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中国脑部疾病研究报告

中国脑部疾病研究报告

中国脑部疾病研究报告中国脑部疾病研究报告脑部疾病是指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癫痫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脑部疾病的研究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中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脑卒中是一种使部分大脑血管破裂或者由于局部血管栓塞导致的脑血供中断的疾病。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的脑卒中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医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脑卒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投入,力求提高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除了脑卒中外,脑外伤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暴力或者意外事故等因素造成的大脑损伤。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每年我国脑外伤发病人数约为2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数的40%以上。

目前,我国对于脑外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损伤机制的研究以及损伤后的康复治疗。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脑外伤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脑外伤的康复治疗研究的投入,力求提高脑外伤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脑肿瘤是另一个脑部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脑肿瘤。

脑肿瘤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脑肿瘤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我国的医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脑肿瘤发生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的投入,力求提高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癫痫是一种神经传导紊乱引起的慢性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我国现有癫痫患者约有1000万人。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经济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一定下降趋势,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却持续上升[1]。

近年来,脑血管病在我国已升至首位疾病死亡原因[2]。

因此,了解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并依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2013年首次完成我国规模最大并有全国代表性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Stroke in China, NESS-China)。

此次专项调查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现场开展,包括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个县(区),最终完成调查的全年龄组人群约60万人。

2013年,NESS-China是我国首次方法规范、标准统一、质控严格并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脑卒中现况调查,填补了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缺。

此次调查结果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一)患病率此次调查结果的脑卒中患病率采用时点终生患病率(point lifetime prevalence),患病时点确定为2013年8月31日24时。

所有在此时点之前发生过脑卒中,并到此时间点仍然存活者均应计入患病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患病粗率为1 596.0/10万;加权率为1 114.8/10万。

男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768.7/10万和1 222.2/10万。

女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426.2/10万和1 005.7/10万。

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241.1/10万和854.5/10万;脑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252.3/10万和191.9/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70.1/10万和48.6/10万[3]。

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引言: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脑卒中患者存活率得以提高,然而,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前并未充分准备好回归日常生活。

因此,探究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再住院率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一家综合医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医学记录的分析,旨在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个人特征、脑卒中前后的认知功能、社会支持、医疗经验等因素。

结果:研究发现目前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准备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影响出院准备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认知功能损伤会影响患者对治疗和出院指导的理解和接受,导致其无法充分准备回归日常生活。

同时,脑卒中患者在社会支持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疾病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很多患者在出院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这也限制了其出院准备度的提升。

此外,个体的医疗经验也对患者的出院准备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医疗信息的理解及合规性等因素,会影响患者对出院准备的重视程度。

讨论: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不足主要由认知功能损伤、社会支持不足和个体的医疗经验等因素共同引起。

因此,在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方面,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干预。

首先,医务人员应更加注重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在社会支持方面,医疗机构应与家庭和社会资源紧密合作,建立健全的康复和护理体系,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

此外,通过加强患者的医疗知识普及,提高其对医疗资源的理解和合规性,也有助于提高出院准备度。

结论: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不尽理想,其中认知功能损伤、社会支持不足以及个体的医疗经验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脑中风,简称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表现为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梗阻,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目前,随着流行病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进展显著。

传统的脑卒中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以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

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病人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代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治疗脑血管偏狭,以改善脑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和恢复;另一种是应用神经保护剂,以抑制脑细胞的死亡和修复,提高脑功能。

在脑血管偏狭的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以促进脑血管的通畅,减轻脑缺血症状。

同时,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剂量。

在神经保护剂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脑卒中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神经营养素、中草药、脑保护药物等。

其中,神经营养素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补充人体缺乏的神经营养物质,以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修复损伤。

而中草药则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通过调节身体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功能。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外,一些新型技术也被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注入干细胞,促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它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等方面来治疗脑卒中。

总体而言,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2024年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范文

《2024年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范文

《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脑卒中的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现状疾病接受度是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反应。

在脑卒中患者中,疾病接受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当前,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存在以下问题:1. 认知水平低:部分患者对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缺乏足够的了解。

2. 情感反应消极:部分患者因病致残,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影响疾病的康复。

3. 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因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不能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康复效果不佳。

三、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因素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因素包括患者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如医疗资源分布、社会支持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患者的疾病接受度。

四、干预措施针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1. 提高认知水平: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脑卒中知识等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2. 心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3. 家庭支持:加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 社会支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五、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心理干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是改善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关键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和接受疾病,还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疾病的康复。

《2024年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范文

《2024年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范文

《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正确而积极地接受疾病治疗与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主题是关于脑卒中患者对疾病接受度的现状及实施干预的探究。

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接受度,以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进行研究,探索患者对疾病的态度、认知和行为表现,进而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干预措施。

此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设计,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了解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情况。

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患者的接受度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关系。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

四、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现状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接受度处于中等水平。

他们普遍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正确的认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焦虑。

一些患者过于担心疾病的严重性和后遗症,对康复治疗持消极态度;而另一些患者则对疾病过于乐观,忽视了治疗的重要性。

此外,由于医疗知识的不足或医疗信息的错误理解,一些患者存在误解或恐惧。

五、脑卒中患者接受度的干预措施基于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干预措施:1. 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普及脑卒中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和康复过程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

2. 心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和信心。

3. 家庭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4. 个体化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如认知行为疗法、康复训练等。

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总结

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总结

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总结一、前言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脑卒中防治中心不懈努力,持续进行科学研究,以期找到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总结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概述1. 预防策略研究(1)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其中包括:-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控制饮酒和戒烟。

(2)药物预防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在预防脑卒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研究发现,对于具有脑卒中高风险的人群,使用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2. 诊断技术研究(1)影像学诊断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脑卒中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研究显示,通过优化影像学检查流程,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2)生物标志物研究研究发现了几个与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等。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评估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治疗手段研究(1)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

2023年的研究发现,通过改进溶栓药物和治疗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2)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研究显示,早期开展神经保护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三、展望与建议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为了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管理能力;2. 加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提高诊断准确率;3. 优化脑卒中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4. 积极开展脑卒中康复治疗,减轻患者后遗症。

《2024年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范文

《2024年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范文

《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疾病接受度是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表现。

在脑卒中患者中,疾病接受度的差异会影响其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四、研究结果1. 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本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存在差异。

大部分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但仍有部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缺乏康复信心。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疾病接受度。

2. 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疾病认知、心理状况、社会支持、家庭关怀等。

其中,疾病认知是影响患者接受度的关键因素,心理状况和社会支持也对患者的接受度产生重要影响。

3. 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本研究设计了以下干预措施:(1)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

(2)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

(3)加强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家庭关怀。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本研究发现,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增强了患者的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

同时,干预措施也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和好评。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脑卒中研究现状

脑卒中研究现状

脑卒中研究现实状况背景: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难治性疾病,含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根据现在发展趋势,脑卒中所造成全球死亡人数将在达成650万2030年达成780万,且大多数将发生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据卫生部统计,中国也是脑卒中高发大国,每十二个月新发病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后造成乡居民死亡第三杀手。

存活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一样程度致残,重度致残者约占40%。

全国每十二个月用于该病诊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脑卒中是一个忽然起病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关键病因之一。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60%~70%。

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血流供给中止,能量耗竭,立即引发缺血中心区脑组织损伤和部分脑功效丧失.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伤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缺血中心区脑细胞因为血流供给中止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坏死,而缺血半暗带因为旁系血管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对于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瀑布级联反应和缺血再灌注后病理改变,才是造成脑损伤关键原因.脑缺血发生后首先引发能量生成障碍,其次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号后释放大量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含谷氨酸和其它兴奋毒性因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和各自受体作用引发兴奋性毒性.能量代谢障碍首先诱导线粒体损伤和氧化自由基发生,氧化自由基则促进了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其次造成离子泵功效障碍,造成大量Na+Cl-Ca2+内流,离子稳态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破坏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和其它炎症因子释放,造成细胞骨架破坏和DNA断裂.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和炎症因子等共同作用则造成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现在脑卒中诊疗现实状况1 卒中单元(strokeunit,SU) 全方面及综合诊疗2 溶栓诊疗(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诊疗应作为ACI 超早期诊疗首选方法)3 超声溶栓4 动脉取栓5 抗血小板聚集诊疗6 抗凝诊疗7 降纤诊疗8 神经保护及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 保护9 幕上恶性半球脑梗死减压诊疗术10 中药诊疗11 远程卒中医疗系统12 干细胞诊疗13 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endarterectomy,CEA) 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stenting,CAS)然而不管哪种诊疗方案其关键目标均为: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 半暗带) , 使闭塞脑动脉再通, 恢复梗死区血液供给, 预防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时间窗成为制约抢救、诊疗及预后关键原因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诊疗应作为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诊疗首选方法。

脑卒中研究的发展趋势

脑卒中研究的发展趋势

脑卒中研究的发展趋势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脑卒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脑卒中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预防策略的研究成为脑卒中研究的重要方向。

预防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研究表明,脑卒中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

因此,控制和管理这些慢性病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

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适量饮酒、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等,也被证明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个体化的预防策略,以更好地指导公众的健康管理。

其次,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是脑卒中研究的重要方向。

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降低疾病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目前,影像学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脑卒中的常规检查手段。

然而,这些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合于所有病例。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发展更早期的生物标志物和新型成像技术,以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更好地进行干预治疗。

第三,治疗方法的创新是脑卒中研究的热点领域。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管再通和脑保护。

血管再通是指通过溶栓药物或机械性血管再通手段恢复脑部供血。

脑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脑损伤扩展和炎症反应,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都适用的情况并不多见。

因此,研究人员正努力寻求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此外,临床护理和康复研究也是脑卒中研究的重要方向。

合理的护理和康复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脑卒中的早期护理和康复已得到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正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和阶段的护理和康复方案,并进行临床实施和效果评估。

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康复的有效性和长期效果,以及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摘要:下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下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健康负担。

文章阐释了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失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并对运动再学习技术的临床有效性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以探求运动再学习技术做为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一线治疗手段的可行性。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运动再学习技术脑卒中疾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下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医院常见的康复手法有很多,但是很多康复治疗患者并不积极配合,对治疗缺乏信心,通过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需要增加治疗的疗效。

本课题将研究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让患者在学习-训练-再学习-再训练中加强改善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为脑卒中患者寻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国内研究现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疾病特点是患有脑卒中疾病的病人最主要的特点。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高达200万左右患者首次发生脑卒中疾病,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由于各种功能障碍导致不能独自生活,需要家庭成员扶助,甚至完全照顾[1]。

例如:偏瘫、言语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均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特别是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双下肢严重的功能障碍带来的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心理障碍,也严重影响着家庭的生活、经济负担[2]。

有效的康复治疗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脑卒中病人患病偏瘫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然而康复治疗训练又有专业度高、训练时间长等特点,因而大多数的病人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缺乏训练的意识,大部分病人回到家中,从不注重康复治疗训练的过程,导致康复治疗的效果极差,因此提升病人及家人的康复治疗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中医药对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所导致的病症。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麻木、语言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以溶栓、手术和药物为主。

然而,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脑卒中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脑卒中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一些中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首先是丹参。

丹参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一种,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减轻脑组织损伤。

其次是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研究发现,冬虫夏草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脑水肿,增加脑组织的神经元存活率。

此外,延胡索、红花、川芎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

这些中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祛风解表等功效,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的恢复和修复。

二、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

针灸治疗脑卒中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脑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的修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能够减轻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

此外,针灸还可以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抑郁症状等,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三、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与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通过中医药的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后遗症。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与常规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将中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中国科学家对其指南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介绍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一、研究进展1. 病因研究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研究。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确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国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准确、敏感的诊断方法。

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外,生物标志物如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BNP)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治疗策略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治疗策略,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修订。

其中,静脉溶栓疗法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的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治疗策略1.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溶栓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2. 机械取栓术机械取栓术是指在导管辅助下,通过器械将脑内血栓取出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大血管阻塞、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

在进行机械取栓术前,需进行严密的影像学评估和病例选择。

3.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相结合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现状
劳与活动不利无任何联系 。
8 评 估 与 治 疗
等 认为疲劳 直接影 响康 复训 练 的顺利 开展 。Gae 长 l r d
期随访发现疲劳直接影响功能缺损程度、 病程进展和死亡率 ,
即使调整受试者年龄后也得出同样结论。但疲劳与这些结果
之间的关系并非单 向 , 即脑卒 中后 的功能缺损促成疲劳 , 反过
疲 劳 是 脑 卒 中 患 者 的 主 要 主诉 , 病 率 为 3 % ~ 患 9
72% [ 5 3
。 一
郁无 显著差异 , 3 %的重度疲 劳患者抑郁得分 较高 。因此 仅 8
脑卒 中患者疲劳和抑郁无直接联系 。
6 基 础 性 疲 劳
项前瞻性对照研究 调查 了 1 1 8 例脑 卒 中患 者 ,
躯体及社 会 心 理功 能 , 躯 体及 社会 心 理 功 能 影 响 最 大。 对
V nZ nvo 认 为疲 劳 主要影 响 患者认 知, as 认 为疲 劳与步 态丧 失相 联 N es 系, 但仅评价 比较 了步行组 与非步行组 ¨ 。S hpr 认 为疲 eees
非抑郁脑卒 中患者经常感觉疲 劳。C i o 调查 小于 7 a sn s 5岁
首发脑卒 中患者 , 发现 7 % 的患者具 有心理疲劳 。这些 研究 2 中疲劳的编制方法和评价 不同 , 日常活动 与主观感觉 的强 对 度及功能影响的测量也不 同。
3 疲 劳 程 度和 影 响
脑卒中患者疲劳症状与不良预后 密切相关 , 如高 死亡 率、
这一定义容纳了疲劳症状的不 同方面 。Sub3提出 , ta L 精神 活
需要休息缓解疼痛 。
5 疲 劳 与抑 郁
动 中早期困倦的感 觉 , 伴随疲 乏 、 精力缺 乏 、 主动 努力 不 能。 Gae4指 出, ld _ 疲劳经常表明躯体或精神上 的能量缺 乏。本综

《2024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顺利出院。

然而,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出院准备度是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收集临床数据,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现状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患者在出院前的教育和培训不足,导致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其次,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状况也会影响其出院准备度。

此外,医院的出院计划和随访制度不够完善,也影响了患者的出院准备度。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支持等都会影响其出院准备度。

例如,年龄较大、认知能力较差的患者在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和康复训练中可能存在困难。

2. 医院因素:医院的出院计划和随访制度、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等也会影响患者的出院准备度。

例如,医院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出院计划和随访制度,可能导致患者出院后无法得到及时的康复指导和帮助。

3. 社会因素:社会对脑卒中的认知程度、康复资源的可及性等也会影响患者的出院准备度。

例如,社会对脑卒中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患者难以获得必要的康复支持和帮助。

五、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措施1. 加强患者教育和培训: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完善医院制度和流程:医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出院计划和随访制度,确保患者在出院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康复指导和帮助。

青年脑卒中病因及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研究进展

青年脑卒中病因及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研究进展

青年脑卒中病因及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青年脑卒中病因研究现状青年脑卒中是指发生在青壮年人群中的脑卒中病例。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关于青年脑卒中病因的研究工作日益深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

一些遗传基因可能增加个体罹患脑卒中的风险。

通过家系研究和基因序列分析,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青年脑卒中相关的遗传基因,为进一步探究病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生活方式因素也是导致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会增加罹患脑卒中的危险。

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预防青年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心血管疾病也是青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及时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对于预防青年脑卒中至关重要。

青年脑卒中病因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和机制,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青年脑卒中提供科学依据。

【字数:271】1.2 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年患者在面临突如其来的脑卒中后,往往会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

身体上,他们可能需要长期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例如辅助器具的使用和康复训练等。

心理上,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惧、沮丧甚至自卑,因为脑卒中带来的身体功能障碍和生活方式改变使他们无法像以前一样独立自主。

根据相关研究,青年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身份认同的改变、生活质量的下降、社会支持的缺失、患者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等。

这些负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和长期生活质量。

了解青年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对于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和心理支持措施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疾病本身的治疗,还应该注重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在发病机制方面,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炎症反应则会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引发继发性损伤,加剧脑组织坏死。

因此,针对这两个因素的治疗成为研究重点。

在诊断方面,头颅CT和磁共振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头颅CT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但对于发病早期的小病灶或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效果不佳;磁共振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发现早期缺血和脑组织水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配合的患者不适用。

还有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功能磁共振、灌注成像等也在研究中。

在治疗方法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包括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等。

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供应;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抗炎药物则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继发性损伤。

手术治疗则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主要针对较大的血栓或严重的血管狭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成为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虽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溶栓药物治疗的时间窗较窄,且存在出血风险,因此对于一些患者并不适用。

虽然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但长期使用也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手术治疗的费用较高,且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这些治疗方法有望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途径。

同时,研究也需要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康复和功能恢复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研究现状
背景: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脑卒中所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将在2015年达到650万2030年达到780万,且大多数将发生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据卫生部统计,我国也是脑卒中高发大国,每年新发病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导致乡居民死亡的第三杀手。

存活的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同程度致残,重度致残者约占40%。

全国每年用于该病的治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流供应中断,能量耗竭,立即引起缺血中心区脑组织的损伤和部分脑功能的丧失.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伤的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缺
血中心区的脑细胞由于血流供应中断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的坏死,而缺血半暗带由于旁系血管的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对于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的瀑布级联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变化,才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脑缺血发生后一方面引起能量生成障碍,另一方面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号后释放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括谷氨酸和其他兴奋毒性因
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与各自的受体作用引起兴奋性毒性.能量代谢障碍一方面诱导线粒体的损伤和氧化自由基的发生,氧化自由基则促使了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导致离子泵功能的障碍,导致大量Na+Cl-Ca2+的内流,离子稳态的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的破坏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以及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细胞骨架的破坏和DNA的断裂.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以及炎症因子等的共同作用则导致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现状
1 卒中单元(strokeunit,SU) 的全面及综合治疗
2 溶栓治疗(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治疗应作为ACI 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3 超声溶栓
4 动脉取栓
5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6 抗凝治疗
7 降纤治疗
8 神经保护及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 保护
9 幕上恶性半球脑梗死的减压治疗术
10 中药治疗
11 远程卒中医疗系统
12 干细胞治疗
13 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endarterectomy,CEA) 及颈动脉
支架(carotidstenting,CAS)
然而无论哪种治疗方案其核心目的均为: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 半暗带) , 使闭塞的脑动脉再通, 恢复梗死区的血液供应, 防止缺
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
时间窗成为制约抢救、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治疗应作为急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阿替普酶(RtPA)作为目前唯一被循证医学证明有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溶栓药物,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使。

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虽然已经将其列为Ⅰ类证据A级推荐,但其静脉溶栓仅适用于发病4.5 h内的超急性脑卒中患者。

而动脉溶栓治疗应用于大脑中动脉梗塞型卒中可以将使用rt -P A 溶栓时间窗延长
1-2h,但整体发病时间窗最多也只能达到6 h,并且其应用也受到多
方面因素的限制。

治疗超过时间窗所引起的严重后果
1缺血时间的延长可能对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血管闭塞时间的延长, 缺血脑组织中心发生坏死, 脑肿胀明显, 半暗带开始消失或显示不清,可逆性缺血脑组织逐渐减少, 从而使溶栓治疗失去应有的效果。

2缺血时间的延长可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组织缺血后, 发生的炎症级联反应, 大量活化的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并经过内皮细胞之间进入内皮细胞下区域, 继续浸润到组织内, 造成缺血脑组织的白细胞浸润, 产生以下结果:(机械性)阻塞小血管和微循环; 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对脑组织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损伤作用。

3 时间的延长使血栓发生机化的可能增加, 降低了溶栓成功的概率因此如何拓宽溶栓时间窗将成为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