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合集下载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医外治疗法集锦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家家必备的中医“外治”法

家家必备的中医“外治”法

家家必备的中医“外治”法(2020-05-02 16:05:17)中草药的外治法,是利用药物和人体接触,直达病所,并且借冷热温度的刺激、摩擦熏熨的帮助等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于本法内容极为丰富,在此仅举例说明一些有代表性的外治药物与方法于下。

01敷法敷法,是外治最常用的方法,是把鲜药捣烂,或用干药研末,加酒、蜜、醋、麻油(其他植物油亦可)、猪油、鸡蛋清、凡士林等调和,敷在肌肤局部,隔一定时间换一次,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以达到解毒、消炎、止痛、止血等作用的治疗方法。

例如:1、高血压,用吴茱萸研末,每次18~30克,用醋调成糊状敷足心涌泉穴,最好在睡前敷,用布包裹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下降,病人自觉症状减轻。

2、急性痢疾,用苦参粉8克,将药粉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制成饼敷脐部,盖以玻璃纸固定,日1次,有效率可达90%,治愈率为85%。

3、脾胃虚寒胃痛,用生姜90克,面粉30克,鸡蛋白3个,将生姜捣烂和面粉拌匀,加蛋白炒热,敷胃痛处。

4、妇科乳腺炎,用鲜蒲公英90克,鲜野菊花30克,鲜葱白头10个,加蜂蜜或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或用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芙蓉叶各等量,共捣烂敷患处,对未化脓乳腺炎有效。

5、乳头破碎,用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等份,共研为末,麻油调敷患处。

小儿腮腺炎,用连翘粉60克,大黄粉60克,黄酒4两,共调匀敷患处;或用赤小豆50~70粒捣末,和温水或蜜调如糊状敷患部,一般1~2次可愈。

6、阴囊肿大,用雄黄、枯矾各等量,用茶油敷患处。

7、小儿急惊风,用代赭石30克研末用醋调敷足心涌泉穴,有镇惊之效。

8、外科疥疮,用野蜂房1个,三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量)末5克,将野蜂房烧存性研末(烧至外面褐色为度,切不可烧成灰烬),与三黄末混匀,调茶油敷患处。

若敷上药能持续保存,则不必换药,一般敷药后2天内出脓,至第3天就可结痂痊愈。

9、湿疹(1)用穿心莲3份,川连粉1份,枯矾2份,雄黄1份,冰片0.5份,调适量凡士林软膏敷患处;(2)或用青黛6克,黄柏6克,煅石膏12克,滑石12克,共研为末,麻油调匀,外敷患处;(3)又马齿苋30克,黄柏30克,水煎,温敷患处,每日3次。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中药外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中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中药外敷配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养。

本文将介绍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供读者参考。

配方一:麻黄杏仁越婢停汤【用药】麻黄15克,杏仁15克,越婢停15克,生姜6片,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外治。

配方二:白藓皮浸腐皮散【用药】白藓皮30克,浸腐皮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皮肤疥癣等病症的外治。

配方三:连翘败酱散【用药】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病症外治。

配方四:苦参汤【用药】苦参3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煎煮,去渣取汁,用于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湿疹、疥癣等病症外治。

...配方七十五:桃仁花椒橘皮洗头水【用药】桃仁10克,花椒10克,橘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于洗头。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油性头皮、头屑过多等问题。

配方七十六:防风乌头外搽【用药】防风15克,乌头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植物油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创伤等病症外治。

以上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是中医民间秘方的一部分,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和健康问题的外治。

中药外敷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仍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如果您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外治的绝招绝技

中医外治的绝招绝技

中医外治的绝招绝技一、针法灸法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

1次即愈!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

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

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

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

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

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日1次。

3-5次即愈。

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

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

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

4-6次愈。

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

6次为1疗程。

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

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

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

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

1-2次愈!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

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痫: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

轻者一般3-10次痊愈。

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

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

秘传中药外治特效方

秘传中药外治特效方
纠膏17
红星木方18
复容膏20
芥末外敷方21
竹管吸附方22
二术散23
焦油口眼一次正24
醒脑药帽24
脑囊虫外敷药贴25
治病酊27
朱倍散28
眩心枕30
清脑降压防瘫防痴药枕30
冰遂敷脐散31
药物灸32
新白通汤33
尿通散34
排毒泻浊液35
活髓膏36
鼻衄止血粉37
益寿降糖膏37
温阳固涩行气膏39
中毒陛肠麻痹中成药验方40
电眼消318
第八章男科疾病外治方319
温会熏洗方320
三虎蒲鱼洗剂320
阳起灵321
揉脐壮阳法322
隔橘皮灸323
六神丸外用方324
阅读文字版
请点击阅读相关日志!
1、中医◆养生◆保健
2、◆教程◆
3、◆管理与营销◆
4、◆书画艺术◆
5、旅游◆地理
6、◆影视◆
7、风水◆算命
8、◆饮食文化◆
9、历史◆文献
10、电脑◆应用
二乌消痹膏64
姜樟灸65
神农祛寒散66
痹痛酊67
抗痛灵托敷散68
天麻针69
川草乌灸70
麻沸膏71
友益膏72
青州白丸子加减方73
第二章儿科疾病外治方75
食盐外用方76
雄矾糊76
腮腺炎外敷方77
釜底抽薪散78
仙人掌外敷方79
子午效灵膏80
陈小粉膏81
防喘背心82
止汗散83
保肺贴84
温脐消胀饼85
消积化痞膏86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秘传中药外治特效方
秘传中药外治特效方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

常见疾病的中医简便廉验外治法(一)小儿夜啼外治法小儿夜啼,多见于3个月内的幼小婴儿。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系心经积热,脾脏虚寒或惊恐所致。

笔者多年来用外治法治疗效果满意,供患者参考。

1,敷涌泉法:吴茱萸、栀子各10克,共研细末,鸡蛋一个,取其蛋清,将药末调制成两个药饼,于晚间睡前敷双足涌泉穴,以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此法适用于有心经积热引起的小儿夜啼。

2,贴脐法: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晚临睡前取少许,用温水调成糊状,敷满脐眼,以胶布覆盖,每晚换药一次。

连用3~5天,此法适用于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

3,热熨法:干姜、小茴香各等份,研粗末,放锅内炒热,用纱布包裹,趁热从胃脘熨至小腹。

注意保温,防治烫伤,可多次反复使用。

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夜啼。

(张可堂) (二)口腔溃疡外治法1.用棉签蘸上95%酒精,清压口腔溃疡面,并轻轻转动棉签除去溃疡面上的腐败组织,每天2~3次,每次20~30秒。

一般2~3天即可痊愈。

2.硫酸锌含漱法:每次口含1%硫酸锌溶液15~20ml,坚持含10~15分钟,每2小时一次。

3~5天即可恢复。

3.将适量的维生素c片研成细末,用棉签蘸上药粉末,涂抹整个溃疡面,张口保持片刻,每日2~3次。

3天左右即可痊愈。

(李永明张可堂山东省邹平县临池中心卫生院)(三)丁香浸泡液外涂患处可治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疮,往往彼此起伏,迁延难愈。

以下介绍几种简易的外治法:1.黄连6克,黄柏10克,地骨皮30克,麦冬10克。

水煎,将两次药汁和匀,装瓶备用。

用时倒少许和入适量开水,含漱,每日3~5次。

2.丁香15克,打碎,放入小瓶中,用冷开水浸过药面,约经5小时后呈棕色溶液,用棉签蘸药液涂于口腔溃疡表面,每日6次。

3.野菊花50克,煎取50毫升的浓缩液,涂于患处,每日2~3次。

4.大黄15克,金银花30克,甘草10克,煎水代茶频频饮服。

5.冰片5克,放入两个鸡蛋清混和,涂擦患处,每日3次。

中医外敷验方汇集大全

中医外敷验方汇集大全

中医外敷验方汇集大全中医外敷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利用草药、药物等天然物质,通过外敷的方式施加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敷验方汇集大全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外敷方剂,下面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验方。

1. 羚羊角煎膏外敷配方:羚羊角12克,大黄12克,水煎后加入红花、蜂蜜适量调成糊状。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等症状。

2. 秦艽醋外敷配方:秦艽15克,醋适量。

功能: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外伤疼痛、紫癜等症状。

3. 飞燕散外敷配方:飞燕散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肿毒、湿疮等症状。

4. 白芷散外敷配方:白芷、黄连、大黄、朴硝、硼砂各适量。

功能:具有散瘀止痛、消肿化痈的作用。

适用于疮疡疼痛、湿疮肿毒等症状。

5. 若干叶散外敷配方:若干叶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止痒消肿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荨麻疹等症状。

6. 金银花散外敷配方:金银花、黄连、大黄、藿香各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湿热之类的症状。

7. 地肤子外敷配方:地肤子、薄荷、冰片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湿疮、疮疡等症状。

8. 防风通草散外敷配方:防风通草适量。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的作用。

适用于湿疹、疮疡等症状。

以上是一些中医外敷的常用验方,这些方剂经过医务人员长期使用,具有明确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选择外敷方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使用中医外敷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外敷剂: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外敷剂,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

2. 清洁受敷部位:在进行外敷前应将受敷部位清洗干净,保持干燥。

3. 外敷方法正确:将外敷剂均匀涂敷在受敷部位,轻轻按摩使外敷剂渗透入皮肤。

4. 注意个人卫生:外敷前后及时清洁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5.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外敷剂时,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中医外治法大全分享

中医外治法大全分享

中医外治法大全分享1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

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

《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

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

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

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

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

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

功能理气通便。

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

每日3~4次。

每次20分钟。

药液不可内服。

功能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胁痛。

三、癫狂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礞石,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

上方礞石先煎3D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

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

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

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

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茯神,五味子。

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

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

四)中药外治方

四)中药外治方

四)中药外治方四)中药外治方1.五金汤(1)处方铁包金60-90g,清风藤25g,两面针、徐长卿、王不留行各35g,山慈菇15g,了哥王、金银花、板蓝根、黄芪、凉粉藤、女贞子各20g,巴戟天18g。

(2)方法将以上方药按常规法煎成500—800m1,用药液浸毛巾后外敷肿痛关节,每次数30—60分钟,也可以外洗,水温宜在40-50度之间(水湿过高易引起局部皮肤红肿)。

每日1次,25天为1个疗程,治疗3-4个疗程。

2.痹熏方(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炙乳香、炙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刺各15g,马钱子、细辛、仙灵脾各10g,洒白芍20g,制南星12g。

行痹加防风、羌活、独活;痛痹加桂枝、附子、海风藤;着痹加苍术、川朴、稀签草、路路通、海桐皮;热痹加忍冬藤、络石藤、生地、黄柏等。

(2)方法按患处部位大小选用适当药量,选择合适熏浴器具,将诸药研超末,装入布袋,清水浸l小时,文火煎30分钟以上,先熏洗,再用药渣袋热敷患处,将患处放在药液中,略加活动,幅度可逐渐增加.以利血脉流行。

每次熏浴热敷半小时,每天治疗1—2次,每剂药用2天,一般7—10天为1个疗程。

3.蠲痹沐方(1)处方约U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制乳香、制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g,酒白芍20g,生马钱子、细辛、仙灵脾各10g,制南星12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人布袋内,用适量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50分钟,制成溶液。

将患病部位浸泡在药浴液中,要略加活动,然后再将药渣袋趁热外敷患处,每日l—2次。

1剂药可使用2天,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4.中药汽浴方(1)处方生草乌、生川乌、酒白芍、透骨草、红花、桑寄生、雷公藤、鸡血藤、细辛、白芷各20g。

如关节红肿灼热者,减草乌、川乌,加忍冬藤、黄柏各20g;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炮山甲、白花蛇各15g;日久不愈,形瘦乏力,气短自汗,心慌,腰酸者,加黄芪、白术、杜仲各20g。

(2)方法首先制作一个长、宽、高分别为0.8m、1m、1.5m左右,适合汽浴用的木箱。

[VIP专享]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VIP专享]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趁热用布扎,熨背,颈,额等处,每次15分钟。

先熨后敷。

可治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若用来熨肚脐四周和小腹,则可治疗尿闭,肛门胀痛;趁热熨贴于扭伤肿痛处,可消肿止痛。

71种中医外治法大全(精心总结)

71种中医外治法大全(精心总结)

71种中医外治法⼤全(精⼼总结)每天为您推送优质的医药学知识| 导⾔:中医外治疗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除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筒、牵引、结扎、埋藏、放⾎、咂吸、冰敷、⽔疗以及针⼑,微创等⾮药物外治疗法外,其药物外治疗法尚有90余种。

现从《备急千⾦要⽅》《本草纲⽬》以及《理瀹骈⽂》的改编本——《中医外治法类编》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将有关药物外治疗法作⼀分类归纳,并举例加以介绍,以期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扬。

1.贴(帖)法是指⽤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

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9g、南星3g、葱⽩适量,捣贴太阳⽳,⼩⼉贴囟门。

治⼩⼉阴肿,捣芜菁薄上。

(按:⿊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是⽤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层。

如治中风⼝眼歪斜,⽤⽩附⼦、蝎尾各15g,僵蚕30g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 是指⽤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

如治胃热痛,⽤⼤黄、⽞明粉、⾹附、郁⾦各30g,滑⽯60g,⽢草、黄芩各15g,研末,姜汁调敷中脘⽳。

4.围(圈、箍)法 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的⼀种外治疗法。

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且必须经过⼀定时间才能揭开。

如治疔疮⽤拔疔丹。

6.覆法指⽤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如治阳黄,⽤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饭⼀升、⽔、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两⽇⼝内作酒⽓,⽔从⼩便出,肿⾃消。

也有⽤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称“冷灸”,是⽤对⽪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肤,使之发⽣⽔泡⽽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

8.摊法⼀般是⽤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

(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71种神奇中医外治法(7)

71种神奇中医外治法(7)

71种神奇中医外治法(7)53.罨、掩法指用药物覆盖、遮蔽患处,类似现代的冷罨、热罨。

如破伤风,葱、蜜、甘草、甘遂捣烂和面为饼,揭起疮痂,罨之汗愈。

治毒病后,目赤痛有翳,以青布掩目上,以冷水渍青布,数易之。

54.托法用手掌向上承着东西曰托。

如治疝气偏坠,用肥姜切片铺板上,堆艾一尖烧之,将烧完时乘热带火连姜艾捣烂,摊菜叶上,向阴囊下托之。

初时其冷如冰,少倾滚热,寒湿从汗出即愈。

55.壅法将药物堆积在一定部位上。

如治热暍,仰卧暍入,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

(按:近人以纸圈围脐,填白矾、食盐末于内,滴冷水药上,治疗产后癃闭及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小便不通。

这是壅法的改良。

)56.夹、握法用药物夹腋窝或两腿间或握于掌心。

如治风寒汗不出,用苍术、羌活、明矾各6g,姜汁为丸,握手心取汗。

或夹两腿间,侧卧暖盖取汗,不汗,热汤催之。

治狐臭,马齿菜一束捣碎,以蜜和作团,以绢袋盛之,夹药腋下。

57.套法是用药物治疗手指疾患的方法。

如蛇头疔,用鸡蛋或猪胆套之。

佩(挂)法将药末装入囊中,挂入胸前。

一般用于预防疾病。

如用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萸各3g,共研细末,绛囊盛之,佩于胸前,可辟瘟疫。

小儿疳疾,羊脬吹起,阴干,入汾酒100ml,挂儿胸口,气消后即去之。

58.戴法将药末装入囊中,放入帽内,戴头上。

如治心神不安,用绛囊盛灵砂戴于顶上。

(按:现代有用药物表带、手镯及药物口罩亦曰戴。

)59.着法将药末装入某一疾患的相应部位的衣服内衣上曰着。

如治善忘,七夕以蛛丝着(放)衣领中,或以远志着巾角中。

(按:现代的药物背心、护肩、蔽膝等均属着法。

将药物与服饰相结合作保健用品已成时尚。

)60.包裹法是用纱布、布帛一类物品将药饼或药物包裹患处。

如治小儿痰喘,生矾、米粉以醋和饼,包足心一宿,痰自下。

吐衄,蒜泥裹足,引热下行。

转筋,羊毛醋煮裹脚。

(六)中医外治法

(六)中医外治法

——息风固脱:中风脱证,灸脐往往能使病人脱 离危险,对于危急患者隔盐多灸;有回阳救急之功。
——通络止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漏肩风等, 各种久治不愈风湿痛、神经痛、头痛等;
隔盐灸神阙,配合灸足三里穴,左右各5壮。
——养生延年:确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诸邪不 侵,百病不入,长生耐老,脾胃强壮。
治妇女闭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宫冷诸证;
常用药物: 毛莨、铁脚威灵仙、斑蟊,红娘子、巴豆、信石、 辣椒、白芥子、大蒜; 草药如石龙芮、回回蒜,野薄荷、铁线莲等。 这些药物的共同点是:对皮肤的刺激性强,轻则 局部发赤,重则起水泡。 个别药物,药性峻烈(如巴豆、斑蟊、红娘子), 有的有剧毒(如信石),临证,只宜作外治法应用。 使用方法: 根据各地药源情况,适当地选择上述药物中的1-2 味。新鲜的捣烂,干品研为细末,过筛。 临用时,加入砂糖适量(约十分之一),用开水、 蜂蜜,或油脂类,调成稠膏,用油纱布2-4层包裹, 压成饼状。
4.熏洗法 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的外 治法。与现代理疗中的水疗,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有 热力和药治的协同作用,能促进其腠理疏通,气血流 畅,改善局部营养和全身机能,达到消肿,止痛、止 痒、祛风的目的。 治疗外伤科、皮肤科和眼科疾患,对某些内,妇、 儿科的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下肢风湿痛:用五枝汤(桃、柳、桑、槐枝, 苏梗,石菖蒲,姜,葱)煮沸,先熏后洗,可减轻症 状。 ——骨伤后遗症:舒筋止痛用宽筋藤30 钩藤30 银 花藤30 王不留行30 刘寄奴15 防风15 大黄15 荆芥 10 ;祛风止痛用桂枝15 威灵仙15 防风15 五加皮15 细辛10 荆芥10 没药10
——用甘遂、二丑,研末,同荞麦面和水为饼, 蒸,敷脐上;或用平胃散,包放脐上,用热熨斗熨 之;或炒盐、烧砖、炒小麦麸等熨脐,透热气入腹 中。治湿气肿胀,虚寒性腹痛等胃肠道疾病。

中医的十二种外治疗法

中医的十二种外治疗法

中医的十二种外治疗法膏药疗法膏药外贴应用甚为广泛:①急性炎症;②慢性劳损,腰腿痛;③关节扭伤、骨折等;④手术后肠粘连;⑤皮肤病。

围敷疗法是指外敷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留头)四周的药物,是贴敷疮面以外的一切外敷疗法的总称。

清代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有“围药论”专论,指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

“留头”的作用:①束毒聚脓,控制炎症;②溃脓后,有利于排脓引流,束毒排脓;③有利于换药,观察疮口,消除感染,束毒消肿。

贴敷疗法是应用糊膏、软膏等摊于敷料上,外贴患处的治疗方法。

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才有“贴熁药”的名称和专论。

“贴熁药”主要用于:①急性感染,有疮头者,用温热药膏敷贴,促使消散溃脓;②疮头周围红肿处,用寒性药敷贴,促进炎症消散吸收;③敷贴急性感染周围,“须当中开孔”,有利于排脓,热毒外泄。

掺药疗法是将药粉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外敷,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的一种方法,是重要的外科外治疗法。

解毒消散法:急性炎症初期,将解毒消散药(内消散等)掺布于膏药上贴敷,使炎症肿消毒散。

提脓祛腐法:疮口有脓、坏死组织,将提脓祛腐药(九一丹、九黄丹等)蘸于油纱布条上,插入疮口内,盖大黄油纱布,以提脓祛腐。

生肌收(敛)口法:疮口干净,或是慢性溃疡,将生肌收口药(生肌散等),掺布疮面,盖玉红膏纱布,促进疮面收口愈合。

这是外科临床的独特治疗方法。

药捻疗法疮口、窦道、脓液坏死组织不易排出者,用药捻(提脓祛腐药)插入疮口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药筒疗法将竹筒用中药煮后,将其迅速扣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应用空气负压吸引脓液的排脓方法。

此法也可用于关节疼痛等。

熏洗疗法是应用中药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蒸、淋洗、浸浴、坐浴的一种方法。

外科急性炎症:应用解毒洗药、大黄溻汤等,使炎症内消。

疮口有脓液:应用解毒洗药、猪蹄汤等,消毒杀菌,清洁疮口。

疮口久不愈合者:应用溃疡洗药或是艾叶煎浓汤温洗。

肛门疾病,痔瘘等:应用复方荆芥洗药、硝矾洗药等熏洗坐浴。

外治验方集锦

外治验方集锦

外治验方集锦中医大家庭. . .1.跌打损伤肿痛处方: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倍子(杂碎)各15g,伸筋草、透骨草各20g,泽兰、刘寄奴、赤芍、甘草各10g,白酒60g。

加减:红肿热证严重加大黄15g,金银花30g,黄柏15g。

用法:本方适用于扭伤、碰伤、砸伤等造成的局部红肿热痛。

初期用效果好。

用时一剂加水3000ml,煎至一半时,加入白酒趁热熏患处。

每天分早、晚两次洗,每次熏洗30分钟。

两天一剂。

一般1剂,重者2~3剂即愈。

皮损及化脓者禁用。

2.疣处方:鸦胆子30g,乌梅30g,香附30g,木贼草30g。

用法:水煎2次,去渣取液,约300ml左右,待温后浸泡或湿敷于皮损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2~3天。

治疗过程中,先见疣与周围正常皮肤逐渐分离,可伴有灼痛,但不可停药,当继续浸泡或外洗,直至疣全部脱落。

多数患者无痛觉或虽有感觉但可以忍受。

疣脱落后不留疤痕,无其他副作用。

均于3~5天内治愈。

3.带状疱疹处方:取雄黄5分、青黛1分、冰片1分混合研匀备用。

用法:用时以麻油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每日1~2次。

一般3~7天可愈。

用药期间忌鱼、虾、牛肉等。

4.小儿腹泻处方:丁香10g,肉桂6g,木香10g。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细末置纱布袋内,用绷带缚小儿脐上24小时,一般1~3次即可治愈。

5.黄水疱处方:生大黄30g,黄连30g,黄柏30g,乳香15g,没药15g。

用法:将上药共为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涂于疮面上,每日一次,一般1~3次即愈。

6.水火烫伤处方:地榆炭15g,寒水石60g,熟石膏60g,大黄15。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存瓷瓶备用。

临用时用香油调成糊状,涂敷于烫伤局部(短时间内疼痛明显减轻)每天3次。

本方适应1~2度烧烫伤。

无感染者5~7天即可结痂。

71种神奇中医外治法(4)

71种神奇中医外治法(4)

71种神奇中医外治法(4)27.捋法也是一种抚摩动作。

如治霍乱转筋,水蓼煎饮,并捋脚。

28.吹法是借助管状物将药末送入口腔、咽喉、耳鼻等孔窍的方法。

如治重伤风,鹅不食草研末吹鼻,涕泪出即清爽。

小儿口疳,甘蔗皮灰吹患处。

29.嚏法是用羽毛、纸捻或药末刺激鼻黏膜而使之喷嚏,以做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如治受暑头痛,以皂角末取嚏。

30.嗅(闻)法是用鼻孔嗅闻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来治病的方法。

如治胃口不开,以葱、椒、酱等烹鲫鱼令病人嗅。

产后出血过多而晕,用炭盆泼醋闻,或秤锤烧红置醋盆中闻。

31.吸法是用鼻孔吸入药物的蒸气或药烟的方法。

如治血虚头痛,用当归、川芎、连翘各9g,熟地15g,煎汤置壶中吸其气。

治咳嗽不论新久,昼夜不停,用款冬花、佛耳草、熟地各30g,烧吸。

(按:现代有雾化吸入法及各种药烟。

)32.搐法用鼻孔将药末吸入的方法。

如治鼻渊,用苍耳子散鼻。

(按:也有用药末搐鼻治疗牙痛的。

)洗、濯法用药煎水洗涤患处。

如乳汁不通,用麦芽120g,水500ml,煎洗乳房。

木梳梳乳千遍。

小儿胎垢,身如蛇皮鳞甲,用蛇蜕15g,水1000ml,煎洗患处。

口糜,白矾化汤濯足。

33.沐法洗头发。

如桐叶同麻子煮米泔,沐发则长;莲子蒸取汁,沐发则黑;桑白皮同柏叶,沐发不落。

34.浴法用药煎水洗澡。

如麻疹,用西河柳60g,水1000ml煎浴。

(按:如单纯洗下阴部叫“坐浴”。

目前药浴已在全国普遍开展。

)浸、渍法浸泡使药物从肌肤渗透。

浸渍二法,基本相同,但渍法要求比浸法的时间更长一些。

如风寒汗不出,热水浸足,围背安睡。

“小便不通,黄酒二斤浸足。

水肿从足起至腹,赤豆一斤,加水三升,煮烂取汁,温渍足膝。

”35.泽法以少许药液经常泽润。

如治头发脱落,以白芷、附子、防风、辛夷、川芎、当归、大黄等常泽发,可生发。

中医62种外治绝招,不用吃药把病疗

中医62种外治绝招,不用吃药把病疗

中医62种外治绝招,不用吃药把病疗中医之声公众号1、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

病因为虚症,炙百会穴上星穴。

2、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3、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4、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

(泻法)5、酒后头痛,点搡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心,浅拿肩井穴。

6、视物不清,好象被云雾庶住,病因为肝虚引起的症状,点揉太冲穴300次。

7、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

手三里用擦法。

8、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

9、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

病因为寒凝后背。

10、急性腰扭伤,直取承山穴双侧上臂扭伤穴,太冲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1、腰痛环腰一周,带脉痛,直取胆经足临泣穴,外关穴强刺激,活动腰部。

12、腰胀,眼胀,口苦,不想饮食,睡眠不好,病为带脉病,合并肝胆症状,直取足临泣穴强刺激。

13、肾虚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点揉。

14、岔气,直取肝经的太冲穴,患者张口,强刺激呼出声来。

15、臀部疼痛,直取脾经的五俞穴,病因为脾经所主之症。

16、小腿胀痛,直取合谷穴,病因为六腑之症,寒瘀大肠。

17、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18、大腿股四头肌麻木,炙太渊穴,病因为肺所主之症。

配放血法。

19、小腿转筋,取膀胱经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为寒瘀腓肠肌疗。

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为生殖系统寒症,内外踝关节下面揉法拍法。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

中医外科偏方大全

中医外科偏方大全

中医外科偏方大全一、关节炎1.“三风”酒治关节炎:“三风”即中药店售的海风藤、青风藤和地风,各 20 克,用 500克二锅头白酒泡 7 天后服。

一般是每天早晚 2 次,每次不超过 40 克。

500 克酒服用 7 到 10天为宜。

1000 克药酒为一个疗程。

如不愈,隔 35 天再继续服用。

酒量大的患者,7 天前饮完,可用原药渣再泡 500 克二锅头白酒服用。

2.姜棉花可治风湿性关节炎:在夏天入伏前,将棉花和 250 克,生姜(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冷水中(漫过棉花即可),加热煮沸直到水干为止。

捞出棉花不要拧,使姜汁全部吸附在棉花上,然后晾晒在阳光下,晒干为止。

从入伏的第一天开始到伏天结束为止,每晚把姜棉花包在关节上,第二天早晨将棉花拿下,放在阳光下晾晒,晒干待用。

3.“五辣”治全身关节痛肿:五辣有鲜姜(一小块切片)、大葱根(3 个洗净)、前于棵和辣椒棵(切成段各一把)、透骨草(中药店有售)一把,放入锅里加一大盆水,烧开煮十几分钟后把“五辣”捞出,将煮的水倒入大盆内趁热用毛巾沾水给患者擦全身,擦到全身冒汗为止。

擦时要关严门窗,保持室内不透风。

4.二锅头酒可治骨刺:二锅头酒少许,烧开后用棉球蘸酒在长有骨刺部位的腿上擦十几下,早晚各擦一次。

每次都要将酒烧开后再擦,两周后,疼痛可消失。

白酒烧开极易起火,须注意防火。

5.荞麦面和醋治骨刺:用老陈醋和荞麦面敷于患处,早、晚各一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6.腿功治坐骨神经痛:取站立姿势,两腿叉开同肩宽,挺胸直腰,头尽量后仰,双臂同时垂直上举向后震颤。

同时双腿挺直,交替向后踢。

也可在床上练,俯卧在硬板床上,双手臂置于胯侧,手背紧贴硬板,躺平后双腿伸直往上翘,头部也随胸部抬起。

7.醋搓治骨刺:一瓶山西老陈醋,用醋搓患处,搓热后(越热越好)用一光滑平坦的东西(瓶底也行)慢慢拍打骨刺处。

8.治骨髓炎一方:双花 50 克、地丁 15 克、赤芍 15 克、当归 10 克,水煎服,一日三次,连服 2O 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
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

温度适宜时,将蛋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

每次10分钟。

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

2. 谷糠熨:
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

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

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

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
小麦麸皮500-1000克。

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

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
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
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

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
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

每次10-20分钟。

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
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

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
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

趁热熨疼痛的关节。

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

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
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

趁热用布扎,熨背,颈,额等处,每次15分钟。

先熨后敷。

可治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若用来熨肚脐四周和小腹,则可治疗尿闭,肛门胀痛;趁热熨贴于扭伤肿痛处,可消肿止痛。

10. 蒜熨:
大蒜瓣250克,胡椒少许,捣烂后置于碗中,放入热水盆内烫热后,用布包好,熨肚脐四周,能治久治不愈的寒泻。

11,田螺熨:
大田螺3个,食盐少许。

将田螺捣烂,加盐调匀,熨敷气海穴,可治便秘。

葱姜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全年均可发生的综合性病症,特别好发于夏秋季节。

引起腹泻的原因比较复杂,从中医观点看总离不了脾胃虚弱,受外邪影响使脾胃功能失调而致。

如感受寒,湿,暑,热等外邪,尤以湿邪为多见;或喂养不当,饥饱不节,清气不升,食谷不化;或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均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而导致腹泻。

患儿大便次数频繁,粪便稀薄呈菜绿色,夹有奶块或食物残渣,有的奇臭难闻。

病程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导致婴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无华,即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也给家长日常工作带来后顾之忧。

采用葱姜推拿的方法通常一周内即可治愈。

取葱根四段,鲜姜三片各切细,加适量食油捣和为泥。

用食,中,大拇指末节罗纹面蘸葱姜油混合物施术于婴儿体表,顺序如下:
1. 在拇指末节罗纹面,顺时针揉动300次。

2. 从食指桡侧,自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200次。

3. 在患儿脐上方,术者以四指末节罗纹面,固定在上腹部作顺时针摩动5分钟。

4. 以中指罗纹面在脐中作顺时针揉动200次。

5. 自尾椎向上(约成人一指长度)直推200次。

6. 以中指罗纹面在尾椎顺时针揉动200次。

此法简便易行,患儿易接受,且无不良反应。

患儿推拿过程中哭闹,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惊慌。

轻症或腹泻时间短,每天施术一次,三至四次即可治愈。

症状稍重及腹泻时间长,次数相应多些,只要坚持推拿,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自然敷贴法:
中医将脐部称为神厥穴,又名气会、维合。

它在人体经络中的任脉上。

任脉乃阴脉之海,它能和督脉互为表里,共同调理人体的诸经诸脉,故脐部能与诸经诸脉相通。

研究表明,脐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终闭合,也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

脐部的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

因此,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

而且脐部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周的血管丰富。

这就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敷脐疗法正是利用了脐部的这些特征治疗各种病症的。

此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1.可治疗婴幼儿腹泻:
原料:取白胡椒2克。

制用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备用。

先将患儿的神阙穴及长强穴(在尾骨尖下0.5寸处,相当于尾骨尖与肛门的中点)清洗干净,然后分别将白胡椒粉1克置于神阙穴和长强穴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用此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非常显著。

2. 可治疗小儿便秘
原料:取生姜30克,附子6克,补骨脂12克。

制用法:将生姜捣烂如泥,将附子、补骨脂研为细末。

把上述的生姜泥和药末混合成膏状。

将药膏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5天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天即可见效。

3.可治疗小儿口舌生疮:
原料:取细辛2.5克。

制用法:将细辛研为细末,然后用适量的面粉及温开水将细辛末调成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的面饼,并将此药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在药饼上盖一层塑料薄膜、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

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

3天为1个疗程。

多数患儿在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即可痊愈。

4.可治疗小儿疝气:
原料:取母丁香适量。

制用法:将母丁香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取适量的母丁香细末将患儿的肚脐窝填满,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隔日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次即可见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让患儿患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病症,同时应让患儿减少活动。

5. 可治疗小儿流涎症:
原料:取益智仁9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少许食醋调成稀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将其固定好。

敷药期间可间断地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

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6. 可治疗新生儿脐炎
原料:取云南白药适量
制用法: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溶液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并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再用绷带将其包扎好。

隔日换药1次。

一般用药两次即可痊愈。

7. 可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原料:取杏仁、桃仁、生山栀、芒硝、大黄各6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适量的面粉、鸡蛋清调成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每天换药1次。

少数患儿在用药后脐周的皮肤可能呈青紫色,此时不必停药,仍可继续用药。

一般在用药3次后,即可见效。

8. 可治疗小儿盗汗
原料:取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将五倍子研成细末备用。

每晚临睡前取适量的药末用温水调成软面状,然后,将药面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于第二日清晨将药面饼除掉。

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9. 可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睾丸的鞘膜囊内有许多积液,睾丸成肿胀状) 原料:取公丁香40克。

制用法:将公丁香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用药前将患儿的脐周洗净、擦干。

然后,取公丁香粉2克敷在患儿的肚脐处,让药粉高于周围的皮肤约0.2厘米,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隔两天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

如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患儿的病情仍未痊愈,可间隔5—10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尽量不让患儿哭闹和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疗效。

多数患儿在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会收到明显的疗效。

小儿敷足疗法:
敷足疗法是将药物研末后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用胶布绷带固定,翌晨取掉,通过局部皮肤的吸收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小儿敷足疗法应用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它既可解除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又可减轻家长的烦恼。

下面介绍几种敷足处方供选用:
流涎:天南星一个,研末醋调。

口腔炎:吴茱萸研末,蛋清调和如蚕豆大小。

牙痛:白附子适量,研末水调。

鼻衄:大蒜2枚,捣烂如泥,左鼻衄敷右足,右鼻衄敷左足;双侧鼻衄双足同时敷。

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外敷,连续48小时,7天后可重复1次。

咳嗽: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连续48小时。

腹泻:苦参、苍术按3:1之比,醋调外敷,4~12小时换药1次。

夜啼:朱砂3克,取薄纸1张,表面涂有浆糊,而后洒上药末,外敷双足,1次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