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和中风,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我国现有卒中后存活患者700 万人,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00 万人,同时有165 万人因卒中死亡,因卒中死亡人数占所有死因的22.45%。卒中后存活患者中有70%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残。

1 吸烟与卒中

大量的研究证实,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与卒中呈现剂量反应关系,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将越高。长期大量吸烟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下降及动脉粥样硬化加快,从而增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有研究结果显示,人群中26%缺血性卒中由吸烟所致,对吸烟进行有效干预,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可以减少25%以上。

2 卒中后抑郁(PSD)

发生于卒中后,表现出卒中症状以外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常伴有躯体症状。最近一项针对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Meta 分析表明,各型脑卒中后抑郁的总患病率为33.5%,其中严重抑郁症占17.7%,轻度抑郁症占13.1%,心境恶劣占3.1%。

3 PSD药物治疗

3.1 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

选择性抑制突触前5-HT能神经末梢对5-HT的再摄取而产生疗效,为目前一线抗抑郁药,临床代表性的药物包括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

3.2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具有5-HT和NE双重再摄取抑制作用,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3.3 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

通过增强NE、5-HT递质并特异阻滞5-HT2、5-HT3受体,拮抗中枢NE能神经元突触前膜α2受体及相关异质受体发挥作用,代表药物为米氮平。

3.4 三环类抗抑郁剂

通过抑制5-HT和NE的再摄取,也有M1、α1和H1受体阻断作用,起效较快,但副作用强,代表药物为:阿米替林、丙咪嗪、氯米帕明、多塞平。

4 国内临床研究现状

5.展望

PSD的治疗以脑卒中及其二级预防为主附图: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参考流程

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脑出血 健康网讯: 张苏明殷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医学研究中心、 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430030) 脑出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但目前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 法,同时对基础研究也远远地落后于脑缺血。近年来脑出血的研究又有新进展,结 合国内及我中心近年来的工作对脑出血系列研究综述如下。 一、脑出血的动物模型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脑出血动物模型,种类较多,运用的动物有狗、猫 、猪、兔、猴、猿、狒狒及啮齿类等,常用的主要有四大类型,不同的类型均有各 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注入胶原酶 该方法是在立体定位下用微量注射泵向脑组织中注入VII型胶原酶溶液,引导

脑出血。胶原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能够分解细胞间基质和血管基底膜上的胶原蛋 白,破坏血脑屏障。血管壁受损后引起渗血,血液逐渐集聚,约4h出血区融合成血 肿。血肿的大小由胶原酶的量决定。1990年由Rosenberg等首先报道,注入0.5U凝 血酶于200~300克SD大鼠的尾状核。1998年Clark等注入0.07U胶原酶于26~36g的 雄性Swiss albino小鼠尾状核内制成脑出血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所产生的出血 大小、形态及部位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出血,出血区为 弥散性渗血区,与临床自发性脑出血的血肿性状不同。Chesney认为该模型适于脑 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评价,不宜用于血肿的演变、血肿及其分 解产物的作用研究。我们已进行了这种模型的基础研究。 2.直接注血 有注入动脉血,亦有注入静脉血。1994年Yang等在立体定位下将100μL新鲜的 自体动脉血注入250~350g的SD大鼠尾壳核内,制成自体血脑出血模型。该模型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回顾

200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回顾 2010年4月第7卷第1O期?专家论坛? 200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回顾 胡文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20)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回顾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一005—04 较之2008年脑血管临床研究领域多项大型随机对照试 验的发表,2009年则相对平静,但更为细化的研究和既往大 型研究的再分析,带给我们的启示可圈可点.现就2009年缺 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救治领域发表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回顾. 1溶栓 2008年发表的欧洲合作组急性脑卒中研究11I(European CooperativeAcuteStrokeStudym,ECASSm)的研究结果再 度证实了静脉tPA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将溶栓时 间窗扩展到4.5h【l】,而国际卒中溶栓登记处溶栓安全执行组 织(SafeImplementationofThrombolysisinStroke-International StrokeThrombolysisRegister.SITS—ISTR)研究也认为.缺血性 卒中发生3~4.5h内使用tPA仍然是安全的田. 上述研究结果的发表,直接促成了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对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的更新,提出对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静脉tPA溶栓治疗扩展时间窗的建议,该建议认 为对发病3h内的患者,应遵循早期的指南推荐,虽然已 经有更长时间窗的证据,但由于越早期治疗,获益越多, 应避免评价的延误和延期给药.对发病3~4.5h接受治疗 的患者.除满足3h溶栓的入选标准外,还要排除如下患

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讲座与综述? 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高志国,武利平,武利峰,李丹 作者单位:050300 河北省井陉县医院外一科 【关键词】 脑出血;高血压性;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96(2014)07A-0198-02 脑实质内的出血称为脑出血。虽脑出血可来源于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的坏死、破裂,但以动脉出血最为多见而重要。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占10%~20%,80%脑出血患者发生于大脑半球,其余20%发生于脑干、小脑、硬膜内、硬 膜外、蛛网膜下隙和脑实质内[1] 。非损伤性脑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系指脑内的血管病变、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他可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 虽不少,但发病率却不多[2] 。故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简述。1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50岁左右高血压患者,少数发生于30余岁。脑出血发病通常是在白天使劲排便、过度用力等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过分兴奋等脑力紧张活动时,但有时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除有高血压症状外,如头痛、头昏、工作效率差、鼻衄等,平时身体无异常。脑出血除极少数患者在出血前数小时或数日诉有瞬时或短暂说话含糊不清、手脚动作不便 或意识模糊等脑部症状,发生前常无预感[3]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起病急骤,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很少经较长病程发展到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出血部位、出血范围、机体反应、全身情况等。发病时常突然头部剧烈疼痛,随即呕吐频繁,重者并发胃肠道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继则意识逐渐模糊,常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意识转为昏迷[4] 。面色潮红或苍白,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沉带有鼾声,重则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血压升高,全身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偶见抽搐等。如脉搏增快,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则生命危险。患者在深度昏迷时四肢呈迟缓状态,局灶性神经体征不易确定。如昏迷不深,或在起病后数日进行检查可能发现 局灶性神经受损体征及轻度脑膜刺激症状[5] 。2 辅助检查2.1 血液 脑出血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增高,超过 10×109 /L以上者占61.0%~86.3%;尿素氮、肌酐均可较正常为高。2.2 尿液 急性脑血管病时常可发生轻度糖尿与蛋白尿。2.3 脑脊液 脑出血由于脑水肿而颅内压力一般较高。如临床诊断明确,则不进行腰椎穿刺以防脑疝。疑有小脑出血者更不能进行腰椎穿刺。如出血与缺血鉴别上存在困难时应谨慎进行腰椎穿刺。脑出血患者的脑脊液,在发病6h后80%以上由于血自脑实质内破入到脑室、蛛网膜下隙系统而呈血性;蛋白增高,脑脊液压力一般高于200mmH2O。由于脑实质内出血不一定均流入脑脊液或需数小时才破入脑室蛛网膜下隙系统,故脑出血起病初期,腰椎穿刺时脑脊液中可无红细胞,但数 小时后复查脑脊液仍不含血者仅占10%左右[6] 。2.4 CT CT是确认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早期血肿在CT上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MRI对幕上出血 的诊断价值不如CT,对幕下出血的检出率优于CT。MRI的表现主要取决于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发病1d内,血肿呈T1等或低信号,T2呈高或混合信号;第2天至1周内,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低信号;第2~4周,T1和T2均为高信号;4周后,T1呈低信号,T2为高信号。CT和MRI,不仅能早期显示颅内、脑内出血的部位、范围、数量,明确鉴别脑水肿、梗死,了解血肿溃破进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隙,有助于处理的决策和诊断预后,有时也能提示病因,如血管畸形、动脉瘤、肿 瘤等[7] 。3 诊 断3.1 诊断要点 关于病因诊断,因自发性脑出血中绝大多数为高血压病所致,故一般多无困难。但需注意,除高血压外,还有许多其他较不常见的病因可引起脑出血。有时高血压只是引起脑出血的一个触发因素,而脑血管病变另有原因。有时血压过高是继发于脑出血后颅内压增高的代偿现象而非高血压病,所以临床上见到脑出血患者时,不能单凭一次血压检查结果偏高就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尤其是对50岁以下发病的青壮年患者更应全面考虑有无其他病因存在。对脑出血患者应加强整体观念,在了解全身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脑出血的部位,病情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在和可能的病因,以及时抢救和 治疗[8] 。3.2 鉴别诊断 在患者情况不允许或尚无条件进行理想的脑成像检查时,为鉴别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死),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少见于脑出血而较多见于脑梗死。(2)卒中早期的意识障碍与局灶症状的相对严重程度有助于鉴别。一般说来,意识障碍较轻而局灶症状较重者以脑梗死的可能性为大,反之则支持脑出血的诊断。(3)临床鉴别不明确而又需考虑采用特殊疗法时,应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起病6h后,只有10%左右的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不含血液,但压力大多增高。少数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压力亦可增高而含血,但离心沉淀后其上清液因常有红细胞溶解而略呈橙黄色。(4)卒中早期(24h内)颅脑超声波检查,有明显中线偏移者以脑出血的可能性为大。病程稍晚时,脑梗死伴有脑水肿则亦可出现中线偏移。4 治 疗 如病情和检查所见均难以鉴别时,则暂按脑出血处理较为安全,同时严密观察随访,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已发生脑出血的患者,首先应加强卒中急性期的一般处理。同时,根据病情采取以下治疗。4.1 急性期治疗4.1.1 一般治疗:(1)首先要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确定局灶神经功能损伤,检查是否并发有压疮,注意外部创伤征象。同时控制血压、高颅内压、控制体温、预防癫痫。(2)开放气道,纠正呼吸、循环,必要时气管插管。全面护理、监护。(3)通过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测定发现有缺氧

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和中风,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我国现有卒中后存活患者700 万人,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00 万人,同时有165 万人因卒中死亡,因卒中死亡人数占所有死因的22.45%。卒中后存活患者中有70%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残。 1 吸烟与卒中 大量的研究证实,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与卒中呈现剂量反应关系,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将越高。长期大量吸烟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下降及动脉粥样硬化加快,从而增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有研究结果显示,人群中26%缺血性卒中由吸烟所致,对吸烟进行有效干预,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可以减少25%以上。 2 卒中后抑郁(PSD) 发生于卒中后,表现出卒中症状以外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常伴有躯体症状。最近一项针对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Meta 分析表明,各型脑卒中后抑郁的总患病率为33.5%,其中严重抑郁症占17.7%,轻度抑郁症占13.1%,心境恶劣占3.1%。 3 PSD药物治疗 3.1 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 选择性抑制突触前5-HT能神经末梢对5-HT的再摄取而产生疗效,为目前一线抗抑郁药,临床代表性的药物包括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 3.2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具有5-HT和NE双重再摄取抑制作用,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3.3 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 通过增强NE、5-HT递质并特异阻滞5-HT2、5-HT3受体,拮抗中枢NE能神经元突触前膜α2受体及相关异质受体发挥作用,代表药物为米氮平。 3.4 三环类抗抑郁剂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 脑出血是目前神经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并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医学在治疗脑出血这一病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早期治疗脑出血一直都是采取降压止血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重组凝血因子VIIa的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方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所选取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篇文章就对目前脑出血治疗方法以及早期的降压止血的治疗方法做一个具体的研究。 标签: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方法;进展 脑出血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脑卒中亚型,脑出血的发生是自发性的,并非外伤的出血,其中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面,医学在治疗脑出血病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进展[1]。治疗方面除了卒中单元治疗手段和康复治疗手段被科学证实对治疗脑出血有效以外,其他治疗脑出血的方法都不能很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虽然说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并不是很有效,但是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共同进步,人们对于脑出血病症越来越了解,同时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新型的治疗脑出血的方法[2]。下面就对治疗脑出血的一些方法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1 治疗方法 1.1早期的降压治疗方法脑出血引发的一个最常见因素就是高血压,早期在治疗脑出血时一般将降压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近一段时间运用降压治疗方法治疗脑出血患者的实验表明,降压治疗方法是可行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耐性好,能够减少患者的血肿扩大,并且实验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后并没有出现神经恶化和其他各种副作用[3]。但是研究者并没有立即肯定降压治疗方法,站在医学的严谨性角度来看,早期对于脑出血患者采取的降压治疗方法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研究的第二阶段对28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对这2800例患者实施早期降压治疗方法,并且从多个方面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最终的研究表明早期降压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的。但是由于目前的治疗方法都是根据专家的推荐,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对于早期降压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好坏[4]。 1.2手术治疗方法 1.2.1单纯神经的内镜手术主要就是结合B超的定位、定体和定向技术,将内镜直接导入到患者体内血肿的中心位置,这种手术的时间很短,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很小。这种直观的操作可以很好地控制在患者体内对血肿进行操作,不会对患者血肿的内壁造成伤害[5]。但是这种方法的操作空间很小,对于血肿大出血现象很难控制,研究表明单纯神经的内镜手术很好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比内科治疗的效果要好很多,患者的术后恢复也比内科治疗要好。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病率为()/万患病率为()/万死亡率为()/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存活者中%遗留严重残疾。 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类:①依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将不足小时者称为TIA超过小时者称为脑卒中。 ②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小卒中、大卒中和静息性卒中。 ③依据病理性质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病因病机】一、中医病因病机(一)文献报道有风、火、痰、瘀、虚多种认识。 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的发展过程。 唐宋以前医家多主外因论金元以后的医家多持内因论。 现代认为由内风所致。 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提出脑卒中是在气血内虚基础上因忧思恼怒、劳倦内伤、嗜食烟酒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生的。 毒邪的作用。 (二)脑卒中的病因:平素积损正衰精气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为发病基础情志失调、饮酒饱食、劳逸不当为致病之因。

情志失调:平素忧郁恼怒风阳上亢。 或烦劳过度志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肝风内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骤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卒然发病者。 饮食不节:精气亏虚:中风诱因:①情志剧变:如暴怒、暴喜或过悲等②劳倦过度:包括房劳、排便用力等③暴饮暴食:如饮酒过多特别是饮烈性酒或饮食过饱等④跌仆。 前三点既是中风的诱发病因也是中风的原发因素。 一般说来中风的发病都有明显的诱因。 (三)脑卒中的病机变化病位在脑: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二、现代医学有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一)病因:全身性血管病变、局部脑血管病变及血液系统病变:、血管壁病变①动脉硬化:是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或易于破裂。 ②动脉炎: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 ③先天性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 ④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 ⑤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

脑出血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治疗进展 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收入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死亡率达30~50%[1]。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tPA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1 流行病学和病因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的过程,发病率为10~30/10万,全球每年发病200万人,占每年新发卒中的10%~15%[2]。可能是由于同期老年人口的增长,脑出血的入院率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8%[3]。脑出血患者常有慢性高血压病史,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史。脑出血在中国人,日本人,墨西哥裔、拉美裔、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人群中更常见[4]。 根据出血的原因不同可将脑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小动脉破裂或慢性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小动脉损害引起的出血。继发性脑出血是指由外伤、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有着相似的病理改变[5]。 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脑出血常发生在脑叶、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由此直接导致的脑出血可占到60%~70%[6]。慢性高血压可导致脑小穿支动脉变性、断裂和纤维素样坏死,从而最终导致自发性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点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和小脑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中小型动脉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血管变脆、破裂。 载脂蛋白-E基因变异的脑淀粉样血管病会引起老年散发性脑出血;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会引发年轻家族性脑出血综合征[7]。白质异常(如脑白质疏松症)则会同时增加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的风险,表明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之间存在共同的血管发病机制[8]。酗酒和低胆固醇血症也会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出现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可能提示预后不良[9]。 2 病理生理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组织发生水肿,细胞凋亡、坏死,并有炎症细胞浸润[10]。血肿引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局部组织的变形造成缺血、神经递质释放、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膜除极化。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程度决定了损伤是一过性的代谢抑制,还是细胞肿胀、进而细胞坏死。凝血过程的产物和血红蛋白分解物介导了继发性级联反应。凝血酶在血肿形成4小时后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后者释放的产物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凋亡[11]。

进展性卒中

概念: 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是指发病后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卒中,表现为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或出现同一血管供血区受损的新症状,可持续数天至2周以上,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 发生率: 国内的资料则显示前循环SIP约为28%,后循环SIP约为54%。 另外,SIP最常见于腔隙性脑梗死和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少见于栓塞性脑梗死;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并非是腔梗,而是再次梗塞。并且,在发生病情恶化的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中,有50%以上的病人是在发病后最初24h内出现的。 危险因素: SIP的危险因素和发生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目前认为SIP可能是多种因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不同作用所产生的多样状态的组合。 1、糖尿病 高血糖作为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能够导致或加重脑梗死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首先,高血糖能够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损害内皮屏障,进而导致血管壁的破坏,加重脑梗死症状。 再者,长期糖尿病可使脑血管发生弥散性病理改变,动脉弹性降低,血流灌注减少,同时高血糖症易出现血粘度改变,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从而影响脑微循灌注,使脑梗死加重。 另外,近年来的国内外有关研究还发现,在超负荷血糖的条件下,机体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的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的含量增加,这将造成广泛的微血管损伤,导致糖尿病性“腔梗”的发生,而糖尿病性“腔梗”所致的脑组织缺血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ICAM的表达,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这可能是糖尿病导致SIP的一个重要机制。 2、缺血区的脑血流量降低 临床上脑梗死患者早期血压下降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可能为:①不适当的降压治疗;②发病后血管调节功能障碍。 血压下降所致脑梗死加重的机制可能是脑动脉硬化病变(尤其是大血管的病变)可导致狭窄远端血流灌注减低,从而使侧支循环不良的部位易发生梗死,故有些患者尽管血压很高,但血压略有下降症状即可加重;特别是脉压差小的患者血液动力学机制可加重半暗区的缺血有关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发现SIP组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或颈内动脉末端狭窄。目前认为SIP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并且现已有证据表明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两种病变共存的患者合并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比率远较正常人为高。 ,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进展性卒中,由此认为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是SIP的主要病因之一。另外,动态血压监测证实,急性脑卒中后开始24小时血压波动明显,1周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血压能够自然回落到正常范围。故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即使不作降血压处理,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也会自然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 在一定动脉压范围内,脑血流量可自动调节,主要与动脉灌注压即动脉平均压有

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6年来收治的3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体温、血压、纤维蛋白原、血常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展性卒中的体温、血压、纤维蛋白原、血常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院时体温、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常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相关。 标签:进展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 进展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缺血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在发病6h后呈阶梯式加重趋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1分,病程可长达1w,甚至更长时间。进展性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及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会大幅度增加患者的远期致残率和死亡率,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甚至引发生医患纠纷。因此认真探讨分析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达到防治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至2009年以来收治的3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选择相同时期3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01月~2015年06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进展组。将相同时期住院就诊的3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30例进展组中,男19例,女11例。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发病时间在72h以内入院,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评分下降1分以上;无意识障碍;排除TIA和心房纤颤者;既往无相关疾病或者无临床症状者;经头颅CT和/或者MRI检查排除脑出血,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无严重的精神疾病。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诊断标准:发病后1w内病情无明显进展。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估,评分下降1分及以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检查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肾功能、心肌酶谱,行头颅CT检查,后逐步空腹血糖、血脂、餐后2h血糖、颈部血管彩超、颅脑MRI等检查。 1.3观察内容①体温:监测患者入院24h内体温变化,观察是否有发热等; ②血压:记录患者发病72h收缩压、舒张压,了解其基础血压水平;③血常规:入院后24h内急查血常规,记录其白细胞数值;④凝血功能:特别是入院24h 内纤维蛋白原水平;⑤血糖:監测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及次日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⑥梗塞部位:头颅CT/MR报告梗塞部位、大小及新鲜程度;⑦血脂:入院次日血脂情况;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⑧颈部血管彩超:记录

进展性卒中病因及治疗

进展性卒中病因及治疗 概念: 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是指发病后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卒中,表现为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或出现同一血管供血区受损的新症状,可持续数天至2周以上,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 发生率: 国内的资料则显示前循环SIP约为28%,后循环SIP约为54%。另外,SIP 最常见于腔隙性脑梗死和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少见于栓塞性脑梗死;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并非是腔梗,而是再次梗塞。并且,在发生病情恶化的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中,有50%以上的病人是在发病后最初24h 内出现的。 危险因素: SIP的危险因素和发生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目前认为SIP可能是多种因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不同作用所产生的多样状态的组合。 1、糖尿病 高血糖作为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能够导致或加重脑梗死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首先,高血糖能够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损害内皮屏障,进而导致血管壁的破坏,加重脑梗死症状。 再者,长期糖尿病可使脑血管发生弥散性病理改变,动脉弹性降低,血流灌注减少,同时高血糖症易出现血粘度改变,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从而影响脑微循灌注,使脑梗死加重。 另外,近年来的国内外有关研究还发现,在超负荷血糖的条件下,机体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的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的含量增加,这将造成广泛的微血管损伤,导致糖尿病性“腔梗”的发生,而糖尿病性“腔梗”所致的脑组织缺血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ICAM的表达,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这可能是糖尿病导致SIP的一个重要机制。 2、缺血区的脑血流量降低 临床上脑梗死患者早期血压下降是进展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可能为:①不适当的降压治疗;②发病后血管调节功能障碍。 血压下降所致脑梗死加重的机制可能是脑动脉硬化病变(尤其是大血管的病变)可导致狭窄远端血流灌注减低,从而使侧支循环不良的部位易发生梗死,故有些患者尽管血压很高,但血压略有下降症状即可加重;特别是脉压差小的患者血液动力学机制可加重半暗区的缺血,有关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发现SIP组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或颈内动脉末端狭窄。目前认为SIP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现已有证据表明,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两种病变共存的患者合并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比率远较正常人为高,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进展性卒中,由此认为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是SIP的主要病因之一。 另外,动态血压监测证实,急性脑卒中后开始24小时血压波动明显,1周

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但也是造成残疾的首位病因。随着越来越多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更先进的急症护理,有效的治疗策略,也越来越需要采取干预措施进一步优化卒中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大量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扩展了临床医师对于卒中康复的认识。新兴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供除标准治疗之外的治疗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卒中康复领域的最新进展,卒中后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和一些新兴的康复治疗模式,如无创性脑刺激,脑机接口,生物治疗和药物制剂等。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背景: 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和长期残疾的首位病因。卒中的经济负担巨大。截至 1990 年,一例卒中患者照顾的平均成本估计为103,576 美元,包括所有阶段的医疗花费(急性期治疗,康复,门诊和护理院)。随着急性卒中治疗的改善以及全国性卒中中心的建立,更多的卒中患者得以存活,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与卒中相关的残障有: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痉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失语和 / 或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视力损害以及卒中后抑郁。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身体残疾。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有效的康复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巨大,但目前只有少量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方式,几个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仍在研究中。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卒中康复领域最新进展,我们将叙述(1)卒中后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2)讨论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3)一些新兴的有前景的康复治疗模式(4)未来研究方向的概述。 卒中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 卒中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许多影响康复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有更加综合深入的理解。近期有关影像学工具,神经电生理方法,遗传学方面的进展增加了我们对卒中恢复过程的理解。在本节中,我们将回顾卒中恢复过程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卒中初始损伤,社会人口因素,卒中后抑郁,康复治疗,以及遗传因素等(图 1)。 图 1. 卒中后恢复的主要决定因素 初始损伤:初始损伤是卒中康复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初始运动功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 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脑卒中(1989年WHO定义)为: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局灶性缺损的临床症状,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无血管原因外的其他原因。按病理分类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国内外对于治疗脑卒中药物的研发活跃,临床对脑卒中治疗药物的需求较大。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化学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以期通过规范的临床试验,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证据支持。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缺血性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次为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两个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概念,治疗及预后均有不同,对此应有考虑。本指导原则也可以作为脑出血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的参考,但不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预防。 —1 —

对本指导原则的理解首先要基于临床试验的一般要求,包括相关法规的规定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及业已发布的其他相关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属于建议性的,不作为新药上市注册的强制性要求。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的发展,疾病诊断、治疗的手段不断改进,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评价方法也会随之更新。因而,本指导原则的观点为阶段性的,如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公认的方法,临床试验中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相关依据。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的建议不能代替研究者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药物作用特点的临床试验设计。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的理化特点、作用机制和临床定位,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并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 二、治疗目标与试验目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中心环节是尽早恢复血液循环,尽量减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病变程度及范围;临床达到减少死亡率及残障率、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已有的临床数据显示,尽管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进行溶栓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干预缺血半暗带,减少死亡率及残障率、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但目前临床可选用的药物品种不多、治疗效果尚不满意、适用范围有限;另外部分药物的适用范围、适用时间、给药剂量及给药方式仍存在问题,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2 —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文章来源:健康之路 2008-11-25 10:36:23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脑出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在美国占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日本占第二位,我国占第一位。 一、日常生活动作锻炼: 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病人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二、心理护理: 病人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安慰鼓励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病人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三、保持功能位: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度。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度,脚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四、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每日3~4次,幅度次数逐渐增加。随着身体的康复,要鼓励病人自行功能锻炼并及时离床活动,应严防跌倒踩空。同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快康复。 1、上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2、下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个趾的活动。 五、预防并发症: 1、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3、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垄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4、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5、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 ndcc5eekmakyvsw3efpq1bbv8fmxb16p性的,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脑卒中可造成永久性神 经损伤,急性期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是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尽早开通闭塞血管和溶栓是既往常规的治 疗手段。但是因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狭窄,很多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溶栓效果 不好等原因,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干细胞治疗通过替代损伤的神经细胞以及激 活内源性干细胞能够达到修复神经组织、重建神经环路和回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脑卒的过程中起到了明确的作用,提供 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也为脑卒中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脑卒中 Keywords Stem cells; Transp lantation; Cerebral stroke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性卒中),或者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血 液不能流入大脑(缺血性卒中),从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一般来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80%以上,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闭塞和狭窄就可能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调查显示,脑卒中是我 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在世界各国均是主要的致死原因。《中国脑卒 中防治报告(2018)》中说,脑卒中是造成我国减寿年数的第一位病因。2017年脑血管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比例在农村人群为23.18%、城市人群为20.52%。[2] 而在脑卒中患者中仅有30%—40%能够完全康复或轻微功能障碍,50%—70% 会失明、失语、遗留肢体瘫痪等重度残疾,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造成身 心的巨大痛苦。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工程的推进,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移植在多种脑部 疾病的治疗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绝大多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脊髓损伤、脑卒中、神经系统 变性疾病等患者的神经细胞均会出现变性、凋亡、损伤或死亡,因此神经细胞的 及时、有效的补充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最近的研究发现,成人脑损伤后经过干细胞移植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此外,干细胞治疗能通过提供营养因子进而促进缺血半暗带区内源性神经祖细胞的存活、 转移和分化。由干细胞分化来的神经元祖细胞通过取代坏死的神经元能够重建神 经环路,而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最新的研究进展使人们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产生了新的希望[3]。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所涉及的基本机制包括抗凋亡、抗炎、促进血管和神经的 再生、形成新的神经细胞和神经回路、抗氧化和血脑屏障的保护。 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当前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显示,间充质干细胞 具有向神经系统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以向受损的神经组织中迁移、归巢、生存、 增殖和向神经细胞分化成为神经样细胞,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 者生存状态和预后。而且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免疫原性极低,在神经系统可视为免 疫豁免,因此其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课题编号课题类别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书课题名称: 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主持人: *** 主持人所在单位: ***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公章)开题日期: 计划完成时间: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理清思路、明确分工,确保研究计划科学可行。·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一、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音乐治疗是集医学与音乐于一体,在音乐的传统作用之外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延伸与发展。音乐对患者的记忆力、感知觉、运动能力训练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上述问题时利用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和力度等因素来刺激患者的精神及组织,已达到协助康复治疗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归纳理论概念,分析音乐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在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时运用音乐治疗手段进行辅助,对出现精神状态不稳定(抑郁、压抑、失眠、厌食等)、语言障碍、运动能力减弱、疼

痛等情况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求加快康复进程、提升康复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目前我省康复产业正处在大力建设的发展时期,音乐治疗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发达国家已较为完善,但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省在利用音乐疗法促进病人康复方面尚属空白。本课题是针对我省情况,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进行音乐治疗的方法研究。通过研究分析音乐治疗在改善患者情绪、恢复患者机能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来协助康复治疗,将促进康复的效果,提高康复质量。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尽管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相对完善的体系。通过对文献的搜索,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始音乐治疗的应用尝试,我省相对空白。这些先辈的理论研究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及医学与音乐于一体的交叉类学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康复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中“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将音乐治疗应用到康复医学中,将有效的增加康复训练内容,提升康复效果,填补我省在这方面的空白。 三、预期结果与成果: (1)音乐治疗中音乐选择方法的论文一篇(2)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方法的论文一篇(3)课题研究报告1篇—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哪些方面能应用到音乐治疗(2)研究音乐治疗应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时的选曲(3)归纳患者康复中的问题与干预治疗的音乐,建立应用模型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资料文献,分析国内外关于音乐治疗及康复医学方面的文章及内容,总结两方面可相互关联之处,建立理论基础;

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专题? 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张玉琴,刘诗翔# 【收稿日期】 2007201229 # 【通讯作者】 刘诗翔,Tel :86287124774607,E 2mail :kmzyysjnk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432854.html, 。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神经内科,昆明650032 【关键词】 脑出血;流行病学;发病率;病因;危险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41;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17X (2007)0320174203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0%-30%。它多发生在40-70岁人群中,其中>50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达93.6%。但 近年来发病年龄有愈来愈年轻的趋势。ICH 是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致残程度重,死亡率极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这里我们对ICH 的发病率、死亡率、病因、危险因素、发病的时间规律、季节分布、预防等流行病学规律予以说明,旨在加强对ICH 的诊断、预防和监控。 1 发病率 国际互联网统计的各国ICH 平均发病率如下:1985-2000年法国仅为13.4/10万;1998年美国为15.0/10万;1992-1999年意大利为33.2/10万;1990-1996年西班牙 约为8.5/10万;1995-2000年巴西为28.4/10万;1998年瑞典为28.4/10万;1972-1999年芬兰男女性分别为40/10万和33/10万;1977-1998年日本>40岁人群男女性分别为65/10万和106/10万;我国至今没有整体的统计资料,仅部分地区有统计记录,如1995年北京地区为77.8/10万; 1989-1999年哈尔滨和上海地区分别为76.2/10万和61.3/10万(粗测)。 中、青年发病情况:以前发表的研究中,出血性卒中在青年人中的发病率远低于老年人。在洛桑和布鲁塞尔的统计率[1],<30岁卒中患者的5%和7%及30-45岁卒中患者的 12%和13%是出血性的。Jose 等[2](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 国家协会)收集墨西哥的卒中患者1734例,<40岁者632例 (36.4%),其中ICH 224例(35.4%)。Kittner 等[3]研究巴 尔的摩城乡黑白人种15-44岁卒中发病率发现,ICH 黑人男性每年14.2/10万、女性每年4.8/10万,白人男性每年 4.6/10万、女性每年1.5/10万,认为黑人无论是ICH 的发 病率还是脑梗死的发病率均较白人高。Ronen 等[4]报告以色列17-49岁人群发病率是每年10.36/10万(男性13.00/ 10万;女性7.71/10万)。国内报告少见,赵恺等[5]报告102 例中青年卒中,年龄15-40岁,其中ICH 患者52例(52. 98%)。左翃等 [6] 报告97例<40岁中青年卒中患者中ICH 患者34例(35.1%)。上海洪震[7]等进行的卒中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996-1998年累计40-44岁年龄段ICH 发病率为 53.0/10万。 2 死亡率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统计:卒中是世界第3大死因,在发达国家仅次于慢性心脏病和癌症,而ICH 占脑卒中的 10%-30%。每年全世界死于ICH 的男性约50-75万,女 性约90万,其中中国、苏联、印度超过2-6万,美国、日本约 4-6万,澳大利亚、加拿大约1万。 3 病因 ICH 的病因大致分为两大类:①高血压:高血压性脑出 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95%ICH 患者患高血压。高血压常导致脑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从而发生ICH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生部位以基底核区最常见(60%-65%),也可发生在丘脑(15%—24%)、脑叶 (10%)、脑干(10%)、脑室(3%—5%)[8]。②非高血压性疾 病: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淀粉样变性、脑瘤卒中、血液病、脑外伤等,其中脑血管畸形较常见,约占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 1/4,也是年轻人发生ICH 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畸形以动 静脉畸形多见,这些血管形态、走行极不规则,常有节段性扩张、弹力纤维不连续、平滑肌发育不良,甚至完全由纤维组织所代替,所以容易破裂出血。脑动脉淀粉样变性为自发性脑叶出血的常见原因,约占ICH 的5%-10%。该病存在血管壁间质的淀粉样变性、血管壁脆弱,因而易致ICH 。其他原因,如脑瘤卒中、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真菌性脑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性脑动脉炎、脑外伤等均可造成ICH ,约占ICH 的10%。 4 危险因素 ICH 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控制的 危险因素。 4.1 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4.1.1 遗传与环境[9] 有关ICH 遗传因素的作用仍不清 楚。多数研究者认为脑血管病与多因素遗传有关,其遗传度 ? 471?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May 2007,Vol.2,N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