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
易纲《宏观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圣才出品】
![易纲《宏观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b6c3d9e89eb172ded63b7a5.png)
第17章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17.1 复习笔记一、名义刚性名义刚性是指宏观经济中价格水平或工资水平不能进行充分调整的状态,包括名义价格刚性和名义工资刚性两种情况。
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垄断竞争出发,用菜单成本和近似理性说明名义刚性的宏观经济后果。
1.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提出的一个比喻型的名词,以说明调整价格可能带来的成本,菜单成本的存在会给名义价格调整带来阻力。
2.近似理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指出,在定价过程中作出非最优选择的企业会遭受损失,但这种损失可能很小,因此企业的惯性价格行为是一种“近似理性”的行为。
如图17-1所示,原来的需求状况下企业最佳利润点为A ,发生需求冲击后企业的最佳利润点为B 。
如果企业维持A 点的价格不变,将获得C 点的利润。
虽然02ππ-较大,但12ππ-却相对较小,此时企业选择不调整价格的损失较小,所以维持价格不变是一种近似的理性行为。
图17-1二、真实刚性 真实刚性是指经济行为人缺乏动机去改变实际工资或实际产品价格,真实刚性分为真实工资刚性和真实价格刚性两类。
1.真实价格刚性在真实价格刚性方面,新凯恩斯主义者主要的解释集中在“密集”市场的外部性、存在搜寻成本、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2.真实工资刚性(1)不完全竞争产生不完全竞争的原因主要有:工会的存在导致工资的议价谈判,以及存在劳动力流动成本。
(2)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主要包括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①逆选择是指由于劳动者的异质性,企业对工作申请者的生产率特征的信息不完全,工人在被雇用前关于自身信息自然掌握得比企业多,在雇用成本(如上述那些成本)无法忽视的情况下,企业为避免投入大量资源用以甄别或培训工人,宁愿以高工资向劳动市场发出信号,以吸引相对令自己满意的工人来申请岗位。
②道德风险是指工人在被雇用后,即在签订工资合约后,由于劳动合同不可能很完善,导致工人有机会主义的动机,可能会选择利于自己而非企业的努力程度。
宏观经济学完整习题(附答案)
![宏观经济学完整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a759228762caaedd33d4d1.png)
精选word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中(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发放给贫困家庭的救济金C、经纪人从旧房买卖中收取的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的家庭财产保险费2、“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对,也可能不对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3、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中? (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4、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美元,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为2000亿美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25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B、12500亿美元和10500亿美元C、25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D、75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5、以下正确的统计恒等式为( )A、投资= 储蓄B、投资= 消费C、储蓄= 消费D、总支出- 投资= 总收入- 储蓄6、下列项目中,( ) 不是要素收入A、总统薪水B、股息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7、以下( ) 不能计入国内生产总值A、企业的库存B、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务折合成的收入C、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D、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8、安徽民工在南京打工所得收入应该计入到当年( ) 中A、安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B、安徽的国民收入(NI)C、南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D、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9、通货膨胀时,GNP价格矫正指数( )A、大于1B、小于IC、大于0D、小于010、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1、如果:消费额= 6亿元,投资额= 1亿元,间接税= 1亿元,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额= 1.5亿元,出口额= 2亿元,进口额= 1.8亿元,则( )A、NNP = 8.7亿元B、GDP = 7.7亿元C、GDP = 8.7亿元D、NNP = 5亿元12、用收入法计算的GDP等于( )A、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B、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C、工资+利息+中间产品成本+间接税+利润D、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13、如果当期价格水平低于基期价格水平,那么( )A、实际GDP等于名义GDPB、实际GDP小于名义GDPC、实际GDP与名义GDP 相同D、实际GDP大于名义GDP14、如果钢铁、油漆、绝缘材料以及所有用来制造一个电烤炉的原料价值在计算GDP时都包括进去了,那么这种衡量方法( )A、因各种原料都进入市场交易,所以衡量是正确的。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a9e643f48d7c1c709a14551.png)
第17章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1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原因(见表17-1)★表17-1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原因考点二:预算赤字衡量指标的问题★★1.政府预算赤字的含义政府预算赤字是政府为其运转而融资所需要发行的新债务量,等于政府支出减去政府收入。
2.政府预算赤字指标存在的问题(见表17-2)表17-2政府预算赤字指标存在的问题考点三: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见表17-3)★★★表17-3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考点四:李嘉图学派的政府债务观点(见表17-4)★★★表17-4李嘉图学派的政府债务观点考点五:关于政府债务的其他观点★★★1.平衡预算与最优财政政策大多数经济学家反对要求政府平衡其预算的严格规定,认为应采用最优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有时可能要求预算赤字或盈余。
预算赤字或盈余的优点见表17-5。
表17-5预算赤字或盈余的优点2.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1)政府为预算赤字筹资的三种途径是:增加税收、发行债券和发行货币。
(2)当政府无法通过征收更多税收和发行债券为支出筹资时,政府就会增加货币供给,过多的货币供给会引发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最深层的原因就是政府预算赤字,它的结束依赖于财政改革(增加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3)高的债务水平也可能鼓励政府制造通货膨胀。
因为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债务的实际价值会下降。
这就是由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所引起的通常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再分配。
3.预算赤字的国际影响(1)当预算赤字减少了国民储蓄时,往往会导致贸易赤字。
(2)预算赤字导致的高债务水平会降低投资者对本国的信心,可能引发资本外流;而且高的债务水平会降低一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政治影响。
17.2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资本预算答:资本预算是一种既衡量负债又衡量资产的预算程序,它考虑到了资本的变动。
采用资本预算,净国债等于政府资产减去政府负债。
按现行的预算程序,当政府出售其资产时,预算赤字会减少。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七章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七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bfca3c0b4c2e3f572763af.png)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判断题(×)1.财政政策能影响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货币政策则不能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任何影响IS曲线位置的因素变化,都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3.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价格水平和工资总是处于粘性状态,经济恢复一般均衡需要较长的时间。
(×)4.当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时,由于各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因此居民不会减少对各产品的需求,总需求水平也保持不变。
(×)5.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使各经济主体收入增加,因此,总需求增加。
(√)6.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降低,资产市场均衡的实际利率提高,总需求将下降。
(×)7.潜在总产出就是资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总产出。
(√)8.长期总供给曲线所表示的总产出是经济中的潜在产出水平。
(×)9.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区别是斜率不同。
(√)10.在AD-AS模型中短期均衡是指短期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二、选择题1. 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2. 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3.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D )。
A.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C.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4. (A)5. 当(A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9c08fe941ea76e58fa046e.png)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答:(1)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7试计算:(1)(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8.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宏观经济学教程》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教程》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873211fc4ffe473368abfe.png)
《宏观经济学教程》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总产出二、分析与思考1,在总产值中包含着中间产品的价值,如果以各部门的产值总和来合算总产出,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2,因为这只是证券资产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或蒙受的损失与本期生产无关。
3,可能会,因为销售的产品可能是上年生产的产品。
GDP与GNP应该以后者,即本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为口径。
因为它是用来衡量国家当年总产出水平的量的。
4,不是,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NP或GDP中减去折旧、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支付、个人所得税,再加上转移支付得到的。
5,购买住宅属于投资行为,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或建造住宅一般都是使用银行贷款,而且住宅也像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是一次购买、长期使用、逐步消耗的。
6,一般中间产品在当期生产中全部被消耗掉,其价值完全包含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中。
而,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则是被逐步消耗的,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成本的仅仅是固定资产中部分被消耗掉的价值,即折旧。
7,不是。
因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并不只是在消费最终产品上。
8,不是。
总产出包括的是净出口,对外贸易规模大,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总产出规模不会因对外贸易规模大而变大。
9,可以。
因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是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可以衡量物价水平变化,所以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10,不一定。
因为购买力平价在计算时有样本选择的典型性与权重确定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反映两国货币实际比率。
三、计算题1,解:Y = C + I + G + NXGN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NNP= GNP-折旧NNP=16000-500=15500NI= NNP-间接税NI=15500-2000=13500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 政府转移支付PI=13500+500=14000DPI=PI-个人所得税DPI=14000-(3000-2000)=13000第二章 消费、储蓄与投资二、分析与思考1,不包括公共产品的消费。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答案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adf54a50e2524de4187e46.png)
第一篇导言复习题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1、解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差距,这两个领域如何相互关联?【答案】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原理是家庭和企业的最优化——他们在目的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下可以让自己的境况更好。
而相对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情况,它主要关心总产出、总就业、一般物价水平和国际贸易等问题,以及这些宏观指标的波动趋势与规律。
应该看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以经济体系中千千万万个体家庭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因此,微观经济决策总是构成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为什么经济学家建立模型?【答案】一般来说,模型是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抽象,经济模型也是如此。
经济模型可以简洁、直接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经济对象的各种关系。
这样,经济学家可以依赖模型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由于经济实际不可控,而模型是可控的,经济学家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合理、科学的调整模型来研究各种经济情况。
另外,经济模型一般是数学模型,而数学是全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使用规范、标准的经济模型也有利于经济学家正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意图,便于学术交流。
3、什么是市场出清模型?什么时候市场出清的假设是适用的?【答案】市场出清模型就是供给与需求可以在价格机制调整下很快达到均衡的模型。
市场出清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价格是具有伸缩性的(或弹性)。
但是,我们知道价格具有伸缩性是一个很强的假设,在很多实际情况下,这个假设都是不现实的。
比如:劳动合同会使劳动力价格在一段时期内具有刚性。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情况下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合适的。
现在一般认为,在研究长期问题时,假设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合理的;而在研究短期问题时,最好假设价格具有刚性。
因为,从长期看,价格机制终将发挥作用,使市场供需平衡,即市场出清,而在短期,价格机制因其他因素制约,难以很快使市场出清。
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9319c1bb4cf7ec4afed0a3.png)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7cf4a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1.png)
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习题答案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习题答案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7.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1)谋供需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解答:(1)由ys=yd,得2000+p=2400-p于是p=200,yd=ys=2200,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yd=2160-p于是,由ys=yd有2000+p=2160-pp=80ys=yd=2080与(1)较之,代莱平衡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处在不景气状态。
(3)向右位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yd=2640-p于是,由ys=yd存有2000+p=2640-pp=320ys=yd=232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的总供给方程为ys=1800+p于是,由ys=yd有1800+p=2400-pp=300ys=yd=2100与(1)较之,代莱平衡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处在通缩状态。
(5)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8.引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存有哪些?答疑:引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存有:(1)家庭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2)企业投资市场需求的变化;(3)政府购买和税收的变化;(4)净出口的变化;(5)货币供给的变化。
引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存有:(1)自然灾害和战争;(2)技术变化;(3)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4)工资水平的变化;(5)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9.设立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市场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就是1000,政府出售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产出和政策)【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产出和政策)【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8856bb36edb6f1afe001f5d.png)
第17章 预期、产出和政策一、概念题1.总私人支出(aggregate private spending ,or private spending ) 答:总私人支出包括消费和投资两部分,表示为:。
总私人支出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收入越高,消费和投资越高;它是税收的递减函数:高税收使得消费下降;它是实际利率的递减函数:高实际利率使得投资下降。
2.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答:动物精神又称为“血气冲动”、“本能冲动”、“动物本能”、“创业冲动”,是指用来说明企业家作出投资决策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对投资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企业家是否进行一项投资,并不是十分理性地进行冷静周密的计算后作出决定,而是一时“动物本能”的结果。
因此,投资是一种动物本能影响的活动。
私人投资不仅取决于企业家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估算,而且还受到企业家一时一地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影响。
以后,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在分析投资问题时,也运用了动物本能这一概念。
3.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 )答:适应性预期是一种预期形成理论,指对某一经济变量,不仅依据其现期的实际值,而且依据其现期实际值与在上一期对其做出的本期的估计值之间的误差,进行相应调整,得()()(),,,A Y T r C Y T I Y r ≡-+Y T r出对其未来估计值的预期。
适应性预期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菲利普·卡甘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适应性预期假定经济人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
适应性预期模型的要点是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某个时期的适应性预期价格等于上一时期预期的价格加上常数与上期价格误差(上个时期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差)之和。
即预期价格是过去所有实际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常数的函数。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 17章(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 17章(高鸿业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ac9ef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d.png)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 17章(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17章(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版)课后练习答案第12-17章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在微观上是合理有效的,而在宏观上是不合理无效的?答:两者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不同的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全面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研究的目的是使社会和经济福利最大化。
因此,我们不仅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充分利用资源。
微观经济学研究如何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研究如何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宏观经济分析是以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为基础的。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政 策【圣才出品】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政 策【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e7d4553fab069dc502201b9.png)
第17章政策17.1复习笔记一、政策作用的时滞1.政策时滞含义与分类当经济出现扰动,均衡国民收入偏离充分就业水平时,政策行动影响经济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存在时滞,这些时滞可以分成两种时间层次: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1)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与“外部时滞”相对而言的。
内部时滞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内部时滞。
政府要有效地影响经济运行,其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内部时滞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
但由于内部时滞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故其变动不可能太大。
①认识时滞认识时滞指从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动乱情况发生时起到这种情况被政策制定者认识为止的一段时间,处于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之前。
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准确地预测经济变动,并在这种变动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政策,那么,认识时滞就小于零。
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认识时滞一般是正的。
认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加工整理资料所需的时间和政策制定者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程度。
②决策时滞决策时滞指对一个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问题,从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做出决策之间的时间间隔,介于认识时滞和实施时滞之间。
决策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决策者的意见是否一致,立法程序是否复杂等。
一般而言,不同种类的经济政策的决策时滞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比较短;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比较长。
③行动时滞行动时滞,也称实施时滞,指从做出决策到具体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处于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之后。
实施时滞的长短受经济管理当局的制度结构和运行效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决定和实施,因而实施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由立法机构做出决定,再由财政部具体实施,因而实施时滞较长。
另外经济管理当局的行政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动时滞。
(2)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指从一项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执行到其充分地发挥全部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与“内部时滞”相对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七章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七章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9765e10c22590102029dbf.png)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判断题(×)1.财政政策能影响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货币政策则不能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任何影响IS曲线位置的因素变化,都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3.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价格水平和工资总是处于粘性状态,经济恢复一般均衡需要较长的时间。
(×)4.当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时,由于各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因此居民不会减少对各产品的需求,总需求水平也保持不变。
(×)5.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使各经济主体收入增加,因此,总需求增加。
(√)6.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降低,资产市场均衡的实际利率提高,总需求将下降。
(×)7.潜在总产出就是资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总产出。
(√)8.长期总供给曲线所表示的总产出是经济中的潜在产出水平。
(×)9.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区别是斜率不同。
(√)10.在AD-AS模型中短期均衡是指短期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二、选择题1. 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2. 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3.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D )。
A.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C.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4. (A)5. 当(A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f99772107cd184254b35359b.png)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
现用图1—62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62分上下两部。
上图为IS —LM 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 的数值为时,此时的LM 曲线与IS 曲线相交于点,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将和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现在假设P 由下降到。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移动到的位置,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点。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对应于上图的点,又可在下图中找到。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 和p 。
于是有许多P 与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 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中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23ff8f7375a417866f8fb2.png)
(2)PE=7,QE=25 (3)PE=5.5,QE=22.5 (4)1 为静态分析,2、3 为比较静态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如下:
从数学模型的角度, 联系:二者都是 根据外生变量求内生变量,且都不考虑时间 因素;
区别:静态分析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求内
生变量;P 比较静态分析是根据变化了的外生变量
求内生变量。
从均衡的角度,联系:都是考虑均衡状态的特征(数值); 区别:静态分析是考察既定条件下个变量达到均衡是的特征;
比较静态分析是比较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方法。
S
P
S
P
S
P
S’
D
(1) Q
D
D’
(2)
Q
D
(3) Q
4、(1)根据公式,弧Ed=-(100-300)/200÷(4-2)/3=1.5
(2)D’=LS, 即 5500+300P=10000-200P 得 P=9, Q=8000 (3)其他条件不变,当 D 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与均衡量增加 12、(1)D=SS,即 6300-400P=3000+150P,得 P=6,Q=3900 (2)若市场均衡,则厂商一定也达到长期均衡,二者的均衡价格相同。 厂商均衡时,P=MinLAC,得 P=6 因此,市场均衡。 行业内厂商数量为:N=3900/50=78 (3)D’=SS’,得 Q=5600,P=6 (4)市场长期均衡,N=112 (5)该行业为成本不变行业(产量增加时,产品价格不变)
10
15
20
25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7-18章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7-18章](https://img.taocdn.com/s3/m/1c73f7d427d3240c8447efb2.png)
第十七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均衡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解答:(1)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的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均衡汇率处于外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2)如果外汇的供求发生变化,则均衡的汇率就会发生变化,并按照新的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均衡。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影响外汇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和影响外汇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在现实中,经常提到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进出口、投资或借贷、外汇投机等。
2.说明固定汇率制度的运行。
解答: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按事先承诺的价格从事本币与外币的买卖。
以美国为例,假定美联储宣布,它把汇率固定在每1美元兑换100日元。
为了有效实行这种政策,美联储要有美元储备和日元储备。
一般来说,固定汇率的运行是会影响一国货币供给的。
仍以美国为例,假定美联储宣布将把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换100日元,但由于某种原因,外汇市场均衡汇率是1美元兑换150日元。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套利者发现有获利机会:他们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用2美元购买300日元,然后将300日元卖给美联储,从中获利1美元。
当美联储从套利者手中购买这些日元时,向他们支付的美元自动地增加了美国的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以这种方式继续增加直到均衡汇率降到美联储所宣布的水平。
如果外汇市场均衡汇率为1美元兑换50日元,则市场的套利者通过用1美元向美联储购买100日元,然后在外汇市场上以2美元卖出这些日元而获利。
而当美联储卖出这些日元时,它所得到的1美元就自动地减少了美国的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以这种方式继续下降直到均衡汇率上升到美联储所宣布的水平。
3.假设一国的出口方程为X =A-my 。
当m 变大时,经济的IS 曲线将发生什么变化?当A 增加时,IS 曲线又发生什么变化?解答:由所给条件,有如下开放经济下的产品市场均衡模型y =c +i +g +(X -M ) (1) c =α+β y (2) i =e -d r (3) g =g 0 (4) X =A -my (5) M =M 0 (6)将式(2)至式(6)分别代入式(1),经整理有y =α+e +g 0+A -M 01-β+m -dr1-β+m(7)式(7)即为开放经济下的IS 曲线的代数方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英文第十七章答案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英文第十七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2787d849649b6648d747af.png)
Note that C′is greater than C,and T1′is greater than T1, as shown. This is because in part (b), the consumer has lower consumption in the first part of life, so there are more resources left when there is no constraint—consumption will be higher. The case where people are borrowing constrained in their early working years is more realistic since it i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to borrow against expected future income.6.The life-cycle model predicts that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aving is that people savewhile they work to finance consumption after they retire. That is, the young save, and the old dissave. If the frac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at is elderly will increase over the next 20 years, the life-cycle model predicts that as these elderly retire, they will begin to dissave their accumulated wealth in order to finance their retirement consumption: thus, the national saving rate should fall over the next 20 years.7.In this chapter, we discussed two explanations for why the elderly do not dissave asrapidly as the life-cycle model predicts. First, because of the possibility of unpredictable and costly events, they may keep some precautionary saving as a buffer in case they live longer than expected or have large medical bills. Second, they may want to leave bequests to their children, relatives, or charities, so again, they do not dissave all of their wealth during retirement.If the elderly who do not have children dissave at the same rate as the elderly who do have children, this seems to imply that the reason for low dissaving is the precau-tionary motive; the bequest motive is presumably stronger for people who have children than for those who don’t.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is that perhaps having children does not increase desired saving. For example, having children raises the bequest motive, but it may also lower the precautionary motive: you can rely on your children in case of financial emer-gency. Perhaps the two effects on saving cancel each other.8.If you are a fully rational and time-consistent consumer, you would certainly prefer thesaving account that lets you take the money out on demand. After all, you get the same return on that account, but in unexpected circumstances (e.g., if you suffer an unex-pected, temporary decline in income), you can use the funds in the account to finance your consumption. This is the kind of consumer in the intertemporal models of Irving Fisher, Franco Modigliani, and Milton Friedman.By contrast, if you face the “pull of instant gratification,” you may prefer the account that requires a 30-day notification before withdrawals. In this way, you pre-commit yourself to not using the funds to satisfy a desire for instant gratification. This precommitment offers a way to overcome the time-inconsistency problem. That is, some people would like to save more, but at any particular moment, they face such a strong desire for instant gratification that they always choose to consume rather than save. This is the type of consumer in David Laibson’s theor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图17—1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
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
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
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
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
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
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5.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解答:宏观经济学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的说明,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
如图17—2所示。
图17—2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从图17—2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 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7—3表示。
在图17—3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 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
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图17—3滞胀状态的说明6.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描述的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描述的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而且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7.设总供给函数为y S=2 000+P,总需求函数为y D=2 400-P:(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解答:(1)由y S=y D,得:2 000+P=2 400-P于是P=200,y D=y S=2 200,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y D=2 160-P于是,由y S=y D有2 000+P=2 160-PP=80y S=y D=2 08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y D=2 640-P于是,由y S=y D有2 000+P=2 640-PP=320y S=y D=2 32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的总供给方程为:y S=1 800+P于是,由y S=y D有1 800+P=2 400-PP=300y S=y D=2 10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5)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8.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解答: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家庭消费需求的变化;(2)企业投资需求的变化;(3)政府购买和税收的变化;(4)净出口的变化;(5)货币供给的变化。
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自然灾害和战争;(2)技术变化;(3)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4)工资水平的变化;(5)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9. 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答:收入恒等式为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其中,得Y=200+0.75Y+200-25r+50,化简后,得Y=1 800-100r(1)式(1)即为该经济的IS曲线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将货币需求关系式和货币供给数量代入其中,有1 000P=Y-100r,其中P为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上式化简为:Y=100r+1 000P(2)式(2)即为该经济的LM曲线方程。
为求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将式(1)、式(2)联立,并消去变量r,得到Y=900+500P上式即为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