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和依据的一系列规律和原则。
遵循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下面是一些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一、教学规律1.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采用个别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循序渐进。
教学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4.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变化灵活运用,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整体合作。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合作学习促进互动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原则1.目标导向。
教学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内容。
2.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师生互动。
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和反馈。
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6.终身学习。
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
三、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关系教学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性规律。
而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总结出来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则。
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依据和基础,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和操作方法。
教学原则三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上述几个方面都对教学活动的进行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的顺序必须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按照这两方面的要求持续、连贯地进行。
同时,教师也要了解作为课程基础的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更自觉地安排、处理教学,使教学活动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系统的反映,并且建立在小学生发展一般规律之上,各种教材是以此为依据编写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展开的。
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学生的要求,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虽然考虑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但主要是按照内容编排、制定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理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系统性原则并非要求教师刻板、僵化地执行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规律制定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
在基本服从大纲顺序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是不间断地、连续地进行的。
学生要不断地学习、记忆新知识,而人的记忆和遗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旧知识的遗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巩固工作,通过练习、复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原则、方法、模式3
【评:让学生由小说中的人物而联系其他影视文学乃至生活中的人物,能更 好地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虽然有争议、有辩论、有不同的意见,这正反映 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自己的特有的理解,无论是非,教师要 做的就是引导。】 四、作业(二者选一) 1、续写结尾: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300字左右 2、发挥想象,为《变色龙》创作一幅漫画 【评:发挥学生想象,作业形式体现一个“活”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熟练技巧。
•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教师设计练习题,说明练习内容和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 实施; 5. 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而 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 1. 2. 3. 4.
• 练习题的设计要做到:
【评: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本剧表演中,更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人物性格, 通过给小品加题目的方式,先整体上感官这一主人公,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立体地透 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性格 师:看小品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小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五 次变化 四人小组合作,分别找出来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并通过分角色朗读 来揣摩人物心理。 从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 三、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人物 师:生活中和其他影视文学作品中,有没有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生:和坤,就是个两面派的人 生:《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为了攀附权贵,错断案,害了自己恩 人的女儿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抗日战争时期的狗特务、汉奸,为了能够活命、为了……不是 趋炎附势,甘于卖国吗?
成功之处: 1.教师用声情并茂的长诗成功创设了能够形成感情 共振的情境,使学生们易于产生倾吐和交流的欲望, 进入一种积极趋向的心理准备状态; 2.教师在诗中再现了父母、弟子普遍的生活真实场 景,将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引人了现实生活之中,有 话可说,有事可写。 3.教师用情感这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的“胸中积 蓄”,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悄悄地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义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激荡,使他们产生强 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欲罢不能。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领域两个重要概念。
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进行,以实现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教学规律是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性现象;教学原则则是教学活动中指导实践的原则性要求。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许多师生实践活动的规律性特点。
它反映了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一系列规律性现象。
教学规律对于教学活动的规划和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遗忘规律、巩固规律、归纳规律等,都是教学规律的具体表现。
教学规律以客观存在的方式展现,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是教学活动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性要求。
它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是教学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准则。
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性、激励性和调节性的作用。
教学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管理学家、教学研究专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类学科理论提出来,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总结性准则。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理论基础。
教学规律的总结和分析为教学原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教学规律的发现和研究为教学原则的指导和优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其次,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指导、概括和补充。
教学原则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的指导性原则,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高级形态,是在具体教学中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性准则。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互相交融,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基础,是教学原则的科学依据;而教学原则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和具体指导,是教学规律的实践导向。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教学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
总之,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结合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是因为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3)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因为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统领我们的教学。
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思想(1)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首先,教学规律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人类认知和心理特点所形成的一些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遵循这些规律,以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和发展的目的。
而教学原则,则是针对具体的教育活动所制定出来的指导性准则。
它们通常包括了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授课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
这些原则都是基于对人类认知和心理特点的深入研究而得出来的,并且经过了实践验证。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原则必须符合教学规律由于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基于人类认知和心理特点展开的,因此在教学原则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规律的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就是基于人类认知特点所制定出来的。
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其他教学原则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教学原则可以进一步升华教学规律虽然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客观规律,但是这些规律并不是绝对的。
在不同的环境下,它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原则。
例如,在进行数学课程设计时,我们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这个原则可以看作是对“认知发展规律”的进一步升华。
通过将其转化为具体指导性准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课程设计,并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3.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相互验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并验证一些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进一步指导我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
同时,教学原则的实践效果也可以反过来验证教学规律的正确性。
教学规律和原则
在知识掌握中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实践、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协调、处理
如何在知识的掌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关键是让知识变“活”
(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 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称;
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共存于教学过程中;同一事物(教学过程)的两个侧面
相互渗透
传授知识不等于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不完全同步发展;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品德教育;道德行为在行为中训练; 克服只教书不育人倾向;防止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五) 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通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势利导
“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贯彻这一原则: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解决重难点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复习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和保存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原则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贯穿启发性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合学生实际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组织实际探究活动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以本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第三节教学原则
“2岁学习汉、英、日三种语言,女儿竟得‘失语症’”据报道,一位 母亲平时用汉、英、日三种语言和女儿交流,但她对女儿的“吐字不清”没有采取任何 措施,结果女儿在与他人交流时会出现三种语言交混现象。上幼儿园后,她的这种说话方 式受到了同伴的嘲笑,继而她开始出现“失语”现象。最后,这位母亲把女儿失语的原因 归结为“多语言输入”,她认为“孩子年龄太小,但在大脑里输入了多种语言,因此就难 以 用一种纯粹的语言来表达了”,她认为自己是“拔苗助长”了。很明显,这两则案例都将 “多语言环境”视为导致儿童语言发展迟缓......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 一的原则
•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 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 来而提出的。 • 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 实问题而提出的。 •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 “学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 • 基本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 活而不乱”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产婆术“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 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想说 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 助学生开启思路。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 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 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发: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 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 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 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 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 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 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 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 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 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西方教育学传统 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 德。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 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规律和原则
意义: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发展性原则
• 定义: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 性差异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 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 奠定基础。
情感规律:教学过程中学 生情感心理活动的规律, 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态 度、动机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规律:教学过程中 学生社会交往的规律, 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 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 和互动方式的规律。
语言规律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媒介 语言应清晰、准确、生动 语言应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 教师应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教学
• 实施要求: a.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b. 采用多样化的教 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c.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 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d.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激励学生 全面发展。
• a.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 b.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c.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 d.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教学规律和原则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教学规律
规律
感知规律:感知 是学习的基础, 应遵循感知规律, 如强度律、差异 律等。
注意规律:注意 是学习的关键, 应遵循注意规律, 如无意注意、有 意注意等。
教学基本理论、规律与原则
单向传递:师
生。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
信息的占有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
信息传授给学生,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信息传输。
双向传递:师
生。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
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
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
充,交流彼此的知识、情感、体验。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 相当于技能。 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教学活动、教学过
程三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一)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共性: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特殊性: 1.认识目的的发展性 2.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3.有领导 4.简捷性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多向传递:教学中的交往并不限于师生的交 往互动,还包括生生交往互动。
教师
学生
学生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含义 2.学生的学习应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知
识的丰富性与学习条件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 学生不可能重复人类全部实践道路,也不可能事 事亲自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经过精 心挑选编写的教材,能做到高速高效,具有简捷 性。
揭示性格
庸俗、虚荣
钱
势利、冷酷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 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 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 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在对年幼 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地显眼,那 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七十九)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两大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 ,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关注智力因素和非智 力因素的发展,将其统一起来。
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需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挫折,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智力因 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
式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 影响着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
生的学习。
教与学的相互依存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 中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参与,鼓励学生主 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兴趣。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源自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VS
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批判性思维。
05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未来 发展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完善与创新
持续优化教学规律与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学规 律与原则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知识传授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教师需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 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需要注重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相互促进的,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提供基础和支撑,能力 培养则是知识传授的深化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 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 平。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教学规律是指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和规律性规律,它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原则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准则,它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基础和依据,教学原则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化和实施化。
教学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为教学原则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而教学原则则是基于教学规律,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的准则和原则。
具体来说,教学规律主要包括认知规律、心理规律、发展规律等,它们揭示了学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例如,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和顺序,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心理规律告诉我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化和扩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而教学原则则是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指导原则和方法。
例如,针对认知规律,教学原则可以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针对心理规律,教学原则可以是“循序渐进”,即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动机,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针对发展规律,教学原则可以是“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基础和依据,教学原则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化和实施化。
教学规律揭示了学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教学原则的确立提供了依据;而教学原则则是根据教学规律,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指导原则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教学规律是对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反映教学活动中客观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
而教学原则则是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的原则。
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理论基础,而教学原则则是教学规律的实践指导。
首先,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理论基础。
教学规律是对教学实践中的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内容。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规律,在实践中得出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的原则。
正是因为教学规律的存在,才使得教学原则具备可靠性和科学性。
其次,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实践指导。
教学原则是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
教学原则能够为教师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导,使教学实践更加科学、系统、有效。
教学原则的出现,弥补了教学规律的抽象性,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学规律。
此外,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规律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是教学原则制定的基础。
而教学原则则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可以被视为教学规律的一种应用和具体化。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推动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教学规律反映了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可以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而教学原则则指导和规范具体的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理论基础,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实践指导。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研究对于实现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一、什么是教学原则对于“什么是教学原则”这一问题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我们比较赞同是以下这种理解: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参阅李允、周海银:《课程与教学原理》,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对于这一概念我们的理解如下: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引自张英彦:《教育学》,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6页。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若干因素构成的复杂的过程,这些因素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比如教师与学生、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能,这一些我们在课程中都有提到。
那么为了有效的调整这些关系,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人们提出了一些处理这些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便是教学原则。
(参阅李允、周海银:《课程与教学原理》,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0页。
)教学原则是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普遍矛盾而提出的,凡是教学活动都必须要遵循的要求。
二、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教学原则不是主观臆造的,是在一定依据上提出的,教学原则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教学原则是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
(引自许高厚、张永祥:《普通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第161页。
)正确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受教学规律所制约。
从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期,人们会提出不同的教学原则,但是教学原则虽是由人们提出的,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愿望,但它并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参阅许高厚、张永祥:《普通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人们提出某种教学原则,必须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的制约,因为科学的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本质反映。
(参阅王守恒、郑建林主编:《教育学基础》,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94页。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指导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准则。
总的来说,教学原则是指在组织、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过程中,对于所有相关的教学活动应当按照
什么样的原则行事。
而教学规律是指客观生活规律、教育发展规律、教学活动规律、教学
成果变化规律等来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的规律。
一般来说,教学原则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它们反映了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确定教学方
式的依据。
教学原则既是对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反映,又是对教育的具体实践指导的基础。
而教学规律则基于人在学习和应用方面特有的规律,是独立于教学原则而存在的一种规律性。
它们分别反映了学习者的思想进化规律与教学实践进行不受理想指导下的实际规律。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之间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原则设立了一般化的遵循
方向,而教学规律则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了客观的指南。
要使教学原则得到有效的落实,
往往会需要依据教学规律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
只有在将教学原则与客观教学规律有
机地结合,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
潜力,帮助他们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果。
总之,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活动最为有效的手段,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有把教学原则活用到实践中,灵活的运用教学规律,才能
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才能真正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教学原则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方向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思考 问题 思维的敏捷性——智力活动迅速准确,能够当机立断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问则疑,疑则思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 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 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 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在西方,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 的实践都没有意义。 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 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裴斯泰洛齐说,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 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而且能够)行动。 知和行又是际么密切地联系着眼,如果一个停止了,另一 个也随之停止。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又称系统性原则。 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 (教育),叫做合乎顺序。陵,超越。节,限度。孙通“逊”,顺。 杂施而不孙,而坏乱而不修。学不躐等。 夸美纽斯: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 集中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 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晨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 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出他 所需要的东西。 布鲁纳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结构。 循序渐进原则的必要,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 次还是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而制定的,来自于 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规律就是教学内部所包 含的矛盾关系。教学之所以进行、发展和提高,正是教学 中各种矛盾运动的结果。教学原则就是处理教学中一些基 本矛盾关系的原则。 ●为解决课程的科学特征与教育特征之间的矛盾关系,一般 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 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等。 ●为解决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关系,一 般教学原则主要有:可接受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 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及时反馈、巩固性原则。 ●为解决教师教的主动性与学生学的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一般教学原则主要有:启发式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 自觉性、积极性相统一的原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二、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对教学本质的认识而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
3、直观性。
直观的具体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4、循序渐进。
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的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5、启发性。
6、因材施教。
7、巩固性。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
8、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