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脑卒中研究新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脑卒中,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而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卒中康复护理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首先,早期康复介入已成为共识。
以往,人们往往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开始康复护理,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发病后的 48 小时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加重,就可以启动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例如,通过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等简单的措施,能够为后续的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在康复护理技术方面,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崭露头角。
这些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提供精准的运动辅助。
与传统的人工康复训练相比,机器人辅助训练具有更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能够更好地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
而且,通过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康复治疗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训练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
通过创建虚拟的环境和任务,让患者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进行康复训练。
这种方式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比如,患者可以在虚拟的街道上行走、跨越障碍物,或者完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从而提高其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除了技术手段的创新,康复护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康复团队不再仅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还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康复过程中,充分倾听患者的声音,尊重其意愿和选择,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
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脑卒中的康复知识和自我管理方法,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
多学科协作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愈发重要。
康复护理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工作,而是需要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心理医生、营养师等多个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机器人辅助康复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康复 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准 确性和效率。
神经反馈疗法
通过神经反馈技术,帮助 患者自我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脑卒中后遗症。
运动疗法
通过针对性的运动训练, 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平 衡能力和协调性。
心理护理与支持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 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 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 大的负担。
脑卒中的护理需求与挑战
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 和心理支持。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需求多样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周期长,需要持续的护理和照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 心要求较高。
跨学科交流平台
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提高诊疗水平。
合作研究
鼓励多学科合作开展研究,探索脑卒中防治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与福祉
心理支持
关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 信心。
康复指导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康复等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某社区开展家庭护理培训,成功帮助多位脑卒中 患者在家中得到良好照顾,减轻家庭负担。
护理效果评估与反馈
评估指标
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康复效果等。
评估方法
采用量表、问卷调查、家属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反馈机制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效果持续优化。
最佳实践与经验总结
最佳实践一
详细描述
预防性护理着重于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 习惯等方式,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这包括定期监测血压 、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健康生 活方式的推广。
卒中模拟病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热点问题及预测方案
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卒中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疗 的 所 有 疑 似 急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患 者 ,其 中 报 告 了
如突发语言、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改变等,但最终证实
27.3%的 SM。而在另一项前瞻性研究中,Matuja 等[6]
为 非 卒 中 疾 病 的 临 床 综 合 征 ,称 为 卒 中 模 拟 病
中国医科大学
现为卒中样发病,与真性卒中临床特点相似,但实际为卒中模拟病(stroke mimics,SM)。SM 包含一系列病因
附属盛京医院
及疾病状况。尽管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对 SM 进行评估及快速识别,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
神经内科
接受了不恰当的治疗,由此带来了潜在的药物治疗风险,同时挤占急诊医疗资源。因此,早期准确地鉴别 SM
774
·综述·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December 2023, Vol.18, No.12
卒中模拟病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热点问题及预测方案
陈晓曼,
张硕
作者单位
摘要 急性缺血性卒中属于神经科急症,尽早治疗能够改善症状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一部分患者的症状表
估 ,SM 约 占 因 疑 似 卒 中 发 作 入 院 人 数 的 25% [4]。
限,导致一部分临床症状为卒中样表现的患者被诊断
Garg 等[5]在 2019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而经过最终临床确诊排除。这类
2013 年 8 月至 2017 年 12 月在急诊科接受阿替普酶治
偏瘫性偏头痛,除偏头痛症状外还可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异
165 例静脉溶栓的患者(其中 10 例 SM)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在接
脑梗的临床研究和新进展
脑梗的临床研究和新进展
背景
脑梗是一种急性脑卒中,由血管堵塞导致脑部缺血引起。
这种疾病常常在老年人中发生,并且往往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为了探讨脑梗发生的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我们在一家大型医院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的研究,纳入了50名确诊为急性脑梗的患者,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数据。
结果发现
我们的研究发现,血管狭窄(导致脑缺氧)和血栓形成(导致脑血管阻塞)是脑梗的两个主要机制。
此外,我们发现相对于其它治疗方法,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阿司匹林)在降低脑梗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此类药物可消除炎症反应和减轻病变的程度。
新进展
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也可能成为治疗脑梗的一种有效方法。
研究证实,通过将干细胞注射入脑部,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得到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总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在理解脑梗的病理生理特征、提高实际应用效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结果不仅有助于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也帮助患者更好的理解这种疾病及其相关治疗手段。
我们的下一步研究将在干细胞治疗领域推进进一步,以期获得更治疗脑梗的有效方法。
脑卒中康复研究新进展
对 于 B 的 每项 权 重 稍 加改 动 . 良 B 的 总分 仍 为 10分 。 I 改 I 0
1 2 2 K n v 自我 照 顾 指 数 : S o un en 由 h e ig报 告 的 K r y康 e m
复学 院 使 用 的 A L评分 系 统 , 包含 床 上 活 动 、 移 、 动 、 D 它 转 运 穿衣 、 人 卫 生 和 进食 6项 。 其 评 分 标 准 : 个 0分 为 完 全 依 赖 , 1 为大 部 分 帮 助 . 为 少 量 帮 助 和 ( ) 督 , 分 2分 或 监 4分 为完 全
预 后 判 断 有 了更 多 的 依 据 。一 般 将 脑 卒 中 恢 复 归 纳 为 损 伤
区 功 能 恢 复 和 远 隔 区功 能恢 复 两大 类 。 2 1 损 伤 区 功 能 恢 复 2 1 1 损 伤 细 胞 的恢 复 : 卒 中 后 几 天 内发 生 的 自 然 恢 复 . 脑 主 要 是 受 损 细 胞 的 恢 复 、 肿 的碱 轻及 坏 死 组 织 的 吸 收均 有 水
独立。
占死亡 总 数 1 % , 扳 于 恶 性 肿 瘤 和 心 脏 病 而 排 列 在 第 3 52 仅 位 。我 国 2 0 0 0年 居 民死 因 顺 位 , 市 地 区 的 脑 血 管 病 城 1 7 9 / 0万 . 村 1 5 2 / 0万 . 为第 2位 死 亡 原 因 。脑 2 61 农 1.0 1 均 卒 中的 1 月 生 存 率 为 7 % 一 9 % , 十 0 0 1年 生 存 率 为 5 %一 0 8 % , 活者 多数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障碍 而需 要康 复 治 疗 。 近 年 0 存 来 。 卒 中 康 复 已 成 为 康 复 医 学 研 究 的 重 点 之 一 c19 脑 9 7年
《2024年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范文
《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脑卒中的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现状疾病接受度是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反应。
在脑卒中患者中,疾病接受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当前,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存在以下问题:1. 认知水平低:部分患者对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缺乏足够的了解。
2. 情感反应消极:部分患者因病致残,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影响疾病的康复。
3. 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因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不能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康复效果不佳。
三、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因素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因素包括患者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如医疗资源分布、社会支持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患者的疾病接受度。
四、干预措施针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1. 提高认知水平: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脑卒中知识等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2. 心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3. 家庭支持:加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 社会支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五、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心理干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是改善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关键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和接受疾病,还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疾病的康复。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脑卒中概述 • 脑卒中护理的重要性 • 脑卒中护理的新方法与技术 • 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与教育 • 脑卒中护理的团队建设与协作 • 脑卒中护理的未来展望
01
脑卒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卒中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 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 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 网膜下腔出血。
03
脑卒中护理的新方法与 技术
综合性护理干预
01
02
03
自我管理教育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关于脑 卒中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措 施,以降低再次发病的风 险。
家庭支持和照顾
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和照 顾,确保他们在出院后得 到适当的照顾。
定期随访和评估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 估,以监测病情并调整护 理计划。
康复护理技术
物理疗法
包括运动疗法、理疗等, 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 平衡能力。
作业疗法
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 动(ADL)的练习,提高 生活质量。
言语和吞咽疗法
为有语言和吞咽障碍的患 者提供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
心理社会支持
心理干预
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应对 脑卒中的心理压力。
社会支持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包括就业、保 险、经济援助等,以减轻他们的经济 负担。
方法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耐心解答疑问 ,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意义
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 质量。
06
脑卒中护理的未来展望
脑卒中护理研究的重点领域
1 2
预防与康复
研究重点将放在如何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脑 卒中的发生,以及如何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 复身体和心理健康。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和康复护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学科综合干预: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干预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康复期间加入营养支持、心理治疗等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康复水平。
2. 技术支持康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多种康复训练,如行走训练、平衡训练等;脑神经调节技术也可以用于脑卒中的痉挛、运动障碍等症状的治疗。
3. 个性化康复护理:除了针对特定的康复需求,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也越来越受重视。
比如,针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脑卒中康复护理方案应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存在差异。
4. 在家康复护理: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进行康复护理。
这不仅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还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
总之,随着康复护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脑卒中的康复效果将会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领域的重大研究简介
脑卒中领域的重大研究简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脑卒中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以下是对其中一些重要研究的简介。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研究再灌注治疗是一种通过恢复缺血区的血流来减少脑损伤的治疗方法。
研究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两个方面。
溶栓治疗是通过使用药物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而机械取栓治疗则是通过使用机械装置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2.脑卒中预防和一级预防研究预防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一级预防是指针对未发生脑卒中的人群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3.脑卒中康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研究康复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神经功能恢复是指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和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4.脑卒中诊断和影像学技术进展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应用,为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同时,影像学技术还为脑卒中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深入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5.脑卒中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管理研究脑卒中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管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的重要措施。
研究主要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脏疾病等方面的管理。
针对不同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恶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6.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和新型治疗方法研究药物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纤药物等。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新进展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1 Jn2 ( ) 00 a 1 1
・
诊疗新技 术 ・
神 经 干细胞 移植 治疗 缺 血性 脑卒 中研 究 新进 展
叶 丽 莎 综述, 雪审校( 白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心脑内科 , 四川 泸卅 660 ) l400
N C治 疗缺血 性脑卒 中 的理 论基 础 S
可 分化构 成神 经系统 3种 主要 细 胞 即神经 元 细 胞 、 星
型胶质 细胞及 少突胶 质细 胞 的 能力 。 ( ) 3 自我 更新 和
发病 , 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挽
救 缺血半 暗带濒 临死亡 的神 经元 和促进损 伤后神 经功 能 的恢复 。 目前 , 床治 疗 上 主要 通 过超 早 期 溶栓 和 临 脑 神经保 护等措施 , 然部分 患者神 经功 能恢 复较好 , 虽 然 而仍有 5 % ~ 0 a d mu t・ i e e tai n poe ta . u a t m el h r p h o g x g n u n n o e o s a o e ta n lidf r n i t t ni1 Ne r lse c ls t e a y t r u h e o e o s a d e d g n u p— f o p o c e , r vd sa n w y f rt e te t n fic e c sr k . e r s a c d a c n n u a tm el r a h s p o i e e wa o h r a me to s h mi to e Th e e rh a v n e i e r lse c l s a d t i p lc to n te t n o s he c sr k r e iwe n hera p i ain i r a me tfric mi to e a e r v e d. Ke y wor ds: u a tm el ; rb a s h mi Ne r g n ss; lu a r ns l n ain Ne r lse c ls Ce e r lic e a; u o e e i Cel lrta p a tto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一)2024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一)引言概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脑卒中康复护理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新进展。
正文:一、辅助技术的应用1.1 立体电子游戏的应用:通过玩立体电子游戏,患者可以进行脑卒中康复训练,提高其日常生活技能和认知功能。
1.2 机器人辅助训练:采用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可以精确控制运动范围和力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协调性和肌肉力量。
1.3 脑机接口技术:利用脑机接口技术,通过与计算机的互动,患者可以实现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控制。
二、心理干预的创新策略2.1 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其负面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其康复效果。
2.2 心理社会支持介入:为脑卒中康复患者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减轻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2.3 节奏感知音乐治疗:通过节奏感知音乐治疗,促进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言语功能的恢复。
三、康复模式的创新3.1 社区康复模式:将康复过程转移到社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方便患者融入社会生活。
3.2 家庭康复模式:将康复过程延续至家庭,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
3.3 多学科团队合作:在康复过程中,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和互动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护理,提高康复效果。
四、药物治疗的创新4.1 神经干细胞治疗:采用神经干细胞治疗,可促进患者脑部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4.2 直接溶栓治疗:通过直接溶栓治疗,可以尽早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损伤程度。
4.3 微创手术治疗: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患者的恢复过程。
五、康复技术设备的进步5.1 运动康复设备:利用先进的运动康复设备,可以提供多种康复训练模式,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
5.2 肌电传导设备:通过肌电传导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肌肉活动情况,指导康复训练。
5.3 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可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康复训练环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患者压疮预防护理研究新进展
1 2・ l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1 0 1年第 8卷第 2 期 ( 0 下半月版
脑卒中患者压疮预防护理研究新进 展
陈 秀花
d i1 .99 ji n 17 o:03 6 /.s . 62—97 .0 12 .5 s 6 62 1 .0 08
压疮 (rsueucrP 是 由于皮肤 和皮 下组织 长时 间 pesr l ,U) e 受压 , 血液循环不 良, 导致 受压 局部 缺血而溃烂 甚至坏 死 , 多 见于 昏迷 、 尿失禁 、 营养 缺乏 、 长期 卧床等 不能 自主翻身 的重 病患者… 。患者卒 中后 出现 瘫痪 、 昏迷 、 知障碍 、 认 自理能 力 差, 极易发生压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 断深入 , 界各 国和地 世 区都根据国情制定了相应 的预 防实施指南 , 从全球范 围来看 , 压疮的发病 率与 l 5年前相 比没有下 降的趋势 l 。压疮 的发 2 J 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 而且降低患者 的生 活质 量, 长康 复 延 时 间, 严重时可 因感染 、 全身衰 竭而危及生命 , 且以瘫痪 、 昏迷 、 认知 障碍及年老 者居
叫 =1
纠
防压用具 、 警示教育等方面护理研究现状做 一综述 , 以期为临 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
I 压疮 的发 生 机 理
多, 患者长期卧床 、 肢体瘫 痪 、 不能 自行 翻身 , 年老体 弱 、 皮肤
Gre ,Sn h S ,Wi imsJ,e . A rn o sdc nrl d en RH ig J l a ta l 1 a d mie o tol e
t a ff u e s v ru e e e s o u mo ay r h b l ai n r lo r we k e s s s v n we k p l n r e a ii t i o f t o
脑卒中预防和护理新进展
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分类和控制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低出生体质量、种族差异、
遗传性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证据充分及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
证据不充分或潜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偏头痛、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
新指南提到有关急诊科的一级预防推荐意见:
戒烟,筛查房颤、高血压、药物或酒精滥用 并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
年12月2日, 心脏协会(AHA) / 卒中协会(ASA)发布了最新的“缺 血性卒巾一级预防指南”是该指南自 2006年以来的更新
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是:对有脑卒 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高危人群进行早 期干预,通过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积 极控制各种可控危险因素,达到脑卒中不 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控制危险因素
❖ 血压控制 :安慰剂对照的多项随机研究表明,控制高血压 可使中风相对危险下降35%~45%,其中收缩压下降5~6 mmHg,治疗3年后中风发生率下降42%,而且降压治疗降 低脑卒中事件的发生主要与血压降低的幅度相关,而不是与 药物种类有关。血压的降低与脑卒中危险降低呈剂量反应相 关性,每降低收缩压10mmHg可降低脑卒中危险31% ,目 前多建议联合用药降压
年 (AHA) /(ASA)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亦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但是没有证据提示其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优于CEA,而且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一个
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仅支持抗凝药用于有心源性栓塞危险的患者,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不推荐首选口服 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和TIA复发。 年12月2日, 心脏协会(AHA)/ 卒中协会(ASA)发布了最新的“缺血性卒巾一级预防指南”是该指南自2006年以来的更新 指南继续秉承“以个体化患者为导向” 的卒中预防路径,并再申明,“能够确定高危或有卒中倾向的个体,并以其为目标进行特异性 预防,而降低卒中风险”
脑卒中研究现状
脑卒中研究现实状况背景: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难治性疾病,含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根据现在发展趋势,脑卒中所造成全球死亡人数将在达成650万2030年达成780万,且大多数将发生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据卫生部统计,中国也是脑卒中高发大国,每十二个月新发病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后造成乡居民死亡第三杀手。
存活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一样程度致残,重度致残者约占40%。
全国每十二个月用于该病诊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脑卒中是一个忽然起病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关键病因之一。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60%~70%。
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血流供给中止,能量耗竭,立即引发缺血中心区脑组织损伤和部分脑功效丧失.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伤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缺血中心区脑细胞因为血流供给中止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坏死,而缺血半暗带因为旁系血管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对于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瀑布级联反应和缺血再灌注后病理改变,才是造成脑损伤关键原因.脑缺血发生后首先引发能量生成障碍,其次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号后释放大量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含谷氨酸和其它兴奋毒性因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和各自受体作用引发兴奋性毒性.能量代谢障碍首先诱导线粒体损伤和氧化自由基发生,氧化自由基则促进了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其次造成离子泵功效障碍,造成大量Na+Cl-Ca2+内流,离子稳态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破坏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和其它炎症因子释放,造成细胞骨架破坏和DNA断裂.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和炎症因子等共同作用则造成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现在脑卒中诊疗现实状况1 卒中单元(strokeunit,SU) 全方面及综合诊疗2 溶栓诊疗(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诊疗应作为ACI 超早期诊疗首选方法)3 超声溶栓4 动脉取栓5 抗血小板聚集诊疗6 抗凝诊疗7 降纤诊疗8 神经保护及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 保护9 幕上恶性半球脑梗死减压诊疗术10 中药诊疗11 远程卒中医疗系统12 干细胞诊疗13 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endarterectomy,CEA) 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stenting,CAS)然而不管哪种诊疗方案其关键目标均为: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 半暗带) , 使闭塞脑动脉再通, 恢复梗死区血液供给, 预防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时间窗成为制约抢救、诊疗及预后关键原因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诊疗应作为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诊疗首选方法。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救与脑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新进展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救与脑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新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300万人因脑卒中而死亡或残疾。
而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据了脑卒中的绝大多数,因此,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指导临床诊治工作,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该指南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专家经验,着眼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为医生提供了规范化操作的指导。
首先,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措施,《指南》明确了急救人员在到达现场后的首要任务是迅速评估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
如果患者陷入昏迷状态,要保持气道通畅,并尽快实施静脉溶栓治疗。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及时进行血压监测和控制,并尽快转运到具备脑卒中治疗条件的医院。
其次,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指南》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上,患者常常出现突发性的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活动不协调等症状。
而在影像学检查上,脑血管造影和颅脑CT等技术则有助于明确脑卒中的类型和病因。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指南》提出了脑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新进展。
脑血管再灌注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术等方法,恢复患者脑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以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的目的。
该治疗方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脑血管再灌注治疗中,机械取栓和溶栓是常见的方法。
机械取栓是指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术,将栓塞物从血管中取出,恢复血流通畅。
而溶栓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栓子溶解,恢复血流。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日常护理中,及时评估和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脑卒中康复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stroke),也可称为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s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1]。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
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和综合抢救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有显著下降,而致残率反呈增加趋势,达80 %以上,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
据WHO 资料,脑卒中患者经正规神经康复治疗后,第1年末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者高达60% ;在康复活动中需要帮助者仅占20% ;需较多帮助者占15%;完全依靠帮助者只占5%[3]。
因此采取正规神经康复,减少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将着重阐述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进展。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进展康复治疗的进展根据国内外资料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
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
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
脑卒中广泛应用的康复治疗包括Bobath 技术、Brunnstrom 技术、Rood 技术、神经发育疗法等,这些方法患者在生活环境中常不能较好的发挥作用,近几年研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运动想像疗法( MIT) 等,下面予以分述。
1.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MRP)20世纪80年代初由澳大利亚学者Carr 提出,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主要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遵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科学完整的方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在过去,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头颅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潜在的出血原因。
此外,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等磁共振技术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血流灌注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神经介入技术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出血部位的血管内,阻塞出血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
例如,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过去,止血药物在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新型的止血药物,如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细胞,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手术治疗仍然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开颅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对于出血量较大、脑疝形成的患者,仍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
音乐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最新进展研究
音乐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最新进展研究摘要: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与语言的进化有着语言学上的关联。
音乐疗法(MT)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手段,它具备跨皮层的能力,在皮层下大脑区域参与听觉、认知、运动和情感功能。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音乐疗法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一种有前途的工具。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描述音乐疗法的定义、研究背景、探讨音乐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以期为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认知和心理社会功能的的康复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音乐疗法、脑卒中、康复治疗引言:1.音乐疗法1.1音乐疗法的定义及发展音乐疗法的概念首先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1]提出,随后于1890年被奥地利医生利希滕达尔接受并转化为“音乐医生”的观点,于1914年由美国医生埃文·凯恩(Evan Kane)首次将音乐疗法应用于外科手术[2],他认为这是一种最佳方法,可以“让患者平静下来,转移他们对恐惧的注意力”。
1940年代,音乐疗法在美国被正式承认为辅助疗法。
1944年,音乐治疗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50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音乐治疗学的国家协会,专事探讨、推广音乐治疗,并出版论文集及定期刊物。
音乐疗法在中国起步较晚。
1979年,美国医学博士刘邦瑞教授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
这是欧美音乐疗法首次引入中国,开创了中国音乐疗法的建设。
此后,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成立积极促进了音乐治疗的发展。
然而,布鲁西亚将音乐治疗定义为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而不仅仅是音乐欣赏,其中治疗师采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和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治疗关系作为治疗的动力,以帮助患者实现完全康复的目标[3]。
在20世纪以后,由于神经科学和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一个新的音乐治疗学科领域建立起来了,在国际上通称为神经音乐治疗(NMT)。
1.2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随着音乐神经科学的进步,揭示了音乐的听觉、认知、情感和运动处理的广泛皮层和皮层下网络[4]及其通过音乐训练的可塑性[5]。
脑卒中中西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脑卒中中西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胡钟竞【摘要】脑卒中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患者一般在病情稳定后还会留有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后的正常生活.基于此,本文就脑卒中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研究,综述如下.【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17【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脑卒中;治疗;中西医【作者】胡钟竞【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近年来,国内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在降低急性期脑血管疾病病死率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当前仍然缺乏有效抑制脑卒中疾病发病的手段。
因此,仍有必要继续加强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1 脑卒中概述1.1 脑卒中发病情况: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性脑卒中及脑卒中预兆等,其发病因素包括血管性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种族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6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00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165万人。
同时,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可以说,加强对脑卒中治疗的研究,刻不容缓。
1.2 半月带理论与脑卒中:脑梗死缺血半暗区是相对于中心梗死区而提出的,缺血后3~4 min,缺血中心部位(中心梗死区)即发生不可逆转性的变性坏死。
1981年,Astrup进一步定义缺血半暗区为:脑缺血后坏死周围的脑组织,其血流灌注水平低于维持正常脑功能的血流水平,但高于引起脑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的脑血流水平。
这部分组织,具有双向改变的可能,既可通过改善脑血流量使半暗区的功能恢复,也可能由于脑血流量得不到改善而进一步发展为坏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 • 2012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2年ESC房颤指南更新
使用CHA2DS2-VASc 而不是CHADS2 积分系统 来预测卒中风险
−tPA至超声溶栓启动中位时间(IQR)为22分钟。 −所有患者均可耐受2小时超声治疗,并且无患者发生sICH。 −目前尚无与在研装置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从国际房颤指南看卒中预防策略的变迁
•房颤卒中风险评估理念的变革 •首次引入HAS-BLED 出血风险评分 •新型口服抗凝药地位提升
2012年更新的房颤指南
脑卒中研究新进展
主要内容
• 从撒切尔死因说起。 • 新型联合溶栓装置。 • 心源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新发现。 • 2013国际卒中大会(ISC) 热点问题。 • [AAN 2013]第65届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热点
速递。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4月 8日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
新型免提超声装置与tPA联合溶栓安全有效
Cardiac failure 心力衰竭
1
HTN
高血压
1
Age ≥75 y
年龄
1
Diabetes
糖尿病
1
Stroke
中风
2
CHA2DS2-VASc
危险因素
积分
Cardiac failure
心力衰竭
1
HTN
高血压
1
Age ≥75 y
年龄
2
Diabetes
糖尿病
1
Stroke
中风
2
Vasc dz (MI, PAD, aortic ath) 血管病变
该评分的目的并不是让出血高 危患者不接受抗凝治疗,而是 及时寻找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 素(IIa,B)
应当处理可纠正的出血风险 因素,如血压、INR波动、 药物、饮酒等(IIa,B).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ASA/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尤 其是老年患者单用ASA)发生 大出血的风险与口服抗凝药 相似(IIa,B).
欧洲房颤指南 --至少有一个卒中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应首选口服抗凝药预防卒中
初步评估: CHADS2评分≥2 CHADS2评分 < 2
口服抗凝药物 CHA2DS2-VASc
Cardiac failure 心力衰竭
1
Stroke
中风
2
HTN
高血压
1
Vasc dz (MI, PAD, aortic ath) 血管病变
9.8 9.6
6.7
6.7
0 1.3 2.2 3.2 4.0
012 34 5 67 8 9
CHA2DS2-VASc 积分
新指南建议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筛选真正低卒中风 险的患者(如年龄<60岁的孤立房颤患者),而非高 风险患者。
由于CHA2DS2-VASc评分系统较传统的CHADS2评分纳入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在 一项队列研究中发现CHADS2=0的患者在新的评分系统中分别评为0分,1分,2分, 3分1年内累积卒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84%,1.75%,2.69%,3.2%。由此可见很 多CHA2DS2评分低危患者并非真正的低危患者。新评分系统更有利于甄别真正的 低危患者,同时可用于房颤消融术后患者的评估。
危险因素
慢性心衰/左心功能障碍(C)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老
糖尿病(M)
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
血管疾病(V)
年龄65–74岁(A)
性别(女性)(Sc)
总分
CHADS2
1 1 1 1 2
6
CHA2DS2-VASc
1 1 2
1新
2 1 1 1 9
房颤-中风危险分层
CHADS2
危险因素
积分
CHA2DS2-VASc评分系统有二个主要优点:能更精确发现那些低风险患者,可 以减少过度治疗。也能发现高危患者,以减少治疗不足。
指南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以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 者的卒中风险(IA).
平衡卒中/出血风险---HAS-BLED出血风险积分
HAS-BLED出血风险积分
字母
1
Age ≥75 y
年龄
2
Age 65-74 y
年龄
1
Diabetes
糖尿病
1
Sex category (female)
女性
1
风险分层 高 中
低
Camm et al, 2010
CHA2DS2-VASc 评分 ≥2
抗栓治疗 口服抗凝药物
1
口服抗凝药物 或 阿司匹林
(首选口服抗凝药物)
1
Age 65-74 y
年龄
1
Sex category (female)
女性
1
积分
0 1 2 3 4 5 6
年中风率 (%)
20
1.9
中风率 %
2.8
15
4.0
5.9
10
8.5
5
12.5
18.2
0
Lip GY, Halperin JL. Am J Med. 2010;123(6):484-488.
CHA2DS2-VASc 积分与年中风率 15.2
临床特点
积分
H
高血压
1
A
肝肾功能异常(各1分) 1或2
S
卒中史
1
B
出血史
1
L
INR值波动
1
E
老年(>65岁)
1
D
药物或嗜酒(各1分) 1或2
最高值9分
积分≥3分,提示出血高危!
非瓣膜性AF患者在给予抗凝 治疗前应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IA) 推荐采用该评分评估出血风 险,>=3时提示高风险,开 始抗凝或抗栓治疗后需谨慎 随访并定期复查(IIa,A)
2012国际卒中大会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新型免提超声溶栓装置与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新型免提超声装置与tPA联合溶栓安全有效
•免提经颅超声和全身t-PA脑出血联合溶栓(CLOTBUST-HF)研究 •多中心、开放标签、前导性安全研究 •研究对象: 由近端颅内血管阻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研究方法: 接受标准剂量IV tPA治疗,并在其后立即接受2小时2-MHz超声治 疗 •评估内容: TCD或CT血管造影对治疗前后血管开放性和再通情况进行评估
2小时收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90天时统计改良Rankin评分(mRS)
新型免提超声装置与tPA联合溶栓安全有效
•结果
−共有2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性60%,平均年龄为63±14岁,中位 NIHSS=15)。
−治疗前动脉阻塞部位:70%为大脑中动脉(MCA),15%为颈内动脉(ICA) 末端,15%为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