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领域研究新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脑卒中,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而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卒中康复护理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首先,早期康复介入已成为共识。
以往,人们往往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开始康复护理,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发病后的 48 小时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加重,就可以启动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例如,通过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等简单的措施,能够为后续的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在康复护理技术方面,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崭露头角。
这些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提供精准的运动辅助。
与传统的人工康复训练相比,机器人辅助训练具有更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能够更好地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
而且,通过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康复治疗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训练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
通过创建虚拟的环境和任务,让患者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进行康复训练。
这种方式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比如,患者可以在虚拟的街道上行走、跨越障碍物,或者完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从而提高其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除了技术手段的创新,康复护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康复团队不再仅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还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康复过程中,充分倾听患者的声音,尊重其意愿和选择,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
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脑卒中的康复知识和自我管理方法,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
多学科协作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愈发重要。
康复护理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工作,而是需要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心理医生、营养师等多个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机器人辅助康复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康复 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准 确性和效率。
神经反馈疗法
通过神经反馈技术,帮助 患者自我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脑卒中后遗症。
运动疗法
通过针对性的运动训练, 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平 衡能力和协调性。
心理护理与支持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 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 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 大的负担。
脑卒中的护理需求与挑战
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 和心理支持。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需求多样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周期长,需要持续的护理和照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 心要求较高。
跨学科交流平台
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提高诊疗水平。
合作研究
鼓励多学科合作开展研究,探索脑卒中防治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与福祉
心理支持
关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 信心。
康复指导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康复等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某社区开展家庭护理培训,成功帮助多位脑卒中 患者在家中得到良好照顾,减轻家庭负担。
护理效果评估与反馈
评估指标
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康复效果等。
评估方法
采用量表、问卷调查、家属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反馈机制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效果持续优化。
最佳实践与经验总结
最佳实践一
详细描述
预防性护理着重于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 习惯等方式,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这包括定期监测血压 、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健康生 活方式的推广。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的死亡或者残疾。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比较新的方法是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入大脑中的血管,以恢复血流的方法来治疗脑卒中。
这种治疗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的血管,可以精确地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到病变部位,更加有效地恢复血流。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
大血管闭塞是指颈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发生完全或者近乎完全的阻塞,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静脉溶栓疗法效果较差,而血管内治疗则可以有效地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到病变部位,更加迅速地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的器械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目前常用的器械有血栓抽取器和血管支架。
血栓抽取器可以通过导管将血栓抽取出来,恢复血流。
血管支架可以将血管撑开,保持血流通畅。
这些器械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血栓。
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口也得到了重新定义。
过去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只适用于发病后6小时内的患者,而现在一些研究表明,即使在发病后6小时以后的患者中,也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获益于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还有一些并发症和风险,而且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在使用血管内治疗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器械。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新的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血管内治疗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血管内治疗能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绪问题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护理。
03
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
脑卒中患者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包括照顾日常生活、协助进行康复
训练等。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支持不足的情况,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更
多的指导和帮助。
脑卒中护理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精细化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护理正朝着精细化方向 发展。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针对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制定。
语言康复
针对脑卒中后出现的语言障碍,采 用语言疗法和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沟 通能力。
认知康复
通过认知训练和心理干预,帮助患 者恢复认知功能,减少抑郁和焦虑 情绪。
心理社会支持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应对脑卒中带来的情绪和心 理压力。
社会支持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包括参加支持小组、获得家庭和朋友 的支持等。
评价
通过定期评估患者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等指标,对自我管理与教育的效果进行 评价,及时调整计划。
CHAPTER 05
脑卒中护理的团队建设与协 作
跨学科护理团队的建设
背景
随着医学的发展,跨学科合作在疾病治疗和护理 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建设方法
建立由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 心理医生等组成的跨学科护理团队。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脑卒中概述 • 脑卒中护理的重要性 • 脑卒中护理的新方法与技术 • 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与教育 • 脑卒中护理的团队建设与协作 • 脑卒中护理的未来展望与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CHAPTER 01
脑卒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卒中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包括脑 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目的:了解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以“Nanoparticles”“Ischemic stroke”“Brain”“Nanomedicine” “Liposome”“Imaging”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检索2010-2017年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115篇,其中有效文献49篇。
神经保护剂类等药物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大部分药物无法入脑发挥疗效,而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递送药物入腦的有效方法。
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凝胶、树状大分子胶束以及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载药系统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其中,脂质体的载药率、入脑效率高,但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稳定性好,但存在突释问题;壳聚糖纳米粒缓释性、靶向性较好,但分散性较差,可能有潜在的有机溶剂毒性;纳米凝胶缓释性能良好,但生物相容性还需提高;树状大分子载药系统包载性能良好,但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仍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
超顺磁性氧化铁与胆碱等已制成纳米系统用于脑缺血成像研究。
结论: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应用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今后需进一步重点解决现有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缓释性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
关键词纳米载药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脑靶向;血脑屏障;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多见,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80%以上[1]。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即在发病后4.5 h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注射抗血栓药物以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脑部血流灌注[2]。
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
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导致世界各地许多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卒中后康复是恢复患者身体和认知功能的重要过程。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康复的研究不断推进,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一、运动康复运动康复对于脑卒中后恢复功能至关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
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康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
1. 策略性步态训练步态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近期的研究发现,策略性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行模式。
该训练方法通过提供实时反馈和目标导向性训练,帮助患者调整步态方式,增强步行平衡。
2. 健身活动的益处除了传统的康复锻炼,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不同类型的健身活动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益处。
有研究发现,水上运动、瑜伽和太极等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对于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交交往。
因此,将这些活动纳入康复计划是值得考虑的。
二、认知康复脑卒中往往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最新的研究在认知康复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1. 认知锻炼认知锻炼是一种通过刺激大脑以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的方法。
研究显示,认知锻炼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
这种锻炼可以包括智力游戏、数学题目、跟读文本等不同形式。
2. 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在认知康复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该技术通过将大脑信号与外部设备连接,使脑卒中患者能够通过思维进行交流。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通过脑机接口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康复研究中,药物治疗也占据重要地位。
最近的研究成果显示,某些药物可以在康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神经内科学答案
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答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神经内科学答案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1.慢性颈动脉闭塞最常见病因()A.动脉粥样硬化B.结缔组织疾病C.先天发育异常D.病毒感染E.血管炎正确答案:A2.关于脑动脉血管壁正性重构特征,哪一项表述正确()A.斑块造成的管壁向扩张B.加重管腔狭窄C.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D.DSA检查可见管腔明显狭窄E.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正确答案:C3.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颈动脉闭塞开通的优点是什么()A.建立血管壁完整图像B.减少脑梗死并发症C.明确血肿或溶栓疗法的治疗时态D.对内中膜撕裂如实显示E.评价颅内动脉分支的情况正确答案:A4.慢性颈动脉闭塞临床特异性表现()A.晕厥B.记忆力下降C.偏头痛D.脑卒中E.颈部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正确答案:D5.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在HR-VWI扫描特征表现()A.T1高信号B.T1等信号C.T1低信号D.T1增强斑块无明显强化E.T2加权成像正确答案:A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1.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目的()A.提高认知水平B.延缓认知障碍的进一步下降C.改善精神行为症状D.提高日常生活能力E.以上均正确正确答案:E2.以下哪项是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的常见精神症状?A.头痛B.咳嗽C.情绪低落D.视力模糊E.肌肉疼痛正确答案:C3.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PSCI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脑小血管病,其中包括动脉硬化和脑淀粉样血管病B.微梗死和脑白质高信号是与PSCI关联最强的表现,其在疾病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研究发现梗死灶的位置和数目也会影响PSCI的发展,特定部位和传导束被认为是独立的危险因素D.糖尿病与PSCI的风险增加无关E.在卒中前存在认知损害,或者卒中发生后出现并发症,也可能增加发展为PSCI的风险正确答案:D4.卒中后抑郁在卒中幸存者中的累积发病率为55%A.10%B.15%C.35%D.45%E.55%正确答案:E5.急性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内开始胃肠道内营养需管饲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应首先选择鼻胃管或口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A.7天B.10天C.12天D.15天E.18天正确答案:A卒中后认知障碍干预的新策略1.以下哪项不是PSCI诊断评估中通常考虑的方面?A.症状表现B.影像学检查C.精神心理状态D.血液生化指标E.认知功能测试正确答案:D2.以下关于PSCI对患者病死率影响的研究,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PSCI对患者病死率没有显著影响B.PSCI与缺血性卒中、其他类型的卒中以及心血管死亡事件均无关C.PICASSO研究中,共有1240名患者参与,且研究时间不足一年D.PSCI会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并与多种不良事件有关E.PSCI在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认知功能的改善,而非病死率正确答案:D3.以下关于脑卒中对认知功能影响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脑卒中患者几乎不会经历任何认知功能的下降B.在脑卒中后的六个月内,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至少一个认知领域的损伤C.脑卒中仅影响患者的记忆功能,对其他认知功能无影响D.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损伤通常在短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E.脑卒中后,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全局认知的下降正确答案:B4.关于艾地在治疗神经损伤中的相关指南推荐,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艾地主要用于治疗严重认知障碍患者B.艾地的每日推荐剂量为60mg,一次口服C.艾地的主要作用不包括激活线粒体功能D.艾地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E.艾地在《中毒迟发型脑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未被提及正确答案:D5.以下哪种药物是能透过血脑屏障的线粒体靶向治疗药物A.伊立替康B.阿托伐他汀C.艾地片D.苯磺酸氨氯地平E.氢氯噻嗪正确答案:C卒中恢复期管理的进展与实践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对患者及早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卒中患者康复管理质量?A.预防B.药物治疗C.精神行为症状治疗D.康复治疗E.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正确答案:E2.在急性卒中事件发生后的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认知筛查,其后每()进行神经心理评估随访;必要时进行多维度的全套认知功能评估,以明确PSCI的发生及演变A.1周B.1个月C.3个月D.6个月E.1年正确答案:C3.下列关于卒中恢复期的时间划分正确的说法是()A.只有国外有明确是时间划分来界定卒中的恢复期,一般来说为24-48hB.国内外有明确是时间划分来界定卒中的恢复期,一般来说为1年以上C.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划分来界定卒中的恢复期D.国内外没有明确是时间划分来界定卒中的恢复期,一般来说为1年以上E.卒中恢复期的时间划分为整一年正确答案:C4.关于MMSE和MoCA量表在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中的应用,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MMSE量表主要用于识别轻度认知障碍,而MoCA量表则主要用于痴呆症的诊断B.MMSE量表简单易行,适用于大规模筛查,但无法评估执行功能C.MoCA量表对于文盲和低教育水平的老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D.MoCA量表在识别MCI和痴呆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E.推荐单独使用MMSE或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B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不同程度的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病率高达()A.50.97%B.60.97%C.70.97%D.80.97%E.90.97%正确答案:D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解读1.CISS分型不包括()A.穿支动脉病B.心源性C.大动脉粥样硬化型D.其他原因E.隐源性卒中正确答案:E2.最新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多少新发卒中患者()A.100万B.240万C.360万D.480万E.600万正确答案:B3.关于卒中,以下错误的是()A.睡眠呼吸暂停会增加卒中、死亡和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风险B.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通常用于评价睡眠呼吸暂停的程度C.高同型半胱氨酸症与卒中及其他血管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高有关D.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膳食种类应单一精细化E.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注意低盐低脂的均衡膳食正确答案:D4.心源性栓塞最常见的危险因素()A.心房颤动B.高血压C.心室颤动D.心房扑动E.高胆固醇血症正确答案:A5.对发病在24h内、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评分≤3分)或高风险TIA(ABCD2评分≥4分)患者推荐()A.如无药物禁忌,推荐给予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75-100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1d(首次剂量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和阿司匹林75-300mg),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B.如无药物禁忌,推荐给予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75-100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90d(首次剂量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和阿司匹林75-300mg),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C.如无药物禁忌,推荐给予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75-100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00d(首次剂量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和阿司匹林75-300mg),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D.如无药物禁忌,推荐给予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75-100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4d(首次剂量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和阿司匹林75-300mg),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E.如无药物禁忌,推荐给予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75-100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0d(首次剂量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和阿司匹林75-300mg),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正确答案:A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1.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是()A.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B.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2)C.P2Y12抑制剂D.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拮抗剂E.抑制血小板生成正确答案:A2.对于轻型AIS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24h内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首日负荷剂量为300mg),并持续()A.14天B.21天C.24天D.60天E.90天正确答案:B3.属于P2Y12抑制剂是()A.阿司匹林B.西洛他唑C.氯吡格雷D.替罗非班E.阿法韦林正确答案:C4.阿司匹林抵抗的诊断标准是()A.即用15μmol/LADP作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60%,以及用0.5mg/mLAA作为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20%B.即用10μmol/LADP作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70%,以及用0.5mg/mLAA作为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20%C.即用10μmol/LADP作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70%,以及用0.5mg/mLAA作为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30%D.即用10μmol/LADP作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70%,以及用0.5mg/mLAA作为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15%E.即用10μmol/LADP作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60%,以及用0.5mg/mLAA作为诱导剂,其平均血小板聚集率≥20%正确答案:B5.中国人群中存在的2种导致CYP2C19酶缺陷的主要等位基因()A.CYP2C19*2B.CYP2C19*6C.CYP2C19*9D.CYP2C19*4E.CYP2C19*3正确答案:A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一个潜在的重要病因1.ESUS的治疗方式包括以下哪种()A.抗血小板治疗B.抗凝治疗C.血管扩张药物治疗D.手术治疗E.雾化吸入治疗正确答案:B2.STAF评分几分提示房颤所致卒中()A.3B.4C.5D.6E.7正确答案:C3.改良STAF新增的变量包括()A.多血管区多发病灶赋值3分B.NT-proBNP≥431pg/ml赋值3分C.年龄>62岁2分D.左心房扩大2分E.单发病灶的赋值标准变更为梗死灶直径大于15mm 正确答案:B4.CRYSTSLAF试验发现40岁以上,皮下埋藏植入式心脏监测器连续监测36月,房颤发现率为()A.0.1B.0.2C.0.3D.0.4E.0.5正确答案:C5.下面不属于房性心脏病的是()A.心腔扩大B.纤维化内皮细胞功能障碍C.肌细胞功能受损D.卵圆孔未闭E.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损伤正确答案:D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1.下列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属于不可干预因素的是()A.吸烟B.高血脂C.肥胖D.年龄E.饮食习惯正确答案:D2.有关缺血半暗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缺血半暗带与核心梗死区血供不同B.缺血半暗带指存在功能障碍但尚未死亡,可挽救的脑组织C.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是AIS治疗的关键D.可通过CT/MR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如CTP、DWI-PWI不匹配、DWI-FLAIR不匹配等E.缺血半暗带区域一定会导致脑功能障碍A3.下列哪种成像技术可帮助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行的血管重建治疗方法()A.传统CTB.MRIC.CTAD.PETE.X线平片正确答案:C4.下列不属于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的有()A.穿支动脉病B.大动脉粥样硬化C.小动脉闭塞D.心源性栓塞E.原因不明型正确答案:A5.下列急性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中不包括()A.岛带征B.豆状核模糊征C.黑洞征D.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E.脑血肿征正确答案:CCAS并发症处理和围手术期管理1.为预防脑高灌注综合征,以下那一条措施不合适()A.急性脑梗死症状稳定者2周后手术B.双侧严重狭窄,先行狭窄严重侧,3月后再行对侧C.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并脑血流量显著降低者,分期血管成形术D.对于血压难以控制者可加用镇静药物,使血压平稳下降E.急性脑梗死立即手术正确答案:E2.以下哪一项不是CAS并发症()A.心率、血压下降B.TIA和脑栓塞C.高灌注综合征(CHS)D.支架内血栓形成E.颅内感染正确答案:E3.术后并发症是CAS中一大难题,在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等不良情况下,以下哪个措施是CAS患者急诊医生常用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A.严格静脉注射药物,过早地恢复患者自主呼吸B.常规监测降压药物的浓度和剂量,及时调整药物用量C.给予大剂量的利尿剂,加强尿液排泄量的监测D.维持足够的液体输入,避免低钠低血容量的情况发生E.施行机械通气和有创性呼吸治疗正确答案:B4.假性动脉瘤处理中哪一项不合适()A.加压包扎B.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凝血酶C.覆膜支架D.弹簧圈栓塞或外科治疗E.穿刺引流正确答案:E5.诊断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必要条件是()A.术中或术后MCA平均血流速度比术前增加100%以上B.术中或术后MCA平均血流速度比术前增加50%以上C.血压升高D.意识障碍E.癫痫正确答案:A急诊取栓困难路径建立——经桡动脉穿刺1.常见的与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不包括()A.桡动脉痉挛B.闭塞和前臂血肿C.假性动脉瘤D.动静脉瘘E.前臂坏死正确答案:E2.桡动脉穿刺方法()A.钢针B.套管针C.两者皆可D.其他正确答案:C3.中国女性桡动脉的粗细()A.2.60±0.99mmB.2.70±0.99mmC.2.60±1.1mmD.2.70±1.0mmE.2.50±0.99mm正确答案:A4.中国男性桡动脉的粗细()A.2.55±1.1mmB.2.58±1.1mmC.2.60±0.99mmD.2.55±0.99mmE.2.50±0.99mm正确答案:B5.经桡动脉穿刺是取栓手术中常用的途径之一以下哪种情况不适宜经桡动脉穿刺进行取栓手术()A.股动脉无法穿刺B.患者有过敏体质C.患者无法配合手术D.手臂有畸形或者其他障碍影响穿刺E.经桡动脉穿刺均可适用于进行取栓手术正确答案:E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1.下列哪种类型的癫痫发作会引起抽搐()A.部分性发作B.大发作C.强直-阵挛发作D.空白发作E.癫痫性痴呆发作正确答案:C2.下面关于卒中后癫痫(PSE)早期发作正确的是()A.卒中后1天内发生的痫性发作B.卒中后1周内发生的痫性发作C.卒中后1月内发生的痫性发作D.卒中后1季度内发生的痫性发作E.卒中后1年内发生的痫性发作正确答案:B3.下面关于卒中后癫痫不正确的是()A.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B.卒中前有癫痫病史C.卒中前无癫痫病史D.排除脑部及全身系统性疾病E.脑电监测到痫性放电与卒中病变部位一致正确答案:B4.下面关于卒中后癫痫用药疗程正确的是()A.1月B.3月C.半年D.1年E.至少2年正确答案:E5.下面关于PSE预后错误的是()A.导致卒中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B.伴有PSE的青年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差C.但与其他症状性癫痫相比,PSE药物难治率相对较高D.总体预后较好E.可能会出现认知和情绪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正确答案:C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进展1.根据指南,对于发病4.5-9小时的AIS患者,如果什么条件下推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患者年龄大于80岁B.存在核心灌注不匹配C.患者有轻型致残性卒中D.患者合并多发病和虚弱E.患者年龄大于90岁正确答案:B2.什么情况下不适宜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血压高于185/110mmHgB.伴有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表现C.近期出血性疾病史D.服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E.没有该情况,静脉溶栓治疗可以被广泛使用正确答案:D3.卒中终生风险的国家是哪个()A.美国B.印度C.中国D.巴西E.俄罗斯正确答案:C4.根据指南,对于发病6小时内的AIS患者,如果不适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考虑使用哪种药物()A.尿激酶B.替奈普酶C.阿司匹林D.去氨普酶E.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rt-PA)正确答案:A5.根据《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二版)》,以下哪个时间段内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发病0-1小时内B.发病1-3小时内C.发病3-4小时内D.发病4-4.5小时内E.发病4.5-9小时内正确答案:B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治疗1.我国脑卒中不具有以下特点()A.高发病率B.高死亡率C.高致残率D.低救治率E.低卒中复发率正确答案:D2.关于缺血性脑卒中脑保护药物描述错误的有()A.存在基础-临床转化困难B.新药应针对缺血级联反应的多个环节C.得到了各国指南的普遍推荐D.可考虑将既往尝试失败的药物作为溶栓或取栓的辅助治疗E.脑保护药物的临床应用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确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并确认相应的适应证和有效剂量等问题正确答案:C3.脑核心梗死区描述错误的是()A.CBF<10ml/100g/minB.扩散异常C.可逆性缺血D.细胞毒性水肿E.梗死区细胞坏死后,可通过再灌注进行部分修复正确答案:B4.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是()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B.出血性脑卒中C.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硬膜下血肿E.暴发性脑血管病毒感染正确答案:A5.下列哪项措施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治疗常用措施()A.气管插管B.血糖控制C.调整D.营养支持E.血压控制正确答案:A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1.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不包括()A.可促进神经元增殖分化B.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可增加CBF,缓解卒中后血脑屏障功能障碍D.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E.预处理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正确答案:E2.所有卒中发病病例中,缺血性卒中占比()A.50-60%B.60-70%C.70-80%D.40-50%E.30-40%正确答案:B3.下面关于全球卒中负担错误的是()A.全球估计共有1220万卒中发病病例B.卒中患病人数估计共有1.01亿C.卒中导致655万人死亡D.所有卒中发病病例中,有90%为缺血性卒中E.缺血性卒中比例在老年人中更高正确答案:D4.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现状表明,下列哪个方面是针刺的主要作用机制()A.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B.降低血压和血脂C.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D.增强免疫功能和体液循环E.促进胶质细胞代谢和脑组织重建正确答案:C5.针刺治疗早期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下列哪种方法是最适合的针刺方式()A.激光针刺B.穴位贴压C.电针刺D.指压按摩E.经皮穿刺正确答案:E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凝策略与挑战1.在抗凝治疗中,如何避免出血风险()A.尽可能使用更高效且口服便捷的抗凝药物B.在开始治疗前对患者的出血风险做评估C.提高药物剂量以取得更好的抗凝效果D.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避免不良互作用E.口服抗凝药物开始治疗后,可忽略继续监测正确答案:B2.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倍A.1B.1.6C.2D.3E.4正确答案:B3.抗凝治疗出血可纠正危险因素()A.年龄>65岁B.既往大出血史C.严重肾功能不全(透析或肾移植)D.严重肝功能不全(肝硬化)E.血小板计数减低正确答案:E4.下面关于CHA2DS2-VASc-60评分错误的是()A.高血压1分B.充血性心衰1分C.卒中2分D.年龄>75岁2分E.女性1分正确答案:D5.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原则实施房颤相关卒中的抗凝治疗,下面正确的是()A.TIA患者,发病第3d启动抗凝治疗B.轻型卒中患者(NIHSS<6分),发病第3d启动抗凝治疗C.对于中度卒中患者(NIHSS8-15分),发病第6d如无出血转化则启动抗凝治疗D.对于重度卒中(NIHSS>20分),发病第12d除外出血转化后启动抗凝治疗E.对于中度卒中患者(NIHSS8-15分),发病第3d如无出血转化则启动抗凝治疗。
醒后卒中临床诊治的研究新进展
·3607··临床热点关注·脑健康研究·醒后卒中临床诊治的研究新进展刘筱翼1,2,王保爱3*【摘要】 醒后卒中(WUS)是指睡前无新发卒中症状,在醒后或睡眠过程中出现新发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急性脑血管病,症状开始时间未知,多属缺血性卒中。
近年来,随着对WUS 发病机制的探究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临床可以对缺血半暗带及脑灌注进行探索,判断是否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本文就WUS 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醒后卒中;缺血性卒中;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中图分类号】 R 743.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49刘筱翼,王保爱. 醒后卒中临床诊治的研究新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9):3607-3615. []LIU X Y ,WANG B A. Progres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wake-up stroke [J ].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2,25(29):3607-3615.Progres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Wake-up Stroke LIU Xiaoyi 1,2,WANG Baoai 3*1.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0,China2.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Fenyang 032200,China3.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enyang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Fenyang Hospital ,Fenyang 0322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Baoai ,Professor ,Chief physician ;E-mail :【Abstract 】 Wake-up stroke (WUS ) refers to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out new onset stroke symptoms atbedtime whereas new onset neurological deficits after waking up or during sleep. With unknown onset time of symptoms ,most cases are ischemic stroke. Recently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ogenesis of WUS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electr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t is possible to explore the ischemic penumbra and cerebral perfusion ,judge the presence of salvageable brain tissue ,and develop a suitable treatment plan ,which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clinical research.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after waking up.【Key words 】 Wake-up stroke ;Ischemic stroke ;Blood pressure ;Sleep apnea syndromes ;Hrombolytic therapy ;Mechanical thrombectomy脑卒中指南,建议在超时间窗的患者中使用溶栓药物阿替普酶(rt-PA)(Ⅱa,B-R),对于机械取栓也给出了不同级别的推荐[4]。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第1篇: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发病初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肢体功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
1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时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早期时间窗内(24h)功能锻炼,能纠正和改善预后以避免脑损伤加重,抢救损伤而死亡的脑细胞,修复脑组织。
多数研究者认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学症状进展后48~72h内为宜。
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中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7~14d,小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6~7d,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6d[1]。
2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方法2.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即早期抗痉挛的体位,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防止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痉挛和失用性综合征[2]。
良肢位是一种临时体位,需2h变换一次体位。
2.1.1患侧卧位尽量多采用此体位,可增加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增加患者对偏瘫侧的认识,同时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活动,利于患者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姿势为患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肩部前伸,肘伸直,前臂外旋放后,手指伸展,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3]。
患侧下肢稍后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小腿下垫一软枕。
2.1.2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颈部垫舒适软枕,避免头屈向患侧,健侧肢体在下方,取舒适体位,患侧肢体向前伸,肩关节保持屈曲100°的位置[4],胸前放置枕头,肩肘关节置于枕上,肩胛骨上提及前神,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手心向下,患侧下肢下垫一枕头,患肢屈髋屈膝垫于枕上,踝关节背屈90°,足部也垫于枕上,防止足下垂[4]。
脑卒中护理的新趋势远程监测的应用
脑卒中护理的新趋势远程监测的应用脑卒中护理的新趋势:远程监测的应用近年来,脑卒中(Stroke)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远程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护理领域,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远程监测在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患者康复的积极影响。
一、远程监测技术的介绍与发展远程监测技术,即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患者生理参数和病情的实时监测和远程管理。
该技术可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医生可以通过远程方式对患者进行跟踪和干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通过智能手机、传感器设备、云计算等技术的结合,远程监测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医疗设备和场所,实现了医疗数据的无缝传输和实时处理。
这为脑卒中护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二、远程监测在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1. 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通过远程监测技术,医生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的变化情况。
这不仅方便了医生对患者的监护,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依据。
此外,远程监测还可以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干预,大大降低了患者因病情恶化而导致的不可逆损害。
2. 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脑卒中的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通过远程监测技术,医生可以通过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等方式与患者进行实时联系,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这种远程方式不仅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让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3. 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制定每个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远程监测技术,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康复方案。
这不仅提高了康复效果,还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并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康复训练。
脑卒中康复中的新技术应用研究
脑卒中康复中的新技术应用研究脑卒中,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技术在脑卒中康复领域崭露头角,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虚拟现实技术(VR)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VR 技术通过创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让患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训练。
比如,患者可以在虚拟的街道上行走,跨越障碍物,完成购物等日常任务。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增加了康复训练的趣味性,还能够更好地激发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表明,VR 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与传统的康复训练相比,VR 训练能够提供更多的感官刺激和反馈,帮助患者更好地重建大脑神经连接。
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也是近年来的一大亮点。
康复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例如,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辅助患者进行手臂的伸展、弯曲、抓取等动作,通过精确的控制和力量反馈,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
下肢康复机器人则能够支持患者进行行走训练,实时监测患者的步态和姿势,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纠正。
这些机器人不仅减轻了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强度,还能够保证训练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提高康复效果。
脑机接口技术(BCI)则为脑卒中康复带来了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BCI 技术通过检测大脑的神经信号,将患者的意图转化为实际的动作。
对于那些运动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来说,BCI 技术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对外部设备的控制能力。
比如,患者可以通过思维控制轮椅的移动、机械手的操作等。
虽然目前 BCI 技术还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但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为脑卒中康复开辟了新的途径。
除了上述技术,功能性电刺激(FES)也在脑卒中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FES 是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产生运动。
对于肌肉无力或瘫痪的患者,FES 可以帮助他们恢复部分肌肉功能,改善行走能力和手部抓握能力。
中风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风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中风预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等方面介绍中风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
饮食习惯在中风预防中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最新的研究,高纤维膳食与降低中风发生率密切相关。
高纤维膳食主要包括谷类、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等,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坚果等也有助于预防中风。
此外,过度盐分摄入会增加高血压发生的几率,因此合理控制盐分摄入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策略之一。
生活方式与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
最新研究证实,不吸烟和限制饮酒可以极大地降低中风风险。
吸烟会引起血管收缩和高血压,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导致中风。
因此,戒烟对于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对于饮酒来说,适量饮酒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但过量饮酒则增加了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几率。
根据最新的指南建议,男性不超过每天两杯(20克纯酒精),女性不超过每天一杯(10克纯酒精)。
药物干预在中风预防领域也有突破性进展。
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中风防治领域的方法之一。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减少血栓形成和动脉堵塞的危险,从而降低发生中风的风险。
然而,对于特定患者,如存在出血倾向的人群,抗血小板治疗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此外,长期控制高血压也是中风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如减少盐分摄入、健康饮食和锻炼)可以有效地将高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风预防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减轻压力、保持心态稳定和正确处理负面情绪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
并且,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睡眠对于中风预防的价值。
睡眠不足会导致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增加中风发生几率。
因此,合理安排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中风预防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中风预防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问题。
心源性卒中的诊疗进展
心源性卒中的诊疗进展心源性卒中(CE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近30%。
因其存在多种病因,且同一患者可能多病因共存,发病机制及临床情况十分复杂,国内外对CES 诊断和治疗尚无统一标准。
因此,了解CES 诊疗的研究进展,加强对CES 的认识,进一步探索不同病因CES 最佳防治策略,将有助于提高CES 的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心源性卒中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是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ardioembolic stroke,CES)的简称。
随着诊断技术及对疾病认识程度的不断提升,加之推测隐源性卒中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因此CES 的比例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近30%[2]。
CES 涉及近10 种心脏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甚至存在多种病因共存的现象。
相较于其他缺血性卒中分型,CES 还具有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的特点。
因此,需要加强对CES 的认识,寻找最佳治疗方式。
一心源性卒中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是比较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同病因共存的情况越来越多,A-S-C-O 分型[3]便充分考虑了临床症状、影像、病因和发病机制等多种因素,分级罗列了肯定病因和潜在病因,为临床筛查提供了方向,也构成了基本达成共识的10 种CES 病因。
其中,可能导致CES 的病因分别是心房颤动(房颤)、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脏黏液瘤[4]。
目前认为其致卒中的机制主要为:①血流缓慢致心腔内血栓形成脱落;②异常的瓣膜表面附着物脱落;③体循环静脉系统的血栓经异常心房间通道进入动脉系统而造成栓塞(“矛盾栓塞”)。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新进展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新进展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社会功能。
由于病因复杂,患病率高,难以治愈,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病之一。
为了降低脑卒中带来的后果,中国医学界一直在推进脑卒中康复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中国脑卒中康复进展。
功能疗法功能疗法是指通过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技能来促进康复。
在中国,医疗工作者一直在为脑卒中患者开展各种功能疗法。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康复的基础。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再建立和功能再生,促进纵向运动轴上的神经元重塑和侧支路形成,补偿受损的功能。
如今,在中国,医疗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改进脑卒中康复运动疗法的方法和疗效。
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医疗工作者可以采用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案,从而实现定制化康复目标和培养出更好的下肢协调能力和体力水平。
刺激疗法刺激疗法是一种通过给予患者各种物理刺激或感官刺激来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方法。
在中国,包含针刺、按摩、温热等传统中医刺激疗法一直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方式。
而现代刺激疗法则更多依赖于科技方法的支持,比如经皮电刺激疗法、磁刺激疗法等。
这些方法均能够刺激患者大脑对运动和感官输入的功能再建立。
中国医学界的权威专家研究发现,与单纯的运动疗法相比,刺激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更加直接迅速。
在中国,刺激疗法已经逐渐成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方式。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是一种能够自我更新、分化出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
因此,干细胞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一种富有希望的脑卒中治疗方法。
在中国,干细胞治疗已经成为重点研发项目。
中国医生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已经在细胞移植、唤醒休眠神经元、促进神经元再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造血干细胞治疗目前,中国的造血干细胞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以加速神经元恢复,加速大脑的新陈代谢和血管生成。
造血干细胞在治疗脑卒中瘫痪患者方面的疗效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可。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在过去,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头颅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潜在的出血原因。
此外,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等磁共振技术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血流灌注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神经介入技术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出血部位的血管内,阻塞出血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
例如,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过去,止血药物在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新型的止血药物,如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细胞,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手术治疗仍然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开颅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对于出血量较大、脑疝形成的患者,仍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一)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一)引言概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脑卒中康复护理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新进展。
正文:一、辅助技术的应用1.1 立体电子游戏的应用:通过玩立体电子游戏,患者可以进行脑卒中康复训练,提高其日常生活技能和认知功能。
1.2 机器人辅助训练:采用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可以精确控制运动范围和力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协调性和肌肉力量。
1.3 脑机接口技术:利用脑机接口技术,通过与计算机的互动,患者可以实现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控制。
二、心理干预的创新策略2.1 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其负面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其康复效果。
2.2 心理社会支持介入:为脑卒中康复患者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减轻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2.3 节奏感知音乐治疗:通过节奏感知音乐治疗,促进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言语功能的恢复。
三、康复模式的创新3.1 社区康复模式:将康复过程转移到社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方便患者融入社会生活。
3.2 家庭康复模式:将康复过程延续至家庭,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
3.3 多学科团队合作:在康复过程中,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和互动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护理,提高康复效果。
四、药物治疗的创新4.1 神经干细胞治疗:采用神经干细胞治疗,可促进患者脑部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4.2 直接溶栓治疗:通过直接溶栓治疗,可以尽早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损伤程度。
4.3 微创手术治疗: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患者的恢复过程。
五、康复技术设备的进步5.1 运动康复设备:利用先进的运动康复设备,可以提供多种康复训练模式,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
5.2 肌电传导设备:通过肌电传导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肌肉活动情况,指导康复训练。
5.3 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可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康复训练环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202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202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进展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
1995年的NINDS研究奠定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的基石。
大量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证实了静脉溶栓能够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随着国际和国内AIS再灌注治疗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增添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超时间窗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应用时限导致受众有限,但超时间窗血管开通获益可能性下降,且出血风险增加。
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通过严格的影像学筛选,超时间窗患者也可从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中获益。
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游艮道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6~24h的患者,根据DAWN研究和DEFUSE3研究的入选标准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侧支循环是到院缺血核心体积和到院24h内缺血核心增长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同侧支循环模式导致缺血核心增长速率的差异,即使在超过48h后依然在持续。
且再灌注后不良预后独立预测因子中,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A1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症状性颅内出血、无错配均与侧支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缺血半暗带在良好侧支循环支持下,多达50%的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梗死核心缓慢增大。
因此,EXTEND研究人员假设,用药物进行血运重建与机械血运重建在再灌注和功能结果上可能具有一致性。
选择梗死灶较小、半暗带较大的患者,药物溶栓可以像机械溶栓一样在晚时间窗进行。
2019年EXTEND研究证实:经多模影像筛选发病4.5~9h的患者可从静脉溶栓中获益。
WAKE-UP研究证实:满足DWI-F1AI R不匹配的醒后卒中患者可从溶栓中获益。
由于WAKE-UP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EXTEND研究被提前终止。
但WAKE-UP不同于EXTEND研究,针对的是那些可能有机会在标准时间窗内溶栓的患者和没有使用半暗带影像指导的患者。
2023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心脏并发症
2023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心脏并发症神经心脏病学是研究大脑和心脏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领域,即心脏损伤对大脑的影响和大脑损伤对心脏的影响。
人们早就认识到急性缺血性卒中会引起心脏损伤。
大多数卒中后死亡归因于神经损伤,心脏并发症是卒中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对最近称为卒中-心脏综合征(SH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心脏损伤患者的正确认识和最佳治疗仍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系统的概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脏并发症的一般临床特征和潜在机制。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冠状动脉缺血过程相互依存,在脑卒中引起心脏并发症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SHS作为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观点,可以为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刖音心脑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并且每年都在增加。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9年躯i卒中发病率增加了70%患病率增加了85%,死亡率增加了43%,失能调整生命年(DA1Ys)增加了32%o2019年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62.4%(Co11aborators2023X心脏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反之亦然。
心脏损伤通常会导致如早期临床恶化和缺血性脑卒后死亡等不良事件(Kumar等2010%因此心脏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后急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能否长期生存的重要决定因素(Scheitz等2015I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是溶栓和血管再通治疗(Powers等2018),尽管大多数卒中指南都推荐脑卒中后包括心肌酶谱检查、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脏情况(Sposato等2023)o然而这些常规检查是评估心脏损伤可能原因的基础,而评估又是具体治疗的先决条件。
目前从心脏角度对脑卒中后心脏损伤患者的评估、治疗或随访尚无公认的指导方案。
因此准确认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探讨脑心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心综合征概述1947年Byer等人首次报道了脑-心综合征,当时发现脑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康复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
针对不同阶段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护理方案已日益个体化和多样化,包括早期、中期和后期的康复策略。
神经可塑性在康复中的应用,如运动训练、神经反馈和虚拟现实等,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外,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仍存在着康复方案个体化程度不足、长期效果评估不足等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多学科合作,深入探讨康复护理策略的优化,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引言“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其中偏瘫是其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偏瘫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需求也日益迫切。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导。
研究范围包括:不同阶段的康复策略、神经可塑性在康复中的应用、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在康复中的作用、个通过深入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发现尚待解决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医疗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和指导,为患者的康复之路带来积极的影响。
1.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阶段和策略1.1早期康复阶段的重要性与策略早期康复阶段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在脑卒中发作后的48小时内,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应开展早期康复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疾病负担:难堪重负❝2008年,脑血管病跃升为国人死因的首位;❝全球卒中发病率的国家间差异在过去40年中日益加大,在高收入国家降低42%的同时,中低收入国家上升100%。
2000-2008年,后者卒中发生数首次超过前者的20%,此外,中低收入国家出血性卒中的比例远高于高收入国家,这种由经济差异导致的发病类型差别也值得深思。
由于目前远东地区(包括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在内)和非洲是全球两大卒中死亡高发地区,提示经济不发达和治疗不规范可部分解释卒中死亡率的升高。
传统3h溶栓治疗时间窗缘于对6项研究(NINDS等)的荟萃分析,具有一级循证医学证据。
自2008年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组研究(ECASSⅢ)发表后,各国指南相继把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由3h变成4.5h,但其依据并非循证医学一级证据。
2010年,对8项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为4.5h内溶栓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一级证据。
该分析包括患者3670例,安慰剂组1820例,使用rtPA者1850例。
结果显示,兰金(Rankin)评分、治疗死亡率、联合终点和颅内出血并发症,均以270分钟(即4.5h)为截断值,提示基于临床和CT选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可从rtPA治疗中获益,为使益处最大化,应尽力缩短延误启动治疗时间。
该分析还首次证实,超过4.5h,溶栓治疗的危害大于获益。
除外药物溶栓,机械开通血管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以负压吸引为原理的装置Penumbra是FDA批准不久的脑动脉机械开通方式(图)。
对Penumbra系统的再评价证实其能安全有效地开通大血管闭塞性、发病8小时内的卒中。
图缺血再灌注治疗的Penumbra系统2009年,法、美等国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病因分型方式――ASCO,即动脉粥样硬化(A)、小血管病(S)、心源性(C)和其他原因(O),每一个病因诊断级别分为确诊、无法确定和不是病因三个层次。
这一病因诊断分型极大提高了临床可操作性,尤其在多个病因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出该分型的优势。
❝利用各种蛇毒制剂进行降纤治疗是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疗法,但该疗法依然缺乏正规的疗效评价,尚未获得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2009年发表了安克洛酶(Ancrod)卒中试验(ASP),纳入标准包括年龄大于18岁、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和体征、症状出现6小时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分、卒中前改良兰金评分(mRS)0~1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结果显示,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经ancrod治疗,能减少纤维蛋白原,但不改善临床预后,并且增加出血风险。
❝ASP结果让我们再次反思了国内诸多未经证实、花费高的错误做法,它们消耗了有限的资源,实在找不到热爱它们的理由。
当血管内栓子(无论来自心脏或动脉壁)向远端移动时,最终仅有两种归宿,即导致血管闭塞或破碎消失。
破碎后如何消失?过去认为是栓子被冲刷掉,但栓子不可能再变成单个细胞,无法通过毛细血管,该机制不能解释更微观的问题。
《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未溶解微栓子经血管壁被推入周围组织。
给实验动物注射荧光标记微栓子后,用双光子显微镜在活体经颅成像,2~7天内可在血管外发现栓子。
栓子外渗导致血流重建,血管再通。
栓子被清除时,先有内皮重构,后出现栓子外渗(图)。
颈动脉狭窄的非药物治疗始终存有争议,传统治疗方式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之后出现颈动脉支架术(CAS),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指南一直推荐CEA为颈动脉狭窄标准治疗,CAS未获得一级推荐。
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发表了头对头的CREST研究结果,首次采用非外科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
该研究采用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判定,即为开放的盲法试验,其中CAS 组1262例,CEA组1240例,主要终点为卒中、心梗、围手术期死亡加同侧卒中的联合终点,结果显示两组主要终点无显著差异、净预后相同,尽管各自风险不同,CAS组心梗发生率较低,CEA组卒中风险较低;年轻患者(<70岁)CAS获益更大,年长患者(≥70岁)CEA 获益更大。
全球最成功的卒中医疗质量改进项目无疑是“跟着指南走”(GWTG),其由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发起,2003年启动,覆盖美国每个州,参与医院超过1392家。
其为基于现状、自愿参加、观察性登记的持续绩效改进项目,面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住院患者,按照循证医学、基于网络、经HIPAA(美国医疗保险便利和责任法案)认可、提供患者管理工具。
由经培训工作人员(非医生)提取患者病历摘要(人口学信息、病史、首次CT发现、在院治疗和事件、出院治疗、治疗禁忌证、会诊、在院死亡、出院目的地等),观察关键绩效指标变化。
GWTG历时5年,纳入百万余病例,《循环:心血管质量和转归》杂志发表了这百万病例的总结,对其5年来临床医疗关键绩效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绩效指标包括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出院时抗栓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抗凝、rtPA治疗、入院2天内抗栓治疗、出院时降胆固醇治疗及出院时他汀治疗、吞咽困难筛查、卒中教育、戒烟建议、康复评价。
结果显示,5年来每项关键绩效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美国卒中在院死亡率大幅下降,这是任何单一治疗所不能达到的。
10个可控危险因素造就了90%的卒中风险。
排名前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当前吸烟、腹部肥胖(腰臀比)、饮食风险、身体活动少、2型糖尿病、饮酒(每月超过30标准杯或酗酒)、心脏病、脂蛋白B与脂蛋白A1比值(ApoB/ApoA1)高、心理应激或抑郁。
降压、戒烟、促进身体活动、健康饮食确实可以降低卒中负担。
另外,体质指数较大并非直接增加卒中风险,关键是脂肪分布,即腰臀比。
❝运动预防卒中已被列入各国指南,尤其是一级预防指南,2010年公布的女性健康研究(WHS)中有关运动预防卒中的分析却令人耳目一新。
❝该研究提示,闲暇时间进行身体活动与女性卒中风险降低相关,尤其是散步与全部卒中、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相关。
早期血肿扩大是脑出血重要特征,发生率约为1/3,是死亡和致残重要决定因素,亦是重要治疗靶点。
血压升高是血肿扩大的决定因素,通过降压抑制血肿扩大是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思想,2010年度两项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第一项临床试验被称为ATACH试验,是一项传统I期临床试验,是剂量递增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该试验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脑出血发病6小时内就诊于急诊室、收缩压>170mmHg的患者,在治疗上选择静脉点滴尼卡地平。
❝神经恶化、严重不良反应及3个月死亡均低于预期。
该试验为脑出血降压治疗大型临床试验(ATACHⅡ试验)奠定了基础。
第二项临床试验为脑出血急性期降压治疗试验(INTRACT)由澳大利亚乔治中心设计,包括了部分中国病例。
结果显示,早期强化降压可抑制脑出血后72小时血肿扩大,但对周围水肿无抑制作用。
收缩压在130~140mmHg之间,为脑出血血肿扩大提供了最大保护。
上述结果为脑出血降压治疗能否改善患者预后的大型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心源性卒中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类型,理论上应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但由于临床医师对此认知不足和心脏检查不彻底,临床诊断率很低。
❝房颤导致的心源性卒中患者应口服华法林抗凝,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服用华法林者,可按指南推荐服用以阿司匹林(ASA)为主的抗血小板药物。
当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优于阿司匹林逐渐成为焦点话题,值得一提的是,氯吡格雷联合ASA的益处显现较早,且随试验时间延长能得以维持(患者平均随访3.6年)。
2009年发表的入选1.8万例患者,对比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的RELY研究,奠定了预防心源性卒中的新里程碑。
研究发现,达比加群较华法林能进一步提高卒中预防效果24%,且减少出血性卒中74%,预示着华法林主导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抗凝新王国即将诞生。
❝RE-LY[16]❝第III期RE-LY是历来最大规模针对心房颤动的研究,共有18,113 名来自44个国家的病人,有超过900个医学研究中心参与此项研究,当中有2,456名患者来自亚洲。
❝研究背景是基于虽则“华法林”(Warfarin)用于心房颤动的病人能有效减低中风风险,但因“华法林”使用困难,一百个适合服用此药的病人,只有一半获得冶疗,而当中只有少于一半的病人可以将凝血指数(INR)控制于理想水平,故现时的治疗是需要有效、安全及方便,并且没有“华法林”的缺点的口服抗凝血剂。
❝RE-LY的研究首要目标是比较“达比加群”与“华法林”在预防心房颤动引致中风及血栓塞的功效及安全性。
❝研究设计是将18,113名患有心房颤动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1)剂量经调节的“华法林”;(2) 每天两次110毫克“达比加群”;(3) 每天两次150毫克“达比加群”。
华法林组采用开放性标签形式,但不良反应则经由医学评审人员(他们对病人的治疗内容并不知情)作出判定。
平均治疗年期为2年。
❝在主要研究终点(包括中风及全身性栓塞)方面,每日2次“达比加群”150毫克或110毫克均有卓越的功效;当中,“达比加群”150毫克能明显地减低中风风险及血栓塞达34%,但不会增加严重性出血的机会;而“达比加群”150毫克(每日2次)可减少心血管疾病引致的死亡率达15%;另外,“达比加群”110毫克(每日2次)所引致的中风及血栓塞病发率与“华法林”治疗的相若,但能减少出血机会达20%。
;在出血性中风的机会,“达比加群”150毫克及110毫克均能减低分别为74%及69%。
❝RE-LY的结果显示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的治疗效果比“华法林”好,研究结果巳在2009年9月的新英伦医学杂志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