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人类进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万象。不仅表达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实在不能不说是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自然构成了中国古文化的一座座丰碑,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大小仲马、斯汤达、歌德、泰戈尔、普希金、狄更斯、勃朗特姊妹、海明威、马克•吐温等等这些文学大师曾用自己的文学巨著滋养了全人类,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培根、罗素、老子和庄子等一大批哲学家带领我们走出黑暗,奔向光明。像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带领我们走出荒原,进入科学时代。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可以教我们用辩证的方法,还可以提供给我们诸多的例证。拥有这些,不仅是感觉到自己充实,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写作和文化有了一些不解之缘。作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记录和书写文化进而形成新的文化。往往是会作文的人,别人也一定认为是有文化的人!、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总是不断改变着社会生活的面貌,提出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本身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也必然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而不断发展。因此,先进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首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必须在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其次,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敏锐把握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第三,文化创新的源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文化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发展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在创造文化时,归根结底是在创造自身。任何一种文化创造都是人的自我创造。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而显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
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高度,创造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既反映经济、政治基本特征,又对经济、政治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提高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保持党的先进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
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与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关系。当代科学技术越向前发展,人们的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关系越密切。人们经济利益的实现是人们文化利益实现的基础;而人们文化利益的实现,又是人们经济利益实现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把实现经济利益和实现文化利益结合起来,在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是正确把握扩大文化交流与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关系。扩大文化交流和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安全,都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要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把文化交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正确把握不同文化层面的关系。文化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分层面的。不同文化层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群众性的文化建设活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利益要求的主体性文化活动。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关系,对于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产生于人类的需求之中。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人类在创造出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在社会利益的庞大系统中,经济利益是社会的基本利益,政治利益是社会的核心利益,文化利益则是社会最高形态的利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创造了光辉业绩,为世界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们经济利益实现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利益便逐步占据了“利益谱”的主导地位。由于文化和利益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选择文化利益这一研究课题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提升了对文化经济研究的高度并填补了利益理论的空白,从而丰富了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利益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利益理论为基础,以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文化利益的创造、交换、分享和实现进行探讨,试图构建一个文化利益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对中国的文化利益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国外文化利益实践经验,为中国文化利益的实现提供相关的对策。全文除导论之外,分七章对文化利益做了比较细致全面的研究。导论部分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架构,以及可能的创新和潜在的不足。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000年以来,文化发展战略日渐成为既是牵动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学术界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为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战略,2003年以来,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先后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相继出台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发展意见等文件,促进了省级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但是,如何在研究国外和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从国家、区域和省级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上,深入探析这一重大课题,目前还比较薄弱。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文化发展战略,尤其是从国家、区域和省级结合层面上研究文化发展战略,对于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以文化强省战略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本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论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强省战略的文献进行检索,系统收集了美国、法国、韩国文化发展战略和我国建国以来文化发展战略资料,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使论文建立在最新成果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系统论观点,按照国家与地域、省级进行研究,选取陕西、河南和山东为样本,注意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从整体的联系中把握对象的规律性。同时还运用文化学、战略学、哲学以及政策学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从而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本论文以战略学理论和文化软实力理论为立论依据,对文化强省的战略定位、战略组织资源分析、战略构成要素、战略效果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增强了文化强省战略研究的学理性。本论文对国内外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总结,并选取了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的代表省份即对陕西、河南和山东文化强省战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对文化强省战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供省级层面参考的对策。本论文研究了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和我国软实力提升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对其构成要素和作用进行分析,阐述了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相互关系。本论文选取美国、法国、韩国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这些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有比较明确的战略,有比较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包括适合文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公开透明非歧视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行之有效的资金支持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等。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强省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还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化发展战略演进的几点启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党的十五大为界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6年;第二阶段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至今。新中国60年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为文化强省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很多深刻的启示。近年来,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措施,为实现西部省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对陕西省文化发展战略定位、战略组织资源分析、战略构成要素、战略实施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文化强省的重要启示。河南省在文化建设上有着明确的总体要求、切实的具体措施和坚强的组织保障。这些方面有力推动了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在分析河南省文化发展战略定位、战略组织资源分析、战略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河南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成果和启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山东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化体制创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上都有很多亮点。在对这些亮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文化强省的重要启示。本论文在最后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了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化强省战略的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战略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对策建议。
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和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有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艰难环境中得以繁衍、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和鼓舞本民族成员为着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始终使中华民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先进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引导力量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
主要观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任何文化都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建党之初,党的刊物就开始讨论文化问题。随着党的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同志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科学地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及其发展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也要繁荣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这些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并不断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随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述。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把党的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我们党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性和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在“5·31”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建设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并明确提出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对我们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文化并不都是先进的,既有先进的文化,又有落后的文化,还有腐朽反动的文化。它们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有着根本的区别。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关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充分认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经济是基础,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文化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任何文化产品都是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同时,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万象。不仅表达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实在不能不说是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自然构成了中国古文化的一座座丰碑,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大小仲马、斯汤达、歌德、泰戈尔、普希金、狄更斯、勃朗特姊妹、海明威、马克•吐温等等这些文学大师曾用自己的文学巨著滋养了全人类,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培根、罗素、老子和庄子等一大批哲学家带领我们走出黑暗,奔向光明。像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带领我们走出荒原,进入科学时代。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可以教我们用辩证的方法,还可以提供给我们诸多的例证。拥有这些,不仅是感觉到自己充实,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写作和文化有了一些不解之缘。作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记录和书写文化进而形成新的文化。往往是会作文的人,别人也一定认为是有文化的人!、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总是不断改变着社会生活的面貌,提出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本身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也必然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而不断发展。因此,先进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首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必须在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其次,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敏锐把握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第三,文化创新的源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文化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发展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在创造文化时,归根结底是在创造自身。任何一种文化创造都是人的自我创造。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而显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
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高度,创造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既反映经济、政治基本特征,又对经济、政治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提高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保持党的先进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
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与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关系。当代科学技术越向前发展,人们的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关系越密切。人们经济利益的实现是人们文化利益实现的基础;而人们文化利益的实现,又是人们经济利益实现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把实现经济利益和实现文化利益结合起来,在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是正确把握扩大文化交流与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关系。扩大文化交流和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安全,都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要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把文化交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正确把握不同文化层面的关系。文化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分层面的。不同文化层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群众性的文化建设活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利益要求的主体性文化活动。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关系,对于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产生于人类的需求之中。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人类在创造出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在社会利益的庞大系统中,经济利益是社会的基本利益,政治利益是社会的核心利益,文化利益则是社会最高形态的利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创造了光辉业绩,为世界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们经济利益实现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利益便逐步占据了“利益谱”的主导地位。由于文化和利益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选择文化利益这一研究课题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提升了对文化经济研究的高度并填补了利益理论的空白,从而丰富了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利益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利益理论为基础,以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文化利益的创造、交换、分享和实现进行探讨,试图构建一个文化利益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对中国的文化利益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国外文化利益实践经验,为中国文化利益的实现提供相关的对策。全文除导论之外,分七章对文化利益做了比较细致全面的研究。导论部分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架构,以及可能的创新和潜在的不足。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000年以来,文化发展战略日渐成为既是牵动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学术界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为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战略,2003年以来,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先后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相继出台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发展意见等文件,促进了省级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但是,如何在研究国外和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从国家、区域和省级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上,深入探析这一重大课题,目前还比较薄弱。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文化发展战略,尤其是从国家、区域和省级结合层面上研究文化发展战略,对于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以文化强省战略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本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论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强省战略的文献进行检索,系统收集了美国、法国、韩国文化发展战略和我国建国以来文化发展战略资料,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使论文建立在最新成果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系统论观点,按照国家与地域、省级进行研究,选取陕西、河南和山东为样本,注意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从整体的联系中把握对象的规律性。同时还运用文化学、战略学、哲学以及政策学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从而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本论文以战略学理论和文化软实力理论为立论依据,对文化强省的战略定位、战略组织资源分析、战略构成要素、战略效果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增强了文化强省战略研究的学理性。本论文对国内外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总结,并选取了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的代表省份即对陕西、河南和山东文化强省战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对文化强省战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供省级层面参考的对策。本论文研究了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和我国软实力提升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对其构成要素和作用进行分析,阐述了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相互关系。本论文选取美国、法国、韩国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这些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有比较明确的战略,有比较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包括适合文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公开透明非歧视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行之有效的资金支持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等。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强省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还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化发展战略演进的几点启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党的十五大为界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6年;第二阶段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至今。新中国60年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为文化强省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很多深刻的启示。近年来,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措施,为实现西部省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对陕西省文化发展战略定位、战略组织资源分析、战略构成要素、战略实施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文化强省的重要启示。河南省在文化建设上有着明确的总体要求、切实的具体措施和坚强的组织保障。这些方面有力推动了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在分析河南省文化发展战略定位、战略组织资源分析、战略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河南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成果和启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山东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化体制创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上都有很多亮点。在对这些亮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文化强省的重要启示。本论文在最后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了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化强省战略的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战略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对策建议。
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和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有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艰难环境中得以繁衍、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和鼓舞本民族成员为着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始终使中华民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先进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引导力量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
主要观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任何文化都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建党之初,党的刊物就开始讨论文化问题。随着党的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同志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科学地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及其发展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也要繁荣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这些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并不断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随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述。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把党的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我们党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性和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在“5·31”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建设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并明确提出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对我们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文化并不都是先进的,既有先进的文化,又有落后的文化,还有腐朽反动的文化。它们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有着根本的区别。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关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充分认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经济是基础,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文化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任何文化产品都是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同时,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