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课改的6大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课改的六大趋势
2017年课改的6大趋势是什么?课改的着力点是什么?顾明远、佐藤学、钟启泉等教育大家如是说……
课堂的着力点是什么?
1.教师可以少讲一些
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中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
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这种方式不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
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
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提出答案。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开始探索。这需要时间。许多教
师往往觉得哪来这么多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其实时间是有的,教师可以少讲一些,少布置一些练习性的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2.课堂改革重在小组合作
世界各国的课堂正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在新的课堂里,二十多个学生围
坐在几堆课桌前,展开合作学习。教学不再是划一的同步教学了,而是以主题
为中心,组织探究性的单元学习。
在课堂里,教科书不过是资料的一种而已。在教学中,尽管也有教师向全
班学生进行讲解的场面,但更多的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探究式学习”的居多。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
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在课堂中,倘若局限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的二元对立的图式,课
堂改革是难以充分地推进的。在课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不在于“同步教学
或是个别学习”,而在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3.从“传递中心”走向“对话中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的作用
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
教师的教的活动替代了学生的学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是统治者、操纵者,
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这样的课堂近乎于没有生命活力和灵性的“心智
屠宰场”。我们再也不能被束缚于教学活动的僵化、机械和被动的运作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造灌输式的“反对话文化”,倡导“对话文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客观世
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
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方式,亦即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
“三为一体”的学习过程。
这种课堂教学过程超越了二元论:它强调知识的主观与客观、知识的接受
与发现、知识的解构与建构、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知识的明确与默会等诸
多关系的统一。我们要共同寻求课程教学的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
型教学文化”。
4.摒弃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文化
我们的课堂要由过去长期以来以教为主的课堂根本转变,但现在这种转变
过程中还没有最终实现,这一点可以在课堂里听课时可以感觉到。应该承认,
新的学习方式在现在广大中小学的课堂里非常普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活动
的成分也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但总感觉到还有很顽强的一股力量在制约着课改
最后临门一脚踢出去。
我认为,这是在课堂中习惯性的、捆绑式的教学习惯,还在顽强发挥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文化,也还没有彻底根除。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还是习惯于为学生设计好一切——即使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讨论中,我感觉也不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是通过启发把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向教
师设计好的标准框架,最后指向标准化。
启发的方向出现问题,这源自于我们对课堂的过渡的设计和掌控,形成了
习惯性的力量。就像我们习惯了捆绑学生,牵着学生走。什么时候当教师真正
不再捆绑学生的思维,我们课堂就有希望。
5.教学过程正在被学习过程替代
课堂教学究竟走向哪里?我归纳为四个走向:
第一,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第二,坚持基于
学科本质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发生深度的变革。第三,坚持教学即儿童研究,
让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儿童的课堂、教学。第四,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让课堂里呈现更开放、现代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大家都在研究以学为核心,究竟为什么以学为核心?我以为,我们的课堂
教学还没有真正实现以学为核心,大部分还是以教为主。我的判断是,在全国
范围内的特级教师以学为核心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变过来。因此,特级教师要想
尽方法以学为主。
以学为核心,究竟要不要教?联合国有个报告说:教学过程正在被学习过
程所替代。叶澜教授说,研究老师的教,不能回到老路。老师的教可能是一个
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特级教师、名师,如果当今不
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还在旧路上行走。
当前,新课堂实践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
元祥指出:许多课堂改革停留于教学时间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学行为在流
程上的简单翻转。但我们应当知道,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识
处理与转化的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技术和程序,在本质上都是灌输。
“从课堂学习的现状看,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
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
价值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安富海如是说。
与此同时,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尚未全面消化、落实的前提下,
课堂改革又面临着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更艰巨任务。
为此,笔者认为2017年课堂改革在重塑教学形态、重建学习方式、重构学
习内容、重组学习社区、重述学程目标等方面,将呈现六大趋势。
1.课堂改革新焦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在“依据核心素养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修订课标与重组
教材”的顶层设计之下,中小学一线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的路径和方法。
从关注三维目标到追求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华曾说,
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
此过程中,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均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其
目的是产生学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让师生的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过程;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在教中学、做中学的基础上践行“发现、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中学,让
小组成为自组织,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让课堂成为学习生长的共同体。
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从整齐划一到以生为本的个性化选择。基于现代数字
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即以学生的
个性化学习理念为主导,通过数字媒体、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一种学生
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课堂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尤其要关注知识的文化意义。福建师范
大学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
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借助设计思维重组课堂组织方式。设计思维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计找出并实
施有助于学生更愉悦、更投入、更有成效进行学习的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
在设计思维的框架内,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是所有解决方案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要积极研究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移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