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领域研究新进展

?卒中疾病负担:难堪重负

?2008年,脑血管病跃升为国人死因的首位;

?全球卒中发病率的国家间差异在过去40年中日

益加大,在高收入国家降低42%的同时,中低收入国家上升100%。2000-2008年,后者卒中发生数首次超过前者的20%,此外,中低收入国家出血性卒中的比例远高于高收入国家,这种由经济差异导致的发病类型差别也值得深思。由于目前远东地区(包括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在内)和非洲是全球两大卒中死亡高发地区,提示经济不发达和治疗不规范可部分解释卒中死亡率的升高。

传统3h溶栓治疗时间窗缘于对6项研究(NINDS等)的荟萃分析,具有一级循证医学证据。自2008年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组研究(ECASSⅢ)发表后,各国指南相继把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由3h变成4.5h,但其依据并非循证医学一级证据。

2010年,对8项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发表于《柳叶刀》

(Lancet)杂志,为4.5h内溶栓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一

级证据。该分析包括患者3670例,安慰剂组1820例,

使用rtPA者1850例。结果显示,兰金(Rankin)评分、

治疗死亡率、联合终点和颅内出血并发症,均以270分

钟(即4.5h)为截断值,提示基于临床和CT选择的缺血

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可从rtPA治疗中获益,为使益

处最大化,应尽力缩短延误启动治疗时间。该分析还首次证实,超过4.5h,溶栓治疗的危害大于获益。

除外药物溶栓,机械开通血管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以负压吸引为原理的装置Penumbra是FDA批准不久的脑动脉机械开通方式(图)。对Penumbra系统的再评价证实其能安全有效地开通大血管闭塞性、发病8小时内的卒中。

图缺血再灌注治疗的Penumbra系统

2009年,法、美等国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病因分型方式――ASCO,即动脉粥样硬化(A)、小血管病(S)、心源性(C)和其他原因(O),每一个病因诊断级别分为确诊、无法确定和不是病因三个层次。这一病因诊断分型极大提高了临床可操作性,尤其在多个病因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出该分型的优势。

?利用各种蛇毒制剂进行降纤治疗是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疗法,但该疗法依然缺乏正规的疗效评价,尚未获得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2009年发表了安克洛

酶(Ancrod)卒中试验(ASP),纳入标准包括年龄

大于18岁、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和体征、症状出

现6小时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分、卒中前改良兰金评分(mRS)0~1分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经ancrod治疗,能减少纤维蛋白原,但不改善临床预后,并且增加出血风险。

?ASP结果让我们再次反思了国内诸多未经证实、花

费高的错误做法,它们消耗了有限的资源,实在找不到热爱它们的理由。

当血管内栓子(无论来自心脏或动脉壁)向远端移动时,最终仅有两种归宿,即导致血管闭塞或破碎消失。破碎后如何消失?过去认为是栓子被冲刷掉,但栓子不可能再变成单个细胞,无法通过毛细血管,该机制不能解释更微观的问题。《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未溶解微栓子经血管壁被推入周围组织。给实验动物注射荧光标记微栓子后,用双光子显微镜在活体经颅成像,2~7天内可在血管外发现栓子。栓子外渗导致血流重建,血管再通。栓子被清除时,先有内皮重构,后出现栓子外渗(图)。

颈动脉狭窄的非药物治疗始终存有争议,传统治疗方式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之后出现颈动脉支架术(CAS),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指南一直推荐CEA为颈动脉狭窄标准治疗,CAS未获得一级推荐。

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发表了头对头的CREST研究结果,首次采用非外科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该研究采用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判定,即为开放的盲法试验,其中CAS 组1262例,CEA组1240例,主要终点为卒中、心梗、围手术期死亡加同侧卒中的联合终点,结果显示两组主要终点无显著差异、净预后相同,尽管各自风险不同,CAS组心梗发生率较低,CEA组卒中风险较低;年轻患者(<70岁)CAS获益更大,年长患者(≥70岁)CEA 获益更大。

全球最成功的卒中医疗质量改进项目无疑是“跟着指南走”(GWTG),其由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发起,2003年启动,覆盖美国每个州,参与医院超过1392

家。其为基于现状、自愿参加、观察性登记的持续绩效改进项目,面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住院患者,按照循证医学、基于网络、经HIPAA(美国医疗保险便利和责任法案)认可、提供患者管理工具。由经培训工作人员(非医生)提取患者病历摘要(人口学信息、病史、首次CT发现、在院治疗和事件、出院治疗、治疗禁忌证、会诊、在院死亡、出院目的地等),观察关键绩效指标变化。

GWTG历时5年,纳入百万余病例,《循环:心

血管质量和转归》杂志发表了这百万病例的总结,对其5年来临床医疗关键绩效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绩效指标包括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出院时抗

栓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抗凝、rtPA治疗、入院2

天内抗栓治疗、出院时降胆固醇治疗及出院时他汀治疗、吞咽困难筛查、卒中教育、戒烟建议、康复评价。结果显示,5年来每项关键绩效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

增长,美国卒中在院死亡率大幅下降,这是任何单一治疗所不能达到的。

10个可控危险因素造就了90%的卒中风险。排名

前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当前吸烟、腹部肥胖(腰臀比)、饮食风险、身体活动少、2型糖尿病、饮酒(每月超过30标准杯或酗酒)、心脏病、脂

蛋白B与脂蛋白A1比值(ApoB/ApoA1)高、心理应激或抑郁。降压、戒烟、促进身体活动、健康饮食确实可以降低卒中负担。另外,体质指数较大并非直接增加卒中风险,关键是脂肪分布,即腰臀比。

?运动预防卒中已被列入各国指南,尤其是一级预防指南,2010年公布的女性健康研究(WHS)中有

关运动预防卒中的分析却令人耳目一新。

?该研究提示,闲暇时间进行身体活动与女性卒中风险降低相关,尤其是散步与全部卒中、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相关。

早期血肿扩大是脑出血重要特征,发生率约为1/3,是死亡和致残重要决定因素,亦是重要治疗靶点。血压升高是血肿扩大的决定因素,通过降压抑制血肿扩大是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思想,2010年度两项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第一项临床试验被称为ATACH试验,是一项传统I期临床试验,是剂量递增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该试验所选择的研究对

象是脑出血发病6小时内就诊于急诊室、收缩压

>170mmHg的患者,在治疗上选择静脉点滴尼卡地平。

?神经恶化、严重不良反应及3个月死亡均低于预期。该试验为脑出血降压治疗大型临床试验(ATACHⅡ试验)奠定了

基础。

第二项临床试验为脑出血急性期降压治疗试验(INTRACT)由澳大利亚乔治中心设计,包括了部分中国病例。结果显示,早期强化降压可抑制脑出血后72小时血肿扩大,但对周围水肿无抑制作用。收缩压在130~140mmHg之间,为脑出血血肿扩大提供了最大保护。上述结果为脑出血降压治疗能否改善患者预后的大型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心源性卒中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类型,理论上应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但由于临床医师对此认知不足和心脏检查不彻底,临床诊断率很低。

?房颤导致的心源性卒中患者应口服华法林抗凝,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服用华法林者,可按指南推荐服用以阿司匹林(ASA)为主的抗血小板药物。当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优于阿司匹林逐渐成为焦点话题,值得一提的是,氯吡格雷联合ASA的益处显现较早,且随试验时间延长能得以维持(患者平均随访3.6年)。

2009年发表的入选1.8万例患者,对比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的RELY研究,奠定了预防心源性卒中的新里程碑。研究发现,达比加群较华法林能进一步提高卒中预防效果24%,且减少出血性卒中74%,预示着华法林主导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抗凝新王国即将诞生。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防治健康教育讲座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西医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它是以猝然昏倒,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脑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当供给人体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的时候卒中就发生了,结果脑细胞无法获得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和营养。一部分脑细胞将会受损伤或者死亡。每个发生卒中的患者表现轻重不一,部分卒中的病因可能不明确,其症状取决于受卒中影响的脑部区域和受损的严重程度。 二脑卒中的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房颤,脑血管畸形等。 三、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突发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反应迟钝、感觉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失去平衡、步行困难、单眼、双眼视物模糊或向一侧凝视、缺乏平衡感、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包括言语模糊、不能找到合适的单词表达或理解其他人的言语含义)、意识障碍或抽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四、怎样预防脑卒中的复发:(1)、增强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创造家庭和睦的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地生活,让病人情绪上不过于紧张,思想上又高度重视。(2)、控制已知危险因素:患者如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要积极的治疗。(3)、警惕中风的诱因:避免紧张、兴奋、忧虑、脑力或体力过劳等因素,

并要注意气候的剧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4)、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提倡中老年人以低钠、低胆固醇、以低脂肪食物为主,副食品宜多样化。在食量上不宜过饱或过饥,要改变不良的烟酒嗜好。(5)、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坚持以活血化淤的中西药物治疗为主,增进血液的正常流动以防止中风。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片。(6)、注意中风的前兆:如有头痛、半侧面部麻木、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等。 五、脑卒中的家庭紧急处理:(1)、保持镇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意思指导进行处理。 (2)、将病人抬至床上,注意不要将病人拉起或扶起,以免加重病情,最好2-3人同时搬抬,一人抬肩,一人抬托腰臀部,一人抬腿,头部稍抬高。(3)、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呕吐或昏迷者,将头偏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将病人的衣领解开,取出假牙。(4)、病人有抽搐时,可用两根竹筷子缠上软布塞入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其舌头被咬伤。(5)、避光,可将窗帘拉上,避免强光刺激。(6)、有条件者可吸氧(7)、转运途中避免头部震动。(8)、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做主给病人服用止血剂、或其他药物。(9)、如果病人是清醒的,应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六、脑卒中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时机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要重视合理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一般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课件)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防治健康教育讲座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西医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它是以猝然昏倒,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脑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当供给人体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的时候卒中就发生了,结果脑细胞无法获得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和营养。一部分脑细胞将会受损伤或者死亡。每个发生卒中的患者表现轻重不一,部分卒中的病因可能不明确,其症状取决于受卒中影响的脑部区域和受损的严重程度。 二脑卒中的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房颤,脑血管畸形等。 三、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 突发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反应迟钝、感觉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失去平衡、步行困难、单眼、双眼视物模糊或向一侧凝视、缺乏平衡感、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包括言语模糊、不能找到合

适的单词表达或理解其他人的言语含义)、意识障碍或抽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感谢聆听 四、怎样预防脑卒中的复发:(1)、增强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创造家庭和睦的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地生活,让病人情绪上不过于紧张,思想上又高度重视。(2)、控制已知危险因素:患者如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要积极的治疗。(3)、警惕中风的诱因:避免紧张、兴奋、忧虑、脑力或体力过劳等因素,并要注意气候的剧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提倡中老年人以低钠、低胆固醇、以低脂肪食物为主,副食品宜多样化。在食量上不宜过饱或过饥,要改变不良的烟酒嗜好。 (5)、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坚持以活血化淤的中西药物治疗为主,增进血液的正常流动以防止中风。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片。(6)、注意中风的前兆:如有头痛、半侧面部麻木、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等。......感谢聆听 五、脑卒中的家庭紧急处理: (1)、保持镇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

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和中风,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我国现有卒中后存活患者700 万人,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00 万人,同时有165 万人因卒中死亡,因卒中死亡人数占所有死因的22.45%。卒中后存活患者中有70%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残。 1 吸烟与卒中 大量的研究证实,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与卒中呈现剂量反应关系,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将越高。长期大量吸烟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下降及动脉粥样硬化加快,从而增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有研究结果显示,人群中26%缺血性卒中由吸烟所致,对吸烟进行有效干预,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可以减少25%以上。 2 卒中后抑郁(PSD) 发生于卒中后,表现出卒中症状以外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常伴有躯体症状。最近一项针对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Meta 分析表明,各型脑卒中后抑郁的总患病率为33.5%,其中严重抑郁症占17.7%,轻度抑郁症占13.1%,心境恶劣占3.1%。 3 PSD药物治疗 3.1 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 选择性抑制突触前5-HT能神经末梢对5-HT的再摄取而产生疗效,为目前一线抗抑郁药,临床代表性的药物包括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 3.2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具有5-HT和NE双重再摄取抑制作用,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3.3 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 通过增强NE、5-HT递质并特异阻滞5-HT2、5-HT3受体,拮抗中枢NE能神经元突触前膜α2受体及相关异质受体发挥作用,代表药物为米氮平。 3.4 三环类抗抑郁剂

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

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目的探讨首发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选 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诊治的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指数≥0.5判定为脑卒中后抑郁(PSD),分析PSD与脑卒中部位、脑卒中性质的关系。结果左侧病灶、前部病灶、皮质病灶、多病灶脑梗死患者并发PSD发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与脑卒中性质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存在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stroke position.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irs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3 were detected as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with SDS inde x≥0.5 according to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stroke position and stroke nature.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SD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the left lesion,the anterior lesion,the cortical lesion,and multifocal le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ere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SD and stroke nature(P>0.05). Conclusion PSD is related to the stroke position. [Key words] stroke;Post-stroke depression;Stroke position;Relationship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作为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有人认为是脑梗死继发神经功能缺损的心理反应[1],也有人认为是脑梗死的病理性改变继发了PSD,目前对于PSD的致病因素,还没有一致的观点[2]。本研究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分析了PSD与脑卒中部位、脑卒中性质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本院诊治的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龄45.0~85.0岁,平均(65.0±5.0)岁,病程1.0~24.0个月,平均病程(12.0±6.0)月。 1.2 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各项目进行评分,相加得出SDS总分,计算SDS指数=SDS总分/80。当SDS指数≥0.5时,判定为PSD[3]。 1.3 脑卒中的检查方法

脑卒中患者压疮护理新进展

脑卒中患者压疮护理新进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其中80%是老年人[1]。脑卒中患者由于瘫痪肢体感受冷、热、硬、潮湿等物理因素的能力下降,不能感受到某些部位长时间受压加上长期卧床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因此容易发生压疮,压疮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但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引起严重的感染,导致患者死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做好腦卒中患者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对于疾病预后的是非常关键的。 1压疮的预防 1.1对危险因素的评估是预防压疮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Norton5种参数评估、Anderson主次指标计分法、Braden评分法等[2]。我科现用Braden 评分法,见表1。 评分标准:最高分23分,最低6分,15~18分低度危险,13~14分中度危险,10~12分高度危险,<9分极度危险。 对压疮高度危险者及时将风险告之患者及家属,发放压疮风险告知书,告之预防压疮护理措施。在床尾插上”预防压疮”标识牌,警示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以增强安全意识。 1.2避免局部理化因素刺激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感觉障碍等导致大小便失禁、多汗易使皮肤感染而形成压疮,应及时给予留置导尿,保护皮肤及床单清洁,勤换洗。但应注意:不应过度清洁皮肤,避免破坏皮肤自身的保护屏障,不主张使用爽身粉等吸水粉末物质,因易堵塞毛孔而对皮肤造成损害。 1.3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促进血液循环,尽可能让患者活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时翻身,每2h变换体位一次,认真填写翻身卡,准确记录翻身时间、体位及皮肤情况。谢士芳等[3]认为脑卒中患者使用气垫床后,翻身拍背可延长至1次/4h,不会增加患者发生压疮与肺部感染的机会,同时保证了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并且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周萍[4]等也主张对于急性期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在压疮的预防中,若营养良好,无低蛋白血症、全身皮肤完好,可采取每 2.5h或 3.0h或3.5h左右30。侧卧位交替翻身若期间需要仰卧位则保持不超过2h。 1.4 减轻皮肤的摩擦按摩能使皮肤的温度上升、血管扩张、进而增加皮肤的血流量,因此一直用于预防和处理压疮,但现在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因软组织受压疮后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 褪色,不会形成压疮无需按摩。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此时按摩会加重损伤[5]。可在局部使用水垫,利用垫内液体的流动减轻局部的压力。

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但也是造成残疾的首位病因。随着越来越多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更先进的急症护理,有效的治疗策略,也越来越需要采取干预措施进一步优化卒中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大量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扩展了临床医师对于卒中康复的认识。新兴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供除标准治疗之外的治疗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卒中康复领域的最新进展,卒中后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和一些新兴的康复治疗模式,如无创性脑刺激,脑机接口,生物治疗和药物制剂等。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背景: 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和长期残疾的首位病因。卒中的经济负担巨大。截至 1990 年,一例卒中患者照顾的平均成本估计为103,576 美元,包括所有阶段的医疗花费(急性期治疗,康复,门诊和护理院)。随着急性卒中治疗的改善以及全国性卒中中心的建立,更多的卒中患者得以存活,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与卒中相关的残障有: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痉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失语和 / 或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视力损害以及卒中后抑郁。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身体残疾。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有效的康复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巨大,但目前只有少量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方式,几个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仍在研究中。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卒中康复领域最新进展,我们将叙述(1)卒中后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2)讨论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3)一些新兴的有前景的康复治疗模式(4)未来研究方向的概述。 卒中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 卒中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许多影响康复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有更加综合深入的理解。近期有关影像学工具,神经电生理方法,遗传学方面的进展增加了我们对卒中恢复过程的理解。在本节中,我们将回顾卒中恢复过程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卒中初始损伤,社会人口因素,卒中后抑郁,康复治疗,以及遗传因素等(图 1)。 图 1. 卒中后恢复的主要决定因素 初始损伤:初始损伤是卒中康复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初始运动功能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病率为()/万患病率为()/万死亡率为()/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存活者中%遗留严重残疾。 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类:①依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将不足小时者称为TIA超过小时者称为脑卒中。 ②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小卒中、大卒中和静息性卒中。 ③依据病理性质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病因病机】一、中医病因病机(一)文献报道有风、火、痰、瘀、虚多种认识。 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的发展过程。 唐宋以前医家多主外因论金元以后的医家多持内因论。 现代认为由内风所致。 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提出脑卒中是在气血内虚基础上因忧思恼怒、劳倦内伤、嗜食烟酒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生的。 毒邪的作用。 (二)脑卒中的病因:平素积损正衰精气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为发病基础情志失调、饮酒饱食、劳逸不当为致病之因。

情志失调:平素忧郁恼怒风阳上亢。 或烦劳过度志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肝风内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骤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卒然发病者。 饮食不节:精气亏虚:中风诱因:①情志剧变:如暴怒、暴喜或过悲等②劳倦过度:包括房劳、排便用力等③暴饮暴食:如饮酒过多特别是饮烈性酒或饮食过饱等④跌仆。 前三点既是中风的诱发病因也是中风的原发因素。 一般说来中风的发病都有明显的诱因。 (三)脑卒中的病机变化病位在脑: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二、现代医学有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一)病因:全身性血管病变、局部脑血管病变及血液系统病变:、血管壁病变①动脉硬化:是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或易于破裂。 ②动脉炎: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 ③先天性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 ④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 ⑤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音乐治疗开题报告: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手段 课题编号课题类别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书课题名称: 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主持人: *** 主持人所在单位: ***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公章)开题日期: 计划完成时间: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理清思路、明确分工,确保研究计划科学可行。·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一、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音乐治疗是集医学与音乐于一体,在音乐的传统作用之外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延伸与发展。音乐对患者的记忆力、感知觉、运动能力训练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上述问题时利用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和力度等因素来刺激患者的精神及组织,已达到协助康复治疗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归纳理论概念,分析音乐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在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时运用音乐治疗手段进行辅助,对出现精神状态不稳定(抑郁、压抑、失眠、厌食等)、语言障碍、运动能力减弱、疼

痛等情况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求加快康复进程、提升康复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目前我省康复产业正处在大力建设的发展时期,音乐治疗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发达国家已较为完善,但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省在利用音乐疗法促进病人康复方面尚属空白。本课题是针对我省情况,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进行音乐治疗的方法研究。通过研究分析音乐治疗在改善患者情绪、恢复患者机能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来协助康复治疗,将促进康复的效果,提高康复质量。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尽管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相对完善的体系。通过对文献的搜索,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始音乐治疗的应用尝试,我省相对空白。这些先辈的理论研究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及医学与音乐于一体的交叉类学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康复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中“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将音乐治疗应用到康复医学中,将有效的增加康复训练内容,提升康复效果,填补我省在这方面的空白。 三、预期结果与成果: (1)音乐治疗中音乐选择方法的论文一篇(2)音乐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方法的论文一篇(3)课题研究报告1篇—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哪些方面能应用到音乐治疗(2)研究音乐治疗应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时的选曲(3)归纳患者康复中的问题与干预治疗的音乐,建立应用模型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资料文献,分析国内外关于音乐治疗及康复医学方面的文章及内容,总结两方面可相互关联之处,建立理论基础;

脑卒中研究现状

脑卒中研究现状 背景: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征。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脑卒中所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将在2015年达到650万2030年达到780万,且大多数将发生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据卫生部统计,我国也是脑卒中高发大国,每年新发病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导致乡居民死亡的第三杀手。存活的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同程度致残,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用于该病的治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流供应中断,能量耗竭,立即引起缺血中心区脑组织的损伤和部分脑功能的丧失.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伤的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缺

血中心区的脑细胞由于血流供应中断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的坏死,而缺血半暗带由于旁系血管的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对于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的瀑布级联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变化,才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脑缺血发生后一方面引起能量生成障碍,另一方面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号后释放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括谷氨酸和其他兴奋毒性因 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与各自的受体作用引起兴奋性毒性.能量代谢障碍一方面诱导线粒体的损伤和氧化自由基的发生,氧化自由基则促使了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导致离子泵功能的障碍,导致大量Na+Cl-Ca2+的内流,离子稳态的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的破坏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以及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细胞骨架的破坏和DNA的断裂.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以及炎症因子等的共同作用则导致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现状 1 卒中单元(strokeunit,SU) 的全面及综合治疗 2 溶栓治疗(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治疗应作为ACI 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3 超声溶栓 4 动脉取栓 5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6 抗凝治疗

卒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卒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傅昕1 ,指导李祎群 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200;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 卒中是除心血管疾病(CVD)外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并在成年人致残因素中排名首位[1]。美国每18例死亡中,有1例由卒中造成,平均每40秒有1例卒中发作[2]。全球范围内,三分之一的卒中致死发生在发展中国家[3]。2005年我国卫生部官方数据显示,卒中是中国第二常见的致死疾病,每年城镇地区每100 000人中人死于卒中,乡村地区人[4]。若无有效措施,未来20年内,卒中致死可能由每年1500 000到2000 000万增加到4000 000[5]。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的2009年数据更新[2]显示,每年约795 000人新发或再发卒中,其中约610 000例为新发作病例,约185 000例为再发卒中。 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5-85%[6]。发达国家中卒中为缺血性卒中,为原发脑内出血型,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型,无明确分类[7]。近期研究中显示,采用CT扫描患者,其中脑梗死型,脑出血型[8]。 卒中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全球各国针对其进行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收获颇丰,本文将相关中西医文献做一综述。 1 卒中发病机制 血管、血液风险因素 血管风险因素作为引发卒中的根本性生理病理风险因素,也是其他因素实现诱发的基础,对卒中发病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此。 将近半数缺血性卒中由大血管闭塞(LVD)造成,Wade S Smith等[9]在研究中发现,大血管闭塞的出现可预示死亡率增长3倍,而无血管闭塞的病例则表现出6个月预后良好倍的增长率。已有研究证实,脑内血管病变发病部位为卒中诱发的显著相关因素。Bolanle M. Famakin等[10]研究显示,大多数由颅内动脉狭窄引发的卒中病灶位于相同区域,属非腔隙性,近半数病灶区内诱发卒中

卒中领域研究新进展

?卒中疾病负担:难堪重负 ?2008年,脑血管病跃升为国人死因的首位; ?全球卒中发病率的国家间差异在过去40年中日 益加大,在高收入国家降低42%的同时,中低收入国家上升100%。2000-2008年,后者卒中发生数首次超过前者的20%,此外,中低收入国家出血性卒中的比例远高于高收入国家,这种由经济差异导致的发病类型差别也值得深思。由于目前远东地区(包括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在内)和非洲是全球两大卒中死亡高发地区,提示经济不发达和治疗不规范可部分解释卒中死亡率的升高。

传统3h溶栓治疗时间窗缘于对6项研究(NINDS等)的荟萃分析,具有一级循证医学证据。自2008年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组研究(ECASSⅢ)发表后,各国指南相继把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由3h变成4.5h,但其依据并非循证医学一级证据。

2010年,对8项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发表于《柳叶刀》 (Lancet)杂志,为4.5h内溶栓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一 级证据。该分析包括患者3670例,安慰剂组1820例, 使用rtPA者1850例。结果显示,兰金(Rankin)评分、 治疗死亡率、联合终点和颅内出血并发症,均以270分 钟(即4.5h)为截断值,提示基于临床和CT选择的缺血 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可从rtPA治疗中获益,为使益 处最大化,应尽力缩短延误启动治疗时间。该分析还首次证实,超过4.5h,溶栓治疗的危害大于获益。

除外药物溶栓,机械开通血管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以负压吸引为原理的装置Penumbra是FDA批准不久的脑动脉机械开通方式(图)。对Penumbra系统的再评价证实其能安全有效地开通大血管闭塞性、发病8小时内的卒中。

脑卒中病人延续护理模式研究

脑卒中病人延续护理模式研究 摘要:从延续护理的概念、脑卒中延续护理服务理念、服务对象、提供者、干预策略、护理措施、应用效果、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脑卒中病人延续护理模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护理;模式;服务理念;服务对象;提供者;护理措施;应用效果;综述 脑卒中是一种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3]。据报道:70%的脑卒中后幸存者遗留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50%病人出院后存在自我康复和护理知识缺乏,治疗依从性差,造成病情迁延,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4-6]。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积极探索延续护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应用,并在降低病人再入院率、提高出院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方面收到实效[7-8],但目前尚缺乏较为成熟的脑卒中延续护理模式。本研究就脑卒中延续护理的概念、模式、干预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延续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1延续护理的概念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以脑卒中、肿瘤等为主的慢性病逐渐代替传染性疾病,居全球疾病负担前列[9],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尤其是出院后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延续护理应运而生。延续护理是将住院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或家庭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自延续护理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延续护理的定义,但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目前,使用较多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老年学会对延续护理的定义,即设计一系列护理活动,确保病人在不同健康照护场所间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转移时所接受护理服务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10]。延续护理与连续护理常被研究者混淆使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延续护理与连续护理的服务目标都是确保病人在不同健康照护场所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享有同质的护理服务[10-13],但在服务对象、服务跨度、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过程上存在差异[14](见表1)。延续护理是连续护理在特定人群和特定阶段的缩影。 2脑卒中延续护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同时出现了过渡期护理模式(transitionalcaremodel,TCM)[15-16]和过渡期护理干预模式(caretransitionsintervention,CTI)[17]两种延续护理模式,随后被研究者成功应用到脑卒中领域[18]。两种模式的比较见表2。 2.1服务理念和服务对象 TCM模式和CTI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医院向家庭或者护理机构转移的病人。两者在服务理念上存在差异:TCM把减少病人健康问题出现的可能作为护理干预的主要目的;CTI模式通过护士及其训练小组教授病人及家属自我健康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方法,提高其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19]。因此,CTI模式将家属也纳入延续护理的服务对象,并让家属和病人接受相同的健康照护训练。高致残率的特点使脑卒中病人出院后需要长期照护,我国脑卒中病人长期照护的主要形式是居家护理[20],CTI模式关注病人和家属自护能力的提升,更能满足我国脑卒中病人长期护理的需求。 2.2延续护理提供者

进展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 进展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张淑云,时宝林,宋保华 [摘要]进展性脑卒中已成为临床难题之一,感染、血压过低、血糖升高、发热都可加重脑卒中的进展,临床表现、影像学、生化标志物等有助于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治疗包括抗凝、降纤、降温、降糖、扩容、治疗脑水肿、神经保护剂、外科手术。 [关键词]进展性脑卒中;病因;预测;治疗;综述 Advance in Progressive Stroke(review)Z HA N G Shu-y un,S H I Bao-lin,SON G Bao-hua.Department of Neurology,Wei fang Peop le's Hospita l,Wei f ang261041,S handong,China A bstract:Pr og ressive str oke is a ther apeutic challeng e fo r clinical practice.Some facto rs,such a s infectio n,hypo tensio n,hy-perg ly caemia and fever w ere related with pro g ressive stroke.T he clinical features,imag ing,labora to ry ex aminatio n could pr edict the development o f prog ressive stro ke.T rea tment include anticoag ulation,reduce fibrino gen,tempera ture,g luco se,enlarg e ca pacity,con-trol brain edema,protectiv e agent and surge ry. Key words:prog ressive str oke;etio lo gy;predictio n;treatment;review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9771(2009)11-1034-02 [本文著录格式] 张淑云,时宝林,宋保华.进展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1):1034—1035. 进展性脑卒中(pro g ressive stro ke,PS)是指脑梗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继续加重的一种临床过程。进展的时间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十余天不等。发病率在20%~40%[1],致残率、死亡率较一般脑卒中为高。 1定义 进展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临床现象,目前尚缺乏公认的定义,《M erritt's神经病学》定义为神经功能缺失在数小时内逐渐和间断进展,并除外占位效应(血肿或水肿)所致,提示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第4版教科书定义为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h内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1990年以后的报道均采用脑卒中量表量化神经功能缺失,具体包括加拿大脑卒中量表(CSS)减少1分以上、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SS)减少2分以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 HSS)减少3分以上定义为进展性脑卒中[1]。早期进展性脑卒中为发病2 d内症状仍逐渐进展者,迟发进展性脑卒中为发病3~7d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仍逐渐进展者[2]。 2发病机理 2.1感染 感染作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肺炎衣原体、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杆菌与心肌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其机制是感染导致凝血功能亢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高和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2]。除慢性感染外,前驱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也与缺血性脑卒中显著相关,在年轻脑卒中患者中感染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 感染和脑缺血本身引起的炎症反应在脑卒中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特征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白细胞黏附聚集和随后发生的活性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最近的研究表明,作为炎症反应标志的C-反应蛋白(CRP)的增高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与心脑血管病发作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作为心肌梗死和进展性脑卒中的预警指标[4]。 2.2血压 血压不稳定是进展性脑卒中的另一主要危险因素。发病36h内,收缩压每增高2.15kPa,脑卒中进展的风险下降0.166[5]。早期血压下降是肢体瘫痪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动态血压监测证实,急性脑卒中后24h血压波动明显,大部分患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潍坊市261041。作者简介:张淑云(1968-),女,山东潍坊市人,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康复。者的血压1周左右能自然回落到基础范围。急性脑卒中患者均有一段时间的血压增高,持续1周左右[6]。因此对这些患者血压的控制要特别注意。参照国外经验,如平均动脉压高于130mmHg(1mmHg=0.133kP a)或收缩压高于220mmH g,建议适当谨慎使用降压药和脑血管扩张药。血压过高或过低均与脑卒中进展有关,因此在脑卒中急性期维持适当的血压十分必要。 2.3糖尿病 糖尿病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证实能导致或加重脑梗死[1]。其机制可能是高血糖促进氧化,产生氧自由基,抑制内皮细胞DN A合成,损害内皮屏障。M cleo d等报道,血糖超负荷时,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ICA M-1)表达和血清可溶性ICA M-1(sICA M-1)含量均增加,并引起广泛的微血管损伤,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而脑组织缺血反过来进一步促进ICA M-1的表达,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脑卒中进展[7]。研究还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通过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而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 I-1)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纤溶系统活性,进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恶化。 2.4发热 发热是进展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发病最初24h内出现的体温升高可明显加重脑损伤,是梗死体积增大(O R=3123)和神经功能缺损加重(O R=3106)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在30~36h内,这种关系消失。这提示脑损害程度与高热发生的时间有关,脑卒中后早期高温与预后不良有关[8]。动物实验也证实,高温可加速半暗带组织发展成梗死灶,以闭塞后4h最为明显,显著缩短了有效治疗时间窗。高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后溶栓治疗也有不利影响。大鼠颈动脉栓塞研究表明,体温达39℃可使平均梗死体积增大114倍,经r tP A 溶栓后,尽管造影显示最大程度的再通,但梗死体积较正常体温者仍增大218倍[9]。 3预测 3.1临床表现 老龄和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与后期进展有关。并发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容易出现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侧支循环不良,与早期进展有关。医源性或继发心脏病的低血压可引起脑部低灌注,从而使脑组织缺血梗死加重。相反,脑卒中发病时高血压是急性期反应,其高低与神经系统损害程度一致[1,10]。脑卒中发病24h内发热(包括低热)是预后不良和早期进展的重要预测指标。体温每升高1℃,早期进展的危险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近几年来,各国的神经病学家非常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治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不同作用机制的治疗脑缺血药物,正在动物模型上证实能限制脑梗死的范围。本文就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治疗原则 有关急性脑卒中的防治原则,世界各地正逐步达成共识,目前已有几个不同的组织正在开发的合理的指导性治疗原则已用于整个欧洲〔1〕。①大力加强脑卒中是“急症中的急症”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对分秒必争和正确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②制订出正规的书面防治方案,并明确提出有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各阶段中的治疗原则、决策和具体措施。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和临床中心,积极组织和大力开展医务人员针对急症的短期专题培训,并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和示范积极的、新的和有效的救治方案和措施,以不断提高其救治技能、信心和责任感。通过临床的实践验证,如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缩短至2h以内〔2〕,并迅速作出反应和采取积极的医疗手段,确能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脑卒中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日和降低医疗费用。 2 恢复脑灌注 缺血后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及时(发病后数小时内)建立再灌注。溶栓疗法是目前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唯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国内外都在开展这一研究,最常用的溶栓剂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链激酶和尿激酶。使用溶栓疗法必须遵循严格的条件,否则将导致严重后果〔3〕。最近,欧洲和美国的两个研究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溶栓治疗,对象为发病后3~6h内,有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T检查无异常或仅有轻度改变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30d病死率及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快于对照组,90d神经功能评分亦优于对照组。报告强调早期治疗及病人选择对减少脑出血并发症有重要意义〔4,5〕。今后随着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溶栓治疗的选择性将大大提高,治疗对象主要是发病时存在阻塞性血栓栓塞者,溶栓药物的使用也将局限于血管阻塞部位。Tsai等〔6〕认为,动脉内注射rt-PA使阻塞血栓机械性破裂,血管再通,适用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基底动脉阻塞,静脉使用rt-PA则适用于颅内动脉周围支阻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预防和治疗颈动脉区脑缺血或脑卒中病人中的作用已被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得到证实,研究表明,轻度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腔隙缩减小于30%)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不利的,而对减轻严重颈动脉狭窄(腔隙缩减大于70%)病人的脑缺血症状有肯定作用〔7〕。对无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病人也能预防卒中发生。目前,一种新的血管成形术,如经皮颅外颈动脉、椎动脉扩张同时安放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等正在临床试行,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 3 神经保护剂的应用 神经细胞保护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缺血后的细胞损害,延迟神经细胞死亡,以争取时间恢复脑灌注,延长治疗时间窗,神经细胞保护剂目前正处在不同的研究、试验阶段,尚未发现对脑缺血有确切保护的药物制剂〔8〕。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脑缺血后组织损伤的兴奋性毒性、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