1957年地矿部航空物探大队发现。

广大地质学家尤其是构造地质学们对其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虽然,在该断裂的起源、平移幅度及其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同认识,但是,目前主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特征1.1.规模大郯庐断裂带以其独有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地球物理标志,它南起长江北岸湖北的黄梅北至中俄边境,中国境内长达2400km ,宽约40 km ,总体呈NE ~ NNE ( 10°~ 30°) ,平面上形态呈缓S形 。

展布于中国东部大陆。

严格控制和影响着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发生与发展。

依兰—伊通断裂带密山—抚顺断裂带据近年来横穿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HQ-5、10、13、17线地学大断面反映郯庐断裂带已影响到了软流圈,应属岩石圈断裂。

(马杏垣等,1991;陈沪生,1999)。

1.2.切割深1、一般特征1.3.构造变形强•以中南段为例,自南而北简述1.3.构造变形强3.1.同造山期(T2—J1):郯庐断裂南段(南端)特征发育两期韧性剪切带,出现两套糜棱岩系列。

老丁采场两期糜棱面理南段(南端)早期糜棱岩露头面理、线理优势产状带内糜棱面理倾向NW或SE,倾角变化于60—85°。

q矿物拉伸线理向北东或南西倾伏,倾伏角多为10—20°。

q断裂带内片麻岩的片麻理优势方位为NNW-SSE向,倾角在50-60°间。

片麻岩中矿物生长线理呈 NEE或SWW向,倾伏角10-15°。

早期呈NE向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显微组构(云母鱼)南段(南端)糜棱岩桐城挂车糜棱岩中云母鱼构造桐城老丁家糜棱岩中长石书斜构造(20×10倍)南段(南端)早期上述指向性构造标志均显示出早期走滑韧性剪切带据左行平移性质(3)早期(同造山期)糜棱岩同位素年龄白云母Ar-Ar坪年龄介于181-198Ma(早侏罗世)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与变质发生在236.2±0.5 Ma—238.0±0.4 Ma之间的中三叠世晚期。

庐江断裂带

庐江断裂带

庐江断裂带
郯城—庐江断裂带(Tancheng Lujiang fault zone)简称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叫沂沭断裂。

断裂呈北北东走向,主要由四条断裂组成地垒和地堑,主断裂出现在断裂带的东缘。

南端转为近北东向沿大别山东南端终止于长江北岸。

往北延伸仍有不同意见,多数学者认为越渤海后分为两支,分别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相连,并转为北东向持续延出国境。

整体呈缓S形展布,并大致与西太平洋边缘相平行。

它是一条中生代左行平移的巨型断裂。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一条转换断层,巨大的平移被大别山南麓的断裂系统所吸收。

有的专家指出它是一个典型的裂谷带。

更多的地质学家则相信它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具有不同性质。

新生代以来它已转变为一条右行剪切断裂带,至今仍是一条活动性断裂带。

对郯庐断裂的形成时期、平移距离等至今仍众说纷纭,多数学者相信它形成于中生代,但仍有人认为它是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古老断裂。

关于平移距离更为分歧,最大者达700千米,中等者350~400千米,多数学者相信平移更小,甚至部分地质学家坚持从未发生过大平移。

尽管认识上尚存在多大分歧,但对它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变中的重要作用则是公认的。

【课外阅读】地震活动的特征1

【课外阅读】地震活动的特征1

地震活动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及其地震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 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 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摘要]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条深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左行平移运动、伸展活动和挤压活动。

中、新生代泛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对郯庐断裂的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研究了郯庐断裂的基础上,结合对东越南断裂的认识,作者提出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可能有以下联系:它们可能属于同一断裂系统,形成于同一时期,有相同的成因;或者虽然形成时期和成因不同,但是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受控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两者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板块运动,东越南断裂中图分类号:t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300-021 郯庐断裂的分布与形态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规模的断裂系统,对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有着深刻的影响。

该断裂带最初是由航空磁测在平原地区发现的,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带具有很大的规模,然而习惯上仍将这条规模巨大的断裂带称作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走向为nne,延伸长度有3500公里,切割深度大于80~100km,是一条岩石圈断裂[1]。

关于它的分布,目前普遍认为,是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乌尔班斯基(ulbansky)海湾东侧(鄂霍茨克海西侧)经共青城(komsomol’sk)西侧、中国哈尔滨东侧、沈阳,穿过渤海湾,经过郯城、庐江而到达湖北广济[2]。

有人争论郯庐断裂不会终止于湖北广济,而是向南延伸[3-6]。

向南延伸的走向如何,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郯庐断裂过长江后与与主干断裂(修水-衡阳断裂)相接,但断裂带平移幅度及主干断裂的明显程度均不及江北的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与江南的修水-衡阳断裂,东兴-灵山断裂及位于期间的一组雁行断裂等一系列断裂相接,并一直延伸至越南北部鸿基2 郯庐断裂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内多处出露左行平移构造,两侧还有一系列地质体的左行错开,这些都无可争议的表明了其曾发生过左行平移。

沂沭断裂带的活动历史

沂沭断裂带的活动历史

山东段四条主干活断层(NNE)在接近渤海地区变成2条主干断层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中,印支期(晚二叠至三叠纪)为同造山走滑构造(朱光等, 2004,2005;Zhu et al.,2009)。

晚侏罗世期间该断裂带发生了第二次左行平移,这两期活动在沂沭断裂带体现为断续分布的走滑韧性剪切带。

早白垩世开始,中国东部经历了由挤压转为伸展的重大构造体制转变,郯庐断裂带表现为伸展活动(Zhu et al.,2010),形成了沂沭断裂带4条北北东走向的大型正断层及其间的“两堑一垒”构造在古近纪期间,整个沂沭断裂带处于基本不活动状态,只有其北部继续发生伸展活动(南北向拉张)而控制形成了潍北凹陷。

继古近纪末一次NEE-SWW向挤压活动之后,新近纪早期(20-12Ma)沂沭断裂带内发生了玄武岩喷发。

本次对这些玄武岩的野外构造调查发现,其中发育有较多的小型正断层,指示玄武岩喷发期是处于弱伸展的环境(近南北向拉张)。

新近纪晚期,沂沭断裂带处于构造平静期,没有发生明显的构造活动。

进入第四纪以来,沂沭断裂带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主要表现为NNE向主干断裂的右行平移,兼有一定程度的逆冲。

同时,较小型的NW向断层表现为左行平移。

本次工作表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四条主干活断层(F1、F2、F3与F4)是继承性活动断层,起源于白垩纪地堑式断陷盆地的边界正断层。

应力状态:F1与F2活断层擦痕反演的应力场皆为最大挤压方向(σ1)近水平,属于平移型或逆冲型应力场,指示了区域性挤压的应力状态,最大挤压方向(σ1)变化于NE-SW至EW向,平均方向为NEE-SWW向。

F3与F4活断层擦痕反演的应力场,也皆为平移型或逆冲型应力场,最大挤压方向(σ1)同样变化于NE-SW至EW向,平均方向为NEE-SWW向。

表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新构造活动是区域性挤压的结果,区域应力场状态为NEE-SWW向挤压。

在此应力场作用下,NNE向的郯庐主干断层(F1、F2、F3与F4断层)皆表现为右行走滑活动为主(压扭性),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仅局部出现了逆冲为主而兼有右行平移。

江苏断裂活动

江苏断裂活动

三、断裂活动新构造期的断裂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新构造期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原有的老断裂再次表现活动,虽然断裂的走向不变,但其力学性质有所改变,表现出多期活动的特点;二是产生一些新断裂,但这种断裂在规模上一般较小,且断断续续零星分布在一定地带内。

现按断裂走向,将江苏境内的主要活动断裂描述如下:1.北北东向的断裂(1)郯城~庐江断裂带(新沂~泗洪段) 1956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通过航空磁测,在郯城至庐江一带发现有一北北东向的线性正异常带,并首次命名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后为地面工作和各种物探资料所证实。

郯庐断裂带向南、向北均仍有延伸,是纵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肇始于太古代末,在其发育的历史中,曾经历过复杂的演化过程,表现出多期活动的特征,其活动方式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造成兼有挤压拉张、剪切、左行、右行的复杂构造特征。

早期以平移为主,而它的主要活动期(燕山晚期)则是以张性为主,表现为裂谷性质,新构造期它表现为明显的断块活动,在断裂带中产生一些横向张断裂,致使整个断裂带在南北方向上表现为隆起、凹陷相间的构造格局,在隆起区缺失沉积,在凹陷区接受沉积,这种构造格局明显地反映在现代地形地貌上。

郯庐断裂带北由山东进入江苏境,经东海、新沂、宿迁、泗洪出境入安徽境,在江苏境内长约180公里,由大致平行的五条断裂所组成,总体走向为NE10°~15°,宽约25公里(图1.5)。

这五条断裂按地学界的一般称呼分别为:①山左口~泗洪断裂 (F1);②新沂~新店断裂(F2)③墨河~凌城断裂(F3);④纪集~高作断裂(F4);⑤何庄~晓店断裂(F5)。

断裂带仅东侧两条有零星露头,其西侧几条全为第四系所覆盖,南段模糊,北段明显。

山左口~泗洪断裂北与山东的昌邑~大店断裂相接,在东海县境的山左口、后皇城、新沂县马陵山车站附近见花岗闪长岩与上白垩统的王氏组呈断层接触,有数十厘米至1米多宽的挤压破碎带。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江苏省主要断裂带分布情况如下图。

1、无锡-宿迁断裂带无锡-宿迁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这条断裂带西北起江苏省徐州市邳州,经过宿迁,洪泽,高邮,天长,扬州,镇江,丹阳,常州,无锡直至苏州-嘉定一线,是江苏陆地上最长的断裂带之一,全长超过300千米【谷歌测距显示为460千米左右】,这条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中强震如:999年11月3日江苏常州5.5级地震,1624年2月10日江苏扬州附近6级地震【研究认为1624年发生在江苏扬州附近的地震震级比1979年江苏溧阳6级地震震级要大很多】。

无锡-宿迁断裂带最近一次中强震为2012年7月20日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宝应县交界4.9级地震。

2、南京-湖熟断裂带南京-湖熟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该断裂带西北起自江苏省南京市,经江宁,溧水,溧阳,湖州直至嘉兴-杭州之间。

南京-湖熟断裂带长度约200千米左右,这条断裂带历史上强震活动比较频繁,在这条断裂带中段和茅山断裂带交界曾经发生过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5.5级地震和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级地震。

在这条断裂带西北和幕府山-焦山断裂西段交界处曾经发生过5级左右的地震。

南京-湖熟断裂带具备破坏性地震的构造条件是未来江苏境内重点监测的断裂带之一。

【这条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和周边几条断裂带交界或者交汇处,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3、苏北-滨海断裂带苏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这断裂带西北起自江苏省废黄河东南海域,经过滨海以东海域,射阳以东海域,大丰区以东海域,直至如东县以东海域,这条断裂带全长约300千米左右,是江苏省东部黄海地震区主要断裂带,也是江苏沿海最长的断裂带。

历史上这条断裂带至少发生过数十次5级以上的地震,该断裂带中段历史上就发生过至少2次6.5级地震和3次5级以上的地震,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的6.2级地震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中南段,而这条断裂带北段已经出现了一个地震空区,未来应关注苏北-滨海断裂带北段的地震空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

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

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
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

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

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

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

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

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