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地震带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时空迁移规律分析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时空迁移规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77779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0.png)
6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①作者简介:李良辉(1988—),男,汉族,安徽蚌埠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DOI:10.16661/ki.1672-3791.2005-5042-5136郯庐断裂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时空迁移规律分析①李良辉1 石小磊1 张伟峰2 潘洁2 肖攀2 杜默然1(1.蚌埠市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 安徽蚌埠 233000;2.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合肥 230031)摘 要:郯庐断裂带是大华北地区一条南北纵贯的活动地震带,这些地震活动在时空特征上表现出活跃、平静和迁移这三大特点。
在整个大陆区域内部,强震常常表现出沿着一条活动断裂带边迁移发生的特点,地震活动期内断裂带附近的板块构或板块边界相继发生大地震的情况也很常见,因此地震目录表现出规律性以及沿断裂带迁移的现象。
该课题通过分析选取特定段内地震目录,对该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从M-T图、频度图和累计频度、能量释放曲线、发震时间间隔、震中迁移等,对华东地区未来的地震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地震活动性 地震学方法 时空迁移规律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2(b)-0063-03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Migration of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5 and above in the Central-south Section ofthe Tanlu Fault ZoneLI Lianghui 1 SHI Xiaolei 1 ZHANG Weifeng 2 PAN Jie 2 XIAO Pan 2 DU Moran 1(1.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of Bengbu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ngbu, Anhui Province, 233000China; 2. Anhui Earthquake Agency, Hefei, Anhui Province, 230031 China)Abstract: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an active seismic zone running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e Greater North China area. These seismic activities exhibit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ity, calm and migration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entire continental area, strong earthquakes ofte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tion along the edge of an active fault zone. During the period of seismic activity, it is also common for the plate structure or plate boundary near the fault zone to have large earthquakes. Therefore, the seismic catalog performance The phenomenon of regularity and migration along the fault zone. This topic analyzes and selects the catalog of earthquakes in a specif ic section, and conduct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From the MT map, frequency map and cumulative frequency, energy release curve, earthquake occurrence time interval, epicenter migration, etc., the future earthquakes in East China Trend forecasts.Key Wo rds: The central-south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Seismic activity; Seismological methods; Temporal and spatial migration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延伸2 400多公里呈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主干断裂带,安徽境内发生的地震主要受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分析总结地震趋势,该断裂带形成于中元古代,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农村自建房地震安全检测调查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农村自建房地震安全检测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1880f4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3.png)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农村自建房地震安全检测调查张静;贺旭辉;刘运林【摘要】不同于城市住房,农村住房主要由农民自建完成,受建筑技术、条件、施工工艺等限制,农村自建房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构造措施不到位等,导致存在地震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农村自建房的房屋结构及分布、地基基础、建筑构造措施及构件强度等抽样进行检测调查,总结分析区域内农村自建房的地震安全性能,为防震减灾提供参考.%Rural buildings, different from urban ones, are mainly self-built. Due to building technology, conditio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quality of rural self-built buildings are uneven with improper construction measures, which lead to potential seismic safety hazard. The paper first makes a sample survey of rural self-built buildings in Anhui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o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component strength. The paper then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eismic safety performance of rural self-built buildings in the are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2【总页数】7页(P128-133,146)【关键词】郯庐断裂带;自建房;地震安全;检测【作者】张静;贺旭辉;刘运林【作者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安徽六安 237158;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郯城-庐江断裂带是欧亚板块内部一个新生代相对活跃的岩石圈断裂系统,是我国20个地震带之一。
郯庐大断裂
![郯庐大断裂](https://img.taocdn.com/s3/m/68eb951b5f0e7cd185253602.png)
郯庐断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0年,由合肥市地震局和沈阳市地震局联合发起成 立了郯庐断裂城市灾情合作组织,联合了郯庐断裂沿 线的9个省20余市参与。
郯庐断裂城市合作组织对郯庐地震的预防工作有 很重大的意义,解决了以往各省市分段研究,资 料、资源不共享的局面,未郯庐大断裂的研究开 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组织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现在郯庐断裂带上 所遇到的工程建设问题,像京沪高铁等必须要穿 越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工程,只有跨省份、跨部门 的合作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 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目 前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 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 活动带。
郯庐大断裂分布范围、特点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 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 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 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 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 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 约为2.3 毫米/年。
郯庐断裂的形成原因、活动历史
245-230Ma年开始,随着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挤压的深入 发展,郯庐断裂开始形成,并向NE方向传播延伸,同时由于 这段时间内扬子板块强烈的挤压,使华北板块呈现了近东西 向的拉伸。160-90Ma年时,太平洋板块快速地向NNW俯冲到 欧亚大陆下面,郯庐断裂继续做左旋剪切,郯庐断裂在这一 段时间里拉伸了整个华北地块,形成了渤海湾、松辽、冀中 拉张盆地,90-75ma,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转为W向,郯庐断 裂转为右旋移动,整个山东半岛随着郯庐断裂往南侧移动, 挤压断裂的东南侧,即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连云港地 区,形成苏鲁造山带,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区由此形成。
从郯庐地震带安丘地区地震成因土层构造认识地震破坏作用
![从郯庐地震带安丘地区地震成因土层构造认识地震破坏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6f304d7ce2f0066f4332205.png)
第27卷 第12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27 No.12 2005年 12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ec., 2005从郯庐地震带安丘地区地震成因土层构造认识地震破坏作用田洪水1,张增奇2(1.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2.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摘 要:在郯庐地震带的安丘地区,发现始新世朱壁店组厚层冲积层中发育一些同沉积的地震扰动岩土层。
通过野外观测和比较地震地质学研究,识别出了振动液化砂脉、液化砂墙、裂隙充填砂质卵石墙、震塌落体、地震层内断裂及地震沉陷构造等地震成因土层构造。
它们是5~8.5级强烈地震事件的记录。
根据这些强烈地震成因土层构造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强烈地震对地基土的破坏作用有几种方式:液化作用、地震裂隙充填作用、振动塌落作用、断裂破坏作用和震沉陷落作用。
关键词:地震成因;土层构造;破坏作用;郯庐地震带;安丘中图分类号:TU 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5)12–1453–05作者简介:田洪水(1956–),男,副教授,从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地球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地震事件研究。
Understanding failure functions caused by earthquakes on the basis of seism-genesis soil-layer structures in Anqiu area, Tancheng-Lujiang seismic zoneTIAN Hong-shui1,ZHANG Zeng-qi2(1. Shand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Jinan 250014, China;2. Shandong Institute and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Sciences, Jinan 250013, China)Abstract: Some syndepositional soil-layers disturbed by earthquakes were discovered in thick-bedded alluviums of Eocene Zhubidian formation in Anqiu area of Tancheng-Lujiang seismic zone. Through the field observation and comparative seism-geologic studies, many seism-genesis soil-layer structures such as vibration-liquefied sand vein, vibration-liquefied sand dyke, sandy cobble dyke by fissure filling, seismic fall mass, seismic intra-layer fault and seism-settlement structures etc. were recognized . The seismic structures were records of earthquake events of magnitudes ranging from 5 to 8.5.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eismic soil-layer structures, it was proposed that failure functions of foundation caus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included liquefaction, seismic fissure filling, vibration falling, fracturing and seismic settlement of soil.Key words: seism-genesis; soil-layer structure; failure function; Tancheng-Lujiang seismic zone; Anqiu0 前 言郯庐断裂—地震带(下文简称郯庐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NNE向延伸的大陆边缘活动构造与地震带,在其漫长的运动历史中,有许多断裂构造强烈活动与地震活跃期。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读书报告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33726fa3b3567ec112d8a21.png)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Recent activity of Chihe segment of Tanlu fault zone》是姚大全、刘加灿于2004年发表于《地震学报》的文章。
文章对郯庐地震带池河段进行了遥感影像判读,地震地质实地调查,钻孔探测资料分析,样品采集测试,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和微观构造解析,最终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池河段晚第四纪期间仍具有粘蠕滑交替的变形活动,最新活动方式以蠕滑活动为主。
图1 郯庐断裂带位置图(图中黑粗线为郯庐断裂带)一、郯庐断裂带形成背景及活动性演化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位置见图1) 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强构造变形带,总长度达3500 k m 以上。
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因而又称为一条内生金属成矿带。
其主体位于山东境内,由4条断层所组成,即F1,昌邑-大店断层;F2,安邱-苔县断层;F3,沂水-汤头断层;F4,鄌郚-葛沟断层。
向南分别归并为2条甚至仅剩1条断层。
在辽宁以北地区可以分为3条分支断层带,即四平-德惠断层,伊通-依兰断层带,敦化-密山断层带。
在郯庐断裂带的主体部分,四条断层构成了两个地堑夹一个地垒的构造样式,断层带平直,断层为陡立、微向西倾的一比较典型的走滑断裂系。
断层两盘出露的地层为太古界-早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古生代沉积岩系,中生代沉积-火山岩系,以及早第三纪湖相沉积岩系。
沿断裂带喷出的最新火山岩系,以及早第三纪湖相沉积岩系。
沿断裂带喷出的最新火山岩系为晚第三纪-早更新世的,他们还可局部覆盖在西部两支断层上如图2,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必定晚于古生代,因为它切断了上古生界煤系,且煤层在靠近断层的地区还有增厚的趋势,没有任何沉积盆地边缘的特征;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只能早于侏罗纪,因为侏罗纪时该地区受到NWW 向的区域性挤压作用,断层面紧闭,活动性较小,褶皱轴线与断层线平行,不可能再形成大幅度的左行走滑。
古地磁数据也表明侏罗纪以来断裂带两盘没有大幅度的走滑活动。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https://img.taocdn.com/s3/m/5df82aa4e009581b6ad9eb0b.png)
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
进入中新世,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伸展活 动转变为受压逆冲,同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 因构造反转而受压、抬升、消亡。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早期的断陷沉 积转变为N-Q 时拗陷下的披 盖式沉积,其 间出现区域性 不整合。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 平移中旁侧出现了 一系列的左行 平移断裂——郯庐断裂系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的 周缘前陆变形 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 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 响的前陆变形,显示 主动盘变化特征,而 不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桐城老丁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程坂 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长冲水库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1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2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李四光预言的4个地震带
![李四光预言的4个地震带](https://img.taocdn.com/s3/m/49ece31c941ea76e58fa04fc.png)
当年李四光预言了中国的 4 个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地震带:1、唐山——邢台(已震)2、台湾(已震)3、四川大足(已震)4、山东郯城——日照或是连云港(未震)(注:1668 年山东郯城8."5 级地震1969年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希望最近中国G-ON-VEN- MENT 这些年来的防震措施能积极、有效。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李四光先生在1966 年邢台7. "2 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
果然在1967 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 "3 级地震;••…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
…•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 "4 级和1975 年海城7. "3 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 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6年唐山7.8 级、滦县7."1 级、宁河6. "9 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1969年,李四光指出云南通海地震的危险性,……分队在1970年1 月4日到达通海西北30公里的峨山时,发生了1970年1 月5日通海7. "7 级地震。
通海地震后,他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险性,1970年1 月28日在与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专业队伍代表谈话时他说:"四川西部是危险区,现在我提心吊胆地工作,要赶快上去。
"结果在1970年2月24日就发生了四川大邑6. "2 级地震。
李四光大师预测中国四大地震带
![李四光大师预测中国四大地震带](https://img.taocdn.com/s3/m/44f3e397caaedd3382c4d36e.png)
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新中国初期,李四光预测中国60年内将有4次特大地震,预测地点分别是在唐山,台湾,四川,现在以上三个地方都应验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就是在福建。
在这次地震中,我们流了太多的鲜血和眼泪,我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至少把伤害降到最低最低。
因此,我倡议所有看到这个留言的同学都可以自己去查一查防震防台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并向家里和周围的人宣传。
不管这个预言是真是假,福建总是发生台风和地震总是真的吧!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了我们的生命。
谢谢大家了,也请大家转发一下,希望我们都行动起来!? ?? ?? ?真正的是:李四光预言的是四大地震带而不是四个城市。
借此机会向你介绍一下四大地震带,李四光说的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 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https://img.taocdn.com/s3/m/a0f5526948d7c1c708a145a4.png)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据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判断郯庐断裂带鲁苏段未来大震位置
![据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判断郯庐断裂带鲁苏段未来大震位置](https://img.taocdn.com/s3/m/1cd74b2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4.png)
1455
第 42 卷 第 6 期 李清河,等:据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判断郯庐断裂带鲁苏段未来大震位置
t
fve
l
o
c
i
t
t
ruc
t
ur
e,un
i
tv
i
r
t
ua
lwave,andPo
i
s
s
onr
a
t
i
oo
fc
rus
t
a
lmed
i
awe
r
es
t
ud
i
ed.The
yo
ys
l
eng
aop
i
ng1 2 ,LIU Xi
i
ang3 ,
q
,
ZHANG Yuansheng4 ,BAO Ha
i
i
ng1
y
(
1.
Ji
angs
uEar
t
hquak
eAgency,Nanj
i
ng210014,Ji
angs
u,Ch
i
na;
2.Nanj
i
ngTe
chUn
i
ve
r
s
i
t
i
ng211816,Ji
angs
u,Ch
he
geEa
Tan
l
uFau
J].
Ch
i
naEa
r
t
hquakeEng
i
ne
e
r
i
ngJ
ou
r
na
l,
2020,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a970c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4f.png)
因此,郯庐断裂带中 南 段 是 现 今 地 学 研 究 的 热 点 断 裂 ,其 现 今 地 壳 变 形 特 征 、强 震 活 动 性 和 未 来 大 地 震 的危险性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
地震的发 生 过 程 是 地 壳 运 动 引 起 区 域 应 力应 变 积 累 、集 中 、释 放 的 过 程 ,因 此 ,研 究 地 壳 应 变 积 累 集中区是地震危险性判定的有效途径之一。前人曾 基于现代大地测量资料从地表形变的角度对郯庐断 裂带现今运动变形及应变积累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 究工作。HuangLirenetal.(1981)根 据 两 期 三 角 测量资料,认为在沂 沭 断 裂 带 鲁 苏 交 界 处 深 部 存 在 左旋走滑运动,其平 均 速 率 大 约 在 每 年 若 干 厘 米 的 量级,这种 走 滑 运 动 的 深 度 可 能 在 地 表 10~20km 以下,这种运动会 引 起 地 表 闭 锁 部 分(深 10~20km 以上部分)的剪应变 积 累;LiuXiaoxiaetal.(2012) 利用1999~2009 年 GPS 资 料,分 析 了 郯 庐 断 裂 带 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结果表 明潍 坊郯 城段 主 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而郯城庐江 段则 为左 旋 滑动 的 变 形 特 征;Yang Guohuaetal.(2013)利 用 1999~2007年 GPS 资 料,获 取 了 郯 庐 断 裂 带 中 南 段东西向内部拉 张、两 侧 挤 压 的 主 要 变 形 特 征。 而
468
地 质 学 报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2020 年
图 1 郯 庐 断 裂 带 中 南 段 及 邻 区 构 造 略 图 Fig.1 StructuresketchofthemiddleandsouthernsegmentsoftheTanlufaultzoneanditsadjacentarea
【课外阅读】地震活动的特征1
![【课外阅读】地震活动的特征1](https://img.taocdn.com/s3/m/5036982da8956bec0875e33a.png)
地震活动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及其地震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 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 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沂水地震带
![沂水地震带](https://img.taocdn.com/s3/m/b57a7573168884868762d66b.png)
沂水地震带鲁中沂河、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
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沂沭地震构造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郯庐地震构造带在山东的部分。
方向为北偏东10°左右,长约600公里,南端为横向断裂所切,北端入渤海,可能与辽河下游同方向断裂相连,这样长可达1000公里。
该断裂的实际位臵,南端起自全椒县大马厂西20公里处,经过定远县东,过女山湖和五河县东侧、宿迁、郯城、莒县、诸城县西境,经昌邑县入渤海。
1958~1961年,山东省地质厅和北京地质学院共同进行的1//20万区域测量,首次落实了该断裂自郯城至安丘一带的地理分布位臵,并命名这一段为“沂沭断裂带”。
亦称“沂沭深大断裂带”,是我国地质结构中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的延伸,广义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
因大致位于沂河与沭河之间而得名。
1969年渤海地震后,李四光在研究渤海地区构造时指出:“郯城——长岛——辽宁,看来这个断裂带的确是在活动,1969年渤海地震就是与郯城断裂有关。
”1970~1973年,山东省地震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地理研究所共同开展山东地震地质概查,着重对该构造带的新活动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在该地震构造带上圈划出5个地震危险区段:临沂——汤头一级危险区,郯城和安丘两个二级危险区,莒县和潍坊两个三级危险区。
断裂带两侧错开,最大距离有人主张可达740公里,是世界罕见的大平移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又由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鄌郚-葛沟四条平行断裂组成。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古地震研究新进展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古地震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fa4b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3.png)
第45卷 第4期2023年8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5,No.4Aug.,2023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3.04.005张浩,李丽梅,蒋新,等.2023.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古地震研究新进展[J].地震地质,45(4):880—895.ZHANGHao,LILi mei,JIANGXin,etal.2023.NewprogressinpaleoearthquakestudiesoftheJiangsusegmentoftheAnqiu JuxianFaultintheTanlufaultzone[J].SeismologyandGeology,45(4):880—895.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古地震研究新进展张 浩 李丽梅 蒋 新 章 东 许汉刚(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摘 要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活动性最强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主要由5条分支断层组成,并于更新世强烈活动,其中安丘-莒县断裂持续活动至全新世,是1668年郯城8 级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
文中采用古地震探槽方法研究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并采用14C测年方法确定古地震的时间。
结合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时间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共有3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3000a以来、距今约6000a和11000a,垂直同震位移均约1m。
1668年郯城8 5级地震在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山前出露区存在地表破裂的迹象,在隐伏区表现为大量喷砂冒水现象,在探槽揭露的晚全新世地层中有密集的裂缝和砂脉。
关键词 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 古地震 地表破裂中图分类号:P315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23)04-0880-16〔收稿日期〕 2022-06-20收稿,2022-09-23改回。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42b5e40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c.png)
江苏省地震断裂带活动情况和分布情况江苏省主要断裂带分布情况如下图。
1、无锡-宿迁断裂带无锡-宿迁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这条断裂带西北起江苏省徐州市邳州,经过宿迁,洪泽,高邮,天长,扬州,镇江,丹阳,常州,无锡直至苏州-嘉定一线,是江苏陆地上最长的断裂带之一,全长超过300千米【谷歌测距显示为460千米左右】,这条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中强震如:999年11月3日江苏常州5.5级地震,1624年2月10日江苏扬州附近6级地震【研究认为1624年发生在江苏扬州附近的地震震级比1979年江苏溧阳6级地震震级要大很多】。
无锡-宿迁断裂带最近一次中强震为2012年7月20日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宝应县交界4.9级地震。
2、南京-湖熟断裂带南京-湖熟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该断裂带西北起自江苏省南京市,经江宁,溧水,溧阳,湖州直至嘉兴-杭州之间。
南京-湖熟断裂带长度约200千米左右,这条断裂带历史上强震活动比较频繁,在这条断裂带中段和茅山断裂带交界曾经发生过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5.5级地震和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级地震。
在这条断裂带西北和幕府山-焦山断裂西段交界处曾经发生过5级左右的地震。
南京-湖熟断裂带具备破坏性地震的构造条件是未来江苏境内重点监测的断裂带之一。
【这条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和周边几条断裂带交界或者交汇处,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3、苏北-滨海断裂带苏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这断裂带西北起自江苏省废黄河东南海域,经过滨海以东海域,射阳以东海域,大丰区以东海域,直至如东县以东海域,这条断裂带全长约300千米左右,是江苏省东部黄海地震区主要断裂带,也是江苏沿海最长的断裂带。
历史上这条断裂带至少发生过数十次5级以上的地震,该断裂带中段历史上就发生过至少2次6.5级地震和3次5级以上的地震,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的6.2级地震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中南段,而这条断裂带北段已经出现了一个地震空区,未来应关注苏北-滨海断裂带北段的地震空区。
郯庐断裂带稳定性特征与区域金矿化化的关系研究
![郯庐断裂带稳定性特征与区域金矿化化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3f122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e.png)
157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郯庐断裂带稳定性特征与区域金矿化化的关系研究任 杰(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摘 要:随着地质工作的逐步开展,郯庐断裂带作为国内重要的断裂带,研究其稳定性,对城市发展,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郯庐断裂带的基本概况,对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和山东段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浅析,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活动规律;地震活动性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5-0157-2 收稿日期:2021-03作者简介:任杰,男,生于1993年,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岩土力学。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也是一条巨大的强震活动带,沿郯庐断裂带城市与重大工程分布较多、人口密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郯庐断裂带的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
1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一系列北东-北北东走向左行平移断层中规模最大、构造位置最特殊、演化最为复杂的一条巨型断裂带。
它南起湖北武穴,经安徽太湖、桐城、庐江、嘉山,江苏泗洪、宿迁、新沂,山东郯城、沂水、潍坊,跨过渤海,自辽宁营口向北贯穿东北三省,并且继续向北延伸进入俄罗斯境内[2-5]。
图1 郯庐断裂带构造简图在中国境内习惯上将郯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安徽段和江苏段)、中段(山东段和渤海段)和北段(东北段)三个部分。
其中,山东段又称为沂沭断裂带,渤海段又称为营潍断裂带。
东北段自沈阳以北包括了两条断裂,分别称为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走向变化范围大致在10º~45º之间(江苏段和山东段走向北北东,安徽段和东北段走向近北东),平面展布形态呈缓“S”型(图1),中国境内延伸总长约2400km。
沂水地震带
![沂水地震带](https://img.taocdn.com/s3/m/917bf6d7bb68a98270fefa60.png)
沂水地震带沂沭地震构造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郯庐地震构造带在山东的部分。
方向为北偏东10°左右,长约600公里,南端为横向断裂所切,北端入渤海,可能与辽河下游同方向断裂相连,这样长可达1000公里。
该断裂的实际位�Z,南端起自全椒县大马厂西20公里处,经过定远县东,过女山湖和五河县东侧、宿迁、郯城、莒县、诸城县西境,经昌邑县入渤海。
1958~1961年,山东省地质厅和北京地质学院共同进行的1//20万区域测量,首次落实了该断裂自郯城至安丘一带的地理分布位�Z,并命名这一段为“沂沭断裂带”。
亦称“沂沭深大断裂带”,是我国地质结构中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的延伸,广义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
因大致位于沂河与沭河之间而得名。
1969年渤海地震后,李四光在研究渤海地区构造时指出:“郯城―― 长岛――辽宁,看来这个断裂带的确是在活动,1969年渤海地震就是与郯城断裂有关。
” 1970~1973年,山东省地震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地理研究所共同开展山东地震地质概查,着重对该构造带的新活动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在该地震构造带上圈划出5个地震危险区段:临沂――汤头一级危险区,郯城和安丘两个二级危险区,莒县和潍坊两个三级危险区。
断裂带两侧错开,最大距离有人主张可达740公里,是世界罕见的大平移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又由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o�N-葛沟四条平行断裂组成。
沂水―汤头、�o�N―葛沟两大断裂的中部,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山东省中长期地震预报的高危区, 境内地震烈度90%以上为Ⅶ度区,自1996年连续6年被划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与危险区。
沂沭断裂带形成于元古代,至今仍在活动,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带,山东省两大地震频发区(沂沭断裂带、聊考断裂带)之一。
但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比,未有极强地震记录。
公元1668年的郯城-临沂大地震,是郯庐断裂带主体北端,与本带相接地区发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庐地震带
以前只知道我们居住的地方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今年寒假读《地质学基础》时开始了解断层,对家乡所处的郯庐地震带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随即找点有关资料共享。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
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
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带的位
置
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
为依兰——伊通深断
裂,在辽宁省称为开
源——营口——潍坊
深断裂(又称辽东滨
海断裂),在苏皖境
内名为安江山断裂
(或称皖苏鲁断裂),
以及1959年命名的
郯城——庐江深断裂
(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
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
发生M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历史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
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
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
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 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1974年海城7.4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定远县陈桥乡4.2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全椒县3.7级地震
2009年4月6日合肥市肥东县3.5级地震
2011年1月19日安庆市怀宁县4.8级地震
2011年5月20日18时32分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发生ML3.5级地震
相关研究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
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
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
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
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
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
旷古奇灾,1668年郯城地震
在郯城县境内,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区域“路过”,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地质探矿、
地球物理和地震地质工作者所倍加关注。
它南起自长江北岸的广济地区,向北经安徽、江苏、山东,跨越渤海,经东北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在中国境内绵延2400多公里,总体上呈北北东走向,这就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深断裂带——郯庐断裂。
据专家考证,郯庐断裂形成的历史已有17亿年之久,是一条活动的断裂带,也就是说,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其中7级以上的地震近10次。
而麦坡地震活断层就是郯庐断裂带中典型地段。
“但是根据它的形态,专家分析,麦坡地震活断层并不是一两次大地震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终形成。
” “目前我们能有史可查最早发生在郯城的特大地震的记载就是在300多年前那次,这次地震对麦坡地震活断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
因为年代久远,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地震留下的伤痛,只有在地方县志和各种史料记载中,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一次惨绝人寰的灾难。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省郯城发生了8.5级地震,波及中国东部十余个省,并影响到朝鲜半岛,波及总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有震害记载的地区达19万平方公里,破坏惨重的是作为震中的郯城、临沂、莒县等地。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一次最为强烈的地震。
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
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
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
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
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化为无语,人立地上如履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合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他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塌陷处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其所陷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真为旷古奇灾。
”
同时代的文人也对这次地震进行了记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清康熙进士冯可参写下《灾民歌》,“……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马走危坡,或如巨浪摇轻轴。
忽然遍地涌沙泉,忽然顷刻皆干没。
……举头不见眼前人,举头不见当时屋。
……”
蒲松龄也亲身经历了这次地震。
他说当时他正和表兄弟对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河水倾泼
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地震后,“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
这次地震破坏主要表现在,地面变形,包括地裂、喷沙涌水、山崩地陷;建筑物倒塌,包括城池、官衙、民房等地;人员伤亡。
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性,无法精确地统计出此次地震水灾的死亡人数,但至少有数万人葬身。
1668年郯城地震给郯城带来相应的地面形变。
“地震断层、构造裂缝、山体滑移等,从变形带本身现象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正是类似这样的数次地震,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麦坡地震活断层。
”有专家根
据断层分析,类似这样的特大地震在一万两千年来发生过4次,
也就是平均每3000年一次。
山东地区郯庐地震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