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生态法规
考试大纲: (1)了解编制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 应当遵循的原则及应当包括的内容; (2)掌握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的有关规定; (3)熟悉禁止开垦草原的有关规定。
4.12.1 了解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不 得进行的活动的有关规定
P116
第十八条 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 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 并予以公布。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 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 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 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 划部门批准。
P118
第二十三条 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 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 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 放牧。 进入森林和森林边缘地区的人员,不 得擅自移动或者损坏为林业服务的标志。
4.13.4 熟悉采伐森林和林木必须 遵守的规定
4.13.4 熟悉采伐森林和林木必须遵守的规定
P118
第二十三条 采伐森林和林木必须遵守下 列规定: (一)成熟的用材林应当根据不同情况, 分别采取择伐、皆伐和渐伐方式,皆伐应当严 格控制,并在采伐的当年或者次年内完成更新 造林; (二)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 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 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三)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 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严禁采伐
P114
第四十二条 国家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下列草原应当 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 (一)重要放牧场; (二)割草地; (三)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 草地、草种基地; (四)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 特殊作用的草原; (五)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 (六)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 (七)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 基本草原的保护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草原保护法
草原保护法草原无论从何种角度,均一致被认为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环境效益生产饲料、燃料、工业原料等多种经济效能,与牧区人民生活休戚相关。
而,在我国草原建设过程中,由于忽视生态规律,存在着一些问题工革场退化严重,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优良牧草减少,产草量低,生态条件恶化(旱化、沙化、盐渍化),鼠、虫害加重,使草原变劣,动植物遭到严重破坏等。
国家非常重视草原立法,现已颁布《草原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制止乱搂发莱、滥挖干草、保护草原资源报告的通知》。
内蒙、宁夏、河北、育海等省、自治区也分别制定了草原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草原法》中所称“草原”,指我国境内的一切草原,包括草山、草地。
它的宗旨是,加强草原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珠,发展现代化畜牧业,促进民族自治的地方经济的繁荣,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草原护法的内容《草原法》共计23条,其主要内容是保护草原资源,具体表现如下:、1、国家鼓励在农、林、牧区和城江种草,促进畜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国家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草原法》第9条第2、3款)2、严格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破坏。
草原使用者进行少工开垦、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已经开垦井造成草原沙化或者严重水土流失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限期封闭,责令恢复植被,退耕还牧。
(《草原法》第10条)3、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药材、挖野生植物、刮碱土、检肥土等,必须经草原使用者同意,报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在指定范围内进行,并做到随挖随填,保护一部分植物的母株。
禁止在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和沙化地区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采集草原上的珍稀野生植物。
(《草原法》第11条)4、合理使用草原,防止过量放牧。
因过王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使用者应当调整放牧强度,补种牧草,恢复植被。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科学合理利用草原
业 , 区牧 民现金收入主要 来 自草原畜牧业 。草原保 护 牧
收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 。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
天然草原的压力 , 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 第
重点建设带动全面保护 , 通过全面保护巩固建设成果 , 实现
建设是畜牧业 发展 的关键性 、 基础性 工作 , 在农 牧 民增 二是必须统筹考虑草原保护 、 建设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 通过 建设现代农业 的迫切需要 。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 畜牧业 , 草原保护建设与草业发展是草原 畜牧业 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 护国家生态安全的 迫切需要 。我国拥有 天然草原近 6 亿 亩 , 0 占国土总面积 的 4. % , 1 0 是国土 的主体和陆地生态 系统 的主体 , 7 是面 草原的合理利用。 实行全面保护, 必须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 的主体作用 , 通过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 增强农牧 民的主人翁意识 , 充分调动农牧 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 , 同时 切实加大草原监督管理力度 ,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草原的违 法行为。实行重点建设 , 必须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 发挥各
现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
题 的存 在 , 严重破 坏 了草原生态 环境 , 影响 了经 济社会 养等重大措施 , 找到生态 目标和经济社会 目标的结合点 , 实 加收人 的迫切需要 。 国农 民现金收入的 2 %来 自畜牧 业 , 我 0 有效转移从事第一产业即纯牧业的劳动力 , 减轻人 I对 S l
的天然草原 不同程度地退化 , 每年 还以 20万 h 0 m 的速 度增加 。二是草原超载过牧相 当严重 , 北方 草原平均超 载 3 %以上 。 6 三是人 为破坏草原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 问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1年1月刊59节 能 环 保法规可以查询,在管理中存在漏洞。
同时,草原的游牧民大部分生活来源是放养牛、羊等牲畜,收入成本较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影响了游牧民的收入来源,降低了游牧民的生活质量,导致很多游牧人民生活拮据。
4、服务水平不高目前科技人员服务水平较低,不利于草原的长期稳定发展。
应该形成新架构,组建农牧民协会,下设各类服务机构,对科技人员的服务水平进行评级,农牧民有监督评价权利,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
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1、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决定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应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增加管理资源的能动性,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对基层政绩的建设和交通工具的投放给予高度支持,从而有效发挥监管力度。
结合草原实际情况,加大对退化草原、沙化草原的围栏封育管理措施,通过休牧轮牧的方式,降低对天然草场的损害;结合牧民流动性的特点进行生态移民,有利于天然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关部门应重点研究草原退化土壤沙化的环境保护方法,建立长治有效地运行机制,大幅度降低草原退化的问题,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科技支撑力[2]。
2、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部分牧民综合素质较低,只注重放牧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清楚过度放牧对草原的危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游牧人员都在采用掠夺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导致草原退化[3]。
要想切实改变草原的生态现状,就必须改善游牧民的放牧方式,提高牧民的综合水平。
首先,应该定期指派专业的草原管理人员,对草原现有的草场面积进行估算,并通过科学计算确定草原能够承载的畜牧量,减少草原过载问题。
其次,对现有的草场进行明确划分,将使用草场和管理草场融为一体,调动当地牧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积极开发新草场,提高草场的生产能力,从而保障农牧民的经济效益。
环境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考试题库模拟训练含答案(5)
环境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考试题库模拟训练含答案答题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第一套一.单选题(共20题)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实行()。
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A.分地域规划制度B.分流域规划制度C.统一规划制度D.地方规划制度2.【真题】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及《关于做好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下列规划中,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是()A.全国地质勘查规划B.全国矿产资源规划C.某省稀土资源总体规划D.某国家规划矿区开发利用规划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
A.监督管理B.统一监督管理C.监控管理D.统一监控管理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
A.建设单位监测B.建设单位评估C.当地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D.当地环境保护监测站评估验收5.【真题】某建设单位按一、二期建设两条相同的生产线。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均应当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B.一、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一并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C.在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二期项目建成前完成一期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D.一期项目建成后应当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二期项目建成后可不再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竞赛
1、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草原法》?答:国家制定《草原法》的目的是为了依法治草,有效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草原答:草原是指由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的植被覆盖的土地,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
人工草地是指通过人工种植牧草而形成的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
5、国家管理草原的方针是什么?答: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我国公民在草原保护方面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答:《草原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草原法律法规、保护草原的义务,同时享有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破坏草原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这就是说,公民不但要自觉遵守草原法律法规,不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同时对其他单位或个人破坏草原、违反草原法的行为,有权向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向人民政府其他机关提出举报、控告和检举。
4、什么部门负责草原的监督管理工作?答:农业部主管全国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畜牧局、农牧局、农业局等)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
5、草原监理部门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答:各级草原监理部门是专门负责草原监督和管理的执法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草原的主要力量。
草原监理机构的职责是负责对草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查处。
6、国家开展草原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答:了解和掌握草原植被、生产力等状况,是做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实现草原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
由于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草原植被、产草量等状况都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开展草原监测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准确掌握草原面积、植被、生产力等动态变化情况,为指导农牧民做好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正确认识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最新 出炉 的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 , 国草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局部改 善 , 我 “ 总体恶化” 的趋势尚
未得 到有效遏制 , 农业部 2 0 年组织 近百位草业 、 05 农业 、 生态等方 面的专家 , 开展 了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最近形成
7 4
地带 。由于 生态遭 到破坏 , 呼伦湖鱼类 资源存 量急剧减少 , 渔业资源面 临枯 竭 , 纪 7 年代 , 上世 O 呼伦湖大型经济 鱼类捕捞 量 占总量 的4%以上 , 已经下降到不足 3 0 现在 %。蒙古红 、 细鳞鱼 、 罗鱼等珍稀鱼类基本 不复存 在 , 哲 经济价值 十分 有限的小型
草原是畜牧业 的重要生产基地 , 是人类的环保助手 , 具有 多样 而复杂的景观和植被类型 , 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 有着调 解气候 、 涵养水源 、 保持水土 、 防风固沙等方面 的独特功能 , 自然荒漠起 着缓 冲作用 。有人测算 ,5 对 2 平方米的草地每天能吸 收一个人一 天呼 出的二氧化碳 , 造 出一个 人一天需 要 的氧 气 ; 亩草 坪每天蒸发 出 4 0 千 克水份 , 制 一 20 增加 空气 相对湿度
例如 , 呼伦贝尔大草原湿地生态功能衰退 , 过载过牧给草原造成致命 伤害。截 至 目 , 前 呼伦贝尔草原 区耕地面积 已经达
到 80 多平 方公里 , 00 占该市耕地面积 的3 %, 9 而且开垦 区域集 中在植被类型多样 , 植物 种类 繁多 , 草场质量最好的草甸草原
[ 收稿 日期 ]o8 l- 1 2 o 一 】 1 [ 作者简介 ] 葛春迎(9 8 )女 , 16 一 , 河北滦县人 , 工程师。
真正科学建设美丽草原
真正科学建设美丽草原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草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也是传承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黑龙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都在草原,其中,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来源于草原。
从青藏高原往北,沿祁连山、贺兰山、阴山至大兴安岭的万里风沙线上,草原和森林是阻止荒漠蔓延的绿色屏障。
草原拥有1、7万多种动植物,还是很多特有物种的主要分布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形式。
中国正在改革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旨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的整体保护,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除了现有自然保护地,还计划在草原、冰川等功能分明、资源禀赋高的区域新设立一批自然公园。
草原是面积最大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在这场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过程中,草原自然公园从无到有,应运而生。
1、草原自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全国已建成的1、18万个自然保护地中,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地主要是各级草原自然保护区,仅有40多个,面积仅占全国草原的0、6%左右,保护草原面积约24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的0、33%和面积的0、16%,占比远低于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陆域面积的比例,这与我国草原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其次,已经建立的国家级的草原保护区仅有4个,省一级仅9个,其余都是县市一级的保护区,保护等级普遍偏低,且很多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未保护起来。
此外,多年来对草原的管理存在重视生产功能高于生态功能现象,加之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我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现象严重,各类型草原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其中西北荒漠地区草原退化比例高达80%,出现重度退化。
近年来,防止草原退化的生态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但力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的草原自然保护现状远远不能满足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正确认识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021年第06期现代园艺正确认识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徐娜(兰州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草原的壮阔美丽深深吸引了人们在草原上生活、工作,但由于人类的不科学开发,超载放牧导致国家草原生态系统越来越差,“局域改善,整体恶化”的现象并未获得良好控制,而西方草原保护经验值得大家学习,比如,新西兰。
所以,为了促进草原长远稳定发展,科学应用与保护草原十分迫切。
关键词:草原资源;科学应用;保护草原资源保证了草原生态结构平衡,而且在保证物种多样化、生物丰富性、资源环境多元化等层面都有显著贡献。
广阔的草原环境同样孕育了特殊的草原资源,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草原资源被严重破坏,超载放牧、随意开垦、水体资源随意浪费等现象,导致草原资源越来越稀少,拉响了自然资源维护的警钟。
1草原资源不科学应用的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资源需求不断提高,由于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低,草原资源日益缺少,在草原资源维护和草原资源应用上的矛盾越来越明显[1]。
草原资源重点布局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依靠草原资源优势,蓄养牲畜居民大概占33%。
在草原资源被超载放牧、不科学开垦、严重踩踏的状态下,草原产草性能和其他资源的基本能力降低了30%~60%。
同时,草原荒漠化与沙漠化问题愈发明显,造成60%以上的草原处在半草原、半荒漠及半荒漠、半沙漠化状态下。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伴随草原的大力开垦、不科学的放牧等,导致呼伦贝尔已有8200km2以上的草原被开垦为耕地,破坏了质量最佳、产草率最高的草甸区域,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自然环境[2]。
伴随草原资源的开垦,呼伦湖内珍贵的哲罗鱼、蒙古红鱼等已经灭绝,而且呼伦贝尔湿地系统的不科学开发,也造成“地球之肾”出现了“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2草原资源保护现状2.1法律法规约束力度不足我国当前针对草原的法律较为单调,仅有《草原法》,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已调整了《草原法》,但调整后的《草原法》于生态补偿和草原违规占用、建设处罚上依旧有许多问题及立法空白。
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 可持续草地和家畜管理系统发言人: 贾幼陵,中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农业部总经济师 贾幼陵(2003年11月23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由世界银行学院、世界银行东亚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这次国际研讨会,就中国西部草地管理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讨,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商对策。
这次会议的召开,对加强中国西部地区草原保护与建设,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就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中国草原的现状中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但人均占有草原只有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草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
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牧民生活水平,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草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植被,占西部地区绿色植被总面积的79%。
草原保护与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由于我国草原超载过牧的问题还很严重,乱采、乱挖、乱垦等破坏草原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原鼠虫害还未得到彻底的防治,造成草原退化不断加剧。
目前,我国90%的天然草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
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造成沙尘暴、水土流失等危害日益加剧,不仅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甚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取得的成就长期以来,各级草原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在投入严重不足、基础十分薄弱的困难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开展着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介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并阐述其实施步骤和技术要点。
一、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必要性草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价值不容忽视。
草原上的植被和土壤具有重要的吸附和保持水分、防腐和土壤最大稳定性等功能。
同时,草原还是重要的生态平衡维持区域,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原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草原退化和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全国各地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的实施步骤1.草原生态现状调查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的实施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草原生态现状调查。
包括草原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地形条件,以及人类和自然因素对草原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2.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案设计基于草原生态现状的调查结果,结合市场需求情况,设计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案,包括草种选择、复苏地区的优化布局、采用适量肥料等等技术方案。
3.草种选择选择合适草种种植,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顺利进行,同时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在选择草种时,要按照土壤类型、水分和光照条件等,根据植被区系特点进行选取。
草种的选择要在互作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4.复苏地区的优化布局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复苏地区的优化布局以草原生态恢复为中心,充分考虑到附近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因素,以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为基础,进行资源调节、经济合理利用和生态环保。
例如,在退化严重的草地上,进行人房和梯田建设,可以增加草原保护修复的生态效益。
5.采用适量肥料草地良好的生态系统必须具备肥力的平衡、物质的流动和生态能量的循环。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据数据调查研究统计,我国草原面积相对较为广阔,草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0%左右,且是耕地面积的三倍,这些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的西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草原不仅推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更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生态系统出现了一系列危机,若未能有效地解决,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更会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一、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没有有效的推动生态保护方面的系统从我国青海省、内蒙古、新疆自治区等地区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建设内容相对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及整体性,该形势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可行性。
例如,以退牧还草工程为例,该工程的根本目的是减少畜牧业对当地草原的破坏力度,以此来保护草原生态,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因与当地牧民的经济利益相冲,群众一致抵制对外,从而导致工程的实施受到了严重阻碍。
影响工程推进失败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形式较为单一,未能与其他生态保护方面的工程有效融合一起,各工程之间配合度不足,无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进而降低了生态保护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2、补偿力度较为欠缺因推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时会与牧民的经济效益产生矛盾,影响当地群众的实际收入。
当地政府若未能及时对牧民进行相应的补偿,会给生态保护工程造成严重阻碍。
同时,草原地区的经济效益与内地相比相对较为落后,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如若在该地区禁止牧民开展畜牧业,必定会对牧民造成相应的影响。
因此,当地政府需对此加强重视度,完善并落实相应的补偿政策,给予牧民一定的补偿,从而才能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
3、设施体系不完善据调查了解,草原地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降水量少,植物生长条件较差,同时草原地区的降水量相比平原地区远远不足,地下水资源也相对较为匮乏。
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后,会导致当地畜牧业的缺水问题急剧提升,其次,当前我国草原地区的市政水利设施及与畜牧业相关的设施建设相对较为缺少,无法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牧民因缺少足够的水源、养殖饲料也不足的情况愈发严重,从而不利于草原生态化发展。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农计发[2007]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办):我部组织编制的《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业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要求,针对近年来草原建设和保护的薄弱环节,为实现我国草原资源合理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而编制的,是指导今后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
请按照《规划》要求,结合你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制定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报我部备案。
附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农业部二○○七年四月四日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二○○七年四月目录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目标与任务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二)青藏高寒草原区(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四)南方草地区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六、保障措施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专访农业部畜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专访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作者:曾诗淇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19期草是地球的皮肤。
我国草原面积近4 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二,是我国重要的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构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建设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草。
草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
如何贯彻好“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发挥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记者于近日专访了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
记者:从一系列促进草原保护政策的出台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可见国家对草原的重视,请您介绍一下草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有祥:草原生态地位十分特殊,其生态功能不可替代,是保障生态安全的主力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和生态安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草原、保护草原。
草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草原植被是构建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主体植被之一,保护建设草原对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草原面积约是耕地的3.2 倍,林地的2.3 倍,广袤的草原在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据估算草原生态系统每年大约能抵消我国全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
草原是我国江河的源头和涵养区,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源头水源都来自草原;我国草原类型丰富,拥有1.7 万多种动植物物种,是维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
草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阵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涉及草原生态体制的改革明显加快。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等,调动了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草原监督管理队伍建设,草原执法能力稳步提升。
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来源:农牧业局点击次数:843内容概括正文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
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重大决策,1998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草原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实际,制定《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一、草原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7%,在我国农田、森林和草原等绿色植被生态环境中占63.7%,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此,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是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作为绿色屏障,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有利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天然草原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而且具有较强的固沙防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草原大都位于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几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生态屏障,对减少地表水土冲刷、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草原退化严重,已沙化和表土覆沙的草原达8000万公顷,这些沙化草原位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上风头,冬春季节,植被稀疏,风起沙扬,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和尘源地。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对减少土地裸露、地表径流和防止沙尘暴等,从而对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大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央提出,西部开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永续利用草原资源
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草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牧草是发展草食畜牧养殖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生产无污染绿色畜产品的重要原料,更是绿色环境在推动放牧地区畜牧养殖产业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是通向现代化草原畜牧养殖产业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加强对草场的科学规划,能够维持牧草健康生存,保证优质牧草群落,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从而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产生存需求。
另外还能够满足牲畜对牧草的需求,更好的推动现代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
1内蒙古丰镇市草地生态现状丰镇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下辖市,位于乌兰察布市中南部,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交界处,是自治区的南大门,素有“塞外古镇、商贸客栈”之称。
地貌特征以山地、丘陵及冲积、洪积平原为主。
地形由西、北、东向中南部呈阶梯状递降。
平均海拔1,400m ,最高处为浑源夭乡黄石崖山(同时也是乌兰察布最高峰),主峰2,335m ,最低处为新城湾镇圪塔村南饮马河床1,172m 。
丰镇市拥有广袤的草场,可利用草场占到了总草场面积的90%以上,超过了4万亩。
截止到2019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丰镇市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6万亩,占到全市土地面积的20%以上,并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其中因为草地植被覆盖量逐渐减少,草地退化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流失面积的80%以上。
由于不科学的放牧以及草场的不科学利用,草地植被被严重破坏,不能够正常生长,缺乏休养生息的时间,不能够更好的蓄积降雨,随着水冲刷,造成草地的保水含水能力逐渐变弱。
随着当地草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草场植被和生物种类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目前已经查明的野生植物资源,仅草场中就有435种分属57科,野生动物超过100多种。
由于草场的不科学利用,造成了本地区的生物物种分布正在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特别是野生动植物大量的猎杀,珍稀虫草大量的挖掘,优质牧草和野生动物的数量呈现逐渐锐减趋势,以每年10%~15%的平均水平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草案)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2.08.23•【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草案)(2002年8月23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草原规划、建设、利用、保护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管理,将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宣传教育。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草原法律法规、保护草原的义务,同时享有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破坏草原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六条国家鼓励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和监测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第七条国家对在草原管理、保护、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八条国务院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九条草原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草原。
第十条国家规划用于畜牧业生产的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使用草原的单位,应当履行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义务。
第十一条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我国草原是全球最大的草原之一,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生态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状目前,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加大了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推进了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
在草原保护地建设方面,全国建立了69个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和465个省级草原自然保护区,以及一批国家级草原公园和森林公园。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草原退化问题严重。
因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导致草原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土壤质量变差。
2.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草原生态系统由于气候、土地、植被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容易失去平衡,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3.乱砍乱伐、非法捕猎等违法行为严重。
这些行为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我们建议:1.加强对草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政府应该加大对草原保护的投入,通过加强对草原的监管和治理,确保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2.加强科学研究。
我们需要加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加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政府需要加强对非法捕猎、乱砍乱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者进行惩罚,从而减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4.加强教育宣传。
我们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大家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草原生态保护目标。
如何解决草原保护与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解决草原保护与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因此天然草原的优劣和丰欠程度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的兴衰。
建国初期,我省牧区草原状况相对良好。
60年代末牧区开始发生草原退化现象,随后愈演愈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近年来内蒙古省90%的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30%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品质下降,载畜能力降低。
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草原退化原因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
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
据调查天祝县的牲畜数量由60年代的17.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64万头(只),增长了2.70倍,畜均占有鲜草产量由7 622.90kg下降到2 081.04kg,超载23.85%,所以,没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2、乱采滥挖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内蒙古省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黄芪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
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农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仅使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荒漠草原,搂发菜、挖甘草、麻黄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保护草原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名片
保护草原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名片作者:***来源:《绿色中国》2022年第04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纵马驰骋是多少人的愿望,草原也成为近些年旅游的热点地区。
你可曾想过这美丽的草原却是最急需保护和修复的,再不保护,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面或许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有可能是沙漠,这并非危言耸听。
我国是世界草原大国,草原面积虽然广大,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我国90%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对我国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安全都是极大的威胁。
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完善草原保护修复制度、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促进草原合理利用。
这意味着我国草原进入加强保护修复新阶段。
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家林草局组织各地林草部门,以贯彻落实《意见》为主线,扎实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美丽的草原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十分关注的话题,纷纷建言献策。
草原监测成果显著2021年,国家林草局抽调各直属院技术骨干在北京成立草原监测评价数据汇总与指标测算专班,历时两个多月完成草原指标测算、成果汇总分析工作,为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21年草原监测效果显著。
首先,扩大样地覆盖范围和数量。
监测范围由过去的23个省(区)扩展到全国31个省(区、市)。
全国共完成草原样地2.9万个、样方8.7万个,数量约是往年的4倍。
同时,首次系统评估了重点生态区域草原资源状况。
对草原五大分区、重点战略区、国家公园、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资源及生态质量进行了监测,开展了指标测算、制图与分析。
并且汇总产出111套草原监测报表。
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报表生成及不同地理单元的报表生成,初步实现了全国草原一张图、一套数、一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二○○七年四月目录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1(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1(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3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3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9(三)目标与任务. 9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11(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11(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13(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15(四)南方草地区. 16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17六、保障措施. 22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
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草原、超载过牧、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原不断退化,生态持续恶化。
我国天然草原大多位于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各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退化草原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地,也是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地。
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畜牧业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可以有效增加畜产品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草原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草原畜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扩大农牧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繁荣牧区经济。
在合理利用天然草原的同时,积极发展草地农业,实行草田轮作,可以优化农业结构,有效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草原也是食品、纺织、制革、制药等产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我国的草原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牧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
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草原畜牧业。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巩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大力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治草,科技兴草,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草原法规政策不断完善。
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月12月全国人大修订后的草原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草原法的实施和完善,使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步入法制化轨道,逐步扭转“草原无法、破坏无罪”的局面。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有力地促进了草原法制建设。
200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
二是草原家庭承包制稳步推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牧区逐步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草原公有、分户承包、家畜户有户养,明确了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的责、权、利,初步解决了草原“大锅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牧业生产、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目前,全国草原承包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
三是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2000~2005年,中央投资各类草原保护建设资金9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牧区人畜饮水、饲草料基地等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大为改善。
截止2005年底,人工种草840多万公顷,改良草原1600多万公顷,草原围栏3800多万公顷,累计治理“三化”草地5800多万公顷。
草种田面积40多万公顷,生产草种10多万吨,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生产加工草捆、草块等干草产品200多万吨。
通过保护建设,项目区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种草养畜热情高涨,以草定畜、科学养畜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是草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草原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尤其在牧草新品种选育、草原资源监测、病虫鼠害防治、人工种草、草原改良以及草产品生产加工、家畜饲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日益完善,在生产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泛开展了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步。
五是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各地积极引导,以草原围栏、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科学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初步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不少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各地坚持科技兴草兴牧,大力推广先进的饲草料种植和饲养管理技术,改良草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尽管近年来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应该看到,我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草原生产能力总体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和建设草原,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当前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及利用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足,政策措施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保护和建设草原的责任意识不强。
重视追求草原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生态和社会功能。
一些地方未将草原保护建设列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未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全局予以统筹考虑和积极支持。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和保护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草原法制不健全,监理体系不够完善。
保护草原、建设草原、合理利用草原的良好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二是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盖度降低,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占到半数。
草原火灾、鼠虫害、雪灾等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
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草原火灾数百起,草原鼠害面积约4000万公顷,草原虫害面积约2000万公顷。
一些地方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乱征滥占草原等问题非常突出。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开垦草原约2000万公顷,其中近50%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
一些地方不合理开采草原水资源,致使下游湖泊干涸,绿洲草原及其外围植被不断消失。
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草原不断退化,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人口压力增大,草畜矛盾突出。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牧区人口成倍增长,北方干旱草原区人口密度达到11.2人/平方公里,为国际公认的干旱草原区生态容量5人/平方公里的2.24倍。
在人口增长及生产发展的同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载达36%以上,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18个百分点。
草原长期得不到休养生息,草原质量和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下降了1/3-2/3,牧区经济及草原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是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不高。
我国草原畜牧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效益低下等现象较为突出。
长期以来,草原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原放牧。
有的地方牧民仍过着逐草而牧、随水而居的游牧生活。
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牲畜数量的增加,不仅效益低下,而且也造成草原资源严重破坏。
五是投入不足,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现象非常突出,草原投入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草原保护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有所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大,历史欠账太多,投资总量仍然严重不足。
目前,草原地区水利、交通、通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地区,难以适应草原保护建设及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明确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规划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
这为草原保护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从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生态优先上来,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草原经济增长方式、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增强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