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PPT课件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基本规律课件.ppt
证实F1的♀ 蝇w和B连锁,W和b连锁。
通过两个测交结果的分析, 摩尔根证实了:
在上述相引组中,w和b进入同一配子,W 和B进入同一配子。在上述相斥组中,则是w 和B进入同一配子,W和b进入同一配子。
至此,摩尔根证实了上述两对基因在传递 时是连锁的,他对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是成立的。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电镜下染色质结构
黑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被认可的是Bak(1977)等人提出的四级结构模型
由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
染色质结构的核小体模式图
染色体的四级结构
核小体呈念珠状排列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一级结构:是核小体组成的串珠式染色质线;
二级结构:直径为10nm的染色质线过螺旋化, 每一圈6个核小体,形成了外径30nm,内径 10nm,螺距11nm的螺线体;
aaBB X AAbb
(聋哑) ↓ (聋哑)
AaBb(正常)
↓
9A_B_ 3A_bb 3aaB_ 1aabb
9正常
7聋哑
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分别存在时,具有相同的性状决定作用;两种显性 基因共同存在时,积加出新的性状;无显性基因时表现隐性性状。积 加作用的F2 表现型有三种,分离比例为9:6:1。
2.5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染色质和染色体
• 染色质(chromatin)又称为染 色质线(chromatin fiber), 细胞间期;
• 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分裂期。
• 二者组成一致,由DNA、组蛋 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
能被碱性染料染色,是同一
复合物在细胞周期的不同存在形 式
摩尔根对性状连锁遗传的解释: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基因,以该染色体为 单位进行传递。上述解释得到他以下实验的验证。
通过两个测交结果的分析, 摩尔根证实了:
在上述相引组中,w和b进入同一配子,W 和B进入同一配子。在上述相斥组中,则是w 和B进入同一配子,W和b进入同一配子。
至此,摩尔根证实了上述两对基因在传递 时是连锁的,他对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是成立的。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电镜下染色质结构
黑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被认可的是Bak(1977)等人提出的四级结构模型
由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
染色质结构的核小体模式图
染色体的四级结构
核小体呈念珠状排列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一级结构:是核小体组成的串珠式染色质线;
二级结构:直径为10nm的染色质线过螺旋化, 每一圈6个核小体,形成了外径30nm,内径 10nm,螺距11nm的螺线体;
aaBB X AAbb
(聋哑) ↓ (聋哑)
AaBb(正常)
↓
9A_B_ 3A_bb 3aaB_ 1aabb
9正常
7聋哑
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分别存在时,具有相同的性状决定作用;两种显性 基因共同存在时,积加出新的性状;无显性基因时表现隐性性状。积 加作用的F2 表现型有三种,分离比例为9:6:1。
2.5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染色质和染色体
• 染色质(chromatin)又称为染 色质线(chromatin fiber), 细胞间期;
• 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分裂期。
• 二者组成一致,由DNA、组蛋 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
能被碱性染料染色,是同一
复合物在细胞周期的不同存在形 式
摩尔根对性状连锁遗传的解释: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基因,以该染色体为 单位进行传递。上述解释得到他以下实验的验证。
孟德尔遗传…ppt课件(共14张PPT)
五、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 1、研究的生物是二倍体
• 2、F1个体形成的两种配子的数目是相等或者相近的,并 且两种配子的生活力是一样的,受精时各雌雄配子都能以 均等的机会相互自由结合
• 3、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 和大致同样的存活率
• 4、研究的相对性状差异明显显性表现是完全的 • 5、杂种后代都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而且试验分析
表现型 2、F1个体形成的两种配子的数目是相等或者相近的,并且两种配子的生活力是一样的,受精时各雌雄配子都能以均等的机会相互自由 结合 5、杂种后代都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而且试验分析的群体比较大 由此可见红花与白花比例接近3:1。 1、研究的生物是二倍体 3、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和大致同样的存活率 糯稻的米粒多含可溶性淀粉,遇碘液呈红褐色非糯稻的米粒多含不溶性淀粉,遇碘液呈蓝色。 3、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和大致同样的存活率 糯稻的米粒多含可溶性淀粉,遇碘液呈红褐色非糯稻的米粒多含不溶性淀粉,遇碘液呈蓝色。 2、第二代植株在性状表现出两种亲本的性状。 3、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和大致同样的存活率 五、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1、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4、研究的相对性状差异明显显性表现是完全的
• 结论: 让它们杂交,F1个体都表现非糯性,F2的分离是非糯性:糯性=3:1。
3、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和大致同样的存活率
• 1、第一代所有性状的表象型都是一个亲本的性状。 2、F1个体形成的两种配子的数目是相等或者相近的,并且两种配子的生活力是一样的,受精时各雌雄配子都能以均等的机会相互自由
3、花粉鉴定法
第二章(第二讲) 孟德尔定律――自由组合定律PPT课件
G. L. ZHOU
11
双杂合体F1(YyRr)四种类型 配子形成示意图
G. L. ZHOU
12
双杂合体F1(YyRr)四种类型 配子形成示意图
G. L. ZHOU
13
F2的基因型、表现型类型与比例
表3—1说明F2群体共有9种基因型,因Y对y为完全显 性,R对r为完全显性,故只有4种表现型。
G. L. ZHOU
G. L. ZHOU
9
2.2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 棋盘方格(punnett square)图示 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
➢亲本的基因型及配子基因型; ➢杂种F1配子的形成(种类、比例); ➢F2可能的组合方式; ➢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比例)。
G. L. ZHOU
10
棋盘方格图示: Y/y与R/r两对基因独立分配
G. L. ZHOU
5
(一)、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
G. L. ZHOU
6
(二)、 试验结果与分析
▪ 1. 杂种后代的表现:
➢ F1两性状均只表现显性状状,F2出现四种表 现型类型(两种亲本类型、两种重新组合类型), 比例接近9:3:3:1。
▪ 2. 对每对相对性状分析发现:它们仍然符合 3:1的性状分离比例:
▪ 65株(2/16)YyRR→ 全部为圆粒,子叶颜色分离3黄:1绿
▪ 68株(2/16)Yyrr→ 全部为皱粒,子叶颜色分离3黄:1绿
▪ 60株(2/16)YYRr→ 全部为黄色,籽粒形状分离3圆:1皱
▪ 67株(2/16)yyRr→ 全部为绿色,籽粒形状分离3圆:1皱
▪ 3.这表明:子叶颜色和籽粒形状彼此独立 地传递给子代,两对相对性状在从F1传递 给F2时,是随机组合的。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PPT教学课件
➢首先,自然选择学说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人 们将注意力放到生物性状变异的产生和传递这 一遗传学问题上来;
➢其次,细胞学对生物有性生殖的研究取得重要 进展;
➢再者,分别以不同的生物为研究对象,重复孟 德尔的杂交试验,表明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及 其分离规律是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生物性状遗传 的基础(普遍性)。
➢统计分析方法:按系谱进行考察记载、进行归 类统计并计算其类型间的比例(坚实的数理科 学基础)。
2020/12/09
5
❖独特的思维方式:
➢由简到繁、先易后难,高度的抽 象思维能力,“假设—推理—论 证”科学思维方法的充分应用。
2020/12/09
6
孟德尔规律长期不被接受的原因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自然选择学说及其 所引起的争论吸引了过多的注意力; 而孟德尔在科学界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 他的研究表明遗传因子与性状在世代间的 稳定传递,与当时进化论强调的生物界广 泛变异的思想也似乎并不相吻合。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孟德尔简介 ❖第一节 分离规律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第三节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本章要点:
2020/12/09
1
2020/12/09
奥地利布隆(Brünn):
现捷克布尔诺(Bruo)
2
孟德尔的研究概况
❖ 从1856-1871年进行了大量植物杂交试验研究; ❖ 其中对豌豆(严格自花授粉/闭花授粉)差别明显的
7对简单性状进行了长达8年研究,提出遗传因子 假说及其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后称Mendel’s Laws); ❖ 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先后两次在布尔诺自然科 学会例会上宣读发表;
❖ 1866年整理成长达45页的《植物杂交试验》一文, 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会志》第4卷上。
➢其次,细胞学对生物有性生殖的研究取得重要 进展;
➢再者,分别以不同的生物为研究对象,重复孟 德尔的杂交试验,表明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及 其分离规律是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生物性状遗传 的基础(普遍性)。
➢统计分析方法:按系谱进行考察记载、进行归 类统计并计算其类型间的比例(坚实的数理科 学基础)。
2020/12/09
5
❖独特的思维方式:
➢由简到繁、先易后难,高度的抽 象思维能力,“假设—推理—论 证”科学思维方法的充分应用。
2020/12/09
6
孟德尔规律长期不被接受的原因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自然选择学说及其 所引起的争论吸引了过多的注意力; 而孟德尔在科学界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 他的研究表明遗传因子与性状在世代间的 稳定传递,与当时进化论强调的生物界广 泛变异的思想也似乎并不相吻合。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孟德尔简介 ❖第一节 分离规律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第三节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本章要点:
2020/12/09
1
2020/12/09
奥地利布隆(Brünn):
现捷克布尔诺(Bruo)
2
孟德尔的研究概况
❖ 从1856-1871年进行了大量植物杂交试验研究; ❖ 其中对豌豆(严格自花授粉/闭花授粉)差别明显的
7对简单性状进行了长达8年研究,提出遗传因子 假说及其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后称Mendel’s Laws); ❖ 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先后两次在布尔诺自然科 学会例会上宣读发表;
❖ 1866年整理成长达45页的《植物杂交试验》一文, 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会志》第4卷上。
遗传学: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豌豆花色分离现象解释
12
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 13 (the law of segregation)
(性母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 时彼此分离、分配到配子中,配子只含有 成对因子中的一个。
• 杂种体细胞中,分别来自父母本的成对遗 传因子 也各自独立,互不混杂;在形成配 子时彼此分离、互不影响。
1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1856-1864年奥地利Brunn 城的修道士孟德尔(Gregor Mendel)在修道院的花园中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 遗传定律。
2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分离规律 自由组合规律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问题 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3
第一节 分离规律
2.84:1
8 显性、隐性性状
1、F1代个体(植株)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 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相对性状中,在F1代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 称为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而在 F1中未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recessive character)。
性状分离现象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相互关系
17
基因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决定因素,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
如一株豌豆的基因型是CC或Cc,则该植 株会开红花,而基因型为cc的植株才会开 白花。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外 在表现,往往可以直接观察、测定,而基因 型往往只能根据生物性状表现来进行推断。
纯合体与杂合体
(1).产生配子上的差异; (2).自交后代的遗传稳定性。
四19、分离规律的验证
(一)、测交法 (二)、自交法
(一20)、测交法
为了测验个体的基
《孟德尔遗传定律》课件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 的发生,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 影响。
基因突变也为生物适应环境变 化提供了可能,有助于生物在 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与机遇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压力,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导致许多物 种濒临灭绝。
03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解释
遗传因子的传递方式
配子
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生殖能力的生 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
表型
生物体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 境因素共同决定。
01
02
遗传因子
在生物体中,控制遗传性状的物 质单位。
03
04
基因型
生物体的遗传组成,由基因和等 位基因组成。
显性与隐性遗传的机制
显性遗传
当一对等位基因中,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 ,它就会掩盖住另一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使
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生物资源利 用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基因工程
基于孟德尔遗传定律,通过基因工程 技术,将优良性状基因导入农作物中 ,实现快速育种。
生物多样性的解释
物种形成
孟德尔遗传定律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来源之一,即基因变异和重组导致新物种 的形成。
适应性进化
生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适 应性进化。
05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展与挑战
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同时开始进行植 物学研究。
孟德尔的科学研究
采用科学实验方法研 究植物杂交,发现遗 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共43张PPT)
• ②同一性状的亲本自交(植物)或相同性 状的亲本杂交(动物),若后代出现不同 于亲本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CHENLI
17
• (2)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 ①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性状 • 分离比为3:1,则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 ②具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性状分 • 离比为9:3:3:1,则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性状。
CHENLI
19
• 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 表现为隐性性状的肯定是隐性纯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的 则既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
• ⑴自交:让某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若后代无性状 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 和摩尔根在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过程中,均
• 使用到“假说—演绎法”,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 常
• 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全过程如下(以孟德尔的总
• 结过程为例):CHENLI
10
CHENLI
11
• 例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 • 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 属于假说内容 •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 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 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 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CHENLI
17
• (2)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 ①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性状 • 分离比为3:1,则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 ②具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性状分 • 离比为9:3:3:1,则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性状。
CHENLI
19
• 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 表现为隐性性状的肯定是隐性纯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的 则既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
• ⑴自交:让某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若后代无性状 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 和摩尔根在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过程中,均
• 使用到“假说—演绎法”,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 常
• 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全过程如下(以孟德尔的总
• 结过程为例):CHENLI
10
CHENLI
11
• 例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 • 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 属于假说内容 •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 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 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 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第二章遗传基本规律ppt课件
率。
解: 重组值的定义是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所以可通过统计测交子代
中重组类型所占的百分率,求得重组值。
两对性状纯合亲本杂交,例如Sm Sm Py Py×smsm py py,然后对所得F1 杂合体 进行测交,统计测交子代Ft中重组类型所占的百分率 。
Ft中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regions, NORs) 核糖体RNA基因(5SrRNA基因除外) 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区,但并非 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s。
随体(satellite) 位于末端称端随体,位于两个 次缢痕中间的称中间随体。
端粒(telomere)
染色体端部,由高度重复的短序 列串联而成,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 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哺乳类的 序列为GGGTTA,500-3000次重复。 作用是:保护染色体不被核酸酶降解; 防染色体融合;为端粒酶提供底物, 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与寿命有关。
vg vg
灰体、长翅
Bb Vg vg
Ft 黑体、残翅 灰体、残翅 黑体、长翅
bb
Bb
bb
vg vg
vg vg
Vg vg
比例: 41.5% 41.5%
8.5%
8.5%
对不完全连锁的解释
3.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
交换(crossing over)与交叉(chiasma) 遗传学上把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联会的同源染色
体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互换称为交换。交换导致 在双线期—终变期表现染色体的交叉现象。交叉是发生 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4.估算重组值的常用方法:可反应交换基因间距离
(1) 测交法
例:玉米绿色花丝(Sm)对橙红色花丝(sm)为显性,正常植株(Py) 对矮小植 株(py)为显性,已知这两对基因连锁,求它们之间的重组
解: 重组值的定义是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所以可通过统计测交子代
中重组类型所占的百分率,求得重组值。
两对性状纯合亲本杂交,例如Sm Sm Py Py×smsm py py,然后对所得F1 杂合体 进行测交,统计测交子代Ft中重组类型所占的百分率 。
Ft中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sm sm py py
regions, NORs) 核糖体RNA基因(5SrRNA基因除外) 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区,但并非 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s。
随体(satellite) 位于末端称端随体,位于两个 次缢痕中间的称中间随体。
端粒(telomere)
染色体端部,由高度重复的短序 列串联而成,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 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哺乳类的 序列为GGGTTA,500-3000次重复。 作用是:保护染色体不被核酸酶降解; 防染色体融合;为端粒酶提供底物, 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与寿命有关。
vg vg
灰体、长翅
Bb Vg vg
Ft 黑体、残翅 灰体、残翅 黑体、长翅
bb
Bb
bb
vg vg
vg vg
Vg vg
比例: 41.5% 41.5%
8.5%
8.5%
对不完全连锁的解释
3.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
交换(crossing over)与交叉(chiasma) 遗传学上把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联会的同源染色
体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互换称为交换。交换导致 在双线期—终变期表现染色体的交叉现象。交叉是发生 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4.估算重组值的常用方法:可反应交换基因间距离
(1) 测交法
例:玉米绿色花丝(Sm)对橙红色花丝(sm)为显性,正常植株(Py) 对矮小植 株(py)为显性,已知这两对基因连锁,求它们之间的重组
《孟德尔第二定律》课件
卡方检验与遗传研究的统计分析
探讨卡方检验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统计分析在遗传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
了解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个体适应能力和基因型分布的 影响。
隐性遗传
了解隐性遗传现象以及与显性遗传的区别。
环境因素与表型可变性
探讨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对个体表型可变性的影响。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意义与应用
科学研究
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对遗传学研究 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其他科学领域的 影响。
进化与农业
探索遗传定律在进化理论和农业实 践中的应用。
医学与生命科学
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在医学诊断和 遗传咨询中的应用。
《孟德尔第二定律》PPT 课件
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基因分离与表达、基因型与表现型的 关系、遗传因素对后代的影响,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和遗传研究的应用。
孟德尔遗传定律简介
探索格里高利·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了解遗传规律的提出背后的科学探索以及对遗传学的贡献。
遗传基因的表达和分离
1
基因的分离
孟德尔第二定律的推导过程
1
孟德尔第一定律
回顾孟德尔第一定律的表述和推导过程。
基因分离率与相互独立性
2
了解基因分离率的计算方法和基因之间是
否相互独立的关系。
合方 式和出现的概率。
随机分离的概率与遗传类型
了解随机分离的概率与不同遗传类型之间的关系,包括单基因和多基因情况。
2
了解基因在生物繁殖过程中是如何分离和传
递给后代的。
3
基因的表达
探索基因是如何指导生物体的特征表现,深 入了解基因控制的生命过程。
连锁遗传与自由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四、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
• 基因(gene):位于染色体上,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 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 基因座(gene 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特定的基因在染 色体上有其特定的座位。
详细地讲: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而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Monohybrid cross in the pea plant through three generation
殖细胞,另一个来自母本细胞。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 在生殖细胞(配子)的发生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进入 不同的生殖细胞,每个生殖细胞只得到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 两性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与其所带的遗传因子无关。
• 当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共存于一个植株时,表现显性性状,两个 因子同为显性时,植株也表现显性性状,只有当两个因子均为隐 性时,隐性性状才能得以表现。
单因子杂种分离(monohybrid segregation):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的分离。
分离规律的实质:
生物在有性繁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成对的遗传
因子彼此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互不干扰。
The two copies of a gene segregate (or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during transmission from parent to offspring.
P1
Tall plant
TT
Self-pollination for generation
Dwarf plant
tt
P2
Factors for height occur in pairs , only one
member of the pair goes to a male or female
gamete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2020/12/3
苏州科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Monohybrid cross in the pea plant through three generation
• 等位基因(allele):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 基因,是由突变所造成的许多可能的状态之一。
一、相对性状
性状(character):是指生物的形态或生理特征
形态特征:豌豆的高和矮 生理特征:小麦的抗锈病和不抗锈病
相对性状:指同一性状的相对差异 • 34个豌豆品种,选出22种试验,最后选出7对相对性状
–Height: tall vs dwarf –Seed shape: round vs wrinkled –Seed color: yellow vs green –Flower position: axial vs terminal –Pod color: green vs yellow –Pod shape: inflated vs constricted
Gametes T
t
All tall since the
F1 factor for tallness
is dominant
F1F1
Gametes
T
Tt All tall
Tt Tt
A cross between two F1 plants
t
Tt
F2
TT Tt Tt
tt
1 tall 1tall 1tall 1 dwarf
二、显性和隐性
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在F1中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三、分离规律的实质
Mendel 的遗传因子假说: • 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性状不混合反映了遗传因子的相
对独立性,即颗粒性。 • 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其中之一来自父本的雄性生
第二章 Mendel 遗传定律
第一节 单因子杂交及分离规律
Mendel 实验成功的原因:
– 设计严密,层次分明
• 亲本杂交
选材、选择研究的性状、正反交实验、设立对照等
• 杂种一代的观察 • F2代的观察 • F3代的研究
– 科学推论 – 精确验证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Tall plants
Self-pollination Dwarf plant
for generation
P1
Tall
Pure breeding
Dwarf
P2
F1
All tall
A cross between two F1 plants
F2
1 tall 1tall 1tall 1 dwarf Self-pollination
of each F2 plant
F3
All tall 3 tall+1dwarf 3 tall+1dwarf All dwarf
2020/12/3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叶亚新
• 亲代(parent generation):用于杂交的两种植株,简写P
– 母本(female parent):除去雄蕊,只留雌蕊的植株 – 父本(male parent):提供花粉的植株 – 子一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授粉后在母本豆荚中所结的种子,F1 – 用×表示交配
Self-pollination of each F2 plant
F3
All tall 3 tall+1dwarf 3 tall+1dwarf
All dwarf
Two out of three of the tall F2 produce tall and dwarf in a ratio of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