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概论
课件(刑法总论)

(1)ATM机究竟是否属于金融机构?
(2)当事人行为是不当得利、侵占、诈骗还是盗窃?
(3)银行有无附带责任?
一、刑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法的渊源和分类 三、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四、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课后建议:
查阅《刑法修正案》(一至七)(含草案),比较立 法变化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陈兴良著:《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邱兴隆著:《关于惩罚的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章 刑法概说
案例分析:
被告人王某于1998年3月7日手持一张信 用卡到自动取款机上取款,卡上存在500元人 民币,王某欲取300元。在取款时由于操作失 误多加了一个零,取300元变成取3000元。没 想到,自动取款机并未因操作失误而拒付,而 是果然吐出3000元,使王某大为意外。王某 出于好奇,又操作一遍,结果自动取款机又吐 出
案例分析:
2003年1月至8月,被告人李宁为营利,先 后与他人预谋,采取张贴广告、登报的方式招 聘男青年做“公关人员”,并制定了《公关人 员管理制度》。李宁指使他人对公关先生进行 管理,并在其经营的“金麒麟”、“廊桥”及 “正麒”酒吧内将多名“公关先生”多次介绍 给男性顾客,由男性顾客将“公关人员”带至 南京市
3000元。此时,王某已经知道自动取款机出现 故障,但出于贪心,王某又先后从自动取款机 取出人民币2万元,占为己有。案发后,王某 认为又不是我到银行去偷钱,是自动取款机把 钱主动送给我,王某的辩护律师也认为这是一 个不当得利的问题,属于民法调整的行为,不 构成刑法中的犯罪。
问:本案到底是民法中的不当得利还是刑法中 的犯罪?
刑法学
(总论)
法学院
刑法题库含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题库第一章刑法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典、单行刑法、司法解释B、刑法典、附属刑法、司法解释C、刑法典、刑诉法典、司法解释D、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2.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 )。
A、各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检察院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二、判断题1.刑法立法解释具有与刑法同等的效力。
()2.我国刑法的整体框架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3.1997年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的说明》作为刑法的修订说明,属于宪法解释。
()4.文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对刑法条文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5.根据解释的效力进行区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宪法解释。
()6.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该条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7.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三、名词解释1.单行刑法2.附属刑法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相适应。
A、人身危险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B、社会危害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D、犯罪态度和承担的刑事责任2.甲某在打电话时无意中发现电话机旁市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
发现该信举报该市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
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乙某。
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
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 )A、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B、甲某构成包庇罪C、甲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D、甲某不构成犯罪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刑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
法律硕士刑法学辅导:刑法概论

法律硕士刑法学辅导:刑法概论
第一章刑法概述第一节刑法的概念一、刑法的定义刑法的形式定义和实质定义。
二、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的各自含义。
第二节刑法的属性和特征一、刑法的属性刑法的本质属性;刑法的其他属性。
二、刑法的特征刑法在保护的利益与调整的对象上其范围比其他法律部门广泛;刑法的任务以及实现任务的方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刑法的强制力程度较其他法律的强制力程度严厉得多。
第三节刑法的任务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二、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四、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第四节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二、我国刑法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及其在立法、司法中的体现。
第五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一、刑法的体系刑法的体系我国刑法的体系二、刑法的解释刑法的解释刑法的解释按不同标准的分类第六节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念二、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采取的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的基本内容。
三、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的概念;刑法的时间效力包含的内容,即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的失效时间和刑法的溯及力;刑法的溯及力的概念、四种理论主张及我国刑法规定的刑法溯及力内容。
对上述第一、二、三节内容要求记忆和理解;对第四、五、六节内容要求记忆、理解并会运用。
刑法概论 第8章刑事责任与刑罚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 ㈠基本方式:刑罚。 • ㈡辅助方式:《刑法》第37条“对于犯罪 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 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 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 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或者行政处分。
• ㈢特殊方式: • 一是劳动教养。各地劳动教养委员会对犯 罪情节轻微的人,可以未经检察机关起诉 和法院判决,有权决定对其劳动教养1至2 年。 • 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刑法》第11条。
附加刑——权利刑
• ㈠剥夺政治权利。《刑法》54、56、57条。 • ㈡驱逐出境。是专门对外国人或无国籍人 在中国犯罪的刑罚方法。
非刑罚处理方式
• 训诫:指人民法院对情节轻微的犯罪分子当庭进 行公开谴责或批评的一种教育方法。 • 责令具结悔过: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分子用书面方 式承认罪错,保证悔改的一种教育方法。 • 赔礼道歉: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分子向犯罪被害人 承认罪错,表示歉意的一种礼谢方式。 • 赔偿损失:人民法院根据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 的精神伤害,酌情责令犯罪人给予被害人一定的 经济补偿。 • 这些非刑事处罚方法,都是以构成犯罪为前提的。 因此它不同于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责任概述
• 概念:刑事责任是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犯 罪人(自然人或法人)对其犯罪行为,依 法必然应当承担的国家严厉惩罚的义务。
• 刑事责任的主要特性: • 第一,法律关系的特定性。刑事法律关系 是基于犯罪事实而产生的、由刑事法律规 范调整的国家与犯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 系。 • 第二,专属性。即罪责自负。 • 第三,必然性。指无论什么人犯罪,无论 犯何罪,国家依据刑事法律,都必定要追 究刑事责任。 • 第四,严厉性。 • 第五,法定性。
刑法功能
• 三、改造功能(又称回归功能或矫治功 能):主要是自由刑的功能,指刑罚具有 改变犯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其 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作用。 • 四、安抚功能:对受害人及其家属而言。
刑法概论

当运用平义解释方法或法意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明显的不符合常理时候,应运用目的解释的方法进行解释以获得合理的结论。目的解释方法运用的关键是通过实践理性挖掘法律内在的价值取向,它主要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各级地方法院尚不完全具备运用目的解释发方法的实践基础,各级法院在应谨慎的进行目的论解释。当需要运用目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的案件的发生具有普遍性时,各级人民法院应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统一司法解释。
第五章刑法解释基本思想对主观解释思想和客观解释思想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刑法适用解释应遵循的立场。这一立场是下章中研究刑法适用解释方法的基础。
主观解释思想立足于法律的自由保障价值,认为法律解释应该探求法律文本内的或者文本外的立法原意;客观解释思想则立足于法律的社会保障价值,认为立法原意是不存在和不可知的,法律解释应该根据社会变化作出合目的性的解释。客观解释之所谓“客观”,是指客观现实。
第三章论述了刑法适用解释权力的制度化的相关问题。
要将法官的刑法适用解释权力制度化,首先要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是承认法官享有刑法适用解释权力是否违反了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的原则。本文的研究表明,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是相对的,法官在一般规则留下的空间内享有适用解释法律的权力是法律运行的规律,它不违法立法权、司法权分立的原则。其次是承认法官享有刑法适用解释权力是否违反罪刑法定主义原则。本文的研究表明,现代罪刑法定主义原则是相对的罪刑法定主义,承认法官享有刑法适用解释权力与罪刑法定主义原则不相矛盾。
因而,具有独立意义的刑法适用解释的方法是文义解释方法、法意解释方法、目的解释方法。文义解释方法和法意解释方法源自主观解释思想。认为只应从正式的法律文本自身探求立法原意的主观解释思想产生了文义解释方法;而认为还应该从非正式的法律文件、法律资料和对立法社会环境等的考究中探求立法原意的思想产生了法意解释方法。目的解释方法源自客观解释理论,是根据客观社会实际,基于对法律的社会目的的考虑而解释的方法。
刑法总论第一编 刑法概论

第一编刑法概论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渊源“刑法”:德语:strafrecht英语:penal law或用“犯罪法”代替:德语:kriminalrecht英语:criminal law1.我国关于“实质意义上的刑法”的三种观点:(1)“罪—刑”:认为刑法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传统观点,主要研究罪刑关系。
(2)“罪—责—刑”:“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将刑事责任看做罪—罚的桥梁。
刑事责任犯罪前行为人平素表现:好/坏犯罪后行为人的表现:逃跑、再犯……/ 自首、弥补……(3)“不法—罪—责”:“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刑法的基本构造是什么:——对“责任”概念的理解德日:“责任”是就行为对行为人进行的谴责——“责任”是犯罪的成立要件之一我国:“责任”是实现对犯罪的惩罚方式——“责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3.关于刑法的简明定义:刑法是规定犯罪的成立要件及其刑事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性质1.独立的部门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
不同:根据其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法,而非领域,来确定。
2.子法:根据宪法制定,宪法为母法。
3.补充法(保障法):民法、行政法是第一次规范,是创设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刑法是第二次规范,是在第一次规范没有被遵守时证明第一次规范仍然有效的规范,是用刑罚对第一次规范的效力进行的补充。
4.实体法:规定的是有关刑罚权行使的实质法律关系。
刑法规定内容,刑事诉讼法规定形式。
5.公法:古时:刑法起源于个人的和部落的复仇情感,原本具有私法性质;今日规定作为刑罚权主体的国家和作为刑罚权客体的犯人之间关系的公法;但是,出现了刑法私法化倾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在被害人—加害人调解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处“修复性司法制度”;在我国,倡导“刑事和解”,但是有条件(民间纠纷,轻伤害案件,3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是以刑法名义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司法考试刑法学讲义完整版

第一部分刑法概论、犯罪总论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派生原则)和价值1.内容:依“法”定罪判刑:依照①成文的、②行为时有效的(公民可预测。
从旧兼从轻,允许适用事后轻法)、③适当(确定)的法律,经司法④严格解释、适用(即使立法机关也不能做类推解释)定罪判刑。
(1)成文法,排斥习惯法;(2)事前法,禁止不利被告的事后法(重法)。
公民可预测。
从旧兼从轻,允许适用事后轻法;(3)适当法,明确、合理。
禁止不确定、不人道刑罚,不得处罚不当处罚的行为;(4)严格解释刑法,禁止不利被告的类推解释。
*即使立法机关也不能做类推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以被解释的刑法条文为准,因此可以适用于其“出台”前发生的行为。
【例题·单选题】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是:(1)禁止溯及既往(_____的罪刑法定);(2)排斥习惯法(_____的罪刑法定);(3)禁止类推解释(_____的罪刑法定);(4)刑罚法规的适当(_____的罪刑法定)”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2010年)A.事前——成文——确定——严格B.事前——确定——成文——严格C.事前——严格——成文——确定D.事前——成文——严格——确定[答疑编号277201010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罪行法定原则,要求依照成文的、行为时有效的、明确(确定)的法律,经严格的司法解释、适用,定罪判刑。
因此选项D正确。
2.价值基础:①民主、②人权。
人民法律制定“自律”(民主)·(法律规则)“可预测”(保障人权自由)。
类推:法官造法、破坏民主(立法);公民不可预测、侵犯人权(自由)。
【例题·单选题】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2011年)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B.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答疑编号277201010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
刑法概论

特别刑法
97刑法典以来,最高立法机关已颁行的立法解释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解释(2000年4月29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8条、第342条、第410条的解释
(2001年8月31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第1款的解释(2002年4月28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4条第1款的解释(2002年4月28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3条的解释(2002年8月29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 (2002年12月28日)
3、刑法的解释 1.解释的必要性(刑法条文简约、概括,必须通过具体解释以 适用具体案件) ①用语的边缘模糊性和语言的多义性
讨论:日常概念、规范概念和价值概念。例如:凶器、淫秽、重大结果
②条文的简短性和概括性
例如:国外杀人罪与我国杀人罪的比较
③刑法的相对稳定性与惩治犯罪的现实需要的矛盾
理解:命令可以根据情况不同而更改,法律不可随意更改,必须有一定的 预见性和稳定性 。而犯罪形式是不断翻新的,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就应 当把刑法条文相对狭小的语词空间通过解释扩大。
三、刑法学的理论 旧派观点 1、非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有自己选择行为的能力) 2、客观主义(重视客观行为及行为后果)例如:偶然防卫 3、道义责任论(行为人应当基于道义承担责任) 4、报应刑论(应当利用刑法是对犯罪的报应) 5、一般预防论(刑法应当对社会上的一般人进行威慑) 6、刑罚与保安处分的一元论 新派观点: 1、决定论(人是不自由的,受制于自然、社会等因素) 2、主观主义(客观行为是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征表) 3、社会责任论(刑法是对犯罪人的性格危险性的防卫手段) 4、目的刑论(应当利用刑法来改善犯罪人) 5、特别预防论(刑法应当对犯罪人进行威慑) 6、刑罚与保安处分的二元论
刑法各论知识点总结

刑法各论知识点总结一、刑法概论刑法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它规定了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表现。
刑法的基本功能是惩罚犯罪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罪犯的再教育和自愿立法等。
二、刑法的适用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包括罪行与刑事责任、犯罪与处罚、犯罪与刑事处分。
刑法适用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犯罪被告人、刑事民事调解的当事人等。
三、刑法中的主要犯罪刑法规定了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包括侵犯他人财产、侵犯他人生命健康、侵犯他人名誉、侵犯社会管理秩序等。
刑法中的主要犯罪包括盗窃罪、抢劫罪、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诽谤罪、诈骗罪等。
四、刑事责任刑法规定了犯罪构成的要件和刑事责任的种类。
刑事责任的种类包括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刑事责任的程度包括主观故意和过失犯罪、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等。
五、刑罚与刑事处分刑法规定了犯罪行为所应得的刑罚和刑事处分的种类和量刑规则。
刑罚的种类包括死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等,刑事处分的种类包括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
六、刑罚与处罚的适用刑法规定了刑罚与处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原则。
刑罚与处罚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的情节、犯罪的后果、犯罪的目的等,刑罚与处罚的适用原则包括惩前毖后、惩一儆百等。
七、刑法的执行刑法的执行包括刑罚的执行、刑事处分的执行等。
刑法的执行机关包括监狱、看守所、戒毒所等。
刑法的执行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积极改造罪犯、依法行使刑权等。
八、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适用的范围包括刑法的适用对象、刑法的适用对象、刑法的适用条件等。
刑法的适用对象包括全体公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等,刑法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事实的成立、刑事责任人的明确等。
以上就是刑法各论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和解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刑法是一门复杂而又深刻的学科,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
希望读者能够加强对刑法各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做一个守法公民,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刑法概论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刑法概论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刑法概论: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刑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
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法律、遵纪守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刑法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刑法的原则,并探讨其应用和影响。
一、刑法的基本概念刑法是国家进行社会治安课题时采取的一种特殊手段,它关注的是犯罪行为的法律规范,明确刑事责任与刑罚的界限。
刑法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规范性。
刑法是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对于犯罪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和划定,确立了犯罪与非法行为的法律标准。
2. 强制性。
刑法对于犯罪行为实施强制约束,迫使犯罪行为者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 独立性。
刑法相对于其他法律部门而言具有独立性,它有自己的法律原则、规则和程序。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1.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最基本的原则,它规定了刑罚的制定与适用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不能凭借个人意志或裁量进行随意操作。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事犯罪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才能形成刑事犯罪。
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上才能负刑事责任。
(2)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罚的种类、幅度和适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只有依法规定的刑罚才能合法有效,法官不能随意自定刑罚。
2. 最大化原则最大化原则是指刑法在保护社会利益和公民权益方面,追求刑事制裁的最大化效果。
它的核心理念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严厉地对犯罪行为进行惩处,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3.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刑法要求在法律适用和司法判决上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等罪等罚:同样的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同样的法律惩处。
(2) 独立公正:刑罚需要由独立的法官进行,以确保司法公正性。
(3) 公开透明:刑事诉讼应当在公开场合进行,确保公众监督和透明度。
三、刑法的应用和影响刑法概念和原则的应用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刑法概论(刑罚论)

刑 罚 概 论
1
第四章 刑罚的种类
第一节 刑罚种类概述 管制 拘役 一、主刑及其种类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二、附加刑及其种类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2
第二节
一、适用条件 (一)罪行条件
死
刑
罪行极其严重 犯罪时不满18周岁
(二)不适用的对象条件 限适用)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年 满 75 周 岁 的 人( 有
犯罪嫌疑人
1.主体: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被告人和正在
服刑的罪犯。
2 .如实供述了自己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的其
他罪行。
6
由中级以上法院判决确定; (二)程序条件 经过核准程序 立即执行 二、执行制度 缓期二年执行
3
第五章 量
第一节
刑
量刑情节
一、概念:法院对犯罪分子量刑时,作为绝对判处刑罚轻 重或者免除处罚所根据的各种情况 二、分类 (一)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 (二)从宽情节与从严情节 三、适用规则 (一)从轻(从重)处罚 (二)减轻处罚 (三)免除处罚
4
第二节
自首
一、一般自首及成立条件 犯罪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 的犯罪行为。 投案时间 (一)自动投案及其判定 投案机关
投案方式 投案后的状态 在行动上不是被迫的。
罪行归属 罪行范围
(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真实程度
5
二、特别自首及成立条件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 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 的其他罪行的行为。
刑法学(一)04-1.1 刑法概述_2

第一章刑法概论第一节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刑罚,统称为法律后果。
概念解析如下:(1)刑法的内容是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问题。
这是刑法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2)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可以分为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
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义刑法,从世界各国来看,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三个部分:单行刑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如《关于严惩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等。
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之中的刑事法律规范。
如我国台湾地区的《著作权法》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及其处罚。
我国大陆目前没有真正的附属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理论通常认为,刑法的性质,是刑法作为国家基本部门法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有属性。
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基本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规范内容的特定性。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这是刑法的特定内容,以此区别于诸如刑事诉讼法、民法、行政法、婚姻法等部门法规范的内容。
(2)保护法益范围的广泛性。
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都以特定某类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而刑法则是调整各个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人身、婚姻、社会秩序等各个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具有补充性,是其它部门法的保护法,没有刑法做后盾和保证,其他部门法往往很难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
(3)最为严厉的强制性。
任何法律都有强制性,但刑法因刑罚处罚手段不仅可限制人身自由、剥夺人身自由,甚至可剥夺人的生命而显得最为严厉。
(三)刑法的任务《刑法》第 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第六版超详细

总论第一章:刑法概论第三节:刑法的任务①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
②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直接关系到政权和制度的巩固及社会生活的正常与繁荣,因此,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刑法的重要任务。
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
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因刑法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刑法坚决保护公民所享有的人权。
④维护社会秩序。
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环境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四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一、刑法的体系刑法的体系:即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修订后的刑法典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
刑法总则: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是认定犯罪、确定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所必须遵循的共同的规则。
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是解决具体行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二:刑法的解释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刑法的解释两种分类:(一)根据解释的效力,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就是由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2、司法解释,就是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
3、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做的解释。
(二)按照解释的方法,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1、文理解释,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在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2、论理解释,是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论理解释又分为当然解释、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①当然解释,是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事物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括在该规范适用范围内的解释。
②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刑法概论

第一讲刑事诉讼的杀猪流水线超级简略版: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简略版:1、立案①概念: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根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诉讼活动。
②条件:(1)有犯罪事实,指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客观存在。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③程序:(1)对立案材料的接受(2)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2、侦查是特定的司法机关为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有关强制性的措施。
①专门调查工作:1、讯问犯罪嫌疑人2、询问证人、被害人3、勘验、检查4、扣押物证、书证5、鉴定6、通缉7、侦查实验②强制措施:(1)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方法,是强制措施体系中最轻的一种,一次拘传最长时间不超过12小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有权决定适用。
(2)取保候审概念: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有两种形式,即保证金担保和担保人担保。
(取保候审的期限为12个月,由公安机关执行。
)①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②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危害社会危险性的③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育自己婴儿的妇女④犯嫌、被告人被羁押,司法机关在法定期限届满尚不能办结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⑤公安机关申请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人民检察院不予批准的,如果案件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的,可依法决定对其取保候审。
⑥持有有效出入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追究刑事责任,但又不需要逮捕的,可以适用取保候审。
刑法科目重点梳理

刑法科目重点梳理导言:刑法作为法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体系。
本文旨在梳理刑法各科目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的核心知识。
一、刑法概论刑法概论是刑法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介绍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适用范围。
重点内容包括刑法的起源和发展、刑法与其他法律学科的关系、刑法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等。
二、刑法总论刑法总论是刑法学的基础科目,主要研究刑法的基本原则、构成要件和适用规则。
重点内容包括刑法的基本原则(法律服从性原则、罪刑合一原则等)、构成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等)和犯罪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共同犯罪等)等。
三、犯罪论犯罪论是刑法学的核心科目,主要研究各类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和处罚等。
重点内容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与特点、故意犯罪的主观要件(故意、故意犯罪的种类)以及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过失、过失犯罪的种类)等。
四、刑法责任论刑法责任论是刑法学的重要科目,主要研究犯罪责任的认定和刑事责任的免除、减轻等。
重点内容包括刑法责任的种类(刑法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区别)、刑事责任的认定(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等)、刑事责任的免除和减轻等。
五、刑法特殊部分刑法特殊部分是刑法学的实务性科目,主要研究具体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刑罚的适用规则。
重点内容包括财产犯罪(盗窃、诈骗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危险驾驶、非法持有枪支等)、侵犯人身权利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等。
结语:刑法科目的重点内容是学习刑法学的基础,也是执业律师和法律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刑法概论、刑法总论、犯罪论、刑法责任论和刑法特殊部分的梳理,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刑法学科的核心内容,为刑法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刑法概论

刑法概论————————————————————————————————作者: ————————————————————————————————日期:第一编犯罪的一般理论第一章犯罪的概念和构成第一节犯罪认定的基础——犯罪概念一、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二、犯罪的特征:ﻫ(一)形式特征1、犯罪是人的行为,主体是人2、犯罪行为是人的外在活动3、犯罪是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活动(二)实质特征(基本特征)1、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法律特征3、应受刑罚惩罚性——后果特征第二节犯罪认定的基本标准——犯罪构成示例:第238条[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第15条第2款: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17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放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总和。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2、犯罪构成的要件,是能够说明并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事实特征3、犯罪构成的要件由刑法加以规定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分为四个: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二、犯罪构成的意义以及与犯罪概念的关系(一)意义: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法律依据(二)关系: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但二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
第二章犯罪构成要件第一节犯罪主体要件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含义: 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后果并控制自己行为而对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1刑法概述

6、其他法律的保障性
公法(于私法而言) 实体法(于程序法
而言)
司法法(于立法法,
刑法分类的属性
行政法而言)
子法、强行法(于
宪法而言)
三、刑法的渊源
1、刑法典(修正案是刑法典的组成部分);
2、一个单行刑法(创立骗购外汇罪;将逃汇
罪的主体由国有单位扩大到所有中国的单位; 将非法买卖外汇定为非法经营罪); 3、附属刑法:其他法律中的刑法规定。(中 国没有明确的附属刑法)
例 1:如张三偷钱,没人管,那么别人也会去模仿,
所以要禁止,防止犯罪传染。 例 2:精神病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法律不能禁 止精神病人模仿、复制自己以前的行为。(其本身 无正常意识)。 用处: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极为罕见的行为即使是 社会危害性极大也是不能当作犯罪来处理,否则就 违反了行为规制机能(如刑法第17 条规定的未成 年人犯罪负刑责的情形)。
说明
刑法规范都以条文的形式出现 ,条文全部用统 一的顺序号码进行编号,不受编、章、节划分的 影响。通过修正案在刑法典中增加规定时,在相 关的条文后采取第xx条之一、之二的编号方式。
条文之下分款、项。
“款”采用另起一行的方法表示。
项是某些条或款之下设立的单位,其标志是另 起一段且用括号内的基数号码编写。
说,当刑法条文对适用某一规范列出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情况(条件)时,只要具备其一,即可符 合适用该规范的要求。
注意
但是:是法律条文中用于表示转折关系的连
词。“但是”后边的部分,学理上称之为 “但书”。 具体含义:其一表示与前段相反的情况;其 二表示例外;其三表示对前段的限制;其四 表示对前段的补充。
特别刑法是指仅适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
刑法概论课件客观详解演示文稿

第15页,共26页。
❖ 2、成立刑法上不作为的条件: ❖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特定义务的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 ②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 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 ④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即有履行的能力 ❖ (3)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义务。
❖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 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 在表现。
❖ 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 方法、时间、地点等。
第10页,共26页。
危害行为
❖
❖
一、危害行为的含义
❖ 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者意识, 违反刑法规范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 首先,危害行为是在法律上对社会有害的 行为。这种危害性在法律上表现为违反刑法规 范性。
第11页,共26页。
❖ 其次,危害行为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 配下的行为。无意识和无意志的身体动静主要 有以下几种:
❖ (1)人在睡梦中或处于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 动。
❖ (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 (3)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第12页,共26页。
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的行为
❖ 思想犯并不构成犯罪。 ❖ 并非出于行为人的意志,而是由于不能抗
❖ 无犯罪对象——偷越国(边)境罪,脱逃罪,非 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等
第6页,共26页。
❖ 第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 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 例如,盗窃犯将他人的电视机盗走,侵犯 了主人的财产权利(犯罪客体),但作为犯罪 对象的电视机本身则未必受到损害。而一般情 况下,盗窃犯总是把窃来的东西好好保护,以 供自用或卖得高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概论第一编犯罪的一般理论第一章犯罪的概念和构成第一节犯罪认定的基础——犯罪概念一、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二、犯罪的特征:(一)形式特征1、犯罪是人的行为,主体是人2、犯罪行为是人的外在活动3、犯罪是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活动(二)实质特征(基本特征)1、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法律特征3、应受刑罚惩罚性——后果特征第二节犯罪认定的基本标准——犯罪构成示例:第238条[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第15条第2款: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17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放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总和。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2、犯罪构成的要件,是能够说明并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事实特征3、犯罪构成的要件由刑法加以规定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分为四个: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二、犯罪构成的意义以及与犯罪概念的关系(一)意义: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法律依据(二)关系: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但二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
第二章犯罪构成要件第一节犯罪主体要件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含义: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后果并控制自己行为而对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1、是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资格和条件)2、是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统一3、是行为时具有的能力(二)影响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及我国刑法的规定1、刑事责任年龄: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1)定罪年龄(《刑法》第17条第1、2款)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对所有犯罪都负刑事责任。
(2)量刑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精神障碍(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不负刑事责任。
(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
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间隙性精神病人。
犯罪的,承担完全刑事责任。
3、特定生理功能丧失—限制责任能力的残障人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生理性醉酒:不影响刑事责任能力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含义:刑法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有无或者大小的人身方面的资格、地位和状态。
某一犯罪的成立以行为人具有特殊身份,该犯罪的主体称为特殊主体。
特殊主体的结构:一般主体要件 + 特定身份(二)分类:1、法定身份与自然身份2、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实例分析:2001年9月25日,被告人林某(男,生于1985年7月21日)在电脑城盗窃价值400余元游戏光盘,被派出所挡获。
后查明:2000年11月7日盗走同学父亲价值12000余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2001年3月17日在电脑城盗得价值1300余元的MP3一台。
对林某的盗窃行为派出所应该如何处理?为什么?第二节犯罪客观方面要件一、犯罪客观方面及其要件(一)客观方面的含义: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
(二)客观方面的要件内容:1、必要要件:危害行为2、选择要件:(1)犯罪对象;(2)危害结果;(3)犯罪的时间、地点(4)犯罪的方法二、危害行为的形式(一)危害行为的形式划分危害行为是表现人的意识和意志、危害社会并为刑法禁止的身体动静,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以消极方式实施的,违反义务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二)不作为成立的条件1、行为人在法律上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作为)的特定义务。
特定义务(作为义务)的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义务;(3)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3、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
实例分析:1994年6月30日晚,被告人宋某(男,40岁)酒后回到家中,因琐事与其妻李某发生争吵厮打。
李某说:“三天两头吵,活着还不如死了。
”被告人宋某说:“那你就去死。
”后李某在寻找准备自缢用的凳子时,宋某喊来邻居叶某对李某进行规劝。
叶走后,二人再次吵骂厮打。
李某又寻找自缢用的绳子,宋某意识到李某要自杀,但却无动于衷,不管不劝,直至听到李某垫脚用的凳子响声后,宋某才起身过去,但其仍未采取有效措施或呼叫近邻,而是离开现场到一里以外的父母家中,告诉自己的父母。
待其家人赶到时,李某已无法抢救而死亡。
经刑事技术鉴定:李某系机械性窒息死亡(自缢)。
检察院认为宋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不作为)而提起公诉。
检察院的指控是否成立?为什么?第三节犯罪主观方面要件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一)概念:犯罪主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有的,行为人对实施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二)主观方面的要件1、必要要件:罪过。
(1)罪过的形式:故意和过失(2)罪过的结构: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2、选择要件: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
二、犯罪故意(一)概会和特征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认识(意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1)认识内容:a、行为及其性质 b、行为对象c、危害结果d、因果关系e、其他事实(2)认识状态和程度:明知。
a、确定性的明知和概括性的明知;b、对可能性的明知和对必然性的明知2、意志因素(1)希望:行为人对于危害社会的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危害社会结果不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愿。
(2)放任:行为人有意纵容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避免,而是听之任之,危害社会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愿。
(二)犯罪故意的法定分类1、直接故意:明知会(必然/可能)发生十希望发生2、间接故意:明知可能发生十放任发生十放任的结果发生三、犯罪过失(一)概念和特征: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其特征是:1、以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为必要。
2 、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愿。
3、过失造成危害结果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刑法的规定。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1、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过失心理态度。
(1)认识因素: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应当预见有两层含义:a、行为人有预见的义务。
b、行为人能够预见。
(2)意志因素:疏忽大意2、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这种结果发生的过失心理态度:(1)认识因素: 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2)意志因素:轻信危害结果能够避免。
实例分析被告人乙,男,34岁,农民。
被告人乙在其承包的石炕里爆破采石。
因飞石落到刘某家的责任田里,双方争吵起来。
刘某说:“如果你再放炮,我就坐在炮口上,看你敢不敢点。
”被告人乙说:“你敢坐,我就敢点。
”刘某紧接着说:“我不敢坐就是大姑娘养的。
”被告人乙说:“我不敢点就是大姑娘养的。
”于是被告人乙将约2公斤的炸药包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
”刘某过去坐在炸药包旁边。
被告人乙拿起一根约60厘米长的导火索,用剪刀剪去约20厘米,当着刘某的面接上雷管插入炸药包内,点燃导火索后,被告人乙朝刘某喊了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现场。
此时,刘某向外挪动了一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爆炸了,刘某被当场炸死。
被告人乙的罪过形式是哪种?为什么?第四节犯罪客体一、概念及其含义犯罪客体是刑法保护的,为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体的划分(一)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二)直接客体:(1)简单客体(2)复杂客体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一)犯罪对象的概念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具体的人或具体的物。
犯罪对象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1、联系:在存在犯罪对象的犯罪中,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客体通过犯罪对象反映出来。
2、区别(1)形态特征不同;(2)定性作用不同(3)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不同;(4)受损状态不同;(5)对犯罪分类的作用不同第三章犯罪形态第一节停止形态一、概述(一)存在范围:直接故意犯罪(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划分:1、完成形态:犯罪既遂(既遂犯)2、未完成形态:(1)犯罪预备形态(预备犯)(2)犯罪未遂形态(未遂犯)(3)犯罪中止形态(中止犯)二、犯罪既遂(一)概念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犯罪已经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犯罪停止形态(二)类型1、举动犯:一经着手即标志完成的既遂形态2、行为犯:着手后行为发展达到特定状态而标志完成的既遂形态3、危险犯:着手后行为引起特定危险而标志完成的既遂形态4、结果犯:着手后行为引起特点危害结果发生而标志完成的既遂形态三、犯罪预备形态(一)概念和特征行为人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由于意志以为的原因而未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停止形态。
1、行为人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犯罪预备行为;2、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即在预备阶段停顿下来。
3、停顿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指是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客观存在或行为人自认为存在的主客观障碍。
(二)预备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2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犯罪未遂形态(一)概念和特征“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开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2、犯罪“未得逞”,即未完成犯罪。
完成形态类型的不同,“未得逞”的具体表现不同。
举动犯无未遂。
3、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二)未遂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