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文学性 与音 乐性 于 一体 。这种 特性使 得 吴歌 既具静 态的人 文研 究价值 ,更 具动 态的 艺术欣 赏与社会 服务 功能 ,也 因此赋 予 了, z , . 4 f l 更 多认 识鉴 赏 、保 护 传承 吴歌 的 维度 ,如 文化 遗 产、 民俗 文 学、地域 音 乐、吴 文化 学与译介 学等 。这 些维度 的 切 入 ,尤其 是跨 文化 译介视 角的切 入 ,既有利 于实现 吴歌 的在世界 范围 内的保 护 与传承 ,也 可为其他 非 物质文化 遗 产 的
志 、要 求和 愿望 而集 体创作 的一种 代代 相传 的 口头文学 艺
术 样式 ,具 有 “ 委 婉 清 丽 、温 柔 敦 厚 、含 蓄缠 绵 、隐 喻 曲折 ” 的特 点 ,于 2 0 0 6年 5月被 国务 院批 准列 入第 一批 国家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名 录 。吴歌 生动 地记 录 了江南农 民
采 集 、记录 、归类 、描写 、整理 与保存 等传 统保 护传 承手
段 应该 受到 足够 的重视 。在这一 方面 ,各有 关部 门近年 来
和 下层 人 民的生 活史 ,是 珍贵 的历 史资 料 , 也 是 宝贵 的 民 间 遗产 ,为 研究 吴 语 地 区 的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史 与 风 土 人 情 、风 俗 习惯等 提供 了重要 的文献佐 证 。 吴 歌反 映着 吴地社 会 风貌 与风 土人 情 ,是 一种 特 殊 的 文 学艺术形 式 ,是语 言 符号 与非 语 言符 号 和谐 整合 而 形成 的一 种 民俗 体裁 ,它寓 文学 性 与表 演性 于 一身 。就 其语 言
朱义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城 市 文 化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 吴歌" 保 护 与 传 承 的 维 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作者:管恒川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2期摘要:吴歌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主要是以吴语或吴音的演唱方式在吴地流传的民俗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吴地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民俗文化。

但是现在吴歌文化的保存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现状,尤其是吴歌的传承人出现断代的问题,吴歌的保护措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保护和传承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吴歌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吴歌非物质文化民俗歌谣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168-03吴歌称吴地歌谣,又称为“山歌”,其主要是用吴语或吴音的演唱方式在吴地流传的民俗歌谣。

其实,吴地就如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苏南平原、杭嘉湖平原以及上海市,这个地区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统治领域,因此,一直以来以吴地著称。

吴歌在当地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中最具有特色的代表性,且拥有三千多年文化传承渊源以及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它的民风习俗内容非常的浓郁,而且语言音乐雅韵很婉约,彰显出了江南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吴歌的文化价值吴歌是吴地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经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已经蕴含了当地百姓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吴歌是吴地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真实的反应了吴地的社会生活,吴歌分为劳动之歌和时政之歌等,组成了吴地文化的历史画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吴地发展史。

吴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创作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兴和烘托等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在歌曲中起到渲染与烘托的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艺術表现形式[1]。

这对文学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诗歌和散文。

同时,吴歌清丽婉转的的音调,还影响了昆曲等众多的艺术创作。

尤其是在建国之后,有很多的农村歌手和音乐家利用吴歌的曲调编排了很多的新山歌,比如,太仓双凤民歌传承人徐松明,他利用古老的吴歌曲调编排了很多关于歌颂祖国等的当代歌曲,且影响巨大。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吴语地区广泛流传,吴歌在唱词上适合各种题材,歌词含义丰富多样,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有必要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吴歌的传承与保护。

一、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1. 传统环境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吴语地区的传统环境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村落被拆迁,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传承吴歌的土壤逐渐减少。

2. 传承人口减少:吴歌的传承需要有人去传承,但传承人口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人对吴歌不感兴趣,传承人口老龄化严重,这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构成了重大挑战。

3. 资料收集不足:对于吴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还不够充分,一些珍贵的吴歌资料仍未被有效挖掘和保存,造成了吴歌文化的流失和衰弱。

4. 市场化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艺术面临市场化影响,一些商业性的改编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使吴歌失去了纯正性和原汁原味,这也成为了传承和保护的一大难题。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政府应加强对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推动吴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2. 注重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吴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普及吴歌的知识,增强对吴歌的认知和了解,培养更多的吴歌爱好者和传承人,提高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 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吴歌进行录音、录像和数字化保存,建立吴歌的数字化数据库,有效保护和传承吴歌文化。

4. 打造吴歌文化品牌:鼓励通过非遗保护机构对吴歌进行认证,推动吴歌文化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打造吴歌文化品牌,提高吴歌的传播和影响力。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拓宽吴歌的国际视野,吸引国际社会对吴歌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吴歌的传承和保护。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源于古代的吴地(今江苏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衰退,吴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缺乏传承人和专业人才:传统吴歌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但现代年轻人对此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减少。

缺乏专业人才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限制了吴歌的发展和传播。

2. 社会认知度低下:由于吴歌的地域性和群众性特点,很多人对其了解甚少,认知度低,缺乏对吴歌的关注和支持。

这使得吴歌在现代社会中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宣传。

3. 资金和场地不足:吴歌表演和传承需要资金和场地的支持,然而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投入有限,资金和场地不足成为制约吴歌发展的一个瓶颈。

1. 提升传统音乐的地位:通过加大对吴歌等传统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吸引力,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

2. 加强传承人培养:建立完善的吴歌传承人培养体系,通过传帮带、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并注重引进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吴歌传承和保护的资金支持,提供场地资源,并建立相关的传统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为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4. 创新传承方式和形式:在传统吴歌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和实践,探索吴歌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推出新颖的演出和呈现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5.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吴歌的传承和表演,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孝道、友爱、团结等,提升吴歌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类似音乐艺术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保护和传承经验,吸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通过国际交流加大吴歌的国际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保护遗

非物质文化保护遗

古琴
木卡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形式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 范”、“曲调”等多种含义.
评弹
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俗称说书,是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表现的地方曲种。 在江浙两省及上海等地都颇受欢迎。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 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 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
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是以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乐种。又被称为“西安鼓 乐”,“长安古乐”或“长安鼓乐”。因其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 构复杂、曲调优美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西安古乐不仅为探索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而且也对发展陕 西地区音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如曲云的《香山射鼓》、饶余燕的 《骊山吟》、杨洁明的《羽调绿腰》,打击乐《鸭子拌嘴》以及大型歌舞作品 《仿唐乐舞》、《唐· 长安乐舞》等等,都是根据古乐改编而成,获得了国内外 的奖励和好评。
纳西古乐

纳西古有三个特点:一是曲目(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 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热衷于纳西古乐)。
青浦田歌
如陕西有“信天游”,青海有“花儿”,上海也拥有完整优美的原生态民歌--青浦田歌。 青浦田歌,又称邀卖山歌,耘耥山歌,是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的劳动歌。 代表作有:《十二月生肖》(大头歌)、小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四句头 山歌)、小调《小舨艄》、婚嫁礼仪歌《十教训》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作者:王松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吴歌【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加速失去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而走向消亡。

要想真正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必须构建科学规范、协调有序的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厚,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

吴歌是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2006年,由苏州市申报的以芦墟山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等为典型代表的吴歌遗产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吴歌为代表的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许多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就工作体系而言,苏州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社会介入的保护格局。

例如,建立了分管市长为主任、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改名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建设,在非遗保护的咨询、评审、研究等方面发挥专业指导作用。

就政策保障而言,苏州相继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多部政策法规,以保障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其中2006年出台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就资金投入而言,苏州是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本文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并以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为案例,分析其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出发,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有效策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保护工作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为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他们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影响。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自古以来,吴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吴州文化以吴语、吴剧、吴绣、吴扇、吴坟等元素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吴剧作为吴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然而,如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吴剧这一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和对策。

在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吴剧的传承和保护也受到了国家的关注。

在政府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下,吴剧的相关活动和表演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吴剧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机构的重视。

政府机构加强了对吴剧的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和推广吴剧艺术。

第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社会各界增强了对吴剧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开展了吴剧的传承和保护的活动,并不断关注着吴剧的表演和发展状况。

第三,文化市场的扶持。

一些文化企业和艺术机构推出了吴剧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广泛宣传和推广吴剧文化。

然而,吴剧的传承和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低,缺乏对吴剧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此外,吴剧艺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传承和保护的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如何保护和传承吴剧这一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吴剧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吴剧的宣传和推广。

应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吴剧文化,并组织各种活动,增加年轻人对吴剧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第二,鼓励吴剧艺人的传承和培训。

应该鼓励年轻人学习吴剧,传承吴剧文化,并为吴剧艺人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空间,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吴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第三,加强吴剧保护和资助。

应该加强吴剧文化的保护和资助,支持吴剧艺人的表演和制作活动,以促进吴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开展吴剧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应该积极开展吴剧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吴剧文化,促进吴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歌的保护及传承问题研究

吴歌的保护及传承问题研究

吴歌的保护及传承问题研究刘雅婧社会学院08历史0803401028内容摘要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

在目前的状态下,通过吴歌的自我创新与后备力量的培养,并辅之以其他有效方式来保护和传承吴歌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吴歌的保护及传承问题研究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似乎一直处于一个被人忽略的位置上。

如何才能让吴歌不会因此而自生自灭呢?让我们一同来好好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关于吴歌的内容说到吴歌,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吴歌是什么?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

顾颉刚先生在他写的《吴歌小史》中说道:"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

"这一带",大致是指长江三角洲的吴语地区。

由于历史上历代区域划分不同,早期"吴"是吴国领域的概念,甚至包括现在的南京和扬州等地。

现在所说的"吴",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是江、浙、沪等地的同一个语言文化圈,同属传统吴文化范畴。

苏州恰在它的中心地位,它是一座以"天堂"美名享誉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采集吴歌,也以它为中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一种,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吴歌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浅析,探讨吴歌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一、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1.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吴歌表演技艺的复杂性和传承要求的严苛性,目前能够真正传承并精通吴歌的传人已经寥寥无几。

而且,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化,这导致了吴歌传承人才的严重流失。

2. 文化市场冲击随着现代娱乐产业的兴起,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市场冲击。

吴歌的表演方式传统而古朴,对现代年轻人来说,可能显得过时和沉闷,导致观众的减少,市场需求下降,也使得吴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3. 缺乏政策支持和保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中,传统文化常常被边缘化。

政府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相对不足,导致了吴歌传承和保护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1. 加强教育和培训要想真正传承吴歌这样的传统文化,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

可以通过在学校开设吴歌相关课程,组织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将吴歌的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培养出更多的吴歌传承人才。

3. 增加政策支持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层面为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扶持,例如加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等。

4. 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升吴歌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演出、比赛、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吴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吴歌。

5. 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可以成立各种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相关机构和组织,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和运作,提高吴歌传承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为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吴歌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

法 在歌 曲中起 到 渲染 与 烘托 的作 用 ,形成 具 有 特 色 的 移 导致 了农 业 生 产劳 动方 式 的改进 ,吴 歌也 随 即失 去
了生产 的土 壤和演 唱 的舞 台 。
籍 和 录 音 的方 式 ,很 可能 会 出现 书籍 发 霉 、录 ,一 直 以来 以吴地 著称 。吴 歌在 当地 的新 山歌 ,比如 ,太仓 双风 民歌 传 承人 徐 松 明 ,他 利用
民间音 乐 的艺 术 形 式 中最具 有 特 色 的代 表性 ,且拥 有 占 老 的吴 歌 曲调 编排 了很 多关 于歌 颂 祖 国 等 的 当代
三千 多年 文化 传 承 渊源 以及 丰富 的 地域 文 化 内涵 ,它 歌 曲 。且影 响 巨大 。吴歌 虽然 是一 种文 学方 言 ,但 承 载
要 的措 施 ,首 先 要 对 吴 歌艺 人 进 行 造册 登 记 ,并认 可
由于 现在 的社会 生 活 迅速 发展 ,人们 的心 理也 在 他 们 的社 会 地位 ,给 予 相应 的物 质 补 贴 ,尤 其 是 在 生
现 了吴 地 发展 史 。吴 歌 具有 独 特 的文 学 价值 ,在创 作 动 方 式改 为 农业 机 械化 .现代 城 市 化 的速 度也 在 不 断
上运 用 了 大量 的 比兴 和 烘托 等 表 现手 法 .这 些 表现 手 的加 快 ,因此 ,农 村 劳 动 力进 城 务工 ,大量 劳 动 力 的转
的 民风 习俗 内容 非 常 的浓 郁 ,而 且语 言 音 乐雅 韵很 婉 着 当地 的文 化 和传 承 当地 的文 明 ,是 吴语 的 标 志 。吴
约 ,彰 显 出 了江 南 独特 的非 物质文 化 遗产 的特 点 。
歌对 人类 和 自然 的一 种博 爱 精 神 ,有 利 于人 与 自然 的

吴歌苏韵 清音流芳

吴歌苏韵  清音流芳

吴歌苏韵清音流芳——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吴歌传承人现状调研”课题组采风纪实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朱诗园2010年8月,虽然立秋已过,但燥热的暑气一点也没有减弱的意思。

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吴歌传承人现状调研”课题组一行十人,在院长苏春敏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张家港、白洋湾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采风活动。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宝贵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吴歌承载着一个民族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它是民族地域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标识的最好凭证,凝聚了这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和精神之魂。

然而,在整个吴歌保护工作大盘中,吴歌传承人的保护则是“重中之重”。

传承人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存在的前提,是做好吴歌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

“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老山歌手的相继离世,使得吴歌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稍稍的疏忽和半点的犹豫都将导致吴歌的无形消失。

本次调研采风正是以认知、保护吴歌传承人为主要目的,通过对传承人零距离的接触采访,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生活语境、存在意义、知识传习、传承模式等根源性问题;认真聆听传承人的演唱,深刻体会和感悟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吴歌千年传唱的经典魅力;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研究制定出保护吴歌传承人的具体措施。

斫竹歌一曲,人间话千年2010年8月25日清晨,太阳一露脸就毫不吝啬地散发出灼人的气浪,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对本次采风活动的憧憬与热情。

早上八时,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准时到达指定地点集合,准备驱车前往张家港市凤凰镇境内的河阳山歌馆。

一切准备就绪,不料上车后发现车里的空调坏了。

狭小的车厢里挤坐着十一个人,没过几分钟大家就已经“汗水湿透衣背”了。

无奈,只好打电话换一辆车来。

换车、等车耽误了一个小时,九点我们正式踏上了行程。

苏州吴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苏州吴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苏州吴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续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如何转危为安,抢救这些处于濒危境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吴歌是吴语地区的歌谣,是吴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吴歌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然而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吴歌也陷入了难以存续的窘境。

如何保护与传承吴歌,如何引导依存于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困局、走向未来,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以苏州吴歌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源流变迁的基础上,对苏州吴歌进行了文化考察并指出保护与传承苏州吴歌对发掘其价值、弘扬吴文化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意义。

接着结合实地调研,探究了苏州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重点对苏州吴歌面
临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在文化生态理论、活态文化理念、文化批判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完善保护传承机制、扩大受众群体和创新保护传承路径等对策。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州吴歌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吴歌的保护工作中来;通过对现状、问题等深层次的研究,为全面、系统、科学、有效地实施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起源于湖北地区,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通常由一位歌手演唱,以口传为主要方式传承。

吴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吸引了众多的听众,被视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吴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吴歌的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口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吴歌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很多传统歌曲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大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吴歌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人习惯于流行音乐和网络娱乐,对吴歌失去了兴趣和接触机会。

吴歌的自身特点和演唱风格与现代审美观念有一定的差异,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的节奏和曲式,不容易被吴歌所吸引。

针对吴歌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困境,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应加大对吴歌传承人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应组织专家和传承人开展吴歌的培训和传习活动,培养新一代的吴歌传承人,保证吴歌的口述传承得到延续。

可以通过制作吴歌音乐专辑和音乐节等活动,增加吴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使年轻人更易接触和喜爱吴歌。

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网络和社交媒体宣传和推广吴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应积极探索吴歌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可以尝试与其他流行音乐形式的交叉,如融合流行音乐的曲风和演唱方式,使吴歌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可以通过创新和改编,将吴歌的歌词内容与现实生活和时事相结合,使其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

加强吴歌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吴歌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加强对吴歌文化的研究和挖掘,确保吴歌的历史和价值得到记录和传承。

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保护吴歌的著作权和商标权,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维护吴歌的正当权益。

吴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瑰宝,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传承和保护。

通过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培训、创新吴歌的表演形式、加强意识宣传和法律保护等多种对策,可以使吴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山歌保护与传承

民间山歌保护与传承

民间山歌保护与传承山歌将歌曲,语言以及本地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具有口头语言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特性,使得山歌不仅具有文化遗产的人文研究和探索价值,同时也能起到艺术欣赏和社会服务的作用。

吴歌以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反应当地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传统,反应劳动人民的真实情况,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主要围绕民间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而展开。

标签:民间山歌;传承与保护;吴歌山歌主要是下层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身意愿,思想和情感等创设出来的口头表达艺术形式,山歌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具有浓重的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生活特性,在帮助人们研究区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中重要作用。

但是因为对民间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山歌的影响力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提高宣传力度,提高民间山歌的有机融合性在主要生产力由农业转变成为工业的历史背景下,山歌本身具有的反应劳动人民意志和思想感想的效果对现代人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导致从事山歌创作和改良的人员正在减少,只有一部分对山歌具有强烈热爱程度的人员坚守着山歌的发展和宣传工作。

受到山歌宣传力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对山歌这个名词概念的熟悉度较低,难以深入挖掘到山歌魅力以及在综合语言形式和本地文化习俗方面的优势点。

从山歌宣传人员的年龄角度分析,绝大部分年级较大,年轻人在其中所占比例较低,而中年人在创新意识以及自主探究方面的能力相比之下是要低于年轻人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歌的表现形式与当代人们生活工作模式的结合,加大了人们对山歌进行理解吸收和欣赏方面的困难。

因此,需要根据山歌的发展轨迹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发现山歌中蕴含的艺术性,进而保证山歌的继承和发展。

例如将吴歌的宣传工作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部分共同进行。

线上宣传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来提高人们对吴歌的了解程度。

设置一个专门的网页,然后每日上传一首吴歌,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文案编辑的方式向民众传递吴歌背后的真实故事,在最大限度上引发听众的共鸣。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代汉族民歌,流行于中国南方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吴歌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生动浪漫的词藻、古朴深刻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青睐,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吴歌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和改善。

目前,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吴歌传承人口日渐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关注和传承吴歌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导致吴歌传承人口逐渐减少,传承链条逐渐中断。

吴歌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文化多元化,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吴歌也不例外。

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吴歌技艺,更是面临失传的困境。

吴歌传统曲目遭受淘汰。

由于文化市场的变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一些具有深厚传统内涵的吴歌曲目逐渐被淘汰,导致吴歌传统曲目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吴歌表演平台逐渐萎缩。

传统的吴歌表演形式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市场和观众的青睐,导致吴歌表演的平台逐渐萎缩,原生态的吴歌表演形式越来越少见。

针对吴歌传承和保护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加以改善和解决:要加强吴歌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组织专门的吴歌传承机构和团队,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活动,如举办吴歌传统技艺大赛、举办吴歌技艺培训班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吴歌传承队伍,促进吴歌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要开展吴歌传统曲目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通过深入挖掘吴歌传统曲目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加强对吴歌传统曲目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吴歌传统曲目保护数据库,推动吴歌传统曲目的保护和传承。

要积极开拓吴歌表演的新形式和新平台。

通过创新吴歌表演形式和内容,打破传统的表演方式和地域限制,将吴歌表演推向更加广泛的社会大众,创造各种形式的吴歌表演平台,推动吴歌表演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芦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芦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芦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杨莹芦墟山歌,历史悠久、传唱广泛、歌手众多、作品丰富,独树一帜于中国民间歌谣领域。

芦墟山歌以芦墟古镇为中心,用芦墟方言演唱,植根于吴江市境内,在江苏省吴江市及邻近的上海青浦、嘉善等地广为流传,以吴江市芦墟地区为最盛。

泛称“吴江山歌”的芦墟山歌,是吴歌中的主要支脉之一。

芦墟山歌几乎波及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的所有城镇,它以吴江市汾湖镇芦墟古镇区的分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昆山、嘉善、青浦等境内。

据民间传说,发源于汉代的芦墟山歌,由一个名叫张良的山歌始祖教习后广泛传唱且久盛不衰。

明代后期它已在民间再度兴起且不断发展丰富,清末是芦墟山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解放前夕仍有人在传唱它,这就是芦墟山歌的产生、演变的一个轮廓。

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的芦墟山歌是一部在民间广泛传唱的生动史册,它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复活一个民族丰富而生动的记忆,更是保存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血脉,同时,在这种复活中,可以追寻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既是国家向认定持有杰出价值与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的群体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再分配, 同时也是在对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半殖民历史时期遭受西方文明的凌辱之后,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长期的强力意识形态控制之后, 以及在后30 年市场经济发展对多元文化的遮蔽之后通过对本民族丰富文化遗产的确认与展示, 以恢复文化自信的一次集体选择。

本文将以吴江“芦墟山歌”为例分析吴江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1. 创建硬件设施数年前,苏州的一房地产企业和吴江市政府给保护“珍珠塔传说”这一项目增添了上等的硬件条件。

珍珠塔景园就是由他们在陈翠娥书楼和同里陈氏旧宅等建筑遗存上建造起来的。

作为古老的民间竞技活动的芦墟摇快船被公布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后,制造了3条木质快船,且都是按照以前芦墟快船的样式制作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文化产品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文化产品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文化产品开发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文化产品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传承,它来源于生产生活,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具有发展产业的元素,如发源并主要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的吴歌,一直是吴方言区人民生产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也曾经是当时艺人的谋生手段和事业寄托。

但吴歌作为一门艺术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吴歌的文学价值和音乐特点上,在吴歌的传承和推广方面,尤其在面向大众、面向市场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使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独特形式体现,实现从认识到活态保护实践的嬗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产业经济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精神财富的外化,能够为大众广泛认可和接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当地的生产劳动、祭祀习惯和生活娱乐活动而发生发展的产物,为当地民众广泛认可和喜欢。

吴歌是中国民歌中一个独特的地方歌谣,在吴方言区民间艺术中具有重要影响。

吴歌作为一个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的外化,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积累、创造的口头文学,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

醉里吴音相媚好,苏州话的柔美婉转,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被公认为中国江南吴方言区的代表和吴文化的“活化石”。

而今,吴侬软语不仅是苏州人的性格特征,用吴语演唱的歌谣已经有很成功的范例,上海世博会宣传片中打头第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就是苏州话版本,凸显了民族的风格和歌曲的地方特点,吴歌已经成为苏州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

从冯梦龙《山歌》谈吴歌的传承与发展

从冯梦龙《山歌》谈吴歌的传承与发展

江苏文脉2020/3从冯梦龙《山歌》谈吴歌的传承与发展◎ 侯楷炜(苏州市相城区地方志办公室,江苏苏州215133)吴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吴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吴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先民的生产劳动、祭祀习俗和生活娱乐活动而发生发展,它和古代的“楚声”“蔡讴”“越吟”等同属“南国之风”,与古典文学的精粹唐诗、宋词、元曲并列于我国的文学之林。

苏州艺坛上的“三朵花”昆曲、评弹、苏剧,其渊源都离不开吴歌。

提 要:吴地山歌又称吴歌,其产生发展源远流长,流传区域早已不限于吴语地区。

明代中晚期,是吴歌发展的极盛时期,冯梦龙就是这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他以大量的精力从事吴歌俗曲的采集、整理、编辑、评点,刊印了《挂枝儿》《山歌》两本民歌专集,对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为冯梦龙家乡和吴歌传唱中心的苏州,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吴歌的挖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6年,吴歌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几年来,随着冯梦龙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新时代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吴歌 冯梦龙 传承发展2020/3江苏文脉一吴歌包括“歌”和“谣”两个部分。

“歌”即“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接近于“顺口溜”。

吴歌在内容上承载着吴地(指苏、浙、沪一带的吴语地区)人民的生活史迹,反映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也可以说是江南农民和下层市民的生活史。

它的歌词内容来自生活,反映生活,表现在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方方面面,丰富多彩,具有社会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等功能,是观察吴语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手段。

吴歌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及童谣儿歌等。

吴歌在形式上有其淳朴清丽的风格,委婉动听的曲调,含蓄延绵、温柔敦厚的语言和深厚的水文化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摘要]吴歌是吴语文学、吴声歌曲与吴地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兼口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于一身,融文学性与音乐性于一体。

这种特性使得吴歌既具静态的人文研究价值,更具动态的艺术欣赏与社会服务功能,也因此赋予了人们更多认识鉴赏、保护传承吴歌的维度,如文化遗产、民俗文学、地域音乐、吴文化学与译介学等。

这些维度的切入,尤其是跨文化译介视角的切入,既有利于实现吴歌的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 吴歌简介
吴歌是以苏州与无锡为中心的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主要指下层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而集体创作的一种代代相传的口头文学艺术样式,具有“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1]的特点,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宝贵的民间遗产,为研究吴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佐证。

吴歌反映着吴地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和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民俗体裁,它寓文学性与表演性于一身。

就其语言特征而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吴歌文本非常接近日常吴语方言,通常以劳动歌、时政歌、酒歌、情歌、儿歌以及仪式歌等形式表现某一主题,时而叙事、时而描述、时而抒情、时而又议论,特色鲜明地反映或记录了民间的生活与现实。

而从其非语言特征看来,吴歌又是一种适合即兴表演或舞台演出的艺术样式,这是因为吴歌的构成因素不但涉及诗歌、歌谣、词曲、戏剧等文学性元素与语言态符号,而且还涉及民俗音乐、舞蹈、表演、服饰、背景等诸多非言语的视觉与听觉因素。

[2]因此,吴歌是文学与艺术的审美结缘,是一种融视觉、听觉、触觉等于一体的多模态符号呈现形式,具有相当的人文考古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

2 吴歌保护传承的维度
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吴歌是吴语文学、吴声歌曲与吴地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兼口头文学与文化遗产属性于一身,融文学性与音乐性于一体。

这种特性使得吴歌既具静态的人文研究价值,更具动态的艺术欣赏与社会服务功能,也因此赋予了我们更多地认识鉴赏、保护传承吴歌的维度。

从各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举措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分别从文化遗产、民俗文学、地域音乐、吴文化学与译介学等维度对吴歌的保护传承进行探讨。

从文化遗产维度来看,吴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采集、记录、归类、描写、整理与保存等传统保护传承手段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这一方面,各有关部门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大量文献资料得以面世,如《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萃》和《吴歌论坛》等。

国内外吴歌学者与爱好者也有力作问世,如荷兰学者施聂姐于199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歌和民歌手——江苏南部山歌》,描写了大量吴歌与歌手,并记录了部分珍贵语音资料[1];中国吴歌协会秘书长朱海容于2005年完整地整理出了长篇叙事吴歌《华抱山》,被誉为“中国四大史诗之一”。

而专门针对吴歌遗产的译介输出活动在国内也已起步,2003年由汪榕培与金煦等主编译,用作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献礼的《吴歌精华》一书是国内首次有目的性地译介输出吴歌遗产,以呼吁国内外对它的进一步抢救与保护工作。

经各级政府部门与专家学者的努力,2006年吴歌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种举措也在随后得以有序开展。

这些都为吴歌的深入发掘、保护传承、后续研究与发展利用奠定了基础。

从民俗文学维度来看,吴歌作为一种民俗文学体裁,其保护与传承同样备受关注。

文学创作者与研究者分别从吴歌的语言特征、叙事方式、文学命题、文化意象、地域差异以及与吴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多部长篇叙事性、史诗性吴歌,如《沈七哥》、《小青青》、《金不换》、《华抱山》等的整理出版更是吸引了来自德、美、韩、日等外国学者的眼光,尤其是《华抱山》的问世被很多民俗学者赞誉为“填补了汉族无长篇英雄史诗的空白”,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吴歌文学具体作品的翻译颇受国外学者的青睐。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翻译家小畑蕙义就对“子夜吴歌”进行了译介。

而被认为是吴歌文学对外译介三大里程碑的是:科奈莉亚·托普曼于1973年翻译出版的德语版冯梦龙《山歌》,安·比雷尔于1988年与1995年分别翻译出版了英语版的《汉代民歌》与《玉台新咏》,1997年施聂姐出版的《中国民歌与民歌手》一书。

[1]所有这些为深入探索作为文学样式的吴歌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对文学多元系统的建构以及吴歌人文研究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地域音乐的维度来看,对吴歌吴地民间音乐风格的保护与传承也颇受国内外音乐家的关注。

他们一边对其音调、词曲、润腔、旋法与节奏等进行多维的静态描写研究,同时还合理利用来开展音乐作品的衍生创作与动态研究,或以吴歌为素材进行谱曲,或直接引用其曲调进行填词,或以吴方言音调为素材进行创作,诞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声乐曲与器乐曲,从而形成了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相结合的新局面。

譬如,英国现代著名作曲家阿瑟·布利斯根据小畑蕙义翻译的“子夜吴歌”将其编曲,取名为《子夜吴歌曲》,以音乐手法将其诠释并引介入欧洲。

在国内,借鉴吴声歌曲特色而创作的音乐作品更是屡见不鲜,如贺绿汀的电影曲《天涯歌女》、《四季歌》,龙飞的声乐曲《太湖美》[3]等,这对促进以口头传承为主要手段的吴歌的海内外保护传承与旅游经济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与视角。

从吴文化学的维度来看,作为吴文化体系的一员,吴歌依托吴文化学相对成熟的研究格局也吸引了国内外学者一定的关注,近几年的吴文化国际研讨会也能见到少量有关吴歌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论文。

同时,吴语地区的水乡旅游项目已开
始采用船夫吟唱方式来发挥包含吴歌在内的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助兴功能与经济效应。

然而,由于吴文化学更多关注的是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如其发展历程、地位与特征以及与现代工商发展、现代化进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吴歌的保护传承和旅游经济价值的开发如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在整个吴文化学体系中尚处于探索的起始阶段,有待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