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大学语文(一) 》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一) A卷
一、多项选择题。

(以下正确答案至少有两项,5题,每题4分。


1、以下不属于《庄子》一书的篇目是(CD )
A.《秋水》B《逍遥游》 C 《劝学》D《天论》
2、李煜疏于整军治国,却通晓文艺,擅长的有(ABCD )
A书画B音律C诗文D词
3、在“新乐府运动”中,白居易写的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诗作有(ABC )
A《秦中吟》B《长恨歌》C《新乐府》D《将进酒》
4、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自余为僇人”,僇人的意思不正确的是(D )
A.闲人B被贬谪的人 C.受刑戮的人,罪人D地方官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所表现的心情有(A B CD )
A悲秋B因战乱流落他乡C家国之思D身世之感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题4分。


1、《老子》又名《道德经》、《德道经》。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最初出处是曹操的《短歌行》。


3、《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都是典故中的人物。


4、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汉江指的是汉水。


5、著名的《垓下之围》中的垓下在今江西省境内。


三、分析题。

2题,每题15分。

1、以《蒹葭》为例,谈谈你对诗歌的朦胧美的认识。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

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

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

“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

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

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

《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

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体验,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儿,具
体找去又不见踪影。

不找时,又总觉得他(它)还在那儿。

还有可能是以描绘的方法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

这是我们今天就诗论诗,不妨从多方面进行的诠释。

至于古人的见解更令我们惊诧莫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末二句以水喻愁,对表达作者胸中的愁情有何助益?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所谓“真伤心人语”也。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四、论述题。

30分。

要求200字以上。

你最喜爱的古代文学家是谁?谈谈你读其作品的感受。

我最喜欢的是唐朝的柳宗元,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
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

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