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书法
汉代的书法理论
四、蔡邕关于书法形势的生成书法审美 要素理论
▪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 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 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 则奇怪生焉。
二、关于“象”形字理论
▪ 1、关于“象”字 ▪ 《说文解字》:“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
儿牙四足尾之形。”段玉裁注:“按古书多假象为像。人 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 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 作像。《周易·系辞》曰:象也者,像也。”
▪ 2、许慎与汉字之“象形”,“书者,如也”说
▪ 《草书势》的主要内容:以一个欣赏者的姿态,以审美的 眼光来描述作者欣赏草书所得到的种种意象和感受。同时 还对草书的合法地位进行了一番交代,称草书“应时谕 指”,并提出“纯俭之变,岂必古式的思想”。
▪ 《非草书》主旨是责难草书,记录了当时人们对草书的狂 热,也提出了一些从美学上值得注意的问题:强调了人的 气质与书艺的关系;书法应表现个性。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 由象形引出“书者,如也”的观点
▪ 许慎在肯定文字具有表象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书者, 如也”的论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谓如其事物 之状也。”这就规定了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虽然许慎是 针对汉字的表意功能而说的,而实际上,这一论断成为后 世书法理论主旨之一。虽然随着书体的不断发展,书法逐 渐摆脱了象形的特征,而更多的成为一种表意的符号,但 历代书论家在评书时还是不忘能得物象之美的审美标准。
汉代的书法理论
主讲 熊沛军
▪ 汉代书法理论资料: ▪ 1、许慎《说文解字·叙》 ▪ 2、崔瑗《草书势》 ▪ 3、赵壹《非草书》 ▪ 4、蔡邕《笔论》、《九势》、《篆势》《笔赋》 ▪ 汉代的书法批评理论概况:扬雄的“书为心画”
汉代书法的风格体系
五 十二 病方 》 体 颀 长 而 笔 画细 劲 , 结 竖 画常顺 势 放 开 , 老 子 》 比《 甲本更 有 抒 情 性 。《 国 纵 横 家 书 》 向 笔 画 战 横 比较整 齐匀 称 。 近 隶 书 处理 横 画 的 接
维普资讯
汉 代 书 法 的 风 格 体 系
刘 宗超
[ 内容 提要 ]
.
汉 代 的书 法 艺 术 , 据 其发 展 的阶 段性 和地 域 风 格 的独 特 性 , 根 大致 可 以 分
为 四大体系 : 荆楚简帛风格 、 西北简牍 风格 、 豫陕碑刻 风格 、I 摩崖风格 。 鲁 川陕
一
些 明显 的地 域风 格 , 如 当时 文化 中心 的艺 术 风 格 和 国家 边 缘 例
・
1 ・
维普资讯
地 区的艺 术风 格不 同 , 受前 代 不 同文化 传 统 及 风 俗 的影 响也 往 往 形 成不 同的风 格体 系 。正 所谓 “ 民 函五 常 之 性 , 其 刚 柔缓 急 , 凡 而
面试 作探 讨 。
一
荆 楚 简 帛风 格
这里 所言 “ 楚 ” 代楚 文 化 分 布 的地 区 , 荆 指 即楚 地 。其 地 域 范
围包括 今 湖南 、 徽及 河 南 的南 部 。 天 已 经 发 现 的 汉 代 ( 的 安 今 有 也可 能是 秦汉 之交 ) 书法 艺 术的遗 物 主要有 :
17 年 , 9 2 湖北 省 云梦 县大 汶头汉 墓 出土木 牍 ( 遣册 ) 件 。( 1 西
汉 早期 墓 ) @
17 9 3年 , 在湖 南长 沙 马 王 堆 3号 汉 墓 出土 简 牍 6 0枚 , 书 1 帛
东汉书法(7)
• (二)古厚遒浑一路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 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在甘肃成 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 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它刻 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宽340厘 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 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纵观 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碑文除记述东汉 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 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 民造福之德政。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 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封龙山颂: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立。 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无撰书者姓名。 在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此碑 出土较晚,然气魄之雄伟,汉隶中无出其 右者。其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 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清 扬守敬评此碑:“雄伟劲健,《鲁峻碑》 尚不及此,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宋代洪适《隶释》及郑樵《通志略》均有 著录,后湮佚。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 十一月,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 西北四十五里的王村山下,即命工运入城 中。因搬运工嫌其沉重,乃截裂为二,后 虽经嵌合,但裂纹清晰可见。此碑目前所 能见到的旧拓本,均是道光后期碑裂后的 拓本。 杨淮表记; 伯兴妻残碑.
开通褒斜道刻石:《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东 汉明常永平九年(66)立,在陕西汉中市 褒城镇北古石门以南崖壁上。此石俗称 “大开道”和“开道碑”。东汉永平六年 (63)汉中太守钜鹿鄐 君奉诏受广汉蜀郡 巴郡刑徒2690人修建栈道,历时三年开通。 《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与《石门 颂》、《陠阁颂》、《西狭颂》并为汉代 著名摩崖刻石,由于书法刻于摩崖之上, 此类作品皆气势很大,开张纵横,古朴自 然,其中又以《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为 高古,笔画几乎没有波磔,字近方正,极 为拙朴。清翁方纲评:“至其字画古劲, 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 未加波法之汉隶也。”方朔则谓“玩其体 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 朴苍劲”(《两汉金石记》)。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形体规整,结构严谨,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对汉代隶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隶书的产生和发展1. 隶书的产生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字书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促进了文字书写技术的统一。
为了适应繁忙的行政机构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推行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然而,小篆的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实际使用的书写形式,于是隶书便应运而生。
2. 隶书的发展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经过汉武帝时期的规范和晋代的改革,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形式。
汉武帝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对文字的管理和规范,他下令选用隶书为官方行书,并设立了隶书馆。
汉武帝还特别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苍、杨雄等人,向他们学习隶书技艺。
这些举措促进了隶书的发展,使其成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使其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隶书的特点和风格1. 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线条流畅。
其笔画粗细适中,线条的厚薄和长短均匀平稳,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秩序明确,构图简洁,注重横平竖直,各部分协调统一。
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2. 隶书的书写技法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撇捺、横折等。
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笔尖轻轻一点,形成点状的笔画,用以装点衬托字体的整体氛围。
撇捺是指在书写时,向下或向上加以一定的力度,形成撇或捺状的笔画,使字体显得更加饱满有力。
横折是指在书写时,将笔尖向左或向右一扭,形成倾斜的笔画,赋予字体更多的活力和动感。
211091848_汉代刻石书法简述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12(下)┃文化丛谈┃□徐宿浒1 徐坠2汉代刻石书法简述一、汉代刻石上的书体汉代刻石上的书体以隶书为主。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始创于秦,鼎盛于汉。
根据其呈现载体不同,分为墨迹和刻石两大类。
墨迹以竹简为载体,竹简容易腐烂,故保存至今的汉代隶书并不多见,目前可知的有武威汉简。
刻石以石头为载体,其形制有石碑、摩崖、造像等,目前留存下来的汉代刻石原石及原石已毁佚但拓本幸存者,计400余种。
其中,以东汉时期汉代刻石居多,西汉时期汉代刻石则较为少见。
(图1)1.隶书的成因。
根据文献记载,隶书最初出现于官司刑狱,因其书写简易便捷,被低层官吏用来替代小篆,应用于“徒隶”“隶人佐书”等公事处理方面,并因此得名。
如《汉书·艺文志》曰:“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许慎《说文解字·序》曰:“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
隶书者,篆之捷也。
”张怀瓘《书断》卷上记载:“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
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
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焉。
汉亦因循,至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苍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所谓《三苍》也,皆用隶字写之,隶法由兹而广。
”2.隶书的特点。
小篆书写烦琐,结体匀圆平正,笔画线条粗细整齐划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的官方文字;隶书是小篆的简化版,早期流行于秦国的地方和民间,作为小篆的附属字体。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图2)我们可以看出,彼时的隶书,作为实用性字体,虽然仍然带有篆书的笔意,但没有小篆的一板一眼,形体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中明显地带有起伏和波势,笔法也肥瘦不一,方圆笔并用。
中国书法史-汉代书法
西汉末期,是隶书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
品有:青海大通县115号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
甘肃敦煌出土的天凤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
牍;江苏仪征胥浦101号汉墓(元始五年)出
土的竹简木牍等。而堪称代表的,当属河北定县
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书于汉宣帝(公元前7
3年~公元前49年)时。结体取横势,波挑定
型,点画之间已能自如地表现后来隶书常见的俯
第二章 汉代书法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 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 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 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 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汉初实行与 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 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 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 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 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 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 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 创造性的写法。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本汉第七》中把汉碑 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 凝整、秀韵八类。
最能称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 《礼器碑》、《张景碑》、《华山碑》、《朝侯 小子残碑》、《曹全碑》、《熹平石经》、《韩 仁铭》、《鲜于璜碑》、《张迁碑》、《幽州书 佐秦君石阙》、《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 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武梁祠画 像题记》、《左表墓门题字》、《苍山画像石题 字》等。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 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 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 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汉代书法风格的变迁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书法细劲雄健,端严 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其笔画之顿挫,如刀切斧砍 ,斩钉截铁。
03
汉代书法风格的演变
隶书向楷书的过渡
隶书的规范化
在汉代,隶书逐渐从秦隶的朴拙向规范化发展,字形结构更加严 谨,笔画更加精细。
隶楷的交融
随着隶书的规范化,楷书元素逐渐融入隶书,形成了隶楷交融的风 格,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书法风格的变迁
汇报人:XX 20XX-01-20
目录
• 引言 • 汉代书法风格的起源 • 汉代书法风格的演变 • 汉代书法风格的流派与特点 • 汉代书法风格的影响与价值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汉代书法的历史地位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时期 之一,标志着篆书向隶书的转变 ,以及草书、楷书等字体的形成
隶书的特点
隶书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具有波 磔之美,其独特的“蚕头燕尾”笔 画形态成为隶书的标志性特征。
篆书的影响与传承
篆书对隶书的影响
篆书是秦朝官方文字,对隶书的 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隶书在发 展过程中,吸收了篆书的结构和 笔法,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篆书的传承
在汉代,虽然隶书逐渐成为主流 字体,但篆书仍然被一些书法家 所钟爱,并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
05
汉代书法风格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笔法传承
汉代书法家的笔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如“永字八法” 等成为后世书法的重要技法。
书体创新
汉代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创新,为后世书法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 础。
审美追求
汉代书法追求力量与美感的统一,对后世书法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 影响。
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书法发展史汉代简牍帛书
简可以看出,居延汉简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构造,开场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说明隶书空间构造的 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第十七页,共36页。
诏书二字令人个汉隶时代的“绝 唱〞,远远超过了我们的 想象力。
居延少字数签
第十八页,共36页。
西汉汉简 小结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汉简帛书还够不上成熟的汉隶,而只是处于隶变过程中的不定型隶书形态。 从西汉隶书的开展来看,简帛书实际分化为两条演进线索:一为隶书的正化,一为隶书的草化。前一条演进线索在东汉早期简册趋
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发挥着补史、证史 和史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第十一页,共36页。
居延汉简的书风特点
为日常功用的书写,加之书手文化程度较低,因此书风粗暴朴实、不受拘谨。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 有的假设篆假设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产生于西 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根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应该是在西汉末至 东汉早期之间。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3 新莽、东汉代表作品 西汉时期的居延汉简-丞相御史令牍; 新莽时期的始建国木牍 东汉武威仪礼简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写成的居延误死马驹册 东汉早期的武威医药木牍 东汉居延永元7年〔95年〕兵器簿
汉代书法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人,魏
书法家。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他 的《受禅表》雄伟冠时(魏隶典范)。
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特殊现象是:师承风尚和
家族关系。两晋时代最为突出,出现了几大 书法世族,比如,陆氏(陆机)、卫氏(卫 瓘、卫恒)、索氏(索靖)和王、谢、郗、 庚四大家等。一个名门望族,在文学艺术上 往往父子相传,兄弟争胜,一家一种风格, 世代传承。这里只讲“二王”。王氏家族 (东晋)书法家最多,最著名的当数书圣王 羲之、其子王献之。
2,楷书的结体法则比隶书紧密。重心的安放,笔 道的长短、正斜,两笔相交的角度大小,点画之间 的照应关系,合体字中不同部件的位置与比例等等, 都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如隶书随意,有较大自由。 3,楷书的基本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用笔变化多。 楷书比隶书增加了斜勾、挑、折等基本点画,而且 每种基本点画的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它依赖毛 笔的弹性、锋芒和书家多种用笔方法,形成各自迥 然不同、风格各异的字体。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西狭颂碑⽂- 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统⼀度量衡法令,利⽤了⾏政⼒量规范⽂字,创造了⼩篆。
⾄此,⼩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经济繁荣、⽂化昌盛的第⼀个黄⾦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起的汉代的建⽴开始⾛向另⼀⾼峰,即⾪书的出现。
⾪书是相对篆书⽽⾔的。
⾪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和今⾪两个重要时期。
古⾪⼜称秦⾪,是⾪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书,今⾪⼜称汉⾪,是⾪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书,是⾪书的主要代表。
- 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上就有打破篆书⽤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的秦简,就是秦⾪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的约束,写来⾃然随意。
⾄西汉⾪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折,有的字体已呈⽅形并出现逆⼊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年刻⽯》等。
- ⾪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佐书,⽈:⾪书。
⾪者,篆之捷也。
⾪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字的开端,是古今⽂字的分⽔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次重⼤转折。
书法发展史201汉代的简牍帛书
一、西汉的简帛——隶书字体的形成 二、新莽及东汉时期——章草的产生 三、汉代其他书法墨迹
导言
研究隶变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主要依据是简牍帛 书(简帛)和石刻。 简帛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较早的书法墨迹。 简牍指竹简、木牍,也就是对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木 片的概称。 分析简帛的艺术特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时间流程上分析,后期的书写与前期的书写,从 文字和艺术性看都具有“进化”的特征. 2、从空间地域上看,不同的地域可产生不同的书写风 格; 3、除了时空上的差别外,书写材料的不同也可以导致 风格的差异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实物证据,一是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有 了实物证据而不符合文字的演变规律,这个证 据应该先存疑,如果仅从规律出发推断而缺乏 实物证据,也不可急于下结论。只有当两者互 相印证、互相符合时才可作出大致判断。
文字的发展演变存在着一个基本的规律:当一种字 体成熟之后,它便向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草化, 要么更加规整化。金文发展到石鼓文后,一方面走 向绝对的精整——小篆问世,另一方面就背道而驰 向草化方向发展——草篆产生了。草篆就是早期的 隶书,当它发展为成熟的隶书之后,依旧向着两个 方向发展,一是走向规整化——东汉后期典型的规 范的隶书产生;一是走向草化——草隶出现。草隶 就是草书的先声——章草。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 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 产生于西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 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基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 应该是在西汉末至东汉早期之间。
居延汉简的书风特点
为日常功用的书写,加之书手文化水平较低,因而书风 粗犷朴实、不受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 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 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 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 居延汉简体现了“人对世界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虽为典型庶民化书风,但较《马王堆帛书》,它将隶变 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从《居延甲渠道侯官五凤二年 名籍简》、《居延甲渠鄣侯谊简》可以看出,《居延汉 简》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开始 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表明隶书空间结构的 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汉《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
汉《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张迁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碑刻之一,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作。
这篇碑文是汉代博士张骞的纪念碑,记载了他带领使团出使西域的壮举。
张骞不仅在外交往来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还成功介绍了汉朝文化、农业技术、手工业技艺等。
《张迁碑》书法艺术风格清晰,笔画有力,协调和谐。
整个碑文以中规中矩的楷书体书写,墨线饱满,结体秀丽,气度磅礴,气韵生动。
除了文字外,还有精美的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让整个碑文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张迁碑》中,书法家深刻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和技巧。
比如,掌握了字体的大小、形态、笔画位置等,使得字体的结构清晰、规整。
而且,每个字的笔画精细,布局和谐,形成抑扬顿挫的感觉。
书法家的用笔力度和节奏天衣无缝,让笔画显得流畅宽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书法家还在碑文中灵活地运用了线条和墨色的变化,这不仅使得碑刻更加纯净、明快,还增加了碑文的厚重感和神秘感。
中间的章节用尖括号注明,根据文字排版,字形结构布局更加密集,铭刻技巧更加黔驴技穷,使得《张迁碑》的书法艺术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归纳性。
总体来说,汉代的《张迁碑》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高度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
书法家不仅通过需要的篇幅表达了正视问题的勇气和
追求真理的决心,同时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书法技法行动。
《张迁碑》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重要的瑰宝,书法家们应该在学习它的基础上,不
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珍惜传
承下来的书法文化,传承弘扬书法文化,让人们更加深厚地体会书法
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首发】汉代书法审美意识概观
8889《为将奈何砖文》、《为蒙恩当报砖文》和《长示为保温润砖文》等,都是狂放不羁的今草。
相传张芝曾作《冠军帖》,而如今已不得见,宋代《淳化阁帖》中张芝的《冠军帖》实为后人所作。
至汉末,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均已形成。
此后,虽然行、楷等书体有一个进一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但书法重心已落在各家字体的创变革新上。
(二)制作性书法与抒写性书法 所谓“制作性书法”,是指那些虽以书写为基础,但其成字是工艺性的,书写效果最终为雕刻、制作所湮没的书法现象。
先秦甲骨文的契刻,金文的铸造,大、小篆书的雕刻,即属于制作性书法。
它们虽以书写为基础,但书写本身不是最终效果,只是依附于契刻、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而且它也不是人们观赏的对象,人们现实观赏的是最终加工出来的实际效果。
书写的用笔、节奏、贯气都体现不出来。
这种作品很难表现书写者的个性情感。
为区别制作性书法,我们把艺术意义上的书法称之为“抒写性书法”,即以书写为根本的、审美的、有个性风格和情感意味的书法。
真正构成艺术的是这种抒写性书法,而制作性书法当属于工艺美。
制作性书法在汉代依然延续下来了。
汉代铜器、印章、陶器、砖瓦和刻石中很多作品即属于制作性书法。
比较典型的如西汉早期的《新丰宫鼎铭》、西汉元光六年(前129)《文帝九年句铭》、西汉甘露三年(前51)前后《鲁孝王陵塞石》、东汉延光四年(125)《骆公砖》和东汉汉安元年(142)《汉安元年洗铭》等。
其间虽不乏精巧之作,但均看不出书写用笔效果和节奏感。
汉代书法艺术的新贡献,主要不是指制作性书法,而是抒写性书法。
汉代抒写性书法表现于简帛隶书、八分刻石、行书、草书作品中。
西汉刻石较少,东汉盛行树碑立石。
东汉的隶书碑文,虽然不可避免刻工的改造,但这种雕刻、改造是围绕书写笔意来展开的。
书写与刻工的关系,如果说在制作性书法中是书写消失于刻工中,那么在抒写性书法中则是刻工隐迹于对书写效果的追求中。
所以西汉非常重视碑石的质量和细腻度,对石工的要求也非常高,因而“充分表现了书写的原貌”。
汉代书法
第二章汉代书法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历时400多年,包括三个时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公元23年——公元25年为帝)、新莽(公元8年——公元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在中国书法史上,汉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长达4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书法和书法相关的诸多方面都得了发展。
包括:一、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诸体都取得新的发展成就,尤其隶书的发展最为显著。
汉代草书是当时发展比较成熟的另一种书体。
楷书、行书开始萌生。
二、书法与仕途挂钩,促使人们对书法的重视,同时对这个时期书法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代的书法教育包括以鸿都门学为代表的专业高等教育及家学庭训式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伴随两汉书法的繁荣发展,两汉的书法家队伍得到壮大。
这些书法家有些名留青史,更多的是无名写手,他们有的专精一种书体,有的擅长几种书体。
书法家之间,有的互相学习,有的还形成群体流派。
如以张芝为首的西州草书流派,一直延续到西晋,影响久远。
四、由于书写的需要,书法用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创新,首先是纸的发明和应用,西汉前期纸开始出现并用于书写,到东汉中期蔡伦创用“蔡侯纸”,末期左伯研制“左伯纸”。
笔、墨的制作在汉代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最负盛名的有张芝的笔和韦诞的墨。
五、汉末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等。
第一节两汉篆书汉初承秦制,小篆在某些庄重的场合仍是比较重要的应用文字。
在汉代的各种书体中篆书装饰性最强,所以篆书多使用于一些特殊的场合和器物上。
具体如下:碑刻和碑额。
西汉的篆书石刻形制简单,数量较多,但都不称“碑”,并且大多书写比较草率,比较规整的小篆刻石有:《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等。
东汉以后,随着碑刻的兴盛,篆书碑刻出现新的状况,一方面,碑文正文用篆书刻写的碑刻数量非常少,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小篆的主体地位在这时已经被隶书取代,代表书迹有:《袁安碑》、《袁敞碑》,用笔浑厚,体势较宽。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
草书的发展演变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 草三大阶段。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 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 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 ▪ 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 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 据唐代张怀瓘《书断》载,汉灵帝刘宏熹 平年(公元172—178年)间,汉灵帝这个雅 好书法的皇帝,命蔡邕撰写《圣皇篇》。 完稿之后,蔡邕就前往鸿都门去交卷,当 时正好在整修鸿都门,蔡邕就在门外等候 诏见,他看见工匠用刷石灰的刷帚在墙上 写字,深受启发,心里很是喜欢这个新鲜 玩意儿,回去之后,潜心琢磨,在此基础 上创造了“飞白”书体。
▪ 1、草书的发展演变 ▪ 2、草书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
1、草书的发展演变
▪ 定义 ▪ 发展演变
草书定义
▪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 结构省简的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 书。草书始于汉初。
▪ 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 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以后在使用中脱颖出了草 书艺术,成为中国五大书体之一。 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 在《九势》中,蔡邕用一种朴素的自然观来说明 书法艺术,第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出了书法力度问题。 他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 阳既生,形 气主矣 藏头护尾,力在宇中,下笔用力,献酎之 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 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 书妙尽矣。夫书 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 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 自然无师授 而合于先圣矣。
古老而灿烂的艺术——汉代瓦当文书法刍议
古⽼⽽灿烂的艺术——汉代⽡当⽂书法刍议 ⽡当艺术,是我国古代流⾏的⼀种建筑装饰形式,它兴起于战国初,⾄秦汉时极盛。
⽡当图案种类繁多,变化⽆穷,⼤致分为花纹、⽂字、⽂字兼花纹三种形式。
⽽⽂字⽡当则流⾏于汉代,较诸花纹⽡当更具时代特⾊,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独具风姿。
⽡当⽂字作为汉代书法遗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家所重。
可与同时代的镜铭、砖⽂、封泥、印玺、钱币相媲美,甚⾄有过之⽽⽆不及。
汉代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426年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书法的⼤变⾰时期。
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及其艺术规律被⼈们充分认识,创作技法也逐渐成熟,各种书体具备,为⼈们提供了较充分的创作条件。
从汉字形体发展看,汉代初期的书法仍沿袭秦代书法的传统。
传世的诸品⽡当中,书体仍以篆为主。
西汉时代的⽡当⽂字绝⼤多数为缪篆,也有⼀些⼩篆。
西汉晚期⼀些民⽤建筑的⽡⽂已出现了⾪书。
东汉时代⽡当⽂字⼀般为⾪书。
汉代⽡当⽂字使⽤⼩篆和缪篆,这是因为⽡当不只是⼀种建筑材料,它在建筑上所处的地位还要求它有较⾼的艺术性,篆书的圆转笔势较⾪书的⽅折笔势更适合圆形⽡当的布局,充分体现出汉⼈的审美情趣和装饰风格。
汉代⽡⽂内容,反映了⼈们的思想意识,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
按其⽤途⼤致可分为吉语类,如“长⽣⽆极”;宫殿类,如“⽢泉”;官署类,如“都司空”;祠庙类,如“泰灵嘉神”;记事类,如“单于和亲”等,其⽂字多为阳⽂,字数⼀⾄⼗余字不等。
其中以吉语⽡当数量和种类为最多。
汉代⽡⽂字体丰润美妙,变化⽆穷,以篆书为多,⾪书次之,并兼有英芝体、龟蛇体、⾍书体等多种,随势屈曲为之,章法精绝。
当⾯分区划界,⽂字布局亦有⼀定模式。
⼀字⽡⽂多居中⼼,⼆字⽡⽂上下直读或左右并列。
四字⽡⽂最多,以四分区形式为主,对读或环读,⼗分对称和谐。
五字者格式不拘。
七字以上者,或作辐射状,环读;或竖⾏直读,⽂字随体异形,突破⼀般模式,⾃成⼀格。
⼀字之变,多⾄数⼗,同⽂之⽡⽽字体⼜有所不同,可见不是出⾃⼀⼈之⼿。
汉代书法家及作品
汉代书法家及作品推荐文章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探讨论文热度:著名书法家李铎作品热度:著名书法家李铎书法艺术热度:北京书法家协会作品热度:写书法家的文章热度: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眵碑扶维犒耷靠拴,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主要著名书法家,有张芝,钟繇,蔡邕等。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他们的书法作品吧。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汉代书法家及作品,希望对你有用!汉代著名书法家汉代著名书法家钟繇个人简介钟繇(yáo,一作yóu)(151年-230年),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
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
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
以功迁前军师。
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
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
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
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
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
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个人简介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隶书石刻
西汉简牍帛书
2、东汉隶书
(1)碑刻:东汉的碑刻是汉代书法的基调,是代表书体,在 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结体和用笔上可以概括 如下几点: ①取势横扁,左右舒展:隶书字形多为扁方横式,向两边伸 展,如同燕展双翅,左右对称,联翩起舞。 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隶书横画的落笔,藏锋逆入,形状 如同蚕头;收笔带有挑势,形状似燕尾。捺的收笔,与横 的收笔相同,也带有燕尾和挑势。这样的收笔,就使笔势 显得舒展多姿。但一字之内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或捺笔, 其收笔就只有一个“燕尾”而不能重复,即所谓“燕不双 飞”。 ③笔增提顿,画变方折:隶书来自于篆书,篆书中的圆转 笔画,隶书则改为方折笔画,转折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或圆 或方的棱角,由篆书的线条化趋向于笔画化,在用笔上也 相应地出现了提笔和顿笔,因而有了篆书所不能有的粗细 轻重的变化。
四、汉代书法家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 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 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昇、梁鹄。
曹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 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 尤长于篆书。 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 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 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 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 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 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 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 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 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最后,有的作品为了突出其装饰性,采用了缪 篆体势或类似韭叶的笔划,别具一格。
张 迁 碑 额
尹宙碑额
3、铜器铭文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 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 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 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总的来看, 无论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法和前此 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了特色。
汉 代 瓦 当
(2)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 土的为最多。它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无 需作太多的变形处理,因而文字往往于典型小 篆近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 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汉代砖刻
5、印章
印章,到了汉代大为盛行。汉印以铜印为 主,而辅以金、银印、玉印、玛瑙印、木印等。 施用于官印、私印、烙马印、吉语印、肖形印 等。汉印中除了鸟虫篆、肖形印外,绝大多数 为小篆,汉官印文多为铸造,少数为凿制。 汉印篆体方正,笔画圆浑,为典型的汉篆, 这种印文易于摆布、变化。极易入印,方寸之 间,笔画变化,出神入化,形成汉印风格,后 世也难于超越。
一、汉代篆书
• 汉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 字之一 ,其书迹遗存主要有: 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 瓦当、印章等。
1、碑刻
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没有出 现,因此西汉时期的篆书石刻,都不以“碑” 称名 。《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 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体势较开阔, 但还是相对典型的小篆;《郁平大尹冯君孺 人墓画像石题记》出于新莽,瘦硬而不失婉 转,具有独特的意味;《群臣上寿刻石》、 《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等间或夹 杂着隶书的形意,显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 响 。
铜器铭文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约可分 为两类: 一类笔划均匀 ,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 的小篆。如《寿成室鼎》、《长杨鼎》、《黄 山鼎》、《安成家鼎》、《南陵鐘》、《池阳 宫行镫》、《竟宁雁足镫》、《成山宫渠升》 等的铭文。 另一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 意自如。如《云阳鼎》、《杜阳鼎》、《湿成 鼎》、《永初鐘》等的铭文。
汉 代 书 法
第 二 小 组
概论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篆书呈现衰落的 趋势,隶书得到蓬勃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 盛时期;草书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 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 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 一步扩大。两汉时期,人们对文字本身的美 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 大批经典作品,流传至今。
礼 器 碑
张 迁 碑
衡方碑
夏 承 碑
(2)砖刻: 东汉还有一类刻契文字,即砖刻,主要又 是墓砖。大多是长方形,内容主要记录砖的 数量、制砖时间等,有的则刻有古代文献。 刻制方法一般分为有模印、干刻和湿刻三类。 目前发现的东汉砖刻比较重要的有:洛阳、 偃师出土的刑徒墓砖和安徽亳县出土的曹氏 墓砖。
1、草书
汉代草书指的是章草,是隶变过程中成熟 的,带有隶书的波磔,又省减笔画、改变笔 顺、增加牵丝映带,基本可以看作是隶书的 草体。章草具有隶书的渊雅静穆与草书的灵 动活泼,气息比较古朴高远,是极有审美价 值的一种字体。
现存汉代的章草有三类作品: 第一类,简牍,代表性作品有甘肃武威出土的 《武威医药简牍》,敦煌出土的《天汉三年十月牍》、 《可次殄灭诸反国简》、《入十一月食秔一斛简》、 居延肩水金关出土的《误死马驹册》等。此类风格最 为多样,有的简约古朴,有的大开大合,有的优雅从 容,都极具活力。 第二类,砖刻,代表作品为《急就奇觚砖》和 《公羊传砖》等。此类则点划凝重,结体纵横奔突, 大气磅礴。 第三类,刻帖,代表作品张芝《秋凉帖》。此类 温文尔雅,矩度森严,一般认为经过了后人翻刻的改 造。
量买山地记》、《五凤 二年刻石》、《麃孝禹 刻石》等。其结构与简 牍相近,已是隶体,但 多数笔划无波磔,可能 是制作方式造成的,显 得很古朴。后来评价, 多据此认为它们是“体 兼篆隶”。
(2) 简牍帛书有:湖南 长沙马王堆1号墓《遣策》、 3号墓《遣策》和帛书;安 徽阜阳出土的文帝时期残简;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墓出土 的《孙膑兵法》、《孙子》、 《尉缭子》、《晏子春秋》 等、2号墓出土的元光元年 历谱;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 9号、10号西汉墓出土的竹 简;湖北光化县3号西汉墓 出土的竹简等。
刑徒墓砖
(3)简牍: 东汉简牍近年发现渐多,从内容上看,有经籍、官方 诏书、屯戍文书等。官方诏书和经籍书写工整、法度谨饬, 其成熟程度不下于碑刻隶书。屯戍文书则自由随意、自然、 率真、活泼生动。其中著名的有:甘肃《武威简牍》 《甘谷汉简》
威 武 简 牍
甘 谷 汉 简
三、草书、楷书和行书
• 草书是在汉代成熟的另一字体。草书分为章草、 今草两种。 • 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定型的字体。 • 行书一般被认为是楷书的快写体。但实际上它 们是一母同胞,行书可能还早于楷书。它们的 一些形式因素在隶变时已经出现,但直到东汉 后期才逐渐凝聚成一种字体。
王次仲(生卒不详),关于他的情况,历史上说法很多, 但都没有确实的依据。 张芝(生卒不详),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 学书于崔、杜,极为刻苦,《四体书势》说他“家之衣帛, 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最擅草书,后人 誉为“草圣”。传世作品有刻入宋《淳化阁帖》中的《冠 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 《秋凉帖》等。其中只有《秋凉帖》较可靠。其弟张昶, 字文舒,也擅长草书,与张芝相似,后人以为筋骨不及, 而妍华继之,誉为“亚圣”。 刘德昇(生卒不详),字君嗣,颍川(今河南禹县)人, 约生活在桓帝、灵帝时试 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 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如《新莽 铜量》、《新莽铜衡桿》、《始建国铜方 斗》、《始建国铜撮》和《始建国尺》等。 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严刻厉,笔划瘦劲 挺拔,《新莽铜量》尤其具有代表性。
4、砖文和瓦当
(1)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以圆 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 为四。 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 虽然简短,但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 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 行安排。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 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 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张 芝 《 秋 凉 帖 》
2、楷书
楷书,广意上讲,规范的书体都属楷书, 如小篆、隶书等。狭意上说,就是今文字的 楷体、魏碑、唐碑是楷书的代表。虽然汉对 各体书作了全面的整改,但作为今文字的楷 书,东汉时期只是起步,而真正意义上的确 立与成熟,是在魏晋以后。
3、行书
行书,也是汉代产生的一种书体。宋《宣和书谱》 云:“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间者行书有焉。 东汉之末,有颖川刘德升者,实为此体,而其体盖贵 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另有张怀瓘《书断》 中也说:“案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则 刘德升为行书的创造者确定无疑。现在,刘德升的遗 迹,已见不到,自然也就不可妄加评论。 行书实际上在汉代的简帛书中已见端倪,而真正 标准化的行书,汉代还没有出现,只有雏形,尚不成 体系,魏晋以后,至王羲之才成高峰。
二、方劲高古、结字严谨、气象嵯峨一类。代 表作品有《张迁碑》、《子游残石》、《鲜于璜 碑》、《张寿碑》等等。这类碑刻,笔画多见棱 见角,挺实劲健,结字方整,具变化之妙。《张 迁碑》是这一类碑刻的代表。 三、朴拙遒劲、雄浑厚重、意态高耸一类。代 表作品有《衡方碑》、《耿勋碑》、《潘乾碑》 等等。这类碑刻笔力遒劲、气派宏大、雍容大度。 以《衡方碑》最能代表这一类碑刻。 四、风回浪卷、英威别具、异变多姿一类。代 表作品有《娄寿碑》、《景君碑》、《夏承碑》、 《官校碑》等等。以《夏承碑》、《景君碑》最 能代表这一类碑刻。
西汉鲁北陛石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 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 代表性的有三类:
1、《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 正茂密,笔划圆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